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建模(20200529074232)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而建模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建模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模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因此本文将从建模教学的特点、方法和难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建模教学的特点1.以问题为导向:建模教学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跨学科融合:建模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内容,比如语文、科学等,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创新思维:建模教学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实践应用:建模教学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启发式提问法: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建模教学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数学建模游戏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建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课外实践拓展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等地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问题设计难度:教师在设计建模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设计过于复杂或抽象的问题,不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知识运用能力:学生在进行建模教学时,需要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但是有些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导。
建模教学设计
建模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中,建模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法,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本文将从建模教学设计的定义、步骤和实施中的关键点进行论述。
一、建模教学设计的定义建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自己科学建模理论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整合课程知识和学生资源,设计出结构清晰、操作简单的课堂建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形式。
二、建模教学设计的步骤1.确定建模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目标,明确建模教学的具体目标,例如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
2.选择建模主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建模主题。
建模主题应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3.确定建模任务:教师应明确建模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步骤,以便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建模活动。
建模任务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一个虚拟情境。
4.组织学生进行建模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建模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5.整理并展示成果:学生完成建模活动后,应整理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这可以通过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展示板等形式进行。
三、建模教学设计的关键点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建模主题和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建模活动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在学生进行建模活动时,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4.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他们的思考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结语通过建模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目标,合理设计建模教学活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方式。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模教案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高效课堂建模;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建模实践;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2.提前准备有关化学建模的案例和教学资料;3.为学生准备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资料;4.确保教学环境整洁且安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化学高效课堂建模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讨论建模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理论学习:介绍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步骤。
并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建模的理解。
3.实践操作:设计一个化学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建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实验结果的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总结讨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建模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体会到使用建模方法的好处。
5.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建模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建模的技能。
四、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2.分析学生在总结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他们对建模的掌握情况。
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建模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建模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本次教学的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是一份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模教案范本,供参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建模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再次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的实施方法包括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跳跃,寻求更深入的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的实施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互动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教师还需要具备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学生的合作活动,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支持。
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建模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支持教师进行建模教学实践。
教师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建模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施建模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并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也需要共同努力,为建模教学方式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建模的思考
课堂教学建模的思考随着我市学校内涵发展的推进,课堂教学已经进入学习理论、建模阶段,作为本地专家,如何指导学校在实践中探索,找寻教与学中的规律,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校内涵发展有实效?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关于对课堂教学建模的理解理解课堂教学建模首先要理解模式和教学模式。
什么是模式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简言之,就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什么是教学模式呢?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我国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见解:一是模式属于方法范畴,其中有的认为模式就是方法,有的认为模式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二是模式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种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从而形成不同的模式;三是模式与“教学结构—功能”这对范畴紧密相关。
教学结构客观地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因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客观结构作出主观选择。
按一定模式进行的教学,必然产生一定的功能,功能的反馈作用,又使人们重新认识和选择教学结构,导致教学模式的不断调整和重组。
我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它应该上有教学理论为基础,下有教学实践的可操作程序,因此教学模式是处于教学理论与应用的中介,是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中间纽带。
模式可以是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这一程序,也可以是从实践到模式再到理论这一程序。
显然,模式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模式既能促进理论的提高,又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需要建模,建模是按照下列的认识过程进行的:“理论——模式——实践”,“实践——模式——理论”。
而课堂教学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
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概要:我们要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调整并完善“解决问题”教学,重新构建“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模型。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渗透“模型思想”,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建立模型,并喜欢数学。
让我们的“解决问题”要有类型,但是不要“类型化”;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有模型,但是不要“模型化”。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把它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并在教材中初步体现。
这是数学新课程体系直接体现“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映,同时也间接地指引着我们应该用“模型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
一、渗透“教学”模型对于新教材的“解决问题”,一些教师不知如何教?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学?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解读“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没有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以至于学生没有理解“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不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渗透“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型:一年级上册46页的例题呈现的情境图是一幅“图片”,没有文字,需要学生观察“图片”从中找寻数学信息。
所以“解决问题”的三步是:“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一年级上册57页的例题呈现的情境图有图片又有文字,需要学生既观察图片,又要关注文字,并且当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有冲突时,要以文字信息为准。
所以“解决问题”三步中的第一步换成了“知道了什么?”。
步入三年级之后,“解决问题”多数以文字信息呈现,并且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解决问题”的三步呈现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例如:五(上)74页例2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时每个例题都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这样的处理并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更科学、更有条理地去思考问题,但对于“解决问题”三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变中求变、各有侧重、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型。
小学音乐课堂建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符、节奏、旋律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音符、节奏、旋律等。
2. 音乐作品欣赏:经典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等。
3. 音乐实践活动:演唱、演奏、创作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基础知识教学(1)讲解音符、节奏、旋律等基本概念。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音符、节奏、旋律。
(3)进行简单的音符、节奏练习,让学生熟悉基本音乐知识。
3. 音乐作品欣赏(1)播放一首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的美。
(2)讲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特点、创作手法等。
(3)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符、节奏、旋律,体会音乐的情感。
4. 音乐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演唱、演奏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歌曲、旋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互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演唱、演奏、创作等。
4.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作品。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知识讲解、音乐作品欣赏、实践活动等。
2. 音符、节奏卡片: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3. 音乐器材:如吉他、钢琴、麦克风等,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模型实操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及操作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课堂教学模型概述2. 课堂教学模型的特点3. 课堂教学模型的类型4. 课堂教学模型的操作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教学模型的意义。
(2)展示课堂教学模型的相关图片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模型概述(1)介绍课堂教学模型的概念,阐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2)分析课堂教学模型的特点,如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等。
3. 课堂教学模型的类型(1)列举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型,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2)分析各类课堂教学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 课堂教学模型的操作方法(1)以讲授法为例,讲解课堂教学模型的操作步骤。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方案。
5.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模型的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课堂评价(1)学生自评:总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互评:小组间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教学案例3. 教学设计模板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回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体验,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模型操作方面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成绩、课堂氛围、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小学课堂建模实施方案
小学课堂建模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小学生是建模学习的理想对象,因为他们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建模是一种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制定小学课堂建模实施方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施方案。
1. 选题。
选题是小学课堂建模的第一步,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可以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校园环境整治、食堂排队问题等,让学生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2.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在小学课堂建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当具有一定的建模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学习。
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3. 学习方法。
在小学课堂建模中,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负责不同的任务,如调查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等,通过合作完成建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小学课堂建模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教学资源包括建模教材、教学设备、实验工具等,为学生的建模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5. 评价方法。
小学课堂建模的评价方法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建模过程和建模成果。
四、实施效果。
通过小学课堂建模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D建模课件-学生版》
案例分析
实际应用场景
探索3D建模在建筑、游戏、电影 特效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成功案例分享
分享一些成功的3D建模案例,介 绍他们取得的成就和创新。
学习经验总结
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供一些 建议来避免常见的错误。
实践与项目
1
学生实学
团队合作与分工
2
知识来创建一个3D场景或物体。
《3D建模课件-学生版》
欢迎来到《3D建模课件-学生版》!本课程将带你探索3D建模的奇妙世界,学 习实用的技巧和技术,为你的创意提供无限可能。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学会使用3D建模软件,了解 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 能应用于实际项目。
课程大纲
了解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和 重点,明确课程的学习路径 和目标。
组建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
实现协同工作和有效分工。
3
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完成后,学习者将展示他们的成果, 并分享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技术进阶
高级建模技巧
深入研究复杂的建模技术,如 细节雕刻、曲面建模和NURBS 建模。
材质与纹理的应用
学习如何添加材质和纹理,使 建模作品更加真实和细腻。
动画与渲染
学习资源
分享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源, 包括教程、书籍和在线社区。
基础知识
1 什么是3D建模
介绍3D建模的定义,包括 了解建模的概念和作用。
2 常见的3D建模软件
列举一些常用的3D建模软 件,如Blender、Maya和 3ds Max等。
3 基本的3D建模技巧
分享一些入门级的建模技 巧,如创建基本几何体和 编辑网格等。
介绍动画和渲染的基本原理和 技巧,让建模作品动起来。
高效课堂建模实施方案
高效课堂建模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效课堂建模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效课堂建模旨在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高效课堂建模方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
制定高效课堂建模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满意度。
三、实施步骤。
1. 教学目标明确。
在制定高效课堂建模实施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要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2. 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手段运用。
利用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改进,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
5. 教学评价。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6. 教学反思。
每节课之后,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实施效果。
经过高效课堂建模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教学满意度得到提升。
五、总结。
高效课堂建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建模:破解高中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课堂建模:破解高中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新课改;课堂建模;基本内涵;意义;教学模式课堂建模是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研究、聚精会神抓质量、一丝不苟求业绩的重要途径,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之一。
因此,在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建模应当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课堂建模的基本内涵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见乔以斯和威尔192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
我国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人涉足这方面的研究。
乔以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课业、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作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特定概念,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比较典型、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纲要性描述。
课堂建模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对象,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以课题实验为方法而开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其策略是学校统筹规划课堂建模的实验工作,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课堂建模研讨、竞赛活动。
其方法是学科组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学科课堂建模的研究方案、模式类型,并通过实验、研讨、理论总结等方式形成更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最终以课题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共同努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发展。
二、课堂建模的重大意义1.课堂建模是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提升校长领导能力的加速器。
(1)课堂建模能吸引全校教师聚焦课堂教学研究,促进学校课程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乐园,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
只有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及研究,自觉实践教育理念,实施教学策略,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课堂建模有利于提高校长对教学的领导能力。
校长只有深入课堂,才能了解真实的教育现状,才能正确领导教学工作。
因此,校长必须要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把握高中课改的价值取向,加强课程建设,营造教研氛围,强化常规管理,尊重师生发展,从而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建模课堂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______(此处填写具体课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______(此处填写具体知识点或技能)。
- 培养学生运用______(此处填写具体方法或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______(此处填写具体活动或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通过______(此处填写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______(此处填写具体学科或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具备______(此处填写具体品质或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______(此处填写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或技能)2. 教学难点:______(此处填写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______(此处填写导入新课的情境或问题)- 提出问题:______(此处填写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2. 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讨论:______(此处填写分组讨论的具体问题或任务)- 学生展示交流:______(此处填写学生展示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教师点评与总结:______(此处填写教师对探究新知的点评和总结)3.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______(此处填写基础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能力提升练习:______(此处填写能力提升练习的内容和形式)4.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______(此处填写教师对本节课的总结)- 学生反思:______(此处填写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______(此处填写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2. 作业评价:______(此处填写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3. 过程性评价:______(此处填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______(此处填写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思)2. 教学重难点突破情况:______(此处填写教学重难点突破情况的反思)3. 学生参与度:______(此处填写学生对本节课参与度的反思)4. 教学方法与手段:______(此处填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反思)5. 教学效果:______(此处填写教学效果的反思)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
小学数学课堂建模教学方式再探小学数学是孩子们接触到的第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
在小学阶段,建模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教材案例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建模。
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和面积,然后利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图形等形式进行拓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训练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拓展活动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在进行实际问题建模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已知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再逐步拓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数学建模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或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方式应注重教材案例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适当的指导,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和培养,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内容,自建合理指标
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内容,自建合理指标篇一: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内容,自建合理指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讲课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建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自建合理的指标,以确保建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如何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内容,并自建合理指标。
一、建模内容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建模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目标确定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包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知识的相关性和实用性,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等。
4. 教学评估的制定:教学评估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评估指标时,需要考虑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自建合理指标在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过程中,需要自建合理的指标,以确保建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指标:1. 学习时长:学习时长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的有效时间。
学习时长的评估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率,以及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
2. 学习转化率:学习转化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差距。
学习转化率的评估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3. 学习满意度:学习满意度是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篇二: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内容,自建合理指标正文:建模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一环,而针对中学生讲课的建模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讲课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指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00 00 00 00 00 00 00 00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一、何谓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某种教学任务而选择的教学活动结构。
某种教学任务而选择的教学活动结构。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实效性原则面向全体的原则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三、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建构(一)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背景1.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与途径 2.物理概念的分类 3.物理概念教学需要螺旋式上升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二)模式与实例1.“演示实验―归纳”模式演示实验―归纳”基本特点认识论根据方法论根据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定义概念概念运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二)模式与实例2 . “ 理想实验― 探究” 模理想实验― 探究” 式基本特点认识论根据方法论根据教学过程提出问题理想实验分析问题归纳特征数学表达命名概念概念运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二)模式与实例3.“问题―推理”模式问题―推理”基本特点认识论根据方法论根据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特征数学表达命名概念概念运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建模(二)模式与实例4.概念的人文模式基本特点认识论根据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实验重演历史材料归纳特征。
对课堂教学建模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建模的认识课堂建模认识(房涛)教学模式,不论你承认与否,是客观存在的。
认识起源于实践,人通过活动就在脑内建构起相应的“图式”,这个图式的“外化”就是“模式”,即只要重复,就有模式。
你若静气凝神地略加思索,就会体悟得到。
教学模式本是基于众多教育思想、源于无数典型示例,从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结构要素的组合方式及设计实施的运行方式,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稳定、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活动的框架;教学的发展必将与时代一同进步。
中外教育史载,每当社会与教育发生重大变革或转折时,就有新的与之配套的模式应运而生,它顺应了一定历史时期的需要;就像凯洛夫教学模式,适应了当时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的需要。
而今,曾被奉为至宝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弊端日益暴露,显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矛盾,就需要我们把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探索或实践更新的、更适合人类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不但没有束缚教师的手脚,相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教学模式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可违犯的“天条”,而是开放的、进化的动态系统。
教师不但有选择和活用(将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心灵融进教学,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造的灵感操纵教学)各种模式的自由,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对现有的模式进行修正、补充和再创造,使之适应自身教学需要,也使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遵循统一模式之下,还是有足够大的供教师施展个性的空间的。
模式与模式化,关键看使用模式的人。
如果停留在技术层面(刻板地恪守固定的程式),漠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或是经验“翻版”或理念“镜像”,结果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
模式化的人,津津乐道于所谓好模式而形成“定势”,故步自封,放弃了创新优化。
更有甚者,忘情于模式的建构,却不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减少在学生身上的投入,舍本逐末而事与愿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教学模式亦然。
教学首先一定有规范,当教师在认识规范、最寻规范的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教无定法,最后要根据教师对模式的认识、创新、运用,达到贵在得法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建模:是耶非耶?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进修学校校长崔国辉关于课堂建模,腹诽者颇多。
大致有以下三种狭隘理解和观念偏差第一种:小平同志有“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伟大论断,古之先贤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经典谚语,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只要能“殊途同归”,便是好模式、好方法。
这种论调忘却了教育的本位功能。
“猫论”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不朽功勋。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们大多孤立片面地理解“猫论”,致使其价值取向被异化、精神内涵被曲解,甚至被简单化、庸俗化地诠释而降格为“以成败论英雄’丛林法则的代名词,“欲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同义语,又因缺乏实践理性而胡乱套用误用,时至今日,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仅看我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就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做出深刻反思,正确认识“猫论”的初衷与真意,力避历史危害重演。
因此,我要说,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教育”是我们谋求跨越、追求卓越的“第一黄金律”。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有远近之分和难易之别。
最习惯、最保险的做法不一定就是最有效、最优化的做法。
今天的教师,已习惯了凯洛夫的“三中心”思想和“五环节”教学,觉得这个路子走起来很保险,尽管耳边总回响着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谆谆教导,纵然心中仍铭记着教育大家“高效教学、生命课堂”的权威判定,却依旧不越雷池半步,大都还是不愿(懒得“受累”)或者不敢(担心“玩火”)另辟蹊径。
而事实上,现在的农民朋友都在设法琢磨“少投入、多产出”的“科学种田”的方法,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何不能尝试让自己和学生“轻松一点、高人一筹”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呢?第二种: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大脑里有思想,肚子里有文章;模式是束缚教师手脚、阻碍教学创新的牢房,何不直接占有现代教育理论并同教学实践相结合呢?模式不如教师的思想、学识等重要,这种看法我觉得很有见地;但“不重要”并不等于“不需要”。
依本人之见,就部分杰出教师而言,有无模式或许的确不重要;但对整个普通教师群体来说,模式不但需要而且很重要:教师队伍从来就庞杂而参差,存在着年龄、学识、个性、能力、经验等差异,如果没有几种基本的模式可供选用,而来个全民总动员,大家各行其道、随心所欲地去搞什么探索或创新,岂不乱套?百花齐放,个性鲜明,当然好;但是,没有规矩,又何成方圆?我们绝不可以演绎一场教学“个性”的“大跃进”。
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而没有现成模式的今天,更亟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集约体现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借以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来规范教师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能,这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教学模式本是基于众多教育思想、源于无数典型示例,从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结构要素的组合方式及设计实施的运行方式,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稳定、成熟而有效的范型;但这种稳定性、成熟性、有效性是相对的。
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模式是万万不能的!万一真的将教学模式视为“牢房”而“深恶痛绝之”,进而下定决心,彻底砸烂,教学的走向也许是比“牢房”更可怕的“坟墓”,但愿这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把教学模式看成是限制甚至扼杀师生个性发展的“牢笼”,可能失之偏颇。
教学模式,不论你承认与否,是客观存在的。
众所周知,认识起源于实践,人通过活动就在脑内建构起相应的“图式”,这个图式的“外化”就是“模式”,即只要重复,就有模式。
你若静气凝神地略加思索,就会体悟得到。
不过却有是否科学适切之分:反映教育本质、体现教学规律的就是科学合理的;与区情、校情、师情、生情相符,与学科、目标、课型、内容相宜,就是适切和谐的。
简言之,我们要构建和所追求的教学模式,都是指“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罢了,其目的就是真正让模式彰显功能!教学模式的存在无疑是和教学实践活动一直相伴随的,我们完全没有理由简单地否定、一味地排斥它,但我们应避免走入模式的怪圈;当然也不能赋予其太多的额外价值,甚至将其视为教学中包治百病的“灵丹”而过分地迷信、盲目地崇拜。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哲学; 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我们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化对模式的真理性认识,强化对模式的实践性改造,既遵循模式又超越模式,最终实现从“有模之术”到“无模之境”的飞跃。
教学的发展必将与时代一同进步。
中外教育史载,每当社会与教育发生重大变革或转折时,就有新的与之配套的模式应运而生,它顺应了一定历史时期的需要;就像凯洛夫教学模式,适应了当时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的需要。
而今,曾被奉为至宝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弊端日益暴露,显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矛盾,就需要我们把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探索或实践更新的、更适合人类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不但没有束缚教师的手脚,相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教学模式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可违犯的“天条”,而是开放的、进化的动态系统。
教师不但有选择和活用(将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心灵融进教学,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造的灵感操纵教学)各种模式的自由,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对现有的模式进行修正、补充和再创造,使之适应自身教学需要,也使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
况且,模式只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或大体的规则;在遵循统一模式之下,还是有足够大的供教师施展个性的空间的。
这样活化的“变式”,在创新中预约精彩,不可能是阻碍创新的羁绊。
在对模式的选用和探究中,既要求“入模”,也允许“出模”,这恰似“必然”和“自由”。
“入模”就是从原始天然的“自由王国” (“跟着感觉走”、“盲人骑瞎马”的阶段)进入处处受限的“必然王国”(熟悉掌握模式之“规”、抑制无序个性的过程);在施教时“常中有变,变中有常”,驾驭模式而不为模式所累,在实践探索中张扬个性,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如庖丁解牛般随心所欲不逾矩,便迈向了更高层次的“自由王国”,即“出模”。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让模式保持螺旋式升腾的态势。
但要想真正摆脱“必然” 的奴役,抵达“无招胜有招”的高超境界,几人能及?委实难矣!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努力追求,直到无限趋近于出神入化的理想境地。
模式,可以肯定地说,是一柄“双刃剑”。
我们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任何关于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只有当它形成一定的模式,并科学有效地引导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时候,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谈得上意义和价值。
而模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实践者基于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对模式的认同和接纳,更取决于实践者由此所引发的教学观念和深层次思维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结合实践自我反思、自主解构经验模式、尝试建构新型模式的过程,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批判、改造、融合与超越的创造过程。
运用同一模式而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说明重要的不是模式本身,而是运用模式的“人”。
就模式本身来说无可厚非。
模式“意味着对一种规范的确立和对常态的认同”,但是,模式工公式,稳定工僵化,如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看你支配它的本领怎样。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集体创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态的、丰富的、鲜活的、富于变化的过程。
然而,灵活工随意,必要的规范还是应该有的。
那些武功登峰造极的高手,也是从一招一式起步的。
另外,模式化也并不都是坏事。
在新的思想未成熟、新的思路未完善之时,已有的优良的教学模式会有让教学简易快捷地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模式与模式化,关键看使用模式的人。
如果停留在技术层面(刻板地恪守固定的程式),漠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或是经验“翻版”或理念“镜像”,再先进的模式也是“空头支票”,结果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
模式化的人,津津乐道于所谓好模式而形成“定势”,故步自封,放弃了创新优化。
更有甚者,忘情于模式的建构,却不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减少在学生身上的投入,舍本逐末而事与愿违。
第三种: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教学模式亦然。
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
所以,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即使成功的经验也是不能为我们所用的!在理想的教学中,不可能只有一种或者少数几种通用模式,这是对的,非常正确的。
在强调模式方法优越性的同时,也应该辩证地看到其局限性。
教学模式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立足于一定的实际情况而创立起来的,都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条件”的典范,而且还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烙印。
它们各有短长,故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应扬长避短,各得其用。
教学的复杂性、变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模式的多样性和模式的发展性。
异彩纷呈的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形成不同特色流派的各种模式群。
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万能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绝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更不能整齐划一地机械仿效某一种教学模式。
想靠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来广泛指导教学,以不变应万变,会出现“李逵绣花,黛玉挂帅” 的尴尬局面。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模式有层次之分。
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性强,易于应用,更为接近实践,可称之为实践模式;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性强,普适性高,更为接近理论,可称之为理论模式。
教学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推广模式,或称之为宏观模,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笼统的运作思路;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模式,可称之为微观模,从讲求实效的角度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进行个人策略的筹划。
两类模式,同时并存,也同样为教师所需。
因此,在县区或学校层面,可以提出宏观模,但不同学科应该确立不同的中观模。
再有,教学模式用于不同层次教师要有灵活性:对新教师或一般教师,要求规范性可强一些;对优秀教师,不宜统得过死,应留出他们发挥个性的空间。
成功经验到底能否“复制”?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继承,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观往鉴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又好又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说不能全盘照端,这是对的; 任何教条式的“套”,都可能使人成为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但要说根本不能借鉴,也是不可以的。
关键是如何“复制”?窃以为,办法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 首先“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是必备的一种态度,因为复制成功不仅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
其次“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什么是精华或糟粕,什么是有用的,或无益甚至有害的?需要理性分析、甄别和筛选;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探求成功案例的特殊性之中,包括了哪些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即在充分理解其“不可复制性”的基础上研究其“可复制性”。
第三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