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p多药耐药性蛋白转运体

合集下载

P-糖蛋白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P-糖蛋白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P-糖蛋白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陆蕴红【摘要】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一种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依赖的外排型药物转运蛋白,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起重要调控作用.由P-gp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resistance protein 1,MDR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引起的个体化差异是P-gp底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本文对P-gp 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相关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43)004【总页数】5页(P495-499)【关键词】P-糖蛋白;药物不良反应;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作者】陆蕴红【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8;R969.2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等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药物转运蛋白是影响上述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已发现的药物转运蛋白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多药耐药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MDR)、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OAT)、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OATP)、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OCT)及寡肽转运蛋白 (peptide transporter,PepT)[1]。

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的P-gp,广泛分布于肠道、血-脑屏障、肝、胆管等组织器官,参与多数药物体内过程的调控,故P-gp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MDR1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许多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姜黄素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因子特性研究

姜黄素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因子特性研究

姜黄素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因子特性研究姜黄素是一种从植物姜黄中提取出来的天然化合物,早在古代就被用于药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姜黄素对多种癌症具有抗肿瘤作用,包括胃癌。

而胃癌多药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能够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的化合物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姜黄素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因子的特性进行研究。

一、胃癌多药耐药的相关因子1. P-gpP-gp是一种膜蛋白,在肿瘤细胞中起着泵出化疗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抑制P-gp蛋白的功能被认为是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2. MRPMRP是一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它也可以从肿瘤细胞中将药物泵出,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3. 抗凋亡蛋白抗凋亡蛋白的高表达也是导致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抗凋亡蛋白可以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化疗失败。

二、姜黄素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因子的研究1. 姜黄素可以抑制P-gp和MRP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发现,姜黄素可以降低P-gp和MR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从而减少它们泵出化疗药物的能力,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增加。

2. 姜黄素可以降低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姜黄素还可以降低抗凋亡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姜黄素能够通过调节凋亡信号通路和抑制抗凋亡蛋白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增强化疗的疗效。

三、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姜黄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

而这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姜黄素对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

姜黄素通过抑制P-gp和MRP的表达和功能,降低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最终达到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的目的。

四、结论姜黄素具有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因子的特性,能够增加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的疗效。

遗传变异对药物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研究论文素材

遗传变异对药物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研究论文素材

遗传变异对药物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研究论文素材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发展出不同的副作用反应,其中一部分是由遗传变异引起的。

遗传变异可以影响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能力,进而对药物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产生重要影响。

一、遗传变异与药物代谢能力的关系1. CYP酶系统的遗传变异CYP酶系统是参与药物代谢的重要酶系,其中CYP2C9、CYP2C19和CYP2D6等亚型的遗传变异与药物代谢能力和药物副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对于华法林这种血液稀释药物,CYP2C9基因的多态性会导致个体之间华法林的剂量需求差异巨大,进而增加了出血等副作用的风险。

2. 肝脏药物代谢途径的遗传变异存在于肝脏中的一些药物代谢途径也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例如,UGT酶系统主要参与药物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而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它的活性有关。

针对小儿肠外结核感染的伊索菌酮,如果患者有UGT1A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例如溶血性贫血。

二、遗传变异与药物吸收和排泄的关系1. 药物转运体的遗传变异药物转运体在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调节药物在细胞膜上的转运。

遗传变异可能影响药物转运体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

例如,P-glycoprotein (P-gp) 是一种常见的转运蛋白,它可通过肠道的主动外排减少药物的吸收。

P-gp基因的多态性会使某些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减少,导致治疗效果降低。

2. 药物排泄酶的遗传变异除了药物转运体,一些药物在肾脏中被排泄时需要经过一些代谢酶的作用。

这些代谢酶的活性可能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例如,多数药物在肾脏中通过肾脏酸性的转运通道进行排泄。

其中,草酸草胺途径被酸性酶介导,对GSTM1基因多态性变异非常敏感。

如果患者存在GSTM1基因的缺失,可能导致药物在肾脏中的排泄减少,增加了草酸草胺的副作用风险。

三、遗传变异与药物耐药性的关系1. 靶点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性一些药物的疗效依赖于特定的靶点基因,然而这些基因可能有突变导致对药物的耐药性。

胃癌组织中EGFR、C—erbB-2、TopoIIα及P—gP的表达及意义

胃癌组织中EGFR、C—erbB-2、TopoIIα及P—gP的表达及意义

胃癌组织中EGFR、C—erbB-2、TopoIIα及P—gP的表达及意义胃癌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而引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居高位。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胃癌中常见的两种受体酪氨酸激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

TopoIIα(DNA拓扑异构酶IIα)是DNA合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酶,在胃癌的预后及化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P—gP(耐药蛋白)是胃癌细胞中的一种多药耐受性蛋白,在胃癌化学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EGFR和C—erbB-2的表达过量与胃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

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后,EGFR和C—erbB-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这种表达过量可以通过各种机制促进胃癌的增殖、分化、抗凋亡和转移。

因此,EGFR和C—erbB-2不仅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还是胃癌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TopoIIα是DNA合成的一个必需酶,它能够通过拓扑结构来维护DNA链的稳定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癌中TopoIIα的表达与化疗的无效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当TopoIIα表达增加时,化疗药物在胃癌细胞中的DNA结构改变效果也会增强。

因此,TopoIIα可作为化疗效果的预警指标,以及制定胃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P—gP是一种多药耐受性蛋白,在胃癌化学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P—gP的表达会导致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逐渐被排斥。

同时,P—gP表达水平的高低也与胃癌的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P—gP的表达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胃癌在化疗中的反应,并为化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胃癌的诊治中,EGFR、C—erbB-2、TopoIIα和P—gP的表达水平均对治疗效果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因子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提高胃癌治疗的成功率。

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及其逆转耐药的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及其逆转耐药的研究进展

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肺癌在我国男性肿瘤发病患者中占首位,在女性中位列第三[1]。

按照病理类型,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约占80%[2]。

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化疗仍然是NSCLC 治疗的主要手段。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导致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机制的研究仍是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肺癌的MDR 机制涉及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酶介导的肿瘤细胞解毒和DNA 修复功能增强、凋亡调控基因异常、信号转导因子发挥抗凋亡机制等多种途径,这些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和蛋白都与诱发肿瘤细胞形成耐药表型相关[3,4]。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肺癌MDR 的机制研究及中药在逆转NSCLC 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ATP 结合盒转运体蛋白ATP 结合盒转运体(ATP-bingding cassette transport ,ABC 转运体)蛋白家族是一大类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

ABC 转运体利用ATP 水解产生的能量将底物(包括抗癌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使细胞内药物的浓度降低,在肿瘤细胞表现为耐药。

在ABC 转运蛋白家族中研究较多的是磷酸化糖蛋白(phosphorylated glycoprotein ,P-gp )、MDR 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MRP )、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 )等。

这些细胞膜药物转运蛋白均依赖ATP 供能发挥“药泵”作用,能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排出细胞外,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导致药物细胞毒作用减弱甚至丧失,降低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耐药[5]。

阿尔兹海默病(AD)小鼠脑内P-糖蛋白(P-gp)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阿尔兹海默病(AD)小鼠脑内P-糖蛋白(P-gp)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阿尔兹海默病(AD)小鼠脑内P-糖蛋白(P-gp)的表达与功能分析杜丽莎;杨青【摘要】目的研究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在APP/PS1双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脑中的表达与功能情况.方法采用RT-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不同月龄的AD小鼠和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脑中P gp表达的差异;采用尾静脉注射罗丹明123 (Rhodamine 123,Rh123),HPLC检测脑及血清中Rh123的含量,计算脑血分配系数,分析不同月龄的AD小鼠和WT小鼠脑中P gp功能的差异.结果 3月龄时,AD 小鼠脑内P-gp的表达与功能均明显低于WT小鼠;6月龄时,AD小鼠与WT小鼠无明显差异;9月龄时,AD小鼠脑内P-gp的表达与功能均明显高于WT小鼠;12月龄时,AD小鼠脑内P-gp的表达高于WT小鼠,功能却低于WT小鼠.结论 AD小鼠脑内P-gp的表达与功能与WT小鼠明显不同,并随月龄而变化.【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041)004【总页数】6页(P441-446)【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AD);P-糖蛋白(P-gp);APP/PS1双转基因小鼠;β淀粉样蛋白(Aβ)【作者】杜丽莎;杨青【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9;Q513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无定论。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产生与清除失衡导致Aβ大量沉积是AD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有效减少Aβ在脑中的沉积是被广泛探索的AD治疗途径之一[1-3]。

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MDE1基因的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Mr)为170 000。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1.靶点变异:一些药物通过结合肿瘤特定的靶点来发挥作用,如靶向
蛋白激酶抑制剂。

然而,肿瘤细胞可能通过突变靶点的基因来产生抗药性。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药物无法结合靶点,或者改变靶点表达的构象,从
而减少药物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机制是肿瘤耐药性最为常见的机制之一
2. 药物转运: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转运蛋白,它们能够将药物从细胞
内转运到细胞外,或者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加药
物外泌通道的表达、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的通道的表达,或者改变药物转运
蛋白的活性来实现耐药性。

例如,P-gp(P-糖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外
排通道,被广泛认为参与肿瘤耐药性的发展。

3.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机体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在肿瘤
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肿瘤细胞可通过下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改变凋亡路经的活性等多种方式具有耐药性。

例如,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在多种肿瘤中被认为是导致化疗耐药性的
一个重要因素。

4.DNA修复: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如染
色体异常、基因缺失和突变等。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强DNA修复能力来应
对这种基因组不稳定性,而这种增强的DNA修复功能也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肿瘤细胞可通过上调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如PARP1、BRCA1等,来增加DNA修复过程中的效率,从而减少药物所引发的损伤。

总的来说,肿瘤耐药性的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这些
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肿瘤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并促进新的治疗药物
的开发。

p-gp基因

p-gp基因

p-gp基因
P-gp (P-glycoprotein)基因,也被称为ABCB1基因,是人类体
内编码P-糖蛋白P-gp的基因。

P-gp是一种膜转运蛋白,存在于肠道、肾脏、肝脏和血脑屏障等组织中,主要用于排出外源性化合物和内源
性代谢产物,以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P-gp的功能是通过将多种药物和毒物从细胞内推出,从而影响它们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由于这种蛋白的存在,P-gp基因的多
态性可能会导致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产生显著影响。

某些基
因多态性可以影响P-gp的功能和表达水平,从而可能改变药物的疗效、耐药性和毒性。

对于临床用药而言,了解患者P-gp基因多态性的信息非常重要。

例如,某些基因型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排出速度过快,导致药物疗
效下降。

另一方面,某些基因型可能会导致药物代谢速度过慢,从而
增加药物暴露量,引发副作用。

对于某些药物,特别是那些被P-gp转运的药物,了解患者P-gp
基因型可以帮助医生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以优化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gp多药耐药性蛋白转运体摘要:P-糖蛋白(P-gp)是一种能量依赖性的转运蛋白,能将许多结构不同的化合物逆向转运出细胞。

P-糖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是导致肿瘤失败的主要原因。

P糖蛋白的作用分子比较多,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

调节P-糖蛋白,在临床上有重要的作用,逆转P-gp的耐药作用展现了解决肿瘤治疗耐药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字:P-gp;多药耐药;肿瘤;药物;转运体正文P-糖蛋白(P-gp)是一种分子量170KD的跨膜糖蛋白(P170),它具有能量依赖性“药泵”功能,是能量依赖性转运蛋白,能将许多不同的化合物转出细胞外。

P-糖蛋白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保护细胞免受外来有害分子入侵的分子泵,它位于细胞膜上,不停的“搜查”着外来的疏水分子,就如同一个守护细胞的“保安”。

P-gp既能与药物结合,又能与ATP结合,ATP供能,使细胞内药物泵出细胞外,减低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使细胞产生耐药性。

P-gp在正常人体血液,脑脊液中有少量表达,在心脏、睾丸、胎盘、肾上腺皮质、部分免疫细胞、脉络丛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均发现有P-gp的分布。

P-gp以能量依赖性的方式将药物泵出细胞外,减少药物转运进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内蓄积药物减少。

此外,还可使细胞内药物再分布而进一步减少作用靶点部位的药物浓度。

有研究指出,P-gp可能通过一些信号通路参与了肿瘤多药耐药的发生,如阻断P13K/AKT信号通路可增强人结肠癌耐药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抑制p-Akt和p-13k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可以逆转P-gp介导的结肠癌多药耐药。

也有研究发现,P糖蛋白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参与药物和内外毒素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行使解读和防御保护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移植P糖蛋白基因有效的降低经济鱼类、虾类等水产品和经济作物中有毒污染的积累,对保护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MDR)是肿瘤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是导致机体多种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P-gp是肿瘤多药耐药的标志物。

产生肿瘤多药耐药的原因很多,如通过细胞膜泵将药物泵出细胞外,对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对药物作用靶点的分子修复作用,对细胞内积聚的药物的重新分配,一些生物化疗方面的改变等。

MDR 是指肿瘤细胞不仅可以对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而且对未接触过的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也可产生交叉耐药,P-gp是MDR1基因编码的一种能量依赖性药物排除泵与抗癌多药耐药表型及临床化疗效果密切相关它是一系列复杂的疏水化合物底物的转运者。

可介导植物碱类紫杉醇等抗癌药物的耐药。

众多研究结果证实,P-gp是多药耐药机制的标志由它介导的耐药途径称为经典的耐药途径。

肿瘤细胞通过ATP介导的转运蛋白将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这是目前公认的MDR最主要的机制。

产生耐药有两种机制:第一,对第一次化疗产生的耐药天然性耐药;第二,在化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的获得性耐药。

化疗前MDR高表达的肿瘤,其化疗作用往往不理想,化疗前MDR低表达的肿瘤,对化疗有较好的效果,化疗后高表达的肿瘤与肿瘤的疗效及复发有关,如非霍奇金病,急淋、慢淋等。

有资料报道,复发和难治的白血病其P-gp表达增加。

P-糖蛋白可以作用于成千上百种大大小小的分子,其处理的分子的大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这些分子大多是一些疏水的,极少在细胞膜上存在的一些物质,包括许多有害物质,而且还包括一些很重要的物质,如环孢菌素和抗癌药物之类。

P-糖蛋白存在多种亚型,它们由相关基因编码,具有70%同源序列.在人类,P-糖蛋白由2个多药耐药基因编码:MDR1和MDR3(也称为MDR2),均位于7号染色体的长臂(7q21),其中,MDR1与多药耐药有关;MDR3主要编码卵磷脂移位酶,参与卵磷脂向胆汁的转运过程在特定的情况下,MDR3也可以选择性地转运MDR1的底物,但是其转运量非常小。

P-gp是MDRl表达的膜蛋白,是ATP依赖性的膜转运蛋白系列家族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种膜蛋白,由1280个氨基酸组成,主要位于细胞膜,其中小部分位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由两个同源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含有6个疏水跨膜区和1个ATP结合位点,是ATP依赖性药物输出泵。

通过ATP水解提供能量而主动将抗肿瘤药物及疏水亲脂性化合物转运至细胞外,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低于杀伤浓度而导致肿瘤耐药的发生。

P-糖蛋白介导的底物转运存在饱和性,而且对渗透压敏感,需要依靠ATP水解释能形成底物的浓度梯度。

同时即使在没有底物存在的情况下,P-糖蛋白仍表现有较高水平的ATP酶活性,提示底物转运与ATP酶并不存在必然的偶联,但是,与底物结合后,ATP酶的活性可以提高3~4倍,有时甚至是20倍。

底物所致ATP酶活性的改变是双向性的。

有一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可以增强ATP酶的活性,而在高浓度时则起抑制作用,另一些物质对ATP酶的增强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底物的转运速率和ATP酶的活性与底物和P-糖蛋白之间形成的氢键有关,即形成的氢键越弱,转运速率越快,形成的氢键越强转运速率越慢。

底物所致的ATP酶活性改变还具有细胞和种属的特异性。

P-糖蛋白每转运1个底物需要水解2~3分子ATP。

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对P-gp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

对P-gp表达或活性的抑制,可降低或逆转肿瘤耐药,中药或其化学成分经P-gp渠道逆转肿瘤耐药的研究成果大量研究数据显示,中药或其化学成分通过抑制P-gp可以反转肿瘤细胞的MDR,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据P-gp在肿瘤MDR中作原理用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其的抑制作用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论述结果P-gp底物的细胞外排作用使底物细胞内浓度降低其底物的广泛性导致肿瘤细胞对底物的抗肿瘤药耐药部分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对P-gp有抑制作用,实验研究显示一些中药化学成分可逆转P-gp的耐药作用展现了解决肿瘤治疗耐药的临床应用前景。

P-gp为能量依赖底物外向转运泵,能将底物转运出细胞降低细胞内底物浓度,属ATP转运酶,目前临床部分常用的肿瘤化疗药品是其底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等。

研究揭示,P-gp 的表达和活性与肿瘤耐药及预后极其相关,因此,从抑制P-gp表达和活性的角度逆转其引起的耐药,将促进肿瘤化疗治疗效果的提升。

部分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对P-gp的抑制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

多药耐药与P-糖蛋白肿瘤对一种抗肿瘤药物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而呈现多药耐药(MDR)现象,编码P-糖蛋白的MDR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多药耐药基因,导致耐药与P-gp在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有关。

P-gp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底物从细胞内转运出细胞外,导致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积累减少,而产生耐药性。

P-gp底物非常广泛,目前临床常用的部分抗肿瘤药,如:紫杉醇、阿霉素等药物均是其底物,由于P-gp对其底物外排作用没有选择性,而使P-gp在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产生的耐药呈现多药耐药特性。

肿瘤化疗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最重要手段,由于肿瘤多药耐药,降低化疗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了治疗失败。

因此,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对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我国虽然是中药使用最大的国家,对中药现代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却不是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对P-糖蛋白相关的抑制作用,显示了其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前景。

因此,重视中药及其化学成分逆转肿瘤耐药的研究开发,将提高肿瘤生存率将而造福于社会。

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失衡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并且与肿瘤的发展、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凋亡基因及凋亡抑制基因表达异常密切相关。

Fas/FasL作为可直接启动细胞凋亡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其表达调控的紊乱可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乳腺癌的多药耐药的产生亦与Fas介导的凋亡异常有关,而P-gp的过度表达是引起肿瘤多药耐药的主要机制。

乳腺癌组织中P-g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且乳腺癌组织P-gp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PR表达、临床分期等均无相关性,P-gp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形成是一个多基因调节的过程,其中凋亡基因异常或凋亡抑制基因过表达可能参与多药耐药过程。

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是化疗药物发挥肿瘤杀伤作用的重要机制。

结果显示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P-gp表达与Fas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提示浸润性乳腺癌中Fas介导的凋亡异常可能参与了多药耐药的形成过程等多药耐药蛋白在肝癌中的协同表达。

糖蛋白/MDRl基因检测的意义及应用。

预测患者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化疗药物,避免盲目用药;在化疗过程中,对MDRI基因表达进行动态监测,若发现进行性增高,提示获得性多药耐药的发生,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因实体瘤组织不能多次留取,因此临床现己开展采用外周血或腹水标木代替肿瘤组织来动态监测其MDRl基因表达以指导临床治疗;在进行化疗之前,如观察到P-gp/MDRl基因呈高表达,提示患者体内存在内在性多药耐药,可考虑使用逆转MDR的药物,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治疗前或疗过程中,对MDRl基因进行监测,可以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复发、转移等转归;在肿瘤化疗中通过MDRl基因导入骨髓造血干细胞用于预防抗癌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伤害;MDRl基因治疗①MDRI载体可用于其他非选择性基因导入免疫系统的细胞或其他助于治疗肿瘤的细胞如CTL细胞;②将MDRl基因转染其他类型的细胞使它合成分泌一些物质而减轻肿瘤相关的并发症或减低肿瘤细胞局部浸润或转移的能力;③MDRI基因可用于修饰肿瘤细胞木身使其免疫原性增加或促其分泌细胞因子加强免疫反应;④由于造血细胞表达P-gP在体内具有选择优势,这将有助于造血系统疾病的体细胞基因治疗。

参考文献[1] 王雷. P_gp_MRP_LRP和GST_π等药耐药蛋白在肝癌中的协同表达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5, 43(4): 134-137.[2] 金晓东. P-gp、GST-π和TopoII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现代养生B, 2015, 5: 47.[3] 赵嫚. P-gp在膀胱癌细胞中的差异表达研究[J]. 中国检验学杂志, 2015, 38(4): 277-280.[4] 刘祉莉. 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对P-gp的抑制作用在肿瘤MDR的应用前景[J]. 临床医学, 2015, 28(10): 247-249.[5] 张智. Fas_P_gp_Ki67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 37(4): 371-375.[6] 涂春华. P_糖蛋白结构及作用机制[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 25(1): 7-11.[7] 李睿,徐海帆. 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2): 240-242.[8] 马云芳. P_糖蛋白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8): 1584-1587.[9] 赵艳飞. P-gp和HIF-1α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2(11): 49-51.[10] 李樱媚. SUMO特异性蛋白酶1对hPXR调控P_gp基因表达的影响_[J]. 药学学报, 2015, 50(9): 1192-1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