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车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童年的水墨画》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磨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级,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再看,(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磨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磨菇,还是采磨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课文以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水葫芦,指的是谁? 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水胡芦"本义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前4行诗是孩子们嬉水的群像,后两行诗是一个孩子的特写,有点有面,画面感十足。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一句,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体会: 《溪边》第一行诗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是很静、很平的),所以才能当镜子。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于是才有“人影也被溪水染绿了”。

《剃头大师》

本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课文讲达了("我"给表弟小沙刺头)的故事,情节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而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表达效果。

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共18个自然段。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自然段)主要讲述了(老刺头师傅给小沙刺头的经历)。课文首先介绍了表弟小沙(天生胆小,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剥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为展开下面的情节作了铺垫。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小沙被姑父押进理发店,被迫理发)的情形,然后,作者用两个具体事例,描述了小沙剃头时经历的(“受刑"般的痛苦),为后面(让“我”来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七至十八自然段)主要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先写“我"(摆出剃头大师的架势),将小沙的头(剃得坑坑法洼),还把姑父的睡衣(弄得像张熊皮)。结果,小沙看到自己的样子,像看见了鬼一样。最后,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也跟着倒了霉)。

文中有些句子表面意思不难理解,却有着内在的含义,比如, “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害人精”让小沙吃尽苦头,姑父不可能不知道。可为什么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呢?这里边包含着姑父的多少无奈。再比如, “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小沙敢让“我”来给他剪头发,对“我”的理发要求也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通过这句话我们可知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什么都豁出去了。

课文语言风趣幽默,略带调侃的意味。如“押进、夺门而逃,怒视、抗议、耿耿于坏”,表达了(小沙对进理发店理的强烈不满与抗拒); "害人精、冤家",这些词语生动地表达出了(小沙对理发店剃头师傅的反感甚至仇视)。在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时,用“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写出“我”的(得意);用“发现自己闯了祸”、惊叫“坏了”,体现了“我”(内心的端端不安);用"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表现“我”的(强作镇定),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我"顽皮儿童的形象。课文对于事物的描写同样贴切传神,比如, “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把(“我”剪头发时动作的随意与糟糕的结果)描写得淋滴尽致。

了解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可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老剃头师傅使用的工具、剃头时的动作及小沙当时神态的语句,联系生活经验,加以理解体会。老剃头师傅“有一把磨得锂亮的剃刀”和“一把老掉牙的推剪”,这是老师傅的剃头工具,非常传统。老师傅剃头时,这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件头发不放”,还“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由此可见,老剃头师傅的工具不好使,剃头的技术好像也不能让人满意。小沙在这个过程中, “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吃尽了苦头,碎头发使他痒得哧哧笑, “跟受刑一样”,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自始至终都觉得非常痛苦。最后,姑父还要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在小沙眼里,老剃头师傅就是一个十足的“害人精"。

课文重点描述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过程。教学中,可关注重点词句,了解“我”是如何给小沙剃头的。比如,抓住“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和“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毛发”,体会(“我”剃头动作的随意);再抓住“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等语句,体会(“我"良好的自我感觉);接下来可抓住“闯了祸"“随意乱,"“环了"你、体会"我"(心情的变化,得意变得有些紧张);抓住“坑坑洼洼”和"层层梯田",感受(“我"剃头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