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比热容》

合集下载

比热容 物理九年级

比热容     物理九年级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将质量为4kg的水从 20℃加热到70℃需要吸收 8.4×105 J热量。如果将水倒 掉一半,它的比热容将为 4.2×103 J/(kg·℃) 。
学以致用 3、4 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两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
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
c
Q m(t2 t1)
Q:吸收的热量
m:物体质量 t1:物体初温度 t2:物体末温度
Q吸
cm( t2
t1) , Q 放
cm ( t1
t

2
例题 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已知:c=4.2×103J/(kg·℃),m=2kg, t1=20℃,t2=100℃。
求:Q吸。
甲、乙两块金属质量之比是5:3,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 升高温度之比是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 3:1 。
想一想
同一时刻,为什么沙子 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 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 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 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 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目标与任务
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能够利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会进行简单的吸热计算。
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 度吸热(或放热)很多,用水做冷却剂或取暖效果好。
思考 如图,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
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 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的比热容》课件-新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的比热容》课件-新版
解: 钢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Q放 = cm(t0-t1) =0.46×103 J/(kg·℃)×0.25 kg×(560 ℃-20 ℃) =6.21×104 J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4.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 铁 <c 铝)放在沸水中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它们
关于比热容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 性之一.
2、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 定的数值,跟物体质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 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
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一、比热容
关于比热容,下面几种认识对不对? A.1 kg沙石,温度升高1 ℃,大概要吸收920 J的热量 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C.同一种物质,比热容是相同的 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 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 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 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
3、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仅与物质的 种类和状态有关。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三、物质的比热容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来自大自然的疑问
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 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 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比热容》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比热容》教案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1.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答…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答…3.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答…(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师: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师: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的温度变化不同,如何判断水吸收的热量多少呢?生:……师:通过加热时间来判断吸收的热量多少的。

学生讨论:并尝试总结结论结论: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Q)与水的质量(m)有关,与水升高的温度(Δt)有关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的温度变化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多且在水的温度变化一定时,如果水的质量越多,水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1.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比热容 1教学目标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实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比热容 2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水的质量越大,升高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 也越大.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质的质量 升高的温度多少 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一、如何使水和煤油温度升高?
二、研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所要控制的
因素:
• 质量相同
• 加热的热源要相同
• 加热的时间相同
信息快递
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 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表示:一kg水温度升高一℃吸收的热量是四.二×一 0三J
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质不变,比热容不变;物质不同,比热容一般 不同. 四.比热容的实质 [一]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 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二]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
比热容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
分析比热表,可以找出哪些规律 ? J/[kg·℃]
少热量?
C水=四.二×一0三J /[kg·℃]
一kg 一℃ 五kg 一℃
五kg 一0℃
四.二×一0三J 四.二×一0三J × 五 四.二×一0三J × 一0×五
三、热量的计算
体一吸.根收据或物放质出比的热热容量的为末定温义可计算出初该温物 Q=Cm△t Q吸=Cm[t-t.]
Q放=Cm[t.-t]
三、你打算用哪种方法验证猜想?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
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 我们就
较温度的变化.
选你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 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 热量的多少].
两种方法在实验效果上是一致的.
实验探究: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 它们升高温度的多少.
少的内能?
已知:m=五00g=0.五kg,t一=六0 ℃,t二=二0 ℃ 求:Q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进一步思考
如果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 的热量是否也相同?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 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 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1、如何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2、如果改变加热方式会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信息快递
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 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如何比较两种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方法一:保持质量相同,在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的 情况下,观察物体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方法二:保持质量相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观察所需 要的时间(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4、主要仪器:
相同的热源、天平、温度计、秒表
质量相同,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谁升温更快? 质量相同,要升高相同的温度,谁需要的时间更长?
1、什么是比热容
经过科学测定,发现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 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用物 理量比热容来表示.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 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
号是 J / (kg · ℃) .
答:这个钢件在冷却过程中放出6.21×104 J的热量.
2.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 铁 < c
铝)放在沸水中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它们吸 收的热量【 B 】 A.铁块和铝块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B.铝块比铁块吸收的热量多
C.铁块比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Q
3.由c= mt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
比热容
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非常凉爽; 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而海水却仍然 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 度不一样?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3 比热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3 比热容

例题
一个质量为250 g的钢件,加热到560 ℃,然后在空气中自然 冷却,室温为20 ℃,这个钢件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 钢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解: Q放 = cm(t0-t1)
=0.46×103 J/(kg·℃)×0.25 kg×(560 ℃-20 ℃) =6.21×104 J
比较不同物 质吸热情况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 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比 热 容
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 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乘积之比
单位
物理意义
比热容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3节
第十三章 内能
比热容
第2课时
回顾与复习
1.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__单__位___质__量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所__吸__收__(_放__出___)_的热量。物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吸收(或 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质__量____、自___身__性__质__(_比__热___容__)_、 ___升__高__(_降__低__)_的__温__度____三个因素有关系。 2.比热容的单位是___J_/_(_k_g_·_℃__)___。
注意:“升高”“升高 了”指的是Δt,升高到 指的是t。(加热、降低 等字眼等同上述意思)
例题
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已知:c=4.2×103J/(kg·℃),m=2kg, t1=20℃,t2=100℃。 求:Q吸
解:Q吸=cm(t2-t1) =4.2×103J/(kg·℃)×2kg×(100℃-20℃) =6.72×105J。
(1)取一定质量的水和食用油装入两容器 中,安装好实验器材。 (2)记录液体加热前的温度。 (3)给电加热器通电,记录油和水分别升 高相同的温度,所用的时间。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比热容》 PPT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比热容》 PPT

A.质量
B.密度
C.比热容
D.沸点
7、新疆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瓜。” 反映了当地昼夜的温差较 大 (大/ 小),从比热容角度来看,这是由 于 砂石的比热容较小 。
能力提高
1.夏季的海边,昼夜温差小,气候宜人,这是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下列现象不能反映了水的这
一特性的是( B )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做工作物质
1.加热用的电阻丝相同 2.通过电阻丝的电流相同 3.加热时间相同
注意
实验
结论: 质量相等的水和 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煤__油____升高的温度多.
推理: 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
温度,_水___吸热多。
归纳结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同样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不同。 怎样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水稻育秧
因为水水稻的是比喜热温容作大物,,在每年三四月 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 在升白度秧起天不田后,多里,它;灌再吸一把收些秧的水田一过里定夜的热,水量第放后二掉,天,水太你升阳能高的温 解夜释晚原,因它吗放?出一定热量后,水降低的温度 不多。
“据因有为关水的专比家热预容测大,,我国目前最大的三峡
沙子变凉了 而海水却很温暖。
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
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所以 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是海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 大,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慢;没有日照时,海水降温 比沙子慢。
热量的计算公式
思考:5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要吸收多少
热量?
C水=4.2×103J /(kg·℃)
解:根据公式Q放=Cm(t1-t2)得 Q放=Cm(t1-t2) = 4.2×103J/(kg•℃) ×0.5kg ×(60 ℃-20 ℃) =8.4×104J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PPT课件《物质的比热容 》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PPT课件《物质的比热容 》

实验结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讨论
如果要使这些水升高的温度和油一样多,怎么办? 要使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长。 相同质量的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油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总结: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所 需吸收 的热量是不相同的。
吸热时升温快的物质放热时降温也快。 问题:
答:这是因水库区里的 水的比热容大,夏天不容易 升温,冬天也不容易降温, 所以温度变化小。
课堂小结
1. 探究了物体吸热升温的快慢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2.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量比热容:C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比热容越大,不容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
3.应用了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4.重温了物理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进行实 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砂石
0.92×103
从上表中你可知道哪些信息?
1、水的比热容较大. 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 3、比热容大的,吸热升温慢,放热降温也慢。
铝 干泥土 铁.钢
铜 水银
0.88×103 0.84×103 0.46×103 0.39×103 0.14×103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表示什 么物理意义?
我们知道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表示一千克的水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4.2×103J 如果是5千克的水要温度升高1℃,要吸收多少 热量? 再升高10℃它又吸收多少 热量?用公式如何表达呢?
Q吸 cm(t 2 t1)
如果是放出热量呢?公式应该如何写?
Q放 cm(t1 t 2)
例题1:在20℃的室温下,烧开一壶5kg的 水,大约吸收多少热量?水的内能增加了多 少?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是砂石的4.5倍,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小得多.白天,阳光照在海 上,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热量,海水的 温度变化并不大,所以海边的气温不会很高.由 于砂石的比热容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会 上升很多,所以沙漠的昼夜温差很大.因此我们 说沿海地区的气候要比内陆地区的气候更舒适, 正是这个道理.
用水作介质,把燃料 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 到房屋中取暖,因为 水的比热容大,相同 条件下它放出的热量 就比其他物质多,取 暖效果较好.
夏季,人们喜欢到海边休假.白天海风轻拂带来 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夏天温度 变化较大,白天气温可达60 ℃,夜晚则能降到10 ℃左右.海边与沙漠的气候为什么会这么不同?
气温度高,空气上升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 的海陆风。晚上则反之。
铝的比热是0.88×l03J/(kg·℃)意义是:
质量为1kg的铝,温度升高1 ℃吸收 0.88×l03J的热量。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激光日前发生在中国台湾的一个真实故事。台湾高雄一位37岁的妇女,借由人工受孕,将实现做母亲的心愿。可是就在她怀孕到第39周时,一场突发的大火宣告了不幸的降临。当她被救出火场送往临近的高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时,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周身都被 烧焦。然而让医护人员倍感惊异的是——她的身体呈曲弓状,双手紧紧护住隆起的腹部,状似保护腹中的胎儿。医生扳开她焦黑的尸体后,赫然发现她的肚皮依然完好白晰。 此时她已死去半个多小时,但她腹中的胎儿却还有心跳。于是她很快被转到妇产科,医生立即为她施行体外,帮助 胎儿的脐带血液流动,并马上进行剖腹生产。约半小时后,胎儿终于取出了,竟然是个健康白胖、安然无恙的男婴。 这的确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母亲! 25、周总理“打赌” 1961年,《洪湖赤卫队》第二次进京公演,在这次演出过程中,有一个周 总理与陈毅、李先念“打赌”的趣事。第二场,刘闯与赤卫队到彭家墩去摸庄劫枪。当劫枪成功后,刘闯拔出闪闪发光的短刀,插上“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今天来借枪,明朝打江山”的纸条后,亮刀甩出,不偏不倚钉在彭霸天后厅的匾上。这一细节引起了首长们的兴趣。陈毅和李先念 说,刘闯有两下子,甩刀子堪称一绝。总理则说,刘闯表演不错,但甩刀子是假的。总理说,我敢说他是假的,是因为刘闯的刀是从45度的角度甩出去的,然而刀子扎在匾上却成了90度,这就露出的破绽。刘闯的功夫就在于将刀子藏得很好。 三位首长争持不下,一位秘书就到后台找我问 个究竟。我听后很是感慨,对秘书说,总理是对的,甩刀是假的。说实在的,这件事不仅让我见识了总理明察秋毫的眼力,而且使我对自己今后的演出要求更严了。 26、成人仪式上的帐单 据《扬子晚报》4月23日报道,22日,南京三中举行了成人宣誓仪式,仪式上,学校公布了一份特殊 的账单。 “出生:2000元;奶粉:约3600元;小学6年学杂费:约3600元……合计:约76380元。”这是三中对本校100名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让他们估算自己的“成长成本”,孩子们估算约为76380元。但令孩子们吃惊的是,家长却认为,在这18年中,他们对孩子的有形投入竟然达到了 10万,这与孩子们自己的估算相差了2万多。在调查中,过半的家庭月收入都只有一两千元。 该校一位老师认为,成人意味着责任,这份“账单”就是想让孩子懂得,责任的分量。 读高三的学生喻文君说,父母在自己身上倾注的绝不只是金钱,还有更宝贵的爱,这是不能用物质和金 钱去衡量的。这份“特殊账单”对学生们是个教育。 27、雅量 什么是雅量?雅量就是一个人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不弃,面对强过自己的人不卑,能够以谦恭的心态对待批评,对于自己的成就又不沾沾自喜。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情就 有多大。我以为这正是针对一个人的雅量而言的。事实上,当我们稍稍留意我们身边那些让我们敬重的人,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具有宽广的雅量。他们有着这样共同的品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面对顺境,都能沉着冷静、从容大度 、虚怀若谷。相反,再看看那些一生平庸无为、了无建树的人,有哪个不是斤斤计较、目光如豆、心胸狭窄的人。 北宋时期,欧阳修文甲天下,是举国公推的文坛领袖。而此时的苏东坡刚到中原,初出茅庐,还没有什么名气。这时欧阳修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读到了苏东坡的文章,他拍案叫 绝,说“取读轼书,不觉汗颜,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此后,他每有机会,必大力举荐,使苏东坡很快为天下所知。 这种雅量,正是欧阳修之所以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而是一代文学宗师的理由。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的雅量就更让我们钦佩了。有一个叫高缭 的人在晏子手下当了三年的幕僚,他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为人中规中矩。但是有一天,晏子把他叫去说,他被辞退了。晏子身边的人都不明白,这样一个没有什么过失的人怎么被辞退呢?晏子说,这个人在我身边三年了,竟然没有发现我的一点过失,没有批评过我一次,他不是太没有勇气和 见地了吗?这样的人我怎么能够继续用他呢? 晏子这样求批评的雅量,恐怕可以算得上古今一人吧? 28、钻石就在你的脚下 印度流传着一位生活殷实的农夫阿利?哈费特的故事。 一天,一位老者拜访阿利?哈费特,向他说道:“你若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全部 的土地;倘若能发现钻石矿,还能够让你的儿子坐上王位。” 钻石的价值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费特的心里。从此,他对什么都不满足了。 有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老者请他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那些念头,但阿利?哈费特听不进去,执迷不 悟,仍死皮赖脸地缠着他。老者只好告诉他:“您去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若能找到这条河,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 于是,阿利?哈费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地产,让家人寄宿在街坊家里,自己出去寻找钻石。但他走啊走,始终没有找到宝藏。他终于失望,在西班牙尽头的 大海边投海死了。 可是,这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天,买了阿利?哈费特房子的人,把骆驼牵到后院的一条小河边让骆驼喝水。当骆驼把鼻子凑到河里时,沙中有块发着奇光的东西。那人立即挖出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他将石头带回家,放在炉架上。 过了些时候,那位老者又 来拜访这户人家,他一进门就发现了那块闪光的石头,不由得奔上前。他惊奇地嚷道:“阿利?哈费特回来了!” “阿利?哈费特还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边小河里发现的。”新房主答道。 “您在骗我。”老者不相信,“我走进这房间,就知道这里有奇迹。别看我有些唠唠叨 叨,但我还是认得出这是块真正的钻石。”两人跑出房间,在那条小河边挖掘起来,很快就挖出一块更光亮的石头,而且以后又从这块土地上挖掘出了许多闪光的石头,包括给维多利亚女王的那块有名的钻石也是出自那里。 29、驴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驴子,它的主人在它的额前挂 上一条它喜爱的红萝卜。驴子看见红萝卜就在眼前,可它跑呀跑呀,但都总是抓不着,似乎红萝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不停地追寻着,似乎走了很长的路。可它永远都不知道,是聪明的主人用这种方法让它不停地跑。它并没有走多远,是主人把它拴在石磨上,让它不停地围着石磨转,为主 人干活。驴子想要取得那块红萝卜,就要首先意识到红萝卜就在自己头上,并且要爆发自身的革命,让自己的身体进化了才可以拿得到。 我们人类在追寻上帝、真理、道路的过程其实也比驴子好不了多少。我们在不断地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各种思想、学派、学说……并且创 造了不少财富。我们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前进,我们也象驴子一样磨了不少面(得到了不少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结晶),但我们也许还未意识到我们自己只是在兜圈子。真理其实就是挂在驴子头顶上的红萝卜。我们只有认识自己,爆发官能的革命,把自己进化了才可以把红萝卜摘下来。 30、感恩节的快乐 多年前一个感恩节的早上,有对年轻的夫妇却在发愁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圣诞节的“大餐”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 突然,耳边响起沉重的敲门声,他们家的男孩前去应门,一个高大男人赫然出现眼前,穿着一 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能想到的应节东西:一双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必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 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晓得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他们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 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晓得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 即使是个“陌生人” —— 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十八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 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是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条老旧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假装是个送货员,开着自己那辆破车亲自送去,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应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 有六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他们不告而别,目前正面临着断炊之苦。 这位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女士。”随之他便回转身子,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里头有一双火鸡、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场傻了眼,而孩子们也爆出了高兴的 欢呼声。 忽然这位年轻妈妈攫起年轻人的手臂,没命地亲吻着,同时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噢,不,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 随之,他便交给妇女一张字条,上头这么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 友,愿你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爱着你们。今后你们若是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年轻人把一袋袋的食物仍不停地搬进屋子,使得兴奋、快乐和温馨之情达到最高点。当他离去时,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之情,让他不觉 热泪盈眶。回首瞥见那个家庭的张张笑脸,他对自己能有余力帮助他们,内心升起一股感恩之心。 他的人生竟是一个圆满的轮回,年少时期的“悲惨时光”原来是上帝的祝福,指引他一生以帮助他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就从那二次的行动开始,他展开了不懈的追求,直到今日。 以 行动回报当年他及家人所得到的帮助,提醒那些受苦的人们天无绝人之路,总是有人在关怀他们,不管所面对的是多大困难,即便是自己所知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上册《比热容》

[ 作者:物理组 转贴自:原创 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06-11-22 文
章录入:理化生组 ]<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了解比热容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2、能通过简单的计算总结出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类比密度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会
用数据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以及勇于创新精神。
2、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讨论归纳法、综合概括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两个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秒表、水、干砂子等。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夏季,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休息。白天,海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夜晚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
夏天,温度变化较大,白天气温可达60℃,夜晚则能降到10℃左右。海边与沙漠的气候为什么会这么不
同?
让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观点,由此引入课题。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大家息息相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解疑导拨,探究新知
活动一:想想议议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系吗?请用生活中观察到的
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
说明: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到物理有用、有趣,学好物
理并不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例如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对于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
多呢?
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
可能与它的质量、变化温度有关,还可能与它本身的属性有关。
用什么方法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
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二:设计实验
如何来设计实验呢?选用什么器材?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选择水和干砂子作为研究对象,一是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二是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加热时间,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说明:由验证性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分析问题的能
力。
2、实验器材
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是不是还需要其他器材?
怎样确定水和干砂子是否吸收了相等的热量?
怎样观察它们温度升高多少?
怎样减少热量损失?
学生讨论补充得出:
相同质量的水和干砂子用天平称量,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盛水或砂子用的金属
盘,秒表等
说明: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选取实验器材,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活动三: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此过程中,学生按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进行总结。
实验记录(小组展示实验记录)
表一 质量相同、加热的时间相同时:
表二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说明: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加,培养了学生合作精
神,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利用实验验证结论,也强化理解所学物理知识。
活动四:分析归纳,引深探究
质量相同的水和干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质量相同的水和干砂子吸收相等的热量,
水的温度升高的小。
进一步总结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板书)
说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用"比热容"(板书)来表示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
类比密度:
把"相等质量"取为"单位质量","升高相同温度"取为"升高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板书)
比热容的单位:J/(Kg*℃)
C水=4.2×103 J/(Kg*℃) ,它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
×103 J
说明:类比密度,加深对比热容概念、单位、物理意义的理解,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同密度
一样属于物质的一种属性。
活动五:比比赛赛
1、从教材给出的比热容表能获取哪些信息?
通过学生交流补充得出:
(1)C砂石 =0.92×103 J/(Kg*℃) ,它表示:1千克砂石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
热量是0.92×103J。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3)水和冰属同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是一定的,但在不
同的状态下,比热容是不同的。
(4)水的比热容最大。
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获
取信息的能力。
2、热量计算
1Kg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1Kg水温度升高(降低)10℃时,需吸收(放出)多少热量?
10Kg水温度从10℃升高到100℃(100℃降低到10℃)时, 需吸收(放出)多少热量?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o 和t分别是加热前
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
= 。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会有什么不同?
说明: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思维拓展
1、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节课开始的问题(师生共同参与)
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大得多,它的这一特性对气侯有很大影响。如果相同质量的水和泥土、砂
石都升高1℃,水需要的热量相当于泥土、砂石的4-5倍。因此,在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
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
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2、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
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说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物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兴趣。
(四)激励评价,课后延伸
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间中取暖。用水做输
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加热或散热的情况?
说明: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训练能力。
三、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结果---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接
受的知识越多越好,较少顾及求知探理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重认识结果,轻探究过程是当今初中物理
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本节课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实验现象为基础、思考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从
"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去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
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
力和思维能力。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稍显弱势,这说明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联
系起来;同时也显示出同学之间的协作与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小组的成员共享。如果
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