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中医防治

合集下载

疟疾病怎么治疗有效果

疟疾病怎么治疗有效果

疟疾病怎么治疗有效果疟疾对于很多人是非常陌生的,这种疾病主要多见于非洲等偏远地区,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至于疟疾病怎么治疗,一般有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种,针对疟疾的不同类型对症治疗。

★ 1.正疟症状【主症】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和解达邪。

【方药】柴胡截疟饮化裁:柴胡、半夏、常山、红参、草果、大枣、黄芩、生姜、槟榔。

若表实少汗而恶寒重者,加桂枝、防风、羌活以解表发汗;口干欲饮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湿热偏盛,胸脘满闷,可去人参,加苍术、厚朴、青皮以理气化湿。

★2.温疟症状【主症】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疼,口渴引饮,便结尿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先煎)、知母、桂枝、柴胡、青蒿、生地黄、麦冬、太子参、甘草。

若热多寒少,气短胸闷,汗多,无骨节烦疼者为热盛而津气耗伤,可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津伤较甚,酌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 3.寒疟症状【主症】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肢倦。

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辛温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七宝截疟饮:柴胡、桂枝、厚朴、干姜、炙甘草、陈皮、瓜蒌根、牡蛎、黄芩、草果、常山、槟榔。

若汗出不畅者去牡蛎;寒湿内盛,胸脘痞闷者加青皮;泛吐痰涎者加蜀漆、附子以温散寒痰。

★ 4.瘴疟【主症】(1)热瘴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

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

【治法】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加减:青蒿、玉竹、茯苓、生地黄、柴胡、半夏、知母、陈皮、竹茹、黄芩、黄连、枳实、常山、益元散。

【主症】(2)冷瘴症状: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不发热,甚则神昏不语。

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疟疾的控制与预防

疟疾的控制与预防

疟疾的控制与预防疟疾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而且非常容易在儿童中发病。

所以对于疟疾控制的关键就是在于对于蚊虫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蚊帐、灭蚊药物制剂的运用,消除蚊虫。

1.要服用抗疟药据统计,预防性服药发病率30%,不服用者为50%2.刚到疫区,应服用3个月,因刚到时,旅途劳累,水土不服,抵抗力低,难适应,易发病。

3.雨季服药因⑴雨季蚊子多,⑵从中医角度说,雨季湿邪重,易困脾、伤阳,且雨季疟疾缠绵难愈易反复。

4.体内有少量的疟原虫,有免疫作用,发病率低5.睡好注意休息,当劳累身体抵抗力低时,易发病。

6.吃好饮食多吃葱姜蒜、辣椒韭菜,蒜头面食等助阳之品,以补充阳气。

7.少吃芒果生湿之品,多吃菠萝,白萝卜,酸奶等化湿开胃之品。

饮食宜忌在雨季尤其重要。

8.注意保暖随时加减衣服,注意适当活动,但不宜大量出汗,受凉和大量出汗都易伤阳气。

忌贪凉饮泠、露天夜卧,应挂蚊帐,注意室内通风干燥,尤其是在雨季。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答:疟疾是被蚊子叮咬而传染的,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1、什么是疟疾答:疟疾就是打摆子,也叫瘴气。

热地方最容易得这种病。

疟疾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

按蚊的种类很多,可传播人疟的有60余种。

据其吸血习性、数量、寿命及对疟原虫的感受性,我国公认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要传疟媒介按蚊。

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1、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2、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3、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答: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

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I药物治疗:
一、瘧疾初发:瘧疾初发,为邪居半表半里(所谓少阳症),这时勿截瘧,与以和解之剂治疗,常用1.小柴胡汤。2.清脾饮。
待瘧疾发作二、三次后,才主张截瘧,常用1.小柴胡汤加常山方。2.截瘧常山饮。3.常山饮。4.七宝饮。
服法:截瘧的药物不在瘧疾方发或正发时服用,恐药病交争,转为深害,须在未登两小时之前或发作日的清晨服用,在治疗中,注意饮食、生活,避免饮酒等。
Ⅰ.按六经见症来分:①足太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头痛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先寒后热,热退,汗出多。(普通型瘧疾)②足阳明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光,热退,汗出。(普通型)③足少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口苦,耳聋,胸胁痛或呕,身体倦怠不耐烦,见人惕惕然,寒不甚,热不甚,热多,汗出甚。(普通型)④足太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不乐,善太息,不欲食,先寒后热,热过汗出而已,热甚者口渴。(普通型)⑤足少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小便短赤,欲阳户牖而处,寒从下起,寒热俱甚,寒少热多,其病难已。(普通型)⑥足厥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意恐惧,易太息,先寒后热,甚则色苍如欲死,成头痛而渴。(普通型)
瘧疾特殊伴有的症状,有以下的治疗法。
过热型(如瘅瘧、温瘧、热瘴):常用1.白虎加桂枝汤。2.安宫牛黄丸。
寒冷型(如牡瘧):可用四逆汤。
脑型(如心瘧、痰瘧、哑瘴):可用安宫牛黄丸。
胃肠型(如脾瘧、食瘧“胃瘧”):可用1.小建中汤。2.加味露姜饮。
笔者按:中医书籍载,瘧疾除往来寒热外,伴有的其他症状是按六经、五脏、外感及其他见症而处方的,这类方剂很多,其中方药内容多有重复,不作一一介绍。
小建中汤: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水煎服

中医关于“疟疾”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疟疾”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疟疾”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疟疾
1. 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病因为感受疟邪,并与正虚有关。

2.病机多为疟邪伏于半表半里,邪正相争,则寒热发作;正胜邪却,则寒热休止。

若寒热休作有时者为正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属温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属寒疟;瘴毒内盛,病势严重,伴神志障碍者属瘴疟;疟邪久留,耗伤气血,遇劳即发者为劳疟;疟久不愈,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为疟母。

3.治疗原则为祛邪截疟,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

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如属疟母,又当祛瘀化痰,软坚散结。

但重复感染或不同疟原虫混合感染,或发病的初期及后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疟疾重症出现神志症状或过高热者,预后较差。

二、疟疾的日常防控措施
1.本病由蚊虫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施。

同时坚持运动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疟疾患者护理时,应注意冷暖适宜,多饮开水,寒战加衣盖被,发热时减去衣被。

若高热不退,可冷敷以物理降温或针刺大椎、陶道、合谷等穴位泻热降温。

汗出较多,注意擦干,更换
衣物,避免风吹。

3.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密切观察其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

发作间歇期可适当户外运动,补充营养,应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瘦肉、猪肝、红枣等。

疟疾的中医诊治

疟疾的中医诊治

疟疾的中医诊治李成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简述疟疾的中医诊治。

方法对患有疟疾的病人进行中医诊治。

结论疟疾及时治疗,可治愈。

但日久肝脾肿大,功能损伤,影响健康。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消灭蚊虫。

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疟区要反复进行普查治疗,直至根治。

关键词:疟疾;中医;诊治中图分类号:R25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15.2070 引言凡因感染疟邪,症见发热恶寒,或高热寒颤交作,汗出头痛,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呕恶等,并具有传染性者,称为疟疾。

疟疾多发于夏秋,有地区性及传染性,我国南方诸省大部分地区,有散在发病。

1 诊断1.1 四诊合参问诊:问患者的病因,是否是流行区的患者,或是从流行区来,在流行区居住过。

问典型症候特征(抓住冷、热、汗三征),发病经过,有助于诊断。

望诊:望患者的面色、舌色,目睛红赤,有无黄疸,及口周疱疹。

神采及手足运动,肌肉胖瘦也应观察,危重症还要注意尿便,尤须着重诊视有否黑尿及便脓血。

此外舌苔也应明辨,黄腻是湿热,黄燥是热盛。

闻诊:一般无特殊,但应按声音之强弱来分辨病之新久、轻重。

切诊:脉多浮数或急数,或弦数,应触疟母,脾肿大可于肋下触及,质地软,有压痛,时或肝亦肿大可及。

1.2 现代医学检查血常规:单核细胞增加。

血涂片镜检:发现疟原虫可确诊。

通过四诊,症见寒热交替发作,热盛汗出,寒盛颤抖,甚则高热寒颤,抽搐神昏,参考现代医学检查,确立诊断。

观察病程中寒热变化,辨证中药、针灸、气功治疗。

2 治则疟疾的治则,一般分为祛邪与扶正两法。

祛邪多以解表、清热、和营三法为先;扶正又多是益气、补血为上;若正虚邪盛者,攻补兼施,不可偏废。

故清•李用粹曰:“邪疟及新发者,可汗吐下;虚疟及久病者,宜补气血;稍久而正虚邪滞者,宜一补一发;若深入于阴分者,宜先升后汗;至如邪乘虚入,则宜以发散,祛其客邪,然后扶培胃气(《证治汇补》疟疾章•治法)3 辨证论治3.1 邪伏少阳主症:寒热交作,寒已而热,热已而寒,心烦欲吐,口苦咽干,口渴喜饮,头痛面赤,小便黄赤。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导语:说到疟疾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因为疟疾在国内并不常见,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疟疾。

这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成恶
说到疟疾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因为疟疾在国内并不常见,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疟疾。

这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成恶性疟疾时死亡率极高,以周期性规律发作为主要症状。

1.疟疾概念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2.症状
(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未来,中医内科学将与现代医学在理论、技术等方面更加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 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中医药学课件:防治疟疾原因及中医药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课件:防治疟疾原因及中医药治疗方法

2
开展宣传活动
借助中医药理论,开展疟疾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疟疾的防治意识和能 力。
3
强化疫区管理
在疟疾高发地区加强中医药防治技能培训,改善卫生环境,提高疫区的预防和控 制水平。
中医针灸治疗疟疾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恢复气血流畅,加强免疫 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帮助治愈疟疾。
操作技巧
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频率, 配合疗程与次数,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外治法治疗疟疾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
1 艾灸疗法
利用艾草燃烧释放的草本活性物质, 加热穴位,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疟疾 相关症状。
中药治疗疟疾的常用方剂
方剂 青蒿素联合疗法 败毒散 辛凉退热汤 藿香正气水
组成 青蒿素 + 辅料 草果、黄芩、黄连、连翘等 连翘、板蓝根、黄芩等 藿香、白芷、陈皮等
功效
快速控制疟原虫感染,减轻疟 疾症状,提高治愈率。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改善疟 疾相关症状。
清热解毒,退热,改善寒热交 替型疟疾症状。
2 推拿按摩
通过揉捏、推压等手法刺激穴位,调 节经络气血,舒缓肌肉痉挛,改善疟 疾不适感。
3 外敷贴药
将中药药物制成贴剂,贴于相应穴位或部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辅助治疗疟疾。
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
1
防蚊措施
中医药强调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蚊措施,如 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疏风散寒,行气解郁,改善疟 疾脾胃不和症状。
中药注射剂治疗疟疾的应用
青蒿素注射液
纯天然的青蒿素提取物,能迅速 杀灭感染体内的疟原虫,有效控 制疟疾病情。

中医治疗疾病的小偏方 历史上疟疾病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小偏方 历史上疟疾病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小偏方历史上疟疾病治疗的方法疟疾是经按蚊吸食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流行症。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首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罕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别离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首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则发生,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时间屡次发生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1、中医医治疟疾的偏方:婆婆纳治疟疾30克婆婆纳,25克青蒿。

制用法水煎去渣,疟疾发生前2小时服。

成效可治疟疾。

2、桃叶医治疟疾用料7片桃叶7粒胡椒。

制用法共研捻成团。

在疟疾发生前3小时将药团敷于患者桡动脉搏动处。

成效清热解毒祛风杀虫。

可治疟疾。

据福建中医验方记载,本方从前治好过几百例值得推行。

3、疟疾外治效方用料车前子樟脑等分。

制用法先炒焦车前子研成细末,参加等量樟脑粉,调匀即成。

在疟疾发生前2个小时,用药棉将粉未包成蚕豆般大塞入鼻内男左女右。

成效除寒散热,疗诸疟。

可医治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疟疾。

轻者1次即可重者2或3次可愈。

4、辣椒彻底治愈疟疾用料15克辣椒根少量盐。

制用法将洗净的辣椒根加盐捣成泥糊。

发生前2个小时敷于寸口脉手腕桡动脉处1小时可收效。

成效除寒湿可治疟疾。

5、鸡苦胆治疟疾用料1枚鸡苦胆新鲜。

制用法取刚宰杀的鸡的苦胆。

吞服每次1枚隔2天服1次连服3-4枚可愈。

成效可医治疟疾流行性感冒。

以上几种偏方都是专门针对疟疾搜集的一些中医医治疟疾偏方,仅作为参阅不作为医治确诊根据。

具体使用方法,请具体咨询相关医师。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的中医防治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疟疾的中医防治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

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

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紧或弦数。

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

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

发作时寒多热少的,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

疟母加章门,灸痞根。

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一:,鸡蛋。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制,制。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疟疾的中医治疗

疟疾的中医治疗

疟疾的中医治疗中医文献中对疟疾防治的记载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疟疾的诊治历史悠久。

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有疟、疥、蛊、龋、蛔、疫等疾病的记载。

《周礼·疾医》说“秋时有疟寒疾”,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疟疾在秋季流行。

中国南方湿热的气候更适于蚊虫的滋生,疟疾发病率尤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记载“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自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老翁自残也是因为瘴气:“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古代疟疾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疟论”和“刺疟”二个篇章,详细论述了疟疾的发病原因、分类、症状、治疗方法等,当时治疗疟疾的方法以针灸为主。

宋代的《丹溪心法》载有“截疟青蒿丸”;明代《普济方》“诸疟门”达四卷之巨,收载的方剂达数百种之多。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出了数百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和方剂,为明代以前治疗疟疾经验之总结。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缺医少药,传染病易流行,科学家们也受惠于古老的中药。

如化学家许植方患了疟疾,因得不到奎宁,依照《本草纲目》的“截疟丸”方制作了药丸,治好了自己的疟疾。

20世纪下半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研究青蒿素抗疟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青蒿素的由来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凉血退蒸、解暑、清胆、截疟。

有关青蒿的现存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的《五十二病方》。

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始见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传统制剂方面,古医书记载了许多含有青蒿的抗疟方剂,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青蒿散”,《圣济总录》中的“青蒿汤”,《丹溪心法》中的“截疟青蒿丸”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当地疟疾肆虐,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使战斗力严重减弱。

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拟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简称“523任务”,涵盖印多个研究单位,500多位研究人员。

治疗疟疾的方剂

治疗疟疾的方剂

治疗疟疾的方剂中医·疟疾疟疾(malaria)为病名。

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

俗称打摆子。

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

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

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疟疾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古人论述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

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

而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疟论篇》《刺疟篇》等专篇。

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

足见当时对疟疾已有深刻的研究。

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以疟疾为最详。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多为“间日而作”,也有每日发作者。

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根据寒热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别。

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疟疾病人和无
症状的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本病属于中医“疟疾”、“疟母”、“疫疟”、“劳疟”、“间日疟”等范畴。

[临床表现]忽然发作的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如在流行区居住、旅游,或有近期疟疾病
发作史等。

2.有典型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临床症状:初起畏寒、寒战、持续约
半小时,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至40℃,持续2-6小时后周身大汗,体
温惭降至正常。

3.肝脾肿大。

4.实验室检查;血涂片查到疟原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红
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

5.本病应注重与伤寒、血吸虫病、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
症等病相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留意休息、半梳饮食。

(2)控制临床发作、消灭裂殖体药物:双磷酸氯喹首剂1g,第2、3日各0.75g.奎宁双硫酸盐,O.12g/片,第1日O.48,每日3次;第2日0.
36g,每日3次,连用7日。

亦可0.48g/次,每日3次,连用4日。

磷酸
咯萘啶第1日0.4g,每日2次,第2日0.4g顿服。

(3)控制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磷酸伯氨喹啉每片7.5mg,成
人每日1次,每次22.5mg,连服8日;或伯氨哇啉每日15mg,连服14日。

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旅行和移民的增加,寄生虫感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寄生虫感染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蛔虫感染等。

传统中医药源远流长,具有治疗各种疾病的悠久历史。

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中医药的研究进展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疟疾的治疗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传统中医药在疟疾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药复方青蒿素片是目前用于疟疾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来自于中草药青蒿。

研究表明,青蒿素片能够有效清除疟原虫,缩短发作期和症状持续时间,大大改善了疟疾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等方式对疟疾进行治疗。

二、中医药对血吸虫病的治疗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慢性肠道感染疾病。

中医药在血吸虫病治疗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传统中药驱虫灵具有抗血吸虫活性,可以杀灭血吸虫并改善相关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中和血吸虫分泌的毒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式对血吸虫病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对蛔虫感染的治疗蛔虫感染是常见的寄生虫感染之一,传统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消除阻滞等方式治疗蛔虫感染。

中药丸剂蛔虫丸是用于蛔虫感染治疗的一种常用药物,其主要成分来自于中草药黄芪、熟地等。

研究表明,蛔虫丸能够有效清除蛔虫,缓解腹痛、腹胀等相关症状。

四、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除了传统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发现新的中草药抗寄生虫活性成分,并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

例如,有研究发现中药西藏乌头具有抗疟疾、抗血吸虫、抗蛔虫等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天然化合物罗汉骨碱。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中药具有抗寄生虫的天然活性成分,如黄连碱、自然巴马汀等。

这些研究为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研究进展。

疟疾中医原理治疗方案

疟疾中医原理治疗方案

摘要: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中医在治疗疟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分析了疟疾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为疟疾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疟疾的中医病因病机1. 疟疾的病因中医认为,疟疾的病因主要是疟邪。

疟邪是一种特殊的病邪,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疟邪侵入人体后,会侵袭人体正气,导致疟疾的发生。

2. 疟疾的病机疟疾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邪正相争。

疟邪侵入人体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正气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具体病机如下:(1)疟邪侵袭,邪气内蕴:疟邪侵入人体后,首先侵袭人体正气,导致邪气内蕴。

邪气内蕴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2)正邪相争,寒热往来:疟邪与正气相争,正邪相搏,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

(3)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疟邪侵袭,导致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二、疟疾的中医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疟疾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具体方法如下:(1)扶正:增强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抵御疟邪侵袭。

(2)祛邪:清除体内疟邪,消除病源。

(3)调和阴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

(4)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1)寒疟:选用桂枝汤、麻黄汤等加减,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2)热疟:选用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3)虚实夹杂疟:选用小柴胡汤、四君子汤等加减,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2)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百会、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2)耳针:选取耳穴肺、肝、脾、肾等,进行耳针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3)推拿治疗1)按摩:按摩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合谷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推拿:推拿头部、背部、腹部等部位,以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

三、注意事项1.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中药总结疟疾防治知识点

中药总结疟疾防治知识点

中药总结疟疾防治知识点一、中药防治疟疾的历史渊源中医药在防治疟疾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方法。

中药防治疟疾的经验主要来源于民间,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疟疾防治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防治疟疾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肯定,成为疟疾防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疟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疟疾是由于暑湿外袭、外寒外邪、内伤情志、肝胆湿热等因素导致脾胃不运、气血失和而引起的发热寒战、高热汗出、周身酸痛等症状。

疟疾的发病过程可以分为发作期、间歇期和复发期,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

三、中药防治疟疾的常用药物1. 柴胡柴胡具有辛温解表、解郁理气、升举清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明热疟、疟疾寒热错杂、寒热往来、胸胁疼痛等症状。

柴胡还可以协助其他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疟疾的常用药物之一。

2. 青蒿青蒿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有辛凉解表、清热除湿、凉血止血的功效。

青蒿素是青蒿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杀灭疟原虫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3. 苦参苦参具有苦寒泄火、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病情严重,寒热错杂,全身酸痛等症状的疟疾患者。

苦参还可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有利于疟疾的康复。

4.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病情轻微的患者。

金银花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预防疟疾的发生。

5. 牡蛎牡蛎具有滋阴清热、收敛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病情严重,伴有出血、高热等症状的患者。

牡蛎还可以改善肝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疟疾的能力。

以上药物是中药防治疟疾常用的药物,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不宜随意使用。

四、中药防治疟疾的常用方剂1. 青蒿清胆汤青蒿清胆汤是治疗疟疾的经典方剂,由青蒿、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治疗疟疾有良好的疗效。

2. 苦参汤苦参汤是治疗疟疾的常用方剂,由苦参、柴胡、黄芩等药物组成,具有苦寒泄火、清热解毒的功效,对治疗疟疾病情严重、寒热错杂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青蒿治疗疟疾消除寒湿

青蒿治疗疟疾消除寒湿

青蒿治疗疟疾消除寒湿疟疾是一种由于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寒热周期性发作的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疟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蒿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治疗疟疾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被证实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介绍青蒿治疗疟疾的原理以及消除寒湿的作用。

青蒿的主要功效之一就是治疗疟疾。

研究表明,青蒿中所含的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能够干扰疟原虫的DNA复制过程,从而阻断其生命周期的继续发展。

青蒿素可以迅速进入感染寄生虫的红细胞内部,并且通过一系列作用,杀死或抑制寄生虫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效果。

青蒿治疗疟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作为疟疾一线治疗药物使用。

在青蒿治疗疟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消除疟疾本身,还能消除体内的寒湿。

寒湿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它指的是寒气和湿气的结合,阻滞了经络的正常运行。

疟疾常伴有发热寒战和体表湿冷的症状,这正是因为疟疾引起了寒湿的侵袭。

青蒿具有辛温散寒的功效,对于驱散体内的湿寒有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长期使用青蒿治疗疟疾,不仅可以根除疟疾病原体,还可以消除体内的寒湿,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青蒿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青蒿的用法可以是口服或者外用,具体剂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青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青蒿素和磷酸氯喹的联合用药常被采用。

青蒿治疗疟疾的疗程一般需要7天以上,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提高体内阳气和免疫力水平。

在青蒿治疗疟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青蒿在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腹泻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青蒿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的安全性暂时没有明确的证据,因此在这些特殊人群中的使用需要慎重。

在使用青蒿药物之前,最好跟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和诊断,以确保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是中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针对疟疾病状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文中,疟疾被视为一种由风寒湿瘀之气引起的疾病,其中以湿热型疟疾最为常见。

而针对不同型号的疟疾,中医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对于湿热型疟疾,应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来治疗,如知母、黄芩等。

对于寒湿型疟疾,应使用温化寒湿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服用寒、凉食物以降低体温。

此外,本文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

在治愈疟疾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了体质的调养、改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面。

这种治疗思想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强调了对于个体健康和身体本身的综合护理。

因此,疟疾治疗中不仅仅依赖药物,同时需要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我来说,阅读《黄帝内经--疟论》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理论,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医的整体性治疗方式。

在我看来,只有将中医的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结合现代医学
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才能更好地针对疾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推崇中医学的治疗方式。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导读: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基础治疗:疟疾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不宜走动。

多喝水,补充电解质,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补给。

病症严重者可适当补液治疗。

患者出汗时应用温热的湿毛巾擦干,避免着凉。

若患者高烧,可采用物理降温疗法。

病原治疗:在疟疾高发的地区要注意杀灭疟原虫,防止疟疾继续传播。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宜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恶性疟成人患者可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选用快速高效的抗疟疾药物,如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若为凶险发作的患者,应快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预防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同时要保持体内水电平衡。

有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按感染性休克来处理,用甘肃和皮质激素等。

有高烧惊阙情况的病患要用物理或药物治疗达到降温效果和镇静作用。

肾衰竭严重者可进行血液透析。

除了进行西医治疗,中医疗法也能治疗疟疾。

有以下的中医药方可用:(1)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2)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3)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出自《偏方大全》)(4)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出自《祖传秘方大全》)(5)在穴位处敷药:)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或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