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学习体会
子罕篇读后感(共五则)
子罕篇读后感(共五则)第一篇:子罕篇读后感子罕篇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罕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子罕篇读后感1《孟子》中说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对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咱们读经其实也一样,“独读经,不如众读经”。
大家一起读经可以各抒己见,辨明是非,发现一些自己难以自查的错误。
比如今天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我一直理解成“天气冷了,我们就知道松柏凋谢了”,犹如“一叶知秋”。
其实不然,经过大家一起解读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树。
比喻,苦难能历练一个人”。
真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
因此,我很高兴能与那么多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并发现自己的错误,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第九篇《子罕》。
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好几方面的道理,主要包括处事原则、做事恒定、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以及自信心、时间观念等。
其中不乏名句,例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上面哪句都是朗朗上口的名句。
但我最钟情的句子却是一句不起眼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博学多才,却无专长。
有嘲讽孔子,其实是大而无当,并无真才实学的意思。
听了这个话以后,孔子对弟子说:“我有什么专长呢?是射箭呢?还是驾驶马车呢?就算是驾驶车马吧。
”孔子最大的才能显然不是驾驶车马。
可是为什么他要这样贬低自己呢。
把自己从一个大学士贬为一个马夫。
这显然是有隐情的。
南怀瑾先生对此的理解是,驾驶马车,寓意孔子想做引领时代的先锋。
09《论语》第九篇子罕
《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三十一章)9.1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①罕:副词,少也,只表示动作频率。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而不以一项专长来树立名声。
”孔子听了,对学生们说:“我专长干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还是驾车吧。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①,俭②,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用黑色丝料制作,这样省俭些,我赞同大家的做法。
臣见君,先在堂下跪拜磕头,再到堂上磕头,这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免除了堂下的磕头,要到堂上才跪拜磕头,这是傲慢的表现。
虽然违背了大家的做法,我仍然坚持在堂下跪拜磕头的主张。
”【注释】①纯:黑色的丝。
②俭:绩麻做礼帽,依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
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很费工。
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省俭些。
③拜下:指臣见君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再到堂上磕头。
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似乎废弃了。
④泰:骄纵。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绝无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②不得与(yù)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拘禁,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传下来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使这些文化丧失不传,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不想让这些文化丧失,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注释】①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
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阳货,于是囚禁了孔子。
《论语》读书笔记--09子罕篇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笔记】“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笔记】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笔记】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笔记】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论语第九《子罕》篇
论语《子罕》篇解读仪器图书管理办公室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包括31章。
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罕篇第九;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罕,副词,希也;论语中的解释,孔子很少主动的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那么,事实上,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还是很有争议的,分析一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论语》中孔子谈到“利”、“命”、“仁”的次数,从谈及的频率便可直接看出是否“罕言”;在《论语》中,孔子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也有说109次?。
第二,“与”的解释,在“和”跟“赞许”两种解释中展开争论;第三,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
我认为,要还原这句话的真意,需深究的是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透过孔子的思想才能正确解释此话。
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赞许的便“多言”,反对的便“罕言”。
从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我们知道,孔子罕言“利”与“命”,但并不罕言“仁”。
因此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注解是不合理的。
如此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的意思是说,射箭是需要有目标的,然后为了达到目标要专心训练,这叫专才,也就是现在的专家。
但是驾车呢,可以四处跑,涉猎广泛,但没有专长,是杂家,但博学,是个通才。
《论语·子罕》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子罕》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九·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①。
[九·二] 达巷党人②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③?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九·三] 子曰:“麻冕④,礼也;今也纯⑤,俭,吾从众。
拜下⑥,礼也;今拜乎上,泰⑦也。
虽违众,吾从下。
”[九·四] 子绝四:毋意⑧,毋必⑨,毋固⑩,毋我⑪。
[九·五] 子畏于匡⑫,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⑬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⑭;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⑮?”[九·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⑯:“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⑰,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⑱。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九·七] 牢⑲曰:“子云,吾不试⑳,故艺。
”[九·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㉒。
”[九·九] 子曰:“凤鸟㉓不至,河不出图㉔,吾已㉕矣夫!”[九·十] 子见齐衰㉖者、冕衣裳者㉗与瞽㉘者,见之,虽少必作㉙;过之必趋㉚。
[九·十一] 颜渊喟然㉛叹曰:“仰之弥高㉜,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㉝,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㉞。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㉟。
”[九·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㊱。
病间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㊳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㊴,予死于道路乎?”[九·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㊶?”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九·十四] 子欲居九夷㊷。
或曰:“陋㊸,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十五] 子曰:“吾自卫反鲁㊹,然后乐正㊺,雅颂各得其所㊻。
论语-子罕篇第九
四、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4)我:自私,自以为是。
四、【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臆猜,
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赏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是孔子的立身行事、出 处语默的自律条。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 有首先做到了这四个不要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 格。要克服偏见、主观、固执和自我,说起来容易,做起 来很难。要坚持真理、要随时、随处、随事严格要求自己, 勇敢地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四个不要的关键是毋我。 毋我必须无我,即超越自我,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十三、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
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 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到那里(去实行教化) 还有什么闭塞落后的呢?”
【赏析】前面曾记述了孔子因道不行,而有“乘桴 浮于海”的感喟,本章却发出“欲居九夷”的牢骚 话。有人对孔子说,九夷文化闭塞,经济落后,民 风习俗野蛮。孔子认为只有自己有为有守,可以安 身立命,不会有闭塞、落后、野蛮的感受。孔子的 华夷观念,不是种族的区分,也不是地域区别,而 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标。
【赏析】《雅》、《颂》,《诗经》的组成分风、 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国的地方民歌,雅是秦声, 颂是祭祀时乐曲或舞曲。孔子回鲁后,使杂乱的乐 章各得其所,这就是“乐正”,即乐章得到整理、 纠正。
十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十五、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五、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
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也。”子 闻之,曰:“太宰知我乎?无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卷9子罕篇第九诗解1毋臆必固君子多能
《论语》卷9子罕篇第九诗解1毋臆必固君子多能《论语》卷9子罕篇第九诗解1毋臆必固君子多能题文诗: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仁义之至,通天达地.达巷人曰:大哉孔子,其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乎?执御执射?吾执御矣.孔子有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也;拜下礼也,今拜乎上,其骄泰也;虽违众也,吾从下拜.孔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子畏匡曰:文王既没,文在吾兹.倘天之将,丧斯文也,吾不得与,于斯文也;倘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也者,其如予何?太宰问之,于子贡曰:夫子圣欤?何其多能?子贡答曰:固天纵之,将圣多能.子闻之曰:太宰知我?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君子也者,多能乎哉,其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为世,所用故艺.子曰吾有,知乎也哉?吾无知也.鄙夫问我,空空如也;我叩两端,而竭告焉.孔子是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8.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论语9.1-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9.1-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首先将对《论语》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不仅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一部哲学思想的宝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论语》中,每一章都是以孔子或其弟子的名字命名,而9.1章则是以子路的名字命名。
《论语9.1》这一章主要阐述了对待学问和养成良好品德的观点和态度,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9.1》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本文将重点围绕《论语9.1》展开讨论,分析子路的言行,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同时,还将对《论语》这一经典著作的重要性进行思考,探究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论语9.1》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介绍《论语9.1》中的要点,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探讨,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子路的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精髓,从而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应用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论语9.1》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探讨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研究,《论语9.1》这一章的重要性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读者将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对于推广儒家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以便更好地面对和处理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论语9.1》正是我们探索这一过程中的一座宝藏,而本文将为读者揭开这座宝藏的一角,带领他们沉浸其中,感受智慧的力量。
子罕篇第九
•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译文】孔子说:“庄稼长出苗却不 能开花结穗的情况是有过的!吐穗开 花了却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是有过的!”
• 【解读】成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幼小至 开花,再至结实。孔子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 明人的生命成长亦是如此。从学习和修养这 个角度看,很重要的就是坚持始终如一,才 能最终开花结果。圣人法天法地法自然,这 就是天道。人的生命发展也是一个法自然的 一个过程。如果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是用来影 射颜回的话,那么这里就有了“命”的味道。 按常情常理,颜回的成长是会苗而秀、秀而 实的,没有这样不是“命”又是什么?
子罕篇第九
此篇文字所言及的是“至圣”,也就 是孔子的德与行。讲述了孔子的谦虚 谨慎、才能学艺、劝学励学以及孔子 的哲学思想。
•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
•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 想,不持绝对的态度,不固执己见,不自 以为是。
。 【解读】孔子深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奥妙,坚决 杜绝以自我为中心,心里不装有他人,这样做是 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现了对生命和他 人的尊重。孔子终生反感“意、必、固、我”的程 式化、对象化、散文化、线性化的思想祸害(这 种祸害的后果就是思想生命力的减低和儒家文化 的衰亡)。
•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 诸?求善贾(gǔ)而沽(gū)诸?”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
• 【译文】子贡说:“这里有一块好玉,是把 它装在匣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 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呢?”孔子说:“卖掉吧, 卖掉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呢。”
• 解读】这师徒俩的对话从来都是很委婉, 子贡以美玉为喻问老师该怎么做,老师 借子贡之问倾吐自己的心声和愿望,希 望终有一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点点意译:孔子很少讲利益和天命,(孔子)赞赏的是仁德。
点点意解:不可把握的存而不论,可以努力的践行之!人痴多读书204 《论语》090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点点意译——达巷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广泛地学习却无极为突出而出名的方面。
”孔子听说了这个人的评论,就对自己的门徒弟子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执着于驾车吗?执着于射箭吗?我执着于驾车吧。
”点点意解:专一而通博是现在的人才标准。
孔子的时代,大概是要在某方面突出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然达巷的人不会因为孔子博学而称赞孔子。
人痴多读书205《论语》090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点点意译——孔子说:“戴麻料帽子,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大家都戴丝织帽子,这样节俭些,我和大家一样。
(臣子觐见国君)先在堂下叩头,进去朝堂后又叩头,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只是进入朝堂后叩头,这样很傲慢。
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先在堂下叩头。
”点点意解:对于旧传统,孔子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原则地继承。
人痴多读书206 《论语》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点点意译——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想臆断,不绝对一定,不顽固固执,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点点意解:孔子在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是懂得变通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刚柔并济,才可屹立于世。
随波逐流就会迷失自己,只有自己就会失去大众,所以为人处事,即可独处,又可随众。
很多痛苦源于“臆想、必须、固执、自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点点意译——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孔子慨叹说:“文王已经死了,文化礼制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消灭这文化礼制,(我就会被困死在这里),后人就不能够了解文化礼制了;如果上天不消灭这文化礼制,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点点意解:深陷困境的孔子,说自己的生死在天不在人,是达观,还是自信?人痴多读书208《论语》09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论语子罕篇第九读后感
论语子罕篇第九读后感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
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
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
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
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
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9.10子见齐衰(zī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
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
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
《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第九章读后感
关键词:论语第九章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论语》里的第九章,我听了以后觉得好有意思哦!其中有一句话我特别记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意思是我们要时常复习以前学过的东西,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变得更聪明。
我记得上次考试前,我复习了好多遍老师讲的内容,结果考试的时候,很多题我都答对了,心里乐滋滋的。
嘿嘿,这不就是“温故而知新”吗?
还有,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这句话也好好玩哦!就是说,学到的东西要经常复习,复习了以后,我们就会很开心。
就像我喜欢玩拼图,拼完一个大拼图特别开心,每次拼完都会觉得自己变聪明了。
读完《论语》第九章,我明白了,复习真的很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越来越厉害,做个聪明的人,像孔子一样,成为有智慧的大人!
—— 1 —1 —。
《论语》子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竭焉。
9.8 ⼦⽈:“吾有知乎哉?⽆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竭焉。
”孔⼦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
有⼀个粗鄙的⼈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量来帮助他。
”(孔⼦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
有⼀个乡下⼈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说:“我有知吗?我实是⽆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空空,⼀⽆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注释】叩其两端⽽竭焉:指孔⼦就农夫所问的问题,从⾸尾两头开始反过来叩问他,⼀步步问到穷竭处,问题就不解⾃明了。
叩,叩问。
两端,指鄙夫所问问题的⾸尾。
竭,尽。
【解读】此章也是孔⼦的⾃谦之辞。
孔⼦本⼈是⼗分诚实和谦虚的。
事实上任何⼈都不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全知全能,因为⼈的精⼒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有⼀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法,就是“叩其两端⽽竭”。
只要抓住问题的两头,研究到底,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种⼗分有意义的思想⽅法。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竭焉。
”鄙夫,乡村的⼈,也指庸俗浅陋之⼈。
叩,叩问。
竭,竭尽。
意思是有⼀个乡下⼈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钱穆则从另⼀个⾓度解析,他说,“如叩门使门内⼈闻声开门,⼜如叩钟使⾃鸣。
孔⼦叩问此鄙夫,使其⼼⾃知开悟。
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可疑,使⾃开悟。
”圣⼈当然是⽆所不知,他通过从两端穷竭叩问,使这个乡下⼈对其所怀疑之事都有所开悟,都弄明⽩了。
这种解释也很好。
孔⼦“叩其两端⽽竭焉”的⽅法是参照了舜的智慧,《中庸》上讲,“⼦⽈:舜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形容舜的智慧,是好问、好察迩⾔。
论语第九章读后感
论语第九章读后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历来倍受争议的一句话。
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论语集解》说:“罕者,希也。
利者,义之和也。
命者,天之命也。
仁者,行之盛也。
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刑昺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
罕,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
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朱熹则同意程颐的观点: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谈到:“《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
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
孔子生平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很少。
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所以不取。
”刘宝楠认为“利命仁三者。
皆子所罕言。
而言仁稍多。
言命次之。
言利最少”。
杨树达分析孔子“罕言仁”的原因是“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解释均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应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在此,“与”被译为“和”的意思。
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如此断句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
在这里,“与”被译为“赞许”。
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
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
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
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
又命字,亦言之非一。
……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
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
与者许也。
”郭沫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很少谈利,但称道命,称道仁。
他既说‘仁者不忧’又说‘知命不忧’。
9《论语 子罕第九》-【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见其止也。”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中 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中
国
国
风
风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
至焉而已矣。”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功亏一篑】
中 譬如:好比 篑:装土的竹筐
国 风
平地:填平洼地 中 国 风
PS:“功亏一篑而止” “虽覆一篑犹进”
成败在己不在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其:表推测,大概
中
中
国 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
国 风
中 国
风
风
绎:本义抽丝,引申为寻纠事理,分析鉴别以判断真假是非
PS:对正言规劝要照着去改正错误,对恭维赞扬要探究其真意。 知道理易,行道理难,是谓知易行难。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中
中
国 风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病间:病轻些的时候
由:子由
国
风
风
吾谁欺:吾欺谁?
与其……无宁:表示选择,“与其……还不如……(宁愿、宁可)” 大葬:按照葬大夫的礼节来安葬
【9.12 解读】
• 当时大夫去世,丧事由家臣治理。孔子当时不在位,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之——子罕第九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章四字一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利,赞同命和仁。
这一章说孔子罕言利没什么争议,争议在命和仁谈得多不多。
考之《论语》,“十五而知天命”,“死生有命”,“赐不受命”等等,言命是不少的,言仁更多达一百余处。
所以再说很少谈命谈仁就不合适了。
《集注》认为是孔子很少谈利谈命谈仁,程子注: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忘记在什么地方看的,说朱元璋当了皇帝,秘诏各布政使找和他生辰八字相同的人,结果找了三个,一个和尚,一个乞丐,一个市侩,朱元璋就问刘基刘伯温,怎么回事,刘基回答引了程子的话:命之理微,圣人不能穷也。
其实朱元璋当过和尚也讨过饭,这里面多少还是有关联的。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或以为是项橐,也未必是,这个无关紧要。
执,专做,专门从事。
达巷的党人说:“孔子真伟大!学识渊博,可惜不是某一方面的名家。
”孔子听到了,对门下弟子说:“我专执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想还是专执驾车吧!”这一章是别人赞美孔子,孔子谦以承之。
李光地《读论语札记》:六艺莫粗于射御,而御又较射为粗。
9.3【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做礼帽,这是古礼。
现在用丝绸,比较节俭,我跟从大家,也用丝绸做的礼帽。
臣在堂下拜君,这是古礼。
现在都在堂上拜,太骄了,虽然有违于众,我还是在堂下拜。
”关于礼俗的变革,孔子既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而取俭舍泰,里面也是有深意的。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绝没有四种弊病:不凭空臆测,不期其必然,不固执,不自我。
《论语意原》: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
禁止之心绝,则化矣。
绝意必固我是“时时勤拂拭”,绝毋则是“本来无一物”,高明透脱,这才是圣人地位。
有人说固同故才能和必区别开,毋故就是不泥其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也有道理。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罕篇第九(1)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罕篇第九(1)【题解】本篇篇名取“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子罕”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先圣,本篇谈至圣,先圣即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至圣即孔子,本篇谈至圣的德与行。
大体从四个方面谈。
一、谈孔子的谦虚谨慎。
具体的有孔子的慎言、慎名、慎礼、慎绝。
慎言,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慎名即“达巷党人”章。
慎礼有三章,麻冕之礼,从众不苟简,齐衰之礼,与人恭敬谦和,弟子行诈伪之事,孔子正真伪之礼。
慎绝则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谈孔子的才能学艺。
具体的有孔子的多学,多知,多能,多艺。
多学,有“天降斯文于我,文不在兹乎?“仰钻瞻忽”之学,浩瀚无边。
多知,叩两端而获知。
多能,多能鄙事是一能;出事公卿,入事父兄是二能;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是三能。
多艺,我不被任用,“故艺”。
三、谈孔子劝学励学。
劝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励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语之而不惰者。
”“夺帅不夺志。
”四、谈孔子的哲学思想。
如“凤鸟不至”,“逝者如斯夫”,“苗而不秀”,“后生可畏”,“岁寒知松柏”。
“仁”,“智”,“勇”,均为孔子之哲学。
“未见好德如好色”,共学、适、道、与立、与权之变化,归隐之想,唐棣之思等等。
【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①罕:稀少。
②利:功利。
③与:此处指称许、赞同。
【语译】孔子很少谈为何牟利,却称许天命和仁爱。
【解读】本章谈“利”、“命”、“仁”。
因“利”字意见较为一致,无大分歧,“命”、“仁”分歧颇大,搜罗前贤,略有四说:一、罕言说;二、多言说;三、赞成说;四、赞许说。
一、罕言说。
诸如魏?何晏,唐?皇侃,宋?朱熹,均持此说。
何晏《论语集解》:“罕者,希也。
利者,义之和也。
命者,天之命也。
仁者,行之盛也。
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皇侃《论语义疏》:“言者,说也。
利者,天道元亨,利万物者也。
与者,言语许与之也。
命,天命,穷通夭寿之目也。
仁者恻隐济众,行之盛者也。
弟子记孔子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许与人者也。
子罕篇读后感
子罕篇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罕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子罕篇读后感1《孟子》中说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对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咱们读经其实也一样,“独读经,不如众读经”。
大家一起读经可以各抒己见,辨明是非,发现一些自己难以自查的错误。
比如今天读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我一直理解成“天气冷了,我们就知道松柏凋谢了”,犹如“一叶知秋”。
其实不然,经过大家一起解读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树。
比喻,苦难能历练一个人”。
真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
因此,我很高兴能与那么多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并发现自己的错误,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第九篇《子罕》。
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好几方面的道理,主要包括处事原则、做事恒定、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以及自信心、时间观念等。
其中不乏名句,例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上面哪句都是朗朗上口的名句。
但我最钟情的句子却是一句不起眼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博学多才,却无专长。
有嘲讽孔子,其实是大而无当,并无真才实学的意思。
听了这个话以后,孔子对弟子说:“我有什么专长呢?是射箭呢?还是驾驶马车呢?就算是驾驶车马吧。
”孔子最大的才能显然不是驾驶车马。
可是为什么他要这样贬低自己呢。
把自己从一个大学士贬为一个马夫。
这显然是有隐情的。
南怀瑾先生对此的理解是,驾驶马车,寓意孔子想做引领时代的先锋。
我的理解倒是有些不同。
我觉得孔子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心得体会“利”、“命”、“仁”之讨论—《子罕篇第一章》卷九·子罕第九【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1章。
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一、注解之争《论语•子罕》篇首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注解争议较多。
朱熹《论语集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少也。
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张居正评《论语》——子罕第九(1)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罕是少。
利是人情之所欲。
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仁是心之德。
门人记说: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所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
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
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
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夭穷通之理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
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
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
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
夫观圣人之所罕言,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
后来许多注家多认为《论语》里虽然言"利"的场合相对不多,但是言"命"特别是言"仁"的场合是非常多的,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从当前注解情况看,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其一,大体上坚持朱熹的注解。
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杨伯峻说:"......《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
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
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不是少的。
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指上文所述并不罕言'仁'之论--引者),所以不取......。
"(《论语译注》)杨的大意是说,《论语》之中论"仁"较多,并不能推翻罕言"仁"的事实,所以继续将此句解为:"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其二,不赞同朱熹的注解。
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康有为说:"考之《论语》,孔子言命、仁至多,......即《论语》言'仁'已四十二章,若以为罕言,则孔子所多言者为何也?"(《论语注》)。
近现代注家多有此问。
很多学者认为此句当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不应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字当解为"赞许"之意。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其译为:"孔子很少讲利。
许命,许仁。
"他说:"《论语》一书极少讲'利'。
但屡次讲'命',讲'仁'最多,超过百次以上。
但多数注疏均释作少讲利和命和仁,与原书不合。
" 钱逊、钱穆先生均持此观点。
钱逊的译解是:"孔子很少谈利而赞成命与仁"。
钱穆的译解是:"先生平时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 "与"字确实有"赞成、赞赏、推祟"之意,如《先进》篇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利、命、仁讨论纵观《论语》全书二十篇,一万五千余言,全书直接或间接谈论“利”“命”“仁”之处如下:(一)关于"利"在《论语》中,"利"字在9个章句中出现了11次,择于下:(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2](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1](5)子路问成人。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12](6)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20.2](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2](8)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9)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18]其中(1)、(2)(3)(4)(5)中6个"利"字(其中(3)中两个),(6)中的"因民所利"之"利",可解之为"私利"、"利益"、"好处",其余4个"利"字为其它意思。
不考虑(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孔子在(1)、(2)、(3)、(5)各句中均对"利"的追求采取反对之态度,但在(6)句中却强调"因民之利而利之"。
由此可见,孔子反对的是追求私利、小利和个人之利,但却赞成追求民利、公利和国家之利,"因民之利而利之",不但重视百姓之利,还要求帮助老百姓追求百姓之利。
"因民之利而利之",虽然只有一句,却是重若千均,这是孔子心中所欲。
我们不能因为只此一句强调民利,而认为孔子罕言民利。
同样,也不能因为只有四句反对追求私利,而认为孔子并不强烈反对私利。
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私利的句子多于强调民利的句子,而认为在孔子心目中反对私利甚过强调民利。
其实,孔子也并不绝对反对追求私利,民利本身最终都表现为私利,表现为一个一个社会成员的实际收益,这是孔子强烈追求的。
孔子反对的是君子等对于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的这一类群体追求私利的行为,他不反对普通老百姓追求私利,因为这种私利集合起来就是民利。
孔子明白,在整个社会中,必须有一个群体以国为家,以民利为已利,这样的社会才会展现出凝聚力和向上的生机,如果全社会一切人员均以私利为行为的出发点,国家民族社会走向灭亡将是必然的。
由此可以推断,这里所谓孔子"罕言"利,并不是罕言反对私利的追求,也不是罕言民利之重要,而是指他自己的行为选择标准很少考虑私利。
(二)关于"命"在《论语》中,"命"字在21个章句中出现了24次,择于下:(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1命:天命,自然或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命:寿命(3)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命:命运,个人之命运。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6]命:命运,国家之命运。
(5)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6)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趋进,翼如也。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0.3]命:所托之使命或任务。
(7)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20]命:令,所托之使命或任务。
(8)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7]命:寿命。
(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1.19]命:禄命或公家之命(接近使命或任务之意,也有解为个人命运的说法,此处不细辨)(1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命:命运,个人之命运。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3.20]命:令,所托使命或任务。
(12)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14.8]命:外交文书。
(13)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文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2]命:生命。
(1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14.36] 命:天命,自然或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5)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14.44]命:使命或任务。
(16)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则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命:号令(或国之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