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及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

设计及反思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88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的作用;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百分数意义的活动过程,积累学习数学概念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和知识间的联系,产生对数学求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勤奋+1%的灵感

2、99%、1%同学们知道这些叫什么数么

3、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百分数,老师收集了几条有关百分数的信息。让我们

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多媒体出示例1,

学生交流可以怎样比较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

冯晋鹏:可以比较投篮的次数,也可以比较投中的次数。

贺彩岭:可以算出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

1.计算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三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率。(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出示表格,让学生交流计算结果,教师板书呈现。

指名说说16/25、13/20、3/5这三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明确它们都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2.通分比较,引入百分数。

引导:根据这个结果,你能一眼看出哪一场投得最准了吗(不能)为什么呢那怎么办

交流:你准备怎样比较

结合交流:让学生理解不同比较方法:

(1)把三个分数通分后,比较大小。

(2)把三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比较大小。

说明: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学生通分,并汇报:64/100、65/100、60/100。

提问: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哪一场比赛投得最准了吗怎么看出来了(分母都是100,很容易比较。)

点击课件:64/100>65/100>60/100

说明:第二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65/100,投中的比率最高,也就是第二场投篮比较准一些.

追问:我们为什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了统计成绩,方便比较)

3.初步理解百分数.

提问:这里3个百分之几各表示什么意思谁能说一说

概括:现在我们知道,这里三个分数都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课件出示百分数意义)

师:这就是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齐读百分数的意义。

师提问:百分数表示的是怎样的一个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强调: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

学生同桌交流百分数的意义。

4.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学生自学课本85页第二段的内容。

提问:百分数怎么写呢全班读出来。

指名一名学生上台写,并说明。

说明: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例如:64/100写作64%,(板书:64%)读作百分之六十四。(让学生读一读)

要求:像上面一样改写65/100和60/100,再读一读。(指名板演,并集体读数)

三、练习应用,深化认识

1、小游戏“比比谁最棒”:请在规定的时间里写自己喜欢的百分数,并用百分数来说明自己完成的情况。

2、闯关:第一关和第二关。

第一关:练习十四第1题(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第二关:练习十四第3题(下面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送一句名言:天才=99%的勤奋+1%的灵感

课后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百分数意义的活动过程。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怎样判断哪一场投篮最准”“当三个分数不一样时怎么办”等等,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上,尽量关注每个学生,比如提问时从好、中、差等几个层次的学生去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