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一至四
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名解: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以游戏为主导●填空:在幼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1. 是新的需要 2. 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辨析: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幼儿的智力和特殊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性格的发展。
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幼儿离开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心理活动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3.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主导。
(简答)a. 教育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b. 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客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c.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名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过: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期。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只能代表一般趋势。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2.由于社会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形成儿童年龄特征稳定性的主要原因:1.是社会教育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稳定性2.是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循序性3.是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程序●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年龄越小差距越大)●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0-6岁)心理发展、教育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婴儿期:触觉和听觉是初级感觉,视觉和嗅觉逐渐发展;幼儿期: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增强,动作逐渐精细;学龄前期:感觉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手眼协调进一步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期:能进行简单的类比思维,但思维仍受限于具体情境;学龄前期:操作思维逐渐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能力;早期学龄期:逐渐具备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依恋行为和情感反应;幼儿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情感调节能力;学龄前期:情感表达更加成熟,开始体验到社会情感。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以刺激和反应的连续性为基础,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塑造形成习惯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注重社会情境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实践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游戏教学法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亲子共读通过和家长一起阅读、讨论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案例1. 游戏中的认知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堆积积木、穿珠子等,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分析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
4. 例题讲解:(1)讲解一道关于幼儿感知发展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
(2)讲解一道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记忆发展的规律。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感知发展的游戏。
(2)让学生针对幼儿记忆发展,提出一个家庭作业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2. 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3. 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例题讲解4. 记忆发展规律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针对幼儿记忆发展,设计一个家庭作业。
2. 答案:(1)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幼儿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研究什么二、幼儿心理学研究什么三、研究、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第三节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二、实验性研究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与生理成熟二、环境和教育三、实践活动第二节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的理论观点一、成熟势力说二、行为主义学说三、精神分析学说四、认知发展学说五、社会学习论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三章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关于知觉的认识三、感知觉的作用第二节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一、幼儿感知觉发展二、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三节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与各种心理过程紧密相联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第四节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二、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三、注意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四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过程分析第二节幼儿的记忆一、幼儿记忆的特点二、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第三节想象的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二、想象的种类第四节幼儿想象的特点及培养一、幼儿想象的特点二、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五章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与感知觉三、思维与语言四、思维的特征五、思维的种类第二节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三、幼儿概念、判断、推理的发展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与培养一、语言与言语的概述二、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三、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四、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六章幼儿情感与意志第一节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感二、情感的种类第二节幼儿情感发展特点及培养一、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二、幼儿情感的培养第三节意志概述一、什么是意志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第四节幼儿意志发展特点及培养一、培养幼儿意志的重要性二、幼儿意志的特点三、幼儿坚持性的培养四、幼儿自制力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七章幼儿个性的发展(上)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二、个性的结构三、个性的基本特征四、个性的形成第二节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需要概述二、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三、幼儿需要的培养第三节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兴趣的概述二、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三、幼儿兴趣的培养第四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一、自我意识概述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八章幼儿个性的发展(下)第一节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一、能力概述二、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三、幼儿能力的培养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及培养一、气质的概述二、幼儿气质的发展三、幼儿的气质和教育第三节幼儿性格的发展及培养一、性格的概述二、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三、幼儿性格的培养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九章幼儿的人际交往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定义二、人际交往的作用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四、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五、儿童的人际交往第二节儿童的亲子交往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二、亲子交往的方式三、亲子交往的年龄特征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五、家长对儿童交往技能的指导第三节儿童的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三、游戏——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第四节儿童的师幼交往一、教师在师幼交往中的地位二、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三、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第十章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特征二、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二节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一、吮吸手指二、咬指甲癖三、口吃四、遗尿症五、夜惊六、退缩行为七、精神性厌食八、恐惧症九、缄默症十、梦魇十一、多种行为模式十二、攻击性行为十三、说谎第三节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环境因素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第四节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健康维护一、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二、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三、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维护第五节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2新生儿偏好甜味;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8.视觉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4.方位知觉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四、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八记忆恢复现象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七、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做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2.具体形象思维:看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三表征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四概念: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动物——狗——哈巴狗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3.幼儿的计数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五问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3.情绪调控的方式: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①生理放松②重建认知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③破坏策略: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①规则驱动的掩蔽②情境驱动的掩蔽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的作用2.同伴的影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3.教师的影响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①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②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概述一、社会化的概述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二内容1.语言的发展2.亲子关系3.同伴关系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1.完整的自我①角色系统②能力结构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二、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知觉表达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①0-3个月:单音节阶段②4-8个月:多音节阶段③9-12个月:模仿音阶段二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3.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单词句1岁到2岁时:双词句儿童早期的语言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4、语用能力的发展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3行动的调节能力自我中心语言:①重复②独白③集体独白社会化语言:①适应性告知②批评各嘲笑③命令请求和威胁④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①习得的时间②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常物B. 表现策略三、亲子关系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2.不安全依恋①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②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五依恋的作用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四、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3.培养积极性格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同伴交往:互惠性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身体特征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2幼儿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
幼儿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心理学四
幼儿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心理学四1、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正确答案: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2、判断题重复性训练,即让幼儿一次又一次地感知所要记住的事情,也即机械训练答案(江南博哥):错3、名词解释定向反射正确答案: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4、单选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正确答案:C5、问答题如何培养良好的依恋关系?正确答案:1.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参考解析:试题答案1.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
同时父母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2.父母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6、问答题什么是运动技能?常见的类型有哪些?正确答案: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参考解析:试题答案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类型: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这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而划分的;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这是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而进行的;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这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7、单选反馈是指()A.是传播、反馈的总和B.是传播、接受、反馈的总和C.是传播、发展的总和D.是传播、接受、反馈、发展的总和正确答案:B8、问答题遇到幼儿有紧张和沮丧的情况时,通常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正确答案:1.认真对待幼儿的紧张和沮丧,不能忽视,更不能嘲笑<b参考解析:试题答案1.认真对待幼儿的紧张和沮丧,不能忽视,更不能嘲笑2.在不强迫孩子的情况下,耐心询问、仔细观察,分析引起幼儿紧张和沮丧的原因3.耐心挺孩子的叙述,允许孩子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情感4.给孩子提供安抚和支持,用拥抱和爱抚来缓解孩子的紧张和沮丧5.尽可能减少引起孩子紧张和沮丧的情景6.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方式来应对不良事件,比如幽默、转移等。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一)感知觉的概念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
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
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
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
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
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了解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的情绪管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理解这些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于教育者至关重要。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婴儿期(0-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和探索世界。
他们对于家庭成员的依赖性非常强,也开始逐渐形成情感依恋。
2. 学步期(2-3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并且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3. 幼儿期(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开始逐渐理解规则和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化能力。
二、幼儿的情绪管理幼儿的情绪管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幼儿园中,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帮助幼儿进行情绪管理的方法:1. 感受和表达情绪: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和分辨不同的情绪,并教导他们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情绪调节:帮助幼儿学会使用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他们冷静下来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培养情绪智力: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的情绪,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三、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智力、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
以下是幼儿园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1. 社交技能的培养:在幼儿园中,孩子们能够和其他同龄的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幼儿心理学
学 习 目
1
2 和方法。
3 及其观点。
4 几个问题。
标
模块一 幼儿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一、早期的儿童观 二、幼儿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早期的儿童观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幼儿心理学也不例外。有史 以来,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即“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 笨的成人”。中世纪,儿童被视作“小大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都有反映。
模块四 幼儿心理学研究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幼儿心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特点 二、幼儿心理学研究是主试与被试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考察幼儿心理发展要通过幼儿语言与行为的研究 四、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易犯的两类错误
一、幼儿心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 同特点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幼儿心理如何随年龄 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学科。在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 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 量(即独立变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 年龄是一个不可以仅靠人为操纵,或者随环境改变 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纵; 第二,表面上看,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年龄增长的结 果,但实际上年龄只是心理发展的一个伴随变量, 它对于心理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行全面深入的考查,缺点是从个别儿童身上所得出的结论不能推广为所有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
规律。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1 2 (三)测验法 (四)间接观察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模块三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介绍
一、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学说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心理学第1-4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第1-4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单选题] *A.1869B.1879(正确答案)C.1865D.18752.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
[单选题] *A.感觉B.知觉C.想象D.思维(正确答案)3. 心理过程的动力是()。
[单选题]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正确答案)C.意志过程D.个性心理4. ()“看见”、“听到”、“想象”、“思考”是。
[单选题] *A.心理过程(正确答案)B.心理状态C.个性特征D.能力倾向5. 人的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机能分工的叶,其中控制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是()。
[单选题] *A.枕叶B.颞叶C.额叶(正确答案)D.顶叶6. ()岁时,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相当于成人皮层区表面大小的80%-90% 。
[单选题] *A.7岁(正确答案)B.6岁C.4-5岁D.3岁7. 下列选项中对个性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个性是心理过程的基础B.个性具有稳定的,整体的特性(正确答案)C.个性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D.个性是人一出生就形成的心理活动8. 1882年()写成《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单选题] *A.卢梭B.洛克C.普莱尔(正确答案)D.夸美纽斯9. ()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
[单选题] *A.调查法B.临床法C.观察法D.个案法(正确答案)10. 分析幼儿的作品如绘画、泥塑、折纸等,从这些作品中分析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所用的研究方法是()。
[单选题] *A.调查访问法B.传记法C.实验法D.活动作品心理分析法(正确答案)11. 下列有关感知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一旦客观事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感觉便不再产生B.儿童知觉行为的可知度既依赖于环境的直接提供,也依赖于具体情境中儿童的目标C.“视觉悬崖”实验说明6个月大的幼儿已明确具有深度知觉D.感觉和知觉不但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也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正确答案)12.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体现了感知觉()规律。
发展心理学八个阶段(一)
发展心理学八个阶段(一)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的领域。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介绍,本篇为第一部分,将阐述前四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中学期。
一、婴儿期1. 出生至一岁是婴儿期的关键阶段。
2. 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和依赖感。
3. 婴儿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头部和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成人比例,视觉和听觉能力的迅速发展。
4. 婴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开始发展简单的语言能力。
5. 婴儿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特点包括建立与照顾者的情感连接,以及对熟悉面孔和声音的偏好。
二、幼儿期1. 一岁至三岁是幼儿期的关键阶段。
2. 幼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探索自我能力。
3. 幼儿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大脑的迅速发育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4. 幼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语言能力的大幅提高,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渐理解抽象概念。
5. 幼儿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特点包括建立社交技能,如与同伴互动和分享,以及自我控制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学龄前期1. 三岁至六岁是学龄前期的关键阶段。
2. 学龄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和学习基本技能。
3. 学龄前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大肌肉协调能力的改进。
4. 学龄前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开始理解简单的概念和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
5. 学龄前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特点包括学会与同伴交往并形成友谊关系,同时懂得分享和合作。
四、中学期1. 六岁至十二岁是中学期的关键阶段。
2. 中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价值感和掌握学习能力。
3. 中学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脑部进一步发育,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接近成人比例,以及体能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4. 中学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思维逻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幼儿心理学
★★2.动作不断发展 (1)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 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3.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 婴儿认知活动的发生,突出表现在感知的发 生和视觉、听觉的发展上。 认生是婴儿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和发展。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 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 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有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 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 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 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但实验室条件本身往 往使幼儿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而且也难以 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2.自然实验法
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 理,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C )
A.教育实验法B.观察法C.作品分析法D.调查法 研究者通过调查对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 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被称作( A )
A.调查法B.测验法C.谈话法D.作品分析法
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言行 举止,据此特点可采用(A)来研究幼儿心理。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
二、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知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 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 儿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 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好学好问 • 强烈的求知欲、好问好学是这个时期幼儿非常明显的 特征。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简述各个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心理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心理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通常指的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即儿童心理学中的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基本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如触摸、视觉、听觉和运动协调等。
2. 前操作阶段(2岁至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符号和语言能力,能够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他们开始使用想象力和符号性玩具进行角色扮演,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3. 具体操作阶段(7岁至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较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他们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分类和序列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4. 形式操作阶段(11岁至成年):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抽象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他们能够思考未来、理解复杂的概念和进行科学推理。
这是认知能力的最高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阶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实际上每个儿童的发展过程都是独特的,可能会有个体差异。
此外,心理发展不仅限于儿童,成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学前儿童心理学1至4作业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至4章答案第一次作业答案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纵向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7.一般认为,婴儿从(D 生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9.幼儿的记忆以(B无意识记忆)为主。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表象)进行思考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习惯动作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5.在(A感知运算阶段)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二、判断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错)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对)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对)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错)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理学》第四章幼⼉的社会化第四章幼⼉的社会化什么是幼⼉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童在⼀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际关系,妥善⾃治,从⽽客观的适应社会⽣活的⼼理发展过程。
第⼀节幼⼉语⾔的发展3-4岁时幼⼉词汇量快速⼤战的时期。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幼⼉⼀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上最先掌握名词。
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幼⼉运⽤词汇的能⼒了,收到认知发展⽔平的制约。
凡是幼⼉能理解也⽤对了的词,我们城市为积极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词汇。
反之,幼⼉,虽然能理解却不能争取使⽤的词,我们称之为消极词汇。
四、幼⼉语⾔能⼒的发展语⾔能⼒是指幼⼉如何运⽤语⾔进⾏⼈际交往的能⼒,这是反映⼉童语⾔⽔平的重要标志。
(4种)(⼀)适合的表达⽅式(⼆)连贯的复述能⼒(三)⾏动的调节能⼒⾃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
⾃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1. 重复。
⼉童重复或⼩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仅仅是因为他⾼兴这样做。
2. 独⽩。
⼉童⼤声的对⾃⼰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
3. 集体独⽩。
当其他⼉童在场时,⼉童⼤声的⾃说⾃话,但其他⼉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1. 适应性告知。
⼉童⼒求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不是讲给⾃⼰听,也就是传递⾃⼰的意思。
如“这边不能过去的”2. 批评和嘲笑。
⼉童有时在强烈的情感因素下,会肯定⾃⼰⽽贬低别⼈。
如“我的这本书⽐你的好看”3. 命令、请求和威胁。
这类语⾔在⼉童中有明显的相互作⽤。
如“过去点,这边要放玩具的”4. 问题与回答。
⼉童会提出很多问题,同时⼤多要别⼈答复,⼉童的回答往往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
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要,我还没玩好呢”⼤约到6 、7岁,⼉童的⾃我中⼼语⾔逐渐向社会化语⾔过度(四)语⾔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1~2岁⼉童语⾔的习惯策略上看,有指物质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1. 婴儿期 (0-1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婴儿的学习和发展。
婴
儿的发展涉及到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婴儿的发展对于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期 (1-3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如语言能力、自我概念、社会交往能力等。
3. 学龄前期 (3-6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这个时期是儿童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学科的重要时期。
此外,儿童的情感发展也至关重要,如自我控制、社交技能和情感稳定性等。
4. 学龄期 (6-12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学龄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发展涉及到学业表现、社交技能、自我概念和自尊等方面。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和关键因素,这些主题和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迅速,对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学科,为我们理解幼儿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幼儿时期,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例如,当幼儿看到一个玩具被藏在一个地方,然后他们离开再回来,他们会认为玩具仍然在原来的位置,而不会考虑其他人可能移动了它。
此外,幼儿的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他们不能理解事物的反向过程。
比如,他们知道 3 + 2 = 5,但可能不理解 5 2 =3。
针对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教育者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具体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事物。
通过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二、幼儿语言发展理论语言是幼儿与外界交流和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
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在幼儿期,语言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简单发音、单词,到逐渐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
幼儿在语言学习中,会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与他人交流以及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语言能力。
教育者应多与幼儿进行交流,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和引导。
三、幼儿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幼儿在 3-6 岁时面临着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如果幼儿能够主动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并得到成人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形成积极的主动性。
反之,如果幼儿的探索行为受到过多的限制和批评,他们可能会产生内疚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孤立的感觉是很少的,人们往往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觉。
对错
14、( )在上课的幼儿往往很容易注意到飞进教室的蝴蝶,这种注意是有意注意。
对错
15、( )如果识记的内容成为活动的对象,无意识记的效果也会比较好。
对错
16、( )年龄越小的幼儿想象力越丰富。
对错
17、( )我们要多向幼儿提出记忆的任务,尽量减少幼儿的无意识记,就可以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对错
9、( )看完电影之后,还记得电影的情节,这是有意识记的结果。
对错
10、( )幼儿初期的形状知觉发展程度是: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对错
11、( )再造想象的形象是独创的,带有首创性。
对错
12、( )感觉的剥夺实验说明感知觉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前提。
A.社会
B.物理
C.精神
D.心理
14、下列描述幼儿语音发展特点错误的是()
A.发音正确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
B.幼儿的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C.幼儿末期基本可以掌握民族语言的所有的语音
D.语音发展的飞跃期是5-6岁
15、幼儿使用的句型中很少出现的是()
A.陈述句
B.双重否定句
C.疑问句
D.否定句
16、“当机立断”反映的是人处于()的情绪状态。
对错
4、( )美术活动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所以要发展幼儿想象力就要尽量多开展美术活动,少开展其他的活动。
对错
5、小班幼儿已经能对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分辨清楚了。
对错
6、( )知觉是感觉的基础,没有知觉就没有感觉。
对错
7、( )幼儿机械识记的效果比意义识记效果好。
对错
8、( )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A.思维
B.记忆
C.感知觉
D.注意
4、“灰色长方形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一些”这是感觉的什么现象()
A.适应现象
B.代偿现象
C.相互作用
D.对比现象
5、3岁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程度是()
A.能辨认左右
B.能辨别上下和前后
C.能辨别上下
D.能辨别上下和前后,并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6、记住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或记住一个不认识的外文单词,这是()
10、人们可以通过表情来表达和交流感情,这是情感的()作用。
A.调节作用
B.信号作用
C.动机作用
D.保健作用
11、幼儿比较少使用的句型是()。
A.陈述句
B.疑问句
C.否定句
D.双重否定句
12、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或内心感受,我们称之为()
A.感觉
B.思维
C.言语
D.情绪情感
13、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现象
A.情绪
B.运动
C.词语逻辑
D.形象
13、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做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科学家创造发明新产品,离不开()的作用
A.无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空想
15、影响人们无意注意的因素是()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和周围事物的对比情况3.刺激物的新奇程度4.人的兴趣和情绪状态5.人的过去经验
D.保持和遗忘是同时进行的
18、梦是()想象的极端形式。
A.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19、下列关于记忆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记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
B.记忆在人的知识掌握、经验积累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C.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后,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D.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很短,对我们的记忆保持量没多大影响
20、幼儿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识记过材料的保持量大于刚识记时的保持量,这种现象叫记忆的()现象。
A.再认
B.回忆
C.恢复
D.敏感化
二、判断题(20分)
1、( )人走在街上,由于害怕有时会把风吹动的树影当成人影,这是一种错觉。
对错
2、( )任何的外界刺激人都能感受得到。
对错
3、( )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得到提高。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10、“视崖实验”说明实验中的六个月大的婴儿已有()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方位知觉
D.形状知觉
11、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出草原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是()
A.记忆
B.思维
C.注意
D.想象
12、婴儿认生现象是()记忆的表现
一、单选题(40分)
1、依赖动作和感知来进行的思维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2、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集中思维
3、幼儿更容易掌握下列的哪些概念()。
A.数概念
B.动作概念
C.时间概念
D.关系概念
4、人的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反应
17、幼儿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是他们的()在起作用。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实践感
18、宝宝说“妈妈鞋”这说明他的语法发展处于()阶段。
A.双词句
B.单词句
C.多词句
D.简单句
19、思维是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反映了思维的()
对错
5、( )幼儿对事物进行概括时,往往能概括到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
对错
6、( )在幼儿使用的句子当中,大量是简单句。
对错
7、( )幼儿的情绪容易外显,不善于掩蔽自己的真实情绪。
对错
8、( )小班的幼儿开始告状,这是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D.教育是万能的
13、下列哪项不是幼儿心理学一般应用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写作法
14、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实践活动
15、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A.遗传素质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组织性
D.发散性
8、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和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创造性思维
9、以下关于思维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维的表达通常要借助言语活动来实现
B.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思维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D.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产生
A.1、3、5
B.2、3、4、5
C.1、2、4、5
D.1、2、3、4、5
16、幼儿的游戏情节往往是复制成人的生活,这反映出他们的想象()特点
A.创造想象为主
B.无意想象为主
C.再造想象为主
D.有夸大和虚构成分
17、关于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的()。
A.能再现的一般能再认
B.能再认的一般能再现
C.保持得越多,遗忘就越少
《幼儿心理学》作业二
一、单选题(40分)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嗅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2、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10、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A.1岁~3岁
B.出生~1岁
C.7岁~12、13岁
D.3岁~6、7岁
11、()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12、下列观点中不属于行为主义学说的是()
A.人的发展中遗传起到极大的作用
B.强调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
C.反对以人的内部过程如(心理状态、意志等)为研究对象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组织性
D.发散性
20、幼儿最先掌握的是()
A.动词
B.形容词
C.代词
D.名词
二、判断题(30分)
1、( )3岁前的婴幼儿大多采用的是对话式的交际方法。
对错
2、( )思维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对错
3、( )幼儿总是无忧无虑的,不会有情绪困扰。
对错
4、( )母亲和婴儿最初的交流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A.婴儿期
B.小学生期
C.青少年期
D.幼儿期
5、良心是属于()情感。
A.理智感
B.道德感
C.实践感
D.美感
6、幼儿常常叫太阳做太阳公公,把风叫做风婆婆,这是幼儿思维中的()特点。
A.泛灵论
B.自我为中心
C.不可逆性
D.守恒
7、早晨起床,推开窗户,看到地面潮湿,便推想到“夜里下过雨了”。这反映了思维的()
2、壮壮对班上的小朋友说:“我看到过一个这么大的蜗牛!”壮壮用自己的小拳头比划着,那还真是个超级蜗牛,足有他的拳头那么大。有一次,壮壮又对妈妈说:“我今天在幼儿园吃了四碗饭。”其实,他在幼儿园只吃了两碗饭。妈妈感到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儿子这么爱说谎,怎么办呢?你怎么看待壮壮的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