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之义-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之义-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原创]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之义

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之义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最大的愿望就是归依自然,不被世俗所限制。

有关自然的阐述,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之尊,尊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二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老子在这里所讲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界,它是一种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它是非人为的:天地万物依其本来的面目而存在,依其固有的规律而变化,不需要其它外在事物的影响和支配。它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根本不受外界的支配,它不为什么,也不做什么,却又什么都为了,什么都做了。老子以道和德为自然,认为人既然尊崇道德,就应该像它一样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本来怎样便怎样,这就叫“抱朴含真”。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不过是自扰,结果只是自受其害。只有“顺物自然”,任性自然,天下才能得以治,人生才能得以安。

郭象为《庄子》作注,对自然之义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老庄认为万物都有一个道,郭象认为连道都不存在,万物本来就如此,又有什么道呢?他还认为万物都是块然而生的,是自然而然的,不依赖也不取决于什么,因而完全独立,是谓“独化”。他又说:“夫物事之尽,或知其故。然寻其源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尔也。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也,但当顺之。”也就是说,人只能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从而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

在老庄和郭象的影响下,陶渊明生发了自己的自然观。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自然观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自然”指一种自

在的状态;其二,“自然”含有自由的意味;其三,以“自然”为美;其四,以“自然”作为化解人生苦恼、医治人生弊病的良药。(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的思想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直接出现“自然”一词的地方就有四处: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形影神并序》)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曰:“渐近自然。”(《昔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追求一种自然自在的状态,希望归真返朴,保持自己本来的、天真的情性和生活。他质性自然、抱朴含真的情怀,让他追怀上古生民的真朴、淳厚:“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劝农》)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是“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举世少复真”(陶渊明《饮酒》其二十)。他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希望,就想摆脱世俗官场的束缚,隐居田园,幻想恢复上古时代人类自由自在的自然本性。于是他就在《桃花源记》中幻想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过着理想幸福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桃花源。这个平和安乐、怡然自得的桃花源,其实是陶渊明厌恶世俗、渴求自然的的情怀的外化。“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中无世俗之事,无君臣之礼,无魏晋之黑暗的理想境界,便是陶渊明抛开世俗的种种束缚,追求真性,复返自然的心灵渴望。“渊明一生心事总在黄唐莫逮,其不欲出之意自秦而决,故此诗一起便曰:‘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其托避秦人之言,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自露其怀确然矣,其胸中何尝有晋。”(清·马墣《陶诗析义》)这样的自然,这样的自由,正是陶渊明胸中渴求、笔下寄托的“自然”之义。

桃源景的宁静怡人,桃源人的自然任情,桃源事的平和安乐,正是陶渊明内心“自然”之义的最好外露。太守诸人留恋于世俗的“尘网”、“樊笼”,“心为形役”,又怎能觅得此等美妙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