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教案三】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一.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一)回忆知识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勾股定理:a2+b2=c2(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sinA=斜边的对边A , cosA=斜边的邻边A (二)新授概念1.仰角、俯角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2.例1如图(6-16),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 的俯角α=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距离(精确到1米) 解:在Rt △ABC 中sinB=AB ACAB=B AC sin =2843.01200=4221(米)答: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约为4221米.例2.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形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

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 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能直接看到地球上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结果精确到0.1km )分析:从飞船上能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斜边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sin将问题放到直角三角形FOQ 中解决。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解直角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

2.难点: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总结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实际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直角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的关系.2、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3、在对直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运用解决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利用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顾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几个特殊关系: (1)1cos sin 22=+A A ,AA A cos sin tan =; (2)若 90=∠+∠B A ,则B A cos sin =,1tan tan =⋅B A .二、解直角三角形:1、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Rt ∠ABC 中,90C ∠=︒,三边分别为a 、b 、c(1)三边之间的关系:222c b a =+(勾股定理)(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90=∠+∠B A(3)边角之间的关系:ba A cb Ac a A ===tan cos sin ,,; ab Bc a B c b B ===tan cos sin ,,. 例1.在RT △ABC 中,∠C =90°,∠B =42°6′,c =287.4,解这个三角形.ααsin αcos αtan 3021 23 33 4522 22 1 6023 21 3解:∠A =90°-42°6′=47°54′cos a B c =由 得a =c ·cos B =287.4×0.7420=213.3. sin b B c=由 得b =c ·sin B =287.4×0.6704=192.7. 例2.在△ABC 中,∠A =55°,b =20cm ,c =30cm ,求三角形的面积.(精确到0.1cm 2)解:如图,作AB 上的高CD ,在RT △ACD 中,CD =AC ·sin A =b ·sin A .A bc CD AB S ABC sin 2121=⋅∴=∆ 当∠A =55°,b =20cm ,c =30cm 时,有 11sin 2030sin 5522ABC S bc A ∆∴==⨯⨯ 8192.0302021⨯⨯⨯=8.245=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我们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提出问题:某飞机在空中A 处的高度AC =1500米,此时从飞机看地面目标B 的俯角为18°,求A 、B 间的距离.提问:1、俯角是什么样的角?,如果这时从地面B 点看飞机呢,称∠ABC 是什么角呢?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2、这个△ABC 是什么三角形?图中的边角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是什么,求的是什么,在这个几何图形中已知什么,又是求哪条线段的长,选用什么方法?教师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也仰角与俯角的概念,也为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模式.测量物体的高度或宽度问题.1、提出老问题,寻找新方法.我们学习中介绍过测量物高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又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能不能利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利用三角函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那么如果要测旗杆的高度,你能设计一个方案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吗?学生分组讨论体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适当的数学模型.2、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1)从1.5米高的测量仪上测得古塔顶端的仰角是30°,测量仪距古塔60米,则古塔高( )米.(2)从山顶望地面正西方向有C 、D 两个地点,俯角分别是45°、30°,已知C 、D 相距100米,那么山高( )米.(3)要测量河流某段的宽度,测量员在洒一岸选了一点A ,在另一岸选了两个点B 和C ,且B 、C 相距200米,测得∠ACB =45°,∠ABC =60°,求河宽(精确到0.1米).在这一部分的练习中,引导学生正确来图,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与方位角有关的决策型问题1、提出问题一艘渔船正以30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追赶鱼群,在A 处看见小岛C 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上;40nin 后,渔船行驶到B 处,此时小岛C 在船北偏东30°的方向上.已知以小岛C 为中心,10海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是多暗礁的危险区.这艘渔船如果继续向东追赶鱼群,有有进入危险区的可能?2、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按以下步骤时行:(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2)分析图中的线段与角的实际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3)不存在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做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如何构造?(4)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决数学问题,(5)按要求确定正确答案,说明结果的实际意义.练习某景区有两景点A 、B ,为方便游客,风景管理处决定在相距2千米的A 、B 两景点之间修一条笔直的公路(即线段AB ).经测量在A 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在B 点北偏西45°的方向上,有一半径为0.7千米的小水潭,问水潭会不会影响公路的修建?为什么? 45°60°A BC ED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对于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的掌握。

2.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际案例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 methods,结合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概述:在数学课程中,直角三角形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三角函数概念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将重点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设计一系列活动和实践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知识导入与概念讲解1. 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并结合图形示例巩固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2. 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正弦、余弦和正切等。

3. 讲解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计算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活动1:三角函数表的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一人做记录、一人抛掷骰子、一人查找三角函数表中对应角度的数值。

2. 抛掷骰子得到一个角度,记录在表格中,并从三角函数表中查找对应角度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3. 学生相互核对答案,并进行讨论。

三、教学活动2:编写解三角形程序1. 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软件或手写程序,编写一个解直角三角形的程序。

2. 程序需要接受用户输入两个已知边长或一个已知边长和一个已知角度,然后计算出所有未知边长和角度。

3. 学生将程序运行并验证结果。

四、教学活动3:实际问题解决1. 学生小组讨论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建筑物高度的测量、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计算等。

2. 学生使用三角函数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并给出解决方案和结果。

五、教学活动4:解决三角形拼图问题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张三角形拼图,并按照给定条件解决问题,如求某一边长或角度的大小等。

2. 学生使用三角函数等知识分析拼图,并互相确认答案。

六、知识总结与延伸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概念和技能。

2. 提供额外练习资料和习题,巩固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其他类型的三角形,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相关问题。

七、教学反馈与评估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活动的反馈,并进行评估和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

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完成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从复习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入手,让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必备知识做一个必要的回顾,然后通过实例引出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习惯及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利用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2、难点: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用适当的三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一)、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

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

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

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入: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比萨斜塔问题。

二、探索新知、分类应用活动一: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元素提问: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总结: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5个元素,即3条边和2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sin ;cos ;tan a b a A A A c c b ===。

(2)三边之间关系222a b =c +。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活动三:解直角三角形例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Rt △ABC 中,∠B=35°,b=20,解这个三角形。

三、总结消化、积累经验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边之间的关系、角的关系。

2.解决有关问题。

四、跟踪训练、巩固提升1.在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不能求解的是(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主要包括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提高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缺乏一定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直尺、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1)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包括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等。

(3)通过示例,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具体步骤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案[修改版]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板书第二篇:(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口答.2、在中Rt△ABC中已知a=12 ,c=13 求角B应该用哪个关系?请计算出来。

(二)实践探索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 1 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分析提出的问题是数学模型中的什么量在这个数学模型中可用学到的什么知识来求未知量?几分钟后,让一个完成较好的同学示范。

(三)教学互动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结果精确到0. 1 km) 分析:从飞船上能最远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如图,⊙O表示地球,点F是飞船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 弧PQ的长就是地面上P, 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弧PQ的长需先求出(即)等于多少(精确到1o) 这时人是否一般要满足1解:在上图中,FQ是⊙O的切线,是直角三角形,弧PQ的长为由此可知,当飞船在p点正上方时,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距离P点约2 009. 6 km.(四)巩固再现练习1,习题 1四、布置作业习题2,3第三篇:28.2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5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讲评作业:将作业中学生普遍出现问题之处作一讲评.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二)教学互动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1.坡度与坡角结合图6-3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一般用i表示。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一部分:引言在数学教学中,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其相关解题方法,对于学生发展几何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以下性质:1. 直角边: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即与直角相邻的两边称为直角边。

2. 斜边:直角三角形的对边,即不与直角相邻的边,称为斜边。

3.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a² + b² = c²,其中a和b为直角边的长度,c为斜边的长度。

第三部分: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直角三角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a) 已知两个边的长度,求斜边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可直接计算斜边的长度。

b) 已知一个直角边及斜边的长度,求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可通过斜边的长度减去已知直角边的长度,再开平方得到未知直角边的长度。

c) 已知一个直角边的长度及另一个角度,求斜边的长度:根据三角函数中的正弦、余弦、正切等关系,可以利用已知角度和已知直角边,计算斜边的长度。

2. 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计算。

a) 正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对应角为A、B、C,正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sinA = b/sinB = c/sinC。

对于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90度,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其他两个角或边的关系。

3. 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a) 对于特殊角30度、45度、60度,可以利用其正弦、余弦、正切值,通过已知条件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第四部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许多应用场景,例如:1. 高度测量: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通过测量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计算出建筑物、树木等物体的高度。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这是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sinA=abacosA=tanA= ccb(2)三边之间关系a2+b2=c2(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探究活动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评析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a=6,解这个三角形.例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0?B=350,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3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三)巩固练习在△ABC中,∠C为直角,AC=6,?BAC的平分线AD=4,解此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以及实践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学法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8讲第2题,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课外阅读等方式探究知识点。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定教学计划、备课,准备相关教学工具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作业资料。

1. 导入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以适当的方式引入本次课的主题。

2. 学习过程(1)新课呈现1.结合教材,讲解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重点讲解勾股定理以及计算斜边和两直角边之间的关系。

2.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并重点讲解应用。

3.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1.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解决。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运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在学生解答后,现场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3. 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2.引导学生回顾课上的收获,思考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加强。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案例分析都能够让学生得到实际应用的训练,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较好,但少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帮助。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解直角三角形,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运用相应的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实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习题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计算建筑物的斜边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5.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挑战题:设置一些拓展性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完成以下任务: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三角函数的定义、公式及其应用。
2.强调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求解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
4.案例教学,突破难点: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三角函数求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实践操作,巩固提高: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梳理难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考。
2.提高作业:选取两道具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此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3.拓展作业: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一道拓展性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索直角三角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4.小组作业: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取一个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案例,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交。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3.梳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定义时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通过动画和实物模型展示了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实际意义,但部分学生在具体计算时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记忆三角函数的定义,尤其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
-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和边长计算;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举例:
a.难点一:对于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记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及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树的高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实际物体的高度,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素养;
3.在小组合作探讨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原理,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及运用;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给定角度和边长,计算出其他角度和边长。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3.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直角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时,学生需要能够在脑中构建图形,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测量旗杆高度、计算物体斜面的倾角等,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传授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定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加深理解。
2.探索与发现: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自主发现勾股定理和解直角三角形的规律。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问题解决: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学步骤:
-首先,简要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勾股定理。
-然后,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解释如何利用这些三角函数来计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角度和边长。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三】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
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a2+b2=c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sinA=斜边的对边A ∠, cosA=斜边的邻边A ∠ (二)新授概念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6-16),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 的俯角α=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距离(精确到1米) 解:在Rt △ABC 中sinB=AB AC
∴AB=B AC sin =2843.01200
=4221(米)
答: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2.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形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

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 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能直接看到地球上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结果精确到0.1km )
分析:从飞船上能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斜边
的邻边
A A ∠=cos 斜边的对边
A A ∠=sin
将问题放到直角三角形FOQ 中解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在此之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请学生画几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α得出Rt △ABC 中的∠ABC ,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sinA=斜边的对边
A ∠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α∠和斜边,求∠α的对边;以及已知∠α和对边,求斜边.
(三).巩固练习
1.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
2.如图6-17,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 发现海上某船只B 并测得其俯角α=80°14′.已知观察所A 的标高(当水位为0m 时的高度)为43.74m ,当时水位为+2.63m ,求观察所A 到船只B 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F
(2).请学生结合图形独立完成。

3 如图6-19,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行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Rt△ABE,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ACD=52°,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四)总结与扩展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通过两个例题的讲解,要求同学们会将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去解决;今后,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1.课本24.3第 3,4,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