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镜疟原虫技术(1)
6
血片制作(取血方法)
• 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 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 位,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捻转耳垂边 缘或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右手持消毒针,迅速 刺入取血部位1-2mm,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左手大 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19
血片制作与染色的注意事项
• • • • 载玻片使用前一定要清洁,否则会影响血片制作和镜检结果。 厚血膜干燥时不要加热,否则会使疟原虫变形,影响镜检结果。 配制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助于提高镜检质量。 固定薄血膜时,不要将甲醇接触到厚血膜,否则染色时厚血膜 将不能溶血。 • 冲洗染液时,水流要轻缓,不要冲掉厚血膜。
镜检疟原虫技术
2012.3
1
主要内容
• 血片制作与染色 • 疟原虫形态与鉴别 • 疟原虫镜检
2
血片制作与染色
• 血片制作 • 血片染色
3
血片制作(所需用具)
• • • • • 载玻片 75%的酒精棉球 采血针 记号笔 玻片盒
4
血片制作(血膜的制作)
•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 一种是将血液涂成薄膜状,称薄血膜; 一种是将血液涂成圆盘形,称厚血膜。 • 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
20
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判定标准)
好:厚薄血膜均好,或薄血膜好,厚血 膜中。 中:薄血膜中,厚血膜好或中。 差:薄血膜差,或厚薄血膜均差。
21
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规范)
好 厚 血 膜 血 片 制 作 质 量 血量 位置 直径 外观 4.0-5.0mm3 玻片右1/3 0.8-1.0cm 圆形,厚膜均匀,边缘 整齐 中 略多或略少 稍偏右 0.7-0.8或1.0-1.2cm 圆形,稍不均,不整齐 差 过多或过少 偏右过多 <0.7或>1.2cm 厚薄不均匀影响着 色
疟原虫检查sop
4.7注意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区别,特别是厚血片检查时,应在薄片上仔细寻找证实才能报告。
除上述3种疟原虫外,在我国云南曾发现过少数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病例。卵形疟原虫的形态基本上与三日疟原虫相似,但虫体稍大,受感染的红细胞略胀大,且红细胞边缘是不整齐锯齿状,滋养体后期及裂殖体前期的原虫呈圆形或卵圆形。
结实,深红色,位于一边
结实,深红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
沿边分布
沿边分布
黑褐色,集于中央
红细胞
胀大,色较淡
正常或缩小
正常,偶然缩小,色深
附图:镜下所见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环
状
体
滋
养
体
——
——
裂
殖
体
——
配
子
体
很大
较小
在末梢血液中查不到
细胞浆
松散,比较不规则
坚实较圆
裂殖子数目
12-24个,平均16个
6-12个
裂殖子形态
排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或呈花朵状
配 子 母 体
虫体大小
圆形,
约为红细胞1/2以上
圆形,
与红细胞等大或较小
半月形,两端钝圆(雄),两端较尖(雌)
细胞浆
深蓝色
深蓝色
蓝色
染色质
结实,深红色,位于一边
与间日疟原虫同
红色小点,1个环状体具有1-2个-或更多
晚 期 滋 养 体
虫体大小
可很大,甚至充满整个红细胞
较小
末梢血液中查不到
细胞浆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厚血膜间日疟小滋养体 形态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五页,共十七页。
厚血膜恶性疟小滋养体形态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六页,共十七页。
厚血膜恶性疟小滋养体
• 恶性疟环状体在 发育不同阶段, 其个体大小有很 大变化。注意粗 环与间日疟环状 体的区别。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七页,共十七页。
厚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 形态
厚血膜裂殖体 形态
• 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裂殖 体前期及成熟殖体,除虫体略为缩小着色 较深外,均与薄血膜相似。
恶性疟裂殖体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厚血膜间日疟裂殖体 形态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厚血膜恶性疟裂殖体 形态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一页,共十七页。
疟疾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1.血片制作与染色。 2.厚、薄血膜中各期疟原虫的形态结构及其鉴
别要点。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二页,共十七页。
厚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
在厚血膜中,各期疟 原虫的体积都略为 缩小,其中只有大、 小滋养体的形态有 较大改变,而裂殖 体和配子体的形态 则无明显变化。
点彩。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七页,共十七页。
间日疟大滋养体呈阿米 巴样运动,胞浆常断裂几 块或缩成圆形,核和疟色 素均被包在胞浆之中,着 色深,只隐约可见红色的 核和黄绿色的疟色素。胞 浆可皱缩断裂成几个块状 ,大小不一,似互不连接 。核位于胞浆之中或外边 。疟色素分布不均匀。有 些仅见胞浆和疟色素而核 看不清楚。
大滋养体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八页,共十七页。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三页,共十七页。
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课件(1)
53
2024/9/19
54
2024/9/19
55
2024/9/19
56
以下照片在一般发热病人血片中是观察不到的
2024/9/19
57
2024/9/19
58
2024/9/19
59
2024/9/19
60
2024/9/19
61
2024/9/19
62
2024/9/19
63
2024/9/19
2024/9/19
19
寄生的红细胞
染色后,寄生的红细胞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一“影子” 或小点。
2024/9/19
20
实图
2024/9/19
21
2024/9/19
22
2024/9/19
23
2024/9/19
24
2024/9/19
25
2024/9/19
26
2024/9/19
27
64
2024/9/19
65
2024/9/19
66
2024/9/19
67
混合感染
2024/9/19
68
2024/9/19
69
2024/9/19
70
2024/9/19
71
2024/9/19
72
谢谢!
2024/9/19
73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 较小,8~26个,通常8、 18个,排列不规则,疟 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2024/9/19
9
雌配子体(薄血膜)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 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 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1)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
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
如图1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 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如(图1)、(图2)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疟疾镜检培训
肥西疾控
初发患者多在发作3~4天后,脾开始肿大,长期 不愈或反复感染者,脾肿大十分明显。 主要原因是脾充血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
肥西县CDC慢病科
致病 Pathogenicity
恶性疟疾(凶险性疟疾)Malignant malaria
肥西疾控
----凶险型疟疾绝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常见于无 免疫力或因各种原因延误诊治的疟疾患者,因血中原 虫数量剧增而出现凶险症状。 常见的有脑型、超高热型等,多表现为持续高热、抽 搐、昏迷、重症贫血、肾功能衰竭等,来势凶猛,若 不能及时诊治,死亡率很高。
肥西县CDC慢病科
肥西疾控
四—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
标准血片(1人)
门诊发热病人血片(1人)
居民普查血片(2人)
肥西县CDC慢病科
肥西疾控
四—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位臵
肥西县CDC慢病科
四—血膜的制作(编号)
肥西疾控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写上受检 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血膜干后再 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 和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依次顺序插入标 本盒内。
肥西县CDC慢病科
肥西疾控
五—染色(染色原理)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蛋白质均由氨基酸组成,每个 氨基酸电离出一个带正电荷的-NH3+和一个带负 电荷的-COOH-。碱性染料美兰的有色基团带阳离子,可与细胞中 带负电荷的COOH-部分结合,使之成为蓝色。疟原虫的酸性蛋白质被
肥西疾控
疟原虫经几代红内期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
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配子体的发育在肝、脾、骨髓等器官的血窦内进行,成 熟后释放于外周血。
疟原虫检验技术(1)知识讲解
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 。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
操作2 (慢染) 量筒 内量2ml缓冲液或净水, 再滴加吉氏原液4滴,混匀 ,滴入待染标本上,染色 30min。清水缓缓冲洗,晾 干镜检。
成批血片染色
将已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入3%吉氏染 液(3毫升吉氏染色液加缓冲液或净水97毫升,混匀) 浸没血片,染色30分钟。 (如染液稀释液不合标准时,得酌情增减染色时间 和浓度),然后用清水轻轻将染液漂洗干净,将染 色片插于晾干板上晾干,包装,待镜检。
● 半定量计数法 (厚血膜) 优点:方法简便 缺点:只能定性,不宜作为定量分析
● 红细胞感染密度计算法 (薄血膜)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
➢ 镜检厚血膜,按视野顺序,记录200个白细胞中的 疟原虫数,如果原虫密度较低(200个白细胞中小 于100个疟原虫),可增加白细胞,计数500个。
➢ 密度单位:原虫数/μl ➢ 计算公式:疟原虫数 ÷ 计数的白细胞数 × 患者
吉氏染液(原液)的配置
吉氏染粉 (Azure B type) 甘油 (纯) 甲醇 (纯)
5g 250ml 250ml
●吉氏粉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 然后边加边磨, 直至甘油加完,将研磨的染液倒入棕色瓶中,在 研钵中加 入少许甲醇清洗研钵,然后倒入棕色瓶中,再放入甲醇清洗 ,反复数次,直至甲醇用完。盖好瓶盖,将染液充分摇匀, 置于室内,每天晃动数分钟,存放一周后经过滤即可使用。 保存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
原虫镜检---金标准
●当前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快速发展, 但是厚薄血片的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替 代的确诊疟疾的 “金标准”
疟原虫镜检技术
疟原虫镜检技术血片制作与染色一、血片制作(一)所需器材1、载玻片:玻片使用前应清洗。
新玻片应先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然后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
用于特殊的目的时,最后可将玻片浸泡在95%酒精中5~10分钟,再将玻片擦干擦亮。
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中1~2小时,再移到新配置的洗涤剂溶液中1~2小时,逐个擦去玻片上旧的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干净,再将玻片擦干擦亮。
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采血针:使用一次性釆血针。
3、玻片盒:为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制作的血膜应放在玻片盒中,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
4、75%酒精棉球: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5、记号笔或铅笔:用于玻片上书写号码。
(二)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三)涂制血膜取玻片2张,1张作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缘)。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用干棉球抹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每张载玻片上分别做1个薄血膜,1个厚血膜。
取干净玻片及推片各一张,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疟疾镜检技能培训
疟疾曾是四川省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经 过大规模防治后,上世纪 60 年代,我省消除 了恶性疟, 1994 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 1/ 万 以下, 2001 年后发病率持续稳定在 1/10 万以 下。但是,随着我省外出至非洲、东南亚等 地人员增多,输入性病例显著地增加。
消除疟疾行动的国际态势(2009 年)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疟疾筛查?
医生根据流行病史(和既往病 史)及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所有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 原因发热(简称“三热”)。 所有外来流动人口和高疟区回来的发热 病人。 应当在寒战发作时采血,此时原虫数多、 易找。
①可以使用血常规采集的新鲜抗凝血。 ②针刺采血:耳垂或者无名指。婴幼儿 拇指或足跟。
缓慢注入清水或者自来水,倾斜染色缸, 让染液缓慢流出。重复几次,血片上没有 明显染色液残留即可。 晾干。
质量好的染色 : 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 如果血片偏红,说明染液偏酸性。
偏酸
质量好的染色 : 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 如果血片偏蓝,说明染液偏碱性。
偏碱
染色时间过长: 红细胞、白细胞着 色较浅 染色时间过短: 红细胞、白细胞着 色较深
用推片的一角, 从取血部位刮取 约4微升血量 (相当于火柴头 大小。
用推片的一角,由 里向外一个方向旋 转,转2~4圈,涂成 直径0.8~1厘米大小 圆形厚血膜。
再取一小滴血 . 将血置 于离厚血膜适当远的 地方 . 用推片的边缘推 出厚度均匀的舌状血 膜。
厚血膜血量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 薄血膜平整,无皱折和空泡.红细胞单层排列。
常温下(20℃)至少10分钟,冬季没有空 调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干燥时不要加热,加热会使原虫变形,影 响镜检结果。 以厚血膜完全干燥为准。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
目录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一、概述二、人体内发育三、蚊体内的发育第二章疟原虫镜下形态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一、显微镜的构造二、显微镜使用三、使用注意事项四、显微镜的维护保养第四章血片制作与染色一、血片制作二、血膜的染色第五章疟原虫镜检技术一、血液二、血液中各种正常细胞形态三、薄血膜镜检四、厚血膜镜检五、杂质与疟原虫的鉴别六、疟原虫计数附录:疟原虫图谱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一、概述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
疟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合物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
人体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依次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
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见表1-1。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
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则寄生于蚊胃,最后积聚于唾腺。
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
二、人体内发育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成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两个阶段。
(一)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按蚊唾腺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在30分钟内,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或肝细胞期(简称肝期),此时期的疟原虫称肝期裂殖体。
成熟肝期裂殖体直径为45~60 m,内含数以万计的肝期裂殖子。
肝期裂殖体成熟致使肝细胞破裂,肝期裂殖子释入血液。
不同种疟原虫的此期所需时间不同,从6~12天不等。
疟原虫检验技术(1)知识讲解
三日疟(P.malariae)
诊断要点
➢红细胞不涨大或略小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 ,胞浆粗厚 ➢胞浆不活跃呈带状形成熟 滋养体呈菊花状,内含6-12 个裂殖子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 胞,色素呈深褐色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卵形疟(P. ovale )
鉴定要点
1. 红细胞正常或 略涨大
红细胞形态
大小
点彩
疟原虫形态 胞浆
疟色素
裂殖子数
恶性疟原 虫
间日疟原 虫
环状体 配子体
各期滋 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正常大 小
涨大,可 达正常 的 1.5-2 倍
茂氏 点
薛氏 点
小滋养体纤细, 粗黑,配子 常见2个核, 体中明显
一个红细胞内 常有2个以上 的原虫
阿米巴样滋养 体,浅蓝色, 活泼
金棕色 不明显
厚血膜溶血染色
放置多时未染色的血片(3天以上,薄片已用甲 醇固定),染色之前,须在厚血膜上用清水进 行溶血,待血膜全部溶解后用3%-5%吉氏染色液 染色3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晾干。
质量好的染色
显微镜下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薄血膜平整,红细胞单层排列 如果血片偏红,说明染液偏酸性 如果血片偏蓝,说明染液偏硷性
雌雄配子体。 2)同一血膜中发现大量纤细的恶性疟环状体
● 半定量计数法 (厚血膜) 优点:方法简便 缺点:只能定性,不宜作为定量分析
● 红细胞感染密度计算法 (薄血膜)
白细胞原虫密度计数法
➢ 镜检厚血膜,按视野顺序,记录200个白细胞中的 疟原虫数,如果原虫密度较低(200个白细胞中小 于100个疟原虫),可增加白细胞,计数500个。
➢ 密度单位:原虫数/μl ➢ 计算公式:疟原虫数 ÷ 计数的白细胞数 × 患者
1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吉氏染液浓度
门诊染色
操作1 (快染) 配制5%染液,(每张血片约需染 液2ml):量筒内量2ml缓冲液或新鲜凉开水, 直接滴加吉氏原液7滴,混匀,滴入待染标本的 厚薄血膜上,染色10min,清水细缓冲洗,晾干 镜检。(一般配制5%-10%,染色时间短,一定掌握好时间。) 操作2 (慢染)配制3%染液:在染色量筒内量2ml蒸 馏水或新鲜凉开水, 再滴加吉氏原液4滴,混匀, 滴入待染标本上,染色30~40min。清水细缓冲 洗,晾干镜检。(一般配制2.5%-3%染液,染色效果稳定。)
取姬氏粉 0.5 克臵于研钵中,加 25ml 甘油充分研磨,倒入 60 或 100ml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混 入瓶内,至25ml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 臵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内24h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成原 液。姬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使在炎热天气中,亦可经 久不变。 材料: 1、姬氏粉0.5克 2、甘油25ml 3、甲醇25ml
取血方法有小技巧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 载玻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为 6 等分,第 1 、 2格备贴 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 3 格中央,薄血膜涂在 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 厚、薄血膜各 1 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 1 人, 涂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 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1)染剂、溶剂的质量 (2)染液的新旧 (3)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 (4)染液的稀释浓度 (5)染色时间 (6)染色用水 (7)冲洗方法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前测试题1【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2011年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前测试题
姓名:性别:单位:成绩:
一、选择题
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
A 白细胞
B 红细胞
C 上皮细胞
2、厚薄血膜以()方式干燥为好。
A 自然阴干
B 阳光照射
C 加热
3、薄血膜的固定应使用()为固定济。
A 75%乙醇
B 95%甲醇或乙醇
C 75%甲醇
4、血片染色时,染液最佳酸碱度为()。
A PH6.6-6.8
B PH8.6-8.8
C PH7.2-7.4
5、按《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疟区划分标准我市定为()类县。
A Ⅰ
B Ⅱ
C Ⅲ
二、简述题
1、疟原虫分几种?它们是哪几种?
2、描述恶性虐配殖体的镜下形态。
3、哪些发热病人为疟原虫血检的重点?。
疟原虫培训
血片制作
推荐:吉氏染色法
薄片需用甲醇先行固定,厚片如立即染色可以不 溶血,若需保存不立即染色需溶血后保存
血涂片不合格的原因:
• 1、未贴标签或标签覆盖厚血膜
• 2、 厚、薄血膜位置偏移
(后血膜应位于玻片右1/3处,薄血膜位于1/2~1/3处)
• 3、无厚血膜
(涂片过厚或染色时未完全干透导致冲洗时易脱落)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 和形态学检查
主要内容
血涂片制作 血涂片染色 疟原虫的形态结构 图片讨论
血片制作
厚血膜 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血量 (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 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转2~4圈,涂成直径 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
薄血膜再取一小滴血.将血置于第一张玻片离厚血膜适 当远的地方.将采血玻片(推片)的边缘紧贴载玻片使 血液沿边缘散开(如图示).
• 4、血涂片不清洁
(加水漂洗除去染液颗粒,两面都需洗)
三、疟原虫的形态结构
疟原虫的结构
1.间日疟原虫模式图
2.恶性疟原虫模式图
3.三日疟原虫模式图
四、图片观察与讨论
疟原虫镜下形态
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一、概述二、人体内发育三、蚊体内的发育第二章疟原虫镜下形态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一、显微镜的构造二、显微镜使用三、使用注意事项四、显微镜的维护保养第四章血片制作与染色一、血片制作二、血膜的染色第五章疟原虫镜检技术一、血液二、血液中各种正常细胞形态三、薄血膜镜检四、厚血膜镜检五、杂质与疟原虫的鉴别六、疟原虫计数附录:疟原虫图谱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一、概述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
疟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合物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
人体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依次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
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见表1-1。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
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则寄生于蚊胃,最后积聚于唾腺。
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
二、人体内发育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成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两个阶段。
(一)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按蚊唾腺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在30分钟内,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或肝细胞期(简称肝期),此时期的疟原虫称肝期裂殖体。
成熟肝期裂殖体直径为45~60 m,内含数以万计的肝期裂殖子。
肝期裂殖体成熟致使肝细胞破裂,肝期裂殖子释入血液。
不同种疟原虫的此期所需时间不同,从6~12天不等。
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裂体增殖较为复杂。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遗传学上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
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遂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
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暂不继续发育,处于休眠状态(休眠体),经过一段休眠期后,再发育成为成熟的红外期裂殖体,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引起复发。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恶性疟和三日疟也无复发现象(二)红细胞内期红外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后,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分在数分钟后侵入红细胞并开始发育,进行裂体增殖,这个时期称为红细胞内期(简称红内期)。
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其细胞质内出现一个较大的空泡,最初为圆形,细胞质少,围绕着空泡,细胞核在虫体的一侧,颇似戒指的宝石,发育成早期滋养体(亦称环状体)。
以后逐渐发育,虫体和细胞核都渐渐增大,细胞质增多,并分解血红蛋白产生疟色素,其色泽、形状有种的差别,此时的疟原虫称为晚期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因其细胞质向外伸出不规则的伪足,能呈阿米巴样运动,也称为阿米巴样体。
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在外周血液中经十几个小时的发育,逐渐隐匿在微血管、血窦或其他血流缓慢处,发育成大滋养体及裂殖体,因此在外周血液中很难看到这两个时期。
疟原虫由小滋养体发育成大滋养体的时间间日疟约须8-10个小时,恶性疟原虫10余个小时。
大滋养体发育成熟后虫体变圆,胞质内的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逐渐发育成为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的每个核被一份胞质包绕,核的数量因不同虫种而异,一般为8~32个,称为裂殖子。
裂殖体成熟后,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
破裂的红细胞碎片、裂殖子和疟色素等进入血液,引起疟疾临床发作。
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食,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正常红细胞,开始新一轮的红内期发育,如此循环往复,称为裂体增殖周期。
红内期发育成熟的时间,因不同虫种而异,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48小时,恶性疟原虫为24~38小时,三日疟原虫为72小时,产生相应的间日发热和三日发热等不同发热周期。
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侵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进行核分裂,而逐渐发育成为雌、雄配子体,或称大、小配子体,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
成熟的雌、雄配子体被雌性按蚊吸入后,便在蚊胃内进行有性生殖。
疟原虫的生活史参见图1-1。
三、蚊体内的发育在按蚊叮吸携带有雌、雄配子体的人血时,红内期疟原虫进入蚊胃,但只有雌、雄配子体能在蚊体内发育和繁殖,其余各期均被消化。
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和繁殖,包括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期。
(一)配子生殖在蚊胃内,雌配子体的核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圆形不活动的雌配子。
雄配子体的核分裂成4~8个,细胞浆伸出鞭毛状细丝,每1细胞核进入一条鞭毛状细丝内,形成雄配子。
雄配子游近雌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圆形的合子,并进一步发育成长形能蠕动的动合子。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的上皮细胞,停留于上皮细胞和弹性纤维膜之间,发育成卵囊。
此时约为吸血后的第24~72小时。
(二)孢子增殖在卵囊内核反复分裂,形成许多梭状子孢子。
蚊胃壁上的卵囊可有数个到数十个或上百个,一个发育成熟的卵囊内可有1 000到10 000个子孢子。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的长短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室温24℃~26℃,相对湿度75%~80%,是蚊体内疟原虫孢子生殖最适宜的条件。
气温低于16℃或高于30℃时,发育变慢,并退化变性,直至死亡。
成熟子孢子通过卵囊的微孔逸出或卵囊破裂后扩散入血腔,最后聚集于唾腺内。
当含子孢子的雌蚊吸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疟原虫开始其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
表1 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图1-1疟原虫的生活史5第二章疟原虫镜下形态采患者的血液制作涂片并染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疟原虫形态。
常用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借推片将血液薄薄地涂在载玻片上,使每个红细胞平铺在玻片上,称薄血膜,因薄血膜血液干燥快,原虫形态极少变形,多用于以观察疟原虫形态与鉴别虫种;另一种是把较多的血液涂成圆形,血膜中血细胞重叠,原虫较为集中,称为厚血膜。
厚血膜涂布面积小,阳性检出率高,厚血膜的镜检效率比薄血膜约高六倍。
现常用的一张载玻片上同时做厚薄血膜各一,厚血膜用来检查,薄血膜供编号和鉴别虫种用。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种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2-1和图2-1被寄生的红细胞核胞浆空泡核疟色素薛氏小点表2-1 四种疟原虫薄血膜形态鉴别(吉氏染色)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细胞重叠,干燥缓慢,以致虫体皱缩,空泡消失,胞质变形,加之红细胞溶解,所以虫种和虫体的鉴别比薄血膜困难。
厚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要点,见表2-2表2-2 四种疟原虫厚血膜形态鉴别(吉氏染色)图2-1 间日疟原虫形态图2-2 恶性疟原虫形态图2-3三日疟原虫形态图2-4卵形疟原虫形态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发热病人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简称发热病人血检)是疟疾控制和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一、显微镜的构造显微镜通常有4个部分组成:A.支撑系统;B.放大系统;C.照明系统;D.调节系统;见图3-1。
图3-1 显微镜的构造(A)支撑系统:1,镜座;2,镜臂;3,镜头座;4,载物台;5,持片夹(图3-2)。
图3-2 显微镜支撑系统(B)放大系统:1、目镜:放大尺寸为10倍(图3-3);图3-3 显微镜目镜2、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倍、40倍、100倍,在使用100倍时需要使用镜油(图3-4)。
图3-4 显微镜物镜(C)照明系统:1,反光镜;2,聚光器;3,光圈;固定在聚光器内,它可以调节通过聚光器的光线的强弱(彩图3-5)。
图3-5 显微镜照明系统D)调节系统:1,粗对焦螺旋;2,细对焦螺旋:缓慢移动观察物用以精确调节;3,光圈调节杠杆;4,持片夹:控制玻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
二、显微镜使用(一)使用环境与工作习惯显微镜的工作场所应当清洁、干燥、无震动、无腐蚀性气体存在。
台面和凳子的高度要适当。
镜检时,即便用单目显微镜,也须两眼同时睁开。
(二)聚光器及可变光阑的用法一般的聚光镜,在平行光照射的情况下,其焦点落在它上端透镜平面中心上方约1.25mm处。
当使用高倍或油镜时,由于放大率大,镜像亮度小,需要较强的照明。
因此,应把聚光器升至最高,以便使聚光镜的焦点正好落在标本平面上。
但在使用低倍镜时,可将聚光器适当下降。
可变光阑一是控制射向标本的光通量;二是改变聚光器的数值孔径。
在这两个作用中,后者是主要的。
为了使物镜的分辨率得到充分的利用,从原则上说,聚光器的数值孔径应与物镜的相同。
否则,分辨率或清晰度就要下降。
(三)物镜的正确调焦对光完成后,升高镜筒,将标本玻片夹在移动器上,并将欲检查的部分移至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开始调焦。
无论作何种检查,均应从低倍镜开始。
调焦时,先用粗动手轮将镜筒下降,使低倍镜的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略缩小于该物镜的工作距离(5mm以下)。
为了避免物镜压在载玻片上,可从侧面窥视。
然后,一边从目镜中观察视野,一边利用粗动手轮将镜筒徐徐上升,待初见物像后,改用微动手轮作精细调焦,直至物像最清晰为止。
低倍物镜的视场大,有利于观察标本的全貌。
从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时,如果物镜是显微镜的原配物镜,所用的载玻片、盖玻片有符合标准,一般都可以进行"等高转换"。
即转换后,只要稍微调节一下微调旋钮,即可看到清晰的图像。
但油镜不强求齐焦,最好先将镜筒升高后再转换,最后按低倍镜的调焦方法重新调焦。
用油镜观察时,要先将物镜移开,在要观察的部位加一滴香柏油,然后将油镜放正,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降下镜筒,使镜头浸入油滴中。
可下降至几乎与制片接触,但切不可压及玻片。
然后,向上微微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当视野中出现有模糊的影像时,改用细调节器向上转到直至影像清晰为止。
在使用油镜时,在聚光镜与标本之间滴加浸油,可提高物镜的分辨率。
在整个调焦过程中(尤其是高倍物镜和油镜的调焦),每个动作都要缓慢进行。
否则,物像会一闪而过,找不到观察目标。
油镜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将浸油擦拭干净。
镜头上可先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净即行。
聚光镜的擦拭方法与此相同。
三、使用注意事项(一)取出显微镜时,要用右手握住执手,左手托住镜座,小心地放到桌面上,不可单手拎着移动。
(二)任何旋钮转动有困难时,绝不能用力过大,而应查明原因,排除障碍。
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向专业人员请求解决。
所有的镜头均经校验,请勿自行拆开。
(三)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尽量避免灰尘落到镜头上,否则容易磨损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