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研2021年考研全真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考研2021年考研全真模拟试卷
微生物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
(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流产转导
答:流产转导是指转导的DNA不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虽然不能继续复制,但仍能表达基因的功能的转导。
最终将随细胞分裂而丢失,也可能出现单线遗传。
2鉴别培养基
答:鉴别培养基是指一类在成分中添加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如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
3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答: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是指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进行营养代谢的微生物。
它包括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细菌,全部的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根据生态习性,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可分为腐生型和寄生型两类。
4卫星病毒
答: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并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常见的卫星病毒有腺联病毒(AAV)、卫星烟草花叶病毒(STMV)、卫星玉米白线花叶病毒(SMWLMV)等。
5基因组
答:基因组是指决定已表达的和可表达的与一定生物的所有特征相关的全部基因。
基因组并不代表它的组成基因的等位性。
一种生物或细胞,不管是杂合体还是纯合体,也不管是单倍体、二倍体或多倍体,都仅有一个基因组。
基因组也可用于指实际上的(细菌中的)一条染色体或单倍体的成套染色体。
6extremphile
答:extremphile的中文名称是嗜极微生物,是指最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的总称。
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针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奥秘,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认识生命的极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7TD抗原
答:TD抗原即胸腺依赖型抗原。
包括血细胞、细菌细胞、血清成分和其他可溶性蛋白等内在的多种抗原,它们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进行加工和呈递,才能活化和刺激T 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或刺激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以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8secondary growth
答:secondary growth的中文名称是二次生长,是指当有两种碳源存在时,微生物优先完全代谢其中一种,然后再代谢另一种碳源的现象。
在两种碳源利用之间的延迟期通常可把整个生长过程分作两个生长期。
出现二次生长现象的原因是存在降解物阻遏作用,即较易利用的碳源阻遏降解较难利用碳源的诱导酶的合成。
9次级代谢
答:次级代谢是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为许多生物都具有的生物化学反应,例如能量代谢及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
10Chemostat
答:Chemostat即恒化器,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不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LPS的成分。
A.类脂A
B.核心多糖
C.O-特异性多糖
D.磷壁酸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成分,其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
2锁状联合是担子菌()的生长方式。
A.双核的初生菌丝
B.单核的初生菌丝
C.单核的次生菌丝
D.双核的次生菌丝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蕈菌的发育过程中,其菌丝的分化明显可分成五个阶段,其中在第二阶段中有一个特殊的菌丝结合方式:即不同性别的一级菌丝发生接合后,通过质配形成了由双核构成二级菌丝,它通过独特的锁状连合,即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和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形如锁状。
3硫酸盐还原细菌还原硫酸盐的最终产物是()。
A.SO32-
B.SO42-
C.S
D.H2S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硫酸盐还原细菌,是一类以乳酸或丙酮酸等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状态下,把硫酸盐、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等还原为硫化氢的细菌总称。
4微生物活菌数的测定通常采用()。
A.血球计数法
B.稀释平板法
C.直接计数法
D.DNA测定法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活菌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法,血球计数法和直接计数法不能区别菌体的死活,DNA测定用于细菌的种类鉴别。
5关于豆科植物的根瘤说法正确的是()。
A.根瘤与豆科植物是一种互生关系
B.根瘤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C.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D.B+C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而固氮菌并非都能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6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碱基序列变为CACCATCAT?()
A.缺失
B.插入
C.颠换
D.转换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转换是指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的突变过程,C是胞嘧啶,T是胸腺嘧啶,因此T被替换成C属于转换。
7在原核生物基因的操纵子调控系统中,RNA多聚酶结合位点为()。
A.结构基因
B.调节基因
C.启动基因
D.操纵基因
【答案】D查看答案
8当两个菌株DNA的(G+C)mol%值差别大于5%以上,可认为它们()。
A.属于同个种
B.属于不同的种
C.属于同个属
D.属于不同的属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GC比相差低于2%时,无分类学上意义,当在5%以上时可认为是属于不同的种。
9某些蓝细菌会产生一种致人肝癌的毒素,这类蓝细菌是()。
A.螺旋蓝细菌
B.鱼腥蓝细菌
C.念珠蓝细菌
D.微囊蓝细菌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蓝细菌可分为螺旋蓝细菌、鱼腥蓝细菌、念珠蓝细菌和微囊蓝细菌四类,其中微囊蓝细菌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Cs)。
MCs是一种肝毒素,是肝癌的诱因之一,有非常强的毒性。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和体表部存在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微生物
B.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动物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
C.正常菌群不会导致人或动物生病
D.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影响肠道正常菌群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而当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时,一部分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微生物;此外,一些正常菌群由于其生长部位的改变,也可能引起疾病;还有一些正常菌群由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其中各种微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破坏,也能引起疾病。
三、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可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
答: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的原因如下:
(1)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倍数约为200倍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并且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首次克服了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难关——个体微小,使人类初步踏进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因此称为“微生物学先驱者”。
(2)以巴斯德的曲颈瓶试验为标志,一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微生物学建立,同时一项具有微生物学特色、应用广泛的消毒灭菌技术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奠基人”。
(3)科赫在对“杂居混生”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可轻易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菌落。
由此解决了阻碍研究微生物的杂居混生难
题,开创了一个发现大批病原细菌的“黄金时期”。
因此,科赫被称为“细菌学奠基人”。
2简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在细胞壁组成上的差别,并判断下述几种微生物的染色结果。
(1)枯草芽孢杆菌;
(2)金黄色葡萄球菌;
(3)大肠杆菌;
(4)乳链球菌。
答:(1)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在细胞壁组成上的差别有:
①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网层厚且层次多,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而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层薄,一般为单层,无磷壁酸,但具有外膜。
②G+细菌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强;G-细菌细胞壁的机械强度较低。
③G+细菌细胞壁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阻留结晶紫而染成紫色;而G-细菌细胞壁进行革兰氏染色时,可经脱色而复染成红色。
(2)上述几种微生物的染色结果是:
①枯草芽孢杆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紫色。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紫色。
③大肠杆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红色。
④乳链球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紫色。
3什么是伴孢晶体?它在何种细菌中产生?有何实践意义?
答: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即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它的干重可达芽孢囊重量的30%左右,由18种氨基酸组成。
实践意义:伴孢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而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制成细菌杀虫剂。
4什么是溶源菌株,怎样检测?
答:(1)溶源菌株的定义
溶源菌株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与其寄主细胞“共存”的现象。
侵入的温和噬菌体以其基因组附着在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形成原噬菌体,并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随着细菌的分裂传给每个子细胞,使其成为溶源性细胞(溶源菌株)。
每个溶源菌株产生的子细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
(2)溶源菌株的检测
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
由于溶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引起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的菌落周围指示菌菌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独特噬菌斑。
5、好氧微生物在高密度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溶解氧不足是一个限制性因素,请问增加发酵液溶解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增加发酵液溶解氧的主要手段有以下2个:
(1)搅拌
①防止气泡聚集;
②使液体形成湍流,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③将空气通过搅拌桨叶端的高速剪切力破碎成小气泡,从而明显增大有效气液传递面积;
④增大液体流动速度从而减小双膜理论中气液界面滞留层的厚度,降低传质阻力。
(2)通气
一般发酵过程中都要通入一定量的无菌空气,根据实际利用率,一般通气量要大于实际需要量,增大通气量可提高发酵液中的溶解氧,但是通气量过大会不利于发酵液的充分混合,通常通气量至少是所需用量的2倍左右。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病原微生物是怎样侵害人体的?为什么感染和疾病不是同一概念?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会有怎样的后果?
答:(1)病原微生物侵害人体的机理
不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同。
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极少数(如血吸虫、钩虫)能穿过皮肤;有的(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能穿过黏膜,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黏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2)感染和疾病不是同一概念的原因
①感染又称传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一方面,病原体入侵机体,损害宿主的细胞和组织;另一方面,机体的种种免疫防御功能,力图杀灭、中和、排除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
感染的建立,首先要有病原体的接触。
它们具有侵袭宿主机体,在其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物质等能力。
②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感染和疾病不是同一概念。
大多数感染是亚临床的、不明显的、不产生任何显著的性状与体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的后果
感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若寄生物在宿主体内长期维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则不致发生传染病;相反,若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并产生有害的酶和毒素,就导致其宿主发生传染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能的3种后果:
①隐性传染
隐性感染是指宿主的免疫力很强,病原菌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的感染方式。
②带菌状态
带菌状态是指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
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常会成为带菌者,如不注意,就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如“伤寒玛丽”。
③显性传染
显性传染是指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感染方式。
a.按发病时间的长短:显性传染可分为急性传染(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和慢性传染(如结核病、麻风病、艾滋病和克雅氏病等)两种。
b.按发病部位的不同:显性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
c.按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显性传染可分成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4类,严重程度依次增加。
2简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大经典微生物学实验。
答: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大经典实验如下:
(1)Griffith的转化实验
①实验过程
a.Griffith将非致病的R型菌(由SⅡ型突变而来)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且不能从小鼠体内分离到肺炎球菌。
b.Griffith又将能使小鼠致死的SⅢ型菌株加热杀死,并注入另一只小鼠体内后,小鼠也不死,而且也不能从小鼠体内重新分离到肺炎球菌。
c.随后他进一步将加热杀死、已无致病性的SⅢ菌和小量活的非致病的R型菌一起注入小鼠体内后,却意外地发现小鼠死亡,而且从死的小鼠中分离到活的SⅢ型菌株。
②实验结论
活的、非致病性的R型从已被杀死的SⅢ型中获得了遗传物质,使其产生荚膜成为致病性的SⅢ型。
Griffith将这种现象称为转化。
(2)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①实验过程
用降解DNA、RNA或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细胞成分,然后分别与无毒的R型细胞混合,观察转化现象的发生。
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作用。
②实验结论
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③实验重复性验证
为了消除“蛋白质论”者的怀疑,Avery等人将DNA抽提出来,进行不断的纯化,发现转化效果随DN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Hershey和Chase的T2噬菌体感染实验
①实验过程
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然后将这两种不同标记的病毒分别与其宿主大肠杆菌混合。
结果发现,用含有35S蛋白质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大多数放射活性留在宿主细胞的外边;而用含有32P DNA的T2噬菌体与宿主细菌混合时,则发现32P DNA注入宿主细胞,并产生噬菌体后代。
②实验结论
DNA可以进入宿主体内进行遗传复制并产生后代,DNA是遗传物质。
3请设计一个试验证明某种化学药物的作用是防腐或者是杀菌,并说明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答:证明某种化学药物的作用是防腐或者是杀菌的实验设计如下:
(1)接种指示菌至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2)向培养的菌液中加入适量待证明的化学药品,培养数小时。
(3)离心菌液,使菌体集中于离心管底部,去除上清液,加入无菌生理盐水,震荡使菌体散开,离心,再除去上清,多次重复离心洗涤。
(4)取洗涤后的菌体制成菌悬液,涂布平板,在适当条件下培养。
(5)观察平板,若平板上有菌落生长,则说明该化学药物为防腐剂,若平板上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该化学药物为杀菌剂。
原理:防腐是指利用理化因素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并不杀死微生物;杀菌是指使微生物彻底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杀死微生物。
4目前实验室有两株酿酒酵母,一株具有高产酒精,另一株具有耐高温的性能,请设计菌种选育实验方案获得即高产酒精又能耐高温的目的菌株。
(列明你所需的主要实验试剂、仪器、实验方法以及整体的研究方案)。
答:整体的研究方案: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
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
题中两株酿酒酵母,一株具有高产酒精的性状,另一株具有耐高温的性状,可以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得到既高产酒精又耐高温的重组子。
实验试剂:柠檬酸-磷酸缓冲液、PEG溶液、蜗牛消化酶等。
实验方法:
(1)原生质体的制备
在高渗溶液中,用蜗牛消化酶去除两菌株的细胞壁。
(2)原生质体的融合
将形成的原生质体进行离心聚集,并加入促融合剂PEG促进融合。
(3)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
在高渗溶液中稀释融合细胞,再涂在能使其再生细胞壁和进行分裂的培养基上,使其形成菌落。
(4)融合子的检出
通过影印接种法,将菌落接种到各种选择性培养基上,鉴定它们是否为融合子。
(5)实用型菌株的筛选
测定融合子的生物学性状,看其是否同时具备及高产酒精又耐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