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风险投资失败案例启示录风险投资,资本,公司.doc

合集下载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最新版)目录1.引言:海外投资概述2.案例一:某中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失败3.案例二: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失败4.案例三:某中资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失败5.总结: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正文一、引言:海外投资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跨国投资和并购的机会。

然而,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巨大的商机,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 2021 年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以期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某中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失败某中资企业在美国投资设立了一家生产基地,但由于对当地市场、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

另外,企业在美国的经营策略也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产品销售不畅,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三、案例二: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失败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进行铁矿投资,但由于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运营等方面的技术储备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投资回报不如预期。

此外,企业在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沟通协作方面也存在不足,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案例三:某中资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失败某中资企业在欧洲投资收购了一家当地企业,但由于对当地市场、消费者需求、行业竞争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导致收购决策失误。

此外,企业在整合收购企业过程中,遇到了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最终导致收购失败。

五、总结: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海外投资失败主要原因包括:1)对投资目标国家的市场、法律、文化等方面了解不足;2)投资决策和经营策略出现失误;3)技术储备和运营能力不足;4)跨国并购和整合过程中遇到障碍。

为此,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应充分了解投资目标国家的市场、法律、文化等背景,做好尽职调查,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策略。

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运营能力,提高跨国并购和整合的成功率。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然而,海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众多海外投资失败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文将介绍2021年一些典型的海外投资失败案例,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为我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2021年海外投资失败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失败某中国企业曾计划收购一家外国公司,以扩大其海外市场份额。

然而,在收购过程中,双方在价格、股权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最终导致收购失败。

此外,收购过程中还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了收购难度。

2.案例二:某投资者海外房地产投资亏损某投资者看好海外房地产市场,投资购买了一处房产。

然而,由于对当地市场行情了解不足,购买价格过高,导致投资回报率低。

此外,租赁管理也出现问题,使得房产空置率较高,进一步加大了投资损失。

3.案例三:某上市公司海外并购遭遇监管阻碍某上市公司计划收购一家外国企业,但在审批过程中,遭遇了目标国监管机构的阻挠。

双方在并购审查过程中产生分歧,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三、失败原因分析1.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管理方式、沟通方式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2.法律法规差异:各国法律法规不同,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容易触犯当地法律,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3.市场环境差异:海外市场环境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行情、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否则容易导致投资失误。

4.财务管理问题:海外投资中,企业需要面临汇率波动、跨国财务管理等问题,如未做好风险防范,可能导致投资亏损。

5.决策失误: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如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层对市场判断失误,容易导致投资失败。

四、海外投资失败教训1.充分了解投资目标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以确保投资合法合规,减少文化冲突。

2.注重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确保投资安全。

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案例

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案例

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案例贝尔斯登是一家美国的金融服务公司,成立于1914年,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然而,它在20世纪90年代末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险管理危机,这个案例给了金融界极大的警示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案例,并分析其教训。

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其投资银行部门,特别是债务工具和衍生品交易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贝尔斯登的债务工具交易策略被广泛认为是极具风险的,但由于公司高收益的表现,这种风险被掩盖了。

然而,在1994年,贝尔斯登遭遇了一个本应该预见到的风险事件。

1994年,贝尔斯登的债务工具交易策略遭遇了市场剧烈波动,导致巨额亏损。

这次事件揭示了贝尔斯登风险管理的缺陷和失败。

首先,在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高层管理人员和交易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关键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和共享,由此错失了对市场动向的准确判断。

其次,贝尔斯登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工具。

公司过于依赖交易员的判断和经验,忽视了系统性风险的存在。

同时,贝尔斯登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和风险监控机制,导致风险事件的发酵和扩大。

这种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的风险管理方式,使得贝尔斯登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贝尔斯登风险管理案例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信息的共享和沟通至关重要。

高层管理人员和交易员之间应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其次,风险管理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上。

公司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此外,透明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是不可或缺的。

公司应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并接受外部的审计和评估。

在贝尔斯登风险管理案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一个强大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公司内部的努力,还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督和市场各方的合作。

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金融机构内部的事情,更是整个金融体系和市场的事情。

风险投资的五个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的五个失败案例

风险投资的五个失败案例作为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风险投资并非总能带来成功,不少投资案例也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列举五个风险投资的失败案例,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案例一:WebvanWebvan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网上食品杂货超市。

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许多公司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网站实现业务的扩展。

然而,Webvan在过度扩张和高昂的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宣告破产。

这个案例表明,过度乐观和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是风险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失败案例二:TheranosTheranos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声称能够通过一滴血就能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

该公司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者的关注,但后来被揭发涉嫌欺诈行为。

这个案例揭示了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需要进行尽职调查和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及技术可行性,以避免被误导和欺骗。

失败案例三:JuiceroJuicero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高端果汁机的创业公司。

然而,该公司的产品价格昂贵且使用复杂,最终在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

这个案例表明,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的匹配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

投资者应该对产品的市场潜力进行充分评估,避免盲目冲动的投资决策。

失败案例四:Better PlaceBetter Place是一家以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然而,由于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市场需求低迷,该公司最终破产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新兴行业时要考虑行业发展、竞争环境以及盈利模式的可行性,以避免陷入不可持续的局面。

失败案例五:KozmoKozmo是一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成立的在线零售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尽管该公司获得了大量投资,并在多个城市迅速扩张,但最终由于高昂的运营成本与盈利能力不匹配,导致公司破产。

这个案例提醒投资者,要在投资初创公司时审慎考虑与平衡公司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

风险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

风险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

风险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铱星公司破产全景分析2001年10月31日11:14:04风险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铱星公司破产全景分析1、红颜薄命的铱星1991年,摩托罗拉公司正式决定建立由77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以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77位的金属"铱"命名。

1997年铱星系统投入商业运营,铱卫星移动电话成为唯一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能拨打电话的公众移动通信工具,耗资1亿美元的广告宣传将铱星推向登峰造极的地位。

随之,铱星公司股票大涨,其股票价格从发行时的每股20美元飙升到1998年5月的70美元。

铱星系统尤其被崇尚科技的人士所看好,1998年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最佳产品之一。

同年底,在由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成就中名列第二位。

从高科技而言,铱星计划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铱星系统的复杂、先进之处在于采用了星上处理和星间链路技术,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网倒置在空中,使地面实现无缝隙通讯;另外一个先进之处是铱星系统解决了卫星网与地面蜂窝网之间的跨协议漫游。

铱星系统由空间段和地面段组成:空间段即星座,地面段包括系统控制中心、关口站和用户终端。

铱星系统开创了全球个人通信的新时代,被认为是现代通信的一个里程碑,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的地方"都可以相互联络。

其最大特点就是通信终端手持化,个人通信全球化,实现了5个"任何"(5W),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地点(Wherever)、任何时间(Whenever)与任何人(Whomever)采取任何方式(Whatever)进行通信。

然而,红颜注定命薄。

由于巨大的研发费用和系统建设费用,铱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整个铱星系统耗资达50多亿美元,每年光系统的维护费就要几亿美元。

除了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的投资和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外,(据说中国也投资了8000万人民币,主要是为了了解这个技术)铱星公司还举借了约30亿美元的债务,每月光是债务利息就达4000多万美元。

莫为浮云遮眼界——国外风险投资失败案例的启示

莫为浮云遮眼界——国外风险投资失败案例的启示
了双 眼 ,让 它 不 顾 一 切 地 往
能 筹 到 资 金 ” 而 且 , 国 最 。 美
大 的 电 信 公 司 A &T收 购 了 T 新 贵 T lp r, 排 名 第 二 的 ee ot而
W olC m 收 购 了 MF 和 r o d S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这 些 投 资 高 手 并 不 都 是 在 股 价 骤 跌 的 网 络 公 司 身 上 翻 船 ,不 少 人 是 赔 在 了电 信 公 司 身 上 。 电 信 业 新 兴 公 司 通 常 拥 有 数 额 惊 人 的 实 际 资 产 和 极 其 合 理 的 商 业 计 划 ,提 供 宽 带 网
不 可 多 得 的 教 材 。 但 成 功 也 是 伴 随 而 来 的 , 仿 佛 是 在 一 念 之 间 。 投 资 狂 潮 席 卷 垒 球 时 ,很 多 知 名 的 投 资 者 都 被 卷 人 其 中 。 这 些 人 和 普 通 投 资 者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他 们 的 投 资 金 额 更 大 , 损 失 也 更 惊 人 。 些 投 资 者 当 中 , 管 是 这 不 约 翰 ・ 龙 、 盛 公 司 还 是 杠 马 高 杆 收购业 的知名 人物泰德 ・
执 行 官 大 卫 - 考 特 的 谈 判 麦
也落 在 了下 风。 艾 伦 没 有 购 买 R N 的 C
普 通股 , 是购 买 了优 先股 。 而
优 先 股 有 红 利 可 章 , 而 且 在 要 求 获 得 公 司 资 产 时 优 先 于 普 通 股 , 外 , N 的 优 先 股 此 RC 还 可 以 兑 换 成 每 股 6 美 元 2 的 普 通 股 。即 , 伦 有 权 利 艾
注。
和 电 信 市 场 因 而 变 得 白 热 化 , 曾 经 荒诞 不 经 的 想 法 也 “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国外风险投资情况及借鉴.doc

国外风险投资情况及借鉴.doc

国外风险投资情况及借鉴【摘要】研发投资因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而引起了国外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现有的大量实证文献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了代理问题的存在对公司研发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了研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以及公司财务结构、经理人薪酬计划、公司特征、外部监管力度等因素与研发投资的关系问题。

本文对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国外学者对研发投资的研究状况予以梳理,并指出我国理论和学术界应对该主体的研究方向。

一、委托代理理论对研发投资研究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Berle&Means,1932),这种分离是假设可以给公司带来更高效率的,它允许投资者分散其风险与收益,而经营者可以从事更专业化的管理。

但由此却带来了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Jensen&Mecking,1976),公司经营者(代理人)与投资者(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在进行公司战略决策时未必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从而对公司研发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学者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

研发投资预期可创造无形资产,其在市场上是有价值的,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风险和产出的不可预知性,使研发项目意味着巨大的雇佣风险,代理人难以分散它。

加之研发投资的周期长,对当期利润或许有负面影响,所以管理者不愿意投资于长期的有风险的研发项目。

Bange,BondtandShrider(2005)通过对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会着眼于年度利润目标来推进或降低研发支出,研发预算调整的幅度依赖于公司价值在股市上被高估还是低估。

这一类观点认为研发活动的特征会激励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和增加代理成本,从而导致研发投资少于股东们所希望的应投资项目。

另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由研发投资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给公司内部人带来超常收益(AboodyandLev,2000)。

一般来说,公司的投资都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外部人获得的仅是关于投资效率的高度概括的、不及时的信息,而与研发相关联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大于其他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风险投资失败案例启示录-风险投资,资本,公司-商务指南- 风险投资仿佛是伴随着高科技而生,高科技公司所具备的高成长性,往往让风险资本为了暴利而不顾一切。

因而,即使是圈内的投资大腕,由于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失败的投资案例也很多。

前车之鉴的教训,往往是更值得珍惜的教材。

投资狂潮席卷全球时,很多知名的投资都被卷入其中。

这些人和普通投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投资金额更大,损失也更惊人。

这些投资当中,不管是约翰·马龙、高盛公司还是杠杆收购业的知名人物泰德·福斯特曼等,无一不是响当当的投资名家,然而,他们也会赔掉以数十亿美元计算的赌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投资高手并不都是在股价骤跌的网络公司身上“栽了跟头”。

事实上,不少人赔在了电信公司身上。

电信业新兴公司通常拥有数额惊人的实际资产和极其合理的商业计划,提供宽带网络、视频、音频、数据等高科技产品,这和很多没有实际盈利模式的网络公司很不一样。

可是,投资没有想到,太多的公司一拥而上,竞争激烈到了自相残杀的程度。

那么多精明的投资为什么会犯错误?他们当时又是如何考虑的?
美林公司的战略家马丁·弗里德森表示,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原本就热火朝天的网
络和电信市场因而变得白热化,“曾经荒诞不经的想法也能筹到资金”。

而且,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AT T收购了新贵Teleport,而排名第二的WorldCom收购了MFS和Brooks Fiber,他们的出价都高得诱人。

这样一来,风险资本捺不住,纷纷注资网络公司和电信公司。

教训之一:不能自己为自己下套
2000年2月,保罗·艾伦向RCN投资16.5亿美元。

目前价值:1亿美元。

保罗·艾伦是微软的共同创办人之一,也是Jimi Hendrix 博物馆的建造及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当初他向鲜为人知的RCN 公司开出巨额支票时,很多人都非常吃惊。

RCN公司的主业是宽带业务,它曾宣称,要与地方电话和有线电视公司一较高低。

艾伦投资时曾表示,RCN将成为自己投资的重心。

然而,他投资的时机很不好,在网络股全体滑坡之前,他开出的支票已经兑现。

更糟糕的是,艾伦与RCN首席执行官大卫·麦考特的谈判也落在了下风。

艾伦没有购买RCN的普通股,而是购买了优先股。

优先股有红利可拿,而且在要求获得公司资产时优先于普通股,此外,RCN的优先股还可以兑换成每股62美元的普通股。

也就是说,艾伦有权利以62美元的价格优先换取RCN的股票。

RCN的股价一度曾经冲上70美元,艾伦当时一定沾沾自喜。

可现在,RCN的股价仅在4美元左右徘徊。

一般来说,持有优先
股,多多少少可以降低这种价格暴跌的风险。

因为优先股可以获取现金红利,到期后又可以把原始投资换回成现金。

可是艾伦的优先股不同,他的红利将以60美元兑换的新的优先股来支付,而不是现金。

最糟糕的是,艾伦的优先股在2007年到期后,麦考特有权迫使他将优先股以62美元的价格兑换成RCN普通股,而不是收回16.5亿美元。

那样的话,艾伦将拿到2660万股RCN 普通股(目前大约价值1亿美元)。

当然,这些假定都是以RCN 的寿命为基础。

额外的教训:把契约的附属细则细读一遍。

教训之二:高价买入蕴藏风险
1999年和2000年,约翰·马龙控制的Liberty Media向ICG和Teligent投资15亿美元。

目前价值:4000万美元。

从1999年开始,Liberty又向欧洲有线电视业投入了16亿美元。

目前价值:4000万美元。

约翰·马龙是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他常常能比别人先发现投资机会,然后在大家纷纷买进的时候抛售。

可是马龙对新兴电信公司ICG和Teligent的投资却一改以往的手法,这是两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这次,他没能抢在大家之前动手,而是赶在高潮的时候,结果两家公司现在都濒临破产,股东价值化为灰烬。

在最后时刻,马龙忍痛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Teligent 的股份。

回收数额虽然少得可怜,但马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少人都认为,欧洲是炙手可热的宽带市场,因而马龙的投资仍然
有机会最终获得成功。

但是,马龙眼下陷入了困境。

1999年,他曾向United Pan-Europe投资2亿美元,如今其价值大幅缩减,目前售价约为每股0.5美元。

随后向丹佛UnitedGlobalCom投资的14亿美元也大大贬值。

马龙遭受的损失非常大,他所面临的,不是亏损多少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教训之三:折扣价未必便宜
2000年1月,Janus Funds购买了价值9.3亿美元的WebMD股票。

目前价值:7500-14000万美元。

2000年1月27日,Janus 互助基金家族宣布:就在前一天,它以每股62美元的价格购买了1500万股Healtheon网站(现为WebMD)的股票。

与市价相比,这是折扣价。

而且,Janus手中拥有大量资金,不知道投向何方是好,因而当时看来这次投资是Janus的得意之作。

根据双方的谈判细则,Janus要等上一年才能在公众市场自由出售到手的股票。

可是Janus并不在乎,当时他的战略是买进股票,而不是出售。

交易向公众宣布后,Healtheon红极一时,股票当天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网络股大幅下跌,这只股票慢慢成为急救对象。

等到Janus不受限制可以随意出售时,股价已经降到不足10美元了。

而Janus Funds的价值,到现在也已经下跌了近30%。

回头看看当时的疯狂投资,Janus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教训之四:联营不是救命稻草
2000年3月,地区电话公司Verizon向Metromedia Fiber投资17亿美元。

目前价值:1亿美元。

尽管这是一次数额巨大的投资,但从当时的情况看,Verizon很像是抓住了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

当时,财力强大的Verizon急于进入宽带服务市场,而Metromedia 恰好在兴建提供宽带服务的网络。

加上融资方Metromedia与亿万富翁约翰·克鲁奇控制的著名国际集团有联营关系,因此这次投资更显得把握十足。

投融资双方两厢情愿,交易水到渠成。

Verizon放弃了自行兴建网络的想法,达成协议,将来使用Metromedia的网络。

为帮助Metromedia建成网络,Verizon以每股14美元购买了价值7.17亿美元的股票,并向这家公司提供了总价9.75亿美元的一笔贷款。

通过这次耗资巨大的投资,将来Verizon会有机会收购Metromedia的网络。

但是,Metromedia很快把钱花光了,而克鲁奇又迟迟不肯为联营的伙伴掏腰包,结果该股表现乏力,价位不到1美元。

上个月,Verizon把投资的账面价值降低到了2亿美元。

即便如此,这个价格仍可能比实际价格还高。

Verizon看中的联营关系,在关键时刻没能帮助他。

教训之五:投资新领域要慎重
1999年和2000年,希克斯·缪斯向四家电信业新兴公司投资10亿美元。

目前价值:零。

希克斯·缪斯向来以判断准确而著称。

他手下的Tate Furst公司常常以低价买进现有公司,然后通过各种相关交易从中获取更大利润。

但是在1999年,这家公司改变了从前的做法,转向当时炙手可热的电信业新兴公司。

Tate Furst向Rhythms NetConnections和Viateld等总共四家公司,注资10亿美元。

在缪斯眼中,这四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各有不同,是多元化投资的典型。

可是,事实证明,把这么多钱注入不同宽带的新兴公司,只会形成多方面恶化的结果。

在这四家公司即将破产的最后关头,缪斯没能把握机会忍痛低价抛出,结果10亿美元的投资血本无归。

此外,Tate Furst这次投资失败,也有它自身运作方面的原因。

公司员工通常从资产中获得1%到2%的年费,外加20%的利润,因此,如果公司停止交易,股东们就会坐立不安。

这样,外部的压力就可能迫使公司在没有看清前景的情况下,贸然投资。

教训之六:新概念不是万能钥匙
1998年到2000年间,Goldman Sachs及其他人向Webvan投资8.5亿美元。

目前价值:零。

华尔街的高手也会向价格不菲的网络股投资,这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对于投资种子期公司的投资来说,通常都是以低价买进,然后把公司推向公众市场,从而退
出、获利。

但是这次,Goldman Sachs和另外一些华尔街的投资却看走了眼。

他们投资的公司Webvan的概念很吸引人:通过网络进行销售,让顾客永远不再上市场和商店购物。

但是,Webvan 的做法太着急了,它试图马上就到处开店营业,结果虽然得到大笔投资资金,但开支比投资要大得多。

这家公司完全脱离了现实,因而很快就失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