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
贞观政要原文与解析
贞观政要原文与解析贞观政要是唐代大历史家魏征所著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全文共分为六十五篇,包括政事、礼仪、法制、兵备、财政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贞观政要的原文进行逐篇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政策。
第一篇:政事篇这一篇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时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中包括了国家政权的来源,君主的权威以及各级官员的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贞观政要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李世民是如何通过稳定政权、选拔人才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第二篇:礼仪篇这一篇主要强调了礼仪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大力倡导儒家礼制,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基本准则。
他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举止,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稳定。
同时,他还注重各级官员的仪态和言行,以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篇:法制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的法律制度。
他实行了公平公正的裁判制度,并设立了各级法院来审理各种案件。
此外,他还注重修订法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他使法治成为国家的基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第四篇:兵备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如何加强军队的管理与建设。
他注重军事装备的改进,并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
此外,他还注重选拔军事将领,建立了一支强大、纪律严明的军队。
通过这些措施,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并且在对外扩张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五篇:财政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在财政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他注重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通过增加国家财富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还注重节约开支,减少浪费和腐败现象。
通过这些措施,他使国家的财政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通过对贞观政要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的政策和思想。
他在政事、礼仪、法制、兵备、财政等方面的举措都为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他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论贞观集团若干重要治国思想
论贞观集团若干重要治国思想——基于《贞观政要》的研究一、引言《贞观政要》书成于唐代学者吴兢(669—749)之手,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政论性文献。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其臣下关于治国之策的政治言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使后人了解到了出现“贞观之治”背后的统治者是如何地励精图治,其中的治国之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贞观政要》是中国唐代留下的宝贵的兴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它当中的许多治国思想是永远值得后世借鉴的。
时值今日,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先民已经探索出来的宝贵治国经验教训,将是现今治国者与理论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二、若干思想《贞观政要》书中思想观点鲜明,治国之术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只是将其当作一部时策论,将是不完整。
它是贞观统治集团治国思想的一种升华。
其中的许多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延续,又是当时代的创新。
其中关于德仁治国,君臣协同,选贤任能的思想,在统治者言行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一、德仁治国贞观集团认为,德不仅是个人的人品修为,而且是国家的一整套施政理念。
国君有德,才能控御臣下;国策有德,才能感化万民。
施行仁政,与民休息,才能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身为国君,当心存百姓,不能够损害百姓的利益,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个人欲望。
君王是天下的表率,只有自身修养好了,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只有自身勤俭审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只用严刑威怒就可以治理好的。
“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心如响,不疾而速。
”“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祗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如始,可以永固。
”君王以身为先,“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君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不能言而无信,轻言战事。
“唯善是务,积功累统,”“积德,累仁,丰功,厚利,”“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
”对于百姓要“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做异端。
《贞观政要》一部治国理政必读的“宝典”
《贞观政要》一部治国理政必读的“宝典”《贞观政要》为什么被誉为“治国宝典”?《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重要言论汇编,作者为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
书成之后,即受到了统治者和为官者的重视:唐世子孙既已书之屏帷,铭之几案,祖述而宪章之;后世之君,亦多列之讲读,形之议论,景仰而效法;各级官宦人士也都或研读、或阐释、或校刻,力图从中汲取切合自身所需的经验。
像宋代人编纂的《圣政》《宝训》,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贞观政要》的启发;金朝的熙宗皇帝说自己“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清代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为《贞观政要》撰序,称贞观盛世为“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节者,未有如此之盛焉”,从而表达了自己向往贞观盛世的心情。
其他如宋祁、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名臣则撰有论说,阐述该书的意旨。
尤值一提的是,此书撰成后,还传到了日本,深受唐文化熏染的日本统治者对其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和热情。
有日本学者指出:“《贞观政要》很早就传到了日本。
平安朝以来,历代天皇都十分爱读此书,辅弼之臣也锐意阐明书中要旨,就连镰仓以来的幕府也都深深信奉书中论述的道理。
”《贞观政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国著名史学理论专家瞿林东说:“《贞观政要》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书,而是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
”的确,这部书共十卷,分为四十篇,结构严整,条理清晰。
它以《君道》《政体》开篇,事实上是全书的主旨和总纲。
后面依次叙述治国的各个方面。
每个专题的内容多取自唐太宗与魏徵、王??、虞世南、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等数十位大臣讨论治国方略的对话以及名臣奏疏。
此外,从内容上看,全书虽然仅八万余字,却涵盖了君臣与民众的关系、道德修养、经济建设、法律制度、军事战略、民族关系等诸多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的为政举措。
在政治上,唐太宗君臣汲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存百姓”为施政纲领,实行仁义治国,有效调和了社会矛盾。
唐太宗还特别注意纳谏,并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很快就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官僚队伍。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主要记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领导者的治国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举措。
他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同时,他也注重选拔人才,通过科举制度等途径广泛吸纳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格治理腐败,使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唐太宗的智慧和胆略深感佩服。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我也意识到,《贞观政要》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经济发展,更需要关注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官员队伍建设。
此外,我们还应该倡导节俭、反对奢侈,加强廉政建设,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总之,《贞观政要》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通过阅读它,我不仅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领导者的治国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贞观政要》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以《贞观政要》为视角
摘要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学术界曾给予了诸多关注。
但学术界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特别是《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力图对《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意义及影响。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予《贞观政要》这本书,并参考《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著作,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进行分析论述。
在内容f!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探讨唐太宗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指出这是当时社会背景、文化传承与唐太宗君臣通过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按用人、吏治、纳谏、安民、法律这…顺序,分五个小节详细论述了唐太宗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出它是一个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第三部分则分析了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意义及影响。
最后总结,对唐太宗进行新的定位,指出他是中国封建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贞观政要》;政治思想家AbstractTheinfluencesofTangTaizong’spoliticalthoughtsarefar-reaching.AgreatdeaIofconcernshasbeenpaidtoitintheacademiccircles,butpeoplelostsightofTangTaizong’sthoughtsofrurmingacountry,especiallythethoughsreflectedinZHENGUANZHENGYAO.Inthisthesis,theauthortrytomakeaoverNlsystematicanalysisaboutTangTaizong’sthou曲tsofrunningacountryanddiscussthecauseofhowitform,theinfluenceofthisthought.Abouttheresearchapproach,theauthorbasedonthebook,ZHENGUANZHENGYAO,referredtoXINTANGSHU,JIUTANGSHUandZ1ZHITONGJIAN,andusedMarx’shistoricalmaterialismanddialecticalmaterialismprincipletodiscussTangTaizong’sthoughtsofrunningacountyThisthesiscarlbedevidedintothreepans.Inthefirstpart,theauthorprobedintothereasonwhyhisthoughtshadformed,andpointedoutthatitwasbasedonthesociNbackground,culturalcontinuity,TangTaizongandhismen’practiceatthattime.Thesecondpartwasdevidedintofivesmallmattersaccordingtotheorderofchoosingtherightperson,administingthelocalofficials,acceptinganyadvice,reassuringthepublicandmakinglaws.Inthispart,theauthorpointedoutthatTangTaizong’sthoughtsofrunningacountryhasitsintegralityandsystem.Inthethirdpart,theauthoranalyzedthemeaningandinfluenceofthethoughts.Atthelastofthethesis,theauthorgaveanewlocalizationtoTangTaizong,andpointedoutthatheisanoutstandingpoliticalthinkerinChinesefeudalhistory.Keywords:TangTaizong;thoughtsofrunningacountry;ZHENGUANZHENGYAO;politicalthinker引言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皇帝,他的治国方略以《贞观政要》体现,它的理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后代政治,而且影响了世界政治思想。
《贞观政要》落实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念,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他的用人思想,现今依旧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本文以《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当代社会启示,阐述其现实意义,指出治国本领的重要性,以期让人们对于唐太宗的伟大治世深有体会。
关键词:贞观政要;唐太宗;用人思想;治国一、唐太宗和《贞观政要》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改革了封建政治制度、完善了政府机构,实行以恪守财政,垒立分租制度,设立科曹制,实行教育改革和税收宽松等一系列政策,使唐朝得以繁荣盛世,受到历史文化界的高度评价。
在这一时期,唐太宗还创作了一本号称《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内容涉及治国理念、政治思想、宗教思想、文化思想、军事思想的许多方面,反映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治国理念的集大成。
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具体化,通过施政有方,以贤人为主,绷紧宗法,沉着以待,秉公办事,重视宗教圣职等各种方式治理国家。
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用人思想的体现:他强调了按照能力去择优用人,把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把无能力的人放到较低的位置;也强调了要恪守用人制度,为治国构筑有效的管理机制;此外,他还规定了用人的标准,提出要重视政治性、能力性、道德性以及相关职位要求。
二、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启示从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来看,他认为治国要求有智慧、有能力、有道德。
他强调要重视能力性,比如强调要以“先能,后爵”的原则择优用人,鼓励能者上,厌恶无能者。
同时,他也强调要看重政治性,比如在用人时要以“恭敬”、“信任”、“敬谨”等为主,并提倡政治正确。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贞观政要》成书于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年。
作者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公元701年,唐长安年(武则天称帝,国号为周,长安是她的最后一个年号)受诏入直史馆,修国史。
神龙年,收集太宗朝政事之要,随事载录,以备劝戒,共40篇。
呈献给中宗,书名为《贞观政要》。
一、《贞观政要》的体例《贞观政要》全书共分10卷,40篇。
卷一,论君道第一、论政体第二。
论述君道、政体,分别阐明为君之道;君臣治国的共同原则,此为全书之要。
卷二,论任贤第三、论求谏第四、论纳谏第五。
论述任贤、求谏、纳谏问题,申明君王善于选拔贤明将相的重要;欲为明君,必要广开言路,放下颜色,求谏、纳谏。
卷三,论君臣鉴戒第六、论择官第七、论封建第八。
论述历代执政的得失,君臣共同鉴戒;论述官吏的设置、考察;论述分封行赏的标准、原则。
卷四、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论尊敬师傅第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述培养接班人要求与原则,警诫诸位太子,知民间疾苦,明善恶是非。
卷五,论仁义第十三、论忠义第十四、论孝友第十五、论公平第十六、论诚信第十七。
论述做人的道德原则,欲作执政者,必须首先学会做人。
卷六,论俭约第十八、论谦让第十九、论仁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邪第二十三、论悔过第二十四、论奢纵第二十五、论贪鄙第二十六。
论述节制欲望、培育美德、涵养仁爱之心的重要。
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论文史第二十八、论礼乐第二十九。
论述思想教育、文学历史和礼仪制度的重要,从传承、教育和实践的角度谈文化的继承问题。
卷八,论务农第三十、论刑法第三十一、论赦令第三十二、论贡赋第三十三、辨兴亡第三十四。
论述农本是国家之基;贡赋要适度,以安民为先;刑法与赦免的严宽关系;分辨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等,着重谈论了治国之策。
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议安边第三十六。
论述以仁德为宗旨,以征伐、和亲为手段,缓解民族冲突,安定天下。
卷十,论行幸第三十七、论畋猎第三十八、论灾祥第三十九、论慎终第四十。
《贞观政要》与唐太宗为政之德
《贞观政要》与唐太宗为政之德唐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为政以德的巨大魅力。
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施政观点和经验,是透过为政者的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体现出来的。
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和大臣的劝谏奏疏中,仍能感受到这位盛世之君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爱才重贤、宽厚爱民和屈己纳谏的为政之德。
一、居安思危,殷忧兢慎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可贵的为政之德。
而《贞观政要》中所记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忧患意识,则十分突出。
唐太宗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贞观政要·论刑法第三十一》,以下省去书名,只注篇名)。
他和朝中大臣惧怕唐王朝社稷不固,重蹈亡隋的覆辙,因此,特定下“论隋日”,同大臣专门讨论、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
执政的前期,李世民一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对魏征在谏疏中谈到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论政体第二》)的观点很是赞同,将其“置之几案”,随时警示自己。
殷忧兢慎的忧患意识使唐太宗能够谨慎为政。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论政体第二》)这一通俗而又深刻的比喻,道出了他一天比一天谨慎,不敢追求享受的原因。
二、爱才重贤,知人善任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是一个君王重要的为政之德。
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理”,把人才看做是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
开国伊始,他便态度鲜明地宣布自己的用人准则:“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崇儒学第二十七》),并坚持宁缺毋滥,大力改革官僚机构和官场积习。
不计前嫌,有才必用,是唐太宗量才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位后,他对前朝的官员和原太子的臣僚采取了宽大政策,一些谋臣受到重用。
如任用追随先太子李建成的魏征即是众所共知的显例。
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
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颁布的一部重要政治文件。
此文旨在总结梳理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唐朝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贞观政要成为唐朝后期的标志性文件,影响深远,被誉为唐朝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一一解析。
第一,贞观政要提倡德治。
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德治的理念。
可以说,贞观政要是德治思想在唐朝实现的具体体现。
在此文件中,要求代宗必须要以德治天下。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孝义官,加强治学、政策解读和文官选拔等。
第二,贞观政要强调依法治国。
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的好坏在于法律的宽严。
因此,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在此文件中,要求制定完备法律、推行官员薪水制度、提倡平等待遇等。
第三,贞观政要注意开拓国土。
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有赖于国土范围的扩展。
因此,贞观政要要求从军事和治理两个方面加强边疆地区,开拓国土,保障国家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防线建设、优待边疆士兵、拓展国内疆域等。
第四,贞观政要注重加强军队建设。
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全离不开坚强的军队。
因此,贞观政要要求加强军队训练,实现从军队管理到士兵自我修养的全方位加强。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军队装备、提高训练水平、加强军工业发展等。
第五,贞观政要要求有组织的考核体系。
唐太宗认为,衡量一个官员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政绩,还要看是否切合国家利益和社会福音,因此提出了“三省六部”制度。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考试机制、加强官员培训、监督权力活动等。
综上,贞观政要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总结了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指出了唐朝前进的道路。
贞观政要的卓越价值在于它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治国理政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唐朝取得了历史上辉煌的成就。
当时的文化背景贞观政要颁布于唐朝贞观元年(627年),那个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极为繁荣的盛世,尤其是经过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等一批开创性政治家和将领的接力奋斗,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奠定下来,使得中原大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起来,由此走向了中古时代最杰出的一个光辉时代——唐朝盛世。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
《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贞观政要》的为政思想《贞观政要》成书于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年。
作者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公元701年,唐长安年(武则天称帝,国号为周,长安是她的最后一个年号)受诏入直史馆,修国史。
神龙年,收集太宗朝政事之要,随事载录,以备劝戒,共40篇。
呈献给中宗,书名为《贞观政要》。
一、《贞观政要》的体例《贞观政要》全书共分10卷,40篇。
卷一,论君道第一、论政体第二。
论述君道、政体,分别阐明为君之道;君臣治国的共同原则,此为全书之要。
卷二,论任贤第三、论求谏第四、论纳谏第五。
论述任贤、求谏、纳谏问题,申明君王善于选拔贤明将相的重要;欲为明君,必要广开言路,放下颜色,求谏、纳谏。
卷三,论君臣鉴戒第六、论择官第七、论封建第八。
论述历代执政的得失,君臣共同鉴戒;论述官吏的设置、考察;论述分封行赏的标准、原则。
卷四、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论尊敬师傅第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述培养接班人要求与原则,警诫诸位太子,知民间疾苦,明善恶是非。
卷五,论仁义第十三、论忠义第十四、论孝友第十五、论公平第十六、论诚信第十七。
论述做人的道德原则,欲作执政者,必须首先学会做人。
卷六,论俭约第十八、论谦让第十九、论仁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邪第二十三、论悔过第二十四、论奢纵第二十五、论贪鄙第二十六。
论述节制欲望、培育美德、涵养仁爱之心的重要。
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论文史第二十八、论礼乐第二十九。
论述思想教育、文学历史和礼仪制度的重要,从传承、教育和实践的角度谈文化的继承问题。
卷八,论务农第三十、论刑法第三十一、论赦令第三十二、论贡赋第三十三、辨兴亡第三十四。
论述农本是国家之基;贡赋要适度,以安民为先;刑法与赦免的严宽关系;分辨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等,着重谈论了治国之策。
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议安边第三十六。
论述以仁德为宗旨,以征伐、和亲为手段,缓解民族冲突,安定天下。
卷十,论行幸第三十七、论畋猎第三十八、论灾祥第三十九、论慎终第四十。
论《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
论《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第一篇:论《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论《贞观政要》的政治思想蒋峰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摘要:唐代史学家吴兢编纂的《贞观政要》是值得重视的一部古典文献。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太宗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与魏征等诤臣在贞观年间的历史面貌。
《贞观政要》一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以仁义为本的民本思想、求谏兼听得为君思想、防贪鄙的廉政思想、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等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词:《贞观政要》;李世民;魏征The leaders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zhenJiangFeng chizhou colleg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bstract: WuJing compil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historians zhen dignitaries “is a classical literature deserves attention.It is fully reflect the emperor taizong of outstanding statesmen and as WeiZheng etc in the history of the zhen admonish official and look.In his book, ”the political zhen contains the rich political steal ideas, such as in righteousness for this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suggestion and listen for the word of the leader, and the TanBi honest view, in time of peace prepares for war of self-communion view and so on in the contemporary still h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Key words: “paper” : li shi-mm zhen dignitaries;WeiZheng前言《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
贞观政要十思九德 心得体会
贞观政要十思九德心得体会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是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全面介绍的政论性专史。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的作者吴兢是唐朝人,据估计,他花大量心血写成此书的目的主要有:(一,出于对“贞观之治”的仰慕;、出于对当朝统治者的期望。
虽然《贞观政要》是一部史书,但是它突破了史书的普遍性的写作方式,《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这部书以古为镜为主旨,以君臣政论为内容,通过对话答辩的方式表达。
书中主要记述了唐太宗与45位大臣的争论或奏疏。
贞观之治制度与政治思想
贞观之治制度与政治思想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顶峰时期,它不仅是唐朝的一个时期,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段时间。
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优秀治理能力以及对于制度与政治思想进行持续的升级和改革。
一、贞观之治制度的建立贞观年间,李世民积极继承和发扬了隋唐的制度和政治思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首先,他重点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朝廷中央的政治组织,规定了宰相、侍郎、中书令、门下省等具体职位以及相应的职责,避免了地方分权和权力下放所带来的混乱。
此举为后来宋代等时期的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完善了官制,规定了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和等级制度,不仅注重人才培养,也强化了朝廷对于高层干部的控制。
这一制度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官场制度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关键的改革是加强领土管理以及各地之间的交通运输。
李世民规定了地方官的轮替制度,促进了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和互通,使得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了更好的协调。
同时他还修筑了大量的道路和运河,这不仅使得货物能够更加快捷地运输,而且也打通了各地之间的思想文化和交流。
二、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李世民在建立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政治思考,形成了多方面的治国理念。
首先是尊重人才。
李世民明确提出了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的观点,注重选拔和培养各领域人才。
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就是为了减轻繁琐的推荐和靠关系的方式,更加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重视,不仅对于唐朝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在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节制财富和权力。
李世民明确规定了官员的薪资,避免了官员的腐败和私取财物。
此外,他也规定了不得随意削减地方税赋,保障了地方财富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这展示了李世民节制财富和权力的思想,为后来中国历史的腐败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最后是胸怀天下,反对争强斗胜。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着的一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著作。
此书以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贞观之治为背景,以描述唐朝政府的组织机构和政策措施为主线,展现了贞观时期的繁荣景象和国家治理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朝的治理模式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现代国家治理也有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唐朝以人为本,推行人才政策。
《贞观政要》中提到,唐太宗重视选拔人才,注重考核官员的能力和品德。
他设立了举孝廉、进士科举等选拔机制,以选拔有才干、能力卓越的人担任重要职位。
同时,唐太宗还采取了“命名令”和“遣派令”的政策,将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遣送到各地去任职,以充实地方政府的力量。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得政府官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唐朝实行了科学的税制和财政管理制度。
在《贞观政要》中,魏征详细描述了唐太宗改革税制的过程和效果。
他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税赋,调整了税负的分配比例,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唐太宗还实施了补贴政策,对贫困的农民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扶持。
这些税制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三,唐太宗注重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外交关系。
在《贞观政要》中,魏征提到了唐太宗通过推行兵制改革,加强军队的组织和武器装备的改良,并确立了科举选拔武官的制度,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同时,唐太宗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利益。
这种注重军事和外交的政策,使得唐朝在贞观时期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为唐朝的疆域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后,我对现代国家治理也有了一些思考。
贞观时期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一些启发。
唐太宗能够取得辉煌的政绩,除了个人的睿智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注重财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注重军事力量和外交关系的发展。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代宰相魏征撰写的一部政治文集,主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思想。
在阅读《贞观政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李世民的领导智慧和政治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贞观政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鲜明地表现出了强烈的为民情怀和民本思想。
他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一直将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放在首位。
他强调政府应该关注百姓疾苦,倾听人民的呼声,积极采纳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他还崇尚德政,倡导宽政,反对苛政,积极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实践精神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反对等级观念和权贵思想,提出人才唯贤的观点。
他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用人唯贤,才能保证国家的治理效能。
他主张选拔和重用能力出众的人才,而不是看重出身和背景。
这种追求真才实学的观念非常先进,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另外,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还特别强调了事实求是和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他对官员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断学习进取,勤政为民。
他认为官员应该关注民生,积极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才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实事求是和学习进取的精神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强调了统一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
他主张统一文化,加强教育,提倡儒学,以便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加强对异族的统治,保持民族的团结和稳定。
这种思想和做法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和睦。
在阅读《贞观政要》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影响。
《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
《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以记言为主,主要记载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本书主要总结了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居安思危、殷忧兢慎等的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从善如流、广开言路等的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知人善任、量才用人等的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恭俭节用、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的修养艺术。
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来阐释《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
一、民本、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民本是相对于官本而言的,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而民本思想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念的核心,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体现了李世民的重民思想。
《贞观政要》有这样两段文字记载,体现了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这也是他经常谈论的话题。
其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其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圭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
控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
’太宗深然其言。
”唐太宗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把民本看做治国的核心,民是治国之本,是唐朝兴盛的基础。
居安思危思想是《贞观政要》的指导思想,是出现贞观之治的直接动因。
可以说居安思危思想在全书中无论是选贤任能还是戒奢以俭、去奢以约都有所体现。
这正是因为唐太宗亲历了隋朝盛世、隋末动乱和灭亡的整个过程,他深知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所以,居安思危思想是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精髓之处,也是整个《贞观政要》这本书的点睛之处。
《贞观政要》中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
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贞观政要治国观点
贞观政要治国观点
贞观政要治国观点是唐朝时期由宰相李思训和刘邦所提出的治国理念,主要内容是以“贞”、“抑”、“明”、“廉”为核心,重视法治,强调政治中正义及公平,尊重人民意见,关注社会安定,注重节俭办事,加强宗教的作用,以及改革及专制。
其中,“贞”是指坚持正义,以遵循宪法为核心,把握住政治中正义伦理及公平公正,坚持行使权威而不超越法律。
“抑”是指抑制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度使用,通过完善政府机构,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官员的行为,以及抑制人民的负担,以防止官僚主义的流行。
“明”是指政府要明晰宪法规定,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以便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督促。
“廉”是指政府要坚持公正原则,维持官员的节操,防止贪污腐败,保证官员的良好形象,以及把握官员的行为以及政府经费的合理使用。
《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
《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到底如何看待《贞观政要》,历代学者有不同观点。
整理《贞观政要集论》的戈直,对该书的评价极高。
他说:“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盖两汉之时世已远,贞观之去今尤近,迁、固之文,高古尔雅,而所纪之事略,吴氏之文,质朴该瞻,而所纪之事详。
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段话,不仅点明了该书的帝王读本性质,而且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体系。
从史学角度看,吴兢是正宗史家,所著《贞观政要》共十卷四十篇,篇目分别是《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君臣鉴戒》《论择官》《论封建》《论太子诸王定分》《论尊师傅》《教戒太子诸王》《规谏太子》《论仁义》《论忠义》《论孝友》《论公平》《论诚信》《论俭约》《论谦让》《论仁恻》《慎所好》《慎言语》《杜谗佞》《论悔过》《论纵奢》《论贪鄙》《崇儒学》《论文史》《论礼乐》《务农》《论刑法》《论赦令》《论贡献》《辩兴亡》《议征伐》《议安边》《论行幸》《论畋猎》《论灾祥》《论慎终》。
从篇目可以大致看出其内容,全书可以与其他唐初史料对读互证,书目编排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初的治国理念和具体措施的体系结构。
《贞观政要》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君道。
关于君道,位居第一的是统治的正当性。
唐太宗遵从历代儒家强调的民本原则。
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道》)所以,君主必须是民众的楷模。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同上)关于君主的明暗区分,魏徵有一段名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经典语句,体会大唐盛世的治国理念
《贞观政要》经典语句,体会大唐盛世的治国理念
武评二读 2017-12-17 12:47
唐太宗
《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魏征直谏唐太宗
1、每一食,便念稼墙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2、四维弛而更张,八柱倾而复正。
3、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4、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
5、悦以使民,不竭其力。
万国来朝
6、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7、用得正人,为善者毕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8、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9、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10、君子、小人本无常。
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
唐朝军队
11、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12、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3、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14、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15、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者恶其泥淋;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华。
天地之大人犹憾焉,何况臣乎!无肥羊美酒以调其众,且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到底如何看待《贞观政要》,历代学者有不同观点。
整理《贞观政要集论》的戈直,对该书的评价极高。
他说:“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盖两汉之时世已远,贞观之去今尤近,迁、固之文,高古尔雅,而所纪之事略,吴氏之文,质朴该瞻,而所纪之事详。
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段话,不仅点明了该书的帝王读本性质,而且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体系。
从史学角度看,吴兢是正宗史家,所著《贞观政要》共十卷四十篇,篇目分别是《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君臣鉴戒》《论择官》《论封建》《论太子诸王定分》《论尊师傅》《教戒太子诸王》《规谏太子》《论仁义》《论忠义》《论孝友》《论公平》《论诚信》《论俭约》《论谦让》《论仁恻》《慎所好》《慎言语》《杜谗佞》《论悔过》《论纵奢》《论贪鄙》《崇儒学》《论文史》《论礼乐》《务农》《论刑法》《论赦令》《论贡献》《辩兴亡》《议征伐》《议安边》《论行幸》《论畋猎》《论灾祥》《论慎终》。
从篇目可以大致看出其内容,全书可以与其他唐初史料对读互证,书目编排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初的治国理念和具体措施的体系结构。
《贞观政要》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君道。
关于君道,位居第一的是统治的正当性。
唐太宗遵从历代儒家强调的民本原则。
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道》)所以,君主必须是民众的楷模。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同上)关于君主的明暗区分,魏徵有一段名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这种论证,不需要复杂的推理,大量经验事实就足以说明问题。
“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君道》)唐初君臣,关于治理国家有多种讨论,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就是议题之一。
按照房玄龄的观点,创业打天下出生入死,难度较大;而按照魏徵的观点,创业时社会衰乱,民心思治,难度不大,守成之时,最易骄逸奢侈,社会矛盾激化和弊端累积,会给王朝带来致命之害,所以守成最难。
这种讨论,实际上是把“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前代经验,加以操作性论证。
所谓“贞观之治”,正是建立在这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我约束之上。
魏徵的进谏,就以此为据,不停地在唐太宗耳边提醒:谨防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道》)君王的一言一行,影响巨大。
唐太宗的长处在于他具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他曾经对萧瑀说,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对弓箭可以说是内行。
但是,他选出的十几把良弓,拿给真正的内行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
“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可见,自己对弓箭那么熟悉,也未能掌握其中的道理,何况治理国家,则更要小心谨慎(《政体》)。
所以,唐太宗有意识地建立中书内省(中书省在皇宫内的办事地点)的讨论咨询制度,“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政体》)尤其是充分发挥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互相制约功能,贞观三年,他曾严厉批评中书和门下“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的现象,要求“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政体》)。
既然是帝王的操作手册,就要对帝王的行为效果作出恰当评价。
人们一般认为,隋文帝是励精求治的典范,他坐朝处理政务,废寝忘食。
唐太宗却认为,隋文帝的事必躬亲是君主的大忌。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政体》)所以,唐太宗不但以隋炀帝为戒,而且以隋文帝为戒,试图跳出日理万机独断专行的窠臼,力求君主与股肱大臣的协力同心,避免君臣猜疑,以君主的不过问具体事务来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
作为治国操作手册,目标定位十分重要。
经过隋末战乱,魏徵强调,大乱之后易于大治,由此确定了贞观初期的基本方略。
数年间,就做到了“华夏安宁,远戎宾服”。
尽管这种大治还不稳定,而且具有表面性质,但为唐朝政治走上正规奠定了基础。
太宗还与魏徵等人多次讨论过君臣关系问题。
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关于君臣之间治国责任的细微变化。
贞观元年,太宗对大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政体》)明确宣告要靠大臣进谏匡议治理国家。
到贞观四年,太宗在谈到隋朝失误时说:“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君臣鉴戒》)到了贞观十六年,已经露出政务倦意的太宗问魏徵说:“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
二者苟逢,何者为甚?”魏徵马上警告道:“君心治,则照见下非。
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
”掐灭了太宗暗含的怠政苗头。
太宗还有点不服气,说,北齐文宣帝高洋荒淫无道,委政于尚书令杨愔,主昏于上,政清于下,不也是治道吗?魏徵回答道,这不过是勉强补救暴君:“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
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政体》)实际上暗含着对太宗的告诫。
更多的时候,魏徵则明言不同于太宗的观点。
贞观十一年,太宗同大臣谈到卫懿公之臣弘演之忠,感叹说:“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魏徵立即对答道:君主以众人对待大臣,大臣就会以众人回报君主,以国士待之,方可得到国士之忠的回报。
“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论忠义》)贞观时期,最出色的不是老百姓安居乐业,而是统治集团励精求治。
当时的一批大臣,在政务上可圈可点。
唐太宗之下,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这个团队,首推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两位以“房谋杜断”的美誉,成为历史上少有的配合默契的宰相搭档。
魏徵和王珪,本来是太子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被唐太宗收入麾下,成为贞观年间最有名的谏臣。
李靖、李勣,则是贞观时期最有名的将领。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对大臣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在治理国家上大臣要承担其具体的责任,君主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发挥大臣们的才能。
唐太宗曾经同王珪讨论手下大臣的长短,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
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任贤》)太宗深然其言,谓之确论。
可以说,在用人的操作上,唐太宗做到了让大臣充分尽职尽责。
由此,才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辉煌业绩。
对于虞世南,太宗直接以钟子期和俞伯牙比喻他们的君臣关系。
这很难说没有作秀的成分,但是,即便是作秀,对大臣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
当然,唐太宗作为帝王,使用起权术来也得心应手。
对于大将李勣,太宗尽可能予以示惠拉拢,李勣生病,偏方需要胡须灰做药引子(中医称为血余),太宗就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勣治病。
而到自己临终之时,他则采取了一个非常措施。
对马上就要即位的高宗说“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
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旧唐书·李勣传》)其他一些记载,把这种权术说得更露骨。
作为唐初史官,吴兢对这些史料应该了然于胸。
但是,在《贞观政要》中并不取这一史料,这说明,在编写培训读本之时,前人也是很讲究“政治正确”的。
马周的发现,充满了喜剧色彩。
马周本来是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太宗令百官上书言事,讨论政务得失,发现常何的奏章见识超群,问明写奏章的是马周,立即召见,其间四度派人催促,求贤若渴的神态一览无遗。
但很有意思的是,马周在政务辅佐和进谏言论上,显然比不上房杜王魏。
太宗之所以对马周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周在朝中没有根基。
所以,马周的进谏中规中矩,不像魏徵那样不留面子,但马周又头脑清楚见识过人,“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旧唐书·马周传》),在贞观群臣中还算比较出色。
唐太宗重用马周,是否有平衡房杜一类功臣、魏徵一类刺头的动机,后人就说不清了。
贞观年间唐太宗最出色的行为就是求谏和纳谏。
用太宗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他也知道大臣进谏不容易,对大臣说:“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魏徵还从大臣自身的角度分析不能进谏的原因,说:“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
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
”(《求谏》)在纳谏方面,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乾元殿是一个典型。
他列举了不可修缮东都的五条理由,把营造东都说得一无是处,认为其错误性质“恐甚于炀帝远矣”。
太宗显然对这一责难不能接受,反问道:“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直接对答说:“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还好,太宗接受了这一谏议,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进谏和纳谏的艰难。
对于这种进谏中的激愤和过头,魏徵说:“自古上书,率多激切。
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
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
”(《纳谏》)在进谏纳谏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即防范借谏言谋上位的小人。
进谏时危言耸听是一回事,以进谏为名恶意攻讦是另一回事。
贞观五年,御史权万纪、李仁发以“告讦谮毁”,受到太宗的多次接见。
魏徵告诫太宗说:“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
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
”进谏是批评政策,规劝皇帝,而攻讦是揣摩上意,揭发隐私。
这二者如果不能区分或把握不当,就会使谏议变味。
魏徵的进谏在贞观年间最出名,他看准了太宗求名的心理,在进谏上的基本策略是以进为退,以攻为守。
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主管皇宫事务的少府监窦德素,问皇宫北门内近来有何营造。
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对房玄龄他们说,你们弄清南衙(宰相衙门)的事情就行了,我宫里北门有小小营造,关你何事?玄龄等人只好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