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什么理念基础上的?对Folklore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1、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富国强民”思想基础上的。严复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救亡图存的思想。20世纪初民俗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挖掘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民众有价值的生活文化的经验,改造和建设国民性。顾颉刚从历史与民俗,江绍原从宗教与民俗的交叉研究,均致力于挖掘几千年来被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为建设新文化,塑造新的国民性服务。

2、Folklore在英语中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和智慧。20世纪初我国民俗学界关于Folklore 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江绍原曾将其翻译为谣俗学、民学、民俗学,将其理解为民众的一切传承性生活文化知识;周作人虽然没有对日本沿用的民俗学(Folklore)做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从其对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认同来看,关注的也主要是国民生活知识和民族基层文化内容。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说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从民俗的生活层面而言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样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条件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样态。如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放牧牛羊、住蒙古包、以狼为图腾等是其基本生活样态。(2)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体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它体现在男婚女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3)民俗是活的生活样态。民俗不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而是活生生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当中。

2、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1)所谓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是说民俗赋予了日常生活相应的规范或范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还体现为相应的文化观念。

(2)民俗作为文化模式体现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文化;日本民族具有浓重的耻辱观念等等。

(3)不同民族文化模式不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民俗文化模式的冲突或融合。如满清政府强制汉人剃发,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满清政府为维护自身通知,又注重弘扬汉族孝文化。

第二章

1、中国十二生肖是如何在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

(1)十二生肖作为是一种历法形式,是适应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表示法。十二地支是古代太阴历用来表示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的方式,后来与十天干结合使用,又产生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2)十二地支用十二种动物表示,这十二种动物如猪狗牛马羊等一般是与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古代社会这些动物往往也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同时,不同动物代表不同时辰,也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认识有关,因此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从上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它是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3、中国崇龙信仰习俗是怎样经过群体心理认同、积淀的过渡而渐渐形成的?

从民俗形成的心理机制考察,龙是从物候景观推寻到具象物种,进而虚拟为综合性的神物的。(1)最早造成龙观念的是物候景观:雷声与闪电。雷声隆隆,音“丰隆”,龙的形象则是对闪电的拟象。

(2)雷电带来雨水,人们从雷电雨水的变化莫测,进而将龙想象为蛇龙、猪龙、牛龙、鳄龙等具象物种。

(3)从具体物象摆脱出来,构成麒麟首、鹿角、蛇身、凤尾等综合体貌的“龙”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这种综合也体现了民族图腾融合的内涵,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由于古代帝王常以龙自居,所以龙又成为显贵的象征。龙因此在中华民族群体心理认同中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围绕龙信仰产生了龙祭祀、赛龙舟、舞龙灯等众多民俗活动。

综观中国崇龙信仰习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群体心理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2、民俗作为一种不成文法的规矩,是如何程式化地展现的?

民俗作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是在生活中通过约定俗成的程式展现出来的。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种形式:

(1)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即民俗规矩在实施过程中以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呈现。如幌子作为一种招牌民俗,虽然千姿百态,其中仍然有律可循。大体上划分为形象式、象征式、实物式。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如我国各地婚俗虽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划分为提亲、调帖、定亲、送聘礼、定日子、娶亲六个环节。

(3)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即民俗程式中包含有特定的内涵。比如祭祀时将酒洒在地上是向大地祈福。月饼与中秋节密切关联等。

3、如何理解民俗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规矩,在不同民族或地域间的差异?

民俗具有群体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具有自身的特定的民俗,因而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民俗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而言:

(1)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不同,甚至相反。如中国人话不投机仍会尽量克制表情。美国人则习惯性的用手帕擦鼻子。

(2)同一民族不同地域民俗形式也会存在差异。如北方女婿尊贵,到岳父家会被供着,什么事情也不做;上海女婿则是丈母娘家做家务的顶梁柱。

(3)不同社会群体如宗族、帮会、行会、部队等也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民俗规矩。

民俗的群体性差异与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长期交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第四章

1、民俗在人类文化意识结构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

从人类文化意识的结构看,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

(1)民俗在人类文化意识结构中的地位:人类的文化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生态的民俗,二是由民俗提炼分化出来的各分类学科,三是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抽象出来的哲学。而民俗处在文化意识阶梯的最底层。

(2)民俗在人类文化意识结构中的价值:民俗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和支柱,它为各类学科提供了原始的雏形。在民俗这一层次,各类学科还处于萌芽状态,而各分类学科是从民俗中经过筛选、熔炼升华形成的。如宗教、伦理、文学、历史等均能在神话中找到自己的源头和发展踪迹。而哲学则是从各分类学科的文化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升华的结晶。

2改:如何理解民俗的生活与文化的双重身份?

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是说,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1)一些民俗学家如汤姆斯、班尼等往往片面地强调民俗的文化意识方面,而忽视民俗包含的生活性的方面。

(2)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则肯定神话故事和民俗形态在神话时代,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依据、行为的法则,精神的支柱。在现实生活中,民俗程式中同时展现的是生活性的内涵。

(3)民俗心理定势对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是民俗生活性的体现。

(4)民俗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性的另一面是民俗的文化性。民俗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它是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

(5)民俗的双重复合本质还表现在民俗的传承变异中。一般而言,民俗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变迁较大,外表生活方式的变化则较小。

第五章

1、民俗的法约性是以何种方式发挥效力并延续传承的?

所谓民俗的法约性是指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

(1)民俗的法约性与宪法典律不同,它是通过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包括了信息压力、规范压力、惯性压力和民俗制度等发挥效力的。民俗是依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全体力量来维系的惯制形式。

(2)民俗法约性是以乡规民约、俗规俗信实现自身的传承的,较法律法规有更深更广的渗透力。如民间流行的新生儿仪式、坐月子禁忌、婚礼仪式等即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