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合集下载

镜疟原虫技术(1)

镜疟原虫技术(1)

6
血片制作(取血方法)
• 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 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 位,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捻转耳垂边 缘或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右手持消毒针,迅速 刺入取血部位1-2mm,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左手大 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19
血片制作与染色的注意事项
• • • • 载玻片使用前一定要清洁,否则会影响血片制作和镜检结果。 厚血膜干燥时不要加热,否则会使疟原虫变形,影响镜检结果。 配制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助于提高镜检质量。 固定薄血膜时,不要将甲醇接触到厚血膜,否则染色时厚血膜 将不能溶血。 • 冲洗染液时,水流要轻缓,不要冲掉厚血膜。
镜检疟原虫技术
2012.3
1
主要内容
• 血片制作与染色 • 疟原虫形态与鉴别 • 疟原虫镜检
2
血片制作与染色
• 血片制作 • 血片染色
3
血片制作(所需用具)
• • • • • 载玻片 75%的酒精棉球 采血针 记号笔 玻片盒
4
血片制作(血膜的制作)
•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 一种是将血液涂成薄膜状,称薄血膜; 一种是将血液涂成圆盘形,称厚血膜。 • 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
20
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判定标准)
好:厚薄血膜均好,或薄血膜好,厚血 膜中。 中:薄血膜中,厚血膜好或中。 差:薄血膜差,或厚薄血膜均差。
21
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规范)
好 厚 血 膜 血 片 制 作 质 量 血量 位置 直径 外观 4.0-5.0mm3 玻片右1/3 0.8-1.0cm 圆形,厚膜均匀,边缘 整齐 中 略多或略少 稍偏右 0.7-0.8或1.0-1.2cm 圆形,稍不均,不整齐 差 过多或过少 偏右过多 <0.7或>1.2cm 厚薄不均匀影响着 色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

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

如图1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 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如(图1)、(图2)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人体疟原虫镜检技术

人体疟原虫镜检技术

12
薄血膜中大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 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 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 色,晚期结成块状,黑 褐色
精选ppt
13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 浅兰色。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 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不如恶性疟原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精选ppt
9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精选ppt
19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常
殖子较小,8~32个,
16~18个,排列不规则; 通常8~18个,排列不
疟色素常集于一侧,
规则;疟色素成团快
黄褐色
状,黑褐色
精选ppt
20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卵形疟
精选ppt
65
卵形疟
精选ppt
66
卵形疟原虫:大滋养体

人体疟原虫镜检技术

人体疟原虫镜检技术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 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 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2个,常为 8~ 18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兰色。 色素: 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常 16~18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常集于一侧, 黄褐色
恶性疟
恶性疟
厚血膜恶性疟环状体
恶性疟
7个环状体散在于5个白细胞之间,每个虫体可见一个红色的核和蓝色断裂的或皱缩的原 浆
厚血膜恶性疟配子体
厚血膜恶性疟配子体
恶性疟
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厚血膜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厚 血膜上原虫集中,检出率比薄血膜高出十几倍 甚至数十倍,尤其是在轻度感染的情况下。但 是,厚血膜的镜检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厚 血膜层次多、背景深、透光差,虫体收缩,疟 原虫的形态结构远不如薄血膜上清晰典型;
镜检工作所需注意的事项
1、在镜检中显微镜的使用:油镜、目镜、视野需按顺序 逐个检查。 2、疟原虫镜检工作中,凡是发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 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需进行疟原虫镜检。 3、做好镜检登记:凡是镜检疟原虫的均需如实登记,阴、 阳性片保存待考核。 4、每一个月上报一次镜检数。包括镜检人数、阳性、阴 性。 5、如发现恶性疟以最快的通信方法,在24小时内报县、 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阳性血片留待上级复核。 6、对每例确诊疟疾病人,在进行抗疟治疗前须采集病人 静脉血5-10ml,并制作厚薄血片4张和滤纸血4份,以 送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环状体
Ring stage

疟原虫检验技术(4)

疟原虫检验技术(4)

1.瑞氏染剂的配制 1.瑞氏染剂的配制
瑞氏染剂粉 甘油(中性) 甘油(中性) 甲醇(中性 甲醇 中性) 中性
0.2g
3ml 无中性的也可 无中性的也可) 3 (无中性的也可 97 ml
将瑞氏染粉放入乳钵中,加入甘油充分研磨, 将瑞氏染粉放入乳钵中,加入甘油充分研磨,然后 加入甲醇10 ,混合后倒入干燥、 加入甲醇 ml,混合后倒入干燥、清洁的棕色玻璃瓶 内,分次将甲醇倒入乳钵内,至乳钵内染剂洗净为止, 分次将甲醇倒入乳钵内,至乳钵内染剂洗净为止, 配制好的染液充分摇匀即可使用。 配制好的染液充分摇匀即可使用。
染色: ③染色:
• 快染:5:1(20%),5滴水,1滴染液(原液),染5分钟清水 快染: 20% 滴水, 滴染液(原液) 冲洗即成。 冲洗即成。 • 慢染:20:1(5%),20滴水,1滴染液(原液),染30分钟用 慢染:20: 20滴水 滴水, 滴染液(原液) 30分钟用 清水冲洗。 清水冲洗。 • 待片水干后镜检。 待片水干后镜检。
二、制片
1.薄血膜涂制 1.薄血膜涂制 2.厚血膜涂制 2.厚血膜涂制 • 薄血膜 厚血膜 标记处
1.薄血膜涂制: 薄血膜涂制:
1.薄血膜涂制 1.薄血膜涂制 (1)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 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 (1)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待酒精干后用采 血针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边缘处。 血针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边缘处。 (2)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对的方 (2)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对的方 向将耳垂轻轻挤压出血。 向将耳垂轻轻挤压出血。 (3)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 将它的左1/3 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 1/3的表面接触 (3)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将它的左1/3的表面接触 耳垂上的血滴(不要将玻片接触耳垂上的皮肤), 耳垂上的血滴(不要将玻片接触耳垂上的皮肤), 使一小滴血在玻片上。血量1 1.5mm .1/4火柴头 使一小滴血在玻片上。血量1-1.5mm3 .1/4火柴头 大小。 大小。

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课件(1)

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课件(1)

53
2024/9/19
54
2024/9/19
55
2024/9/19
56
以下照片在一般发热病人血片中是观察不到的
2024/9/19
57
2024/9/19
58
2024/9/19
59
2024/9/19
60
2024/9/19
61
2024/9/19
62
2024/9/19
63
2024/9/19
2024/9/19
19
寄生的红细胞
染色后,寄生的红细胞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一“影子” 或小点。
2024/9/19
20
实图
2024/9/19
21
2024/9/19
22
2024/9/19
23
2024/9/19
24
2024/9/19
25
2024/9/19
26
2024/9/19
27
64
2024/9/19
65
2024/9/19
66
2024/9/19
67
混合感染
2024/9/19
68
2024/9/19
69
2024/9/19
70
2024/9/19
71
2024/9/19
72
谢谢!
2024/9/19
73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 较小,8~26个,通常8、 18个,排列不规则,疟 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2024/9/19
9
雌配子体(薄血膜)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 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 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疟原⾍检测⾎涂⽚镜检法ICS11.020C62WS 中华⼈民共和国卫⽣⾏业标准WS/T 569—2017疟原⾍检测⾎涂⽚镜检法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films for malaria parasites2017-08-01发布2018-02-01实施前⾔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江苏省寄⽣⾍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寄⽣⾍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寄⽣⾍病防治所、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王善青、⾼琪、汤林华、杨恒林、郑彬、胡锡敏、王光泽、李⾬春、刘莹、欧阳范献。

疟原⾍检测⾎涂⽚镜检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涂⽚镜检法检测疟原⾍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件。

2.1疟原⾍Plasmodium spp疟原⾍是⼀类单细胞、寄⽣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寄⽣于⼈体的疟原⾍主要有恶性疟原⾍(Plasmodium falciparum)、间⽇疟原⾍(Plasmodium vivax)、三⽇疟原⾍(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Plasmodium ovale)等。

2.2⾎涂⽚ blood films将⾎液涂制于载玻⽚上制成的涂⽚。

供显微镜疟原⾍检查⽤的⾎涂⽚包括厚⾎膜涂⽚和薄⾎膜涂⽚两种。

3 仪器和器材3.1 ⽣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划痕⽆油污的洁净载玻⽚)。

3.4 推⽚。

3.5 ⾎⽚染⾊架。

3.6 ⾎⽚⼲燥架。

3.7 玻⽚盒。

3.8 染⾊盘和染⾊缸。

4 试剂和材料4.1 吉⽒染⾊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柏油或专⽤浸油(折射率≥1.5)。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片染色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片染色
免疫染色技术
利用特异性抗体对疟原虫进行染色, 提高疟原虫的染色效果和特异性。
人工智能在疟原虫镜检中的应用
图像识别与分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显微镜下的疟原虫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分类和计数,提高镜 检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据挖掘与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疟原虫镜检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数据间的关联和规律 ,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固定涂片时要选用适当的 固定剂,避免涂片脱落。
染色时要选用适当的染色 剂,按照染色剂的要求进 行操作,确保染色效果良 好。
镜检时要仔细观察疟原虫 的结构特征,避免误诊和 漏诊。
冲洗时要彻底去除多余的 染料和杂质,避免干扰观 察。
03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 术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的原理
原理概述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是一种 用于检测疟原虫的病理学方法。 通过制备血液涂片,并对其进行 染色,可以观察到疟原虫的存在
疟原虫镜检技术的应用场景
在疟疾流行地区,疟原虫镜检技 术常用于对疑似疟疾患者进行快
速诊断,以指导治疗和防控。
在实验室研究中,疟原虫镜检技 术可用于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 性、药物敏感性以及疫苗开发等
方面。
在公共卫生领域,该技术也可用 于监测和评估疟疾的流行趋势和
传播风险。
02
制片染色技术
制片染色技术的原理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 片染色
目 录
• 疟原虫镜检技术简介 • 制片染色技术 •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 • 疟原虫镜检制片染色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疟原虫镜检技术简介
疟原虫镜检技术的定义
01
疟原虫镜检技术是指通过显微镜 观察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形态、结 构和生长过程,从而对疟疾进行 诊断和研究的实验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 1、姬氏粉0.5克 2、甘油25ml 3、甲醇25ml
注意事项: 1.高纯度试剂。 2.所用器皿绝对无水(伊红在水溶液内 遇到美蓝或天青即可互相化合而产生 沉淀,从而失去染色力)。 3.边加边磨,充分研磨;整个染色液பைடு நூலகம் 制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
姬氏染液的染色方法
先用甲醇或无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再用清水对厚血膜溶脱血 红蛋白,然后再进行染色。
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两性电解质,要求染液 的pH值7.0-7.2较好。
染液偏酸时,所带的正电荷增加,易于伊红结合,使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核染成鲜红色,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 浆着色较差;反之,当染液偏碱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 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蓝色,不易观察。
姬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检疟原虫血片总计如下
• 千佛山医院
164
• 齐鲁花园医院
94
• 历下三院
112
• 安康医院
94
• 市立一院
146
• 历下医院
144
• 省中医
156
• 二钢医院
45
• 武警医院
137
• 齐鲁医院
120
• 中心医院
19
主要内容
• 疟疾的危害和主要防治经历 • 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简介。 • 厚薄血膜的制作与染色。 • 疟原虫人体内生活史简介。 • 厚薄血膜疟原虫形态结构特点。
取血方法有小技巧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
•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 载玻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 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 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 厚、薄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1人, 涂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 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
疟疾的危害
• 疟疾是古老的地方性传染病:在4,000年前我国已有 疟疾流行。
• 疟疾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是重要 蚊媒传染病,现有107个国家,约32亿人口受到疟疾 传播的威胁,尤其是非洲最为厉害,
• 建国前后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患者,病死率 约为1%。
• 山东省年发病人数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分别高达 600万和400万;鲁南、鲁西南的许多县(市、区)发 病率达40%—50%,一些村队发病率高达80%以上。

操作2 (慢染)配制3%染液:在染色量筒内量2ml蒸 馏水或新鲜凉开水, 再滴加吉氏原液4滴,混匀 ,滴入待染标本上,染色30~40min。清水细缓 冲洗,晾干镜检。(一般配制2.5%-3%染液,染色效果稳定。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1)染剂、溶剂的质量 (2)染液的新旧 (3)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 (4)染液的稀释浓度 (5)染色时间 (6)染色用水 (7)冲洗方法
2.镜检疟原虫,首先学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血膜 中疟原虫形态后,再学习镜检厚血膜。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现 疑难问题时再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注意:吸取母液时,不要晃动瓶子,以免沉淀物泛起影响染色 效果.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 倒入3%吉氏染液稀释液(3毫升吉氏原液加缓冲液或净水97 毫升,混匀)浸没血片,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min(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染色时间和浓度),然后用清水轻轻将 染液漂洗干净,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晾干 ,包装,镜检。
标签
标本片
发热病人血片
薄血膜的制作
• 薄血膜 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①取约1 ~1.5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 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50夹角,待 血液向两侧扩展约② 2cm~2.5cm宽时,均匀而迅 速地从右向左推成舌状薄血膜(约2.5cm长)。推制 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夹角 大小及展开血膜的速度快慢等常影响血膜的厚薄。 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 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③薄血膜外观:舌状
一般情况下,厚血膜四周(稍薄些)疟原虫数量较多 ,且形态较清楚,镜检时不要忽略。每张厚血膜检查 时间最少不低于20分钟。
• 看完血片后,若为阳性,应立即按血 片编号登记原虫的种、期,以防差错。为 检查后记录结果方便起见,对疟原虫的种 、期可使用英文字母缩写作为代号:
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结果阳性;这种镜检确 诊最可靠。
2.免疫学诊断:(1)循环抗原的检测 (2)循环抗体的 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和DNA探针已应用与疟疾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确诊疟
疾的“金标准” 仍然是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 快速诊断试纸条可与镜检 疟原虫相互补充。
取姬氏粉0.5克置于研钵中,加25ml甘油充分研磨,倒入60或 100ml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 混入瓶内,至25ml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 ,置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内24h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 成原液。姬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使在炎热天气中,亦 可经久不变。
疟原虫和白细胞的胞浆被染成蓝色,红细胞、 疟原虫和白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红、白细胞和疟原虫的蛋白质均由氨基酸组成,每个氨基酸电离出一个带 正电荷的-NH3+和一个带负电荷的-COO-。多色染剂的碱性染料美蓝的有 色基团带阳离子,可与细胞中带负电荷的-COO-部分结合,使之成为蓝色 。疟原虫、淋巴和大单核细胞的胞浆、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等酸性蛋白质 ,故被染成蓝色。酸性染料伊红的有色基团带阴离子,可与细胞中带正电 荷的-NH2+部分结合,使之呈红色;但美蓝与伊红都不能使疟原虫和白细 胞的核着色,可美蓝氧化后产生的天青有媒染作用,于是,在媒染物与染 料的共同作用下,疟原虫和白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厚薄均匀,无划痕,④位于玻片1/2~1/3处【左 半部分(或第4—6份)】 。
熟练工作者的推片姿势
厚血膜的制作
• 厚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从取血部位刮取① 约4~5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 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 向旋转,转2~4圈,涂成②直径0.8~1cm大 小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 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③厚血膜的位 置,位于玻片右1/3处。④厚血膜外观:圆形 厚薄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 到检出率的要求,以油镜视野5-10个WBC为宜 。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2015年传染病涉及的文件
1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2 《山东省霍乱监测方案》 3《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 4《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
2015年传染病实验室总要求
• 以霍乱、手足口病、流感、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 、布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碘缺乏病、疟疾 为主
• 以霍乱为重点的传染病、依托腹泻病门诊发现霍乱、 伤寒、副伤寒、菌痢、O157H7大肠杆菌和其他腹泻病 例,包括副溶血弧菌 空肠弯曲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 氏菌等病原菌
• 逢泻必检 逢疑必检
• 检测率不低于30%,分离培养率必须达到10%
• 二级以及以上医疗单位每年至少分离5株肠道致病菌
截至2014年12月,辖区11个检测点应检血片7125 张,复检1316张(2张阳性).1-12月各检测点复
血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使用前载玻片一定要清洁,否则会影响 血片制作和镜检结果。
●厚血膜干燥时勿加热,加热会使原虫变 形,影响镜检结果。
●配置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助 于提高镜检质量。
● 固定薄血膜时勿将甲醇触碰到厚血膜。 ● 冲洗染液时,水流轻缓,勿冲走厚血膜。
血片的镜检
1.在学习镜检疟原虫之前,必须先对正常厚薄血膜中各 种血细胞的形态、内部结构和染色性质加以识别。
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位置
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
标准血片(1人

门诊发热病人血片(1人

居民普查血片(2人)
血膜的制作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写上
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依次顺 序插入标本盒内。
染液的种类
染液种类:疟原虫的染色,目前临床上应 用最广泛的是瑞氏(Wright stain)和吉 氏染液(Giemsa stain)。这些染液中的 主要染剂都包含美蓝、伊红和由美蓝氧化 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h内取血,初发患者 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末梢血血检到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是在末梢血出现环状 体之后的10天左右。
取血部位和血量
采血部位和取血方法:
• 核对编号、信息 • 耳垂或无名指(婴幼儿母
趾或足跟),通常在耳垂 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 毒取血部位,待酒精干后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 耳垂上方或无名指指尖, 右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皮 肤,不宜过深或过浅。然 后用右手中指轻轻挤压出 血。厚血膜血量约一粒大 米(即火柴头)大小。
疟疾的危害
• 疟疾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三大公共卫生疾病(艾 滋病、结核、疟疾)之一
• 政府的疟疾日
➢ 2000年起,每年4月25日为非洲疟疾日。 ➢ 考虑疟疾的严重危害,WHO在2007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又将
该日定为世界疟疾日,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2008年 4月25日为首个世界疟疾日。 ➢ 卫生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作为“全国 疟疾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