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句子》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人教统编版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人教统编版1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以“语文园地”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词语辨析、句子仿写、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课外阅读推荐。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提高句子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以及句子仿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特别是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辨析近义词,提高词语运用能力;能够仿写句子,提高句子表达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辨析近义词,提高词语运用能力;能够仿写句子,提高句子表达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句子仿写的创新性,阅读理解的深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制作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乡愁》。
请描述你心目中乡愁的样子?生:乡愁是人在城市里,想念乡下的爷爷奶奶,以及小时候那些回不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
生:我会想到狗。
小时候一去爷爷奶奶家,就有一条狗在迎接我。
师:我想到一个标题——那山那人那狗。
生:乡愁就是爷爷奶奶做的饭菜。
我小时候一回家,爷爷奶奶就会用山上砍的柴做饭,特别香。
生:我想到的是慢慢地、淡淡地扼住我喉咙的一种东西。
师:那是什么呢?生:一种情感。
可能是一所房子。
(生笑)师:其实你想说的是两方面:乡愁可能是个老屋,我记得你说过你外婆有个老屋;想到这个的时候,慢慢地喉咙就发紧。
是不是这样的?生:是的。
师:以后慢慢说啊。
生:我想到的美食和方言。
师:你们发现没有,当我们描述乡愁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描述。
我们说着说着,就会跳转到一些可以描述的东西上去。
因为乡愁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写乡愁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化抽象为形象。
屏显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师:要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做法是什么?生:比喻。
师:同学们,把这句话写下来——比喻是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写法。
经济,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最少的成本,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屏显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师:余光中的《乡愁》享誉海内外,他的技术,其实也就是比喻。
二、整体感知师:在诗歌中,那用来做喻体的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
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1月29日师:谁来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四个意象来比喻乡愁?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师: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琢磨余光中意象选择和运用的妙处。
语文教研员初中讲课实录(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由我国某地市语文教研员主讲,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本次讲课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2. 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研员首先向教师们介绍了本次讲课的主题和目的,强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阅读教学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教研员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阅读材料;2)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培养阅读习惯教研员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提高阅读效率;3)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提升阅读能力教研员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素养。
3. 案例分析教研员以一节具体的阅读课为例,分析了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实录《大自然的文字》作为一本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共收儿童文学作品11篇,包括:《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车轮的演变》《动物的麻烦》《狐狸的窗口》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实录1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大自然的文字》,谁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生: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看星星能辨别方向。
一块小小的石头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这座城市以前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
小小的云彩也能告诉人们隐藏着可怕的危险二:抓住重点潜心会义师:哦,大自然可真神奇!快去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告诉我们什么生:我们认识字,可以读很多的书,可是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只要用心观察,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师:{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每当夜幕降临时,繁星闪烁,这眨眼的星星似乎也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生:看星座可以辨别方向。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师{示句子}谁再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师:你从这个句子又读出了什么生:即使没有任何工具,在有北极星的地方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看来星星还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功劳可真不小。
睢!为了赞美它。
老师还为它写了一着诗呢 {示诗}你看那天上的星星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有北极星的地方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师:自己先读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师:可是天空这本书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生: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这座云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钻。
每当这时,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否则会毁掉飞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那你来给大家读读。
[生读]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的左右伸出两人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2《花的学校》(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花的学校》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一、导入师∶上课!小朋友们好,请坐。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是猜谜语的高手,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师∶"小小花儿爬篱笆,朵朵开花像喇叭"谜底是什么呢?师∶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请你来说。
师∶是呀,它就是牵牛花。
那大家还知道哪些花呢?师∶是啊,有桃花,玫瑰,荷花,桂花,菊花……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散文诗《花的学校》。
师∶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再大声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请你来问。
师∶是呀,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的学校在哪儿呢? 师∶他们都在学校里干什么呢?师∶快端起课本,和花儿一起去参观他们的学校吧!二、初读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去花园给花儿浇水吧!如果能读准屏幕上的词语,就可以成功给花儿浇一次水,看看哪位辛勤的"小花匠"浇的既快又多呢?师∶请这位小花匠! 师∶他成功浇了五盆花之后遇到了困难,谁来帮帮他?师∶对啦!这个字就读"手臂的臂",跟这位小花匠一起读2遍。
师∶你还能想到月字旁的字吗?师∶ 是的,有腿、脚、脸等等。
同学们可真是识字小达人!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写两个"臂"。
课文1:秋天(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秋天(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霜”“降”等5个生字,会写“了”“子”等4个字。
3. 能找出课文中反问句,初步感知反问句的特点。
4. 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反问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秋天》的第一课时,知道了秋天到了,大自然会发生哪些变化?谁来说一说?生:天气凉了,树叶黄了。
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师:是呀,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仿佛给大地妈妈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第二课时。
(板书:秋天)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指名读)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齐读课文)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金黄的树叶。
生:我看到了大雁往南飞。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
师:是呀,秋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能在脑海中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生边读边想象)师:谁来把你想象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下?生:我想象到了金黄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我想象到了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向南方飞去。
生:我想象到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有的在捡树叶,有的在捉迷藏,还有的在踢足球。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体会这些画面,感受秋天的美。
(生齐读课文)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师: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树叶为什么黄了?”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呢?生:反问句。
师:对,这是一个反问句。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反问句的特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集教学实录(8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集教学实录(8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字,继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语气。
3、体会幽默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导游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幽默来化解矛盾、调节气氛的。
教学难点感受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事先准备几个幽默小故事教学过程自主设计一课时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聪明机智而且幽默的小男孩甘罗,谁来说一说你对这个小男孩的看法。
引导学生感受幽默的作用。
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语言也如此,轻轻的一席话有时可以驱散乌云,点亮心情,让人神清气爽。
有一个很棒的导游就总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带给游客好心情,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二、随文识字,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解决部分问题。
2、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及问题。
第二课时一、指名读课文,理解课文1、找四名同学读课文,指导朗读,谈一谈你对这名导游的'印象。
2、课文中哪两句话最能体现导游的机智、幽默?3、这样转怒为喜的事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二、解决问题1、导游是个怎样的人?(善解人意、风趣幽默)2、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导游的话?3、假如你是导游,当游客遇到下面的情况时,你会怎么说?(1)游客的帽子被风吹落山谷。
(2)集合的时间已经过了,大家都很着急,一位游客却姗姗来迟。
三、作业联系课文及自己的经验,以个人为单位“出谋划策”。
四、板书设计:风趣的导游善解人意导游风趣幽默和颜悦色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二《火烧云》原文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盘古开天地》人教(部编版)
-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举例解释:
-在讲解故事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盘古开天辟地的重要情节,如盘古如何撑开天地、如何化身为世间万物等,确保学生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
-对于生字词的教学,教师要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
2.学习课文生字词,如:“混沌、巨人、顶天立地”等,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5.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盘古开天辟地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盘古开天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盘古开天地》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盘古开天地》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盘古开天地》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精神,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6月15日上午第1-3节课地点: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授课教师:王老师总人数:40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语文园地一2)学习文章“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中的词语3)了解流水账的写法4)掌握通过流水账方式来叙述事件的方法2. 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表达的勇气和自信心2)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情感表达3)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的标题2. 老师分发课文,要求学生预习3. 老师准备活动道具和素材二、引入老师进入教室后,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同学们,大家听过“流水账”这个词吗?(学生们纷纷摇头)那我们来学习一下。
其实,流水账是一种写账的方式,用于记录各种事情。
就比如说,某天你拿到一本日记本,你在里面记录下了今天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就是流水账。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利用流水账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经历的。
三、讲解1. 老师呈现标题“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并介绍一些相关词汇。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个标题,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这里面有几个词汇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第一个是“流水账”,即日记的一种写法,主要是记录各种事情。
第二个是“选上”,意思是被选择,被要求去进行一件事情。
同学们,你们都想被选上吗?(学生们纷纷点头)2. 老师对课文进行逐一解读并进行讲解。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学语文下册》中的第一篇文章《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
这篇文章讲述了小明参加课外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选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写了很多流水账,让文章更加生动、直观。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热身运动。
我认真地跟随老师进行了热身运动,了解了队员们的名字。
(课堂实录)9短诗三首
9 短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题入课,练习书写师: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短诗三首,师板书课题。
师:这诗啊,有短就有——生:长师:翻开课本,看看三手短诗叫什么名字。
我们一块儿来写写。
师板书:繁星(繁字写在田字格里)师:指导繁字的写法。
母字没有勾。
拿出笔,写一个繁字,注意第四笔不出头,没有勾。
生写课题二、释义诗题,读出诗韵1.师:一首诗的题目就像一幅画。
繁星,多而密的星星,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好。
(生齐读)2.明确诗序,简介作者。
①明确诗序。
A.师:仔细看看三首短诗,诗题后面还有一串数字,分别是什么?(生齐读)B.师:这个繁星是冰心奶奶专门为小朋友写的一本诗集。
老师就是读她的文章长大的。
诗集繁星一共有164首短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七一、第一三一和第一五九首。
②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冰心简介)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初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读诗。
①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新词。
②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师指导读准“啊”的音变。
(出示课件)A.师范读后,指名读。
B.生在课本上标出读音,齐读;师生合作读。
C.师:把这两句送回诗中,再读读三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
(1)检查要求会写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指名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③易错提示:“藤”读后鼻音,“膝”读“xī”,不要读成了“qī”。
④师引导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
A.同音字识记:漫(漫灭)慢(快慢)萝(藤萝)箩(箩筐)“蔓”字。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蔓,形声,从艹,曼声。
本义: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C,形近字识记:膝(膝盖)漆(油漆)躲(躲开)剁(剁肉)⑤指导书写。
“藤”下面的“氺”,笔顺是:竖钩、点、提、撇、点,不要写成了“水”。
“躲”左边的“身”里面是两横,“身”为偏旁时第七笔长撇改成短撇。
(2)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四、有情有思,读出情感1.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习:①自由读繁星(七一),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②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春》课堂实录
一、案例设计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花卉峥嵘、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赞美春给人无限希望。
本文教学以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为目标,在学生整体阅读以及局部精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积极探索读写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过程课堂实录教学说明1、导入课文师:大自然是无私的,它馈赠给人类的太多太多,它给我们带来了春的绚丽、夏的浓郁、秋的丰硕、冬的纯洁——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手中的笔,用他们敏锐的心,用他们丰富的感情描绘过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
(师板书课题《春》)2、初读课文:师: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抓住春天的哪些景物来作具体描绘的?(师板书“景物”,生投入地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生:作者抓住春天的小草、杏树、梨树来描写春天的。
用诗化的语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整体入手感师:桃树、杏树、梨树,作者抓住它的什么来写的?生:花朵。
生:还抓住了春雨来写的。
师板书:春草春花春雨师:谁再来补充?生:春天的风.生:还有孩子们。
(师板书春风、孩子们)师小结: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天的景象、春天的气息。
像这样抓住春天的几个景物来描写就是多角度的描写,这样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
我们在写作中,特别是在描写某一季节的景色时可以模仿这种方法。
3、精读课文师: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节?(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小节)(生七嘴八舌地讲“春花”“春草”“春雨”“春风”“人”,喜欢春草、春风的学生较多。
)师:好,我们就着重来欣赏“春草”“春风”这两节。
读一读,文中哪些词句你很欣赏,为什么?想一想,作者借助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一景物的?(生津津有味地赏读“春风”这节)生:我欣赏“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因为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的生机勃勃写出来了.生:我认为不是,这句话不是在写小草,而是在写孩子们在草地上怎么样。
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实录及反思
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实录及反思[情景说明]阅读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全文的脉络清晰,自然段的构段特点鲜明。
“文章就是例子。
"我们何不读写结合,将仿课文写片段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呢?下面就是在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片断]师:除了语言优美,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心地找。
生:我认为是这一句,我给大家读一读:“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J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借助板书内容“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小结)写了海面的美丽、海里的水产资源丰富、岛上鸟多,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中有些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请你轻声地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围绕一句话具体描写的?(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第二、四自然段还有第六自然段是围绕一句话具体描写的。
师:嗯,你真是了不起,找到了三个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三个自然段。
看看它们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什么?生:第二自然段是围绕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句话写的,写了海水的颜色很多,很美。
生:还写了海水颜色多的原因。
生:第六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写了岛上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师:从鸟多、鸟蛋多和鸟粪多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确定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
(生出现片刻的沉默。
)师:第四自然段呢?生:我认为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这句话写的。
师:这两句话都是说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很多。
一句话放在段落开头,总述鱼“成群结队”,真多;再一句是放在叙述各种鱼的样子之后,再次突出鱼多,起到总结的作用。
小学儿童诗仿写训练教学设计
小学儿童诗仿写训练教学设计走向诗歌的美丽(教学实录)一、聊诗歌,触摸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师:同学们喜欢诗歌么?生:(齐声响亮地)喜欢。
师:(满含期待)谁能背一首给我们听?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背的真好.可惜呀,背的都是古诗,有没有人会背现代诗歌的?(学生思考迟疑)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谁会背儿童诗?生:我爱万里长城,/我爱小河;我爱五星红旗,/我爱白鸽;/我爱红领巾,/我爱花朵;/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我最爱我的祖国!/师:这是我们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的诗歌,除此之外还有么?(生沉默)诗歌和文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文章比较长,诗歌的语言很简短。
师:对!诗歌语言短小精悍。
生: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很有音乐感。
二、读诗歌,品味诗歌的特点分行写师:同学们,诗歌就是这样,身材小巧玲珑,读起来朗朗上口。
所以有人说,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小精灵。
这节课我们就来亲近亲近这个小精灵,学着做一回诗人。
(探询的)同学们写过诗歌么?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写过呢?生:不敢写,觉得写诗歌好难。
师:(微笑着)其实啊,写诗歌一点也不难,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小窍门,写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想不想知道写诗的小窍门是什么?生:(大声,响亮的)想!师:(神秘的)告诉你们啊,写诗啊,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你心中要说的话一行一行竖着排列下来,就是一首诗了。
(学生大多睁大了惊奇的眼睛,还有学生小声嘀咕:“这可能么?”)师:相信么?生:(摇头)不相信!师:为什么不相信?生:因为太简单了,如果把说的话按竖行排列就是诗,那人人都可以做诗人。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实录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时能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研究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研究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内容: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
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
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例如,阅读XXX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貌、气味和姿态,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XXX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阅读XXX的《草原》,我们可以想到XXX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作中运用。
《金色花》仿写:假如我能变成一棵桂花树
《金色花》教学实录2《金色花》教学实录生1:母亲节到了,我送给妈妈一支花。
师:一支花,一片情。
生2: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师:妈妈在孩子心中是最美的。
生3:妈妈很喜欢养花。
生4:我学习进步了,妈妈笑成了一朵花。
师:发自内心的笑。
师: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
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咱们共同走入泰戈尔的《金色花》一块儿看看吧!咱们通过朗读、品读、创读三个板块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师:现在,咱们请三个同学一人三段朗读课文。
请看请求,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多媒体显示:朗读课文请求:读准字音不回读不添字、漏字停顿恰当(三同学分读)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咱们提出的请求评价一下。
生1:我感觉他们停顿得不够好,比如“然而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么?”一句,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气不够用的,而且没有韵味。
(同学们笑)师:也许因为翻译的缘故,这篇文章有些句子对比长,对这样的句子咱们要学会停顿才能读好。
比如说这一句,咱们可以这样停顿“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大家自己再读读其他对比长的句子,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读)师:请同学们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并用“我读出了一位(个)的妈妈(孩子)”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1: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位慈爱的妈妈。
生2:我读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的妈妈。
生3:我读出了一个机灵的孩子,一位美丽的妈妈。
生4: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生5:我读出了一位勤劳的妈妈。
生6:我读出了一位爱读书的妈妈。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生:当妈妈找我时,我偷偷地匿笑;当妈妈祷告时,我暗暗地发出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她读的地方;当妈妈查看牛棚时,我跳下来变成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秋天的雨》课堂实录篇一教材简析:《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了秋雨到来后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
作者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文章描写具体生动,用词精确。
教学目标:1、巩固词语“凉爽、钥匙、柿子、喇叭、衔来、衣裳、扇子、扇风、邮票”的读音和生字“爽”“菠”“萝”的写法。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第二自然段。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1、复习生字词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品读体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感悟自己喜欢的句子2、指导理解并有感情朗读。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1)理解感悟导语:为什么喜欢这句?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导语:你想怎么朗读?(2)老师示范读,学生模仿读导语:在这段中还有一个句子写法和它特别像,你能找出来吗?“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理解感悟导语:你能说说这个句子哪个地方写得好呢?导语:作者为什么把枫叶比作邮票呢?(2)两个句子比较着读。
导语:你还有喜欢其他句子的吗?“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写句子》课堂教学实录《仿写句子》课堂教学实录《仿写句子》课堂教学实录
阳朔镇外语实验中学熊华湘
师:仿写句子是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语言表达与应用”部分中新增的考点,而且分值愈来愈重。
这类试题的设计,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句子,仿照有关句式,增加适当内容,达到规定的字数要求,使原有的表达更丰富。
这类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及综合能力,这节课我们进行仿写句子训练,同学们有信心把它做好吗?
生:有!
师:好,我想下面这道题大家一定很感兴趣。
(屏幕显示题目:从除例子以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可自由选择字母,驰骋想象,我相信大家都能想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学生书写26个大写字母在练习本上,积极思考)
师:下面请所有女生逐个说出自己想象的结果。
生1:H是梯子,是攀登。
生2:S是曲线,是优美。
生3:D是一把竖琴,是愉快。
生4:O是一轮太阳,是朝气。
生5:O是起点与终点的结合,是圆满。
生6:M是两座相连的山,是攀登。
生7:T是天平,是公正。
生8:Y是路口,是选择。
生9:E是跑道,是竞争。
师:我们女生的想象多么浪漫,自然科学中这些简单的字母,在她们的心目中变得这么神奇,这么有趣,这么丰富多彩。
男生1:我们男生还有答案呢。
P是一个陡坡,是努力。
男生2:X是相交,是友谊。
师:我们男生的想象更自然,符合男性的特点。
这道仿写题特别注重形象思维的训练,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要提取出字母形象所代表的内涵。
下面我们做第二道仿写题。
(屏幕显示题目:模仿“历史是一艘船,时间是一张网”,以“历史”与“时间”为本体,写出一个句子。
)
同学们可以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句子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看有何特点?形式上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等。
生:这两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时间比喻成船和网。
师:这位同学是从修辞角度考虑问题的,我们再从内容上考虑一
下,船和网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时间流逝了,船在海中航行留下的踪迹也就成了历史。
师:对,今天发生的事,到明天也就成了历史,这两个句子从内容上看他们有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包含关系。
师:这道题我们弄清了两个句子形式上的特点是用比喻,内容上属于一种包含的关系,两句话之间还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还须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做好这道题。
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请列数一下。
生: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
师:由一事物想到与它有某种关系的事物,叫相关联想,由历史你联想到什么?由船你联想到什么呢?由船和网的关系你又联想到什么呢?不着急回答,思考成熟后每个小组抽一人回答。
生甲:历史是一本书,时间是一支笔。
师:请你组内同学阐述一下这样仿写的理由。
生乙:这两个句子用了比喻,将历史比作书,将时间比作笔,书由笔写成,两者有内在逻辑联系。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由历史联想到书,用了相关联想。
再看看其他小组的观点。
生: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
生: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浪花。
生:历史是一支动听的歌,时间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生:历史是一棵大树,时间是繁茂的枝叶。
生:历史是一座高山,时间是嶙峋的巨石。
……
师:从几个小组仿写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考虑问题的面越来越广,思维越来越来活跃,这得力于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以及基本掌握了仿写句子的要领。
从某种意义上讲,模仿也是一种创造。
因此,尽管是模仿,但难度不小,须认真对待。
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推敲定夺,这样,锦囊妙语定会源源不断。
刚才我们做的两道题,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根据例句,另外写句子,如第一道题,二是仿照例句的形式和含义,仿写语句,如第二道题。
再来练习一下第三种类型,联系前后句意,补写句子。
(屏幕显示题目: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使每个句子都是比喻句,使所填的三句话又构成前后连贯的排比句。
“没有想象,思维;没有想象,思维;没有想象,思维。
”)
我们在做这种题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看清题目要求。
师:对,填比喻句,构成排比句,此外,还要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
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投影展示。
生:没有想象,思维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没有想象,思维就像
花儿失去了芬芳;没有想象,思维就像小溪停止了欢唱。
生:没有想象,思维就像没有色彩的画;没有想象,思维就像干涸的河流;没有想象,思维就像没有绿洲的沙漠。
师: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尽管这道题难度较大,刚才两位同学的仿写,都调动了相关联想,使用了比喻修辞,前后意思连贯。
今天我们学习了仿写句子的三种类型,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仿写句子的注意事项。
生: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生:根据例句类型,选好合适的表达方式。
师:还要确保仿写句与例句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学会辩证地思考表达。
总之,语言运用类试题不仅考查记忆和积累,而且逐渐向开放性试题过渡,形式更新颖,内容更灵活。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建立“大语文”的学习观,要多读书多看报,开阔自己的视野,强化语言的运用训练,从而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