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重点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民俗学 重点 复习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
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
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
B对异地。
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②求吉心理。
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
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概论讲义要点第一讲民俗概述(之一)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一)、从“民俗”到民俗学甲、“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2、《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古代典籍中的“民俗”指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各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来源、含义及相关民俗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出自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2、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
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3、古时有个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
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
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4、在浙南有“束发托身”的民俗。
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中国民俗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民俗学”,它涵盖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等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将民俗学之研究架构化,强调民俗学不仅要专注于研究具体的民族传统,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其在学科本身的建构和研究建构两个层面。
首先,钟敬文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对形式、文化、和世界观的深远认识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和解释聚焦于文化的结构和形态是重中之重。
其次,钟敬文指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形象研究,即文化理论的研究,要发掘人类的文化表现的形象的内涵,而不只是内部的文化交流。
此外,重视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文化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也是钟敬文研究民俗学时所重视的内容之一。
最后,此外,钟敬文还强调,民俗学又被称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它要注意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有何关系,民俗学研究是一门对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综上所述,钟敬文在民俗学研究中最关注的是建构学科理论以及研究文化形态和结构,形象内涵以及个体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由此可见,钟敬文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神灵、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和仪式,例如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欧洲的基督教、希腊神话等。
民间信仰体现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和生活状态。
二、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人们在特定的日期或时刻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举行的一种文化活动。
不同的节日庆典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节日庆典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盛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婚嫁葬礼婚嫁葬礼是人们生命中重要的仪式,也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婚嫁葬礼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结婚仪式、婚礼习俗、丧葬仪式等,西方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等。
婚嫁葬礼的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四、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于食物的选择、烹饪、用餐等方面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俗,例如中国的饺子、炸酱面、火锅等,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鹅肝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穿着、打扮、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服饰礼仪,例如中国的汉服、旗袍、长袍马褂等,西方的西装、礼服、制服等。
服饰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也是民族风格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民俗学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和记录。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的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学科,是社会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民俗学主要研究的是民间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仪式、习俗、民间信仰、民间医药、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历史、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二、民俗学的发展历程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学派。
但是直到18世纪末,民俗学才在欧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9世纪初,民俗学开始在欧洲各国兴起,并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民俗学逐渐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门新兴学科。
三、民俗学的研究内容1. 节日与仪式:研究各种传统节日和仪式的起源、历史、演变和功能。
2. 习俗与民间信仰: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民间信仰的内容和演变。
3. 民间医药:研究传统的民间医药知识和疗法。
4. 民间艺术:研究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等。
5. 民间传说与传统文化:研究各种传统的口头文学作品和传说,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2. 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共同点和差异点,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文献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民俗资料,探讨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4. 人类学方法:借助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群体的传统文化。
五、民俗学的意义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民俗学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种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民俗学的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民俗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民俗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民俗方面的知识点总结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民俗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可以理解为研究民族、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文化的学科。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节庆、信仰、艺术、民间故事、传统医药、建筑等各个方面。
民俗学旨在通过对这些民间习俗的研究,来了解和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民俗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民俗学通过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 社会生活的展示和反映:民间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看到人们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的应对方式。
3. 艺术和审美的体现:民间习俗中的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都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民俗学的研究中,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目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和数据。
研究者可以走访民间习俗的源发地,与人们交流,直接观察和记录各种民俗现象。
2. 档案文献法:通过查阅古籍、史料、文献等资料,来了解过去的民俗情况。
3. 口头传统调查法: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人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和传统技艺等方面的资料。
4. 对比研究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了解它们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虽然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但民俗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1.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发挥民俗学的作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 社会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民间习俗可以反映出特定社会和历史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研究民俗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
中国民俗学复习要点
民俗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1)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1)3.“民俗”一词作为专门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1846年创用的。
(2)4.“Folklore”由撒克逊语“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的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2)5.现在国际学术界用“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用“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2)6.民间,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2)7.“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3)8.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制取一致的态度。
(3)9.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3-4)10.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11.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4)12.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5)13.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5)14.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重点)
客家畲族乡钟恩仇整理欢迎报考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朋友下载———追随学人的步履,治求中国的民俗!(一)、名词解释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民间——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5、文化遗物说——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在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6、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7、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是家庭、家庭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模式。
8、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9、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10、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由广大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欲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发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横塑作用。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的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一、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惯常的行为和习俗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集体中所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系统、节日庆典、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传统婚嫁、葬礼习俗等。
二、民俗学的历史发展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对民间传统进行观察和研究。
在19世纪,民俗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得到广泛发展。
20世纪,民俗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身参与并观察民俗活动,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传承方式。
田野调查则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与当地人交流并记录相关习俗。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了解民俗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和文化群体的民俗活动的对比分析,寻找其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四、民俗学的重要理论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
其中包括符号学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等。
符号学理论认为民俗活动中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解读可以了解民俗活动的内涵。
功能主义理论则认为民俗活动是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人类学理论则强调研究民俗活动时应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
五、民俗学的应用领域民俗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对于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记录民俗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其次,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对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业者来说,了解当地的民俗活动可以。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把民族学研究对象分为四类:1】经济的民俗2】社会的民俗3】信仰的民俗4】游艺的民俗民俗事项: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服饰的民俗习惯:1】实用的习俗惯制:是基于服饰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产生的民俗习惯。
2】观赏的习俗惯制:是在服饰的实用性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民俗习惯,但是受到生活消费水平的严格制约。
3】礼仪的习俗惯制:是完全出自于社会礼俗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实用性和观赏性4】信仰的习俗惯制:是把实际生活中的服饰习俗转移到信仰习俗的某种惯制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民俗服饰的构成:1】衣着2】各类附加的装饰品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画眉、纹眼线4】佩戴在身上、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例如佩刀、腰刀影响民族服饰构成的主要因素:1】性别因素2】年龄因素3】职业因素4】社会地位因素5】实际用途因素6】民族差别因素7】季节因素8】质料因素9】色彩因素10】工艺技术因素11】样式因素12】审美观念因素服饰民俗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这个时候的特点是,服饰未区别性别、年龄的差异,甚至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
第二的阶段,服饰的功能处遮身蔽体外,还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个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个阶段,服饰除了具有前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发展。
服饰的发展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
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总的趋向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
民俗学知识点
民俗学知识点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民间习俗、传统和风俗等文化现象。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节日习俗、婚丧礼仪、民间传说、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内容。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民俗学的知识点。
一、节日习俗节日习俗是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遵循的惯例和规定,包括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等。
不同的节日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吃粽子等。
通过研究节日习俗,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
二、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民间举办婚礼、丧葬等仪式时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丧礼仪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婚姻和生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比如,闽南地区的婚礼上要唱“茉莉花”,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丧葬礼仪中,北方会有烧纸、击鼓的仪式,南方则有穿素服、头戴白纱的习惯。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传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英雄、灵异传奇等。
各地有各自的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家喻户晓。
传说故事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四、民间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舞表演,反映了当地的生活风情和民俗文化。
比如广场舞、二人转、苗族芦笙等,都是民间音乐舞蹈的代表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是民众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五、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是人们利用传统技艺和工具创作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绣花、剪纸、蜡染等。
这些工艺品传承了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体现了民众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民间工艺,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
六、结语民俗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
通过学习民俗学知识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民俗学的研究,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民俗学复习重点
民俗学考试复习重点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3、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
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4、《风俗通义》:又称《风俗通》,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颇有批判,是了解汉魏间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
《风俗通义》原为三十卷,今仅存十卷,分别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全书包罗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皆有涉及,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叙述简明,可资博洽,不啻为一部小百科全书,已初具《三通》之雏形,可谓后世“通书”之祖。
5、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安徽大学《民俗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民俗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P4)(二)民俗的内容(P5)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三)民俗的基本特征(P11)1、民俗的集体性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4、民俗的类型性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四)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p40)物质生产民俗只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特征(一)地域性(二)季节性(三)功能性(四)科学性二、农业民俗的特点(p41)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7、农业娱乐风习三、狩猎、游牧和渔业习俗(p49)了解本节相关禁忌、谚语即可四、工匠民俗重要特点(p62)(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的特点(p74)(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p86)1、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服饰的五个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2、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b、求吉心理c、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d、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三)、中国民居建筑共同的民俗特点(p97)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一、宗族组织民俗构成的要素有哪些?P105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一)有血缘关系的丁口: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族”。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民俗学的概念和对象1. 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习俗和风俗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
通过对这些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和相同。
2. 民俗学的对象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民间宗教、民间传说、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传统节庆、传统工艺、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饮食、传统文化等。
这些对象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民俗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地位1. 民俗学的历史沿革民俗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的成为独立学科确立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期。
直到20世纪末,随着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认识到,民俗学才逐渐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学科。
2. 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学科,民俗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传统风情的了解。
同时,民俗学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1.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比较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等。
其中,田野调查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民间村落、农家庭院、民间传统工艺作坊、传统市场等地域文化景观的实地调查,使研究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把握被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2.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民俗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民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第二,民俗学是一门全面性的学科,它要求研究者在进行民俗研究时要有全面性的视野,既要抓住总体,也要注重细节;第三,民俗学是一门现象学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的社会文化现象,强调对民俗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一、“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四种学说: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三、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及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4、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是民众生活中约定俗称的,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
服务性功能:(1)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3、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什么理念基础上的?对Folklore的理解又是怎样的?1、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富国强民”思想基础上的。
严复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救亡图存的思想。
20世纪初民俗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挖掘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民众有价值的生活文化的经验,改造和建设国民性。
顾颉刚从历史与民俗,江绍原从宗教与民俗的交叉研究,均致力于挖掘几千年来被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为建设新文化,塑造新的国民性服务。
2、Folklore在英语中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和智慧。
20世纪初我国民俗学界关于Folklore 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如江绍原曾将其翻译为谣俗学、民学、民俗学,将其理解为民众的一切传承性生活文化知识;周作人虽然没有对日本沿用的民俗学(Folklore)做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从其对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认同来看,关注的也主要是国民生活知识和民族基层文化内容。
第一章1、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说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从民俗的生活层面而言的。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1)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样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条件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样态。
如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放牧牛羊、住蒙古包、以狼为图腾等是其基本生活样态。
(2)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体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它体现在男婚女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3)民俗是活的生活样态。
民俗不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而是活生生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当中。
2、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1)所谓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是说民俗赋予了日常生活相应的规范或范式。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还体现为相应的文化观念。
(2)民俗作为文化模式体现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质。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文化;日本民族具有浓重的耻辱观念等等。
(3)不同民族文化模式不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民俗文化模式的冲突或融合。
如满清政府强制汉人剃发,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
满清政府为维护自身通知,又注重弘扬汉族孝文化。
第二章1、中国十二生肖是如何在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1)十二生肖作为是一种历法形式,是适应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的。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表示法。
十二地支是古代太阴历用来表示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的方式,后来与十天干结合使用,又产生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2)十二地支用十二种动物表示,这十二种动物如猪狗牛马羊等一般是与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古代社会这些动物往往也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同时,不同动物代表不同时辰,也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认识有关,因此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从上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它是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3、中国崇龙信仰习俗是怎样经过群体心理认同、积淀的过渡而渐渐形成的?从民俗形成的心理机制考察,龙是从物候景观推寻到具象物种,进而虚拟为综合性的神物的。
(1)最早造成龙观念的是物候景观:雷声与闪电。
雷声隆隆,音“丰隆”,龙的形象则是对闪电的拟象。
(2)雷电带来雨水,人们从雷电雨水的变化莫测,进而将龙想象为蛇龙、猪龙、牛龙、鳄龙等具象物种。
(3)从具体物象摆脱出来,构成麒麟首、鹿角、蛇身、凤尾等综合体貌的“龙”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
这种综合也体现了民族图腾融合的内涵,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由于古代帝王常以龙自居,所以龙又成为显贵的象征。
龙因此在中华民族群体心理认同中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围绕龙信仰产生了龙祭祀、赛龙舟、舞龙灯等众多民俗活动。
综观中国崇龙信仰习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群体心理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2、民俗作为一种不成文法的规矩,是如何程式化地展现的?民俗作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是在生活中通过约定俗成的程式展现出来的。
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种形式:(1)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
即民俗规矩在实施过程中以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呈现。
如幌子作为一种招牌民俗,虽然千姿百态,其中仍然有律可循。
大体上划分为形象式、象征式、实物式。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如我国各地婚俗虽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划分为提亲、调帖、定亲、送聘礼、定日子、娶亲六个环节。
(3)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
即民俗程式中包含有特定的内涵。
比如祭祀时将酒洒在地上是向大地祈福。
月饼与中秋节密切关联等。
3、如何理解民俗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规矩,在不同民族或地域间的差异?民俗具有群体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具有自身的特定的民俗,因而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民俗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具体而言:(1)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不同,甚至相反。
如中国人话不投机仍会尽量克制表情。
美国人则习惯性的用手帕擦鼻子。
(2)同一民族不同地域民俗形式也会存在差异。
如北方女婿尊贵,到岳父家会被供着,什么事情也不做;上海女婿则是丈母娘家做家务的顶梁柱。
(3)不同社会群体如宗族、帮会、行会、部队等也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民俗规矩。
民俗的群体性差异与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长期交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第四章1、民俗在人类文化意识结构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从人类文化意识的结构看,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
(1)民俗在人类文化意识结构中的地位:人类的文化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生态的民俗,二是由民俗提炼分化出来的各分类学科,三是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抽象出来的哲学。
而民俗处在文化意识阶梯的最底层。
(2)民俗在人类文化意识结构中的价值:民俗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和支柱,它为各类学科提供了原始的雏形。
在民俗这一层次,各类学科还处于萌芽状态,而各分类学科是从民俗中经过筛选、熔炼升华形成的。
如宗教、伦理、文学、历史等均能在神话中找到自己的源头和发展踪迹。
而哲学则是从各分类学科的文化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升华的结晶。
2改:如何理解民俗的生活与文化的双重身份?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是说,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1)一些民俗学家如汤姆斯、班尼等往往片面地强调民俗的文化意识方面,而忽视民俗包含的生活性的方面。
(2)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则肯定神话故事和民俗形态在神话时代,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依据、行为的法则,精神的支柱。
在现实生活中,民俗程式中同时展现的是生活性的内涵。
(3)民俗心理定势对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是民俗生活性的体现。
(4)民俗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性的另一面是民俗的文化性。
民俗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它是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
(5)民俗的双重复合本质还表现在民俗的传承变异中。
一般而言,民俗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变迁较大,外表生活方式的变化则较小。
第五章1、民俗的法约性是以何种方式发挥效力并延续传承的?所谓民俗的法约性是指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
(1)民俗的法约性与宪法典律不同,它是通过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包括了信息压力、规范压力、惯性压力和民俗制度等发挥效力的。
民俗是依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全体力量来维系的惯制形式。
(2)民俗法约性是以乡规民约、俗规俗信实现自身的传承的,较法律法规有更深更广的渗透力。
如民间流行的新生儿仪式、坐月子禁忌、婚礼仪式等即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
2、民俗如何通过软控性实现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民俗对社会的约束具有软控性,是相对于法律、制度而言的社会治理的软件。
民俗实现社会整合的软控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民俗在现实展现中的传承是和风细雨、感染式的潜移默化。
(2)民俗对于社会具有内在整合作用。
人类尚未意识到国家、法律、政策概念以前,原始社会的稳定和凝聚靠的就是以民俗为主的软控系统的运行,通过内在整合力对社会进行调整。
在今天,社会治理同样需要民俗的软控力。
(3)民俗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是通过自我调控实现的。
民俗是一种自控系统,原始社会秩序的实现靠的就是习俗的自我调控。
民俗的规范和调整能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能使许多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第六章2、民俗传承中的变异有哪几种情况?这种变异在内容上有哪些表现?民俗传承中的变异包含三种情况:(1)空间横向传承变异与民俗在民族或地域间转移或渗透。
即同一种民俗在不同民族或地域间适应不同民族与地域社会文化环境而发生的变化;(2)历史纵向传承变异。
即同一种民俗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变化;(3)纵横交叉传承变异。
即一种民俗既存在不同民族或地域环境的变化,还存在随着时间的历史性变化。
这种变异在内容上的体现则有五种情况:(1)累积沉淀。
即民俗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内容逐渐增加和丰富;(2)形存实亡。
习俗形式依然存在,但其内容已完全改变,失去了原有的意蕴;(3)合流变形。
即不同民俗合二为一;(4)化旧立新。
即民俗中的旧的内容为新的内容所取代;(5)形实俱亡。
即民俗在历史中消失无存。
3、举例说明民俗传播的载体及传播方法民俗传播的载体包括口承载体、心意载体、行为载体。
(1)口承载体是指人们在民俗传播时凭借的载体是口头语言系统。
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蒙古史诗《江格尔》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是以口头的形式承传;(2)心意载体是凭心意悟性作为承传载体。
图腾、崇拜、禁忌、占卜、符咒等主要是以心意作为载体;(3)行为载体是指以人的一定行为动作、形态表达民俗内涵的一种载体。
如春节贴对联、端午划龙舟等。
民俗传播方法包括口传身教、生活范型和功能模拟。
(1)口传身教即通过民俗传授者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授。
如民俗文艺的传承往往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教;(2)生活范型是以生活化的民俗为示范的样板,竞相效仿,促进民俗不断流传。
比如婚俗的传承;(3)功能模拟主要是从民俗本身具有的功能和效用的模拟,形成民俗的不断流动发展。
如传统民房、服饰、菜肴、工艺美术等的传承主要是围绕其功能和传人的技巧、手艺传承的。
第七章2、中国民俗与礼仪的关系如何?(1)礼源于俗。
中国传统的民俗,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基础和原型。
仪式制度化的古礼是对民俗的理性归纳和升华。
儒家五礼都有其古代民俗来源。
(2)中国民俗又深受礼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传统民俗带有鲜明的礼制烙印。
如婚礼中的六礼对民间婚俗的影响。
(3)礼俗互动交融特征。
在我国,民俗一旦被统治者相中,给予一定的条理归纳和理性升华,便成为礼;而礼形成后,又随时反馈民间,制约引导民俗走向礼仪化。
俗礼混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互交融,俗中见礼,礼中见俗,融为一体。
3、中国民俗的实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民俗的实用性是说中国民俗广泛强调实用的价值和效果。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有利于统一生产的进程,促进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