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语句的含义。
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那树》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树象征自然、生命、希望等。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首关于自然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简要介绍课文《那树》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树象征自然、生命、希望等。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分析环境问题在课文中的表现,提出解决方案。
5. 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环境问题。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那树》,谈谈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保护环境的关注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树》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那树》优秀教案
《那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3)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评价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分析和批判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观点;2.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 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途径;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4.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那树》的文本;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案例;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环境问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那树》,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短文中的观点表达、逻辑思维及语言运用能力;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那树》,主要涉及第二章《植物的生存智慧》第三节《大树底下好乘凉》。
详细内容包括树的组成部分、树木的生长过程、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与树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树木的组成部分,掌握树木的生长过程。
2. 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与树的关系。
教学重点: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保护树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底下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大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展示:(1)树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挂图,详细讲解树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组成部分。
(2)树木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树木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3)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讲解树木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树木,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内容:树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木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衰老死亡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画一幅画,并简要介绍这幅画的意义。
2. 答案:学生作品,无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教具,让学生了解了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那树教学设计12篇
那树教学设计12篇那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__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__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那树教学设计2二、检查预习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那树》教学预设(精选16篇)
《那树》教学预设(精选16篇)《那树》教学预设篇1教学设想我以为,本课教学应当分为两个维度:一、文本维度:老师依据文本特点,引导同学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二、同学纬度:老师应当敬重同学的共性特征及独特体验,引导同学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品尝、理解,不求面面俱到,惟愿有所感悟。
总的目标不外是:给同学今后的散文阅读打开一扇窗。
详细过程有三:把握内容、品读赏析、漫谈感受。
教学目标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今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闻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
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如何?3、为什么要写那树?今日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
先请大家依据自己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棵树?分析一、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概。
结实——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
多么结实呀,结实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和善——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茂密——抓住了树的本质。
重点突破1、文中说到不管是早期,还是后来,那树有一点始终没变,那是什么?2、请大家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那树叶子以及它的绿的语句。
同时想一想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那树的绿。
这种方式可以是一种修辞,一个词语等。
那树有一点佝【gōu】偻,露出老态,但是结实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肤浅。
尽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很多次,但他依旧绿着。
矗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那树》的基本情节、主题,发现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3.能够运用提问、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理解作品;4.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情感、语言、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3.学习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班会习惯养成(5分钟)2.新课预习(10分钟)通过介绍作品《那树》的作者、题目、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重点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主要情节。
3.教师讲解(20分钟)通过对作品全文的点拨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含义,强化阅读能力。
讲解思路如下:(1)作品题目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那树》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2)作品的基本情节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生命里的几个阶段,这个人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他们家族的长寿秘诀是那棵尤物树枝条的茶,但是这种秘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作者如何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游读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亲情、责任与传承等。
(4)文本的特点及运用的手法讲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
4.探究和讨论(25分钟)(1)提问式探究: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语感:1)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到?2)为什么一开始家里不让主人公碰尤物树?3)为什么主人公毕业后仍然选择留在老家?(2)感性讨论: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或分享家族文化小故事,或群体合作,将课文中提到的“担当”二字寓意丰富起来。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最美的树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其写下来。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观察事物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那树喜爱赞美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你家附近的一棵树,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流利,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观察事物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作者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将其描述下来。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更多的树,并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分享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那树》。
文章通过对一棵大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那树》优秀教案 1教学目的: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改改课文题目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
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
【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
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
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那树》。
文章详细描述了一棵大树的成长历程,以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本课主题;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指导朗读技巧;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句;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内容:a. 生字词:茁壮、葱郁、挺拔、蜿蜒、盘旋等;b. 课文分析: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c. 课堂小结: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b. 仿写文章中的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c.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答案:a. 生字词解释:略;b. 仿写段落:略;c. 谈保护环境的认识: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大自然,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树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很少人再去寻找身边悄然消失的东西。
但是这些消失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发展的时候忽略或破坏掉的美的东西。
一方净土,一片森林,在人类发展的巨斧下默默隐退,剩下的是自然独自的慨叹。
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和用心倾听自然的呼喊。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感知老树的形象入手,品析文中含蓄而深沉的语言。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
教师课前准备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
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那树》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那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
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内容:1. 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
2.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词汇。
教学方法:1. 讲解关键词汇。
2. 举例子和练习。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词汇练习结果。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章的各个部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过程。
2. 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结果。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2. 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主要观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评估: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文学手法。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之音》,本课《那树》为该单元首篇文章。
文章通过对一棵大树的描述,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阅读,词汇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生词、短语,并能熟练运用。
3. 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生词、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大树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3. 学习生词、短语:讲解文章中出现的新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那树》2. 生词、短语:…(根据实际教学填写)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4. 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运用所学生词、短语和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拓展阅读: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自然,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组织课外活动,如植树、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拓展延伸的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那树》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一棵大树的景象,更深层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树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感知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树木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主题。
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树木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以‘那树’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树木的感情。
”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的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体验与树木共成长的喜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那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那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那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那树》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老树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感情。
此篇故事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表达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那树》中的人物、情节、主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文学欣赏的看法与感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自然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发掘自然美并珍惜自然。
三、教学过程1. 演示教学首先,教师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体味老树的美丽与悲壮,引导学生思考老树的故事是如何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2. 阅读指导(1)导读。
通过举例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如:“你们是否认为老树是哪位故事人物的化身呢?为什么?”(2)整体阅读。
给学生3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并整理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在旁边指导与解释,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难点进行讲解。
(3)重点分析。
在分组教学的形式下进行分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的快乐。
每组分析一段落,根据文章的主旨对每段的理解进行策略性的引导,如:情感描写、语言表现等。
(4)个人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理解,写出一个大致结论,阐明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3. 课堂扩展通过策划有趣、富有想象力的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1)画画比赛。
让学生通过画画表现对老树的看法和情感,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老树所代表的意义。
(2)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读后感写作。
对于对《那树》有深入思考的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是否参与积极,能否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否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那树》教学设计《那树》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写得舒展自如、朴实秀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那树》教学设计1一、导入先出示(PPT)(我取的书名是《情人眼》,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截取前三字而引申其义。
“情”是“万物有情”的那个“情”。
)(生读)师述:这个有情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王鼎钧,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二、检查预习三、有情天地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树被砍伐是因为树给人类带来厄运?相反地,那树对人类极其友善。
(PPT)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5段,找出那树对人类友善的语句。
学生读书,勾画、回答。
生:那树给人清凉、给人欢乐、给情侣以浪漫师:是啊,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
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我们应该尝试读出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的深情。
请学生朗读,体会那树呵护人类的感情。
在同学的朗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变得富足,生命更加丰盈,到处是欢声笑语,遍地是诗意盎然。
这真是一片有情天地啊。
四、无情世界师:我的眼前浮出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可是往往静谧的表象中蕴藏着风暴。
或许树还沉浸在奉献的美好之中,人们对树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PPT)速读7—11段,思考交通专家等人对那树的态度。
小组内品一品。
A、交通专家对那树是冷酷无情的,他是宣判者。
宣判合理吗?合法吗?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宣判还是光明正大的执行。
由此可以看出宣判多么荒谬、多么残暴!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交通专家宣判得荒谬性?于是。
平常如何使用“于是”?所以说“于是”是连词,连接前因和后果。
用在此处,逻辑上不能成立。
但是实际上偏偏要求成立,可见宣判得多么不合情理,多么让人匪夷所思!B、伐树工人对那树无动于衷,他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古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师:①哪些动词可以看出这场屠杀的残忍?“咬”、“嚼”、“撒”三个动词细腻、真实、震撼地记录了屠杀现场。
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思考:(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那树》,主要围绕文章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包括:对大树的形象描绘、作用分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描绘和作用分析。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描绘和作用分析。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大树的形象。
3. 课堂讲解:b. 分析大树在文章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5. 随堂练习:学生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大树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大树形象描绘:a. 外貌特点b. 内在品质2. 大树作用分析:a. 生态价值b. 情感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堂讲解,对文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进行详细解读。
b.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大树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
2. 答案:a. 解读内容需包含大树的形象描绘和作用分析。
b. 答案需体现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a.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b. 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树形象描绘的分析。
2. 大树作用分析的教学。
3. 环保意识的培养。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文章主要内容和情节。
3.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和情节。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分析: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培养阅读能力。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那树》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打印稿: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标记。
2. 讨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 分析指南: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口头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口头反馈,指导其学习方向。
2. 书面反馈:在学生提交的分析报告和作文中给予书面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3. 第三课时:进行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5分钟):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中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品味中质疑,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整体感知快速听读课文1、扫清生字障碍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三.作者简介王鼎钧,台湾散文家。
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
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
到台湾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工作。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
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
(二)赏析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师:下面请大家采用朗读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行文顺序。
注意朗读要求:姿态正,吐字清,节奏准,感情真。
关于朗读方面的学法指导,不仅必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述非常精练。
生1:这篇散文以大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了大树悲惨的一生。
师:写了大树的哪些经历?生2:开头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早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
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友善;从“但是,这世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叙写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这天”到结束,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浓墨重彩的描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大致四件事: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挖树根、平路面。
师:为什么说大树的一生是悲惨的?这个问题问得很简洁,但却切中了理解文章主旨的要害。
生3:早些时候,大树虽然佝偻,已露出老态,但尚能在台风肆虐中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掉下来,夏天里张开巨大的绿盖荫蔽人们,并且,还在黑暗里努力延伸它的树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延伸得更快,于是所有原来地面上的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大树已经是多余的了,最后,由于喝醉了酒的驾驶者被树干撞死,一直默默奉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真是悲惨至极,惨不忍睹。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师:(过渡语)大树的命运真是很惨,那么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散文,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重点语句和语段,要反复地品味那些语言用词凝练、意蕴深刻的词句。
学习语文,离不了品味语言,教师的过渡语言不仅开起了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而且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生1:“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大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生2:人们“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这是一个拟物句,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对绿阴的渴望和感激之情;“情侣止步”,那树在“暗中伸展它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这两处语句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描写出大树的高尚品质,它没有向人类索取什么,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它总是一味地追求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奉献。
师:你的发言既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又赏析了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真不简单。
生3:“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在这句话里,作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建设活动在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在不断地遭到破坏,同时也暗示了那树最终的悲惨命运。
生4:“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一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这样一个哲理,那树生于斯,长于斯,长久在这里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师:以上,大家对大树早期的形象和生活经历以及大树近期面临的和人类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精彩的品析,下面我们重点对文章最后三段进行品读。
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
生5:“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这一段中的“咬”“骨粉”“呻吟”都是描写性词语,描画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赏析重点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
师:那么,这三个词分别是从人的哪种感官来写的?生6:“咬”是诉诸于作者视觉的感受,属于动作描写;“骨粉”也是诉诸于视觉的感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锯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类的残忍。
“呻吟”是诉诸于听觉的感受,让人感到凄楚异常。
师:你分析得很有深度,这几个词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呢?请同学们再次品读本段。
重视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再一次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7:这一段要用一种冷峻、深沉的语调来读。
我是这样读的,请教师和同学们听完后加以指点。
……生8:“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一句写出了大树虽惨遭人类屠杀,却仍不改为人类服务的初衷的悲壮性格。
生9:“清道妇包着手臂扫街”的情节、“蚂蚁国的故事”充满了悲痛的氛围,饱含了作者的悲痛和愤怒。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10:“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老树面对厄运,用“绿着死”来抗争;“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写出了小动物对于大树即将被伐的悲哀和无奈;“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写出清道妇们对大树被伐的同情和哀悼。
师:那么,这一段要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品。
生11:要读出缓慢、深沉而悲痛的情感。
师:树被砍,还不够,还要连根铲除,实在是残忍至极,请大家品味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
多角度理解,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12:“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等词句,把树当人来写,四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一段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生13:要读出作者的愤怒之情,悲痛之情。
师: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
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
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感受了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既小结了学生的发言,又小结了本文的教学。
生1:作者似乎对城市建设怀有不满,作者向往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生活。
生2:作者不是对城市建设不满,而是对那些为了建设城市而不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的行为表示愤慨和忧虑。
生3: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作者认为,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去破坏甚至是残害其他的生命,那么人这一高等动物就变成了屠杀生灵的刽子手。
生4: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者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表示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忧虑。
师: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特别精彩,他们相互补充和完善,多方位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真的不错。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
课外延伸,老师推荐类似作品,引发课外延伸阅读的兴趣如果说前面的教学过程在理解深度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则是力图在阅读的量上有所作为。
(三)讨论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小结: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
(四)课外作业第8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什么?附1:多媒体板书演示:特点很久很久坚固稳定功用荫庇被伐怎样被伐偶然因素(直接原因)为什么被伐必然因素(根本原因)命运启发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