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的中医辩证论治特点
心房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分析
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房颤多因劳伤过度,素体亏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成,但同时也伴有心脉瘀阻,血行不畅。此外风邪也是房颤发生的直接病机特点,外感风寒湿痹或郁久化热入心滞络可致房颤。
2. 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学界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将房颤分为了为心脉瘀阻、痰湿痹阻、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四型,同时指出心脉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痹阻证选用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气阴两虚证选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阴虚阳亢证选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此外房颤辩证应分虚实,而虚证当根据气血阴阳辩证,其中以心气虚、心血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内阻、痰浊阻滞、肝郁气滞、水饮停心,其中以瘀血内助、痰浊阻滞为主,故治疗上应当坚持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痰、通络并进。房颤合并甲亢患者多属于肝阳上亢证,予疏肝潜阳之法可有效控制病情。
中医中药治疗房颤具有上佳的临床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个体化的对症治疗,临床上随机应变,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第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丰富了房颤的治疗手段,大大增强了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也提升了安全性。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医在房颤研究方面的缺陷,还需在目前临床研究成果上进行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以开拓中医治疗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