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戊戌变法_说课稿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整理基本线索:
戊戌变法
1895年 1898年 百日维新 高潮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结局
公车上书
序幕
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问题探究一: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马关条约》签定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是怎么做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 新派与洋务派有什么区别?
问题探究二:
学生活动:
慈禧太后
戊戌
六君子
杨 锐 杨 深 秀
谭 嗣 同
林 旭
刘 光 第
康 广 仁
谭嗣同千古
临变之时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绝笔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殉难
活动探究:
《戊戌变法》
炎陵县水口镇学校
2009年10月13日
谭华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戊戌变法》是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专题“近 代化的起步”中的第二课。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中国人民转向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当时中国传播了西 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 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三、教法 学法
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 片、文字资料,创设历史场景,通过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 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新闻 公元1895年4月17日,中国李鸿章与 日本伊藤博文在日本签下《马关条约》, 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 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于清朝末年的1898年。

本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朝的衰落,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以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强盛。

本文将从背景、变法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衰落: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外问题,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2. 社会动荡: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国内民众普遍对清朝统治失去了信心,社会动荡不安。

3. 开明思想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改革和变法的思想,呼吁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三、变法内容1. 立宪政体:戊戌变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立立宪政体,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限制皇帝的权力,确保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2. 改革教育:变法者提倡推行新式教育,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3. 修法治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法规,改革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法治,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4. 经济改革:变法者提倡推行新式的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应对外敌的侵略。

四、变法的影响1. 内部阻力:由于清朝内部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运动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改革措施难以顺利实施,变法者遭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和排斥。

2. 外部干涉:由于变法运动的进行,引起了列强的警觉,他们担心清朝变得强大起来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因此进行了干涉和打压。

3. 变法失败: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变法者被迫辞职,变法运动被迫中断。

4. 开启思想启蒙:尽管变法失败,但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通过对清朝的内外问题进行改革和变革,变法者试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挽救国家的衰落。

尽管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

2.6戊戌变法说课稿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6戊戌变法说课稿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戊戌变法》,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我就这课的教学设想向各位专家、同行予以汇报。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是继洋务运动之后,中国人民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全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局面,又启示后来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课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学议评练的教学模式,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疑点: 如何看待谭嗣同的慷慨就义?四、说教法采用我县积极推行的“学---议---评---练”的四环节教学模式。

(实施“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对话、交流、互动”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1. 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国家危机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的双重威胁,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封建社会的落后导致了国家的衰弱和社会的动荡。

2.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民族意识觉醒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的主权。

这使得中国人民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抗意识,民族意识觉醒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

三、目的和动机1. 改革现行政治体制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革清朝的现行政治体制,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变法派希望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加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2. 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戊戌变法的动机是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

变法派认为,只有通过改革现行政治体制,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四、具体内容1. 改革教育体制戊戌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教育体制。

变法派提倡新式教育,推动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

他们建立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 推行新政策戊戌变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行一系列新政策。

变法派推动了宪政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

他们还推行了改革财政制度、军事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政策,试图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和公正性。

3. 推进经济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改革。

变法派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和商业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他们还鼓励外商投资,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最终成功,但它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法派的改革思想和政策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变革,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将围绕戊戌变法展开,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内忧外患,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矛盾,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2. 西方列强侵略:列强的入侵使得清朝国力衰退,国家面临巨大的危机。

三、原因1. 经济落后:清朝的封建经济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落后。

2. 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横行,无力有效治理国家。

3. 社会不公: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农民和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四、过程1. 改革派的崛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改革派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呼吁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2. 戊戌政变:1898年9月,戊戌政变爆发,光绪帝被迫下诏颁布“戊戌变法”。

3. 变法措施:戊戌变法推出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4. 反对势力的抵制:保守派势力对变法进行了强烈的反对,导致变法进程受到阻碍。

5. 变法失败:由于各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改革派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五、影响1.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戊戌变法的失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痛苦,但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2. 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意识: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4.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打下了基础。

5.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六、结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今天的社会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贿赂等问题屡禁不止,导致国家治理能力衰退。

2.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3. 内忧外患的局势:农民起义、民族矛盾等问题使得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三、原因1. 清朝政府的改革需求:清朝政府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危局。

2. 经济落后的现实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滞后于西方列强,清朝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现代化。

3. 社会思潮的兴起: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涌现出一股变革的思潮。

四、过程1. 戊戌政变的爆发: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政变,推翻了保守派的政权。

2. 变法派的改革措施:变法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立宪政体制等。

3. 反对派的抵制和失败:由于改革措施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和抵制,变法派的改革最终失败,康梁变法被迫终止。

五、影响1.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戊戌变法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爱国情感的提升。

3. 启示了中国的改革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使得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六、结语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发生和失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的1898年。

本次说课稿将从背景介绍、变法目的、变法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二、背景介绍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统治日益衰弱,社会问题严重,国力逐渐衰退。

2. 外国列强的侵略: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剧了国家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的落差。

3. 内忧外患的累积:农民起义、地方割据、贪官污吏等问题层出不穷。

三、变法目的1. 挽救国家危机: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提升国家实力,挽救清朝的衰落。

2. 强化国家自主权:减少外国列强的干涉,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

3.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封建制度,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四、变法内容1. 政治改革:a. 设立内阁制度:建立现代政府体系,提升政府效率,增强决策能力。

b. 取消科举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c. 推行宪政思想:提倡民主宪政,倡导平等、自由的政治体制。

2. 经济改革:a. 推行新式税制:改革传统的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

b. 发展工商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3. 军事改革:a. 建立现代化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提升军队战斗力。

b. 改革军队组织: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指挥效率。

五、影响1. 内部影响:a. 政治动荡:变法运动引发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政治局势进一步不稳定。

b. 反对声浪:由于改革措施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一系列反对声浪和抵制行动。

2. 外部影响:a. 列强干涉:外国列强对变法运动持有不同态度,有的支持,有的干涉,对变法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b. 启发思潮: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六、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旨在挽救国家危机、强化国家自主权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号参赛者。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科核心素养、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新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主要史实。

本课在第二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另外,本课涉及一些专业名词,如:资产阶级、公车上书、维新、改良、国是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素养目标: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图文史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时空观念)2、立足唯物史观,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大家好!很高兴在此献课。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探索”的第7课的内容。

课文一共包括二个子目,分别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主要从戊戌变法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线索,讲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

课文是构成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的重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公车上书的历史,识记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历史知识和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过程与方法1、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2、以谭翤同英雄事迹为例,探讨谭翤同有哪些精神值得借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体会维新派为拯救腐朽的清王朝向他国学习的精神。

2、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公车上书的概况、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谈话法、讲解法,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军事五个方面具体讲解。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探究法,从变法从变法内容上一步步引导分析戊戌变法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四、说教法和学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我制定如下教学方法:【教法】1、谈话法:采用师生问答方式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尝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内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背景1. 晚清社会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国内经济衰退、社会不公、民众不满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列强侵略、割地赔款等外国势力的威胁也日益加剧。

2. 甲午战争的教训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

这场战争使中国政府和民众认识到了国家危机的严重性,也引发了对国家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三、内容1. 变法目标戊戌变法的目标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实力,摆脱列强的控制。

2.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在政治上主要包括了建立宪政体制、设立议会、推行法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增加人民的参与度,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3. 经济改革戊戌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了推动工商业发展、改革税收制度、加强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改革,希望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4. 军事改革戊戌变法也对中国的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主要包括了改革军队组织结构、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训练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增强国家的国防能力。

四、影响1. 内部反对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有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保守势力和旧有利益集团对变法持有抵制态度,甚至发动了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2.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的变革意志消失,相反,它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代化的追求。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政治改革的道路更加艰难,但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课。

在此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变法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变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戊戌变法的内容:介绍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戊戌变法的影响:通过分析变法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变法的重要性。

4、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法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呈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变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影响。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法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等方面。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本次“《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的内容。

希望这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共同进步。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的主题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讲解将从背景、变法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社会状况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动荡等。

外国列强入侵,国家疆域不断缩小,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各阶层普遍呼吁改革。

2.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对政治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

而光绪皇帝则希望进行改革,试图挽救国家危局。

三、变法内容1. 政治变革(1) 设立内阁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设立了内阁,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宪政制度,试图将权力下放,增加各级官员的参与度。

(2) 取消八旗特权八旗特权是清朝统治阶级的特殊待遇,戊戌变法中取消了八旗特权,以减少社会阶级差距,增加社会公平性。

2. 经济改革(1) 推行新式工业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鼓励发展新式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

(2) 修订税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戊戌变法中进行了税制改革,减少了赋税的负担,鼓励农民生产。

3. 教育改革(1) 兴办学堂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兴办学堂,提倡科学、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2) 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象征,戊戌变法中试图改革科举制度,减少官僚阶层的腐败现象,提拔人才。

四、影响1. 政治影响(1) 引发保守势力反对戊戌变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发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2) 推动中国政治变革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它为中国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

2. 经济影响(1) 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新式工业发展政策,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契机。

(2) 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取消八旗特权和税制改革等措施,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3. 教育影响(1) 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戊戌变法中兴办的学堂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培养了一批科学、现代化的人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中的局限性,为后来的辛亥积累了经验教训。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中国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帮助他们建立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案例分析:通过对比戊戌变法和辛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价值。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戊戌变法为主题,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的统治逐渐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 甲午战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震惊全国,引发了对清朝统治的普遍质疑。

3. 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启发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制度的反思,提出了改革的呼声。

三、原因1. 内外因素交织:清朝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侵略威胁共同促使了变法的需求。

2. 经济危机:清朝的财政困难和民生困苦,使得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3. 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后,国家的危机感进一步加深,迫使改革势在必行。

四、过程1.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

2. 反对声浪:由于改革的激进性质和强烈的保守势力反对,戊戌变法遭遇了来自内外的巨大阻力。

3. 终结和影响:清廷对改革的反应强烈,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政治改革的期待,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思想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社会影响:戊戌变法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了一些社会改革的内容,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启示。

六、结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尽管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

本次课的内容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戊戌变法的历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戊戌变法作为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其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在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对其影响和评价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史料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评价。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以及评价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5.课堂小结: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引言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戊戌变法为主题,通过对其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分析,探讨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二、背景
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
描述清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局势,包括政治腐败、外国侵略、民众不满等。

2. 政治改革的需求
分析清朝政治制度的弊端,说明为何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三、内容
1. 变法的动因
解释戊戌变法的发起原因,如慈禧太后的干政、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等。

2. 变法的目标和原则
介绍戊戌变法的目标,如维护国家独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并阐述变法的原则,如科学立宪、法治等。

3. 变法的具体措施
具体阐述戊戌变法的措施,如设立新政、推行新法等,以及这些措施的意义和影响。

四、影响
1. 内部阻力
描述戊戌变法面临的内部阻力,如保守势力的反对、清朝政府的干预等。

2. 外部影响
分析戊戌变法对外国势力的影响,如列强的干涉、外交压力等。

3. 变法失败的原因
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变法措施的不完善等。

4. 历史意义
阐述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如为中国政治改革奠定基础、激发了后续的革命运动等。

五、结论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所提出的政治改革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体系⑴纵〔中国史〕:就中国近代史体系来讲,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表达。

戊戌变法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从屈辱史的角度看,19世纪末,列强侵华以政治瓜分、资本输出为主。

从抗争史的角度看,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后代表近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从探索史的角度看,在旧式农民运动、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方案。

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取代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⑵横〔世界史〕:中国史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全球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加剧,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

推动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代表着亚非被压迫民族斗争水平的提高。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识记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条件、时间和影响;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梁活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失败及原因;光绪帝在维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⑵过程与方法分析19世纪末中国国情,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能否承担这项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都要做出选择,这是检验爱国与误国,进步与反动的标准;通过对康、梁活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既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从中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通过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教训,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维新派把抵抗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

7戊戌变法说课稿

7戊戌变法说课稿

说课稿《戊戌变法》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第7课戊戌变法,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地位和作用:从内容上讲,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化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

同时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道路上重要的一件历史事件。

本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我把教学目的分三个层次。

第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以及历史意义;通过对教材文字、插图的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并且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主动参与,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4、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示。

(2)、百日维新。

5、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看图说话、角色扮演、展示提升的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读、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表演、展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单元主题近代化的探索导入。

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救国不行,中国人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变法;改革。

)(二)讲授新课一、看图说话(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

要求:1、脱稿展示;2、说话者要到讲台来,面向全体学生,倾听者不要补充、更不要干扰展示者。

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说的精彩。

)师点评、总结:“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

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

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 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七课。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2.本课的知识结构
本课属于“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3.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说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
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2、讲授新课
(1)公车上书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

然后根据视频内容提问:“A、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B、上书的内容有哪些?C、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2)变法的思想准备
图片展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观点;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的图片。

角色扮演: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维新派和顽固派,展开辩论,加以指导。

(3)百日维新
结合课本讲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戊戌政变
联系课本小字部分,由请学生讲述谭嗣同的英勇事迹,再结合教材讲述戊戌政变的基本情况。

其次简单介绍戊戌六君子。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五、说板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背景、时间、地点、内容
2、百日维新:时间(成为百日维新的原因)、人物、主要内容、
结果、性质、影响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
4、戊戌政变:失败原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