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童心说 李贽阅读附答案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童心说(明)李贽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
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注释]①见:通“现”。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李挚《童心说》读后感
李挚《童心说》读后感《李挚〈童心说〉读后感》篇一《李挚〈童心说〉读后感》读完李挚的《童心说》,我就像在思想的海洋里经历了一场狂风巨浪,被各种思绪冲击得晕头转向,内心五味杂陈,有惊叹,有困惑,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共鸣。
这《童心说》里强调的“童心”,就像一颗被尘世污垢层层包裹的明珠,李挚试图把它擦拭干净,让其光芒重现。
他说童心就是真心,是最初的本心。
我就在想,这本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就渐渐没了呢?就像小时候我们看到一只蝴蝶,会满心欢喜地追着它跑,眼睛里闪烁着纯粹的快乐光芒,可长大后,我们更多的是匆匆赶路,对周围的美好视而不见。
是不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规矩、世俗的观念给束缚住了手脚,就像被无数根绳子捆绑着,动弹不得,那颗原本鲜活的童心也被勒得奄奄一息了呢?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有一次在田野里,看到一只小田鼠从洞里探出头来,我兴奋得大叫,趴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它,心里琢磨着它的小窝是不是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神奇。
那时候的我,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凭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世界。
可现在呢,再看到类似的场景,可能只是匆匆瞥一眼,然后就继续忙自己的事儿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童心呢?我觉得好像是,但又有点不甘心承认。
李挚批判那些失去童心后的假人假事,就像揭开了社会的一层遮羞布,让那些虚伪的东西无所遁形。
他说那些人说话做事都是言不由衷,就像戴着面具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着别人写好的剧本,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就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见。
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互相寒暄,说一些场面话,即使心里不认同,脸上还是堆满笑容。
这是不是一种无奈呢?毕竟社会是个大染缸,想要独善其身好像有点难。
但这样真的好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李挚倡导的那样,努力找回童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呢?可这又谈何容易,一旦摘下这面具,会不会被社会所不容呢?我心里直犯嘀咕。
从整体上来说,《童心说》像是一声呐喊,试图唤醒那些在尘世中迷失的灵魂。
论文《李贽“童心说“》
浅谈李贽的“童心说”摘要: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文化的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导致的假道学发起挑战,不仅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发出质疑之声,还对充斥于官场、社会的虚伪之风进行批判。
进而提出其思想理论中的核心基础——“童心说”。
“童心说”强调做人要保持真诚真实,就不能丢失“童心”,秉持真性情真个性,肯定人满足自身生活欲求的自由。
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童心说;本心;真心;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李贽的哲学思想庞杂、矛盾又极具个性,他不仅是从儒家营垒走出的反叛者,还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甚至吸纳了佛家、道家、禅宗等思想。
李贽不仅生性倔强,反对束缚,承认人的感性欲求和自由发展。
他对“假道学”的批判远非彻底,但他不缺乏探索的真诚和勇气,不缺乏怀疑一切的批判眼光。
李贽身上的矛盾和复杂也正是晚明社会及其矛盾、复杂的现实体现,是他用毕生心血和全部生命争得的“绝假纯真”,“童心说”对于李贽,乃是本质的东西,是他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童心说”的历史背景“童心说”被公认为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童心在李贽的心目中到底有什么内涵呢?它是如何形成?只有了解李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心目中的童心的样子,分析形成其理论的基础,我们才能了解童心之说对李贽整个人生的影响。
李贽所属的明代晚年,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
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
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
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
童心说和性灵说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童心说和性灵说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儿童心说: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为一切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作家可以从中
汲取满足孩子需求的灵感和创新思想。
2、童话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写作的文艺形式,有着鲜明的儿童特色
和理念,把儿童情感体验主题和张力融入到中心情节中去,主题明确,倡导积极正面的情感和价值观。
性灵说:
1、性灵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视角,特别是为分析人物一
贯行为者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思路和应用。
2、文学创作可以使用性灵的视角来更好地把握个体的性格特征,描绘
和构筑个体性活动的时空意义,能够更精准地明晰出文中主题的内容。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
失。李贽认为 : “ 童子者 , 人之初也 ; 童心者 ,心之初 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 而遽失也?盖方 其始也 ,有闻见从耳 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夫道理闻见,皆自 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 1 这段文字又指出了 “ 童心”是未闻见道理之前的本心。 李贽在文章中既没有说童心是善是恶,也没有指出最
一
一
有何特点 ; 第三 ,“ 童心说”有无思想基础 ,如果有 ,
那 “ 童 心说”的思想基础是 什么 ; 第四,“ 童心说 ”
是否是李贽音乐美学命题思想的核心,它与李贽音乐 观的关系怎样 ,是否存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有 关 “ 童心说”的讨论实际是讨论李 贽音乐美学思想核 心 问题的讨论 。本文并不就 “ 童心说”这一篇短小的 文章进行孤立的研究,而是把它放到李贽的著作中去 研究 ,放到历史中去考察。 李贽 《 焚书 》共六卷 , 第一、 二卷为书答 , 卷三 、
卷四为杂述 ,卷五为读史,卷六为诗 ,另加增补一和 二 ,基本都是 书答。《 童心说 》出 自李 贽 《 焚书 》卷 三第九篇 ,是李贽 7 2篇杂述中的一篇短文。就 7 2篇 杂述的内容看 ,基本是一篇一议 ,或人物或传序 ,或
时事或祭文 ,都是李贽对某个人或某事件的观点。7 2
心的解释有两种 : 第一 ,童心即真心。第二 ,童心最
初一念之本心 ,童 C , f  ̄ I S 本心。第二段论述童心因何而
篇杂述中以 “ 说”命名的有六篇 , 分别为 : 《 杂说 》 、 《 童 心说 》 、 《 四勿说》 、 《 虚实说 》 、 《 高洁说 》 、 《 读律肤说 》 ; 以 “ 论”命名的有六篇 , 《 论政篇 》 、 《 何心隐论 》 、 《 夫 妇论》 、 《 鬼神论 》 、 《 战国论》 、 《 兵食论》 。在 《 续焚书 》 中以“ 说” 命名的也有七篇, 分别是《 汝师子友名字说 》 、 《 穷途说 》 、 《 法华方便品说 》 、 《 金刚经说 》 、 《 五宗说 》 、 《 隐者说 》和 《 三教归儒说 》 ; 以“ 论”命名的有三篇 ,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童心说明代-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李贽这人可真大胆,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童心”这么个概念。
啥是童心呢?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心思。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看啥就是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没那么多复杂的所谓“背后故事”去分析。
他说那些失去童心的人就变得假模假式的了。
这可太对了!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说话做事都得先想想是不是符合这个规矩、那个套路,是不是能给自己长面子或者带来好处。
就好比去参加个聚会,明明不喜欢那些无聊的寒暄,还得堆着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可不就是丢了童心嘛。
李贽批评那些儒家经典的教条如果把人的童心给弄没了,那可就糟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事理,结果有些人读着读着就成了书呆子,只知道按照书上写的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鲜活的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最后变得死气沉沉的。
不过李贽这篇文章也给我一种希望的感觉呢。
他强调童心,就像是在呼唤大家把心底最真实的那部分找回来。
咱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虽然不能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活着,但也不能把自己的童心丢得一干二净啊。
比如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尽情地去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拍照发朋友圈求点赞;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能像孩子一样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默默忍受。
李贽童心说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
童心说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生活在晚明嘉靖、万历时期的李贽,面对道德秩序的解体,传统束缚的消失,极力倡导个性解放,反对道学。
“童心说”是李贽反叛传统的宣言,这一宣言并未因李贽的自杀而消亡,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蓬勃放射出了类似的光辉。
一借鉴《我对鲁迅、周作人儿童观的几点看法》开头鸦片战争后,西方进步资产阶级文化涌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积极从中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被译介进来。
1840年,教会出版了《意拾蒙引》(《伊索寓言》)。
19世纪末,林纾重新选译了《伊索寓言》,梁启超翻译了《十五小豪杰》。
1903年,鲁迅译了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这些作品多用文言译就,读者也仅为成人,并未形成太大的影响。
中国儿童文学真正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学革命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文学事业,新文学社团普遍关心儿童文学,其中尤以“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最为热心,它曾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倡“儿童文学运动”(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见《交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
)早在发起文学研究会之前,周作人就已竭力倡导儿童文学,并对儿童文学的建设提出了不少的见解。
首先,在猛烈批驳封建文化的大环境下,周作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应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妇女与儿童。
对于儿童文学,周作人最早为恢复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振臂呐喊,最早肯定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最早强调儿童文学应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其核心儿童文学观为“以儿童为本位”。
1914年,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周作人提出,“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倡新文学,是“人的文学”。
欧洲“人”的真理发现历经了三次大的动荡,女人与小儿的发现迟至十九世纪,而中国尚且停留于发现“人”的阶段。
这是五四文学革命中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文艺上的新思潮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思想文化界反理学、反传统的浪潮中壮大起来的。
以“异端之尤”名世的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这股体现了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为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评。
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下狱迫害至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约30余种。
(1)童心说:李贽反对一切虚伪、矫饰,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就是“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天下之至美的文章应出自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李贽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也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以“童心”作为创作和评论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童心说”不仅是批判反动道学和文学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主张革新创造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文学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华而不实的“台阁体”所造成的点缀升平、阿谀逢迎的恶劣风气上,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他们的文学方向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以古人为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导致了做诗文都得规步秦汉盛唐的不良风尚。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7单元-童心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无欲易,无名难。 ——宋·林逋《省心录》
赏读:养生要少贪嗜好,保护自己要避免扬名。但是不贪 嗜好容易,做到不争名就难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
不知止者杀身。
——宋·林逋
《省心录》 赏读:饱食美味,穿又轻又暖的衣服,不知道节制的人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修身名句
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
弗能止。
——钱大昕《十驾养斋新录·止谤》
赏读:人家诽谤你没有事实根据的,无须辩解;如果诽谤 你事出有因,那就得靠你自我修正才能使诽谤停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保初节易,保晚节难。 ——朱熹《名臣言行录·韩琦》 赏读:一个人最初的操守容易保持,难的是晚年仍能保持操守。
当遇到这些现象时,人的这些表现都很正常。因为人是会思 维的高级感情动物,这也是区别于一切低级动物的根本。但这 些表现不能过而极之,否则你会活得很累,活得很不开心,活 得很不幸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人在生活中,要学会用阳光般的心态面对生活。所谓阳光 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 态。因为,它会让你开心,它会催你前进,它会让你忘掉劳累 和忧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龙洞山农叙《西厢》 2.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3.矮人何辩也
通“序__”__,__作__序 通“智__”__,__聪__明 通“辨__”__,__分__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形容词,绝无 动词,弃绝 动词,横渡 动词,断裂
形容词,陡峭的 形容词,畅通 动词,发达 动词,到达 动词,到、至
“赤子之心”“童子之情”与“童心说”
“赤子之心”和“童子之情”主要应 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而“童 心说”则更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 社会学等领域。
05
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育中的应用
01
培养孩子纯真善良的品质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保持"赤子之心",培养
他们纯真善良的品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健康和积极。
02
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童心说”的体现
在文学创作中,“童心说”表现为对 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真 挚、纯朴的写作风格的推崇。
在艺术表现上,“童心说”强调艺术家的 个性和独特性,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 受和表达方式。
“童心说”还体现在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上,它鼓励人们保 持一颗纯净、真挚的“童心”,不 被世俗功利所左右,追求内心的真 实和美好。
提高幸福感
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 人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幸 福感。
促进身心健康
保持童心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焦 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益于身心 健康。
03
“童心说”的内涵
“童心说”的定义
“童心说”是一种文艺思想,强调作品要表现人性的纯真 、自然和不受外界影响的状态。
它主张文艺创作应该以“童心”为出发点,回归人性的本 真,不受世俗功利的影响,以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来 表现世界。
“童心说”的意义
“童心说”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人性中最本真、最纯粹 的部分,呼吁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纯净、 真挚的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美好。
它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鼓励艺术家以真 实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世界,回归人性的本真, 不受世俗功利的影响。
“童心说”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 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持一颗纯净 、真挚的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美好。
李赞《童心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赞《童心说》原文及译文赏析童心说李赞(明)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平?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
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注释]①见:通“现”。
[童心说李贽]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童心说李贽]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童心说(明)李贽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
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童心说”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 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1.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 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 “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2.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 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3.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 《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 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分析第四段】
1、本段似乎否定了儒家经典的价值和地位,怎样理解? 【明确】儒家经典不仅被道学家奉为圭臬,一般文人学子 亦盲目尊崇。既以童心为新的伦理标准,就必须抹去历代 封建统治者罩在儒家经典上的神圣光圈。李贽指出,儒家 经典中,大半文字并非出于“圣人”之口,其中多有虚假 之辞。即使是出于“圣人”之口,也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发 的议论,因此,不能视为“万世之至论”。这样,李贽就 把道学家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拦腰斩断,给予假道学 以致命一击。这就是本段的主旨。总之,这篇文章不仅在 思想内容上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重大意义,在艺术 表现上也别具特色。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和理论上的自信,纵论古今,视点甚高。几乎每个段落都 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文字简洁而明快,文势磅礴而流畅, 逻辑严密而完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
“古今至文”。文中连用大量的排比句,文势沛然, 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文等形成强烈对 照。从而突出了“天下之至文假,未有不出于童 心”的重要论点。这一段也采用一正一反的论说 方法。前一个层次,他不避重复,故意连用十八 个“假”字,突出了他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 鄙视和厌恶,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 强烈的共鸣。后一层次,他一反传统观念,大力 肯定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 文学样式,把它们奉为“古今至文”。这一段落 是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批评上的具体运用, 集中体现了他在文学理论上的批判、创新精神。
【分析第二段】
1、作者认为,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 心,是“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
2、作者既认为“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又说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意即要读书, 两者是否矛盾?怎样理解?
【明确】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 问题而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 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 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 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
2、怎样理解李贽所说的读书识义理便 会丧失童心?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 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 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 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 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 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 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 风。
小 结
《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 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 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抗 争,是对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抗争; 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的 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 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 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 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 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童心说》出现的思想 史背景。 2、了解理学内部陆王心学思想对 程朱理学中弊陋的批判。 3、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程朱理学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但是, 在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 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 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 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 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 向衰落。
定后,即“童心未曾失之真正大圣人”。省略句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省谓语,即“不可得而以时势先后论也”。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省宾语,即“岂可遽以之为万世之论乎”。
李贽(1527-1602年), 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 居士。今福建省晋江人,明 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 《续焚书》、《藏书》、 《续藏书》。《童心说》 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 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 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 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 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 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 和解放的精神。
【分析第三段】
1、本段从文学创作角度批判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 理学,十八个“假”字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恶 习? 【明确】李贽认为童心被障,必定是“满场是 假”。文中连用十八个“假”字,突出了他对复 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 2、发自纯真童心的创作又是怎样的?在与前文批 判的对比中突出了什么? 【明确】李贽认为,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 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并把 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文学
字音检测:
李贽 焦竑 遽失 迂阔 懵懂 渊薮 褒崇 根柢 湮灭
zhì hóng jù yū měng Sǒu bāochóng dǐ yān
1.指出什么是“童心”。 2.分析丧失“童心”的原因,指出丧 失“童心”的危害。 3.抨击虚伪世风和俗儒,指出天下至 文皆出童心。 4.抨击儒家经典。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 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 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观”或“我看朱
熹与李贽”为话题,创作一篇小
作文。
一词多义
(1)遽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立即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就
(2)若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假如、 如果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像、如
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3)绝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无,没有 断绝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大声发于水上,如钟鼓不绝 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阻绝 极,最,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完全,绝对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以为妙绝 达到极点 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在沉闷的明初思想界,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 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与程朱理 学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 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提倡,在思想 界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 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者大多来自社会 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 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 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要求和特点。李贽 就是泰州后学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
【分析第一段】 1、概括本段大意。
【明确】本段解释“童心”的概念。
2、本段在阐述“童心”概念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明确】《童心说》共有四个自然段,构成全文的四个 层次。李贽是个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不屑于 拐弯抹角、拖泥带水,所以,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 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他先连用两个判断句, 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 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 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 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虽然 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4、李贽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 激烈地批判道学家的虚伪面孔,而 朱熹则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历史 舞台,他们两人在本质追求上矛盾 吗?为什么?
李贽虽然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强调要有 一颗童心、真心来行事,实际上是反对现实生活 中各种反道德的现象,倡导人们做真人,说真话, 走向真善美,这和朱熹的道德追求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 李贽反对的是虚假的、僵化的道学,强调做 学问要为更好地立身处世服务,而不是让学问变 成伪饰自己,禁锢他人的工具。李贽并未否定儒 学对人道德修身的积极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出, 李贽目的只是想让芸芸众生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 出来,更好的立身处世。这和朱熹希望用自己的 学说拯救道德失范的社会的意图是一致的。他们 都为自己的救世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人都 是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
(5)以
通假字
龙洞山农叙《西厢》 “叙”通“序”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知”通“智” 矮人何辩也 “辩”通“辨”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见”通“现”
词类活用
龙洞山农叙《西厢》 通“序”、名作动、作序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名作动、做人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动作名、听到看的东西。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名作状、一天天地、渐渐
古今异义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古:厌恶、憎恨;今:丑陋。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 古:求学的人;今: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 矮人何辩也 古:平庸的人;今:个子不高的人。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者 古:文章体裁; 今:体形或身体发育和健康情况。
文言句式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省略句、介后置句,即“于其内以之为主”。 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童心语”。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
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 简单化,而是细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 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也……”、“其长 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 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 且形象生动。那么,李贽是否一概反对多读书呢? 当然不是!李贽认为,读书的目的,应是“护此 童心”,而理学家的目的,却是“障其童心”。 “护此童心”,就是要保留个性、解放个性;而 “障其童心”,却是要摧残个性、扼杀个性。这 样的分析,是非分明、义正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