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机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为阳土,主受纳、腐 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和降为顺。若外邪 伤中、饮食伤胃、郁怒伤肝,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则生胃痛,此所 谓“不通则痛”。而若中阳不足,或胃阴受损,则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 肝属木喜条达,肝之与胃,木土相克,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 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 化火伤阴,又可致血运不畅,瘀血内结,多因相兼,则病情缠绵,反复 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常涉于胃,胃病 亦可及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 正虚,均可损伤脾气,致其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者 ,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者,胃失 濡养,虚热内生,致阴虚胃痛。气虚阳微,血行不畅,则涩而成瘀;阴 虚不荣,脉失濡养,亦可致血瘀胃痛。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九痛叙论》中指出:“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 痛。《内经》则目举痛,一日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日心痛 ,其实非心痛也。” 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 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 了胃痛的内容,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 脘痛然乎?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 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虞抟《医学正传· 胃脘痛》明确指出:“古方九种心 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对本病的治则提出了“气在上 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 之,留者行之”。清代高世械《医学真传。心腹痛》则提出应辩证地理解“通则 不痛”之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 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 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百度文库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
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 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辨治。
知识链接
叶天士论养胃阴、和胃络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江苏吴 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叶氏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 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提出根据温病的病变发展特点,可 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家 ,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垣 《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 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南 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 胃素虚等,致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寒、湿、暑、热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郁滞,不通 则痛。《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 ,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不当,则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胃气壅滞 ,不通则痛。五味过极,嗜食辛辣,肥甘油腻,过量饮酒,则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气机壅滞。亦有进食不洁之物或有毒之品,损伤胃腑,胃 气失和,胃络受损而致胃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滞 ,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健 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 ,可致胃络血瘀。 4.脾胃素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亦可因他脏久病,药石不当,胃气受损,胃失濡养所致。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