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九《子罕》篇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九(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九(权威直接打印)
丧 斯 文 也, 匡 人 其 如 予

何?”
tài zǎi wèn yú zǐ gòng yuē fū
9.6 太 宰 问 于 子 贡 曰:“夫
zǐ shèng zhě yú hé qí duō néng
子 圣 者 与?何 其 多 能yě来自zǐ gòng yuē
gù tiān zòng zhī
也?”子 贡 曰:“固 天 纵 之
rán hòu yuè zhèng

sòng gè rú hào sè zhě yě
然 后 乐 正 ,《雅》《 颂 》各 如 好 色 者 也。”
dé qí suǒ
得 其 所。”
zǐ yuē
pì rú wéi shān wèi
9.19 子 曰:“譬 如 为 山 ,未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wú hé zhí zhí yù hū zhí shè jì méi wén bú zài zī hū tiān zhī
“吾 何 执?执 御 乎?执 射 既 没,文 不 在 兹 乎? 天 之
hū wú zhí yù yǐ
乎?吾 执 御 矣。”
jiāng sàng sī wén yě hòu sǐ zhě bù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lún yǔ
《论 语》
yě chún jiǎn wú cóng zhòng bài xià
也 纯 ,俭 ,吾 从 众 。拜 下,
zǐ hǎn piān dì jiǔ
子罕 篇 第九
lǐ yě jīn bài hū shàng tài yě suī
礼 也;今 拜 乎 上 ,泰 也。虽
在 前 ,忽 焉 在 后。夫 子 循 且 予 与 其 死 于 臣 之 手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论语子罕篇第九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

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

(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

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

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09《论语》第九篇子罕

09《论语》第九篇子罕

《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三十一章)9.1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①罕:副词,少也,只表示动作频率。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而不以一项专长来树立名声。

”孔子听了,对学生们说:“我专长干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还是驾车吧。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①,俭②,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用黑色丝料制作,这样省俭些,我赞同大家的做法。

臣见君,先在堂下跪拜磕头,再到堂上磕头,这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免除了堂下的磕头,要到堂上才跪拜磕头,这是傲慢的表现。

虽然违背了大家的做法,我仍然坚持在堂下跪拜磕头的主张。

”【注释】①纯:黑色的丝。

②俭:绩麻做礼帽,依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

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很费工。

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省俭些。

③拜下:指臣见君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再到堂上磕头。

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似乎废弃了。

④泰:骄纵。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绝无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②不得与(yù)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拘禁,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传下来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使这些文化丧失不传,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不想让这些文化丧失,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注释】①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

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阳货,于是囚禁了孔子。

《论语》读书笔记--09子罕篇

《论语》读书笔记--09子罕篇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笔记】“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笔记】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笔记】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笔记】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

四、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4)我:自私,自以为是。
四、【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臆猜,
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赏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是孔子的立身行事、出 处语默的自律条。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 有首先做到了这四个不要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 格。要克服偏见、主观、固执和自我,说起来容易,做起 来很难。要坚持真理、要随时、随处、随事严格要求自己, 勇敢地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四个不要的关键是毋我。 毋我必须无我,即超越自我,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十三、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
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 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到那里(去实行教化) 还有什么闭塞落后的呢?”
【赏析】前面曾记述了孔子因道不行,而有“乘桴 浮于海”的感喟,本章却发出“欲居九夷”的牢骚 话。有人对孔子说,九夷文化闭塞,经济落后,民 风习俗野蛮。孔子认为只有自己有为有守,可以安 身立命,不会有闭塞、落后、野蛮的感受。孔子的 华夷观念,不是种族的区分,也不是地域区别,而 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标。
【赏析】《雅》、《颂》,《诗经》的组成分风、 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国的地方民歌,雅是秦声, 颂是祭祀时乐曲或舞曲。孔子回鲁后,使杂乱的乐 章各得其所,这就是“乐正”,即乐章得到整理、 纠正。
十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十五、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五、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
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也。”子 闻之,曰:“太宰知我乎?无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篇第九(带拼音)

子罕篇第九(带拼音)

子罕篇第九9.1 子罕言利与y ǔ命与y ǔ仁。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 子曰:“麻冕mi ǎn ,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9.4 子绝四:毋w ú意,毋必,毋固,毋我。

9.5 子畏于匡ku āng 。

曰:“文王既没m ò,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s àng 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y ú斯文也;天之未丧s àng 斯文也。

匡ku āng 人其如予何?”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y ú?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ji āng 圣,又多能也。

”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sh ào 也贱,故多能鄙b ǐ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f ú!”9.10 子见齐z ī衰cu ī者,冕mi ǎn 衣裳ch áng 者与瞽g ǔ者,见之虽少sh ào,必作;过之必趋。

”9.11 颜渊喟ku 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zu ān 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ji ān ,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w éi 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y ǔ与其死于y ú臣之手也,无宁n ìng 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 ùn 椟d ú而藏c áng 诸?求善贾g ǔ而沽g ū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g ǔ者也!”9.14 子欲居九夷。

论语《玖-子罕篇》原文及解读

论语《玖-子罕篇》原文及解读

论语《玖-子罕篇》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玖-子罕篇》原文及解读【导语】:玖子罕篇《子罕》是《论语》的第九篇,它一共包括30章。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罕篇》原⽂及译⽂ 【⼦罕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

其中著名的⽂句有:“出则事公卿,⼊则事⽗兄”;“后⽣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篇涉及孔⼦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弟⼦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的某些活动。

【原⽂】 9·1 ⼦罕(1)⾔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 孔⼦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罕⾔利”,说明孔⼦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对此是⼗分重视的。

孔⼦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思想中的⼀个组成部分。

孔⼦还讲“仁”,这⾥其思想的核⼼。

对此,我们在前⾯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 9·2 达巷党⼈(1)⽈:“⼤哉孔⼦!博学⽽⽆所成名(2)。

”⼦闻之,谓门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注释】 (1)达巷党⼈:古代五百家为⼀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的⼈。

(2)博学⽽⽆所成名:学问渊博,因⽽不能以某⼀⽅⾯来称道他。

【译⽂】 达巷党这个地⽅有⼈说:“孔⼦真伟⼤啊!他学问渊博,因⽽不能以某⼀⽅⾯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听说了,对他的学⽣说:“我要专长于哪个⽅⾯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 【评析】对于本章⾥“博学⽽⽆所成名⼀句”的解释还有⼀种,即“学问⼴博,可惜没有⼀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认为,孔⼦表⾯上伟⼤,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 9·3 ⼦⽈:“⿇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点点意译:孔子很少讲利益和天命,(孔子)赞赏的是仁德。

点点意解:不可把握的存而不论,可以努力的践行之!人痴多读书204 《论语》090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点点意译——达巷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广泛地学习却无极为突出而出名的方面。

”孔子听说了这个人的评论,就对自己的门徒弟子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执着于驾车吗?执着于射箭吗?我执着于驾车吧。

”点点意解:专一而通博是现在的人才标准。

孔子的时代,大概是要在某方面突出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然达巷的人不会因为孔子博学而称赞孔子。

人痴多读书205《论语》090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点点意译——孔子说:“戴麻料帽子,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大家都戴丝织帽子,这样节俭些,我和大家一样。

(臣子觐见国君)先在堂下叩头,进去朝堂后又叩头,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只是进入朝堂后叩头,这样很傲慢。

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先在堂下叩头。

”点点意解:对于旧传统,孔子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原则地继承。

人痴多读书206 《论语》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点点意译——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想臆断,不绝对一定,不顽固固执,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点点意解:孔子在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是懂得变通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刚柔并济,才可屹立于世。

随波逐流就会迷失自己,只有自己就会失去大众,所以为人处事,即可独处,又可随众。

很多痛苦源于“臆想、必须、固执、自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点点意译——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孔子慨叹说:“文王已经死了,文化礼制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消灭这文化礼制,(我就会被困死在这里),后人就不能够了解文化礼制了;如果上天不消灭这文化礼制,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点点意解:深陷困境的孔子,说自己的生死在天不在人,是达观,还是自信?人痴多读书208《论语》09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

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

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最新版)目录1.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概述2.孔子的谦虚谨慎3.孔子的才能学艺4.孔子的劝学励学5.孔子的哲学思想正文【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概述】《论语·子罕第九》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这一篇文字所言及的是至圣,也就是孔子的德与行。

全篇内容涵盖了孔子的谦虚谨慎、才能学艺、劝学励学以及孔子的哲学思想等方面。

【孔子的谦虚谨慎】孔子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表现出了谦虚谨慎的品格。

他认为自己很少谈论利与命与仁,并不是因为这些话题不重要,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限。

这种谦虚的态度,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的敬畏和对于未知领域的尊重。

【孔子的才能学艺】孔子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艺。

他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才能,但不是在某个领域有特殊的专长。

他提到自己会驾车和射箭,这些技能在古代社会是非常有用的,也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孔子的劝学励学】孔子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他鼓励学生们要勤奋学习,不要害怕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立足于生命的全局来看待生命成长,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成长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他强调人在四十、五十岁时,随着体力和经历的下降,再想有所作为确实就很难了。

因此,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论语》原文+注释 子罕篇

《论语》原文+注释 子罕篇

《论语》原文/注释子罕篇子罕言利[1] ,与命与仁[2] 。

[1] 罕:少。

[2] 与:赞同,肯定。

一说,“与”,是连词“和”。

则此句的意思为:孔子很少谈财利、天命和仁德。

宋儒程颐就曾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但是,综观《论语》全书,共用“命”字21 次,其中含“命运”“天命”意义的,有10 次;共用“仁”字109 次,其中含“仁德”意义的达105 次。

由此看来,说孔子很少谈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据的。

达巷党人曰[3]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4]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 达巷党人:达巷那个地方的人。

“达巷”,地名。

滋阳县(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北,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

“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一说,“达巷党人”,指项槖(tuó驼)。

传说项槖七岁为孔子师。

[4] 执:专做,专门从事。

子曰:“麻冕[5] ,礼也;今也纯[6] ,俭[7] 。

吾从众。

拜下[8] ,礼也;今拜乎上,泰也[9] 。

虽违众,吾从下。

”[5] 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

按古时规定,要用两千四百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约合现在一尺五寸)的布来做。

很费工,所以不如用丝绸俭省。

[6] 纯:黑色的丝绸。

[7] 俭:节俭,俭省。

[8] 拜下:按照传统古礼,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后,到堂上再跪拜一次。

[9] 泰:轻慢,骄奢。

子绝四:毋意[10] ,毋必[11] ,毋固[12] ,毋我[13] 。

[10] 毋:同“勿”。

不,不要。

意:推测,猜想。

[11] 必:必定,绝对化。

[12] 固:固执,拘泥。

[13] 我:自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子畏于匡[14] ,曰:“文王既没[15] ,文不在兹乎[16]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17]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8] ![14] 子畏于匡:“畏”,受到威胁,被拘禁。

《论语》子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竭焉。

9.8 ⼦⽈:“吾有知乎哉?⽆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竭焉。

”孔⼦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

有⼀个粗鄙的⼈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量来帮助他。

”(孔⼦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

有⼀个乡下⼈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说:“我有知吗?我实是⽆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空空,⼀⽆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注释】叩其两端⽽竭焉:指孔⼦就农夫所问的问题,从⾸尾两头开始反过来叩问他,⼀步步问到穷竭处,问题就不解⾃明了。

叩,叩问。

两端,指鄙夫所问问题的⾸尾。

竭,尽。

【解读】此章也是孔⼦的⾃谦之辞。

孔⼦本⼈是⼗分诚实和谦虚的。

事实上任何⼈都不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全知全能,因为⼈的精⼒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有⼀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法,就是“叩其两端⽽竭”。

只要抓住问题的两头,研究到底,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种⼗分有意义的思想⽅法。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竭焉。

”鄙夫,乡村的⼈,也指庸俗浅陋之⼈。

叩,叩问。

竭,竭尽。

意思是有⼀个乡下⼈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钱穆则从另⼀个⾓度解析,他说,“如叩门使门内⼈闻声开门,⼜如叩钟使⾃鸣。

孔⼦叩问此鄙夫,使其⼼⾃知开悟。

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可疑,使⾃开悟。

”圣⼈当然是⽆所不知,他通过从两端穷竭叩问,使这个乡下⼈对其所怀疑之事都有所开悟,都弄明⽩了。

这种解释也很好。

孔⼦“叩其两端⽽竭焉”的⽅法是参照了舜的智慧,《中庸》上讲,“⼦⽈:舜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形容舜的智慧,是好问、好察迩⾔。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

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

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

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

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

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9.10子见齐衰(zī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

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

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

《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国学宝典《论语》:子罕第九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罕第九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罕第九原文翻译子罕第九【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白话】孔子说:“比如积土堆山,差着一筐土没堆成,就停下,是我自己停止了。

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山,即使才倒了一筐土,继续向上倒,是我自己往前了。

”【释词】譬如:比如。

为山:堆山。

《正义》:“为山,谓积土为山也。

”篑:土笼也,即盛土的筐。

《后录》:“《说文解字》:‘篑,草器。

’盖草作之所以盛土者也。

”按:或竹或草编成者。

吾止:自我停止。

包咸:“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

”张栻:“进止系乎己,而由人乎哉?”覆:倒、倾倒。

进:继续向上堆土。

马融:“将进加功。

” 《注疏》:“言人进德修业,功虽未多,而强学不息。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劝人进于道德也。

朱子曰:《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夫子之言,盖出于此。

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

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郑汝谐曰:特在吾一念尔!一念往,则九仞可成;一念废,则一篑不进。

张栻曰:虽覆一篑,然进则不可量;虽余一篑,然止则无所望。

学以成德为贵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为学进止之机皆由于己也。

人之为学,必求有成。

倘日积月累,已实用工夫,而一旦厌怠心生,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究归无成。

谁止之乎?只一己因循怠惰而止耳。

人之为学,勿可畏难。

虽为圣为贤,未曾全用工夫,而一旦发愤精进,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不可限量。

谁进之乎?只一己奋发精勤以往耳。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可见为学在锐志,尤在有恒,诚使工夫无有间断,则盛德大业岂难致哉?钱穆曰:本章言学者当自强不息,则积久而终成。

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周宗建曰:戒人之止心,励人之进心。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

【题解】本篇篇名取“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子罕”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先圣,本篇谈至圣,先圣即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至圣即孔子,本篇谈至圣的德与行。

大体从四个方面谈。

一、谈孔子的谦虚谨慎。

具体的有孔子的慎言、慎名、慎礼、慎绝。

慎言,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慎名即“达巷党人”章。

慎礼有三章,麻冕之礼,从众不苟简,齐衰之礼,与人恭敬谦和,弟子行诈伪之事,孔子正真伪之礼。

慎绝则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谈孔子的才能学艺。

具体的有孔子的多学,多知,多能,多艺。

多学,有“天降斯文于我,文不在兹乎?“仰钻瞻忽”之学,浩瀚无边。

多知,叩两端而获知。

多能,多能鄙事是一能;出事公卿,入事父兄是二能;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是三能。

多艺,我不被任用,“故艺”。

三、谈孔子劝学励学。

劝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励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语之而不惰者。

”“夺帅不夺志。

”四、谈孔子的哲学思想。

如“凤鸟不至”,“逝者如斯夫”,“苗而不秀”,“后生可畏”,“岁寒知松柏”。

“仁”,“智”,“勇”,均为孔子之哲学。

“未见好德如好色”,共学、适、道、与立、与权之变化,归隐之想,唐棣之思等等。

【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①罕:稀少。

②利:功利。

③与:此处指称许、赞同。

【语译】孔子很少谈为何牟利,却称许天命和仁爱。

【解读】本章谈“利”、“命”、“仁”。

因“利”字意见较为一致,无大分歧,“命”、“仁”分歧颇大,搜罗前贤,略有四说:一、罕言说;二、多言说;三、赞成说;四、赞许说。

一、罕言说。

诸如魏•何晏,唐•皇侃,宋•朱熹,均持此说。

何晏《论语集解》:“罕者,希也。

利者,义之和也。

命者,天之命也。

仁者,行之盛也。

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皇侃《论语义疏》:“言者,说也。

利者,天道元亨,利万物者也。

与者,言语许与之也。

命,天命,穷通夭寿之目也。

仁者恻隐济众,行之盛者也。

弟子记孔子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许与人者也。

9《论语 子罕第九》-【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9《论语 子罕第九》-【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见其止也。”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中 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
至焉而已矣。”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功亏一篑】
中 譬如:好比 篑:装土的竹筐
国 风
平地:填平洼地 中 国 风
PS:“功亏一篑而止” “虽覆一篑犹进”
成败在己不在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其:表推测,大概


国 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
国 风
中 国


绎:本义抽丝,引申为寻纠事理,分析鉴别以判断真假是非
PS:对正言规劝要照着去改正错误,对恭维赞扬要探究其真意。 知道理易,行道理难,是谓知易行难。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国 风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病间:病轻些的时候
由:子由



吾谁欺:吾欺谁?
与其……无宁:表示选择,“与其……还不如……(宁愿、宁可)” 大葬:按照葬大夫的礼节来安葬
【9.12 解读】
• 当时大夫去世,丧事由家臣治理。孔子当时不在位,

论语子罕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子罕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子罕篇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

其中的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章节,本文将对子罕篇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子罕篇原文如下:子罕言之:“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子罕引用孔子的话所言。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子曰”是指孔子说过的话,因为《论语》是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而成,所以这一句是子罕引用孔子的话。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句是孔子的教导,意思是要我们审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观察他的动机和出发点,以及察看他的心态和安定程度。

接下来是子罕的反问:“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里的“叟”是对另一个人的称呼,多用于尊敬、称赞之词。

子罕用两次“人焉叟哉?”来强调孔子教导我们观察他人的重要性,并表达出对人类智慧和修养的称赞与敬佩。

通过对子罕篇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首先,孔子强调了思考观察他人的重要性。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辞,深入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出发点,以及察看他们的内心状态。

其次,文章中的“人焉叟哉?”可以理解为对人类智慧和修养的赞美。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面临着判断他人真实性和意图的问题。

因此,孔子强调通过思考观察来了解人性,体现出对人类智慧和人文主义的肯定。

最后,子罕篇提醒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力。

只有通过经验积累和思考训练,我们才能对他人和自己更加理解和应对。

通过对子罕篇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与人交往中还是在自我修炼中,我们都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和判断,以达到更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子罕》篇解读仪器图书管理办公室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包括31章。

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罕篇第九;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罕,副词,希也;论语中的解释,孔子很少主动的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那么,事实上,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还是很有争议的,分析一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论语》中孔子谈到“利”、“命”、“仁”的次数,从谈及的频率便可直接看出是否“罕言”;在《论语》中,孔子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也有说109次?。

第二,“与”的解释,在“和”跟“赞许”两种解释中展开争论;第三,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

我认为,要还原这句话的真意,需深究的是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透过孔子的思想才能正确解释此话。

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赞许的便“多言”,反对的便“罕言”。

从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我们知道,孔子罕言“利”与“命”,但并不罕言“仁”。

因此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注解是不合理的。

如此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的意思是说,射箭是需要有目标的,然后为了达到目标要专心训练,这叫专才,也就是现在的专家。

但是驾车呢,可以四处跑,涉猎广泛,但没有专长,是杂家,但博学,是个通才。

孔子的意思就是,我是做专才好呢还是做博学的通才好呢?我看我还是做通才好了。

《论语》里面的幽默。

说孔子虽然博学,却没有一个定位,也就是博而不专,主攻方向不明。

就像现在一些人劣等的批评家本身不懂圣贤,却对圣贤妄加评论。

孔子听说后觉得非常好玩,就跟弟子幽默了几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孔子的话好像带着征求意见的意思,其实是自问自答。

经过一番选择、推敲,孔子确定了一个职业,就是驾车。

驾车属于六艺之一,孔子是非常擅长的。

孔子的意思,这下子自己有一个正式的职业,就不会有人说他了。

“达巷党人”真算是以凡夫之心度圣人之腹了。

难道孔子这一生就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吗?须知孔子终身谋道不谋食,他周游列国、聚徒讲学,为的是弘扬正知正见正能量,挽救社会危局。

再者“达巷党”是个小地方,至今已是无从考证。

然“达巷党人”一说颇含反讽。

理由是:“党”本身不大;“巷”也不算宽;如今竟以“达”自居。

自居也罢,“达巷党人”说出来的话也不算高明。

这就太有讽刺意味了。

而孔子的幽默,不仅说明他看破了话中之意,更显示出圣人的自在。

9.3子曰:“麻冕①,礼也。

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

拜下④,礼也。

今拜乎上⑤,泰也⑥;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①麻冕:麻制成的礼帽。

做工很细,因而较昂贵。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省俭。

按照规定,麻冕必须用二千四百缕细麻线织成,很费工;而丝质细,容易织成,反而俭省。

④拜下:臣向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叫拜下。

⑤拜上:指臣见君免去先拜下之礼直接上堂拜谒。

⑥泰:傲慢。

【语译】孔子说:“用麻冕做礼帽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家都改用用黑丝,比麻冕节省;我就随俗从众了。

(晋见国君)必先在堂下行拜礼,是古礼的要求,现在竟然直接上堂拜谒,这就太过分了。

所以虽有违众意,我依然遵从先在堂下行拜的古礼。

”【解读】本章两句,第一句谈礼服,第二句谈礼仪。

礼服从俭,显出俭朴,孔子赞同。

礼仪从俭,显出骄慢,孔子不赞同。

同是为礼,一则赞同,一则反对,表现出孔子的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

孔子说:“君子之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对待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义”则是惟一衡量事物的标准。

朱熹也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原文】9.4子绝四:毋意①、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①毋意:不凭空猜测。

毋:通“无”。

意:通“臆”。

②绝:杜绝、戒掉。

【语译】孔子戒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要武断专横,不要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解读】孔子说修身自律要克服四大毛病: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否塞,不要唯我独是。

按朱熹的说法:“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

”意必是固我之因,固我是意必之果,反过来,固我是意必之因,意必是固我之果。

前两者与后两者互为循环因果,恶性循环,一句话,以自我为中心,心里从不装有他人,更不用说天下国家,孔子深以为自戒自律自绝。

9.5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②,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③;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注释】①畏:拘禁。

匡地: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②丧斯文:消灭这一种文化。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④如予何:把我怎么样。

如……何,文言文中的凝固结构,对……怎么样。

【语译】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满怀戒惧之心的学生说:“文王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礼乐文化不还在我这里吗?如果天要丧灭这种礼乐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礼乐文化了。

如果天不想丧灭这礼乐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样呢?”【解读】本章的文字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天知命的胸襟。

子畏于匡,孔子被拘禁在匡地。

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

匡地的人遭受过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似,匡地人错将孔子拘禁了五天。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观豁达的胸襟。

【原文】9.6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②,又多能也③。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④,故多能鄙事⑤。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①太宰:官名,辅佐治理国家,这里具体指谁已难于考证。

②纵:使。

③多能:多种技能。

④少也贱:小时候贫贱。

⑤鄙事:卑贱技艺。

【语译】太宰问子贡说:“你们的先生是位圣人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才能呢?”子贡说:“恐怕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所以让他拥有这多的才能。

”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他了解我吗!因我年少时贫贱,所以学会了许多粗鄙的技能。

君子难道以多能显名吗?君子才不靠多能哩。

”【解读】本章谈的是“圣”与“能”的问题,即“圣人”与具体技能的关系问题。

所谓圣人,“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圣人应该是大智慧,善于变化,善测万物,更重要的是圣人以天为效法的对象。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圣人是“恭己南面而天下治。

”“无为而无不为。

”不需要学习稼穑园圃类的事。

也就是说圣人不需要有具体的技能。

“圣”与“能”一般说不必兼通而并存,当时盛传孔子为圣人,太宰颇有一些怀疑,于是向子贡询问,孔子是圣人吗?既然是圣人,为什么有这么多普通人才应该具有的才能呢?子贡极力维护孔子的威信:“固天纵之将圣。

”圣人本来就是上天成就他的,而且同时又给他许多才能。

子贡的回答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孔子知道这些议论后,说:“太宰知我乎?”意思是太宰不知道我,潜台词是你子贡也不知道我,因为我幼年丧父,家境贫贱,多受困扼,迫于生计,学会了许多粗鄙的事情,真正作为“劳心”而“治人”的君子都是不需要这些基本技能,何况圣人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君子需要这么多技能吗?不需要,“君子谋道不谋食。

”9.7牢曰①:“子云,‘吾不试②,故艺。

’”【注释】①牢:子牢。

孔子的学生。

②试:用,任用。

【语译】子牢说:“先生说过:‘我不能为当世所用,因而就学习、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吾少也贱,多鄙事。

”地位卑微,故多能鄙事。

“吾不试,故艺。

”不被任用,故多能多艺。

梁•皇侃《论语义疏》引缪协说:“此盖所以多能之义也。

言我若见用,将崇本息末,归纯反素,兼爱以忘仁,游艺以去艺,岂唯不多能鄙事而已。

”可见孔子多才多艺的原因在于不做官,故能在学习中、实践中积累技艺。

不做官,反而成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技能。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①,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②。

”【注释】①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②两端:事物的对立面。

【语译】孔子说:“我有全面的知识吗?其实没有。

有位乡下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把他所问之事的正反两端逐层进行分析,以求得其中,(答案就出来了)。

”【解读】本章是孔子谈获取知识的方法。

“吾有知乎哉?”孔子自设“有知”之问,自答以“无知”。

与孔子一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以求知”,“乐以忘忧,发愤忘食”,勤学不倦而知识丰富的特点相矛盾。

这里的“有知”,“无知”不是指知识的多或少,还是知识的有或无。

而是特指对当前所未认识的事物的一种态度,即我对眼前出现的我以前不认识的事物而发出的问话,“我知道吗?”答曰:“我不知道。

”孔子再引“鄙夫”问话,鄙夫问话内容孔子蒙后省略,补出即:你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呢?孔子回答他,“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意即空明虚静,湛然虚灵,不带任何主观成见。

“叩其两端而竭焉。

”“竭”后省略一“中”字,“两端”即对立矛盾事物的双方,即事物矛盾的对立面。

全章意思是不带主观成见,客观地去从事物矛盾的双方去认识事物,逐层分析事物,这就是孔子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和方法。

另外,“中”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他包括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

认识论,有“识中”、“择中”、“竭中”;方法论有“执中”、“用中”、“行中”;道德论有“居中”、“养中”、“守中”。

这一章谈的是孔子“中庸”哲学的认识论。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说:“凤鸟没有飞来,黄河没有出现河图,我的抱负实现无望了!”大家都知道,凤鸟是指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曾在舜帝和周文王时代出现过,凤鸟的出现预示着圣人出现、天下太平。

河图是指黄河中出现的图画,古代传说伏羲氏时代曾经在黄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伏羲氏据此河图创立了八卦,河图的出现预示着圣明君王的出现。

“凤鸟至,河出图”其实是讲两种瑞象,现在孔子很感叹的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是说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瑞象了。

“吾已矣夫”中的“已”是停止,这是孔子慨叹自己可能到头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当时孔子在春秋末期,那真的是礼崩乐坏的乱世,没有一个国君能够任用孔子,孔子一生很想效学周公,周公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盛世,孔子很感叹,自己虽有周公那样的抱负,也有周公那样的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