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或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2、空气(是、不是)物质,电(是、不是)物质,火(是、不是)物质。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4、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
5、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慢慢变软、熔化变透明了,这时白糖生成新物质,这个过程是变化。
接着白糖冒出气泡颜色逐步加深,最后变成黑褐色的碳状物质,这时白糖生成新物质,这个过程是。
蜡烛燃烧既有变化又有变化。
6、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自身无甜味的的东西——,它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有甜味的。
7、淀粉遇到会变成颜色的新物质。
8、富含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马铃薯)、番薯(红薯)、南瓜、山药、面包、馒头、米饭、面条、蛋糕等9、不含淀粉的食物:白糖、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洋葱、牛肉、鸡肉、鱼肉、虾等10、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会感觉温度,杯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种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把燃烧的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燃烧的木条,说明这种气体,这种气体是。
反应结束后,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你有什么办法来判断:。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2、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溶液是颜色)。
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出现色物质,这个物质是。
同时硫酸铜溶液颜色,这种变化属于。
1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1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15、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它们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原创 )
改变颜色
改变颜色
沉淀物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化
学
伴随的现象
变 化
实质:产生新物质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物 改变颜色 ……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物质的变化,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生产生活 的发展;
化学变化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2. 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无新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我能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煤的燃烧
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3、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形态变化:固体状白糖——液体状白糖—— 糊状——— 固体状 颜色变化: 白色——— 淡黄色—— 褐色—— 黑色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一、综述欢迎来到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学习之旅!这一单元我们将探索一个个神奇的自然科学现象,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它们就像一把把宝藏的钥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到宇宙的大奥秘,我们都能找到科学的足迹。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惊喜和发现的科学之旅吧!1. 介绍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和重要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探索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这个主题看似平常,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哦!不论是身边的小事物,还是大自然的神奇现象,都离不开科学的解释。
这个单元会带我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让我们明白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这些奇妙的现象不仅让我们的童年充满好奇,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奇妙时刻。
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吧!2. 阐述知识点总结梳理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说到学习我们都知道很重要。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点总结梳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
这样做的话,我们不仅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的总结梳理,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帮我们编织一个知识网,把分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条理地学习科学知识啦!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你们说对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地去应对科学课程的各种挑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
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慢慢(分解),释放初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0C时会全部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docx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填空题: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记忆)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记忆)4、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记忆)5、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6、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7、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记忆)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记忆)9、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了解)10、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记忆)11、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汇总
【新教科版知识梳理及精典考题】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多样性2.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科版)基础知识梳理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不同的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2.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4.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物的贡献:蒸馒头需要用到酵母菌;森林能够调节空气、为人类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等。
5.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6.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松树、苔藓、狗尾草、柳树、杜鹃花、杨树等。
7.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麻雀、燕子、蚜虫、鼠妇、瓢虫、蚯蚓、蚂蚁、蜈蚣、苍蝇等。
8.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9.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10.调查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
11.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常考题型★判断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 √ )2.生态环境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 √ )3.病毒对生物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 × )解析:利用灭活的病毒研制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4.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藏起来的动物。
( √ )5.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
( × )6.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 √ )7.现在环境好了,自然界里的小鸟太多了,我们捕捉几只没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科学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2. 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复第二单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步骤1. 复知识点: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实验结果进行复,确保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 展示实验: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与重力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重物的落地速度,并帮助他们理解重力的概念。
3. 学生实验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结果讨论:通过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并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复:对第二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和记录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复资料:准备相关的复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复使用。
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主要实验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概念: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3、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4、二歧分类法: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常用方法。
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5、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具有这种茎的植物叫草本植物。
(狗尾草、三叶草、麦冬、紫竹梅)6、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具有这种茎的植物叫木本植物。
(竹柏、红叶石楠、榕树、三角梅)7、个体在生物学中泛指一个生命体。
一定数量的同种生物个体构成了生物种群。
8、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9、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后代与后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10、生物的形态特征指生物个体的样貌,一般从形状、大小、颜色、组成部分等方面描述。
11、行为方式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等不同的类型。
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2、相貌特征主要指一个人面部呈现出的特征,包括脸型、发际、前额、眉、眼、鼻、口、耳等13、古生物指生存在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灭绝的生物。
14、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是由于某种原因被掩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15、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重要实验:校园生物大搜索调查的目的: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调查用具:放大镜、照相机或手机、记录本、笔调查方法:1、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0.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末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液体,刺鼻酸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书、橡皮、桌子,包括人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2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9.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0.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8.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被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9.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面包、馒头、山药、南瓜、香蕉、胡萝卜(含较少)、米饭、碗豆、绿豆、红豆、莲藕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说课稿及反思|教科版
说课——《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物质的变化》单元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
作为判断产生新物质的依据这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本单元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梳理,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梳理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是本单元通过教学与复习梳理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纲要性的提问,引入本课主题。
然后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有个提纲式的梳理,然后就切入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复习本单元的各个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分析现象,收集证据来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定夺是哪类变化。
这些实验原来是做过了的,在这里,我不做更多讲解,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真正体现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
然后,通过汇总完成一个实验表,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想法,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加深理解。
这节课我本着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在相对枯燥的复习课堂上,最后一个环节我还设计了开火车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
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延续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达到巩固本单元知识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展,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使身边的变化益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一单元的新课学习后,学生也都获得了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熟悉微小世界的紧张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置—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用。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XXX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探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环境、生产原料。
2.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3.在调查校园生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铲子、放大镜等工具。
4.调查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我们也要用文字、绘图、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
5.在校园中调查动植物时,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
经常飞来的鸟也要记录下来。
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二歧分类法)通过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 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我们利用二歧分类法(如把植物分为绿叶植物和非绿叶植物,把植物叶脉分成网状脉和非网状脉;把植物叶脉分成平行脉和非平行脉,)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来呈现调查结果。
3.根据茎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成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根据茎的特点,把茎分成草质茎和木质茎。
4.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由于生物种类较多,可以用编号方法来进行标注,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5.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第二单元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1.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3.孟德尔花了八年的实践用豌豆进行实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像与不像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
4.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龙生龙、凤生凤描述的就是遗传现象。
5.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一母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就是变异。
6.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出了许多植物新品种,比如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抗倒伏小麦, 不同品种的玉米、蔬菜、水果等,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放大镜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用放大镜看见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是(彩色的小圆点)组成的。
这些点的颜色由(红、绿、蓝)组成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9、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答:书上第2页。
10、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答;因为放大镜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所以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数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7、水滴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第一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一、填空题: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记忆)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了解)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记忆)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
(记忆)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记忆)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记忆)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记忆)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记忆)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记忆)10、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记忆)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记忆)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了解)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记忆)1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了解)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了解)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记忆)17、哪些食物含有淀粉?(记忆)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8、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速度?(记忆)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附:1、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记忆)答:1、垃圾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
另外还有:白色污染、物种数量锐减、土地沙漠化、酸雨等。
2、请你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记忆)答:1、洗手洗脸用水盆;2、淘米水用来洗碗;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等。
3、为了减少“白色污染”的环境问题,你会怎么做?(记忆)答: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少领取商店给的塑料袋;重复使用已有的塑料袋;买菜时带上菜篮子、布袋子;在单位或学校就餐,自带餐具;外出就餐,少用塑料快餐盒。
将废旧塑料制品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回收炼油。
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题一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题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60分):1.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物质是()的,物质变化有()和()两类。
它们的区别在于(),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3.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的变化,我们就称为()。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在口腔里与()作用会发生()。
5.()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属于()。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6.铁生锈是一种(),()是一种不同于()的新物质。
铁锈具有()、()、()、()、()、()等特点。
7.铁生锈的原因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
8.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把铁与()、()隔绝开是防止()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9.()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0.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产生()。
11.白糖熔化是由(),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
如利用物质的()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又如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34分)1.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C.白糖加热至焦黑2.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等是()。
A、形态发生了改变B、产生新的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 3.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
A.只变成液态的糖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4.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A、前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前者发生了化学变化,后者发生了物理变化。
6.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A、糖B、淀粉C、甜蜜素7.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A、口腔中含有糖B、米饭中淀粉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8.把一定量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用筷子搅拌,它的体积会()。
A.多起来B.没有变化C.减少了9.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
A、没有明显变化B、变成其它物质C、发芽了10.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A、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11.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12.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 B、葡萄糖 C、白砂糖D、面包13.下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是()。
A.白色大颗粒B.立方体颗粒 C.粉末状颗粒 14.下列选项,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A.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1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
A、氧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16.汽水中含有的气体是()气体。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氧气17.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A、马上熄灭B、继续燃烧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了18.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
A、没有什么变化B、会熄灭C、燃烧的更旺19.发面时,面团胀大的原因是()A.面粉变大 B.面团里酵母菌迅速增多 C.面团里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D.面团里产生了大量氧气 20.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含量的增加。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2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
A.产生大量气体 B.溶液变紫色 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 22.关于铁的特点描述①有空隙②光滑③能导电④粗糙⑤比较韧⑥比较脆⑦褐红色⑧银白色,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⑥⑧B、②③⑤⑧C、②③④⑤⑧ 23.关于铁锈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
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24.半根铁钉浸入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部分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B、在水的的半根C、在空气和水交界处25.将铁钉()生锈速度最快。
A.完全浸没在菜油里B.放置在空气中C.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 26.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
A、只是空气B、只是水分C、是空气和水分的共同作用27.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水中。
28.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是切断铁和()的接触以防生锈。
A、水B、空气C、细菌 29.()的环境能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A、潮湿B、高温C、干燥D、寒冷30.给铁制品的表面涂上()最容易使其生锈。
A、油漆B、水C、食用油D、白醋31.物质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B、点燃的蜡烛在发生物理变化。
C、铁生锈是物理变化。
32.下列各种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新物质的是()。
A.酒精和酱油B.红糖和白酒C.大米和白面D.醋和小苏打 33.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块被切割成木屑B.铁锭被加工成铁丝C.铁生锈了D.水变成了水蒸气 34.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碘酒遇淀粉变成蓝色B.白糖加热后变为黑褐色C.水加热形成水蒸气 D.硫酸铜溶液放入铁钉后颜色变浅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30分)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
()2.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3.房屋和马路是不变的物质。
()4.做泥塑或面塑属于是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6.我们在吃米饭时,一开始就就尝到了甜味。
()7.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8.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