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说课稿讲解
《戊戌变法》说课稿
整理基本线索:
戊戌变法
1895年 1898年 百日维新 高潮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结局
公车上书
序幕
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问题探究一: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马关条约》签定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是怎么做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 新派与洋务派有什么区别?
问题探究二:
学生活动:
慈禧太后
戊戌
六君子
杨 锐 杨 深 秀
谭 嗣 同
林 旭
刘 光 第
康 广 仁
谭嗣同千古
临变之时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绝笔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殉难
活动探究:
《戊戌变法》
炎陵县水口镇学校
2009年10月13日
谭华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戊戌变法》是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专题“近 代化的起步”中的第二课。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中国人民转向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当时中国传播了西 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 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三、教法 学法
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 片、文字资料,创设历史场景,通过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 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新闻 公元1895年4月17日,中国李鸿章与 日本伊藤博文在日本签下《马关条约》, 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 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
戊戌变法说课课件
学法
讨论 比较 阅读
7
第四章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8
第四章 说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
血而成,今中国未闻
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留诗“我自横刀
“若不及时图治,数向年之天后笑,四,去邻交留逼肝,胆不能两 立危国。。 ”……即无强敌之昆逼仑,揭”竿,斩慷木慨,也赴可死忧。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9
TRANSITION 过渡页
PAGE
05.说板书设计
戊 戌 变 法
背景
经过
影响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团体、报刊 高潮—百日维新 结果—戊戌政变
10
谢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渴求知 识,但思想单纯,缺少自控能 力,对感性事物感兴趣,理性 思维有待加强。历史知识积累 的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 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体。
6
第三章 说教学方法
教法
讲述法 情境教学法 演示法 讨论法
《戊戌变法》 说课
说 课 者:孙 樱 僮 说课日期:2019.5.10
1
CONTENTS 目录页
PAGE
说教材
1
2
说教学方法
4
说板书设计
说学情
3
说教学过程
5
2
第一章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这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 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 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 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让学生学习戊戌变法并吸取教训是非常 必要的。
八年级上 第七课 戊戌变法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13号孙萍,我说课的课题是第七课《戊戌变法》,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说教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戊戌变法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课是近代化探索的继续与发展,它前承洋务运动,后启辛亥革命,因而本课地位显著。
一方面: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希望通过改良,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但最终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促使资产阶级进行反思,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跳出“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器物层面”的学习转向“制度层面”的学习。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课件看一下)我设计了一下三维目标:3、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能从一种理论成为一场重大革新运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难点:(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一次尝试,虽告失败,但它体现出的进步性、启蒙性和爱国性,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说教法说完教材,下面我们来看说教法在说教法之前,首先要知道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要对学情加以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首先是讲授法,其次是是启发式教学法,最后是“讨论法”。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实践,尽管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使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思想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名称,对于其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的改革思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阐述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1. 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国家危机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的双重威胁,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封建社会的落后导致了国家的衰弱和社会的动荡。
2.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民族意识觉醒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的主权。
这使得中国人民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抗意识,民族意识觉醒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
三、目的和动机1. 改革现行政治体制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革清朝的现行政治体制,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变法派希望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加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2. 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戊戌变法的动机是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
变法派认为,只有通过改革现行政治体制,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四、具体内容1. 改革教育体制戊戌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教育体制。
变法派提倡新式教育,推动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
他们建立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 推行新政策戊戌变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行一系列新政策。
变法派推动了宪政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
他们还推行了改革财政制度、军事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政策,试图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和公正性。
3. 推进经济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改革。
变法派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和商业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他们还鼓励外商投资,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最终成功,但它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法派的改革思想和政策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戊戌变法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分析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特点:本课学习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因此,我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同时还采用情景教学法,表演法,表格法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使教学生动活泼。
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知识更为系统化。
用线索和图表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归纳历史的方法。
课前设计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目标(学案)1.预习课文,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题。
2.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叫“公车上书”?②《天演论》宣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进步意义?③用表格法,简要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与学法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所有班级也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
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
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三、说教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反思本课辩论会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预案中是出于尝试状态的。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贿赂等问题屡禁不止,导致国家治理能力衰退。
2.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3. 内忧外患的局势:农民起义、民族矛盾等问题使得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三、原因1. 清朝政府的改革需求:清朝政府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危局。
2. 经济落后的现实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滞后于西方列强,清朝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现代化。
3. 社会思潮的兴起: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涌现出一股变革的思潮。
四、过程1. 戊戌政变的爆发: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政变,推翻了保守派的政权。
2. 变法派的改革措施:变法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立宪政体制等。
3. 反对派的抵制和失败:由于改革措施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和抵制,变法派的改革最终失败,康梁变法被迫终止。
五、影响1.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戊戌变法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爱国情感的提升。
3. 启示了中国的改革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使得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六、结语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发生和失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本次课的内容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戊戌变法的历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戊戌变法作为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其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在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对其影响和评价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史料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以及评价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5.课堂小结: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一、教材解析本课内容主要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是中国近代变革的重要事件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要学会理解戊戌变法推行的原因和目的;二是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②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推行情况;③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评价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目的,以及评价戊戌变法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教学内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原因。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推行情况。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5分钟)1.引入话题:“大家知不知道近代中国经历过哪些变革?”2.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戊戌变法的概念和意义。
3.引出今天的话题:“戊戌变法”。
【正文环节】(35分钟)【步骤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原因】(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原因,简单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戊戌变法背后的深层原因。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件事情?【步骤2: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推行情况】(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推行情况,着重介绍戊戌变法通过科举制度改革、允许民间创办报纸等举措,以及废除八股文等文化机构改革。
2.学生展开讨论,探究戊戌变法背后蕴含的思想和理念,分析戊戌变法推行的成败因素。
【步骤3:戊戌变法的主要影响】(10分钟)1.教师讲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与现代化的影响,包括改变科举制度、兴办新学、变革法律制度、开斋节战争、五四运动等。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的1898年。
本次说课稿将从背景介绍、变法目的、变法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二、背景介绍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统治日益衰弱,社会问题严重,国力逐渐衰退。
2. 外国列强的侵略: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剧了国家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的落差。
3. 内忧外患的累积:农民起义、地方割据、贪官污吏等问题层出不穷。
三、变法目的1. 挽救国家危机: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提升国家实力,挽救清朝的衰落。
2. 强化国家自主权:减少外国列强的干涉,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
3.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封建制度,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四、变法内容1. 政治改革:a. 设立内阁制度:建立现代政府体系,提升政府效率,增强决策能力。
b. 取消科举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c. 推行宪政思想:提倡民主宪政,倡导平等、自由的政治体制。
2. 经济改革:a. 推行新式税制:改革传统的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
b. 发展工商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3. 军事改革:a. 建立现代化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提升军队战斗力。
b. 改革军队组织: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指挥效率。
五、影响1. 内部影响:a. 政治动荡:变法运动引发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政治局势进一步不稳定。
b. 反对声浪:由于改革措施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一系列反对声浪和抵制行动。
2. 外部影响:a. 列强干涉:外国列强对变法运动持有不同态度,有的支持,有的干涉,对变法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b. 启发思潮: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六、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旨在挽救国家危机、强化国家自主权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说课稿
第六课《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六课。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2.本课的知识结构本课属于“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3.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说教法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中的局限性,为后来的辛亥积累了经验教训。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中国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帮助他们建立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案例分析:通过对比戊戌变法和辛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价值。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号参赛者。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科核心素养、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新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主要史实。
本课在第二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另外,本课涉及一些专业名词,如:资产阶级、公车上书、维新、改良、国是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素养目标: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图文史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时空观念)2、立足唯物史观,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中国清朝末年,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局,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评价。
二、背景1.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详细描述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军事失败、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等情况,说明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动因。
三、变法内容1.政治改革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内容,如光绪帝的立宪意图、设立新政、废除西太后的政治权力等。
2.军事改革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内容,如新建北洋水师、改革武备、培养军事人才等。
3.经济改革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经济改革内容,如推行洋务运动、发展工业、改革税收制度等。
4.文化改革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文化改革内容,如推行新学、倡导科学思想、改革科举制度等。
四、变法影响1.积极影响详细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蒙了一批新思想家、促进了社会进步等。
2.消极影响详细分析戊戌变法的消极影响,如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导致政局动荡、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困境等。
五、变法失败原因1.保守势力的反对详细分析保守势力对戊戌变法的反对,如慈禧太后的干预、旧官僚体制的抵制等。
2.内外因素的制约详细分析戊戌变法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制约,如列强的干涉、民众的反对等。
六、结语总结戊戌变法的经过和影响,指出其失败的原因,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评价。
以上是对戊戌变法的详细解析和评价,通过对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动因和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所提出的一系列变革思想和措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于1898年,是清朝末年中国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次说课稿将从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晚期的社会背景: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 外患的威胁: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使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3. 内忧的加剧:农民起义、社会不稳定、贪污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三、原因1. 制度问题:清朝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
2. 社会压力的积累: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于现状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
3. 各方力量的催促:包括维新派、官员、士人等的呼声,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四、内容1. 政治改革:推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院,实行宪政。
2. 经济改革:推行新式工业、商业,发展国家经济。
3. 教育改革:推行新式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4. 军事改革:建立现代化军队,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5. 法律改革:修订法律,确保社会秩序。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影响:变法运动激发了社会上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
3. 经济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奠定了基础。
4. 文化影响:变法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六、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戊戌变法试图解决晚清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
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的第六课《戊戌变法》是本册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改革和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改革和进步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以讲解、分析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4.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戊戌变法的全貌。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6、戊戌变法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学习戊戌变法并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渴求知识,但思想单纯,缺少自控能力,对感性事物感兴趣,理性思维有待加强。
历史知识积累的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方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教,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所以,本课采用讲述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式,让他们积极的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
反思:让学生化身为19世纪末的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
通过这个活动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末年光绪帝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该运动于1900年的戊戌年开始,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本次说课稿将从戊戌变法的背景、目标、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危机: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着外患和内忧的双重压力。
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民变使得清朝的统治日益薄弱,社会动荡不安。
2. 光绪帝的上位:光绪帝于1875年登基,但由于其年幼,实际上的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上位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三、目标1. 强国富民:戊戌变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革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
这包括加强军事力量,提升国家的工业和农业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2. 改革政治体制: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机构和决策机制。
这包括废除八旗制度,设立新式的行政机构,推行宪政思想。
四、措施1. 教育改革:戊戌变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新式教育,推动学校的普及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此外,还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鼓励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戊戌变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组织结构,引进新式武器和战术,并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
3. 经济改革:戊戌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改革税收制度,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建设铁路和电报等基础设施,以及改善农民的土地权益。
4.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试图建立起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包括设立内阁制度,推行宪政思想,加强官员选拔和监察制度,以及废除八旗制度等。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未能成功实现全部改革目标,但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宪政思想的传播,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开辟了道路。
2. 社会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
它还对妇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经济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和农业的现代化。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的说课稿。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说课将从背景、目的、实施过程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背景1. 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内部压力则源于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民族矛盾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2. 清朝政府的困境清朝政府在面对外敌侵略和内部动荡时,表现出了严重的无能和腐败。
政府的官僚制度僵化,思想保守,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
这使得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呼吁改革的声音日益高涨。
三、目的1. 改革政治体制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改革清朝政治体制,建立起一个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治架构。
通过取消八旗特权、设立宪政机构、推行选举制度等措施,试图摆脱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2. 推进现代化进程戊戌变法的另一个目的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已经使得中国的传统社会和经济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变法派希望通过改革,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观念,使中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过程1. 变法派的兴起戊戌变法的实施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进行的。
这些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他们拥护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积极推动变法运动的兴起。
2. 变法派的政治纲领变法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纲领,包括废除八旗特权、设立议会、推行选举制度、改革教育体制等。
这些纲领旨在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以应对社会的挑战。
3. 反对派的抵制戊戌变法面临着来自保守派的强烈抵制。
保守派认为变法派的改革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破坏,他们通过政治手段和宣传活动来阻挠变法派的改革进程。
4. 变法的失败和影响尽管戊戌变法的目标是积极的,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第6课 戊戌变法说课
第二幕:精心准备
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 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 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 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 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 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 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 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宣布再一次垂帘 听政,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他以“不有行者,无以图 谭嗣同(1865-1898), 将来”,劝梁启超远走东 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四 瀛,将生留与同志,将死 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 留给自己。日本使馆为他 法。后被捕遇害,年仅三 提供保护,他傲然说: 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一。临刑前有绝命诗: 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嗣同始!”狱中留诗“我 “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慷慨赴死。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 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 害怕群众,害怕革命。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 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 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对于一 贯宣扬的设议院、立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却未 敢提及。 材料二: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 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 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 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首先是教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
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
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
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
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
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
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
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
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
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
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再就是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样也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法。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按照“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设计。
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提出问题,初步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反思,拓展探究四个环节。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一则诗歌为主线,围绕诗歌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在第一个环节里,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从而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
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将有何感受?由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由“多事”来总结变法的背景,由“感受”来引入变法的兴起。
在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里,教师再就诗歌提出问题1、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热闹起来意味着变法运动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已经开始兴起。
2、“几个读书人”“呼号”些什么?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号?他们的主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评价的表格,利用多媒体适当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找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以及早期维新派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维新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提到康梁维新思想的时候,肯定会从教材中找到,“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话,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正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那么,请学生看问题3、康有为为什么要在宣传变法思想的时候,贴上孔子的标签呢?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内容。
引导学生一方面理解“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可以减少变法宣传所遇到的阻力,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也分不开;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注意提醒这个特点也反映了康有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和思想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后来是政治上倒退的一个原因。
此外,可以通过问题4、“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提示学生掌握变法兴起的其它内容。
如“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等。
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举人都挣着联名上书光绪帝。
假如你也是当时的应试举人,你会在上面署名吗? 为什么?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延伸,理解变法由思想宣传变成了爱国救亡运动。
同时,教师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进行简单介绍。
“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则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实质和影响,注意它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变法已经兴起,各种准备都做好之后,就意味着变法高潮的到来。
并通过这样的提问,1、“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为什么终于要“改”?理解高潮到来的原因。
包括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等内容。
改的标志就是光绪帝《定国是诏》。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了变法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2、“改”了些什么?这些变化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变法内容的作用。
通过问题3、“改”的内容与维新派“呼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注意提醒学生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
从而形成对变法内容的正确评价。
4、“杀”字指的是什么?反映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
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过即可。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探究的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悲哀”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各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后,教师点评:“沉思”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滑落一行浊泪”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痛心,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而通过“感动”和“悲哀”来引导学生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评价。
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得到锻炼。
此外,教师还还可以提供一组关于谭嗣同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谭嗣同的言行进行辩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最后是教学预测。
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
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