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写教学设计可以熬炼每位教师的逻辑思维实力,只有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写出的教学设计是有价值的,以下是我细心为您引荐的乘法安排律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供大家参考。
乘法安排律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内容:课本26页例7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视察、沟通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驾驭乘法安排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安排律和乘法结合律的不同。
2.经验乘法安排律的推导、发觉过程,体验比拟分析、归纳发觉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造就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驾驭乘法安排律的特点。
难点:乘法安排律意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初步发觉乘法安排律课前导学:1.一共有25个小组参与植树,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
一共有多少人参与这次植树活动?2.学校买来45盒彩色粉笔和155盒白粉笔,每盒40支。
一共有多少支粉笔?3.一套运动衣上衣75元,裤子45元。
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三组等式:〔4+2〕×25=4×25+2×25〔45+155〕×40=45成×40+155×40〔75+45〕×60=75×60+45×6二、分析乘法安排律的特征1. 问题:你能写出同类型的等式吗?学生仿照老师所板书的等式,写出同类型的等式。
2.学生独立仿写。
3.随机抽人答复。
4.问题:你怎么判定这些等式是相等的?〔重点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理解〕思索等式相等的缘由,分析等式的特征。
三、稳固练习〔一〕1.在平板上完成练习题,并提交。
2.分析每道题对错的缘由。
四、理解乘法安排律的意义导语:刚刚我们发觉的规律在数学中叫做乘法安排律,请大家自己看书上第26页内容,看看标准的表述语是什么,同时把字母表达式补充完整。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二、探究新知1.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教学例6:(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18+7)×6=18×6+7×6(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__+__)×__=__+__×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4.反馈练习: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1)出示例7:102×43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教师板书:(2)出示9×37+9×63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9×(37+63)=9×100=900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乘法分配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案、习题纸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或一个简单的算式来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约10分钟)(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与这两个数分别相乘再求和的结果。
(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当我们遇到需要计算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的乘积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化计算。
3.例题演练(约15分钟)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向学生展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要求学生逐步跟随教师进行计算。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教师将一些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批改答案。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5.拓展应用(约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思维拓展题,要求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思路。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6.归纳总结(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应用方法,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的练习,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够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活动设计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应用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可以设计更多的练习题和拓展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乘法分配律》(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分配律》(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但学生在之前的运算中已经体会过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道理。
教学时,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计算下面各题。
8×17×125 (8+4)×25 19×6+81×6随机请三位学生到黑板写出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全班评讲。
师:右边的两道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了。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巩固计算能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接下来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认识乘法分配律(1)贴了多少块瓷砖?(出示情境图)师:有几种方法可以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派代表回答。
生1:我们是根据瓷砖的颜色列式计算,先求白色瓷砖和蓝色瓷砖分别有多少块,再相加就求出一共的瓷砖数量了,列式是3×10+5×10=80(块),或者把白色瓷砖和蓝色瓷砖的行数算出来,再乘每行的块数,列式为(3+5)×10=80(块)。
生2:根据瓷砖的位置列式计算,分别算出左面墙和前面墙的块数,再相加得到总块数,即4×8+6×8=80(块),或者是把左面墙和前面墙的列数算出来,再乘每列的块数,即(4+6)×8=80(块)。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课堂小结篇一③28某42某29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
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课题:《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讲解新课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a×c。
师: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
请大家看黑板,我写一个算式:(2+3)×4。
这个算式可以怎么计算呢?生:可以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乘以4。
师:非常正确。
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先算2×4和3×4,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师:很好,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师: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20,这就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3.练习巩固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4.解决实际问题师: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看看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答)例: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书,铅笔2元,书5元。
如果他买了3支铅笔和2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师:请大家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12×(7+5)=?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谁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a×(b+c)=a×b+a×c(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一道谜题,谁能解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二)探究新知环节师:谁能告诉我,12×(7+5)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师:很好,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呢?(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a×(b+c)=a ×b+a×c。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道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四)拓展延伸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道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
2024年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优秀5篇
2024年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优秀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编辑给家人们收集的2024年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篇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
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
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获奖篇二《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较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潘老师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男女生比赛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乘法分配率公开课之教案公开课
乘法分配率公开课之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公式:a ×(b + c) = a ×b + a ×c2.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与实例。
3. 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公式。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2.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 准备奖品和奖励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导入】1. 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讲解】1.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公式。
2. 通过示例,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演示】1.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几个乘法分配律的例子,让学生跟随计算。
【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总结】1. 教师总结乘法分配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一些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奖励】1.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品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比如计算学校购买30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0元,总共需要多少钱?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公式,并通过示例展示其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3. 演示:在黑板上演示几个乘法分配律的例子,让学生跟随计算。
乘法分配律全国一等奖教案5篇
乘法分配律全国一等奖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
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
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
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60米30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
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
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阿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
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1)
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1)【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案】一、引旧入新课件出示这三组算式(1)5×(3+6)5×3+5×6(2)9×(10+5)9×10 + 9×5(3)3×2+3×83×(2+8)问题:①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②观察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提问:这两个算式相同吗?(这两个算式不相同)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等。
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课件出示:5×(3+6)=5×3+5×69×(10+5)=9×10+9×53×2+3×8 = 3×(2+8)师: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复习旧知,已旧引新,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二、新知探究1、教学例7。
(1)出示主题图。
师:在主题图中你们都得到了哪些信息?(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
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
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 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激问导学一、激问导学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提出问题筛选重心活动一:买衣服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体验学习二、自主体验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 尝试体验, 引发观点活动二:计算周长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6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14体验学习三、合作体验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活动三:观察、对比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四、实践体验综合实践体验, 拓展延伸, 感悟内化, 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2)25×(20—4)=25×____—25×____(3)45×9+55×9=(____+____)×_____(4)8×27+73×8=8×(_____+_____)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2)17×17+15×16(3)14×9+9×36(4)(24+37)×83、思考题。
乘法分配律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一、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个知识点。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的计算方法和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根据初中数学教材中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并结合示例题和练习题进行巩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算式的转化和计算;3. 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2. 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出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那么小明和小红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相加,然后再乘以每个人的苹果数,最后得到答案。
这种操作就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 概念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原理。
乘法分配律的一般表达式为:a × (b + c) = a × b + a × c。
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详细解释。
例如:2 × (3 + 4) = 2 × 3 + 2 × 4。
3. 示例分析给出几个简单的乘法分配律的示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计算。
例如:4 × (5 + 6) = ?,3 × (2 + 7) = ?。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原理,逐步解答示例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4. 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的乘法分配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讲解、纠正和解答相关疑问。
练习题应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既考察基础的计算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应用通过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田径比赛中,小明参加了100米和200米两个项目,他分别用时12秒和26秒,那么他参加这两个项目总共用时多少秒?通过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乘法分配律的形式,解答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一等奖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一等奖说课稿1、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一等奖说课稿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说板书、课堂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含两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
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1、通过复习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学情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对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有了积累。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模式:七步式对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搜集资料,极大的扩充了课上有限的40分钟的`时间。
本节课的预习要求是:熟悉课本知识,并从生活中寻找分配率实例进行验证。
有效地预习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创设有效地活动体验,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就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好奇心。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2. 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3. 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2.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3. 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含义;2. 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分配律的概念和例子,并与乘法分配律进行比较,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示例和简单的图形解析,向学生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对于任何三个数a、b和c,乘法分配律规定:a × (b + c) = (a × b) + (a × c)。
3. 运用方法讲解(1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的计算例子和问题,向学生演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包括括号内的计算优先级和步骤。
4. 学生练习(2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清单、面积计算等。
5. 扩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在更复杂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在代数式的展开和化简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6. 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与加法分配律进行对比。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八、教学反思:通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堂上的练习和扩展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综合性的作业能够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分配律(一等奖创新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一等奖创新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下第16页例4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3.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一)教学例4(乘法分配律)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学具?方法1:我是先分别算出椭圆学具的个数和三角形学具的个数,再把两种学具的个数相加,也就是5×4的积加3×4的积。
方法2:我是先算出一行有8个学具,再算出4行一共有多少个学具,“5+3”一排的学具数量乘4,求出4排一共有多少个学具。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32,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我们也可以用乘法的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明5×4表示5个4,3×4表示3个4,5个5加3个4等于8个4。
二、探究新知计算下面两组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分享一:每道题的两种方法,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
问题:那如果我们要用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用什么符号合适呢?总结: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算式是把第一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相同。
师追问: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相等呢?尝试写出这样的式子。
生1:(8+7)×5 =8×5+7×5生2:(30+50)×6 =30×6+50×6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能写很多很多,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个规律,又该怎么表示吗?一般可以用(a+b)×c=a×c+b×c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案】
一、引旧入新
课件出示这三组算式
(1) 5×(3+6) 5×3+5×6(2)9×(10+5)
9×10 + 9×5
(3)3×2+3×8
3×(2+8)
问题:①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②观察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提问:这两个算式相同吗?(这两个算式不相同)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等。
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课件出示:
5×(3+6)= 5×3+5×6
9×(10+5)=9×10+9×5
3×2+3×8 = 3×(2+8)
师: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复习旧知,已旧引新,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7。
(1)出示主题图。
师:在主题图中你们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来说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说的不错。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这个问题。
请大家一起来回答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4+2)×25
=6×25 =150 4×25+2×25 =100+50
=150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来良好的研究品质,另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思路的同时,领悟算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2、探究规律。
(1)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相同。
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贴出【(4+2)×25和4×25+2×25两个算式】
生:两个算式相等,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4加2的和同25相乘等于4和2分别于25相乘再相加。
我们一起再说一次。
同学们说的好极了!
(2)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
①观察思考:上面每组两个算式能用上面符号连接?(等号连接) ②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请先和小组交流交流交流。
③交流概括 师:谁来向大家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两个说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说先分别于这个说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生2: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师:说的非常好,看看小精灵是怎样说的聪聪师怎样说的。
(32+4)×2 ○ 32×2+4×2 (12+13)×5 ○ 12×5+13×5
8×(125+4) ○ 8×125+8×4
两个数的( )与一个数( ),可以先把它们 与这个数分别( ),再( )。
师:请同学们帮它补充完整。
生一起回答。
师: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生:“它们”指的是两个加数。
师:说的好极了,大家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的运算定律,这条定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它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a+b )×c =a ×b+a ×c
a ×(b+c) =a ×b+a ×c
【设计意图】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课堂练习
师: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温馨提示:要注意看清在运算中有几种运算符号,不要出错哦!
通过判断练习,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
表达式,从形式上作出判断;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进行判断。
这几个都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类型,在这里给孩子温馨提示,引起孩子们的重视,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设计意图】
深入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使学生能顺利变化乘法分配律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的两种形式,使学生能够顺利变化。
2. 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 0 2 5 1 2 3 0 0监控: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5×12=25×2+25×10 × 2 5 0
3. 下面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42+35)×2 = 42×( )+35×( ) 15×26+15×14 = 27×12+43×12 =(27+ )×12 72×(30+6) =
4. 观察下面的计算过程,说一说老师是怎样计算的。
25×204 =25×(200+4) =25×200+25×4 =5000+100 =5100
温馨提示:利用所给数据的特点,将一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变形,就可以运用一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5.试一试,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103×12 20×55
【设计意图】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学生是初学,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学生较盲目,不知如何因此,先用课件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看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进一步明确每一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这样操作让学生弄懂了这种题目的做法,有一定的导向性。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反馈,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回顾,而且使数学学习活动在回顾中得到加深,在回顾中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2)
(4+2)×25 4×25+2×25
= 6×25 = 100+50
= 150(人)= 150(人)
(4+2)×25 = 4×25+2×25
用字母表示:(a+b)×c =a×b+a×c
a×(b+c) =a×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