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球的运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运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实验器材:地球仪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

3.操练(10分钟)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师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气候、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运动的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还比较陌生。

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学习方法和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时差产生的原因。

(3)学生能够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2)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

(3)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空间概念。

(2)时差的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一、地球自转1.规律: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极点为0自转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相等,为15°/h例1:读右图,回答下列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2)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A.甲>乙>丙>丁B.乙>丙>甲>丁C.丙>乙>丁>甲D.丁>丙>乙>甲2.意义(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②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③全球经度共360°,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④东早(地方时值大)西晚(地方时值小)例2:3月21日,我国领土最西端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8时B、9时C、10时D、11时例3: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 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2分)(2) 图中EF线的名称叫_____。

(晨线、昏线)(3) 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 此时此刻,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小于0的是,等于0的是。

(5) 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

(6) 此时此刻,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

D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

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__。

(2)区时计算时区换算方法:经度/15°=商+余数若余数<7.5°,则时区数=商若余数>7.5°,则时区数=商+1区时计算步骤与地方时计算相同。

例4:我们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美国NBA篮球赛的时候经常是在上午,而美国当地时间却是晚上。

据此回答下列题。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能够解释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3.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疑点突破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差异。

疑点: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理的自然科学属性,因此主要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推理等方式进行教学。

运用观察和演示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则采用观看实验视频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进行的实验再现给学生,通过步步设疑、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自转产生的现象,更能清楚的辨析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及其原因,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解决疑点。

此外在本节教学中,还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将生活化的地理现象与抽象的地球运动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导入展示两幅图片图片1:俄罗斯世界杯决赛(白天)图片2:美国纽约的一家人观看直播(晚上)出示问题:俄罗斯和纽约分别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用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方案二:播放“地球的运动”动画,复习导入播放动画:地球的运动出示问题:请回忆一下,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它们各自绕着什么转动?【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观看动画,回顾小学学过的地球运动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讲授新课(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观察与动手播放动画:地球的运动。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重点观察地球的自转。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地球绕⾃转轴⾃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关于地球⾃转的各种理论⽬前都还是假说。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全⼀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及地球⾃转产⽣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向、周期和地轴倾斜⽅向、地球公转产⽣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和⿊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法 1.通过运⽤地球仪演⽰地球的⾃转和公转现象,学⽣能够准确地画出夏⾄⽇到冬⾄⽇太阳照射地球的⽰意图。

2.能根据“⼆分⼆⾄⽇太阳照射地球⽰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转和公转的特点。

2.⽤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转和公转。

3.⼆分⼆⾄⽇,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朝辉⼣照,⽇⽉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下地球运动的⼀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新课讲解 第⼀课时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说” 2.哥⽩尼与“⽇⼼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转的特点。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运动》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仪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

3.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地球运动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运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探究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 探究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了它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地球仪实践操作(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3. 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如气候、季节等。

(2)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章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1 -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7 -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7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4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下面三幅图中的箭头指向)。

A B C4.自转周期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太阳日24时太阳5.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

(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微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提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易误提醒]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提示:从教材图1.3中显示的信息去归纳总结即可。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1.用简单的方式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进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不同样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进程,理解中午太阳上下的转变、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转变、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式【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讨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梦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何?若是如何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按照课前预习功效,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何太阳天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日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课前预习功效,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不同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按照课前预习功效,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何不同呢?教学新课〔实验探讨,归纳提升〕一、地球的自转实验探讨,观察发此刻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一路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仍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假设在南极上空俯视呢?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教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忙学生熟悉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画图工作,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实验探讨,观察发现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方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依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日夜更替、各地时间不同样现象的产生,探讨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突破地球运动难点的方法尝试

突破地球运动难点的方法尝试

突破地球运动难点的方法尝试地球运动之所以难学,主要是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不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

学生站在地球上,由于观测角度不同,看到天体的视运动与天体在宇宙中的实际运动差异较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化解难点的关键是尽量建立空间概念,可采用的方法有实物演示法、地球仪演示法、多媒体动画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画立体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如何突破本节的难点呢,下面我针对部分重难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手势确定地球俯视图上自转方向伸出右手,半握,大拇指朝上(大拇方向指代表地轴),其余四指代表地球的自转方向。

北半球上空俯视地球判断自转方向的方法:将右手放在眼睛下方,四指弯曲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南半球上空俯视地球判断自转方向的方法:将右手放在眼睛上方,四指弯曲方向为顺时针法方向。

南北半球自转的方向判断都使用右手,避开了个别学生左右手混用的现象。

二、多媒体动画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运行速度快;7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运行速度慢。

学生在记忆公转速度时容易出错。

为了避免记忆出错,我在教学过程中,简单介绍开普勒行星运行定律,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三、动手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

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是有变化的。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展示二分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太阳光线的移动方向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并列表总结。

四、观察身边的现象,理解神奇的地球偏转观察1:生活事例,马桶中水进入下水道时是旋转向下的。

(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观察2:自然事例,观察长江入海口地图,右岸(南岸)不段被冲刷,沉积的沙岛不断与北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南岸弯曲。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3)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模型等;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等;3. 教学资料:课本、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

4.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2.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知识专题

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知识专题

第 9 页 4-4 4-5重难点突破4 地球运动专题部分考点一:地球自转运动某日一飞机沿某纬线飞行,太阳位于正上方且与其相对方位始终不变,读图4-1回答1~3题。

1.该飞机所在区域及飞行方向可能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2.若该地位于北纬60°,则飞机飞行速度为 ( )A .1670千米/小时B .1447千米/小时C .837千米/小时D .O 3.若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行,其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 ) A .一个太阳日 B .一个恒星日 C .12小时 D .48小时(09年·广东卷)图4-2中a 为晨昏线,c 为经线,b 为c 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4、5题。

4.当a 、c 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B .b 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C .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D .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5.图4-3中,能正确表示b 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6.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B.南半球河流沙滩的位置C.昼夜现象D.不同经度位置地方时早晚(09年·上海卷)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据此回答7、8题。

7.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8.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考点二:地球公转运动9.读图4-4甲、乙两幅图,从春分日到夏至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时期地球运行在甲图公转轨道上的Z 段上 ②此时期太阳直射点在乙图的a 段上 ③此时期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变大 ④此时期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09年·福建卷)读图4-5,完成10、11题。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四季和五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初步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和通讯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自然现象图片,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①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地球运动重难点

地球运动重难点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晨昏线1、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3、晨昏线的画法依据晨昏线的特征,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然后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意斜线不与经线或纬线平行)。

4、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应用根据晨昏线在地球上的位置、走向及其与其他地理线、点、面的关系,可以解决许都有关地球运动的问题。

探究点一:自转方向的确定。

1、“北逆南顺”确定南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2、根据经度大小的变化判断半球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是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度逆时针方向增大为北半球,顺时针增大为南半球;西经度逆时针方向减小为北半球,顺时针减小为南半球探究点二:确定日期、节气与季节1、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2、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

3、晨昏线与南北极线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

探究点三:确定某地地方时1、赤道与晨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赤道与昏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也就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与之相对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也就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解析版)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解析版)

专题01 地球运动(2022·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预测)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49°N,123°W)国际机场于当地时间2021年9月24日16时29分(当地时间为夏令时,即时钟向前调整1小时实施)起飞,飞经北极航线,途经加拿大、北冰洋、俄罗斯、蒙古后入境。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5日21点50分,包机顺利飞抵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为()A.13小时21分B.14小时21分C.15小时21分D.22小时21分2.本次航行()A.窗外可见日出东南B.途中绝大部分时段处于白昼C.先东北再东南飞行D.所经地区地方时均在12时后【答案】1.B 2.D【解析】1.加拿大温哥华(49°N,123°W)位于西八区,当地夏令时时钟向前调整1小时,即使用西七区的区时。

起飞时间为西七区24日16:29,降落时为东八区25日21:50,即西七区25日6:50,共飞行14小时21分钟,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飞机起飞时为温哥华地方时15:17分,在昏线以东不远的地区,飞机一路飞经北极航线,途经加拿大、北冰洋、俄罗斯、蒙古,大致一路向北再转向南,落地时为北京时间21:50,仍然是黑夜。

此时为9月24日,晨昏线基本等分地球,故飞机一路主要在夜半球飞行,B 错误,D正确;飞机没有飞越晨线,没有看到日出景象,A错误;飞机飞行方向先往北飞,越过北冰洋后从东六区飞往东八区大致向东南方向,C错误。

故选D。

(2022·浙江·模拟预测)夏至日前后某一天天气晴好,某学者于北京时间7:40到甲地(约95°E、40°N)考察一处历史文化古迹。

下图是40°N二分二至太阳视远动轨迹的俯视图。

完成下面3-4小题。

3.此时太阳处于观察者的哪个方位()A.正南B.东南C.正东D.东北4.此时日出已经约1小时25分钟,如不考虑地形因素,当地日落时北京时间约为()A.19:25 B.19:40 C.21:05 D.21:40【答案】3.D 4.C【解析】3.根据材料“夏至日前后某一天天气晴好,某学者于北京时间7:40到甲地(约95°E、40°N)考察一处历史文化古迹”可知,结合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北京时间7:40是120°E的地方时7:40,可求出95°E的地方时6: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出现,也可能在综合题中以填空形式出现。

一般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考查,重在结合生活中的实践,如热水器的安装、楼高与楼距问题等。

从考核内容上看,涉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难度偏大,是拉开不同档次考生的关键所在。

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问题一直是较难的考点。

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

重难点突破1、地方时与区时1、辨析:(1)地方时和区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越15°,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同一个时区内,即使经度不同,但区时还是相同的。

(2)时间的“早”“晚”:地理上的地方时的“早”与“晚”的判别标准是:先到为“早”,后到为“晚”。

东边比西边早且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今天比昨天早;同一天内,时间越大越早。

(3)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的地方时:北京(116°E)所在的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所在的地方时。

我国跨越5个时区,为了方便,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不管我国某个城市的地方时是多少,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2、区时、时区计算的方法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若余数<7.5°, 则整数为时区序数;余数>7.5°, 则整数+1 为时区序数方法2:求两地时区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方法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用“东加西减”:即所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加法(西边用减法)。

加减相差的时差。

如,北京时间是20:00,求纽约的时间:例题1:(2008年重庆卷)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

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A.11日16:00B.12日8:00C.12日16:00D.13日8:00例2: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于2008年8月8日晚8时在北京举行时,美国哈佛大学(42°N,71°W)的中国留学生收看现场直播的时刻(区时)为()A.2008年8月8日晚8时B.2008年8月8日7时C.2008年8月7日19时D.2008年8月7日7时重难点突破2、日界线1、人文日界线(固定不变):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1天。

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2、自然日界线(动态):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或者24时所在的经线。

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如,0:00是今天的开始,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例题1:一艘太平洋上的船从1月20日12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180度经线,此刻时间不可能是:A、1月19日12时5分B、1月20日12时5分C、1月21日12时5分D、1月21日11时55分例题2:(2006年广东卷)图4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

读图图,若AB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

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A.2月28日13时40分B.2月29日13时40分C.3月2日14时00分D.2月28日14时00分重难点突破3、昼夜更替(晨昏线)1、首先来认识一些基本概念: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2、晨昏线特点:(1)晨昏圈所在平面永远都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通过地心。

(2)晨线上各点为日出,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

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3)晨昏圈与经线圈一年中只有春秋二分重合,大部分时间相交,交角最大时为6月22日或12月22日(角度为23°26’)应用1:时间的计算隐含的地方时:12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也是12时。

24点(或0点)—夜半球中央经线;6时—赤道与晨线相交点(如图),也是晨线的中点;18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也是昏线的中点;例题: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

据此回答第4~5题。

4. 此时北京时间为:A. 14:40B. 9:20C. 21:20D. 15:205. 若c 点为69°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 B.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C. 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D.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例题:(2007年全国一卷)图示区域在北半球。

弧线a 为纬线,Q 、P 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 为晨昏线,M 点为b 线的纬度最高点。

回答6~8题。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 点所在经线的 地方时是:A .5时B .15时C .9时D .19时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 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 .55°N B .65°N C .75°N D .85°N8.若Q 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

这个季节: A .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 .长江下游枫叶正红C .长城沿线桃红柳绿D .南极地区科考繁忙应用2:判断日期、季节例题7:(2008年全国文综卷)图中a 是经线,Q 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2~3题 2.若Q 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 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 .北半球、10月 B .南半球、5月 C .北半球、5月 D .南半球、8月3.当Q 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 .12月、17时 30分 B .9月、17时 C .6月、4时30分 D .4月、5时应用3:判断昼夜长短、日出日落例题8:(2002年广东卷)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

则在图中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应用4:判断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坐标:纬度=90°-刚出现极昼的纬度值 经度=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度数例题9:图中DE 为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3°26′N ,110°W 。

应用5:确定极昼极夜范围A BC D例10: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点57分,由美国发起,中、俄、德、法、加等多国科学家参与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经过半年太空遨游,成功地对太阳系中“坦普尔一号”彗星实施了撞击。

下列光照图中,与“深度撞击号”撞击彗星的时刻最接近的是:重难点突破4:太阳直射点及其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方向:1、太阳直射点固定的运动方向:向西2、在某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解题方法:1. 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昼长=白昼弧度数/15°2. 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求昼夜长短: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3.求日出、日落时刻:日出时间=正午12时―昼长/2 ;日落时间=正午12时+ 昼长/24. 如果两地区纬度相同,那它们的昼长就相等;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5.隐含条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永远是6:00日出,18:00日落。

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例题12:(2003年全国卷)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 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夏至南回归线(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B、14时C、20时D、16时(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例题13:右表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某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统计表,则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例题14:(2008年全国卷)右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7—9题7.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 66°N 40°N 40°SB. 66.5°S 66°S 40°S 40°NC.66.5°N 66°N 0°40°SD. 66.5°S 66°S 0°40°N8.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9.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0<Pa/Pb<1B.Pa/Pb=0重难点突破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导H =90°-∠B=90°-∠AOD=90°-(∠COD-∠COA) =90°-纬度差(纬度差: 所求点和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例题:问当北半球夏至日时,求北京(40°N )、海口(20°N )、悉尼(33°S )的正午太阳高度。

命题方向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 (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例题15:(2008年上海卷)“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 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一年中甲、乙、 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

A .甲地最大 B .乙地最大C .丙地最大D .三地相同例题16:( 2007年宁夏卷)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如图)。

回答5~6题。

5.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6.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 .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C .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D .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命题方向2: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特点:1、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