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比较全面版
李清照简介
返回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 追叙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书 写了片刻之间的美感,表现了作者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 情怀。
涌波 起澜
萧 瑟
。壮 阔
的 秋
洪波涌起
巨大的波浪
的风
海,
水
不
断
4
返回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的
好像
星汉灿烂
银河
若出其里
代指大海
没璀 在日 在璨 这月 这的 大的 大银 海运 海河 里行 里好 ;好 。像 像
也出 出现
5
返回
幸甚至哉
庆幸
极点
歌以咏志
用来
心用 太 情这 值 与首 得 志歌 庆 向来 幸 。表 了
成都市第三十中学汇报课课件
比较赏析诗词二首
观沧海 如梦令
主讲人:谢欣佑
观沧海 曹操简介 观沧海朗读
目录
如梦令 李清照简介 如梦令朗读
画面第一组 画面第二组 比较 作业
返回
返回
返回 画面第二组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 魏武帝。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 时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 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著作有《魏武帝集》
返回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诗词二首其一。
诗词二首其一。
您说的可能是《秋词二首·其一》和《绝句二首·其一》,以下是这两首诗的原文、译文和赏析:
1. 《秋词二首·其一》
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给读者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2. 《绝句二首·其一》
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
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
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词二首((次北固山)
江海 春日 入生
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 旧 残
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
年 夜 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 ,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
“入”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昼夜更替
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
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
3山.下《兰浣芽溪短沙浸》溪中,写松眼间前沙景路色净,无描泥绘,出萧三萧个
画暮面雨的子句规子啼是。 , ,
。表达作者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
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4.《次北固山下》中 , 一句以小景 与大景互相映衬。 5.《赤壁》诗中,作者用两个美女象征国 家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6.《次北固山下》中 , 一联,描写 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 涵自然哲理。 7.《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副青山绿水 的新春景象。诗人眼前所见的开阔江面上的 景象正如诗中所写的 , 。
8.《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开阔,
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 ,
。
9.古代诗歌中,古人常借物传情. , .
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0.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
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
子是
,
.
11. 《赤壁》诗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
的无限空间。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 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 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
归乡 雁书
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 洛 何
人,让他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 阳 处
爱情诗词两首
爱情诗词两首相信大家都度过关于爱情的诗句吧?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爱情诗两首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爱情诗两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 显示全部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 显示全部爱情诗两首: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鉴赏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
《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写的诗词,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诗二首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赏析】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
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
“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
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
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
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 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
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文
一、课文概要本课程的主题是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9课。
在本课文中,孩子们将学习两首古代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诗意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掌握古诗中的基本意境和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二、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雄壮的气势来写景的诗歌。
这首古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豪情,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第二首古诗《《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写春景为主题的诗歌。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感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四、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孩子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提高语文素养;2.感受古诗中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魅力,培养自己对诗歌的爱好;3.领悟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4.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学习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2.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培养自己对古诗的情感共鸣;3.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4.对古诗进行赏析和解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和景色,激发孩子们的兴趣;2.运用故事、情境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组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4.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境,引导他们感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经典的思乡古诗词二首
【导语】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漂泊凄凉孤寂的⼼境以及对家乡、亲⼈的思念。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思乡古诗词,欢迎阅读!经典的思乡古诗词篇⼀ 《静夜思》 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鉴赏: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绎,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形容⽉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帝萧纲《⽞圃纳凉》诗中就有“夜⽉似秋霜”之句;⽽稍早于李⽩的唐代诗⼈张若虚在《春江花⽉夜》⾥,⽤“空⾥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光,给⼈以⽴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种修辞的⼿段⽽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朦胧地乍⼀望去,在迷离恍惚的⼼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层⽩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是⽉⾊。
⽉⾊不免吸引着他抬头⼀看,⼀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是分外光明的,然⽽它⼜是清冷的。
对孤⾝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亮,也最容易使⼈产⽣遐想,想到故乡的⼀切,想到家⾥的亲⼈。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于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是体味不尽的。
诗⼈所没有说的⽐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深曲的,但却⼜是脱⼝吟成、浑然⽆迹的。
经典的思乡古诗词篇⼆ 《春望》 杜甫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导语《古诗两首》是部编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分别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两首古诗。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养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课文概述《古诗两首》是一篇描写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最喜欢写诗的主题之一。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们通过对夜空、月亮、家庭团圆等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对家乡、家人和美好生活的思念之情。
二、《秋夕》《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诗歌,共有七个句子。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銮舆卷尽西风”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来描绘夜晚的景象: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描述了家庭团聚的场景,通过表现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传递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意的手法展开,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诗人运用了对偶句、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朴实自然,引人入胜。
三、《秋夕》《秋夕》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也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与杜牧的《秋夕》不同的是,陆游的诗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再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雾缭绕,月色如水。
他用“触目皆是心期”来形容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困境的痛苦和不满。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陆游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诗歌的共同点虽然这两首诗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它们都以中秋节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夜晚的景象:《秋夕》中的銮舆卷尽西风,《秋夕》中的云雾缭绕,月色如水,都是对夜晚景象的描绘,给人一种沉思和悠远的感觉。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家庭团聚的场景和对家人的思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第二首江南解释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第二首江南解释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风光的古诗。
诗中以“江南可采莲”开篇,点明了江南地区适宜采莲的自然条件。
“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
形容莲叶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鱼戏莲叶间”描绘
了鱼儿在莲叶间自由游动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
叶北”四句,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描绘了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形成了一幅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动态画面,进一步强化了江
南水乡的自然美。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江
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精典诗词二十首二寒江雪等
精典诗词二十首二寒江雪等(第一首)逢雪宿芙蓉山诗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二首)江雪诗人(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首)十二月十五夜诗人(清)袁枚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第四首)雪梅诗人(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五首)雪梅诗人(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第六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七首)对雪诗人(唐)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第八首)春雪诗人(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九首)雪诗人(唐)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第十首)终南望余雪诗人(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雾色,城中增暮寒。
(第十一首)踏莎行·雪似梅花诗人(宋)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第十二首)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诗人(清)纳兰性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第十三首)山中雪后诗人(清)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第十四首)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送瘟神二首古诗
送瘟神二首古诗
送瘟神二首诗词原文及译文如下: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祖国大地上白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连神医华佗拿小小的血吸虫也没有根治的办法。
许多村庄荒草丛生,杳无人迹,瘟疫无情蔓延,千门万户家破人亡,听到的只是鬼在唱歌。
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的路程,沿着天路遥遥地看过浩渺的银河。
牛郎如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春风吹拂杨柳新绿,新中国一片春意盎然,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
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
人民群众挥动银光闪闪的铁锄,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整治山河,使大地都为之颤动。
试问瘟神啊,你要往哪里去?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火光明亮,照耀天空,以此来送走瘟神。
古诗词二首
古诗词二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心中牵著一種思念,
在茫茫宇宙一角落。
張牛仔一吹口琴,
感受憶訴想念所憐。
倦客任思量,
無聊溪裏看花開。
心如靜水深,
豈知返鄉船浮沉?
明月如鏡,
照亮中午火把頭。
惆悵心頭事,
襟怀多少綠茵茵。
那不知
怎樣面對重楊駁子、九門重門天涯深。
思量空城無人返,一江孤鴻作何訴?殘波濤邊,
故事多少對酒醉;心中牽著一種思念,遠行難舍不肯歸。
初一第二首古诗词大全必背
初一第二首古诗词大全必背初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一必背古诗词,供同学们学习和记忆: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 《赠汪伦》 -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 《山居秋暝》 -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诗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生活的感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二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二首嘿呀!《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二首》哎呀呀,说起八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词二首,那可真是精彩非凡呢!首先咱们来聊聊《《野望》。
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一开头,“东皋薄暮望”,就给咱们营造出一种宁静又带着点儿迷茫的氛围,你说是不是呀?作者站在东皋这个地方,望着暮色,心里头好像在寻思着啥,哎呀,这感觉可太奇妙啦!“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哇塞,那满树满树的秋色,还有那一座座山头上的落日余晖,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再看后面,“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嘿,多生动的场景呀,放牧的人赶着牛儿回家,打猎的人带着猎物归来。
可最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作者看看周围,一个熟人都没有,只能长歌一曲,怀念古代的隐士采薇而食,这是一种多么孤独和无奈的心情呢?接下来咱们说说《《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哎呀呀,开头这几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充满了神秘和沧桑的感觉,就好像在给咱们讲一个古老的传说!那黄鹤一去就再也不回来啦,只剩下这空荡荡的黄鹤楼,还有那悠悠飘荡的白云,这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让人忍不住感叹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那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那么茂盛,多美呀!可到了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啦,作者思念起家乡,可家乡到底在哪儿呢?这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满满的都是忧愁呀!这两首古诗词,真的是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魅力呢!它们带着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绪,哇,这就是古诗词的神奇之处呀!咱们读着这些诗词,仿佛能跟古人对话一样,你难道不觉得神奇吗?咱们可得好好品味,好好感受,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呀!。
竹节词二首诗词
竹节词二首诗词
1. 竹节
竹节苍苍绿叶茵,
幽香袭人远近闻。
含苞待放细嫩蕾,
招展娇姿威风君。
篱笆院里静水潭,
碧绿浅草展青盐。
落日红霞辉夕照,
松竹丛中伴清鸣。
茶香沁入双耳间,
一帘婆老絮常闲。
钟声鸣处花径寂,
萧瑟寒风飘竹间。
暮年退役寻静影,
竹篱茅舍任风吟。
苍山绿水遥边陲,
思念如梦遥相寻。
2. 词二首
鸟啼雨落夜如此,琴声乐韵情何似。
金秋花丽香飘动,春雨江南绿墨漫。
徜徉白墙红楼院,客去乡愁诉离魂。
往事如烟云散逝,岁月流转梦幻痕。
山木水辉照叶彩,古韵流连眼生秀。
莺飞草长春天暮,人在世间心自有。
山水画卷美不胜,时光流转如空镜。
牢记仙子书剪纸,寄情花间梦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诗词二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逶、迤、磅、礴、丸、岷、缨、缚”8个生字,会写“逶、迤、磅、礴、丸、渡、索、岷”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四、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
“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小结:“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清平乐六盘山3.读课题。
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
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
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
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围剿”。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六盘山:中国西部山脉。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
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
是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
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
其北侧另一高峰亦称六盘山,达2,928米,由平凉至静宁的公路经此。
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会师:行军时各路人马聚集于一处瓦窑堡:陕西安定(今子长县)是当时陕北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瓦窑是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陕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成立后不久,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
陕西的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陕西的刘志丹和谢子长两位民族英雄,他们在家乡陕西北部开展革命斗争,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
解放了当地,人民翻身当主人,人民再没有地主土豪的压迫和剥削,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3月28日才离开陕北根据地来到河北的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三、观看录像《长征》片段,创设情境。
1.想不想一起来看一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片段在观看录像的同时,老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1934年10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
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翻越积雪千年的夹金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忍饥挨饿,终于胜利地走出草地。
党中央于9月12日开完俄界会议后,毛泽东就随一军团前进。
9月16日腊子口战役打响。
9月17日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走进吴起镇,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日子。
四、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这里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了,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描写的情景。
2.谁愿意读读课文中描写的这番情景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3.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2)指名读。
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3)你能把你感受到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这两句话,集体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毛泽东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4.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1)幻灯片出示这首词。
(2)指名朗读。
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望断:向远处望直到望不见了。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这里的景色美吗这是词人对六盘山风光的无限赞美。
读出对六盘山的赞美。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二万里。
)这是这首词的上阕,毛主席从爽朗,舒畅之情转入对英雄豪迈的青春吟唱,艰难险阻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已在脚下终结,目的地的关口已经到达,好汉们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此刻,我们就能感受到毛主席在高高的六盘山上那回顾征程的从容以及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只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才能完成这样异常艰巨的事业)我们要读出词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