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溶栓观察及护理
——系统性出血
*
如水肿仅限于唇舌部,可采取鼻咽通气道,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 如病情进展出现喉头水肿、气道梗阻现象时,应配合医师及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呼吸衰竭,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维持呼吸通畅。
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血管源性水肿
*
在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需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表现。 如出现发热、寒战,应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如出现皮疹、瘙痒,应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如突发面色苍白、意识淡漠、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则应遵医嘱立即给予抗过敏、抗休克抢救。
用 药 准 备
*
二、静脉溶栓治疗的流程
*
用药前嘱病人解大小便 药品应放冰箱冷藏、避光保存 药液应现配现用 保证药物的剂量、用法正确 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输注(加强巡视、用输液泵控制、计算滴速)
三、静脉溶栓治疗的用药注意事项
*
04
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
生命体征的监测
病情的变化监测
防止损伤及出血
生命体征的监测
*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肌力、语言等神经系统的体征变化,若临床症状或体征加重,意识由清醒转为昏迷,说明病情有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 仔细聆听病人主诉:如腹痛(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四肢局部疼痛、肿胀(周围静脉阻塞)。
病情变化的监测
*
避免不必要的触及病人,24小时内绝对卧床,避免插胃管、导尿管及大静脉置管。 尽量减少肌肉、动静脉注射次数,药物注射完毕局部按压5-10分钟,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发红、疼痛,如有应及时处理。
防止损伤及出血
*
皮肤及粘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 消化道系统:呕血、便血等 泌尿系统:血尿 颅内出血:意识障碍加深等,头颅CT检查复查CT时机:如果病情出现恶化应及时复查CT,如果溶栓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急性高血压、恶心和呕吐,停止使用rt-PA,即刻CT检查。其余在发病后24h复查CT。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及静脉溶栓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康复锻炼及用药后护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及静脉溶栓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康复锻炼、用药后护理由于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升高,人们长期的饮食作息不规律或者受空气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现阶段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静脉溶栓来进行质量。
但是这种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做好溶栓护理工作。
急性脑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
患者即使及时接受治疗挽回生命,但大部分者依然会产生肢体障碍等后遗症,为家庭与社会产生沉重负担。
因此,给予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此治疗方式可恢复患者脑组织供血,并减轻病情对脑组织产生的损伤。
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缺血半暗带仅于脑动脉阻塞后的1小时-3小时内存在,其为溶栓治疗打下了时间基础。
后经实践发现,与发病时间4小时-6小时的患者相比,发病时间短于3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更高。
因此临床认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在发病3小时内。
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内容2.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适当给予患者温热流质食物,以维生素、热量含量高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食物不得过热、过硬,避免引发患者消化道出血,要坚持多餐少食,指导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
延迟安置且对尿管、胃管予以保留,从而减轻对患者泌尿道、胃肠道造成的损伤。
采取鼻饲的方式给予患者流食时,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护理期间要动作轻柔,防止碰破患者口腔粘膜。
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降低压疮发生风险;遵医嘱给予患者缓泻剂,从而保证患者大便通畅。
2.2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出血出血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一种,该症发生率10%-30%。
诱发溶栓治疗后患者产生出血的因素众多,如发病6小时后溶栓、溶栓时舒张压>110mm小时g、收缩压>180mm小时g、用药剂量大、年龄过高等。
出血可分为两种:脑出血:其为最危险的溶栓并发症。
患者如果产生血压增高、意识障碍、躯体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就应考虑出血并发症可能,其要及时联系医师,并配合医师展开诊疗工作;其他部位出血,如粘膜、皮肤、泌尿系统、消化道等部位出血。
静脉溶栓护理
静脉溶栓护理
1、溶栓前准备
1)病情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抽血、
2)建立静脉通道(选择血管,避开下肢)采用留置针
3 )心电监护
4)陪伴去做CT
5)患者、家属的宣教及心理护理
2、溶栓用药(本科室用药)r(3小时内)剂量:0.9mg/Kg/次最高剂量不超过90mg 用法:加入生理盐水中,10%剂量在1-2分钟内立即iv ,90%在60分钟静脉滴完毕,输注完毕后生理盐水冲管。
用药注意事项:药品应放冰箱冷藏、避光保存药液应现配现用保证药物的剂量、用法正确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输注
3、溶栓时及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1)生命体征:血压的监测:
每15分钟监测一次,持续2小时
每3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6小时
每6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16小时
发现异常遵医嘱处理。
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完整
2)意识、肌力: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3)出血征象:皮肤及粘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胃出血、便血、血尿、颅内出血|
4)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溶栓后1h、溶栓后2、溶栓后4h 、次日进行抽血化验。
5)头颅CT【意识加深、头颅CT检查(用药24小时后复查)】
4、溶栓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防止损伤与出血:避免不必要的触及病人
尽量减少肌肉、动静脉注射次数
药物注射完毕局部按压5-10分钟。
注意注射部位有无发红、疼痛,
24小时内绝对卧床、避免插胃管,用药30分钟内尽量避插尿管。
仔细聆听病人主诉:如腹痛(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四肢局部疼痛、肿胀
周围做好健康宣教。
静脉溶栓后症状加重的原因和处理
静脉溶栓后症状加重的原因和处理展开全文封面摄影:邓敏兴老师rt-PA静脉溶栓疗法的出现,已经成为神经科医师手中的一把利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挽救了无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但其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也可能会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
关于END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大部分研究倾向于使用静脉溶栓后24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作为溶栓后END的定义。
END 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治疗时间窗的长短、出血并发症、个体的差异,溶栓前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年龄、房颤、卒中史等。
其他机制包括水肿、低氧、低血压、癫痫发作或者新梗死。
掌握静脉溶栓后症状加重的病因及处理,对预防END发生发展及有效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1、颅内出血通常发生在静脉溶栓后的24h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最严重并发症,被认为是导致END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证实,溶栓后发生ICH相关的危险因素与高龄、高血糖、CT上早期缺血性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意识水平严重程度、白细胞水平增高等因素均有关。
溶栓后出血的处理原则:停止输注;严格血压控制;凝血功能检查;症状性ICH可输悬浮红细胞、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物或血小板;CT随诊;神经外科会诊在凝血障碍纠正后必要时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2、血管再闭塞血栓形成与溶解为一动态过程,血栓溶解后可使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暴露,因此极易再次形成血栓。
据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院(NINDS)报道,在采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后,约有14%的患者因血管再闭塞而出现临床症状加重。
溶栓后再闭塞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溶栓时,纤溶酶不但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且通过激活因子V加速凝血酶的形成,并直接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浆和溶栓局部呈高凝状态,尤其是在溶栓后短期内更为明显;(2)血栓溶解的同时,原有斑块仍然存在,是血栓再次形成的发源地,残留血栓具有高度致栓性,是血栓扩大和再形成的根源。
溶栓指南_精品文档
我国溶栓的现状
只有16%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 - 院前延误(四个较大卒中登记中心数字)
只有1.3%患者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院内延误 从影像检查到溶栓治疗的时间显著长于美国或加拿大
溶栓适应证
影响溶栓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只有确切有血管狭窄或闭塞 改变后才进行溶栓)。 14、症状很轻,或者迅速恢复。 15、腹膜或血液透析。 16、溶栓可能会增加脑出血机会的患者,如严重的神经功能 缺失(NISHH>20),年龄>75岁,早期头CT显示水肿和占 位效应。 17、不合作。
其他须说明的情况
48 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7、血小板计数<100,000/mm3,血糖<2.7mmol/L(50mg)
或>28.1mmol/L。 8、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
相对禁忌证
9、妊娠直至产后10天,或者哺乳期妇女。 10、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生命维持短于1年。 11、可疑细菌性心内膜 12、在10天内有过心肺复苏术。 13、卒中发作时有抽搐(目的排除发作后Todd麻痹,或者
1、年龄18~80岁。 2、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
(NIHSS 4~22分)。 4、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
变。 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禁忌症
1.昏迷或严重的卒中症状(NHISS>25); 2.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3.近3 个月内有卒中史或心梗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静脉溶栓治疗更新要点!
1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和治疗后 24 h 内血压应维持 < 180/105 mmHg(I 类推荐,B 级证据,修订)。
14)对于发病 < 4.5 h 且有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 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新增)。
24)AIS 合并既往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出血,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可能获益(Ⅱb 类推荐,C 级证据)。
25)手术后 14 d 内可考虑 AIS 静脉溶栓治疗,但需要谨慎考 虑手术部位出血风险与溶栓带来的获益(Ⅱb 类推荐,C 级证 据)。
26)AIS 近期重大外伤史(14 d 内),而未影响头部,应谨慎 考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需要权衡伤口处出血风险以及卒 中的严重程度及致残程度(Ⅱb 类推荐,C 级证据)。
18)对于轻型致残性 AIS 患者,如在发病 4.5 h 内,推荐进行阿替 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
19)对于轻型非致残性(NIHSS 评分 0~5 分)的 AIS 患者,如在 发病 4.5 h 内,不常规推荐静脉溶栓治疗(Ⅲ 类推荐,B 级证据,新 增)。
2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 24 h 内曾使用过低分子肝素 的患者,不论是预防剂量还是治疗剂量(Ⅲ 类推荐,B 级证据)。
30)以惊厥发病的 AIS 患者,若有证据认为肢体功能障碍来自于卒中,而非癫痫 发作后麻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能获益(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31)AIS 患者伴有已知或拟诊为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发病时间 < 4.5 h,可谨慎 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轻型卒中诊治、溶栓注意事项及溶栓出血处理
轻型卒中诊治、溶栓注意事项及溶栓出血处理卒中诊治对于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的急性轻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发病时间小于 4.5小时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进行静脉溶栓;对于发病时间小于 4.5小时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大血管闭塞;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治疗决策应以就诊时患者具体临床表现为基础,不能等待症状的缓解,必须积极主动。
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查体结果和头颅影像学等相关结果综合判断,力争最大程度避免出现严重致残性卒中。
轻型卒中溶栓需要注意点对于具有致残性卒中症状的轻型患者,有必要在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进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不应该将这些患者排除在静脉rt-PA 治疗之外。
而对于症状更轻微而且被判定为非致残性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3 h内可考虑进行静脉rt-PA 治疗,但需进一步明确其风险效益比。
对于以下存在高风险且预后不良的非致残性轻型卒中患者,应积极溶栓治疗:a.颅内外责任大血管中重度狭窄;b. 急性期磁共振弥散成像显示有相对较大责任梗死灶;c. CT或磁共振灌注成像显示有相对较大的低灌注责任梗死灶。
3)区分致残性和非致残性轻型卒中常用的量表有 MRS 评分和NIHSS 评分。
MRS 2-6 分为致残性;完全性偏盲(NIHSS 大于等于 2 分),严重失语(NIHSS 大于等于 2 分),忽视(NIHSS 大于等于 1 分),任何无法持续性抵抗重力的肢体无力(NIHSS 大于等于 2 分),NIHSS 总分大于 5 分这五项为致残性卒中。
溶栓后出血的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转化、系统性出血、过敏、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等。
溶栓后出血转化识别与处理:出血转化是指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 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 CT/MRI 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 CT/MRI 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静脉溶栓治疗流程(⼀)、静脉溶栓治疗缺⾎性卒中时间窗:1、3 ⼩时内:诊断为缺⾎性卒中,有可测的神经功能缺损。
(1)在开始治疗之前症状发⽣<3 h。
(2)年龄≥18岁2、3-4.5 ⼩时内:选标准:(1)诊断为缺⾎性卒中,有可测的神经功能缺损。
(2)在开始治疗之前症状发⽣在3-4.5 h之间(⼆)适应症:(三)1、发病3⼩时内的症状严重的缺⾎性卒中,建议进⾏静脉溶栓治疗。
尽管出⾎风险增加,但仍可从溶栓中获益(I类推荐,A 级证据)2、发病3⼩时内轻型且致残性缺⾎性卒中,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不排除轻症但可能致残的卒中患者,因为可以从溶栓中获益(I类推荐,A级证据)3、对于发病3⼩时内轻型且⾮致残性缺⾎性卒中患者,可考虑治疗。
治疗需考虑可能的获益与风险。
有必要进⼀步研究这部分患者的风险获益⽐(IIb推荐,C级证据)4、仍然缺乏⾜够的证据来确定影响对阿替普酶治疗反应的急性CT低密度严重程度或范围的阈值。
急性低密度或早期缺⾎性改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应作为排除治疗的标准。
5、对既往MRI发现有少量(1~10个)微出⾎灶的患者进⾏静脉溶栓是合理的。
6、既往MRI发现⼤量(>10个)微出⾎灶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症状性脑出⾎风险增加相关,且临床获益不明确,如果有显著潜在获益,静脉溶栓可能是合理的。
7、对于合并镰状红细胞病的急性缺⾎性卒中患者进⾏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是合理的。
8、阿昔单抗不能和静脉阿替普酶同时应⽤。
9、不应对24h内应⽤过治疗剂量的低分⼦量肝素的患者进⾏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10、在制定治疗决策时应认真权衡静脉溶栓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获益。
11、考虑到普通⼈群中出现⾎⼩板异常和凝⾎功能异常的发⽣率很低,在没有理由怀疑化验结果异常时,不应因为等待⾎液化验⽽延误静脉溶栓治疗。
12、⾼⾎糖或低⾎糖会有类似卒中的表现,治疗医师应检测溶栓治疗前的⾎糖⽔平。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不适⽤于⾮⾎管性病因的卒中。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摘要】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塞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患者脑部供血。
治疗需满足一定的适应症,避免禁忌症的情况下实施。
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治疗后则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发症处理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加强护理可以提高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护理、适应症、禁忌症、评估、并发症、重要性、护理效果、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急性脑梗塞的定义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急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所致。
在发生急性脑梗塞时,患者往往会出现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
而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
急性脑梗塞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急性脑梗塞的定义对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的识别和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和减少病情的进展。
对急性脑梗塞的定义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诊断和处理病情,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该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1.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重要性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塞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极易发生致残或死亡。
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和功能、减轻或避免脑梗塞后遗症等重要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出血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出血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静脉溶栓治疗因其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静脉溶栓疗法的广泛应用,其出血并发症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出血并发症的分类及特点:详细阐述各种类型的出血并发症,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以及它们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
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
出血并发症的预测模型与评估工具: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预测和评估出血风险的模型和工具,如CHFSS评分、ROCKALL评分等,以及它们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应用范围。
出血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探讨针对不同类型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止血药物的应用、输血治疗、外科手术等,以及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
出血并发症的综合管理:从整体出发,讨论如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进行有效管理和预防,包括优化溶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机、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基础医疗质量等。
1. 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性和常见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导致缺氧和脑细胞死亡的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农村地区,其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由于其高发性和年轻化趋势,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是,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包括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是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院内组织管理、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观察与处理要点总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院内组织管理、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观察与处理要点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是根据最佳证据、临床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员的判断形成的循证指南,可作为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的实践依据。
将从院内组织管理、病情观察、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体位与离床活动进行分享。
推荐要点——院内组织管理目标时间:AIS溶栓患者进入医院到溶栓给药在60min以内(A,强推荐)预通知与准备:(1)设置卒中绿色通道专线或激活系统,一次呼叫可通知团队所有成员有疑似卒中患者可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A,弱推荐)。
(2)(2)在患者到达前保证溶栓床、溶栓药品、监护仪及微量泵等溶栓设备处于备用状态(B,强推荐)。
(3)(3)院前急救人员预先将患者信息传递给接诊医院的情况下, 接诊护士可指导其尽量将患者直接运送至影像检查室(A,强推荐)。
卒中识别及启动绿色通道:(1)最先接触到患者的护士或有经验的其他医护人员进行快速识别并询问发病时间;当判定为疑似卒中时,可由护士自主启动溶栓绿色通道,溶栓团队成员尽快到场接诊(A,强推荐)。
(2)施筛查的人员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和评估(A,强推荐)。
在国内推荐使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面-臂-语言测试。
(3)患者佩戴“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 或在处方和检查申请单上标注“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B,弱推荐)。
专科评估和支持:(1)应遵循急救原则,优先评估疑似卒中患者的气道、呼吸、循环功能(A,强推荐)。
(2)可协助医生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定,评估卒中的严重程度(B,强推荐)。
(3)患者佩戴“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 或在处方和检查申请单上标注“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B,弱推荐)。
配合快速检查:(1)护士或确定的专人协助患者快速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须在患者到院25 min内开始头颅CT/MRI扫描;至少1名陪同人员具备当场阅片能力以进行溶栓决策(C,弱推荐)。
最新: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临床常见问题指南推荐
最新: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临床常见问题指南推荐经过25年的发展,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适用范围日趋扩大,但各国指南间也出现诸多不同,还有很多问题指南并未提及。
本文将实际应用中较常遇到的10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推荐强度、证据级别定义见文末)。
01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是多长时间?(1)对于持续时间<4.5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推荐强度:H;证据等级:㊉㊉㊉㊉;2023欧洲指南)。
(2)建议rt-PA静脉溶栓(0.9mg/kg,最大剂量90mg,60min输完;开始时静脉团注10%z1min推完)用于仔细筛选的发病3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临床医生应当对照筛选标准确定患者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推荐强度:I;证据等级:A;2019美国指南)。
(3)建议rt-PA静脉溶栓(0.9mg/kg,最大剂量90mg,60min输完;开始时静脉团注10%z1min推完)用于仔细筛选发病3~4.5h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临床医生应当对照筛选标准确定患者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推荐强度:I;证据等级:B-R;2019美国指南)。
(4)对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和3~4.5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推荐强度:3h内:I,3~4.5h:I;证据等级:3h内:A,4.5h内:B;2018中国指南)。
02超出4.5h能否静脉溶栓?对于持续时间为4.5~9h(发病时间明确)且CT或MR1核心/灌注失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及不适合或未计划机械取栓的患者,建议rt-PA静脉溶栓(推荐强度:H;证据等级:㊉㊉;2023欧洲指南)。
03醒后发现的卒中或发病时间不明者能否溶栓?(1)对于醒后卒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最近被见到正常的时间早于4.5h以上,MRIDWI-F1AI R失配,并且不适合或未计划机械取栓,建议rt-PA静脉溶栓(推荐强度:H;证据等级:㊉㊉㊉㊉;2023欧洲指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静脉溶栓治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静脉溶栓治疗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IV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在AIS治疗中JVT也面临诸多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所致的、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全身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1CH),出血性转换(HT)和其他不良反应之外,还存在治疗时间窗窄、各种因素引起的治疗延迟和使用率偏低,以及指南推荐的适应证和绝对/相对禁忌证”艮制了许多特殊AIS患者群体从IVT治疗中获益。
本研究旨在综述近年来tPA-IV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溶栓治疗的各种因素。
特殊患者的静脉溶栓1 .既往有脑卒中史和血糖水平高荟萃分析表明,IVT可改善有脑出血既往史的AIS患者的预后,而不会增加S1CH或全因病死率,这可能有助于AIS患者IVT管理的决策过程。
EhrIiCh等的研究表明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既往史合并糖尿病的A1S患者,3-4.5h内tPA-IVT治疗并不增加S1CH或死亡风险。
一般而言,对于本次脑卒中前各种原因(包括既往脑卒中史)导致残疾较重的AIS患者,通常不进行tPA-IVT治疗。
为验证IVT与既往残疾患者良好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一项基于连续脑卒中登记的观察性研究(覆盖1080万居民)提示,仅以脑卒中前有残疾为由而不进行IVT,可能是不合理的。
关于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以及END与3个月不良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初始血糖水平可能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END可能预测3个月预后不良。
2 .血压水平高在AIS患者中收缩压超过180mmHg是IVT治疗的禁忌证,但尚不确定控制收缩压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ENCHANTED研究协作组的一项多中心试验比较了阿替普酶治疗的AIS患者接受强化降压与指南推荐降压,结果表明强化降压虽然安全,且由此带来的ICH发生率减少(vs指南推荐降压),但这一结果并未促使临床转归的改善。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急性脑梗塞又称脑血栓形成,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官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起急和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办法对于这种疾病治疗已经取得很好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可能并发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后,对可能引发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
1.使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分析尽管尿激酶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而且其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出血、血管再闭塞、梗塞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征象。
1.1静脉溶栓后出血是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所以医务人员一定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出血征象。
比如:颅内、皮肤、黏膜、泌尿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有无出血现象。
特别是要注意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15-30分钟要观察一次,如果病人发生如下症状:1.颅内压增高,会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主症;2.两慢一高,即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且深,血压升高;3.言语和肢体再次出现活动障碍,必须要警惕有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尽快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1.2静脉溶栓后,有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如头痛、呕吐、肢体乏力加重的临床症状,复查头颅CT时发现颅内有出血。
1.3静脉溶栓后,再发性梗塞征象,意识、言语和肌力等神经系统体征发生变化。
如果出现恶化情况,除了要警惕颅内出血外,也要考虑再发梗塞,可用头颅CT鉴别。
总之,采用静脉溶栓办法后也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由于溶栓药物使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会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为了预防血管再闭塞,必须要定期复查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所以在采用静脉溶栓后,为了严格掌握病人的治疗进展情况,避免突发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血管再闭塞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以警惕出血性并发症发作,在使用静脉溶栓后应采取哪些防护和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本文旨在介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包括适应证的判断、治疗前的准备、溶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溶栓过程中的监护与处理等方面,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指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血栓溶解;缺血性卒中一、引言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多样,可能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较多,静脉溶栓疗法因其安全、有效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二、静脉溶栓的适应证静脉溶栓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为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条件。
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决策时,需要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确保选取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需要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如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往往与局部脑组织缺血有关,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基本条件。
(2)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关键,一般来说,治疗应在脑梗死发病后的3小时内进行,即"黄金3小时"内。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脑梗死导致的缺血损伤还没有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溶栓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梗死脑区的血流。
(3)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因。
由于静脉溶栓治疗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可能会加重出血,因此必须确保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是由血栓导致的脑梗死。
(4)一般来说,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
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静脉溶栓是一种治疗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血栓闭塞疾病的有效方法。
然而,静脉溶栓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和不良反应。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必须对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处理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如何对静脉溶栓前的出血风险进行预测,并提供处理溶栓后不良反应的建议。
静脉溶栓前的出血风险预测静脉溶栓前的出血风险预测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策,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死亡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出血风险评估方法:TIMI 出血风险评分法TIMI 出血风险评分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用于评估静脉溶栓前患者的出血风险。
该评分系统旨在帮助医生识别哪些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出血风险。
TIMI 出血风险评分法有以下七个评分指标:1.年龄超过65岁2.之前出血史3.血压高于140/90 mmHg4.心动过速(心率大于100次/分)5.有心血管疾病6.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20 g/L)7.肝肾功能不全每个指标得分一分,总分为0~7分。
分数越高,患者出血风险越大。
CRUSADE 出血风险评分法CRUSADE 出血风险评分法是另一种出血风险评估方法。
该评分法通过多个因素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些因素包括:1.年龄超过75岁2.外科手术或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作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00/mm35.心功能不全6.需要持续抗凝治疗7.肝肾功能不全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得分,总分为0~100分。
分数越高,患者出血风险越大。
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静脉溶栓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出血出血是静脉溶栓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出血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包括造成死亡的致命性大出血。
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1.停用抗凝剂2.手术止血或压缩止血3.输血4.补充凝血因子过敏反应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脸部肿胀,荨麻疹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时内到院者更多接受了溶栓治疗
2.2 年龄
临床指标
年龄对t-PA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性结果不一致
•
ATLANTIS, ECASS, NINDS rt-PA 的荟萃分析,发现老年是溶栓 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
NINDS试验的辅助分析发现年龄对应的VAP-1/SSAO活性
SSAO: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 VAP-1:血管粘着蛋白1
Mar Hernandez-Guillamon,stroke,2011
1.4 VAP-1 /SSAO
生化指标
VAP-1/SSAO活性在基线以上表 明静脉溶栓后HT风险较高
二、临床指标
1、时间窗 2、年龄
③
④
度占位效应
④ PH2:致密血肿体积>30%梗死 区,有明显占位效应,或在 梗死灶以外任何部位有出血 性损伤。
ECASS的纯影像学分型 1、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 ) 2、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
此分型没有考虑出血是否与临床症状恶化有关,难以评估HT与预后的关系
第二部分
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
1、生化指标
2、临床指标
3、影像指标
一、生化指标
1、血浆细胞纤连蛋白(c-Fn)/
HT预测
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
2、血糖
3、蛋白尿
4、血管粘着蛋白1(VAP-1)/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 (SSAO)活性
1.1. c-Fn和MMPs-9
生化指标
C-Fn≥3.6ug/ml时, 敏感性100%,特异性60%,
分型一:临床分型
一、无症状的出血转化
尽管有出血转化,但NIHSS评分没有增加
二、轻微症状出血转化
NIHSS增加1~3分
三、严重症状出血转化
NIHSS增加4分或4分以上
分型二:影像分型
① ②
① HI1:梗塞边缘小出血点
② HI2:梗死灶内出血点融合,无 占位效应 ③ PH1:血肿体积≤30%梗死灶,轻
CT证实的颅内出血并与患者临床症状恶化
有时间相关性,而不管CT片上出血量多少
--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采用的症状性颅 内出血(SICH)概念
定义二
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
脑CT或尸检证明的与临床症状恶化时间相
关的出血转化
--意大利和欧洲急性卒中多中心链激酶溶栓研究定义 注:脑CT通常在卒中发病5d内或临床恶化时检查
2.4 NIHSS评分
临床指标
NIHSS是一个简单、实用性强、可信且较全面的综合性脑卒 中量表。 此量表适用于视频评定,不适于自评和电话评估。 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较 急性期不敏感项目较多 全面的评价。 对颈内动脉系统的评价 对脑卒中患者回归角色 偏重 和社会活动有部分预测 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评价 功能。 项目仅有共济失调一项 近年已经应用到患者入 应增设有关小脑、脑干 院时病情评估及康复计 的项目 划制定。
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 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内容
出血转化定义与分型
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
1、生化指标 2、临床指标 3、影像指标
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第一部分
出血转化定义与分型
tPA干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演变
定义一
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
蛋白尿是慢性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
生化指标
• Rodriguez通过对200例24小时内发生脑梗死患者进
行尿样分析后发现,发生HT患者36例,未发生HT患 者1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第一 次尿液分析高蛋白尿是HT独立预测因素
1.4 VAP-1 /SSAO
生化指标
SSAO是一种含铜酶,分布广泛在多种哺乳动物体内 VAP-1位于细胞表面,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募集中通过SSAO的活性 起作用。
HT预测
3、血压
4、NIHSS评分
5、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6、使用抗凝药物
2.1 时间窗
临床指标
时 间 就 是 大 脑
2.1 时间窗
临床指标
2003.4- 2007.12 25314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发病至入院时间 60 分钟内: 30 220
(28.3%)
61—180分: 33 858 (31.7%) 180分以上: 42 846 (40.1%).
A:所有患者的收缩压 B:rt-PA患者的收缩压 C: rt-PA患者和对照组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 结论:rt-PA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PH 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Kenneth Butcher,et al,stroke,2010
2.3 血压
临床指标
SITS-MOST 研究:
溶栓后24小时内的动脉压与溶栓性出血转化相关
多中心验证性研究 135名患者,起病3小时内溶栓 ,溶栓前抽血查c-Fn和MMPs-9 ,24-36小时复查头颅CT 两者含量在HT患者明显高于非 HT患者
PPV20%,NPV100% MMPs-9 ≥140ng/ml时,
敏感性92%,特异性74%,
PPV26%,NPV99% 两者均高于该数值时, 特异性87%,PPV41%
正在进行的“Thrombolysis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and Third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s”将回答80岁以上患者的溶栓获益和风险。
Jorg Berrouschot,er al, stroke,2005.
2.3 血压
临床指标
2.2 年龄
临床指标
年龄>80岁
3个德国卒中中心 228例AIS患者,38 例≥80岁 <80岁者预后更好 ,死亡率更低。 两组PH和SIH发生 率无明显区别。
Jorg Berrouschot,et al, stroke,2005.
2.2 年龄
临床指标
年龄>80岁
3个月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入院时的NIHSS评分 3个月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 子:年龄和入院时的NIHSS 评分
PPV:阳性预测值;NPV:阴性预测值
Mar Castellanos, et al.stroke,2007
1.2 血糖
生化指标
基线血糖 200mg/dl,症状性出血率达25% 基线血糖水平增加5.5mmol/L是出血转化独立预测因素
糖尿病史也是溶栓后症状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