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本文选自《列子》。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
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愚公移山课件(幻灯片48张)
可编辑PPT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便可编辑修改哦!!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 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 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 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 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 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 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 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 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三)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 王屋怎么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于是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 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 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古义义::草木;今义:毛发 )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古古义义::即即使;;今义:虽然 ) (10)惧其不已.也(古古义义::停停止止;;今今义义::已已经经)
23课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全解).docx
23课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全解)23 great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exercises)A familiar text, grasp the meaning, from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to choose one topic, imagination, rewrite it into fragments writing・1.at a family meetingThe old man called the old and young family members, opened a discussion of some said: 〃the mountain away, let's not around this big bush!" some said: "this is not our children, also living in the Beishan folks wish!The old man looked at a picture of the smiling face feel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the whole family was filled with ambition to challenge nature, 32: "since we have this wish, have the determ in ati on, then we will separately prepare, sharpe ned hoe, shovel and put a few more prepared, baskets, pole, a lot of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to start!z/"Old man, your heart is higher than the sky, but your spine has been bent, you do not think how many stones you dug, and then dig down the rocks, soil lost where?“!〃The old man laughed and said: "look at you, think quite carefully! Don,t worry, I want a good, dug under the rocks, dirt can choose to go to Bohai, the Tai hang Mountain, not to mention the deep sea miles, two Wangwu mountain, there is a few mountains, also fill the sea! Finally, the old man waved ordered: start tomorrow!The wise old man of 2.The idea, the foolish old man and family day to day work・ Bei jing,s neighbor was a widow, she has just teeth son, bounce to help.Hequ is a wise old man, old man to hear the mountains, then ran to stop, said: "how can you be so silly! People are so old, and not what strength, is a blade of grass on the mountain also pull out, also want to deal with those rocks?" The old man wiped the beans and wipe his brow, smiled: "the mountains do not move, the villagers access inconvenience which・"Finished, and buried shovel so订.The wise old man will be sideways double-0 old man, see him covered with mud, wet sweat all over the body, clothes are worn by stones in shreds and patches, sneered: "it is presumptuous, the mountains are so high, depending on your old man, okay? Better to have an old age at home・"The old man heard the wise old man said so, stop working, sighed and said sternly: "you are really stubborn, even children are not as good as the widow. Even if I die, I have a son, son and grandson, grandson and son, is a continuou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descendants, inexhaustible, and the mountain is not a tiny bit, which is the uneven shovel?" The words say the wise old man escape from rendered speechless・Tw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underlined word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 party seven hundred Li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fers to the area)The square is out of the sea2.years and ninety (nearly)And earth stone (Kuang Qie)3.had not (read C ng if the widow and young orphan, unexpectedly, almost)Zeng Yi could not do it4.thou Xinzhi solid, solid not penetrating (stubborn, stubborn)I will not kill (resolute)5.the wise old man in Hequ to be dead ("no", no)Death is a death, and a great plan is deathThree, some people said: 〃the old man is really stupid・ Dashan blocked the road and dug the mountain by itself・ It was silly. Why did you ask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to eat these pants? Is it OK to walk around the mountain or simply move?" What do youthink about that?(1) the old man to the mountains, not the head, but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First of all, he moved the purpose is very clear. "Punishment of the northern mountain plug, access to circuitous", indicating that he was deeply blocked traffic・Punishment and suffering. Here is the conation. To block orobstruct traffic. Circuitous. The whole sentence is said to suffer from Beishan way, it is not convenient to detour. This sentence is more than one of the foolish old man, but all the people mountains irT common feeling. Therefore, the "poly chamber and seek, has been warmly endorsed immediately. This is in the negative ・ On the positive side, to remove the two mountains of what will bring benefits to the people, the heart is countless ・"Refers to thesouth of Henan, Hanyin direct", that is the benefit of mountains ・ Here, the "finger" and "through" have the meaning of "straight",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above "plug" and "circuitous "、 The old man to remove the interested visible already, think twice.Secondly, for the mountain to move this point, the old man alsohave ready plans to meet a situation. He refuted Zhisou words, said very clearly. This paragraph is ''rhetoric thimble" written by a top one, layers of closely, fully explain the endles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descendants. Finally, with "infinite" end, affirmed the human inexhaustible, very persuasive. Then use 〃and 〃 a turn, mountain, not conclusion is confidencei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established on the. Thus, the old man far stood in the whole process to move mountains, to consider the issue very carefully, refuted the wise old man found. Such a respectable old man like this, who can still believe he is a stupid old man?(2) the wise old man wise old man is a fancy man. He despised the old man against the mountains. Do not write the text in the wise old man, but the man portrayed most incisive opinionated ・ He ended the great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laugh 〃・ This laughter isand that can only be digging deeper and less more 〃・ This gives the "why and not" the very natural, convincing ・ This shows that the great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based on aderision, contempt, arrogance and arbitrariness・〃What will you do not benefit", with the flip that man is not smart, fully reflects the wise old man of old man,s contempt・〃To have one of the mountain can not destroy be worn with age, hair, its earth?" "You mean by this old man and left a little effort, you can not destroy the mountain on a grass, and clay stone how?" The remark was harsh, exaggerated, with a pronounced mocking tone・ Strengthen the rhetorical question by using 〃its〃・All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stubborn attitude against the wise old man to move mountains・ But in the end he was "dead to refute the old man〃・The wise old ma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s of others, to be What one says is plausible・,was rendered speechless, a pair of embarrassment, this is a fancy man deserved・ The wise old man short-sighted, quit, inaction and lip, fond of teaching others,Such a man is conceited, but he is just showing off.。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共51张PPT)(优质版推荐)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 不如寡妇和小孩!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⑤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
愚公不“愚”
“ 愚 ” 和 智 叟 的 “ 智
1
、 如 何 看 待 愚 公 的
”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 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 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 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课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
文 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整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
体
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感 这是情节的发展。
知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
实现。这是情节的结局。
4、你对愚公移山这种做法赞不赞成?
➢赞成。愚公面对困难时有战胜困 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不怕吃苦的精 神。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赞成。因为看待问题愚公不能 转换角度,换一种方式看问题。
认为“愚”的理由:
第一、二段译文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 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 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 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 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 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 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 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 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51页PPT)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今河南孟州 西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第 面对
苦于
二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段 :
曲折,绕远
商量
开 “吾与汝毕力平险,
始
移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直
南岸
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第二段:开始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课堂拓展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湖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武汉的东湖公 园也有一个大型雕塑——愚
2
大画家徐悲鸿有一幅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 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最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共26张PPT)
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 1.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 段意:介绍王屋、太行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有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2.知识点: 方:方圆,指面积
阴、阳:山之南河之北称阳,山之北河之南称阴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作用: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 “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写作特色
•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 2. 对比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 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
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及作用。
A愚公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命名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概括段意。
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
2.知识点: 多义词:且,焉 通假字:反
词类活用:惩,聚,毕,箕畚,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共92张PPT)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 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回顾了这两则短文,你能 发现它们在出处上和体裁上的 共同点吗?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 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
其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 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 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愚公移山
《列子》
面对门前的大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 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 此你怎么看? 1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山高、路远、人老、人少。 2. 不如搬家或修路。连美国一个幼儿园的小
朋友都说:干什么要移山呢?搬到我们加 利弗尼亚不就可以了吗?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不如开发荒山,发展旅 游。……
大语文课件
42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是“知识型”农民。
---轻视、嘲讽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深明“可移之理”读出语气的坚定
神话结尾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梗概,愚公与智叟、邻人京城氏之子的对话分析,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寓意。具体内容包括:
1.了解《愚公移山》的作者、出处,掌握文章的背景知识。
2.熟读并背诵愚公与智叟、邻人京城氏之子的对话,分析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愚公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有着很深的感悟。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他们能够将这一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他们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或许可以尝试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分析愚公与智叟、邻人京城氏之子三者的对话,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举例解释:
-故事情节: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体会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修辞手法:指导学生识别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例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中的对比手法,增强文言文阅读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愚公移山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4张PPT)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
绳穿”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 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4 张PPT)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而
河阳之北 “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之
跳往之 他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
而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笑而止之曰 表修饰
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 方式和 美学思 想引导 下的图 式体系 ,有着 与西方 绘画焦 点透视 完全不 同的散 点透视 之成像 特征。 散点成 像的构 图涵盖 了诸多 主观因 素,画 面基本 呈均衡 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 画面视 觉收缩 的地方 。有闪 动、紧 张、活 跃画面 的作用 。它一 般处在 画面视 觉集中 的位置 ,也可 呈散点 分布。 可以是 某种皴 法,也 可以是 物象。 只是视 觉面积 呈点的 状态。
《列 子》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3.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4.领会故事的寓意.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5
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 并在书上做批注。第7~12组2号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
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1.研读各段;
2.理解寓意和现实意义;
3.写作特点。
(一)逐段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2.课文第二、第三段: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②作者这 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 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 样?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 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 待移山这个问题? 3.分析课文第四段。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 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 同意吗?
2. 结合注解,逐字逐句理解字义、句
义,并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
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
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先一对一解决,不
能解决的在小组解决交流,实在不行的在全班
“展示”时提出来。
要求:起立迅速,声音适度(以对方刚好能
听清为宜),不说废话,保持高效,组长组安排 发言次序并注意纪律。
(3)理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4)结合课文,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河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止;今义:已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 惧其不已
八年级上册语文 -23《愚公移山》第2课时【课件】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 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 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 他的寓意是什么呢?
联想迁移
你能想到哪些和愚公精神内涵相同的成语或典故?
“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
《列子》 第二课时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反:同“返”,往返 惠:同“慧”,聪明 亡:同“无”,没有 厝:同“措”,放置 陇:同“垄”,高地
年且九十
古义:将近。 今义:连词,表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 今义:莲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愚公或智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浏览课文,试着 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从______________(文中语句)看出愚公/ 智叟是一个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愚公之妻
不智:目光短浅
智叟 嘲讽阻之
不愚:高瞻远瞩 愚公
愉快助之 邻居小孩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 现状 自作聪明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 卓识 敢于斗争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 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精神。我 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习题课件(共32张幻灯片)
第23*课 愚公移山
第23*课 愚公移山
知识导航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遗男“跳往 助之”,写智叟的禁止,这对表现愚公这一形象有何 作用? _文__章__写__这__些__都__有__利__于__愚__公__这__个__人__物__形__象__的__塑__造__。____ _遗__男__的__帮__助__,__说__明__移__山__符__合__人__民__利__益__的__,__受__到__乡____ _邻__的__拥__护__;__智__叟__的__禁__止__,__则__是__通__过__愚__公__智__叟__两__人____ _截__然__不__同__的__态__度__,__形__成__鲜__明__的__对__照__,__以__突__出__愚__公____ _为__了__子__孙__后__代__而__移__山__的__远__大__抱__负__,__看__到__人__的__伟__大____ _力__量__和__长__远__目__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课 愚公移山
知识导航
(5)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愚公精神?你认为在我们今天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__“愚__公__精__神__”_就__是__不__怕__吃__苦__,__不__惧__任__何__困__难__的__精__神__;__就__是__敢____ __于__改__造__自__然__、__征__服__自__然__的__精__神__;__就__是__敢__于__斗__争__、__敢__于__胜__利___ __的__精__神__。__在__我__们__今__天__的__社__会__主__义__现__代__化__建__设__中__,__需__要__大__力___ __发__扬__这__种__精__神__。__因__为__我__们__的__现__代__化__建__设__是__一__项__极__其__伟__大__而___ __艰__巨__的__任__务__,__在__进__行__社__会__主__义__现__代__化__建__设__时__,__将__面__临__着__各___ __种__各__样__的__困__难__,__将__有__千__万__座__“__太__行__”__、__“__王__屋__”__挡__住__我__们___ __前__进__的__道__路__,__如__果__我__们__缺__乏__这__种__精__神__,__那__么__,__我__们__的__社__会___ __主__义__现__代__化__建__设__事__业__只__能__是__纸__上__谈__兵__,__一__事__无__成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课题解说】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难点解说】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写作特色】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2.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通假字(1)指通豫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23.愚公移山(含答案)
23.愚公移山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 rèn) 冀州(jì) 豫南( yù) 山北之塞(sè)B.魁父( kuí) 垣曲(yuán) 叩石( 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 kuì) 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 D.陇断( lǒng) 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杂然相许( ) (2)惩山北之塞( )(3)毕力平险( ) (4)何苦而不平( )(5)寒暑易节( ) (6)惧其不已也( )(7)固不可彻( ) (8)虽我之死(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河曲智叟亡/以应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
____,本名列御寇,战国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能力提升全练1.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2)洛(洛河)阳________(3)衡(衡山)阳________(4)华(华山)阴________3.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面,与“阳”相对。 小山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精读细研
况且。 放置、安放。
合音词,相当于“之于”。 古地名。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哪里。 肩负、扛。
敲、打。
用箕畚装土石。
精读细研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的家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 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精读细研
3.这部分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的词语?
2.将“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本”字说明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 在,为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精读细研 3.这部分中,“方七百里”的“方”怎么解释?你 还知道“方”出现在文言文中其他的意思吗?
方:方圆,指面积。现代汉语中多指方向意。
方少时 “方”的意思是“当……时候”。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愚公移山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杞人忧天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愚公 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 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素养)
预习检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共60张PPT)
老头儿 阻止
太过分了 取独,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连词表顺承,不译 代词,代愚公 同“慧”,聪明
翻译:
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 甚矣。”谓语“甚矣”前 置,起强调作用。
河曲的智叟笑着愚公说:“你真是 太不聪明了。
介词,凭 余年,暮年
铲除 地面所生的草木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文学体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 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 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 羊补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 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 寓言。
读
准啦
听课文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jī
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běn
shuāng
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chèn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qū sǒu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céng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chè
zéng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地名
翻译:
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 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 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 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 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 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 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 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是哪一句?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 “帝感其诚”的“诚”是指什么?
——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6. 下列加红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 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 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1)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 (2)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 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5、翻译下列句子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第三、四段译文
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 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 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 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 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 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岭阻隔了。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 应是哪一 种笑?
——嘲笑(讥笑)。
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这件事
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不已
——愚公及其子孙
7、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 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这 些)土石怎么样呢?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课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预习作业
1.文学文化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名,时期思
想家,
(2)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或劝诫的性质。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或其他事物。
2.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山北之塞.()出人之迂.()荷.担()叩.石()
箕畚
..()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雍.南()冀.之南()3.课文结构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4.赏析语句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写山的面积和高度,说明了山的,为表现做铺垫。
点明地理位置,为后文埋下伏笔。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其妻献疑”语气且十分委婉,提出了移山客观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众人正视,并且设法
,从侧面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决。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此句通过对智叟的和描写,表明了他对愚公
的态度,使其自作聪明之态跃然纸上。
(4)河曲智叟亡以应。
此句与前文智叟对愚公的挖苦和讥笑形成,写出了“智叟”
的窘态,衬托了愚公的品格。
(5)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从侧面了愚公移山的、和。
《愚公移山》预习作业答案
1.(1)《列子·汤问》列子御寇战国道家无为而治(2)故事讽刺动植物
2.rèn sè yū hèkòu jī běn shuānɡ chèn sǒu kuì wúcuò
shuòyōnɡ jì
3.(1)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愚公不改初衷(4)天帝助其实现愿望
4.(1)高大愚公的精神山被移走(2)关切困难移山的困难克服困难衬托(3)神态语言轻视、挖苦、讥笑(4)鲜明对比哑口无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5)衬托决心信心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