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围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

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

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

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
1)层次结构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

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族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

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

2)内容述评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

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

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

应当说,《该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

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

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

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3)艺术特色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

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

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

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

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4、课文难点研讨
1)选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悲歌别姬。

当项羽大军被汉军围困垓下之时,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

表现出项羽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爱虞姬,爱宝马却无可奈何的悲情,写出了项羽作为盖世英雄身上的人情味。

东城快战。

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乌江自刎。

兵退乌江,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性格特征。

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表现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作者笔下的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有丰富感情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

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

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

面对美人、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视”。

气氛是如此悲凉、沉郁。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

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

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4)叙事详略得当。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

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

在“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5)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项羽虽然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司马迁把他当作“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来写。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写项羽最后败亡时,也着力表现出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同时,作者不因项羽有功而掩盖其弱点,而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失败的过程和必然性。

文中写项羽宣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不醒悟,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

司马迁客观公正地写人叙事,对这个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四、思考与实践
1.本文着重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些场面?这些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本文着重描写了垓下之围中的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在霸王别姬的场面中,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写项羽被围垓下,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对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衷肠。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

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

在乌江自刎的场面中,项羽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保全名节,将坐骑赠亭长,将首级送敌人,自刎而死,表现出项羽重义知耻、慷慨豪爽的性格。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主体感,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2.指出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说明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和生动浓郁的氛围渲染,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如虞姬唱和的悲泪哀调,项王瞋目退敌的怒容厉色,辞别赠马的哀诉挚情,乌江自刎的凛然义举,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3.《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项羽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将一种缠绵悱恻,钟爱于虞姬,又无力将爱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本文主要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人生价值?并以《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为题,按新闻的写作格式,写一则200字的短消息。

5、指出本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这些细节加工的表现作用,思考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中国古代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作品,除《红楼梦》外,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往往是利用人物的言行,或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本文也不例外。

为此,请依据本文提供的文字资料,并参考《史记·项羽本纪》,然后,以《项羽》为题,给项羽编写一则800字的个人小传,其着重增加项羽等人的心理刻画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其更具有现代传记文章的特性。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见课件。

六、延伸阅读
七、参考资料
写羽神勇,写羽粗横,写羽妇人之仁,画尽态极。

至写羽兵法,东城二十八骑时,尚分为三,分为四,阵势战势如绘,神笔也。

(清·徐与乔《经史辨体·史部·项羽本纪》)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

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隃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动。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项羽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