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第11课时
四年级科学第十一课《植物的叶》二..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到了 1782 年,瑞士科学家谢尼伯发 现浸入水中的叶片,在光照条件下能产 生助燃的气体“氧气”。
经过多位科学家的多年研究发现,植物生长 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叶绿体提供的。每一 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加工厂”,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 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 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 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个性动态修改建议
此幻灯片可以复制多个使用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 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 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 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 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 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 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 3 、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 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 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 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 食物 ),动物和人都是直接 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
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课件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 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课件设计:余晴
昼夜气温变化? 岩石之间互相摩擦、撞击?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 ……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岩石的碎裂与昼夜温差变 化有关?
模拟实验
模拟岩石受热
反复几次
模拟岩石受冷
在大自然中,岩石受到的冷热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反 复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岩石进行反复加热和冷却。
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也会碎裂吗?
怎样做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将敲碎的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里,拧紧瓶盖,用 力摇晃一段时间,观察岩石的变化情况。
活动:做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
1.分别做实验验证昼夜温差变化、岩石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 会导致岩石碎裂。
2.记录实验发现。
汇报我们的实验观察发现
岩石会碎裂,变小,碎石边缘比较锋 利,用来冷却岩石的水中也有从岩石上脱 落的碎屑
利用以下实验材料,你能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 系生长会造成岩石碎裂吗?
鸡蛋壳模拟岩石。 幼苗模拟在岩石中生长的植物。
利用以下实验材料,你能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 系生长会造成岩石碎裂吗?
实验步骤:
1.在蛋壳里填满土壤,放置在玻璃杯内。
2.在土壤上撒几粒种子,盖上一层薄的 土壤。 3.将玻璃杯放置在盘子上,并放到温暖、 明亮的地方。 4.每天适量浇水,持续观察几周,记录 蛋壳的变化情况。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第2单元 岩石
第11课 岩石碎裂了
郊外的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
大小不同,有些岩石上有裂痕。
岩石碎裂了
这块岩石怎么有这么大的裂缝呢?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11.水结冰了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液态的水会转变为固态的冰。
条件:水结冰需要达到冰点,即0摄氏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固定的。
二、水结冰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理解水结冰的条件和温度变化。
实验材料:纯净水、碎冰、食盐、烧杯、试管、水温计等。
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并用水温计测量其初始温度。
2. 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适量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环境。
3. 将试管插入碎冰和食盐混合物中,每隔一段时间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态变化。
4. 当水温降至0℃时,观察水是否开始结冰。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降低,试管内的水逐渐变得浑浊,最终凝固成冰。
实验结论:水在0℃时会结冰,这是水的物理性质之一。
三、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降温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水温逐渐降低,直至达到0℃。
结冰点:当水温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
此时,水温会保持在0℃一段时间,直到水完全结冰。
体积变化:水结冰后,其体积会增大。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导致体积膨胀。
四、水结冰的应用与影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水结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例如,冬天时河流、湖泊和池塘中的水会结冰。
生活应用:水结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冰箱和冰柜利用制冷剂降低温度,使食物中的水结冰,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环境影响:水结冰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冰冻的河流和湖泊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冰雪覆盖的地面也会影响交通和气候。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涵盖了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实验探究、温度变化以及应用与影响等方面。
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年级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27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 认识算盘和计算器, 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难点: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 随着数的产生, 就会出现数的计算, 为了计算方便, 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 指名学生介绍这几种计算工具.1.算盘.教师指出:算盘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发明的, 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 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1)你见过算盘吗?说说算盘上都有些什么.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 1颗下珠表示1.(2)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运用算盘计算要根据珠算的口诀, 正确地拨珠;运用算盘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等等.2.计算器.(1)现在人们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2)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结合教材第25页图示, 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依次找到相应的键, 并介绍这些键的功能.(3)运用计算器计算要按题目的计算顺序来按键计算.3.阅读教材第27页上的有关资料, 你有什么感想?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1)教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386+179= 825-138=(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 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3)自己试一试.26×39= 312÷8=(4)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集体订正.2.教学例2.(1)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从9999×2起, 结果是一个五位数, 中间是3个9, 两头分别是1, 8(9×2);2, 7(9×3);…(3)你能不用计算器, 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 很有趣.9999×5= 9999×7= 9999×9=(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5)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用计算器算出左边三道算式的结果, 找出规律, 再直接写出右边几个算式的结果, 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三、实践应用1.教材“练习四”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 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2.教材“练习四”第3题.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 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 一人笔算, 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3.教材“练习四”第4题.(1)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个算式的得数.(2)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规律, 并分小组进行汇报.(3)根据找到的规律, 直接填写后面算式的得数.4.教材“练习四”第2题.小组同学互相出题, 先笔算, 再用计算器验算.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你认为计算器有什么好处?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1亿有多大【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
第11课一天的气温(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1)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一天的气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气温的概念,认识到同一时段内不同环境下的气温是有差别的。
科学思维: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探究实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
认识了解百叶箱以及使用方法。
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天气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运用气温的改变规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
【教学准备】气温计、百叶箱、百叶箱运用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图中人们的穿着,你能猜出是什么季节吗?生:可能是冬天,因为有人穿着羽绒服。
生:可能是春天,有人穿着短裙。
师:在我国有些地方,人们要“早穿棉袄午穿纱”,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播放一天的天气预报。
师:一天的气温有变化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天的天气。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在同一时间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天之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交流。
教师小结: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比较凉爽,气温会比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出来后会越来越热,气温会逐渐升高,到了下午或晚上,太阳落山了,这时候越来越凉快,气温会慢慢降低......师:为了研究一天之内气温变化的具体情况,我们往往要测量和记录从早到晚每隔一段时间的气温,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气温呢?多久测量一次比较合适?学生交流讨论。
师:我们要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生:可以用气温计。
师:怎样用气温计来测量气温呢?生交流讨论。
师总结要求:1.确定好测量地点,将气温计放置在距地面1.5米的地方,等液面静止后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2.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3.将测量地点的环境及测量到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交流讨论测量结果。
计算工具的认识,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
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郑祥旦编著学习内容课本23~25页。
学习目标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认识算盘和计算器的记数功能。
课文讲解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让孩子受到科学教育。
介绍算盘和算盘的记数方法,认识算盘上的数。
介绍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算筹,是本课的学习基础。
算盘和计算器的记数功能,是本课的新知。
辅导精要略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基本结构: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计算工具。
读课文,知道一些术语: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器。
回顾。
万以内数的四则计算,很多时候需要列竖式计算。
如果进行亿以上的数的四则计算,多数也要笔算。
这样,计算速度慢,还费纸张。
所以,人们努力去发明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它与小棒相似,但表示数的方法不同。
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算盘。
2014年1月,中国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3.86千万亿次,排名世界第一。
算盘。
读课文。
拿出算盘,认识算盘的结构:珠、杆、梁、框。
用算盘记数。
上珠表示5,下珠表示1。
珠靠梁表示数,珠靠框表示0。
写数:602,534067,35215862。
在算盘上指出数位顺序。
计算器。
读课文。
拿出计算器,让孩子认识ON/C键、AC键、DEL键及其他各种键。
也可认识智能手机上的计算器。
还可以认识PC机中的计算器。
算盘的使用。
直到二、三十年前,计算器还不十分普及,算盘在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广泛的使用。
一般地说,加减计算用珠算比较快,乘除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
但算盘因携带不方便,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应该主动学会使用算盘,不能让珠算――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们手中失传。
2013年12月,中国珠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具准备算盘1架,计算器1个。
拓展与提高学习珠算加减法。
不要背诵珠算口诀。
练习形式有:六六大顺。
在算盘上打上666,紧接着再减去666。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时《浮力》,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设计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b. 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b.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状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一个水杯和一块小塑料片进行演示)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力,它可以让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
你们知道是什么力吗?学生A:浮力!教师:非常好!就是浮力。
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
我用一个水杯装满水,然后放入一块小塑料片。
你们猜浸入水中的塑料片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B:塑料片会浮起来。
教师:没错!让我们看一下。
(教师将塑料片放入水杯中,观察塑料片的浮力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吗?塑料片浮在水中,这就是浮力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2、概念讲解(教师展示实验器材:不同材质的物体、容器、水和天平)教师: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两个因素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材分析
11岩石碎裂了这块石头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活动1 岩石碎裂的现象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
不同环境中的岩石受到风化的主要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经过漫长的岁月都会逐渐碎裂,最终变成碎石、沙粒和土壤。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岩石碎裂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坚硬的岩石发生碎裂?”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知道大自然的冷热变化、岩石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植物的根系生长等自然因素都是造成岩石碎裂的原因。
最后,教科书引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的方式,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是什么原因使岩石碎裂了?化,最终会变成宝贵的土壤资源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呈现了两幅自然界中岩石碎裂现象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与思考曾经见过的岩石碎裂的各种场景。
通过观察图片和回忆,学生认识到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通过妍妍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岩石碎裂了?”来启发学生思考,将岩石碎裂的现象与岩石所在的环境进行初步的关联,同时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岩石碎裂的情况,还要引导学生变化的过程呢?教科书呈现了“冷热变化作用于岩石” “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两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也会碎裂吗?将敲碎的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里,拧紧瓶盖,用力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
实验时要戴护目镜。
用火时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能使岩石碎裂?◎◎友情提示由于本实验是用火焰加热,并且岩石加热后可能会发生炸裂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一定要强调相关的安全问题。
教科书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安全警示,务必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戴护目镜,用火时要注意安全。
教科书中呈现的第二个实验是关于自然界中的水流、风等因素使岩石互相碰撞、摩擦的模拟实验。
通过图片呈现实验材料,并以文字介绍了模拟实验的方法:将几块岩石碎块放入塑料瓶中,用力摇晃一段时间。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11一天的气温 教学设计
课题
一天的气温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的气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以“一天的气温变化”这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怎样测量气温,通过整理分析气温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以及思考指向“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一天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着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一时段内不同地点的气温,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测量出来的。②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指导学生认识百叶箱,并且学会利用百叶箱测量一天的气温,并进行科学记录。③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观察到的数据并归纳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 指导学生课后观测并记录气温,既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也能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6.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二)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1.为什么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有什么奥秘呢?
2.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百叶箱一般安装在高度为1.2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环节三:拓展活动
我们课上汇总数据发现了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观测?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电在我家中》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电在我家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
2.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3.能举出三种节约用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算器、手电筒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引导学生看图34页彩图。
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知道了电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电在我家中》。
板书课题。
(二)自助探究与交流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1.引导学生看图: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用途?需要什么才能工作?2.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4.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
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预设:发电站出来的)电又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呢?板书: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2.引导学生看36页彩图,观察思考: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生活动:认识图片中的供电线路的各个组成部分。
板书路线图:发电厂发电→高压输电→变电站变压→低压输电线路→家庭电路→用电器4.学习科学在线5.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6.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三次)拓展延伸电来之不易,我们要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11.电在我家中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1.认识各种用电器2.各种用电器需要电才能工作3.各种用电器的用途和功能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发电厂发电→高压输电→变电站变压→低压输电线路→家庭电路→用电器三、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演示文稿1
内容
让小球 动起来
方案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实验
什么力 1. 2. 3. 1. 2. 3.
改变运动 小球方向
归纳总结:
让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 用力推或拉。要使运动的小球 向左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 向左的力;要使他向右拐弯, 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右的力。 也就是说,要让物体由静止变 为运动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力是改 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
3.车的行程远者为赢。
物体的运动方式:基本有三种,平动、转动和振动。
小组评价表1: 第 组 日期 1.我们设计了 种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案;经过实验, 有 种方法可以使运动起来。 2.我们设计了 种改变小球运动方向的方法;经过实 验,有 种 方法可行。 3.我们小组举出生活中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共 有 个。 自我评价表2.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思考:
力能够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能用几种方法让静止的小球运 动起来?又能用几种方法改变小球运动的方向?
猜想与设计:
猜想与设计:
合作实验探究: 要求:把实验的方法、现象、结果记录下来。填入观察 记录表内。
提示:可以在小球体上添加别的物品(如插进一枚大头 针等),可以改变底面的形状(如改为斜面,挖一个小 坑、放一个挡板等)。
1.我知道 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2.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3.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 .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E.拉抽屉。F。自行车轮的运动。
拓展提升:
帆船比赛 用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 大头针、乳胶等,照下图制作一个帆车。选择材 料,设计车形,进行比赛。 比赛规则: 1.只能用嘴吹一口气。
科学版四年级体育与健康《第11课 体操器械练习:跳上跪撑跪跳下》(一等奖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开始环节(1分钟): 课堂常规、队列练习(原地三面转法、踏步走-立定) (二)准备环节(9分钟): 1.一般性准备活动。:在充分热身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2.辅助性练习,为促进教学安排了如下活动: (1)撑臂提臀跳
七、教学流程
(三)基本部分:(28分钟) 1、教师讲解、示范跳上成跪撑、跪跳下动作及保护方法并组织学生练习 2.教师示范2块体操垫高度的跳上成跪撑动作方法及保帮方法,并组织学生练习。 3.教师示范3块体操垫高度的跳上成跪撑动作方法及保帮方法,并组织学生练习。 学生在保护帮助下依次进行在小垫子上的跳上成跪撑动作练习惧心理体验一定高度下的提臀收腹,屈膝前 送动作,同时每人体验保护帮助合作练习。 5.组织练习增加到4块体操垫高度的跳上成跪撑动作方法及保护帮助方法。 6.成果大比拼 相邻两组,等候的队员,为对方队员所做动作进行评价,给予合格与不合格。比拼合格数。 7.教师示范撑箱提臀跳及跳上成跪撑动作,再次强调保帮方法,并组织学生练习。 8.各组推选一人进行展示。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80%以上 的学生在保护帮助下完成较低难度的跳上成跪撑动作。 2.通过学习跳上成跪撑的动作,增强学生肩臂力量,发 展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灵敏性。 3、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克服 困难,积极向上及相互帮助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臂支撑,顶肩提臀。 难点:顶肩提臀,屈膝前送
六、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场地器械 条件, 本课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 循序渐进法、指导纠正法、等; 2.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从培养学生体育学 习能力出发,相对应的学法有: 观察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法、评价法等。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浮力》知识点及作业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浮力》知识点1、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
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2、如果石块在水里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石块在水里受到的拉力=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所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在空气中测得的提起石块的力要小。
3、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4、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重的下沉,轻的上浮。
简言之:同样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小的越容易上浮。
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体积小的下沉,体积大的上浮。
简言之:同样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大的越容易上浮。
5、同样重的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将它的体积适当变大,能排开更多的水,就会浮在水面,就能承载更多的物体。
比如实心的金属球在水里会下沉,但是把它制成空心的船就能浮在水面了。
6、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在船舷齐水处做记号就是为了确保船先后排开水的体积相等,船与石头受到的浮力等于船与大象受到的浮力,而两种情况下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们的重力,所有石头和大象的重力相等,质量也相等。
简单点说,曹冲称象就是利用了浮力的原理。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浮力》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把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水的()。
2、物体受到浮力()重力时会上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重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当一个物体静止漂浮在水面时,它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方向();大小()。
4、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出浮力的大小。
5、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等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等于()。
四年级下册科学大全第11课
四年级下册科学大全第11课一、知识目标。
1. 串联电路。
- 定义: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例如,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依次经过小灯泡、导线等元件,再流回电池的负极。
- 特点:- 电流路径只有一条。
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 串联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例如,当串联电路中的一个小灯泡灯丝断了,其他小灯泡也不会亮。
2. 并联电路。
- 定义: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例如,家庭电路中的各个用电器(如电灯、电视、冰箱等)就是并联在电路中的。
- 特点:- 电流路径有多条。
在并联电路中,即使其中一条支路断开,其他支路仍然可以形成通路,不影响其他支路用电器的工作。
- 并联电路中,各个用电器互不影响。
家里的电灯坏了,电视等其他电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二、实验探究。
1.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
- 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
- 串联电路连接步骤:- 将电池装入电池盒,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
- 用导线将电池盒的正极与一个小灯泡灯座的一个接线柱连接起来。
- 再用导线将这个小灯泡灯座的另一个接线柱与另一个小灯泡灯座的一个接线柱连接。
- 最后用导线将第二个小灯泡灯座的另一个接线柱与电池盒的负极连接起来,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串联电路。
- 并联电路连接步骤:- 同样先安装好电池和小灯泡。
- 用导线将电池盒的正极与两个小灯泡灯座的其中一个接线柱分别连接(这两个接线柱来自不同的灯座)。
- 再用导线将这两个小灯泡灯座的另一个接线柱分别连接到电池盒的负极,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并联电路。
2. 检测电路连接情况。
- 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电路检测器的制作:将一个小灯泡连接在一段导线的两端,并且在导线上留出两个检测头。
- 在串联电路中,如果电路连接正确,电路检测器检测时,小灯泡会亮;如果电路中有断路等故障,小灯泡不亮。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时《浮力》教案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知识的积累已经比较丰富,根据生活经验,他们知道一般物体放入水中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知道物体的浮沉与大小,轻重都有关系,这对于教学的展开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课程标准中的两个学习要求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上面的第三个实践活动。
但学生的条理性不够,概况、归纳能力也不强,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但他们对活动有很大的兴趣,喜欢发言,可塑性强,只要引导得法,进步会很快。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提问:球掉进树洞里,文彦博是怎么取球的?回答:灌水取球由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观察物体沉浮现象1、将下列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哪些会像小球一样漂浮上来,哪些会沉下去?物体:小木块、苹果块、铁夹、塑料尺、羽毛、石块、蜡烛等2、实验操作①先预测沉浮情况②拿起物体轻轻的接触水面,然后松手,观察沉浮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
③实验后取出物体擦净放回原处。
3、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或“↓”表示。
4、讨论①哪些是和预想的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②当时为什么会这么想?5、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呢?用手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明确:用手指去按压浮在水面的泡沫,能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那就是浮力。
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那么测力计的读数是什么样的?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读数会发生变化吗?2、实验操作①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
②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提醒:注意正确使用测力计。
认识物体在老师指导下实验操作,观察沉浮现象完成“活动手册”讨论体验猜测回答实验验证观察物体沉浮现象,解释物体漂浮原因,引出浮力科学概念。
让学生知道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3、实验证明: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比在空气中测提起石块的力小,说明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教学设计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探究读
阅读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说明文,朗读基调是 平实的,请用叙述的语气来读,读 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草率
妈妈是பைடு நூலகம்财会工作的,从来不会 草率行事。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一起读一读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词语解释
骤雨:暴雨。 慎重:谨慎认真。 搜索:仔细寻找。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 堤岸:指江河湖海边修筑的挡水建筑物。 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蟋蟀的住宅
多音字
原文示例
(弹弓)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
弹
(弹力)
就在这平台上弹( )琴。
这种弹 弓的弹 力很强。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近反义词
☞ 谨慎 ≈ 慎重 ↔ 草率
谨慎
对于众说纷纭的科学问题,应该 采取谨慎态度。
慎重
对于众说纷纭的科学问题,应该 采取慎重态度。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四年级上册】-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部编版8
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蟋蟀出名的原因。 第二段(2-6):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7-9):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优秀笔记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优秀笔记
知识点整理
【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猜测到猜想、推测、猜度神秘到秘密、神奇揭开到揭示、抵御到抵抗、抵挡、防御观测到观察、测试探索到探究反义词:稀薄到浓厚干燥到潮湿枯萎到兴盛
【词语解释】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运河: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
阅读导航
【把握主要内容】
介绍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
【理清基本结构】
古代神话引出话题到理论推测到探索火星到未揭谜底,仍将探索。
【理解句子含义】
1、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意思是: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外肯定还有存在生命的天体,只是人类至今没有找到这样的星球。
2、这两项成果证明,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
命存在。
意思是:就目前探索的结果没发现火星上有生命存在,但仍没排除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
比如飞船未着落的地区、火星地表以下的岩石里,等等。
【体会思想感情】
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激发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 变化 体会钢尺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观察实验
钢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4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 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 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 实验前先进行预测, 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 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测的理由是什么?X-k-b-1 .-c-o-m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 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 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
2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 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 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板书 设计
声音的变化
作业
复习
审批 意见
课后 反思
教务主任 检查意见
3
四年级科学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难点解 决方法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式 教学 手段
教学计划
第十一周
第
2
课时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 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 越短音高越高。
四年级科学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计划
第 十一周
声音的变化
第1
课时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 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 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教学 重点
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 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5
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 设计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作业
复习
审批 意见
课后 反思
教务主任 检查意见
6
教学 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难点解 决方法 教学方法 与 学习方式 教学 手段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观察实验
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橡皮筋、钢尺、音叉
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 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 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 尺发出的声音。重复 3 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 1: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 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 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 4 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 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 4 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 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 2 第一栏。 3、分组实验 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 格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 一根橡皮筋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