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8f2f5af5335a8102d220d9.png)
手段
分析
多媒体、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频□ 其他□
过程
设计
导入5分钟;授新课内容35分钟;总结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导入新课
以介绍项羽的京剧脸谱作为导入。
2.赠马
3.赐头(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四.太史公曰(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学生在掌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
第三步
(5分钟)
总结
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复习本节课内容。
掌握本节课重点。
板书
《垓下之围》
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东城快战
1.阴陵迷道(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2.东城快战(有谋使不得——军情之辈)
三、乌江自刎
1.拒渡(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授课ຫໍສະໝຸດ 题目《垓下之围》授 课
时间长度
45分钟
授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对象
统招大专一年级学生
教学
目标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2.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
重点
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项羽。
教学
方法
分析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讨论 演示□ 练习□ 其他□
《垓下之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垓下之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fc8331f0482fb4daa48d4ba9.png)
《垓下之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客观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客观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第一课时导入:上课开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一首《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崇敬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一、作者简介:司马迁,见课本。
二、作品简介:《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最能代表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当数《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三、疏通文意现在,我们首先从课文的文字出发,理清字意,来感受项羽的悲剧人物形象。
第一大组:第一小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处注解“壁”字。
壁:名词用作动词,扎营、驻扎。
第二小组: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进行文字注解。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饮(于)帐中:省略句,省略介词,应为“于帐中饮”,也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垓下之围电子教案
![垓下之围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b1ed0bbb68a98271fefa4a.png)
总体要求:
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2、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
4、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5、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
6、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7、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方法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赏析场面三:东城快战
教 案 用 纸 NO.________
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秦亡之次年,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18,而不及伯子。伯子颇怏怏。
汉王反于汉中,楚汉连战。汉王用陈平谋,行反间于楚。项羽疑诸将,诛杀无度。是时,楚营人人自危。伯子恐项羽之诛,怨项羽之不己侯。背羽,归汉。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2012d0740be1e650e9a67.png)
垓下之战【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2.通过分析项羽形象,进一步了解掌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评价项羽性格与命运,初步感知悲剧美。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学案、积累本【活动一】学习成果汇报(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展示学习成果。
一个实词、一个虚词(学生做小卷,同桌交换批改,抽背)我们刚才“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投影1)齐读本节课另外两个学习目标。
(投影1)导入:在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可谓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他的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审美符号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
今天就让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次走进《垓下之战》,去看一看太史公笔下那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怎样炼成的。
【活动二】走进文本,初识悲剧美。
(3、4、5段)鲁迅先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求“真”,文学价值求“美”。
也就是说,在《史记》中存在两种叙事方式:为了求真的历史叙事和为了求美的审美叙事。
(投影2)首先让我们看看在3、4、5段中有哪些历史叙事,老师做了一个整理,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项王直夜溃围南出。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
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自度必死,以头赠故人,乃自刎而死。
同学们看我这个缩减版和原文版相比,原文版多了什么?(投影4、5、6)D3中多了霸王别姬情节,多了一首《垓下歌》D4中多了一场突围之战(快战)D5中多了与乌江亭长的对话和那条小船这些多出的情节文字就是审美叙事的文字。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38bfa0fd0a79563d1e7213.png)
《垓下之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史记》、项羽。
2、分析课文内容。
3、课文层次与人物分析。
4、对项羽的评价二、教学重点1、了解司马迁、《史记》、项羽。
2、分析课文内容。
3、课文层次与人物分析。
三、教学难点对项羽的评价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问:“关于司马迁、关于史记、关于项羽,你了解多少?”学生答:“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述历史);项羽重武轻文,有始无终。
(二)授课1、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少年受业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壮年游历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些农业劳动。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a3f66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本纪》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项羽形象的艺术价值;(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项羽英勇善战、气度豪迈的优点;(2)认识项羽刚愎自用、自高自大的缺点;(3)理解成败得失乃历史规律,学会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本纪》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项羽形象的艺术价值;(2)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的作者、时代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基本情节;(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比较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分析其形象的艺术价值;(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认识项羽的优点和缺点;(2)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2. 选取一位历史人物,与项羽进行比较,分析其形象的艺术价值;3. 写一篇短文,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项羽本纪》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项羽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原因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及人生观的树立。
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https://img.taocdn.com/s3/m/fabaccf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9.png)
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第一篇: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大学语文教案任课教师:夏简保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及《二十四史》等文常知识;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设想:[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难点]1、加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能力;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开始,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育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二、司马迁及《史记》的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原本打算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但在写作中不幸病逝了。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为《史记》倾注毕业心血。
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一案惨遭宫刑。
但他强忍悲痛,努力写作,最终守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他自言,写《史记》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则相对于断代史而言。
《史记》全面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列传(70篇),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五部分组成。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世家”是开国元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表”是大事年表,“书”则记载礼制、官司制等各种制度。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史记》一书,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 垓下之围教案
![6 垓下之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e16cb89eb172ded63b7a4.png)
《垓下之围》教案【教学目的】1、识记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2、理解本文选材的特点3、认识悲剧英雄的形象【教学重点】项羽的浩然之气【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项羽2、选材结构特色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安徽省灵璧县有一千年古墓,墓穴中躺着一绝代佳人,其墓碑上刻着一幅对联,大家猜猜这位绝代佳人是谁?“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
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
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
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二、关于《史记》和司马迁1、《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及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及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https://img.taocdn.com/s3/m/4eb00e8576c66137ee0619cb.png)
《垓下之围》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及《二十四史》等文常知识;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设想:[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难点]1、加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能力;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开始,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育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二、司马迁及《史记》的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原本打算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但在写作中不幸病逝了。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为《史记》倾注毕业心血。
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一案惨遭宫刑。
但他强忍悲痛,努力写作,最终守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他自言,写《史记》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则相对于断代史而言。
《史记》全面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列传(70篇),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五部分组成。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世家”是开国元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表”是大事年表,“书”则记载礼制、官司制等各种制度。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史记》一书,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出了《史记》独特的行文神韵。
三、文章翻译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一看,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c43832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e.png)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项羽本纪》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百三十篇。
1.2.2 文章背景: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子,秦末起义军领袖,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失败。
1.2.3 文学地位:《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章,描绘了项羽的一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2.1 篇章结构引言:介绍项羽的家族背景和起义原因。
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叙述项羽在灭秦、楚汉争霸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结尾:评价项羽的人物形象,总结其一生的悲剧。
2.2 内容梳理2.2.1 引言:项羽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子,秦灭楚后,项羽立志报仇。
2.2.2 第一部分:项羽在灭秦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如破釜沉舟、新安之战等。
2.2.3 第二部分:楚汉争霸,项羽击败刘邦,封其为汉王。
2.2.4 第三部分: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击败刘邦。
2.2.5 第四部分:楚汉争霸的决战,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失利,乌江自刎。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项羽的人物形象英勇善战、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政治短视。
3.2 分析方法通过原文语句分析、人物事迹评价、作者评价等方法,全面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项羽的主要事迹、人物形象、文学手法。
4.2 教学难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五章:教学活动与练习5.1 教学活动1)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 讨论交流:学生围绕项羽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5) 影视欣赏:观看《项羽本纪》片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2 练习1) 翻译课文:学生独立翻译课文,锻炼文言文翻译能力。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01315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d.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本纪》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本纪》;(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项羽本纪》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成与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3. 项羽英雄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项羽本纪》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 对《项羽本纪》进行深入解读和鉴赏;3. 理解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本纪》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理解主要情节、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4. 案例分析法:分析项羽英雄形象,总结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文学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项羽本纪》,了解主要情节、人物形象;3. 讲解:讲解《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项羽英雄形象,总结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2. 教学步骤:(1)第1课时:(1)导入:《史记》与司马迁;(2)自主学习:阅读《项羽本纪》,了解主要情节、人物形象;(3)讲解: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4)合作探讨:分析项羽英雄形象,讨论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围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
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
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
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2、课文分析1)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
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族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
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
2)内容述评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
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
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
应当说,《该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
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
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
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3)艺术特色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
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
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
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
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4、课文难点研讨1)选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悲歌别姬。
当项羽大军被汉军围困垓下之时,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
表现出项羽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爱虞姬,爱宝马却无可奈何的悲情,写出了项羽作为盖世英雄身上的人情味。
东城快战。
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乌江自刎。
兵退乌江,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性格特征。
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表现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作者笔下的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有丰富感情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
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
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
面对美人、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视”。
气氛是如此悲凉、沉郁。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
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
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4)叙事详略得当。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
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
在“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5)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项羽虽然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司马迁把他当作“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来写。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写项羽最后败亡时,也着力表现出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同时,作者不因项羽有功而掩盖其弱点,而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失败的过程和必然性。
文中写项羽宣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不醒悟,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
司马迁客观公正地写人叙事,对这个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四、思考与实践1.本文着重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些场面?这些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本文着重描写了垓下之围中的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在霸王别姬的场面中,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写项羽被围垓下,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对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衷肠。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
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
在乌江自刎的场面中,项羽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保全名节,将坐骑赠亭长,将首级送敌人,自刎而死,表现出项羽重义知耻、慷慨豪爽的性格。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主体感,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