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高频考点 2017

合集下载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解析—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的原因探析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解析—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的原因探析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解析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到了战国,养士之风盛行,士的地位有了新的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登上了政治舞台,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和传声筒。

为什么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如此盛行?文都教育这次就为大家探究其原因,希望能为大家中国教育史的学习给予帮助。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之所以盛行,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解读:1.经济原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士人的生存奠定了物质基础,冶铁技术的发展、耕牛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分工,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全分离,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部分社会成员分别承担;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足够数量的劳动产品以养活大批这样“不耕而食”的“劳心者”。

2. 政治原因:“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决定了养士之风的盛行。

诸侯卿大夫们为了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取胜,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势力,大规模地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士作为一个阶层而崛起。

这当然与士本身有较高的素养分不开,不论是策士、隐士、学士、术士还是鸡鸣狗盗之徒,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或拥有射御的勇力;或娴熟于礼乐典章制度;或精通六艺之术,因而他们很得国君和卿大夫的赏识和重用。

养士、用士之风的盛行提高了士的社会地位。

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社会风气。

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

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们争相礼贤人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己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

3.思想文化原因:(1)动荡不安的战国时局。

进入战国以后,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动、大改革的环境之中,生长于斯的士得以清醒客观地剖析社会历史,对于现实生活也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各国对于人才的期盼、智谋的渴求和自由意志的尊重,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有意无意之间造就了学术得以滋生繁荣的沃土。

教育学考试大纲2017

教育学考试大纲2017

教育学考试大纲2017一、教育学基础理论1.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流派4. 教育的功能与目的5.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教育哲学1.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2. 不同哲学流派对教育的影响3. 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标4. 教育伦理与教育公正三、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学习理论3. 动机理论4. 认知发展与教育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四、教育社会学1.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2.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化过程3. 教育不平等与社会阶层4. 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五、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定义、类型与结构2.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3.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5. 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六、教育管理与政策1. 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功能2.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4. 教育法律与教育伦理5.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分析七、教师教育1. 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2. 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3. 教师资格与教师培训4. 教师工作条件与教师福利5. 教师评价与教师激励八、学生发展1.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2.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适应3. 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4. 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5. 学生参与与学生自治九、特殊教育1. 特殊教育的定义与对象2. 特殊教育的类型与方法3. 特殊教育的法律与政策4. 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发展5.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十、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1.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应用2. 远程教育的模式与特点3.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4. 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5.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1.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2.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3. 不同国家教育制度的比较4.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5.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挑战与机遇十二、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的类型与过程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3. 教育实验设计与实施4. 教育调查研究方法5. 教育研究的伦理问题本考试大纲旨在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涵盖了教育学的多个重要领域。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由小编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

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能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

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

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

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

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定义的分类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定义的分类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教育定义的分类关于教育的定义纷繁多样,各门各派都有自己对教育的定义,而通过对教育定义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各种定义的内涵和特点。

伊士雷尔·谢弗勒是美国著名的分析教育哲学家,他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陈述方式把教育的定位分为三类: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文都教育这次为大家系统介绍一下谢弗勒的教育定义分类,最后再用一道选择题真题来加深大家对其理论的理解。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

规定性定义主要是为了叙述和表达的方便而指定某些词语代替某一词语,或者规定某一词语所代表的意义。

规定性定义有创造性和非创造性之分,例如“甲”代表“优秀”是非创造性规定定义,因为历史上人们已经有类似的规定,使“甲”代表“优秀”的观点成立。

描述性定义是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好途径”。

它对被定义的词在历史上以及目前的种种进行概括。

词的意义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而且词的意义本身可能是模糊的,因而,描述性定义常常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被定义对象“是”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教育是社会借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

纲领性定义描述的是一个方案,指向实践,它或隐或显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因而,它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可以说,这三种定义的分类是根据定义出现的上下文情景来决定的,同一定义根据不同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

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使该定义能够表达下定义者所需要的含义,使该定义能够在群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该定义的用途,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指明一种价值取向。

对于这三种定义,谢弗勒总结道:“规定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交流,即旨在促进谈话;描述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解释,即澄清词语的常规应用;纲领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道德方面,即它体现行动的纲领。

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

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奥苏伯尔学习动机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学习动机的论述是他教育心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下面文都教育就一一进行详细介绍。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

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

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

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

•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

•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

•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许多考生容易把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弄混淆,其实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而附属的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长者或权威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为满足。

1教育学高频考点7大教学原则

1教育学高频考点7大教学原则

1教育学高频考点7大教学原则
1、活动原则:教育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有效的实现教育目的。

2、发展原则:教育应以发展的思路引导,关注发展,发展内涵有: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统一发展和古今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3、科学原则: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手段都应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当前的科学研究成果是教育的基础。

4、效率原则:教育应该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

5、实践原则:教育应该以实践为核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践社会做好准备。

6、社会原则: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为本,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习社会的道德准则,逐步建立健全的道德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7、变异原则:教育应以变异为原则,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组织的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40个教育学必备知识点

40个教育学必备知识点

40个教育学高频考点【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育问题的论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相长”等。

【3】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他提出了“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段教学法”。

【5】美国杜威(进步教育代表人)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6】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根本是“归于自然”。

【7】洛克在其代表作《教育漫画》中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8】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9】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0】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1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12】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3】教育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4】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学校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

【1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核心。

【16】义务教育: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2017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题库——高等教育学

2017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题库——高等教育学

优质文档相信能就一定能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 基础性B. 专业性C. 人文性D. 科学性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A. 主要目的B. 最高目的C. 主要目标D. 最高目标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

A. 高级教育B. 人文教育C. 科学教育D. 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

A. 交叉学科B. 综合学科C. 边缘学科D. 融合学科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 基础学科B. 分支学科C. 重点学科D. 理论学科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A. 学者B. 高级技术型人才C. 高级专门人才D. 研究型人才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C. 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D.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A. 专才教育B. 通才教育C. 自由教育D. 高等教育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A. 专科教育B. 本科教育C. 研究生教育D. 博士后教育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

A. 亚洲B. 非洲C. 欧洲D. 美洲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

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 反主流文化B. 反多元文化C. 反传统文化D. 反校园文化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 北京大学B. 南京大学\C. 厦门大学D. 山东大学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

A. 京师大学堂B. 京师同文馆C. 北京大学D. 燕京大学15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学校中的法律关系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学校中的法律关系”由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相互之间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在学校领域内,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的权责关系,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的关系等,我们下面分析几对主要的关系。

(一)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学校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

同时,学校可以依法享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利并可以对政府行使以建议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权。

作为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这一关系的主体、权利和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确定的,当事人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政府机关在与学校发生关系时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并行使广泛的职权,在学校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政府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而如果政府机关不履行职责,学校可以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因此,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政府机关作为关系的一方,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机关采取的与学校有关的行政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产生直接的权威性的促进、帮助或限制、制约作用。

(二)学校与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学校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既存在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又存在复杂的民事所有和流转上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学校是以独立的民事主体的资格参与其中的。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法律确认学校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规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地反映在财产关系、邻里权关系和合同关系上。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2017年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有福了;中国教育史考研的重点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3 、国学与乡学4 、六艺▲▲▲5 、稷下学宫▲▲▲6 、六经7、明人伦8 、性恶论9 、闻见知行10 、农与工肆之人11、素丝论▲12、兼士13、以法为教14、以吏为师15 、三纲领16 、八条目17 、尊德性18、道问学p.s. 大学和中庸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出名词解释19 、学问思辨行20 、学记21、经学教育22、太学▲23、鸿都门学▲24 、郡国学25、对贤良策26、颜氏教育27、性三品28、兴文教29、苏湖教法▲▲30、三舍法▲▲31、积分法▲▲32、六等黜陟法▲▲33 、监生历事▲▲34 、社学▲35、东临书院36、书院讲会37、诂经精舍38 、学海堂39、白鹿洞书院▲▲▲40、四书章句集注▲▲41、朱子读书法▲▲▲▲42、致良知43、随人分限所及44、漳南书院▲▲45、六斋▲46 、实学47、习行48、英华书院49 、马礼逊学校50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51 、中华教育会52、京师同文馆▲▲53、福建船政局▲▲▲54 、幼童留美55、劝学篇▲▲▲▲56 、京师大学堂▲▲▲▲57 、大同书▲▲▲58 、体用一致59、壬寅学制▲▲▲60、壬戌学制▲▲▲61、葵卯学制▲▲▲62 、留日GC63 、庚款兴学64 、五育并举▲▲▲▲65、教育独立思想▲▲66 、平民教育运动▲▲67 、工读主义教育活动▲▲68 、运动教育思潮▲▲69 、勤工俭学运动▲▲70 、科学教育思潮▲▲71、国家主义教育思潮72 、设计教学法73 、道尔顿学制▲▲▲▲74、文纳特卡制75 、1922年新学制▲▲▲76 、收回教育权活动▲▲▲▲77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78 、战时须作平时看▲▲▲79 、大学院▲▲▲80、大学区制▲▲▲81 、戊辰学制▲▲▲82、训育制度83、毕业会考84、西南联大▲▲▲▲85、工农教育86、湖南自修大学87 、农民运动讲习所8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8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90、全人生指导▲▲▲91、小先生制▲▲▲91 、活教育▲▲▲中国教育史的重点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孔墨显学各个教育家的思想外;宋朝的教改书院隋朝科举兴起的演变和封建教育体制的完备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内容和演变过程劝学的正反分析清政府教改的失败近代中国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都需要认真对待..重点名词勾画出来之后同学在弘毅教育学红宝书重点笔记里面找到对应的部分背诵即可中国教育史必会题目非常重要:1. 简述西周文化教育制度上的重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2. 简述西周家庭教育的进步性..3. 国学与乡学的区别是什么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4. 简述“六艺”的教育内容..5. “六艺”的教育特点是什么6. 私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简述齐国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意义..8.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9.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10. 简述董仲舒的教育作用观..11.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2.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3.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4. 简述墨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5. 简述荀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6. 简述颜元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7.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8.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19. 简述荀子提出的教学方法..20. 简述墨家提出的教学方法..21. 简述颜元提出的教学方法..22.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3. 简述荀子的教师观..24. 评析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25. 简述孟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6. 简述荀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7. 简述法家“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8. 简述董仲舒“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9. 简述韩愈“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0. 简述王夫之“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1. 简述孔子的“六艺”教育内容..32. 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什么特点33. 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34. 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35. 简述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概括..36. 孔子总结了哪些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37. 简述董仲舒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8. 孔子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9. 论述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0. “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的内容是什么41. 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什么42. 中庸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与“学问思辨行”是什么43. 学记对学制;学年的论述是什么44. 学记如何论述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5. 学记如何论教师46. 董仲舒提出的文教建议是什么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文教政策47. 经学教育与太学的内容是什么48. 简述鸿都门学的创办及教育意义..49. 郡国学是什么50. 简述董仲舒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51. 简述南朝宋“四馆”与总明观的设立..52.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53. 隋唐如何确立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54. 简述隋唐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55.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是什么56. 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57.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什么58.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59.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0.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调整;有何意义61.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62.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见解63. 简述韩愈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64. 简述宋代“兴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65. 宋代的“苏湖教法”是什么66.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67. “升斋等地法”;“监生历事”;“六等黜陟法”的是什么68. 简述社学的创办与发展..69. 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0.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是什么71. 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72.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是什么73. 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什么74.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可分为哪几类这些蒙学教材有什么意义75. 四书章句集着包括什么76. 简述朱熹“小学”和“大学”教育思想..77. “朱子读书法”包含哪些方面78. 简述王守仁“致良知”与教育作用..79. 简述王守仁的教育原则..80.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内容..81. 简述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82. 简述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83. 简述颜元“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84. 京师同文馆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5. 福建船政学堂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6.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87.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的教育改革主张是什么88. 简述严复的“三育论”..89. 清末学制的制定有什么意义90. 简述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91. 壬子癸丑制有哪些进步性92.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什么93. “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94.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表现在哪些方面95. “科学教育思潮”包含哪些内容96. “设计教学法”的含义是什么97. “道尔顿制”的内容是什么98. “新学制”的标准和特点是什么99.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100.“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什么101.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02. 简述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03.简述“戊辰学制”的颁行..104.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什么105. 简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10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意义是什么107. 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108.简述杨贤江“论教育的本质”..109.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10.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11.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112.简述晏阳初“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思想..113. 简述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14. “小先生制”是什么115.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16. 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得暑假者得成功”;希望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成功备考..。

高等教育学试题2017

高等教育学试题2017

高等教育学试题2017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 知识传授B. 研究创新C. 人才培养D. 社会服务2. 以下哪项不是高等教育的功能?()。

A. 培养专业人才B. 推动科学研究C. 促进经济发展D. 基础教育管理3.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学生数量的增加B. 教育质量的提高C. 教育内容的丰富D. 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 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教育国际化B. 教育信息化C. 教育单一化D. 教育终身化5. 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A. 权威与服从B. 指导与合作C. 竞争与独立D. 监督与评估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________大学。

2.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________。

3.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质量保障和________质量保障。

4. 终身教育的理念最早由法国教育家________提出。

5.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流动,还包括课程的________和学分的互认。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 论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描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2. 论述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20分)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某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引入在线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反映在线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不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效率低下。

请分析该高校改革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017年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2017年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的基本指针。

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

2017年高等教育学-重点-教育心理学

2017年高等教育学-重点-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题型选择1‘*10;填空1‘*10;简答6‘*5;论述10‘*3;案例20*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填空〕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单方面。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表达着人体果冻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心理学除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里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认知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起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形成心理学第三势力,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以人为本,主要研究活生生、健康的、具有个体特点的人。

教育心理学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现有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学生学习、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艺术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尝试性教学、因循式教学、策略式教学〔填空〕第二章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自我同一性;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认知过程经由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而逐层深入。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丰富性与狭隘性冰川,强烈性与敏感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

第三章高校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是指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

教育学高频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高频知识点梳理

三、高频考点梳理(一)中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人物代表作品观点备注孔子《论语》①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非孔子本人编著,是其弟子编撰收集整理而成②主张“有教无类”③以“仁”为核心,强调忠孝和仁爱,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诗、书、礼、易、乐、春秋④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⑤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墨翟“兼爱”和“非攻”;获取知识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道家“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儒家思想《学记》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世界第一部教育思想巨著②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③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④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⑤设计了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严厉的视导和考试制度⑥主张循序渐进教学——“学不躐等”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念世界的工具;理性说;根据理性、意志、情感把人分为三种等级古希腊三哲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①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教育是国家的②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二)教育学的萌芽与建立代表人物作品观点教育学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③“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教育普及的理想——“泛智教育”卢梭《爱弥儿》“人性本善”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形成育;使教育自然性思想哲学化,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最早在大学里教授裴斯泰洛奇 《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者的首要职责是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家;将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3】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3】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3】命题点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社会构成要素的制约。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社会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的、文化的基础i教育的运行和发展建立在这些社会基础之上。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根据。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一方面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人才培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只有满足其要求,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以,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以社会的要求为根据的。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动因。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社会变迁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要求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之与变迁的社会要求相适应,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变迁。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尺度。

教育效果如何,其最终评价尺度是社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归宿。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和谐发展,共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教育不是为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而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影响和最终决定因素。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教综教育学高频考点归纳

教综教育学高频考点归纳

教综教育学高频考点归纳教育学一、各种【著作】 1. 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2. 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那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那么);教学相长(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4.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奠定理论的著作。

5. 【林哈德与葛笃德】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6. 【政治学】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

7. 【理想国】柏拉图的著作。

8.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的著作,西欧最早关于教育的著作。

9. 七艺中的四学几何算数音乐天文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10.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当时他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自然科学方法。

12.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开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3.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廖世承。

14. 我国第一本翻译过来的【教育心理学】书是房东岳。

15.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学者。

16.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易公教育 17.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18. 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9. 韩愈【师说】 20. 朱熹【四书集注】 21.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开展】从而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高频考点汇总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高频考点汇总

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 考点55:教学的定义 考点56:教学的作用 考点57:教学的地位考点58:教学的基本任务 考点59:教学过程考点60:教学过程的本质考点6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6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考点63: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考点64:讲授法 考点65:演示法考点66: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考点67: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考点68: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考点69:班级授课制 考点70:个别教学 考点71:复式教学考点72:教学模式的特点 考点73:自学辅导模式 考点74:上课的意义考点75: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考点76:教学评价的概念 考点77:教学评价的意义 考点78:教学评价的原则 考点79:教学评价的类型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考点80:德育的概念考点81:德育的重要意义 考点82:德育的内容考点83:德育过程的概念成人高考《教育学》常见考点——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考点3: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考点4: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考点5:教育的基本概念 考点6:教育的社会属性 考点7:教育的起源考点8: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考点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考点10: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考点11: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考点1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1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14: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第三章教育目的 考点15:教育目的 考点16:培养目标 考点17:教育目的的意义考点1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19: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考点20: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考点21: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考点22:素质教育的概念 考点23:素质教育的意义 考点24:智育的意义 考点25:智育的任务 考点26:体育的任务考点27:体育的组织形式考点28:美育的概念考点29: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考点30:美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教育制度 考点31:教育制度的概念 考点32:建立学制的依据考点33: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考点34:1903年颁布的“葵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始)考点35: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考点3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考点37: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考点38: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五章教师与学生考点39:教师的作用 考点40:教师的任务 考点41: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点42:教师的专业素养考点43:教师应该如何爱学生 考点44:学生的特点考点4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考点46: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第六章课程考点47:课程的概念 考点48:课程的意义 考点49:课程的要素考点50: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考点51:课程计划考点5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考点53:课程的类型考点5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考点8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心理学考点139: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考点86:德育的基本原则第一章绪论考点140:长时记忆的特点考点87:德育的校内正式途径考点1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点14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考点88:说理教育法考点11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考点142: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考点89:榜样示范法考点113: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考点143: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考点90:陶冶教育法考点114:反射考点14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考点9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第五章思维和想象考点9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考点115:感觉考点145:思维第九章班主任工作考点116:感觉现象考点146:思维的特征考点9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考点117:知觉考点147:思维的类型考点94: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考点118:知觉的基本特征考点148:思维的过程考点95: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考点119:观察考点149:概念形成阶段考点96: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考点120:观察的品质考点150:科学概念的掌握考点97: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考点12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考点151:解决问题的阶段考点98: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第三章注意考点15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考点99: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考点122:注意考点153:创造性思维考点100 :班主任工作的计划考点123:注意的特征考点15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考点101 :班主任工作的总结考点124:注意的功能考点155: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考点125: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考点156: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点102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考点126: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考点157: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考点103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考点127: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考点158: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点104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考点128:注意广度考点159:想象考点105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考点129:注意稳定性考点160:想象的功能考点106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考点130:注意分配考点161:想象的种类考点107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考点131:注意转移第六章情绪与意志考点108 :家庭教育的特点第四章记忆考点162:情绪考点109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考点132:记忆考点163:情绪的分类考点110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考点133:记忆的基本过程考点164:情绪的功能考点134:记忆的分类考点165:情绪与认知的联系考点135: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考点166:压力考点136:瞬时记忆的特点考点167:抑郁考点137: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考点168:焦虑考点138:短时记忆的特点考点169:恐惧考点170:狂躁第九章能力考点231:人际关系考点171: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考点201:能力考点232:人际关系取向考点172:健康情绪的培养考点202:一般能力考点233:人际吸引考点173:意志考点203: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考点23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考点174:意志行动的特征考点204:智力的结构理论考点235:群体心理考点175: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考点205:智力的形态理论考点236:群体规范考点176: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考点206: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考点237:社会促进考点177:动机斗争考点207:智商考点238:社会情化考点178:意志品质的特征考点208: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考点239:从众考点179:意志品质的培养考点209: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考点240:从众的原因第七章需要与动机考点210: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考点241:影响从众的因素考点180:需要第十章人格考点242:服从考点181:需要的类型考点211:人格考点244:顺从考点18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考点212:人格的特点考点245:影响顺从的因素考点183:动机考点213:气质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考点184:动机产生的条件考点214:气质的特性考点246:心理健康考点185:动机的类型考点215:气质类型考点247: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考点186:动机的功能考点216:性格考点248: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考点187:成败归因理论考点217: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考点249: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考点188:学习动机的激发考点218: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考点250:心理咨询第八章技能考点219: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考点251:心理咨询的目标考点189:技能考点220: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考点25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考点190:技能的特征考点221: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考点253:精神分析理论考点191:技能与习惯的区别第十一章社会态度与行为考点254:行为主义理论考点192:动作技能考点222:社会态度考点255:人本主义理论考点193:动作技能的特点考点223:社会态度的维度考点256: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考点194:智力技能考点224:社会态度的功能考点257:考试焦虑考点195:智力技能的特点考点225:态度的学习理论考点258:考试焦虑的危害考点196:动作技能的形成条件考点226:印象形成考点259:考试焦虑的矫正考点197:原型定向考点227:刻板现象考点198:原型操作考点22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考点199:原型内化考点229:晕轮效应考点200: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考点230:投射倾向成人高考《教育学》常见考点一一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是孟子,见于《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总居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是主体地位,教育媒介是沟通或桥梁的作用。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是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最早的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教育有了鲜明的阶级性。

西周的教育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宋代特殊的教育形式是书院。

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勇士。

中世纪的西欧教育内容是“七艺”。

“七艺”是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提出者保罗朗格朗。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原则的人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第三步是产婆术,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是西方最早提出该原则的人。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旧三中心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是杜威提的,新三中心是: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第二章
决定教育性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

决定教育领导权、受教育权的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生产力。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依据、评判标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学说。

我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1957年。

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素质教育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制度化教育形成的标志是近代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我国是“废科举、兴学校”。

我国第一个颁布的学制是壬寅学制,第一个实行了的学制是癸卯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第四章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诞生于法国。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心理健康。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第五章
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是由朱熹提的。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

我国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第六章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双边性规律、发展性规律、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七章
德育的四大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思想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九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