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导论-第三章(PPT文档)
海洋学导论海洋生物(精品资料)PPT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 海洋生物的栖居环境分水层和底层两局 部
• 水温是决定海洋生物的生存区域、物种 丰度及其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
• 盐度对海洋生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渗 透压,因为大多数海洋生物和海水是等 渗的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 海水深度对生物最明显的影响是流体静 压力的作用和光照深度
• 海洋生物的生理过程“生物泵〞对全球 起哄的作用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分为浮游生物、游泳 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 这个生态类群的生物缺乏兴旺的运动
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悬 浮在水层中随水流移动。又分为 phytoplankton • zooplankton
上升流或铅直方向的海水混合,能把较冷但富有营养物质的深层海水输送到上表层,是指成为富于生产能力的海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含生命和非生命两大局部,前者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后者包含无机物质、有
• 全世界底栖植物的平均生产力为海洋浮 机化合物和气候因素
海洋生态系统的反响机制,是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医药材料、工业材料等
游植物的2%-5% 生物因素:浮游动物的摄食
海洋动物生产力
• 二级生产力:指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力为 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大局部浮 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食性游泳
• 三级生产力:指以浮游动物等二级生产者为营 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主要包括一些肉食性 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 终极生产力:指一些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消 耗的生物生产力;主要包括凶猛的鱼类和其他 大型或特大型动物,也可以是任何一级生产者
海洋学导论第三章
世界大洋2月和8月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 (1)等温线的分布,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 (2)冬季和夏季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 (3)由热赤道向两级,水温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 至0 ℃左右
(4)在两半球的副热带到温带海区,特别是北半球, 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 大洋东部则向赤道方向弯曲 (5)在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特别密集,温度水平梯 度特别大 (6)冬季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的 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
(三)海水的密度变化 复杂,无规律可循
四、海洋水团
定义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均匀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 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水团从其源地所获得的各种特性,在运动过程 中受环境变化影响或与周围海水交换混合,会发生 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即水团变化。
第五节:海洋光学、声学现象
三、海水的主要热性质和力学性质
(一)热容与比热容
海水温度升高1K (或1℃)时所吸收 的热量,单位J/K或 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 单位J/Kg℃
定压比热容Cp
定容比热容Cv
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ρ为1025Kg•m-3。
空气的比热容约为1×103J•Kg-1•℃-1,ρ为1.29Kg•m-3。
(六)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七)海水的一些力学性质 1、粘滞性: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 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湍流), 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 2、渗透压:在海水与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渗透膜,水 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 的水会慢慢地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的压力增大, 直至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 压。 3、表面张力:液体的自由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 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一、绪论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海洋地质学 第三章 地球结构与海底岩石圈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9
2、发展演化——地球形
成之初温度相对较低,各种
物质混杂一起,经历了一段
“安稳”期。后来,由于地
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
质衰变而产生大量的热,聚
集在地球内部,最终通过火
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释放出来。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10
2、发展演化— —受地球上火山活动 和地外物质撞击等的 影响,在地球长期的 发展演化过程中,相 对较轻的硅铝物质逐 渐向外层移动,而重 的铁镍等物质在地核 处集中,地球形成圈 层结构。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6
当旋转的星云边收缩边旋转,周围物质 的离心力大于等于中心对它的引力时,就分 离了一个圆环来。一个又一个圆环逐步产生。 最后,中心部分变成太阳,周围的圆环变成 了行星,其中一颗就是地球。因此,地球是 在四十多亿年前产生的。
3.1 地球结构与基本组成
7
1、地球的诞生——早期的大约1100Ma (距今4600 Ma-3500 Ma,天文时期)没 有在现今的地球上保留有任何地质证据。 当时的地质情况 主要是根据对月 球及其它天体( 陨石)的研究, 结合“将今论古” 的原则推断的。
3.2 地壳
33
3.2.3 洋壳与陆壳的主要区别 (3)地球物理特征——洋壳虽薄,却以 正重力异常值为特点,大洋盆地的布格异常值 可达+500 mGal;陆壳虽厚,其重力异常值却
主要表现为负值,高山地区布格异常值一般为
-500~-300mCal。这种情况表明,构成陆壳的
岩石密度较洋壳小,而洋壳密度要大得多,这
3.2 地壳
28
3.2.2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分布 在大陆和大陆边缘的大陆架海区。大陆地壳平 均厚度35km,但很不均一。在构造稳定地区厚 度较小,而在构造活动地区厚度则急剧增大。 高山区最厚,可达 60-70 km,如我国 西藏地区。地壳的 化学组成以硅铝质 为特点,可分为上 陆壳和下陆壳。
海洋学课件
绪论一、地磁、地球自转速度1.地磁成因地球磁场起源于其外核液态铁镍物质的对流运动,从而产生电流,产生磁场。
2.地磁磁极地磁北极:位于北纬78.6°,西径101地磁南极:位于南纬65°,东径138°。
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11°磁极处磁场强度:南磁极,0.68高斯;北磁极,0.61高斯;赤道处,0.29~0.4高斯地磁强度变化:平均每年降低1‟,1000年后地磁场可能消失,逐渐发生地磁场倒转。
古地磁研究表明:50万~100万年地磁倒转一次。
3. 磁极移动曲线4.地球自转速度(1)长期变慢一个世纪内,每日的长度平均增加1~2ms科学家发现,13亿年前,每年有540天。
3.7亿年前,一年约有400天左右国际天文组织测量发布:1984年6月30日增加1秒;1987年12月31日增加1秒。
1972~1989出现了14次闰秒,地球约每15个月就要转慢1秒。
此数据不能用作预测闰秒。
1998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2005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相隔7年)2008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相隔3年)闰秒实施举例:零八年实施的一次闰秒协调世界时:23时59分59秒(2008年12月31日)23时59分60秒(2008年12月31日)00时00分00秒(2009年1月1日)北京时间:7时59分59秒(2009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2009年1月1日)8时00分00秒(2009年1月1日)(2)变慢原因: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3)地球南北极的有趣现象:a. 一天等于一年(度日如年)b. 北极:四面八方都朝南c. 南极:四面八方都朝北月球运动: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太阳运动:围绕银河系绕转:速度,250km/s ; 周期,2.5亿年二、世界海洋概况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位置: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 15900公里东西最宽:约199O0公里面积:17968万平方公里。
海洋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2021/6/17
第4页/共72页
第一节 海流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海流基本知识;海流
的分类;大洋环流;
重点:风海流;地转流;补偿流;世界大
洋表层风海流的分布;我国近海的海流。
2021/6/17
第5页/共72页
海流(Ocean Current)
1.海流的定义
海流定义: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流动,它 是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
第26页/共72页
330 在盛行西风带中海流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
D.自西向东
331 北半球NE信风带的海流___________.
A.向西流动
B.向东流动
C.向西南流动
D.向西北流动
332 表层风海流的大小___________.
A.与海面风速成正比
一般深度浅,水色低(浑浊),透明度小,季节变化显著。没有独立的海 流系统和潮波系统,多数受大洋影响,我国东南海岸面临四海。
渤海:为我国的内陆海,自老铁山经庙岛与蓬莱角联线,分割黄海,面积 约9万7千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 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从长江口北岸至济州岛与东海分开,面积42万平 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 东海:南自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分隔南海,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平均 水深349米。 南海:南靠加里曼丹岛,东临菲律宾,西接印支半岛,面积350多万平方 千米,平均深度1000米以上。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和约1.9万千米的海岸线。
A.海流对船舶运动有较大影响
B.强大的海流对天气和气候有显著影响
C.A、B都对
D.A、B都错
328海洋上最主要的海流是___________.
海洋学课件
用
地面摩擦力
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
六个罗盘方位表示,如图,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
瑰”。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
中心的方向。
海洋学
(一)气压 大气是有重量的,它施加于地面的压力
称为气压。气压的单位以毫米水银柱高 (mm)或毫巴(mb ) 表示。单位面积上 承受大气柱的重量是产生气压的原因。随着 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柱的重量减少,所以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 实际情况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海洋学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水平气压 梯度力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百帕) 1000 1005
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
1010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海洋学
• 当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运动时,地转偏向 力使气流产生偏向。在北半球,气流偏向运 动方向的右方;在南半球,气流偏向左方。 作用于相同质量和速度但在不同地点运动的 物体的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在赤道 为零,随纬度的增高偏向力加大,在两极达 最大值。
海洋学
§6—1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6—2 大气的水平与垂直运动 §6—3 大气环流 §6—4 风
海洋学
§6—1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一、大气成分
不可变气体成分
主要指氮、氧、氩三种气体
易变气体成分
以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为主
海洋学
§6—1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一、大气成分
1.干洁大气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 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范围 只有整个大气厚度的1%左右。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 /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低纬:17~18km;中 纬:l0~12km;高纬:8~9 km。 就季节而言.同一 地区夏季对流层的厚度大于冬季。 云、雾、雨,雪, 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出现在这一层中。
海洋学导论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海洋科学导论
1768-1780,三次大洋调查,澄清了地理大发现时期 留下的许多不定的问题,对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几乎所 有岛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是海洋学的奠基人。 1768-1771,“奋斗”号,目的寻找南大陆,对新西
兰考察,发现是岛而非大陆。 1772-1775,“冒险”“果敢”号对南大洋考察,是
第一个从东线绕地球一周的人。 1776-1780,为打通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北部航路。
45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
✓ 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18世纪以前) ✓ 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世纪中叶) ✓ 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 海洋科学的积累
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茫茫大海之中。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描述和记载了爱琴海 的170余种动物。
另一个巨大的险阻, 即著名的博哈多尔 角 (Cape Bojador), 一个令水手们闻之 变色、让船长们束 手无策、使亨利王 子真实的信件(写 于1433年10月22日) 说,为了越过这个 海角,从1421年起 连续进行了14次探 险远征,却一直没 有取得成功。
1434年,埃内斯改变了以往紧紧靠着 海岸航行的方法——他的船直接南下 航行到远离博哈多尔角西边的海面上。 那里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海角附近的惊 涛骇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 曾阻挡了葡萄牙航海家前进的步伐多 年的海角就此轻而易举地被绕过去了。 埃内斯把船靠岸,发现天上的太阳并 没有什么异象,陆地上依然贫瘠荒凉, 稀疏的长着一些植物,极目望去,毫 无人踪。埃内斯采摘了一些玫瑰花, 葡萄牙人称之为“圣玛丽玫瑰”,以 此作为到过此地的证物。
18
1418-1419年 两位船长发现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 从而揭开了地理大发现序幕。
海洋科学导论精选 课件
漫长的西非海岸向南方延 伸下去,一眼望不到头, 使习惯于内海航行的水手 们极不适应。亨利王子每 年都派出船队,要他们沿 着海岸尽力向南探索,然 而一开始却少有成果。他 们遇到的头一个障碍是被 称作诺恩角 (Cape Noun)的地方, 海风卷来内陆的沙尘,把 海水染成红色,使水手们 感到莫名的恐惧,视之为 畏途。事实上它并不是什 么不可逾越的险阻,更多 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障 碍”,但却一度成为了葡 萄牙航海的南界。腊时代所认知的世界,公元前450年Herodotus所绘之地图。
5
§1.2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 公元前140年古希腊的Ptolemy所绘之地图
6
Vikings discovered Greenland and America
7
地球探险时代 (15-16世纪):
另一个巨大的险阻, 即著名的博哈多尔 角 (Cape Bojador), 一个令水手们闻之 变色、让船长们束 手无策、使亨利王 子真实的信件(写 于1433年10月22日) 说,为了越过这个 海角,从1421年起 连续进行了14次探 险远征,却一直没 有取得成功。
1434年,埃内斯改变了以往紧紧靠着 海岸航行的方法——他的船直接南下 航行到远离博哈多尔角西边的海面上。 那里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海角附近的惊 涛骇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 曾阻挡了葡萄牙航海家前进的步伐多 年的海角就此轻而易举地被绕过去了。 埃内斯把船靠岸,发现天上的太阳并 没有什么异象,陆地上依然贫瘠荒凉, 稀疏的长着一些植物,极目望去,毫 无人踪。埃内斯采摘了一些玫瑰花, 葡萄牙人称之为“圣玛丽玫瑰”,以 此作为到过此地的证物。
19
20
21
22
The Voyages of Captain James Cook 1768 - 1780
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导论课件(水文部分)lect9_1031
流向的辐角为(45°+az) Vz=V0eaz u V0eaz cos(45o az) 北半球:流向相对风矢量 z↗,Vz呈 v V0eaz sin(45o az) 逐渐右偏 指数率减小 南半球:流向相对风矢量 逐渐左偏
z位于摩擦 深度D处 V =V e-=0.043V D 0 0
y y v0 o x F合 v1 F f F1 x F F1
45°
y
v
o
o f
x
2. 运动方程及其解 (1)坐标系 采用右旋直角坐标系,OXY面 与平均海平面重叠,设风只沿Y 轴方向吹 (2) 运动方程 按照上述的假定,海水运动方程 简化为:
Kz 2u 0 2 sin v z 2
(四) 风海流的副效应 1. 风海流的体积运输必然导致海水在某些海域或岸边 发生辐散和辐聚。由于连续性,又必然引起海水在这 些区域产生上升或下沉运动,继而改变了海洋的密度 场和压力场的结构从而产生出其它的流动,上述现象 称为风海流的副效应。
北半球
Ty
45°
Ty
45°
Ty
45°
Mx
Mx 低 高 fp 低 fp
浅海漂流与深海漂流的差别: ① 北半球表面流向仍然偏向于风向的右方,而且 海区的相对深度(h/D)越小,偏角越小; ② Ekman螺线比较扁 ③ 海水体积运输方向仍偏向于风向的右方,但小 于90°,因此沿风向也有水体运输的分量 ④ 当所研究海区h≥2D,浅海漂流与深海漂流很 相近,因此水深h≥2D的海区可视作深海
(2)浅海风海流的流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3)对于北半球,流向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右偏 (对于南半球则向左偏) (4)h/D≥2时,海区视为无限深海
但由于D与W有关,因此即使h固定,海区随风速的 大小可当作浅海处理,也可作深海处理,计算时应 先判断 例 纬度30 °海区平均水深160m,则 a) 当风速W=7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要求:掌握 标准海水、位温、密度超量、盐度(3种定义)、太阳高 度、温(盐)跃层、水团等概念(特性);理解 海面热平衡方程、整个海洋全 热量平衡方程、局部海域的及整个海洋的全水量平衡方程(状态);熟悉 温度、 盐度、密度一般分布规律及三者的水平、铅直分布特征(形式);了解一些物 理海洋学中常用术语及表示方法,包括分布图形(类型)。本章是学习物理海 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的基础。
KCl溶液的电导比来确定海水的盐度值。 【教材59页】 即电导比K15 = C标海/C标KCl = 1)则
(二)实用盐度的计算公式
∑5Βιβλιοθήκη S=aiK i/2 15
i=0
(3-3)
式中K15是在101325Pa下,温度15℃时,海水样品的电导率与标准所配 KCl溶液的电导率之比。式中a0=0.0080,a1=-0.1692,a2=25.3851, a3=14.0941,a4=-7.0261,a5=2.7081;,适用范围为2≤S≤42。【S定义域2 为淡水最高值,计算结果1×10-3,盐度都是在10-3小数点变化】故此:
S‰=-0.08996+28.29720R15+12.80832R215
-10.67869R315+5.98624R415-1.32311R515
(3-2)
实测的海水的电导率,查《海洋学常用表》可得S‰ 值
三、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P78)
(一)建立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 配制浓度为32.435‰KCl溶液代替上述标准海水,用海水相对于此
§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1学时)
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 混合液体。
3.1.1 纯水的特性 P56 (自学)
水为极性分子,自身以氢键 结合,故4℃密度最大,熔点、沸 点、比热、相变热、表面张力等 都异常高(大),常见溶剂。
图3-1 水分子的结构
实用盐度不再使用符号“‰” ,并且是旧盐度的1000倍。
四、在任意温度t的条件下测定电导比Rt,计算盐的公式【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为【参
考书43页】
∑5
S = ai Rti / 2 +ΔS
i=0
(3-4)
其中
ΔS
= t 15 1+K (t 15)
∑5
bi Rti / 2
i=0
是温度变化引起的盐度改正值。系数a的值与式(3-3)中相同。
全球海表面溫度分布状况(八月)。
全球海表面溫度分布状况(二月)。 以上二图均摘自D.E. Ingmanson and W.J. Wallace (1995)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5th ed.。
3.1.3 海水的主要热性质和力学性质
水的热性质一般指海水的热容、比热容、位温、热膨胀及压缩性,热导率 与比蒸发潜热等。
系数b分别为:
b0=0.0005,b1=-0.0056,b2=-0.0066
b3=-0.0375,b4=0.0636,b5=-0.0144
且
∑5
bi =0.0000, K =0.0162
i=0
五、利用CTD现场观测资料计算海水盐度的方法(Rt实用盐度)
利用CTD观测到的电导率是在其盐度为S,温度为t(℃),压力为p (kPa)的情况下取得的,记为C(S,t,p)。
§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海洋化学应用) (1学时) §3.2 海 冰 (海洋工程设计与开发、自然灾害) (0.5学时) §3.3 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环流与海-气流循环作用)(1学时) §3.4 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水团 (物理海洋对化学海洋及 海洋生物分布作用)(1.5学时)
3.1.2 海水的盐度(S)
盐度是描述海水的最基本特征参数之一,可近似表示海水的含盐量,
是一相对值。
度化
定 义
学 方 法
一 、
的基
盐于
1kg海水中
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 CO32- +2H + =CO2 +H 2O 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 2Br- (I - ) +Cl2 =2Cl- +Br2(I2) 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二 、盐度的电导比(R)定义【1966年国际海洋表和标准专家小组JPOTS】
在101325Pa(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样的电导率C(S-盐度,15-温度,0-工程压 力)与盐度精确为35.000‰(Cl‰=19.374‰)的标准海水电导率C(35,15,0)之比值, 称为水样的电导比R15 ,则水样盐度:
一、热容和比热容 (P60)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J/K或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J·kg-1·℃-1。在一定压力下定压比
热容Cp 。
表(3-1),Cp值在低温、低盐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高温、高盐时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 ℃-1 ,其密度为1025 kg·m-3, 而空气的比热容为1×103J·kg-1·℃-1,密度为1.29kg·m-3。
单位是g/kg, 符号‰表示 (为原始定义)
氯度定义 —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
单位是克每千克,以‰号表示。[ 参考书40页]
S‰=0.030+1.8050Cl‰ (盐度—氯度转换关系式) (3-1)
标准海水—1937年哥本哈根以氯度值精确为19.374‰的大洋水作 为标准;一千克海水的卤素全部沉淀时其盐度值对应为35.000‰。
实际工作中可直接根据国际海洋学常用表查算 ,【参考书45(3-18)】
海洋表層之鹽度分佈狀況。摘自D.E. Ingmanson and W.J. Wallace (1995)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5th ed.。 【近岸淡水稀释】
大洋中盐度 ,降雨多或有河流注入之海面可小于5 ,中緯度蒸发过大之 孤立海面則可高达39.0(如地中海、红海 41 ),表面海水的平均盐度,北 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及南太平洋较少(35.2) ,北太平洋最少(34.2)。
表3—1气压为1013.25 hPa时海面的比热容cp(×103J·k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