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课件
• 1949 年Ecker 提出俯卧手术体位,此后许多学者 对俯卧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一般认为患者从 仰卧位转为俯卧位时功能残气量( functional residual volume, FRV) 相应增加,而第 1 秒用力 呼气量(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 变 化不明显。
• ARDS肺部病理表现为不均一性和重力依赖性肺 泡和肺间质水肿。
• 临床研究发现 ARDS 患者在俯卧位时能减少 11% 的肺内分流,并能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 比例,并且俯卧位通气对非重力依赖区的分流不 会产生大的影响,即使把患者从俯卧位恢复道仰 卧位后,其氧合仍能继续得到改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一项研究中俯卧位组与仰卧位组通气患者有类似的28d和 6个月死亡率,尽管俯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仰卧 位组。在中度低氧血症患者28d和6 个月的死亡率也有相 似的结果。严重低氧血症患者仰卧位组在28d 死亡率为 37.8% 和俯卧位组46.1%,而其 6 个月的死亡率分别为 52.7% 和 63.2% 。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俯卧位通气改 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益处尚未确定。 Pipeling MR,Fan E.Therapies for refractory hypoxemia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JAMA.2010 Dec 8; 304 ( 22 ) :2521 - 2527.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辅助技术,它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
俯卧位通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气均匀性,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特别是对于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
在仰卧位时,肺部通气不均匀,容易发生肺泡塌陷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俯卧位可以减少这种不均匀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2. 减少肺泡塌陷,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泡塌陷,特别是在ARDS患者中。
由于重力的作用,俯卧位可以使肺部下部通气更加充分,减少肺泡塌陷的发生,改善氧合。
3. 降低肺内分流,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
肺内分流是指氧合血流和不氧合血流混合在一起,导致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通气均匀性和减少肺泡塌陷来降低肺内分流。
4.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特别是对于患有ARDS的患者。
通过上述机制,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改善呼吸功能。
5. 预防肺部感染,俯卧位通气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俯卧位时,患者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呼吸辅助技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
它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减少肺泡塌陷、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同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俯卧位通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ARDS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需要呼吸辅助的患者,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和应用。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放置于俯卧位来改善
通气功能。
这种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 胸腔膨胀: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重力会帮助胸腔膨胀。
这
样一来,肺部的顶部会受到更少的压力,从而改善通气。
2. 排痰效果: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排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重力的
作用会帮助痰液更容易地从肺部排出,从而减少阻塞和感染的风险。
3. 胃液减少: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的反流。
这对于同时存
在胃酸倾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4. 心脏负荷减轻:俯卧位可减少心脏的负荷,因为位于心脏水
平高度的受压血管可以减少。
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
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的机理是通过利用重力作用来改善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胃液反流和减轻心脏负荷。
这一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一般性描述,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俯卧位通气机制
俯卧位通气机制
俯卧位通气机制是一种针对窒息患者的新式管理模式,其目的是改善患者呼吸状况,提高功能性状态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费用。
俯卧位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俯卧位首先由德国临床生理学家Richard Schmermayer发明,他将患者放在俯卧位中,使其体重压在肺部,降低肺部的气道阻力,促进呼吸机的气体循环,从而解决窒息的问题。
经过多年研究,俯卧位已成为治疗窒息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俯卧位通气机制已经广泛应用于窒息者的治疗中。
该机制主要优点是把病人俯卧在床上,强制足够的口气使病人肺部蓄积的空气消耗更快,把紧急情况变成长期疗程。
这一特殊的方法不仅减少了患者可能出现的呼吸衰竭、肺不张及肺不张性气道阻塞的危险,也可以减少慢性呼吸衰竭的患病率。
此外,俯卧位机制也可以减少临床治疗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
此外,对于患有窒息的患者的活动能力有明显的改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动能力,使其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然而,俯卧位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才能使用俯卧位,这会增加患者手术风险。
其次,俯卧位不能完全消除窒息的危险,只是减少它的发生几率,而不是百分百解决问题。
此外,俯卧位机制也会带来肺部感染的风险,如肺炎、肺栓塞等。
总之,俯卧位通气机制是一种改善病人呼吸状况、促进功能性状态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慢性呼吸衰竭的
患病率,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尽管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俯卧位机制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和治疗窒息患者的方法。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俯卧位通气(PRONE ventilation)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支持技术,将病人的身体从仰卧位转为俯卧位,以改善肺通气和氧合功能。
该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重症患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首先,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功能。
在仰卧位时,患者的心重力压迫下肺底部,导致血流在肺底部不畅通,这会引起通气/血流失衡,从而影响肺氧合功能。
但将患者转为俯卧位时,心脏位置下移,减轻了肺底部的压力,改善了通气/血流的匹配,从而显著提高了肺氧合功能。
多项研究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指数显著改善,其临床意义在于减少了需要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次数,同时减少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其次,俯卧位通气改善气体排出。
在仰卧位时,患者由于心重力作用,在肺底部形成通气不畅的区域,积聚大量的通气死腔。
而将患者转为俯卧位后,改变了重力作用,使积聚在肺底部的通气死腔得到排出,减少了CO2的潴留,改善了呼出气体的排出。
因此,俯卧位通气对于肺泡顺应性降低、ARDS等病情的患者,有助于排除呼出气体中的CO2,进一步改善了通气功能。
第三,俯卧位通气改善肺通气分布。
在肺ARDS中,病变肺区域和无病变肺区域并存,导致通气分布不均。
而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变重力作用,使积聚在依靠地区的病理分布通气改善,增加依赖性的肺通气。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能改善胸腔内压和膈肌活动,增加肺复张和通气表面积,提高肺通气分布的均匀性。
因此,俯卧位通气对于ARDS患者,改善肺通气分布的功能,可以提高患者的通气效果,减少肺组织损伤,降低机械通气的压力。
最后,俯卧位通气还可以改善上消化道出血。
在胃肠道出血患者中,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善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黏膜缺血,进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此外,在患者呕吐或误吸后,俯卧位通气有助于减少误吸物进入肺部,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稳定 患者清醒,能够合作
无影响氧合或CO2潴留的严 重呼吸系统疾病
无影响俯卧位通气的严重心 脑血管疾病
患者俯卧位姿势的摆放 调整呼吸机参数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注意事项
确保患者安全: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应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 重并发症,以避免意外发生。
医护人员协作:实施俯卧位通气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协作,确保操作过程 安全、有效。
平。
促进痰液排出: 俯卧位时,重力 作用有助于痰液 排出,改善气道
通畅性。
减轻肺损伤:对 于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ARDS) 等严重疾病,俯 卧位通气可以减 轻肺组织损伤, 促进肺功能恢复。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VAP)的发 生率:通过改善通 气和减少胃食管反 流等机制,俯卧位 通气有助于降低
VAP的发生率。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可以减轻肺水肿,改善呼吸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潮气量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肺顺应性,减少呼吸做功
定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导致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病因:通常由肺炎、创伤、手术等引起。 症状:呼吸急促、紫绀、气喘等。 治疗:采用俯卧位通气作为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改善氧合和呼吸功能。
禁忌症: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禁忌症:严重脊柱畸形或脊柱骨折 禁忌症:腹部手术术后恢复期或腹膜透析 禁忌症:颜面部创伤或手术
患者年龄和体质:俯 卧位通气可能不适用 于所有年龄段和体质 的患者,需谨慎评估。
并发症风险:俯卧位 通气可能导致一些并 发症,如皮肤压疮、 呼吸窘迫等,需密切 监测。
操作规范:实施俯卧 位通气时需遵循操作 规范,避免因操作不 当导致意外事件。
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内细菌量,改善肺部感染症状。 俯卧位通气能够降低细菌在肺部的定植和繁殖,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提高氧合指数,有助于控制感染。 俯卧位通气可以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细菌在肺部的滞留和繁殖。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用于治疗特定症状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呼吸
功能。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得重力对患者的身体施加作用,从而改善呼吸通气效果。
俯卧位通气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
在俯卧位下,患者的肺部会
更容易收缩,这有助于改善肺泡氧合能力。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分布,使得肺部更加均匀受力,进而改善气体交换效果。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呼吸力量。
在俯卧位下,患者需要克
服重力而进行呼吸,这有助于锻炼呼吸肌肉和增强呼吸力量,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得重力
对身体施加作用,从而改善氧合、通气和呼吸力量。
俯卧位通气在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的应用现状与护理进展
三、结论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呼吸治疗技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技 术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 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 征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护理进展
随着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相关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发 展和完善。以下是近年来在俯卧位通气护理方面的主要进展。
1、舒适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舒适度,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舒 适护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使用柔软的支撑物,如泡沫垫或记忆棉垫,以减少 对患者的压迫;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以避免身体局部受压;使用适当的镇静剂, 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感。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在俯卧位 通气过程中的舒适度。
然而,清醒俯卧位通气并非没有并发症。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不适、焦虑和 睡眠障碍等症状。此外,清醒俯卧位通气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指导和监测, 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四、结论
总的来说,清醒俯卧位通气在ARDS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然而,对于清 醒俯卧位通气的最佳应用方式、患者的最佳体位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可能出现的 问题,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 地理解和应用清醒俯卧位通气技术,以更好地治疗ARDS患者。
二、清醒俯卧位通气的作用机制
清醒俯卧位通气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从而 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这种通气方式在ARDS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改善患 者的氧合,降低肺内分流,减轻肺水肿,缓解呼吸窘迫。
三、清醒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应用
ARDS的俯卧位通气
ARDS的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是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种改善ARDS气体交换的方法。
随后的观察显示,通过简单的病人轮换,氧合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这推动了接下来几十年的研究。
这项工作阐明了俯卧通气时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的机制。
然而,将生理上的改善转化为临床上的益处已被证明是具有挑战性的;几项当代的试验显示俯卧位对临床没有重大益处。
通过优化患者选择和治疗方案,最近的Proning-Severe-ARDS 患者(PROSEVA)试验显示,俯卧通气对死亡率有显著的益处。
这项试验和随后的荟萃分析支持俯卧位作为有效治疗以降低严重ARDS的死亡率,特别是早期应用其他肺保护策略时。
本文就俯卧通气在ARDS中的生理学原理、临床证据及实际应用作一综述。
美国每年约有170000例ARDS发生,死亡率为25%至40%。
治疗ARDS 的费用占所有医院呼吸机日的5%,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费用(平均每住院1.15万美元),早在20世纪60年代,ARDS的知识库由描述性病例系列组成,对有效治疗的需求就显而易见。
早期研究者注意到肺顺应性降低和晚期肺切除增加是该病的特征,并建议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来改善氧合。
为了减少受伤肺的进一步肺不张,Bryan建议俯卧位,推测俯卧位可以降低胸膜压力梯度,恢复背侧肺段的通气。
临床病例系列支持这一概念,记录了俯卧位对氧合的显著改善。
随后的研究表明,俯卧位可改善大多数ARDS 患者(70%-80%)的氧合,使PaO2/FiO2的平均比值增加35mm Hg。
因此,俯卧位被确立为抢救ARDS的一种策略严重低氧血症,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改善气体交换的机制上。
俯卧位换气当一个人仰卧时,腹肺、心脏和腹部内脏的重量会增加背侧胸膜压。
这种压迫降低了背侧肺区的跨肺压力(气道开放压力-胸膜压力),水肿性ARDS肺的质量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腹侧背侧胸膜压力梯度,减少了依赖背侧区域的区域通气。
据估计,腹侧心脏对下层肺组织的压力约为3至5cmH2O,实验研究表明俯卧位改善了心包内肺区域的通气量。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患者从仰卧位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减轻重症患者的呼吸负担,提高患者生存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的意义。
1.改善氧合: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功能损伤,患者的氧合功能严重受损。
通过将患者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气道开放性,减少居于背部的肺区塌陷,增加低通气/灌注区域的通气,提高氧合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增加床侧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
2.优化肺通气:重症患者因为反射性的通气模式改变和床旁体位限制而导致呼吸模式困难,使得通气效率降低。
将患者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肺的通气分布,减少背部肺萎缩,改善通气效果。
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患者肺的顺应性和通气均匀性,降低外源性呼吸机气道压力和潮气量的需求。
3.降低肺间质水肿:ARDS患者往往伴随着肺间质水肿的发生,这会导致氧气的弥散受阻。
将患者转至俯卧位有助于改善肺泡内胶原纤维重积,减少肺间质水肿,从而有助于提高氧气的弥散效能。
4.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重症患者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而机械通气常常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相关,如肺炎、肺不张、气压伤等。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肺的通气和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5. 改善生存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可以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生存率。
在Papazia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将ARDS患者转至俯卧位通气组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生存率明显提高。
因此,俯卧位通气已成为治疗ARDS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俯卧位通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首先,转位过程中需要人工干预和耗费额外的劳力和时间,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不适宜的患者选择和不合理的俯卧位通气策略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压、消化道损伤等。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需要探索俯卧位通气实施的最佳方案,包括通气模式、压力调节、通气时间等,以提高其 疗效和安全性。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需要加强对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如皮肤压迫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领域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虚拟 现实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等, 未来俯卧位通气的研究可以探索 这些技术在通气过程中的作用和 应用。
评价标准
氧合指数是评价俯卧位通气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还可以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 程度、血气分析指标等变化情况。
03
俯卧位通气与其他通气方式的比 较
仰卧位通气
仰卧位通气是传统的通气方式,主要通过口或鼻 进行通气,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仰卧位通气时,患者处于完全躺平的状态,有利 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阻力。
实施方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头部和 胸部下方可垫软枕,注意保护眼睛、鼻子、耳朵等易受压部 位。
注意事项
在实施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 、血压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 呼吸困难等。
临床效果和评价标准
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减轻呼吸困难,降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受压的程度。
俯卧位通气与机械通气的联合应用
01
俯卧位通气与机械通气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患 者的治疗效果。
02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而机械通气可以提供
持续的气道正压,从而减少呼吸肌做功。
联合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
03
数设置,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பைடு நூலகம்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一种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从仰卧位翻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氧合、通气和肺顺应性,减少肺损伤,降低死亡率。
俯卧位通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在俯卧位下,重力会使肺部通气/血流比例更加均匀,这是因为重力会使下肺区的通气量增加,而上肺区的通气量减少。
这种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的效果能够减少肺泡塌陷和通气不足区域的发生,从而改善氧合。
二、减少肺损伤。
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泡塌陷和肺泡过度膨胀,减少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内压力,减轻呼吸肌疲劳,减少气压伤害,从而减少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
三、改善分泌物排出。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分泌物的排出,减少分泌物在气道内的潴留,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气道通畅度,有利于气体的顺利通气和氧合。
四、促进肺复张。
俯卧位通气可以促进肺复张,减少肺不张和塌陷区域的发生,有利于改善肺功能和氧合。
五、改善循环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心肺相互作用,减少胸腔内压增高对心脏的压迫,降低右心负荷,有利于改善循环功能。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呼吸支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肺损伤、改善分泌物排出、促进肺复张和改善循环功能等途径来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俯卧位通气的时机和持续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俯卧位通气在治疗ARDS中的临床意义摘要:介绍了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和并发症,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时机及持续时间,以及在临床中的意义及护理。
关键字:俯卧位 ARDS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单一的疾病,其是由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严重感染、误吸等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顽固的低氧血症为显着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ARDS发病机制不断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俯卧位通气是可以有效改善氧合状况,但是部分学者认为俯卧位通气对氧合状况没有影响,现就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研究现状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可能机制ARDS患者肺部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水肿,而且在肺内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出现了重力依赖区与非重力依赖区,而这两区的肺泡通气功能差距很大。
基于这样的肺部病理特点,俯卧位改善氧合的机制可能为[2]:①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值,使通气血流匹配;②通过俯卧位促进背侧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值;③俯卧位使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④心脏和纵隔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从而增加通气量,改善病人的氧合状态。
杨茂宪,施云超等[3]发现俯卧位通气不同程度地改善肺外原因性ARDS,与改善呼吸系统的顺应性,增大肺复张,促进气体交换,提高气体交换率,加快二氧化碳的清除有关,并改变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减轻肺水肿和肺部炎症反应。
2 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和并发症明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出血、心率失常、妊娠、脊柱损伤、面部骨折、颅内压高、腹部手术为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
但是有学者Tracy等[3]报道说有脊柱损伤的患者只要保持牵引状态、颅内压高者只要持续监测颅内压,以及腹部术后只要在测腹部加强衬垫,均可以实施俯卧位,所以说禁忌是相对的。
由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身上会有很多管路,以及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所以在实施俯卧位时,会增加一定的难度。
俯卧位通气病理生理学效应
俯卧位通气病理生理学效应静卧位和俯卧位通气是两种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常用护理技术。
其中,静卧位可以促进肺泡扩张,改善肺部吸收功能,提高氧合状况。
而俯卧位通气则可以减少患者呼吸机使用。
在静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过程中,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效应将会有所不同。
静卧位通气是把患者正放入床上,然后把他们的头和胸部向前推出与地面平行,从而使肺脏在上方的重力作用下,肺部可以扩张,因此改善慢性病理学损伤和改善病理生理活动。
静卧位通气的优点有:重新增强肺部的吸收功能、加强支气管动力学的效果,从而使液体泻出病灶,减小肺部炎症;减少湿表面,减少肺部感染; 改善组织氧合状况,提高呼吸机时间,减少肺损伤;改善病人的休息状态,减少呼吸机使用,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俯卧位通气则主要采用把患者扶正,将头和胸部推至右肩以上。
当患者足部缺血,胸和肺缺血量减少,这样可以尽量减小湿表面的分布,血流动力学改善。
颈椎保护良好,容易做抗呕吐治疗,从而有效减少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压力性胸痛和头痛,减少肺部水肿和容易发生的呼吸衰竭。
此外,当患者在俯卧位时,可以更方便地用肠外营养,减少胃肠吸收障碍,更容易密切监测患者胃肠系统的功能状况,从而减少对患者肠道功能的损害。
总之,静卧位通气可以扩张肺部,改善肺部病理生理活动,改善氧肺效应;而俯卧位通气则有利于肠道功能的保护,可以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两种护理技术都有一定的限制,患者在静卧位时,没有办法把病人完全复原到正常姿势,而在俯卧位时,病人更难保持平衡,更容易发生呼吸阻力变化和缺氧状态。
因此,针对患者自身状况应当选择恰当的护理技术,这正是护士应当为患者提供的优质护理服务。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内容提要
1
严重ARDS概述
2
俯卧位通气的肺保护机制
3 俯卧位通气的指征-相关临床问题
4
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主要的病理特征-湿肺
1、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2、肺泡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 3、肺水肿及通明膜形成 4、可伴有肺间质纤维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柏林定义
其他生理指标
ARDS影像学
俯卧位通气的肺保护机制
2、ARDS患者在背面肺组织受腹内压和心脏及 纵隔的压力,转换成俯卧位后就会较少从前胸 壁到背部的压力梯度,改变局部区域的跨肺压, 继而会改变肺重力依赖区和非重力依赖区的气 流分布,使气流在肺内的分布更均匀。
俯卧位通气的肺保护机制
3、俯卧时减轻心脏对肺压迫仰卧时肺尤其左 肺直接受心脏压迫,俯卧时心脏对肺压迫减轻, 仰卧时左肺受压(42士8)%,右肺受压(16士4)%, 俯卧时左肺受压≤l%,右肺受压≤4%。 4、俯卧位时局部膈肌运动改变 5、更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
俯卧位增加功能残气量(FRC)
1、FRC的增加来自重力依赖区“萎陷肺泡”的 重新复张 2、FRC的增加不能区分复张肺泡或过度膨胀肺 泡,需结合其指标共同判断 3、FRC的增加起着气体分压的缓冲作用 4、FRC的增加使呼气末期肺泡不完全陷闭,有 利于防止剪切伤
当患者仰卧位(左侧)和俯卧位(右侧)时, 肺部的CT扫描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影像学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的肺保护机制
1、ARDS肺部病理表现为不均一性和重力依赖性肺 泡和肺间质水肿。临床研究发现 ARDS 患者在俯卧 位时能减少 11%的肺内分流,并能改善肺重力依赖 区的通气血流比例,并且俯卧位通气对非重力依赖 区的分流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即使把患者从俯卧位 恢复道仰卧位后,其氧合仍能继续得到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有观点认为俯卧位通气的指征为氧合指数<200 mmHg、Murray评分>2.5,FiO2>60%、肺毛细血管嵌顿 压<18 mmHg • 当患者被确诊已产生ARDS时,应立即施行俯卧位通气,以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对俯卧位通气均 有反应,因此,辨别出哪种患者对俯卧位通气治疗反应性较 好对临床治疗非常有意义。对由直接肺源性因素引起的 ARDS(ARDSp)与间接肺外源性导致ARDS(ARDSexp)患 者。 • 研究发现,俯卧位时ARDSexp与ARDSp比较,前者氧合改 善程度更为显著,氧合改善速度较快
• 1976年Piehl等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 患者中的疗效。 (Piehl MA ,Brown RS. Use of extreme position chang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 ,1976 ,4 :13 – 14.) • 此后多年间受到肺血流分布无论仰俯卧位均受重 力作用这一理论影响,众多学者致力于其它通气 方法的研究,对于俯卧位通气研究甚少。 • 直到最近十多年来,对俯卧位时重力与肺血流分 布的关系重新认识,特别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症研究中,俯卧位通气才又受到人们重视。
• 在2000年第五届多伦多重症监护医学研讨会上, Gattinoni 报告了在意大利和瑞士进行的一项多中 心随机研究结果。将304 例ARDS病人随机分2组, 分别在仰卧位和俯卧位接受标准治疗,每天6小时, 共10天。结果表明,俯卧位可显著改善肺氧合, 并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情最重和氧合最差的病人, 获益最大。俯卧位病人的并发症如静脉插管和气 管插管脱出等并不显著增加 。
• 同时在仰卧位时,背面肺组织受腹内压和心脏及 纵隔的压力,转换成俯卧位后就会较少从前胸壁 到背部的压力梯度,改变局部区域的跨肺压,继 而会改变肺重力依赖区和非重力依赖区的气流分 布,使气流在肺内的分布更均匀。俯卧时减轻心 脏对肺压迫仰卧时肺尤其左肺直接受心脏压迫, 俯卧时心脏对肺压迫减轻,仰卧时左肺受压(42士 8)%,右肺受压(16士4)%,俯卧时左肺受压≤l% ,右肺受压≤4%。
• 俯卧位通气(武警总医院)
翻身床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
• ARDS肺部病理表现为不均一性和重力依赖性肺 泡和肺间质水肿。 • 临床研究发现 ARDS 患者在俯卧位时能减少 11% 的肺内分流,并能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 比例,并且俯卧位通气对非重力依赖区的分流不 会产生大的影响,即使把患者从俯卧位恢复道仰 卧位后,其氧合仍能继续得到改善。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适应证和应用时机
•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氧合功能障碍的患者 • 应用时机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无论任何 种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PEEP仍不能将吸氧 浓度降至60%以下,即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 • 另一种认为,在ARDS早期,即使没有严重的氧 合功能障碍,也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当病理 改变进入显著纤维化时,即使再应用俯卧位,因 可恢复通气的肺组织所剩无几,不会明显改善 氧合。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
• 脑水肿、颅内高压、急性出血、脊柱损伤 、多发创伤、锁骨骨折、面部骨折、近期 腹部手术、妊娠和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的患者,建议不要采用俯卧位通气(这类患者 不能耐受剧烈的体位改变)。由于对肥胖患 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只将 肥胖列为相对禁忌证。
• 关于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研究报道较少,实 际上病情危重的患者实施这种体位时,具有 一定的危险性,在具体实施上也受到一定的 限制。由于大部分ALI/ARDS患者可能会使 用镇静剂和机械通气,为这些全身带着复杂 的监护、支持设备和各种导管的患者进行 翻转为俯卧位的操作时,容易发生气管插管 脱出、动静脉管道和各种引流管的压迫、 扭曲、移位、脱出等。
俯卧位通气治疗持续时间
• 目前对俯卧位通气的持续时间仍无明确报 道,不同患者其治疗时间与效果之间存在差 异,这可能与患者每阶段病理变化的程度不 同有关。每日俯卧位的次数及其每次俯卧 位的时间尚无定论,多采取每日1次或每日2 次,每次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患者对俯卧位通 气的反应和耐受程度以及氧合改善的效果 。判断治疗有效的唯一指标是PaO2。
• 另外,俯卧位时局部膈肌运动改变及俯卧位 更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可能也是改善氧 合的原因之一。
CT scan of the lungs showing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when the patient is lying supine (left) and prone (right)
俯卧位通气对预后的影响
• Gattinoni 等一项临床荟萃分析提示俯卧位 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有 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能力的作用 。但目前的临床随机试验,都未能证明俯 卧位通气整体提高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者的预后。与此相反,在四个主要的个 体患者临床试验的 meta 分析中清楚地表明 ,与俯卧位通气相比,对严重低氧血症的 ARDS 患者绝对死亡率约可减少 10%。
• 检查各种导线是否完好,保证各项监测处于 功能状态。检查肢体约束是否有效,必要时 追加镇静药或肌松药。由于体位的改变可 能造成心脏移位,导致某些压力值发生改变, 如接受血流动力学监测者需重新调零,使监 测数据准确。
俯卧位通气的待研究的问题
• 并非所有病人俯卧位后都能改善氧合。虽 然俯卧位通气在多数ARDS 病人可以改善 氧合,但仍有部分病人实施俯卧位后氧合不 但不改善反而恶化,其原因和机制仍不清楚, 目前临床上也没有任何指标能预示实施俯 卧位的有效性,因而俯卧位改善氧合的机制 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2011.12
Contents
1 2 3 4
气与肺保护
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背景知识
• 俯卧位通气是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 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prone position,PP) 进行 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PPV)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 • 1949 年Ecker 提出俯卧手术体位,此后许多学者 对俯卧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一般认为患者从 仰卧位转为俯卧位时功能残气量( functional residual volume, FRV) 相应增加,而第 1 秒用力 呼气量(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 变 化不明显。 • 1974年Byran首先发现麻醉患者俯卧位可以改善 氧合状况。
• 实施方法 由3~4名经过培训的专业医护人 员实施体位治疗。转换俯卧位时,先将患者 平移至床一侧,向病床对侧翻转,使患者侧卧, 而后将臀部、肩部后移转至俯卧位。头偏 向一侧,用头圈固定;双肩下垫软枕,骨盆下垫 一大三角软枕,使腹部悬空,防止腹主动脉受 压,影响静脉回流,两侧手臂向上伸直放于头 两侧,整个过程必须保证气管导管、呼吸机 管道、静脉导管及其他引流管等通畅。
•
一项研究中俯卧位组与仰卧位组通气患者有类似的28d和 6个月死亡率,尽管俯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仰卧 位组。在中度低氧血症患者28d和6 个月的死亡率也有相 似的结果。严重低氧血症患者仰卧位组在28d 死亡率为 37.8% 和俯卧位组46.1%,而其 6 个月的死亡率分别为 52.7% 和 63.2% 。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俯卧位通气改 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益处尚未确定。 Pipeling MR,Fan E.Therapies for refractory hypoxemia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JAMA.2010 Dec 8; 304 ( 22 ) :2521 - 2527.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实施与护理
• 患者评估 操作前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 估,包括原发病、意识状态、血流动力学和 氧合状态、局部伤口和皮肤情况,排除俯卧 位通气治疗的禁忌证。清醒患者应向其说 明翻身的必要性、翻身的程序以及可能出 现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理解、合作。
• 充分镇静与适当约束 为保证治疗效果,减 少患者不适,可以采取适当的肢体约束和药 物镇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镇静和(或)肌 松剂,但必须加强监测和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
• 实施前后的护理要点 常规监测患者生命 体征,必要时给予有创血压监测,记录各种数 据以作对照。改变体位前停止鼻饲,妥善固 定并夹闭各种引流管以防止反流,检查固定 气管导管位置,调整好呼吸机管道支架位置, 吸净气道及口咽部分泌物,必要时可在翻身 前提高吸氧浓度。
• 体位改变后应及时整理及检查各引流管有 无滑脱、扭曲、移位等,妥善固定,根据需要 及时开放,保持通畅及有效引流。整理及检 查呼吸机管道,防止扭曲、折叠,调节呼吸机 支架适应体位改变,监测气囊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