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建筑
浅议我国佛教寺庙建筑
式、 形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带有较强的中国文化 筑。 印度佛教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带有“ 塔式” 风格 , 的特 色 。 和西方 宗 教建 筑相 比 , 二 者具 有 明显不 同的文 塔因此成为印度佛教建筑的集 中体现。 因而 , 早期中国 化 意蕴 。 佛教 寺庙 因袭 了印度 佛教 寺 庙建 筑 的这一 特点 ,也 带 有塔 , 并 且往往 将 塔放 在 中心 的位 置 。 魏 晋南 北朝 时期 的佛教寺庙基本上都是以“ 塔” 作为中心建筑的, 例如, “ 寺庙" 的 由来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寺庙 ,通常指的都是一种 白马寺中心就是一个大型的木塔 ,在其周围建有各种 宗教活动场所 ,但从历史上来看 , “ 寺庙 ”是分解开来 殿 堂等 。 2 . 殿 式寺庙 建 筑 时期 。 的。所谓 “ 寺” ,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 当时普遍把 这 一时 期 主要是 指唐 朝 及其 以后 的朝 代 。随着 佛 官府接待外员的场所称为“ 寺” , 是一种官署名称。 到了 教在 中国的传播 , 佛教文化和建筑逐渐融人中国元素 , 东汉 时 期 , 由于 佛教 引入 我 国 , 当 时把从 印 度来 的佛 教 高 层安 置 的地方 也称 为 “ 寺” , 久 而久 之 , “ 寺” 就 成 为佛 体 现在佛 教 寺庙 的建 筑 上 ,就是 塔 为 中心 的佛 教寺 庙 家寺庙建筑的代名词。 而对于“ 庙” 一词 , 《 说文解字》 中 逐 渐受 到冷 落 ,而殿 式佛 教 寺庙 建筑 逐渐 受 到上 至天 下 至普通 百姓 的认 可 和追捧 。 因此 , 自唐朝 开始 , 佛 给 出 了这样 的解 释 : “ 祭祀 祖先 的地 方 , 即祖庙 。 ” 可见 , 子、 教 寺 庙 建 筑 经 历 了塔 殿 并 存— —殿 为 主 体 的 演 变 过 “ 庙” 最初用来指供奉祖先的神圣之地。随着历史的发 著名的河南少林寺 , 就是佛教殿为主体建筑 展, 具有佛家意蕴的“ 寺” 和具有供奉祖先 、 神灵意味的 程。例如 , “ 庙” 逐 渐结 合在 一起 , 慢慢 演变 成 了寺庙 这 一称谓 。 的寺庙代表 。在少林寺中 , 佛殿就是主体建筑 , 而佛塔 中 国历 史上 第 一座 佛教 寺庙 ,可 以追 溯 至东汉 时 均 被安 置在 少林 寺之外 。 期 。 当时 , 佛 教 开始 传 人我 国 , 也有 印度 的高僧 来我 国 弘 扬佛 法 , 宣 传佛 教 。 摄 摩 腾和 竺法 兰就是 较 早 的两位 三、 中国佛 教寺庙建筑的形制特点 来 我 国宣扬 佛教 的高僧 , 当时 , 两位 高 僧被 安 置在鸿 胪 佛 教寺 庙是 佛 教 中人用 来修 行 、供奉 神 灵和 僧侣 寺内 , 后来 , 官府在雍 门外的街道旁为这两位高僧建立 们休息 、 居住的场所 , 因此 , 不 同的佛教寺庙建筑都带 了专 门的住 所 和宣扬 佛 法 的场 所 。这 就是 我 国历史 上 有一定的文化及地域特点。 考察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 , 著名的白马寺 ,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建筑 。 不 难发 现 ,在我 国境 内 ,基 本存 在 三种类 型 的寺 庙建 筑, 即汉 地佛 教 寺庙 、 藏 地佛 教寺 庙 和汉藏 混 合佛 教寺 二、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的历史演 变 庙。 每一 类 型的佛 教寺 庙 的建筑形 制都 有不 同 的特点 。 1 . 汉地佛教 寺庙 。 众 所周 知 , 佛教 发 源 于印度 , 我 国的佛 教也 是从 印 度“ 舶来 ” 的, 因此 , 我 国最早 的寺 庙 建 筑 , 较 为 明显 地 所 谓汉 地佛 教 寺庙 , 顾 名思 义 , 就是 以汉 族 为主体 带有外来佛教建筑的色彩 ,后来随着和中国文化的不 聚居地 的佛教寺庙。 汉地佛教寺庙分布范围较广 , 其建 断结合 , 佛教建筑逐渐与 中国文化形成有机融合 。 综合 筑形制呈现以下特点 : ( 1 ) 以中轴线为准 , 寺庙殿堂和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2 o 第 O 0q 1 1- 期
理 论 研 究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050 ) 60 0
摘 要 :佛 寺 建筑 从 佛 教传 入 开始 一 直发 展 到 近 代 ,经 历 了 个 漫长的 过程 ,这 个过程 既是 佛教 不 断 中国化 的过程 ,也 是佛 寺建 筑不 断摆脱 印度 建 筑影响 而逐 渐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国古代佛 寺建 筑无论 是在 单体 建筑 的形 式上 ,还是 在群 体 建筑 的组合 布局 上 ,都 具有 中国古代 建筑 的特 点 ,并体现 出一 定 的时代 风格 。就 单体 建筑形 式来 看 , 中国古代 建筑 所有 的单体 建 筑类型 都 能在佛 教 寺 院 中找 到 其 典 型代 表 , 中 国古代 建 筑 以 典型 木 构 架 结构 为 主 ,梁柱 交错 ,斗拱 支撑 ,人 字形 两面坡屋 顶 ,上铺 青 瓦 ,琉 璃 瓦或 鎏金 铜 瓦 ,这 些 建筑 特 点 几乎 被 佛 寺 建 筑 完全 地 继 承 了 下
一
意 义上来 说 ,佛寺 建筑 是 我 国孤 岛宫殿 建筑 的翻 版 明清 时期 , 在藏 传佛 教盛 行 的地 区西藏 地 区还 出现 了一种 自由式 布局 ,既没 有 明显 的主轴 线 ,根据 地 形 自由的 安排 寺 院的各 种建 筑 ,也不 再
来。
关键 词 :古代 ;佛 教 ;建 筑 在 南 北朝 时 期 , 由于 “ 宅 为 寺 ”之 分 大 盛 , 一些 皇 亲 国 舍 戚大 官 巨贾甚 至皇 帝献 出 自 己的宅 地 、王府 以及 行 宫御苑 作 为寺 院,使 佛教寺 院 的布局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以佛塔 为 主的 佛寺 的布 局 开始变 为 以佛殿 为 中心的 纵轴 式院落 布局 。这 种新 型 的寺 院布 局 ,通 常是将各 主 要殿 堂布置 在 一条纵 轴线 上 ,每 个殿堂 前方 、 左方 、右 方各 建一 座配 殿, 形成三 合或 四合 院落 ,这 种佛 寺布 局 的典 型代表 就 是唐宋 以后 禅 宗所提 倡 的 “ 蓝七 堂 ”。所 谓 “ 珈 珈 蓝七 堂 ”是 指其 七 种不 同形式 的建 筑物 ,通 常包 括 山门殿 ,天 王 殿 ,佛殿 ,讲堂 ,方 丈 ,食堂 ,浴 室 ,东司 ( 所 ),其 布局 情 厕 况是 在 中周 线上 由南 向北 依次 为 山 门殿 ,天 王殿 ,大雄 宝 殿 ,法 堂 ,藏 经楼 等正 殿 ,在正殿 左 右对 称 的分布 有珈 蓝殿 ,祖 师堂 , 观音殿 ,药 师殿 等 为配殿 ,大 的寺 院还 建有 钟鼓 楼 。而僧 房 ,香 积厨 ,斋堂 等生 活 区则大 多居 于 中轴线 的左侧 ( 东部 ) ,外事 活 动场所 如接 待四方 来客 的禅堂 则居 于 中轴 线 的右侧 ( 西部 )。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佛教是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的研究,探讨其设计特点、艺术表现和现代价值。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设计特点丰富多样。
从大型佛教寺庙到小型佛堂,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语言。
首先,建筑平面布局一般呈现出“方”的形状,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宽容。
其次,佛教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
往往选择建在山水之间,借助自然山水,营造出幽静、宁静的氛围,符合佛教追求心灵净化的意义。
最后,佛教建筑的屋顶装饰富丽堂皇,善用琉璃瓦、彩绘、雕刻等技术,表达寺庙的崇高与神圣。
佛教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首先,佛教建筑的绘画和雕塑是其独特艺术形式。
壁画和雕塑是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佛教的哲学和思想内涵。
其中,卧佛、菩提树和罗汉像等佛教艺术形象被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中。
其次,佛教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
从屋顶彩绘到内部装饰,都使用鲜明的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传达出佛教追求美善的精神。
再次,佛教建筑注重立意表达,每一座建筑都有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传统的五重塔象征着佛法的五大方面,寺庙的配套建筑也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寓意。
除了在设计和艺术表现方面,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佛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创造力和精神追求,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其次,佛教建筑对于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建筑常建在山水之间,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佛教建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众多的佛教寺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总之,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设计特点、艺术表现和现代价值。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1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藏传佛教是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教义、仪式和建筑,是藏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寺庙建筑作为藏区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融汇了佛教文化、藏族建筑艺术以及环境特征等多种要素,展示了藏族精神和智慧。
本文将以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为主线,探讨其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也融入了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建筑元素。
与汉传佛教寺庙相比,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更加宏伟壮观,以寺庙封闭、多层次、色彩斑斓、雕刻精美、教义体现为特点。
1.寺庙封闭。
寺庙的建筑布局一般是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其外部的围墙和门窗布置精密,体现密闭和防御的原则。
寺庙内部则是分为众多清真坐诊大殿、多层金塔、储藏经书的经堂等多个空间。
2. 多层次。
藏传佛教寺庙一般具有多层高低错落的建筑形式,体现出建筑师对宇宙的层次感和精神的升华。
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著名寺庙,建筑高度逐渐递减,“呈金字塔形状”,寓意着宗教精神的层层上升。
3. 色彩斑斓。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常常画有各种颜色的壁画、彩楼和舞台,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寺庙显得更加美丽壮观。
4. 雕刻精美。
寺庙内外都有大量的浮雕、石雕、木雕、铁雕等艺术品,这些雕塑工艺能够清楚地表现出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文化内涵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蕴含的内涵包括佛教信仰、艺术审美、建筑构造、民族传统等。
1. 佛教信仰。
建筑师在设计寺庙时,常常根据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原则来规划,例如:寺庙建筑的中轴线通过“佛堂——经堂——藏经楼”等依次布置,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皈依——发愿——悟道”的三个阶段。
2. 艺术审美。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在设计与雕刻时,并不仅仅是图案纹饰的添加,而是在表现佛教禅学思想和精神宇宙的同时,努力营造艺术气氛和审美价值。
寺庙建筑的雕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向世人展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
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
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
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
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
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
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
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
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
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
(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
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
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
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
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
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
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
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而佛教是从异域传来中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少有的在汉文化强大的统治力面前能够独立保存下来并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
那佛教对中国建筑会有哪些影响呢?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佛塔。
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
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
按塔的造型区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塔、金刚宝座塔等。
其次,佛教文化的引入与发展为中华建筑带来新的样式,开创与拓展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与艺术形式。
我国佛教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寺和佛塔建筑上。
佛寺建筑主要是融合了中国儒家思想理念,在尊卑等级有序的伦理教义的影响下,它的建筑特色为:主要建筑一般摆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佛寺东西两侧配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等。
生活区有僧房、斋堂等。
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的木结构的屋顶饰以鸱尾,四角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拱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的装饰煞是好看。
而柱础刻有莲瓣,十分秀丽。
殿前有石台阶,两侧有回廊,再辅以精美的雕饰。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包含着先进的工艺、美学和哲学思想,不仅代表着建筑和艺术的高度,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的起源与演变寺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祭祀的场所,这些神圣的场所是人们向天地祖先祈求保佑和神灵庇护的场所。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升华,佛教文化在中国开始盛行,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随之崛起。
古代寺庙的建筑形态也随着祭祀和信仰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占地面积的变化,从宫廷式的单体建筑,逐渐演变成规模更大的复合式建筑,由多个殿堂、厅宇、花园、墓地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的整体建筑群。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愈加丰富多彩,从北方的木结构建筑演变到南方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落,并且在建筑颜色、材质、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创新和成就。
二、寺庙建筑的艺术与哲学寺庙建筑的艺术和哲学屡屡体现于其匠心独运的设计,既注重建筑技艺和细腻的装饰手法,又融合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社会因素。
寺庙建筑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和谐思想、佛教的舍利子与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现了宇宙、人和自然之间的平等、协调与共存。
寺庙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协调性极为突出,其建筑元素和规模符合正式的禅意美学,如大量运用石雕、木刻、画作、毛笔与墨线,使寺庙建筑在美学层面上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和丰富化的表现,颜色鲜明,线条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三、寺庙建筑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寺庙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对于一部分亟需重建的寺庙,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提供恰当的保护方案。
一方面,改良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应在保护寺庙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探索新颖、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法,注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在现代寺庙设计中,应尽量遵循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同时考虑保护寺庙和其周边环境及建筑的和谐,保持寺庙文化的纯正性。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唐宋时期是中国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使得佛塔建筑成为重要的宗教建筑形式,同时也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中国佛塔建筑的特点和演变以及佛教艺术的风格特色入手,对这一时期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进行探讨。
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佛塔的形制多样,体现了建筑师的创作和工匠的智慧。
例如,唐代的七层宝塔就是典型的代表,以雄伟壮观著称。
其次,佛塔的装饰丰富多样,采用了彩画、浮雕等装饰技法,以及宝瓶、花窗等独特的造型元素,形成了佛塔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注重宏伟与精致的结合,不仅追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还注重细节的雕琢,使得佛塔在建筑与艺术之间达到了理想的平衡。
佛塔建筑在唐宋时期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演变趋势。
在唐朝,佛塔建筑主要受到印度佛塔的影响,以密教影响为主。
而到了宋朝,佛教艺术发生了变化,佛塔建筑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唐代的七层宝塔就是佛塔建筑演变的一个里程碑。
而到了宋代,出现了更加纤细、优雅的十三层宝塔,展示了宋代佛教艺术对于细节和比例的追求。
可见,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不仅有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与佛塔建筑相伴而生的是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艺术在唐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壁画艺术和佛像雕塑。
壁画艺术是佛教经典故事和佛像造型的直观表达,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和宗教思想。
佛像雕塑在唐宋时期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造像技法多样,形象生动逼真。
例如,著名的千手观音雕像就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壁画和佛像雕塑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更是佛教信仰的传播和弘扬。
在佛教艺术的繁荣背后,是当时社会的宗教热潮和文化环境的塑造。
唐宋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这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土壤。
同时,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也与当时士人精英的文化追求相契合,形成了一种理性与宗教结合的独特佛教文化。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影响了中国社会、思想和艺术。
佛塔作为佛教建筑的代表,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佛塔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化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纳佛教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得到汉朝皇帝的支持和赞同。
佛教教义的普遍性和对人类解脱的承诺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信仰和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精神寄托。
2.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融合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影响和融合。
佛教与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义、修行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交融。
中国佛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文化。
二、佛塔的特点和历史意义佛塔是佛教寺庙中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佛塔的建造和形式多样,每种佛塔都代表着特定的佛教教义和纪念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佛塔形式及其历史意义。
1. 佛塔的形式和构造佛塔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宝塔、石窟、大佛像等。
宝塔是一种多层的建筑,通常由砖石等材料建造而成。
宝塔的每层都有特定的形状和意义,如下层表示地狱,中层表示凡间,上层表示天堂。
石窟是由山崖岩石中开凿的洞窟,内部壁画和雕塑多用于佛教仪式和教义的宣传。
大佛像是指用金属、石材或其他材料制造的高大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象征。
2. 佛塔的历史意义佛塔不仅是佛教建筑的代表,也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教义的历史意义。
它们作为文化遗产,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塔通常被视为佛陀的降世地,也是修行和礼佛的场所。
佛塔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和信仰安慰,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
三、佛教文化与佛塔的现代影响佛教文化和佛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术鉴赏论文 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
关键词:旅游;佛教;建筑;审美正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
在我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图1)、龙门窟(图2)等四大石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一、什么是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图3),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图1图2我国现存的佛塔建筑,可分二类,一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印度式;二是采取中国楼阁形式的,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
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 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寺庙建筑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信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佛教寺庙建筑中艺术与信仰的融合。
一、建筑风格中国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种类繁多,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共同存在的。
比如典型的寺庙建筑通常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后殿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具有象征佛教教义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天王殿供奉护法神,而大雄宝殿则是佛教寺庙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像并进行佛教仪式。
后殿一般用于僧侣休息和进行日常活动。
寺庙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采用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以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和多重屋顶的形式,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此外,寺庙建筑还遵循“严整、庄重、对称、和谐”的规则,给人以平静和宁静的感受。
二、雕塑艺术佛教寺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寺庙内的佛像、菩萨像和护法神像等都是雕塑的主要对象。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佛像的雕刻取材广泛,包括佛陀的各种姿势和表情,每一个佛像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雕刻佛像需要经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佛教教义和追求智慧的内涵。
此外,寺庙内的菩萨像和护法神像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和智慧的神灵,而护法神则是佛教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所依靠和供奉的神灵。
这些雕塑形象各具特色,通过雕塑艺术形象地传达了佛教信仰中对于慈悲、智慧和保护的追求。
三、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在佛教寺庙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内的壁画和屏风画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成为佛教信仰与艺术相结合的精华之一。
壁画是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壁画通常绘制在寺庙的墙壁和天花板上,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佛教故事和教义。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风格。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寺庙的建筑设计上,还延伸到了绘画、雕塑以及音乐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佛教的传入、艺术表达、建筑特色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输入。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平等,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平等观念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佛教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精神境界,追求超脱尘世的美感。
在佛教绘画中,经常出现的譬喻性表达手法,使得画面具有超越尘世的象征意义。
佛教雕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平和和静态的形象表示佛的智慧和慈悲。
另外,佛教音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中的佛乐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冥想,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佛教寺庙作为传承佛教思想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寺庙一般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每个殿堂都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殿堂的层次分明,屋檐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寺庙内外的各类雕塑都以佛教教义为主题,从小到大,从壁龛到塔刹,无一不体现着佛教的理念和智慧。
此外,佛教寺庙的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往往依山傍水,取势自然,使人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得以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影响力超越了宗教信仰本身,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佛教建筑层出不穷,而且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例如佛教石窟、佛塔、寺院等。
佛教建筑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传递,而且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和艺术风格,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佛教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奥的佛教思想通过现实的佛教建筑形式进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透过这些佛教建筑可以学习和体验到佛教的文明,而佛教的建筑艺术也推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佛教主要是通过以下具体的建筑形式进行传承的:1、佛塔。
中国古代的佛塔是体现佛教思想的一种特有的方式,依照佛塔不同的建筑材料,佛塔可以分为很多的种类,例如木塔、金属塔、琉璃塔、砖塔等。
按照形状划分,佛塔可以分为密檐塔、金刚宝塔、楼阁式塔等。
不同的佛塔的用途也有很大的不同,各种形态的佛塔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佛塔是由地宫、基座、塔身以及塔刹组合而成,主要是方形或八角形,塔的层数为单数,一方面寓意佛教僧人终生不娶,另一方面认为单数吉利,所以佛塔一般为三、五、七层等,而其中的七层塔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的由来。
早期的佛塔是作为坟墓而建,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变迁,佛塔被作为佛教的一大象征,不仅是为了显示佛教的功德,而且是对佛教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些佛事活动也经常在佛塔处进行,用于祈福、祭祀、礼拜等等,例如开封的铁色琉璃砖塔、玉泉寺铁塔、大雁塔等。
2、佛教石窟。
石窟是佛教早期的建筑形式,在崖壁上开凿,主要的用途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供以前的佛教僧人参禅打坐,因为石窟中冬暖夏凉,适合僧人们禅定。
二是存放僧人的骨灰,僧人死后要进行火化,而他们的骨灰就存放在石窟之中。
三是在石窟中建造佛像,供人们参拜。
佛教石窟中比较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
研究论文:浅谈中国佛教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112200 工程建筑论文浅谈中国佛教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联系1 佛教景观综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建筑遗产的文明大国,包括佛教建筑在内的古建筑,是中国的文脉之根、发展之源。
当前,中国内陆大多数地区的佛教建筑实际上都是汉传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景观是以佛教思想为指导来进行设计与规划的。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平等待人、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这种态度在其建筑形式上也能有所体现:圆润,其色调温和,毫不张扬,色彩明亮鲜艳。
汉传佛教重视修道与习静修行,主张远离红尘、与世无染。
当然,也有一部分佛寺会选择人口密度较大的全国性政治中心,这类地方因为人口众多,所以影响面广,更有利于弘扬传播佛教。
2 中国佛教建筑景观的特点及应用佛教建筑主要的用途是供奉佛像。
中国佛教寺庙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另在后部或侧面设塔和塔院。
另外还有禅房、僧舍、客堂和学院、印经处等一些附属用房,相互组合成各种形式的佛寺。
佛教的选址讲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有“自古名山僧占多”的民谚,的确如此,中国的多数寺庙大都远离于繁华喧闹的都市,隐匿在灵秀的乡间。
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通常有很多烟火鼎盛的大佛寺,但是大多数的庙宇、石窟和寺塔则隐藏在山谷之中或高原与江湖的沿岸,这些都是中国佛教文化在地理分布上的特色。
在中国较为出名的佛教名山,有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谱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这四座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中国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尤为有名。
由此也产生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中国化佛教体系。
2.1 建筑选址及应用在中国,自古代起佛教寺院的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佛教建筑在选址时主要受自身教义、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求达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和谐统一,努力构造佛教的良好氛围。
佛教建筑选址往往多与自然环境融合。
藏传佛寺多数依山而建,汉传佛教也是同样如此。
因此,山势的险峻无形中塑造出了寺院的威严,浓密的林木营造出了远离尘嚣、神秘宁静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更便于僧侣潜心修法。
建筑风水学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
建筑文化论文建筑风水学论文建筑艺术鉴赏论文中国古建筑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相关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城市布局的各方面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于佛教这一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佛教; 佛教寺院; 舍宅为寺1.佛教产生的原源及保护佛教建筑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其它还有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多样,有宫殿、庙宇、住宅、祭祀和宗教建筑,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式,意义和作用等。
当然这些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有关佛教及佛教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和教育以保护现存佛教建筑。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受到传统者的重视与扶持,朝廷组织专人传译经书,讲习教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6世纪)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高潮。
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的思想,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伊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宫寺,使其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大约在10世纪后期形成了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密宗佛教特别讲究仪规,对设坛、供奉、诵咒、授戒等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内部管理与组织也十分严密,佛寺中不仅有总管和尚,而且还设有管纪律,查违法,领众颂经,管理学经,辩论,考试等方面的专职喇嘛。
由于实行政教合一,不仅寺院中僧职也起到官职作用,总管还代表寺院出席地方政府的重要会议。
密宗佛教的节日有正月的祁愿法会,四月的佛诞生,六月的雪场节,七月的望果节,这些节日由于与当时民间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因而持续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在西藏几乎全民信教,这些佛节也几乎都成了全民的盛大节日。
中国的佛教建筑的历史进程——古建史论文
中国的佛教建筑的历史进程——古建史论文中国的佛教建筑的历史进程【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石窟的历史背景、发展、格局、类型、建造特点等等方面对中国佛教建筑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及汉化过程进行总结和解读。
关键词:古代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与东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也留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从东汉、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再从隋唐时代到明清,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金碧辉煌的过程。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本土建筑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布局和形式风格。
佛教建筑主要有佛寺、佛塔和石窟三大类。
中国的寺院深受中国传统礼制影响,以中轴线贯穿,按“佛、法、僧”三大块来具体布局,寺院的主要建筑有寺门、寺塔、大殿、高阁、法堂、钟鼓楼、廊庑、僧房等;佛塔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佛塔基本构造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塔、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到过街塔和塔门等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
我国很早就有了凿崖开窟并予以建筑处理的风俗,但作为佛教僧徒静修、顶礼的石窟寺,却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造型特点有三种类型。
穹隆式、中心塔柱式、殿堂式。
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地区的佛教石窟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
中国佛教建筑历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时间段论述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第一初期阶段(东汉一三国):东汉时期佛教处于萌芽期,也是佛教建筑的初创时期。
当时佛教文化尚不完备佛教建筑很少,统治者利用传统的坛庙之类祭祀建筑来进行佛事活动。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
东汉末年,楚王刘英首开官方信佛之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后,佛教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同时,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道教所借鉴,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3. 佛教宗派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
这些宗派各具特色,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1. 重视修行实践中国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实践,认为修行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各宗派都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禅宗的参禅打坐、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净化心灵,实现生命的升华。
2. 倡导慈悲为怀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强调关爱众生,尊重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3. 融合多元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如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注重保持传统,又不断进行创新。
各宗派在继承前人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佛教思想。
这使得佛教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析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作文
浅析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作文《浅析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篇一:《传统建筑里的家族故事》咱先说说那些传统建筑吧。
传统建筑可不是一堆砖头瓦块那么简单的事儿。
就拿我老家那老宅子来说吧。
那宅子可是有点年头了,打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儿就有了。
那房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子围起来中间一个小院儿。
从大门一进去啊,就能看到门口两边的石墩子,那石墩子可有讲究了。
上面刻着一些花纹,有花卉的图案,还有一些小动物的模样。
老爸跟我说啊,那些花纹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以前家境好的人家,这石墩子的雕刻都能显示门第呢。
就像这花卉图案,有的是象征着富贵的牡丹,有的是代表高洁的梅兰竹菊。
院子里呢,正房那是长辈住的地方。
房子的高度比两边的厢房要高些,房型也更宽敞。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过年全家都要回到老宅子。
长辈们在正房的大炕上坐着,我们小孩子就在地上跑来跑去。
正房的窗户可特别了,是那种古老的木格子窗户。
上面糊着白纸,纸都有点发黄了,透着一股子历史的韵味。
透过那窗户看出去,院子里的枣树到了秋天挂满了红枣,感觉特别美好。
这四合院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包围圈,把老老少少紧紧地聚在一起,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这就算是传统建筑里家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吧。
篇二:《传统建筑的地方特色》不同地方的传统建筑那真是各有各的趣味。
我出去旅游的时候就见着不少。
就说那次去徽州吧,那儿的徽派建筑就把我给深深吸引住了。
一走进那古村落,满眼都是白墙黑瓦的房子。
那墙啊,刷得白白净净,屋顶的黑瓦呢就像是黑色的鱼鳞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房子和房子之间过道很窄,就像一线天似的。
这些房子旁边还有很多小巷子,那小巷的地上都是石板路,石板上都有着岁月的痕迹,坑坑洼洼的。
下雨天走在上面一定要小心,不然准得摔个屁股蹲儿。
徽派建筑有个特点就是那个马头墙。
那墙的造型就像马的脑袋的侧面,一匹一匹连起来。
听说这马头墙是用来防火的,一家着火了,这马头墙能挡住火势,不让它蔓延到邻家。
可是从审美的角度看呢,这马头墙又特别的漂亮。
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论文
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论文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论文一、宝通禅寺的建筑布局宝通禅寺由密宗、禅宗、净土宗多宗齐聚,它的建筑布局也同样以伽蓝布局形式为蓝本。
宝通禅寺殿宇建筑依山就势,最前面为山门,进门后自下而上为圣僧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玉佛殿),至此中分,右为祖师殿,左为伽蓝殿。
(1)建筑朝向为坐北朝南,采取四合院式结构宝通禅寺整体建筑的方位为坐北朝南,我国汉化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遵循这个方位,这与我国建筑的朝向吻合。
但也有例外,如北京的大觉寺。
宝通禅寺的总体布局采用四合院式的组合结构,主体为佛殿,以办公为主;生活区分布在佛殿的两侧如僧舍、客堂等,同时还有相应的配殿,如伽蓝殿、祖师殿等,与故宫平面配置高度一致。
(2)建筑的色调以红、黄两色为主中国历来崇尚红色,佛教寺院也受其影响,如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是以红色为主。
而宝通禅寺建筑采用红、黄两色作为主色,我国古代红黄二色象征皇权,并持续了超过两千年的时间。
宝通禅寺作为皇家寺院,其建筑选用红、黄两色也就显得合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宝通禅寺能用红、黄两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说明佛教在我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3)宝通禅寺建筑山门,钟楼和鼓楼。
佛寺的山门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也称三门。
宝通禅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称三门。
山门是僧俗的分界。
过了山门之后,便可看到左钟楼、右鼓楼的布局。
所谓“晨钟暮鼓”是寺庙的传统,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则先击鼓,以钟应之。
佛殿,为供奉佛像的殿堂。
其中大雄宝殿通常为中国寺院的中心建筑。
在禅寺初创时,不设佛殿、不礼佛像,以“不立佛殿,惟树法堂”,而以主持法堂代佛说法,确立了法堂的中心地位。
直到北宋,佛殿才重现于禅寺并日趋重要,南宋后,禅寺构成从以法堂为中心转向以佛殿为中心,“禅林有佛殿,如朝廷太极殿”的说法,就足以说明佛殿在整个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性。
天王殿,也称弥勒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
建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佛教建筑
摘要: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佛教仍是一拍兴旺景象,是世界散打宗教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佛塔以及其建筑布局在现在另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佛寺建筑佛塔塔庙建筑格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更是吸引了善男信女的眼光。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之后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保宁寺、苏州通玄
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
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
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浮屠,梵语Stupa的译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
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
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
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原为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
后浮图与浮屠均有宝塔之义。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
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二千余座。
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
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
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
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
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
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
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
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
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堵波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
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轴线上塔为中心,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东晋时出现了殿前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作法,显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的发展。
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和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
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
特点是: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
由三门(象征三解脱门,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
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
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
如,着名的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
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
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
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
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
唐代大型塔现存数十座,均为砖建。
大部分为楼阁式,可登临。
典型平面均为方形。
四、帝王贵族沿袭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风气。
密宗传入后,又多供菩萨大像,故多层楼阁式中置通贯全楼大像的建筑大兴,间接促使塔向寺外发展。
五、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
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
六、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
七、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
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宫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显示森严的等级。
从一开始,大概就没有想过给佛寺另搞与众不同的专用性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样的专门性建筑,那是很难移作他用,特别是绝不能变为民宅的。
中国人建寺,走的则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但在早期,似乎也考虑到突出一些佛教特点。
如《魏书释考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信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这是最早的建寺塔记录。
又据《三国志吴书》卷四的“刘繇传”载,东汉末年,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这是讲造像。
“垂铜只九重,下为重楼阁
道,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读佛经。
”这是讲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筑及其用途。
这些都说明,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
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坐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就是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
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其建筑也在不断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佛教建筑格局与风格的研究。
研究和学习佛教文化及佛教建筑对发展佛教、传播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佛教建筑有着特殊的特征。
它有着地域性、同质性、特殊性。
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特不同,至今留下来的佛教文化遗址和遗物对今天来说非常的珍贵,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保护和修缮。
参考文献:
1.《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张驭寰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1-1
2.《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周绍良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