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
然欤否欤意思
然欤否欤意思“然欤,否欤”出自《论语·子罕》,有然而何,不然而何的意思。
出处就好像一个人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但仍然在想小时候的事,一个人活着却没有理想,行尸走肉般生活。
过去与未来,两者似乎是相对的,在追寻过去之后又会想起未来的艰辛,其实现在和过去的区别也只在于心态吧。
关于过去,在我们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可当我们再次拥有的时候却觉得物是人非,就好比我一个朋友的经历:她是个很爱学习的女孩,但在那个初三最忙的一年,她被困住了,只能利用课间十分钟来复习功课,试卷做了一大堆,错题整理成一大摞。
可在考完试之后,她看到成绩单的时候却懵了,本以为可以挤进前十,结果排名在二十名开外。
在她很伤心,一直问我原因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在过去里,她被忙碌充斥着,从没空闲想到失败,这样一来就无法体会到过程中的美好,只有失败了才知道要努力啊。
关于未来,许多人都憧憬着未来的一切,幻想着成功后的场景。
可我认为我们在描绘未来的时候也要把握现在,不要为了未来而忘记现在该做的事,过去与未来并不能在一起衡量。
过去就让它过去,失败了总结经验,有了教训就好了,没必要去重蹈覆辙,倒不如先把握好现在,享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因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而是此刻!如果我们能将对过去和未来的感受沉淀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在的学习生活中,那么人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惊喜。
如果你能正视现在,迎接挑战,那么成功也就不远了。
让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现在,不断努力向前奔跑,等到了一定的距离后,你回首看过去,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跑了这么远。
一味地追忆过去不如重新审视当下,与其总是抱怨过去的种种,倒不如抓紧时间弥补过去的遗憾,因为在过去与未来中,未来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当初,读过孔子在面对他人询问如何做好自己的时候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现在,换我来告诉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方为君子也。
09《论语》第九篇子罕
《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三十一章)9.1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①罕:副词,少也,只表示动作频率。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而不以一项专长来树立名声。
”孔子听了,对学生们说:“我专长干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还是驾车吧。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①,俭②,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用黑色丝料制作,这样省俭些,我赞同大家的做法。
臣见君,先在堂下跪拜磕头,再到堂上磕头,这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免除了堂下的磕头,要到堂上才跪拜磕头,这是傲慢的表现。
虽然违背了大家的做法,我仍然坚持在堂下跪拜磕头的主张。
”【注释】①纯:黑色的丝。
②俭:绩麻做礼帽,依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
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很费工。
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省俭些。
③拜下:指臣见君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再到堂上磕头。
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似乎废弃了。
④泰:骄纵。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绝无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②不得与(yù)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拘禁,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传下来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使这些文化丧失不传,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不想让这些文化丧失,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注释】①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
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阳货,于是囚禁了孔子。
论语子罕带拼音标准版
论语子罕带拼音标准版《论语·公冶长篇》子罕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罕的话意思是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让人感到喜悦吗?有朋友远方来访,不也让人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说明是君子吗?子罕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罕言:“事君,乞与之与友也。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为君做事,要与友人一同商量。
”子罕言:“言寡过其实,行寡过其信,天下则无可与言者矣。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言语少于实际,行动少于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比较的了。
”子罕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君子如果不重视自己,就不会有威严;如果不学习,就难以保持进步。
要坚持忠诚和诚信,和不及自己的朋友交往,有过错就勇于改正。
”子罕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君子的圆融包容不与别人相比,小人只知道与人攀比却不考虑周全。
”子罕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则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则危险。
”子罕言:“以辩为学者,不以道辩。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以辩论为学问的人,并不以道义为基础进行辩论。
”子罕言:“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听审判的时候,我还是个普通人。
但我会尽力避免争讼的发生。
”子罕言:“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罕的话意思是说:“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傲则容易。
”。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学习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心得体会“利”、“命”、“仁”之讨论—《子罕篇第一章》卷九·子罕第九【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1章。
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一、注解之争《论语•子罕》篇首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注解争议较多。
朱熹《论语集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少也。
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张居正评《论语》——子罕第九(1)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罕是少。
利是人情之所欲。
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仁是心之德。
门人记说: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所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
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
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
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夭穷通之理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
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
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
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
夫观圣人之所罕言,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
后来许多注家多认为《论语》里虽然言"利"的场合相对不多,但是言"命"特别是言"仁"的场合是非常多的,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从当前注解情况看,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其一,大体上坚持朱熹的注解。
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杨伯峻说:"......《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
《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子曰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用文字来结交朋友,以友谊来培养仁德。
君子以文会友,意思是要用文字来认识朋友,建立友谊,以文字来传播观念、想法,与朋友交流心灵。
文字可以把思想传达出去,让朋友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以友辅仁,意思是要通过友谊来培养仁德,以友谊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朋友一起分享心灵,帮助彼此成长,增强彼此的信任。
友谊可以带来真诚的情谊,激发人们的爱心,培养仁德美德,让人们充满爱心,以有效地指导行为行事,为人处事。
子曰的这句话提醒人们,要用文字来结交朋友,以友谊来培养仁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的文明和友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国学经典《论语·子罕》
国学经典《论语·子罕》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今日佳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写作指导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语出《论语.子罕》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知句论事《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知识宝盒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君子之争成语典故
君子之争成语典故“君子之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罕第十三》。
原文是:“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君子之间的竞争或争论,是基于礼义之道的,有着明确的规则和底线,不涉及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公共利益和道义。
在古代射箭比赛时,君子们相互作揖、谦让后才登场;比赛结束后走下堂来又互相敬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可以作为“君子之争”成语的典故。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们因为一场变法,从好友变成了政敌。
两人分处不同的阵营,有着各自的坚持和原则,以及各自要守护的利益。
然而,他们的争斗并非为了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
因此,他们的争斗被称为“君子之争”,体现了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
两人在品德、学识、性格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互相欣赏对方的学识和才华。
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勇猛善战,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
而蔺相如是赵国的文臣,有勇有谋,曾经带“和氏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上卿,其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很不满,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而蔺相如却对廉颇尽量容忍退让,不与之争锋。
他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但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
如果我和廉颇争斗起来,对国家不利啊!”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两人结为刎颈之交。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君子之争”的精神,即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下个人的恩怨,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羊祜与陆抗的君子之争羊祜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而陆抗则是东吴的名将。
两国交兵时,羊祜和陆抗分别率领各自的军队对峙。
他们虽然各为其主,但在战场上却展现出君子之争的风范。
在一次战斗中,羊祜的军队抓获了东吴的两名将领。
羊祜不仅没有杀他们,反而好酒好肉招待,然后送他们回去。
《论语·子罕篇》ppt课件
3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注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军:古代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诸
侯大国有三军。 ⑵夺:撤损 ⑶可:可以 ⑷志:志向
4
原文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 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 强迫改变的。”
赏析:本节是孔子对崇高人格的赞赏,同时 也是对大家要守志不移的勉励。一个人的精 神思想对于一个人的修养与成就是至关重要 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即使将来肉体已 遭摧毁,但他的气节、精神是无法受到摧毁 的,他的精神将永存人间。
《论语·子罕篇》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⑴川:河边 ⑵逝者:消失的事物 ⑶ 斯:指示代词,这里指川水 ⑷舍:止,动词 ⑸ 夫:感叹语气词
2
• 原文翻译: 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奔流向前。”
赏析:本节是孔子对时光易逝的感叹。时 光,古往今来,常令人们有所感叹。无 论是英雄豪杰,还是仁人志士,面对时 光的流逝,岁月的变化,生命随之而消 失,无不发出感叹。作为圣人,孔子也 是如此,面对时光如流水般失去,也只 能无可奈何地发出一阵感叹,无可奈何 的任其逝去。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 注释: ⑴岁寒:寒冷的冬天 ⑵然后:今意一词,连词 ⑶ ⑷ ⑸
6
原文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 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赏析:本节是孔子对松柏的称赞,同时也是 对那些意志坚强、品得崇高之人的称赞。 经过风霜,才知道松柏之顽强,经过忧难 祸患,才知道人品德的高尚纯洁,一切事 物,都在考验中得以验证。
论语《子罕-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罕-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罕-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九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原文+注释 子罕篇
《论语》原文/注释子罕篇子罕言利[1] ,与命与仁[2] 。
[1] 罕:少。
[2] 与:赞同,肯定。
一说,“与”,是连词“和”。
则此句的意思为:孔子很少谈财利、天命和仁德。
宋儒程颐就曾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但是,综观《论语》全书,共用“命”字21 次,其中含“命运”“天命”意义的,有10 次;共用“仁”字109 次,其中含“仁德”意义的达105 次。
由此看来,说孔子很少谈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据的。
达巷党人曰[3]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4]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 达巷党人:达巷那个地方的人。
“达巷”,地名。
滋阳县(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北,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
“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一说,“达巷党人”,指项槖(tuó驼)。
传说项槖七岁为孔子师。
[4] 执:专做,专门从事。
子曰:“麻冕[5] ,礼也;今也纯[6] ,俭[7] 。
吾从众。
拜下[8] ,礼也;今拜乎上,泰也[9] 。
虽违众,吾从下。
”[5] 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
按古时规定,要用两千四百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约合现在一尺五寸)的布来做。
很费工,所以不如用丝绸俭省。
[6] 纯:黑色的丝绸。
[7] 俭:节俭,俭省。
[8] 拜下:按照传统古礼,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后,到堂上再跪拜一次。
[9] 泰:轻慢,骄奢。
子绝四:毋意[10] ,毋必[11] ,毋固[12] ,毋我[13] 。
[10] 毋:同“勿”。
不,不要。
意:推测,猜想。
[11] 必:必定,绝对化。
[12] 固:固执,拘泥。
[13] 我:自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子畏于匡[14] ,曰:“文王既没[15] ,文不在兹乎[16]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17]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8] ![14] 子畏于匡:“畏”,受到威胁,被拘禁。
论语 名句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 八佾 八佾》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子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子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微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zhì, 古音y o,喜爱的意思。 o,喜爱的意思 仁者寿。“知”,音zh ,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 译文: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 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孔子这里所说的“智
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 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卫灵公 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 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 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季氏将伐 颛臾》 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患不安。《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将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季氏将 伐颛臾》 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也,《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关于志气的名句
论语关于志气的名句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7: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子罕篇原文
论语·子罕篇原文展开全文论语·子罕篇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理解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理解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理解
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出处:《论语·子罕》——战国·孔子
1、罕言:罕,稀少。
“言”即直言,指不问而自己主动说(见附录)。
2、利:利益。
3、与:同、和。
4、命:命,天之命也。
5、仁:仁,行之盛也。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1。
孔子的山水名言
孔子的山水名言孔子的山水名言:“看山,不必说山;看水,不必说水。
”——《论语·子罕》“河之水,山之险,滔滔不绝,不能及也。
”——《论语·公冶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彰。
”——《论语·子罕》“山离山风之势,水会水底之形,而无不分者。
”——《论语·子罕》“山洪可容,水深可以涉。
”——《论语·子罕》“山谷无路,流水无痕。
”——《论语·子罕》“以山迁水,行行以至。
”——《论语·子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子罕》“山川有险,浅滩有深。
”——《论语·子罕》“阴阳之气,天地之道,山林之色,尽皆有序。
”——《论语·公冶长》“大山总是体贴入微,大水总是保持清凉。
”——《论语·季氏》“深山有路,平野无树。
”——《论语·子罕》“山峦曲折,水源流泉。
”——《论语·子罕》“山川有秩,海洋无穷,四时有常,良谋有限。
”——《论语·子罕》“山水不可调匀,古今不可辩明。
”——《论语·季氏》“山无险,不容神仙;水无深,不湛为灵。
”——《论语·子罕》“水调歌头,山高步伐。
”——《论语·子罕》“山岳辟通,水源灵泉。
”——《论语·子罕》“山有弯路,水有曲流。
”——《论语·子罕》“山多石,水多草。
”——《论语·子罕》。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是孔子对谁的评价 -回复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是孔子对谁的评价
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道德品质和学问都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很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他停止进步的时刻。
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对颜回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同时,这句话也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和进步的重视,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1《论语》论仁
六、杀身成仁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 孔子在谈论仁人志士对待生死得态度时,指出仁者应有“杀身成仁”得决心和准备。
七、修身达仁
• 1.“仁”是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孔子把具备“仁”得理想人格得人称为“君子”。孔子得学生曾 参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 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 了解完孔子得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
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
(1)克己复礼:克制
• 自己,回复到礼得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
• 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
•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
• 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
• 意识到,你身边得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得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得工 人,如为我们宿舍得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得宿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得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得门卫老师……当 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得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 得原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得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得一 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得条目。”孔子说: “不合于礼得不要看,不合于礼得不要听,不合于礼得不要说,不合于礼得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 要照您得这些话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子罕》名言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解读】“毋意”就是在待人处事上遵从客观规律,不用自己的主观意念来代替、来理解客观的事物;“毋必”就是不以主观意识来对待客观世界,不追求客观规律之外的必然结果;“毋固”就是在自然规律这个“道”面前不固执自己的成见,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意见,让道一以贯之;“毋我”就是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分强调自我,注意与周围人的团结协作。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2.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
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
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
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解读】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4.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
【解读】颜渊是孔子老师最欣赏,也是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
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但他却不幸死了。
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
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但颜子的例子也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无疑成为了知识分子“过劳死”的先河,在学无止境、永不停止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劳逸结合,锻炼好身体。
5.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
【解读】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
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
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解读】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一方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
”另一方面是“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
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度了表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无所成。
说到底,还是下面这一段著名的话概括得好:“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
7.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
【解读】第一句:“学”是公平的,任何人也都可以学,不论是谁,都有学习的权力,这个是孔夫子提倡的。
但是能不能在教育中得到东西,就不是教育所能完全达到的。
有的在孔子那里学到了仁义礼智信,有的却学不到什么。
共学,真的未必就会走同样的道路。
第二句:“立”意思是立志,也就是说即便走到正确的路上,也一样会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半途而废。
第三句:“权”意思是通权达变。
能不能“权”,也许就是学问的真义。
时不同、势不同,当然是要变的,知道怎么变,变什么?才是学问。
孔子在这一章传达的概念,也就是学问的几个层次,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达到最后的终点。
学问的终端是“权”。
是知道如何变通,什么该变,什么不该变。
8.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主动谈论财利、命运和仁德。
【解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道德。
孔子是顺应天命的,特别是生死之命,纵使无可奈何也只能顺应天意;同时孔子是敬畏天命的,他虽然很少提到“命”,但对“命”是一种赞许的态度;孔子是提倡“获利”的,但他反对、鄙夷的是特定情况下的“利”。
他主张取“利”有道,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提倡目光长远,反对“唯利是图”。
9.吾不试,故艺。
【原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译文】牢(有说法认为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张,一名牢,字子开,卫国人)说:“孔子说:‘我不被任用,所以才学会许多技艺。
’”
【解读】这是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10.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实在没什么知识。
有个农夫问我,我脑子里空空的,我反问他事情的始末端头之后才尽量地告诉他。
”
【解读】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
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