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处理汉语的方式与英语不同

合集下载

汉英格位比较研究

汉英格位比较研究

汉英格位比较研究格位是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格位的数量、形式与功能等一直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争论的焦点。

本文研究的格位,是生成语法中的句法格(Chomsky1980,1986,1995,2005a等),不以是否有屈折变化为转移,抽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和传统语法讨论的“性、数、格”中的“格”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格位指的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和形态特性,是体现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形式手段。

它是所有论元的固有的基本特征,是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允准条件,是句子成活的过滤器,是移位的动因。

只有在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和本质。

本文用原则与参数理论去充分描写和解释汉英格位范畴上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由格位串联起系列语言现象,验证、发展并完善普遍语法格位理论,预测格位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用理论去解释语言现象,用实践去发展理论。

通过从语言理论到语言现象,从历时到共时,从规则到例外,从描述到解释的详细梳理,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格位范畴上存在一系列的异同,其一致性如下:第一,从历时层面观察,上古汉语和古英语都有格形态,后来慢慢被介词和语序等形式取代。

上古汉语时期的格“形态”主要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一些方言中(如青海循化方言、江西铅山方言等)至今还残存有变格化石;古英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变格,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词尾变化。

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汉英语都存在主格、宾格、旁格和属格等多种句法格。

汉英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诸多的不对称性,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对称的背后存在一致性,可以用空范畴理论以及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等来解释。

第三,从语言的规则和变异角度看,汉英语都存在大量的非标准授格结构:论元增容、论元隐略和论元共享。

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这一新概念可以涵盖系列现象,解释一些格位指派中的非常规现象及相关句法问题。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
angularangleentalmindjiang在二语学习者大脑中二语词项与语义表征间的联系太过微弱和松散学习者会借助已有的母语知识系统直接习得二语词汇的基本语义有些甚至是完全套用母语的概念这样二语词条与二语语义之间实际上已被母语占有联结使得二语的概念知识难以进入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表现在词汇联想测试中就会出现对所给刺激词作出本族语者没有的反应即无意义关联的难以归类的非语义反应恰恰是这类由于母语介入而导致的非语义化反应构成了二语心理词库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同于一语词库的根本特征也是难以简单界定二语词库与一语词库或同质语义说或异质语音观的原因所在
表 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量水平测试结果 词汇水平 L2000 高水平组 30 低水平组 30 L3000 高水平组 30 低水平组 30 L5000 高水平组 30 15. 867 2. 609 17. 400 10. 133 . 770 3. 857 - 6. 743 58 . 000** 17. 433 15. 633 . 858 2. 092 - 4. 340 58 . 000** 组别 人数 方差 16. 767 标准差 1. 455 - 2. 162 58 . 035* t值 自由度 p 值
1. 引言 心理词库 ( me ntal le xicon) 源 于心 理语言 学 , 指词 汇知识存储于大脑 的心 理表 征 , 即 大脑 对词 汇知 识的 长期记忆。由于心理 词库 无法 直接 观测 , 心 理语 言学 家和语言学家们不仅提出了各种类 比试图让 人们对心 理词库有一个直观 的了 解 , 还采用 各种 方法 探索 心理 词库的构建与表征模式。词汇联想任务 ( w o rd asso cia t io n task, 简称 WA T ) 要求 受试 在听到 或看 到刺 激词 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所出现的反应 词。测试可以 依据研 究目的设计成一 对一的 单次 自由联 想 ( 一个 刺激 词给 出一个反应词 ) 、 一 对多 的连 续自由 联想 ( 一 个刺 激词 给出多个反应词 ) 、 限制 性联 想 ( 从规定 的词 中选 出反 应词 ) 、 间断性联想 ( 一次给出 一个反应 词 , 但同 一个刺 激词多次出现 ) 等不同联想模 式 ; 还可以 根据受试的语 言水平采用听 说、 听 写、 写 说、 写 写等 实验 方式。词 汇联想任务简便易操作 , 经济 又适用面 广 , 联想 出来的 结果可以推测出受试心理词库中词 汇间的联 结关系及 强度 , 从而了解心理词库的基 本构建模 态 , 因而 被心理 语言学家们所推 崇。对一 语词 库来 说 , 研究 主要 集中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9期)Total No .309收稿日期:2012—05—07作者简介:谭幸(1983—),女,重庆人。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谭幸(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摘要: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反映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特征,从而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维方式;汉语;英语;比较;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32—03思维是基于事物的概念而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定向思维,而每一种思维活动方式又是受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1]思维语言的关系是,思维决定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而思维方式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者思维的程序。

不同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决定不同民族和群体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影响。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同时又指出思维对语言有反作用。

[2]汉英两种语言分别作为中西方语言的代表,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分别以汉语、英语为母语的中、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

英汉语言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英汉语言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2010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2,2010第26卷JOURNAL OF EDUC AT IONAL I N S T ITUTE O F J IL I N PR OVINCEVol 26(总252期)To tal No 25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易立新(66),男,湖北武汉人。

硕士,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英汉对比及语言测试理论。

英汉语言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易立新(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象形文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的特点;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的特点。

关键词:会意文字;拼音文字;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中图分类号:H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2005102一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抽象反映活动,它需要在语言这种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

没有语言的巩固,思维无法定型,思想正是通过语言而得到实现!。

语言帮助人形成特定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因此可以说,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

金克木先生在介绍符号学时说:学一种语言符号就必然要学其中的意义和意义所属的文化系统(内含世界秩序)。

婴儿学会了母语和其中的文化系统,他就会用这种系统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当做是照他的编码安排的。

他的思想得到语言的帮助,也受到语言的限制。

他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思想。

!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思维活动的成果巩固在语义之中,使语义日益丰富,成为直接引起语义变化的动力。

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思维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的影响。

浅析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浅析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浅析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作者:白敖敦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汉语作为母语是我们大脑思维活动的首选语言反应系统,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是在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母语必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就该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母语英语负面影响汉语作为母语,其教学是在一个成熟而又连续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它是我们大脑思维活动的首选语言反应系统。

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是在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即通过母语语言的反应系统去理解学习英语。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词汇、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母语必然对英语学习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母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减轻负面影响的方法与措施,为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一、积极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摆脱母语惯性思维模式由于母语是大脑思维的首选语言反应系统,在解析外界事物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母语的惯性思维模式。

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选择第一时间用母语去译解。

然而,这种做法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他们会习惯性地将英文词语译成中文词语进行组合理解,或者用中文词语构思组织语言后译成英文词语进行表达和写作。

这种母语的惯性思维模式使“听、说、读、写”的效率与准确度大打折扣。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近期比较流行的一个笑话,描述事故现场: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s pengpeng, 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

该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中国人一读便知其含义,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则不然。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摆脱母语惯性思维模式并建立英语思维系统。

一方面,精通英语的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兴趣。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育和学习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双语心理词库作为双语者大脑中词汇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系统,其表征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分析双语者如何在大脑中存储、组织和提取两种语言的词汇信息。

通过对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双语者语言处理机制的理解,还可以为双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双语心理词库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双语心理词库的定义和特征。

接着,将回顾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相关研究,包括词汇链接模型、概念中介模型等,分析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方式,包括词汇表征、语义表征和形态表征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双语者在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过程中词库表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对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双语者的语言处理机制,为双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双语心理词库的理论背景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是在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理论背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受到了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结构,即心理词库。

这一理论为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够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去理解和描述双语者的词汇存储和加工过程。

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还受到了语言学中词汇理论的影响。

词汇理论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在双语者的语言中,词汇的存储和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论中国人构建英语思维方式的意义和方法-精品文档

论中国人构建英语思维方式的意义和方法-精品文档

论中国人构建英语思维方式的意义和方法一、主要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比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构建英语思维方式首先应该了解英语思维方式的特点同汉语思维方式进行区分,找出差异,从不同中把握学习重点方向。

(一)英语的抽象思维对汉语的具体思维英语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汉语的思维方式更讲求具体。

从文字上来看,汉字是由图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比较直观、形象。

而英文的字母是一个不断从具体物象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因而字母不像汉字那样直观、形象。

(二)英语的本体思维对汉语的客体思维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对主、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形成了注重客体的思维习惯。

受探索事物本质、将事物本质作为求证对象的思想方法的影响,加上近代科学主义对语言、思维方式的渗透,英语思维呈现出明显的主体非人格化、思维客观化及非动态化的倾向,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为本位,富有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

在描述、记录动作或事件时,中国人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于动作的发出者,在句子的表达上,也往往以动作的发出者为主语,习惯用主动语态。

(三)英语的分析思维对汉语的综合思维偏重分析思维的英语民族在语言表达上通常采用从个体到整体、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地址的表达上,英语是按照“门牌号―街道―市―省―国家”的顺序排列,与汉语的表达顺序刚好相反;在填写履历时,欧美人通常由现在的职位、情况写起,一直写到在小学的经历。

偏重综合思维的汉语表达注重整体,通常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方式来表达各种概念。

如,在地址的表达上,中国的通信规范是将地址按照“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的顺序排列;在时间的表达上,也是按照“年―月―日―时―分―秒”的顺序描述。

偏重分析思维的英语民族在语言表达上通常采用从个体到整体、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表达方式。

[1] (四)英语的直接开放思维对汉语的委婉谦虚思维英语中表达自己的思维总是喜欢用直接开放的方式,有很强的感召力,读读美国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讲就能深刻体会到。

英语人体词_head_和汉语_头_的语法化比较分析_杜凤兰

英语人体词_head_和汉语_头_的语法化比较分析_杜凤兰

(一)“head”与“头”的原型意义
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 Dictionary,1995),英语中人体名词“head”
的原型意义为:the top part of your body which h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our eyes, mouth, brain etc in it. 牛津词典(Oxford
的部分”。汉语人体词“头”的本意指:人体最上部或动
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
2006)。由此可见,英语中的“head”和汉语中的“头”
原型意义是相同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中词义
的形成与拓展与人的认知、文化、历史、生活经历等密切
相关。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和语言、文化、生活环境等的
某部位,而是与物体的整体有关,指该部分所占的整个物体 的空间,具有抽象意义,属转喻认知过程。这种空间关系往 往被突显而成为中心意义。这就是人体名词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是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界 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Hopper & Traugott (1993: 1),Ungerer & Schmid(1996:256),Lakoff & Johnson (1999),Langacker(2000:297)等对此都进行过研 究。我国学者称语法化为“实词虚化”,并很早就对此现 象进行过研究。西方最早使用“grammaticalization”一 词的是法国语言学家梅利(A.Meillet)。他认为语法化是 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功能的转化”(转引赵艳芳, 2001:162),因此,语法化研究常被局限于词汇层面,如 Taylor(1996:349),Langacker(2000:297)等都持此 观点。而Hopper & Traugott(1993:1)则认为语法化包 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研究语法形式和构造是如何出现 的,是如何被使用,又是如何影响语言形成的;第二,研 究词项如何随时间的推移成为语法形式的过程。我国学者 王寅(2005:69)则将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1.狭义的语法化,主要指“实词虚化”, 侧重研究词义由实词到虚词的变化,词汇及词组如何变成 词法和句法中的范畴和成分的过程;2.广义的语法化,指 将词汇层面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和语用层面;3.最广义的语 法化,指最典型的概念结构、事物结构等如何显性成为语 法手段和句式构造。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引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

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

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

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

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

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们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

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

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文字体系的不同开始的。

下面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文字的差异中西文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形、义、语法四个层面。

在语音层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同时汉字每字都有声调,而且严格地分一、二、三、四声,是规定的,也很规则,而且它的声音很响。

而印欧语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无声调之区别,但有轻重音之分。

在字形层面,汉字是惟一现存的象形文字。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口语,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

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被另一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

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有两个基本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传输效率: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

抗噪能力: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

【传输效率】又分两个方面,编码效率和传输速度编码效率: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

文字,则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储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相比于读取速度,书写速度是次要的。

这是因为平均下来一次书写对应很多次阅读,而人在阅读文字上花的时间一般远远大于书写。

尤其是现代社会,手写越来越少,计算机输入、打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记录文字的速度,而阅读速度却没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阅读速度就在定义文字水平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中“音节”均采用西方语言学定义,粗略地讲就是一组连续元音与其前后的辅音共同构成一个音节。

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单音节。

汉语Ba、Chuang 也是单音节,虽然单音节词的发音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二、语言的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孤立语】和【综合语】(综合语其下又划分为黏着语、屈折语等子类型)【孤立语】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中文(孤立语):我昨天告诉他了。

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 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

汉字造字与英语字母造词构建原理比较分析

汉字造字与英语字母造词构建原理比较分析

汉字造字与英语字母造词构建原理比较分析李玉贵(上海科技学院外语系201800 中国上海)论文摘要:汉字属于典型的象形文字,但从英语和英语字母的起源来看,源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根据认知语言学图式论,原型理论(prototype)和意像图式理论(image schema)可以研究英语的字母和英语词汇的象形和会意的理据。

基于理论上的研究,本文对英汉语文字产生的过程及其结构构建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这对于进行语言文字学、语义学研究以及词汇学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字造字;英语字母造词;构建原理;比较分析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典型的象形和会意文字,英语属于字母文字。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文字在造词和构造方面没有任何之间的联系,但从内涵上来研究,在文字的产生和文字的构成方面汉语与英语存在着可比性研究。

本文笔者在多年的英语词汇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量英汉语词汇构建比较研究中,发现汉字和英语词汇都来源于象形文字;汉字和英语词汇在构建词的意义方面都有象形和会意原理。

其理论依据为认知语言学原型论、意象图式论和符号学相似论。

图式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

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

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无论汉字还是英语词汇在创造自己文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原来的语音单位的基础上,依据头脑对事物的图示印象和经验积累的一种反映。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

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

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和意像图式理论(image schema)可以研究汉英语的意义理据。

根据语义学中的象似性理论对“实”与“义”的论述,文字作为语言意义表达的载体,它的“义”应该和客观世界的“实”是相一致的,是象似的。

进行汉英语文字比较研究将对英语词汇学、语义学研究以及英语词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标签:语言思维思维切换模式汉英翻译一、引言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中西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千差万别。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模式的转换(连淑能,2002)。

因此研究翻译过程就必须考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汉英思维模式和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尝试构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切换模式,并以汉语资料英译为例阐释该模式。

二、语言、思维与翻译“言为心声”,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语言。

思维模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也被叫作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司显柱(1999)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形式,还要抓住语言的内在机制的形式结构并切换思维模式。

三、汉英思维模式及汉英语言结构思维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都是使用概念对世界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比较和概括等等,这在全人类是统一的。

因此,英汉思维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詹朋朋,2000)。

但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因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以散点透视统观整体,用辩证的方法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主观与客观交相融合,知、情、意融合在一起。

由此,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感性、重综合、重意合。

而英语民族在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等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分析型、抽象型和客观型思维模式。

怎样锻炼英语思维?

怎样锻炼英语思维?

怎样锻炼英语思维?英汉语言存在着思维差异,所谓“思维差异”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人的差异。

比如老师讲了两个小时的课,同学们会说:“老师,您辛苦了!”但是,如果直译成“teacher, you must be tired!”美国教师会认为是an insult of his / her intelligence(对其智商的一种侮辱)。

他/ 她会觉得其能力受到了怀疑,在英语中上述的情况应该这样表达:“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sir / madam?”同样,汉语中的“您一路上辛苦了!”英语可以是:“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 / journey?”如果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说成:“you must be exhausted!”对方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差、很虚弱,人家才这样问自己。

可见,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在交际语言中是何等重要。

要说地道的英语,首先我们应努力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才能避免少出现或不出现中国式的英语。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说一口地道口语呢?下面就个人经验,提供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英语思维能力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感受、体会,积累。

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有些人讲英语往往是先在头脑中出现汉语,然后才是英语,因此就出现了不顾思维差异的“中式英语”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大英语阅读量,多读一些简易读物。

要想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所读的语言材料能够朗朗上口。

初级读物读上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以后,你就会找到一种“想说英语”的感觉,这时你可以试着把自己所读过的章节或刚刚读过的小故事用英语复述出来。

相信用这样的方法练习,一定会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并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逐渐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大量阅读还包括对新鲜语言的不断输入,对词汇含义的不断扩充。

英汉空语类对比分析与英语教学

英汉空语类对比分析与英语教学

英汉空语类对比分析与英语教学摘要:句子中除显性成分外,还存在着隐性成分,这种隐性成分也可称为空语类。

空语类是在句中没有语音表达形式,但仍有语法作用和语意内容。

本文试从空语类视角对英汉作对比分析,以此揭示英汉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的一些不同的语法现象,帮助其摆脱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干扰。

关键词:空语类NP语迹非主语脱落主语脱落空曲折成分指称提取域语言空位现象一、引言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发现英语学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进步,呈现出一种语言僵化的状态。

这一现象在英语写作和翻译中表现尤为突出。

这一状态若持续无法得到改变,则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使其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

究其原因,除了语言本身趋于复杂的因素外,母语的干扰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汉语与英语无论在音、形、义、语法范畴和句子结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因而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来说,其母语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已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再要学习并掌握英语相对而言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干扰作用,而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汉的不同之处,则能助其在更好地掌握母语的语言文化及句子结构的同时,摆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

本文旨在从空语类视角,通过对英汉的空语类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浅析他们存在的差异,希望能有助于外语教师的英语教学。

二、空语类空语类(empty category)最初是在对少数印欧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探讨的,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中空语类的经典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乔姆斯基(Chomsky,1981)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即由原则和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构成的普通语法原则,而空语类的存在则有效地检验了他的语言天赋论。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摘要] 中文和英文分别属于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系,两者有所区别。

本文旨在研究在句法和不同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存在的影响,浅谈如何写作地道的英语文章。

[关键词] 英语写作英语思维中式英语惯用语英语写作是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一直以来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因为非英语母语人士是用母语思维在进行英语写作,所以导致很多英语母语人士看不懂中国学生写的文章。

也就是说,英语文章写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思维模式。

而不同文化的思维负迁移最终会导致理解上的困惑。

充分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使中国学生更好的运用英文思维进行英文写作。

1.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写作问题1.1中国学生的写作中常常出现以下这些错误,翻译的误用;翻译是一项特殊艺术,不能逐字对照翻译。

然而,学生们常常喜欢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翻译出句子,有时一个独立的单词或者短语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按照中文习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拼凑出来的一整句话却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中式英语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用心去思考”,一些中国初学者倾向于翻译为“i use my heart to think.”这就使母语是英语的人士感到困惑1.2句子不完整:要么缺乏动词,主语,要么是连词。

例如:“i cameback home ,i throw myself into the bed。

”在第二个主语前缺少连词“and”1.3.语法混淆:造成此类错误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容易把形式相似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组或单词混淆。

比如:“used to”和“be used to”的用法;我们可以写成““he is used to stay out late at night in his twenties”而不是“he used to stay out late at night in his twenties。

”在他们的写作中还存在错误的搭配,词序混乱,介词的错误使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处理汉语的方式与英语不同
据新华网消息中国科学家近日报告说,中文母语者和英文母语者利用类似的脑区处理语言,但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这项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成果,为认识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提供了重要新见解。

人类利用大脑左半球额叶的“布罗卡区”以及颞叶等区域处理语言。

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北京大学高家红团队研究比较了中文母语者和英文母语者在理解言语时的大脑活动情况,结果发现这些脑区在处理不同语言时,其信息传递路径有着明显差别:在处理英文时,大脑额叶的布罗卡语言区接收来自左侧颞叶皮层后部的信息,在处理中文时则接收来自左右两侧颞叶前部的信息。

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大脑在处理语言时的信息网络特性,还说明了中文处理的特殊脑网络机制。

高家红解释说,与英文等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中文听起来悠扬且颇具旋律性。

这是因为中文是一种“声调语言”,即通过声音的音调高低(普通话中的四声)来区分词义。

比如Ma这个音,在不变的声调中即一声表示母亲,而在下降的声调中即四声就表示责备。

而对于英文这类“非声调语言”,音调高低仅表示不同的态度,其对应的词义保持不变。

他说,脑区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可能依赖于语言的这种语音学特性,这说明“大脑在理解声调语言时,存在特殊的神经机制以整合来自大脑左右半球的包含音调信息的语音-音系信息,从而最终达成声音-语义映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