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医疗医学)
浅析X线平片、CT及MRI对颅底凹陷症的诊断价值

2 1 本 组病 例女性 多发 ,往 往在 成人后 发 病 ,4 . 例表现 为 颈短 ,后 发 际 低 ,头 颈 痛 ,活 动 受 限。
4 例脊髓受累的有共济失调 、眼球震颤,四肢及 躯干运动及感觉障碍 ,后组颅神经 和颈段脊神经
颅底 凹陷症 是 枕骨 大孔 区颅 ( 下转第 24页) 0
麻痹。6 中,2例伴上颈骨髓 压迫性水肿 ,1 例 例伴单纯性脊髓空 洞症 ,l 例伴 2 、3颈椎 融合 畸形 , 2例伴环椎枕骨融合畸形 ,其中 l 例伴单
纯性脊 髓 空洞症 。
并齿状突发育不 良、颈椎融合、颈椎脊柱裂和脊
髓空 洞症 ,部分 患者 椎管严 重狭 窄 的往往 伴有 脊
上 移超 C a br i 3— hm eln线 a 5mm 以上 , ( hm— C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r i线测量方法 :自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后唇 ea ln 作一连线。 ,均可在 x线平片上显示。部分颈 )
部 短缩病 人 颈椎 颅 骨 重叠 ,容 易 漏诊 。因此 ,X
11 一般资料 .
收 集 了 20 0 3年 ~20 0 8年 间 6
陷症 是 x线 平 片 的 一 个 良好 补 充 ,尤 其 在 骨 骼
畸形 的显 示方 面 。
24 MR 表 现 . I
可 大 致 显 示 骨 骼 的 畸形 情 况 ,
但不如 C T清 晰 ,对 C a br i 测 量 和 了解 hm eln线 a 枢椎 齿状 突上 移 情 况 较 x线 平 片 更 精 确 ,对 椎
情况无法显示;c T可精细 了解骨结构的畸形情况,椎管狭 窄的程度 ,但 整体观差,脊髓情况无法 了 解;M I R 可了解颈椎融合畸形,椎 管狭窄程度 ,脊髓损伤情况和脊髓空洞症,对环枕融合畸形显示不 良。结论:对颅底 凹陷症的诊断必须三种检查相 结合 ,才可得到准确、可靠的诊断,为临床手术方案
颅底凹陷症的检查程序

颅底凹陷症的检查程序
一、概述
夏夏的外婆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家人并没有及时发现,后来查出患的是颅底凹陷症。
听夏夏说,她的外婆曾出现吞咽困难、舌肌萎缩等,还有上肢麻木,无力。
幸好做过手术后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该疾病的检查程序。
二、步骤/方法:
1、
家人将夏夏的外婆送到医院的时候,在向医生介绍她的症状后。
医生让他们去做了一系列的检查,首先是X线平片,这个检查是诊断颅底凹陷症最基本的方法。
2、
骨畸形是颅底凹陷症的基本病理改变,CT是显示其骨结构的最佳方法。
因此,X线平片筛选出的枕骨大孔区骨畸形病人应行常规CT检查,
3、
如平片能显示颅底凹陷症的骨改变并有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可直接行MR检查。
4、
部分病人的CT图像可显示延脑与小脑扁桃体间的蛛网膜下腔,如延脑后缘形态正常,病人又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停止检查。
否则应进一步行CTM或MR检查,MR在检出及确定脊髓空洞症的范围方面优于CTM,因此常规CT难以确定延髓的受压情况并出现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时,可直接行MR检查,不必行CTM检查。
5、
CTM在显示神经组织的受压方面与MR无明显差异,如病人无脊髓空洞症的表现,CTM检查后可不必行MR检查,否则应进一步行MR检查,明确脊髓空洞的存在及范围。
三、注意事项:
术后要关注患者的后期发展,术后曾出现过病情严重甚至死亡的,因此要谨遵
医嘱。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正常
PPT课件
异常
异常
25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央管集聚,空洞形成。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PPT课件
T2压脂信号无降低 T1增强无强化
26
环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畸形:环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
齿状突上移。颈椎融合,造成病人短颈外貌。
正常波氏角小于13°
PPT课件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PPT课件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PPT课件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PT课件
8
正常测量线展示:
PPT课件
9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PPT课件
10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PPT课件
11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凹陷征。
PPT课件
22
环枢关节脱位: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距离大于3mm(成人),5mm(儿
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PPT课件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二、参照Chamberlain标准: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齿状突若超
过钱氏线以上3mm,即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 超过0-3mm为疑似诊断。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 耸,陷入枕骨大孔。
7
三、其它辅助测量线---麦氏线、斜坡延 长线、二腹肌线、双乳突连线、BULL角(波 氏角)、克劳指数等6条,可用于进一步证实 颅底凹陷症诊断。
正常波氏角小于 13°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 2mm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4
·小脑受压症状: 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闭目难力,指
鼻试验不准、眼震、构音不清等。 · Nhomakorabea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呼吸停止等 ·椎动脉受压表现:
发作性眩晕、恶心、视力障碍等。
5
诊断标准:
一、检查方法 1、颈椎DR平片。
2、颈部CT三维平扫。
3、颈部MRI多平面扫描。
平片测量精度不够,CT及MRI能精确 测量颅底径线,MRI也能观察神经结构病 变。
3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及 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外貌体征: 头颈部偏斜、颈短、颈部活动受限、后发际低
·延颈髓交界区受压、颈胸脊髓空洞表现: 肢体瘫痪(不全性单瘫、不全双上肢或下肢瘫、
四肢瘫)。肢体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 神经刺激征、椎体束征肌肉萎缩、疼痛、吞咽困难, 声音沙哑,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颅底凹陷症

颅底凹陷症什么是颅底凹陷症?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骨畸形,通常发生在颅底或颅顶,导致颅骨凹陷,并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由遗传、生长异常或外伤等因素引起。
颅底凹陷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但一旦发病,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颅底凹陷症的症状颅底凹陷症的症状可能因患者的年龄、病因和病程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头部外观异常•颅骨局部凹陷•头痛•头晕•视力问题•咬合异常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颅底凹陷症的诊断诊断颅底凹陷症通常需要通过以下方法:1.临床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部外观和症状表现。
2.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或MRI等,可以清楚显示颅骨的结构和凹陷情况。
3.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颅底凹陷症的治疗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保守治疗:对于轻微的颅底凹陷症,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观察和定期复查。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底凹陷症,可能需要手术矫正颅骨凹陷,恢复头部外观和功能。
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以减少手术风险并达到最佳疗效。
颅底凹陷症的预后颅底凹陷症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因、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轻度的颅底凹陷症,经过治疗后患者可能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但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和随访。
综上所述,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骨畸形疾病,造成颅骨局部凹陷和一系列症状。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怀疑患有颅底凹陷症,务必及时就医,请勿延误诊治。
祝您健康!。
颅底凹陷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颅底凹陷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颅底凹陷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颅底凹陷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颅底凹陷症如何诊断鉴别,颅底凹陷症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颅底凹陷症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头颅正侧位片、颅底片、头颅平片、颅脑MRI检查、颅脑CT检查*一、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脑脊液检查一般无异常。
放射学检查以枕骨大孔区为中心的颅-颈正侧位片、体层摄片、前后位开口摄片(检查寰、枢椎)、颅底摄片(检查斜坡、齿状突)等颅脑平片。
通常颅-颈侧位片即可确诊,是诊断颅底凹陷症最简单的方法。
必要时可行CT扫描、矢状面重建,则对枕骨大孔区的畸形观察更为清楚。
另外可根据病情选择脊髓造影、气脑造影、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等。
1.颅骨平片利用颅骨平片诊断颅底凹陷需要进行各种测量,由于枕骨大孔区局部正常解剖变异较大,尽管测量方法较多,但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对诊断本病十分可靠,因此,至少需要根据以下方法2种明显异常的测量结果才能做出诊断。
(1)钱氏线(Chamberlain’s line):亦称腭枕线。
头颅侧位片上,由硬腭后缘向枕大孔后上缘作一连线,即为钱氏线,正常人齿状突在此线的3mm以下,若超过此限,即为颅底凹陷症。
(2)麦氏线(Mc Gregor’s line):也称基底线。
由硬腭后缘至枕骨鳞部最低点连线,即麦氏线。
正常齿状突不应高出此线6mm,若超过即为颅底凹陷症。
(3)Bull角:硬腭平面与寰椎平面所成的角度,正常小于13°,大于13°即为颅底凹陷症。
(4)基底角:由鼻根部至蝶鞍中心和蝶鞍中心至枕大孔前缘两线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09°~148°,平均132.3°,颅底凹陷症时此角增大。
(5)克劳指数(Klaus’s index):齿状突顶点到鞍结节与枕内隆突间连线的垂直距离。
正常为40~41mm,若小于30mm即为颅底凹陷症。
(6)二腹肌沟连线(fishgold线):在颅骨前后位断层片上,作两侧二腹肌沟的连线,从齿状突尖到此线的距离,正常为5~15mm,若齿状突顶点接近此线,甚至超过此线,即为颅底凹陷。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目录:1.引言2.颅底凹陷症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2.2 分类3.颅底凹陷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临床表现5.影像学诊断5.1 X射线5.2 cT扫描5.3 MRi6.影像学特征6.1 X射线表现6.2cT扫描表现6.3 MRi表现7.鉴别诊断8.治疗方法9.结论10.参考文献1.引言引入颅底凹陷症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本文档的目的和内容。
2.颅底凹陷症的定义和分类解释颅底凹陷症的定义,阐述其不同的分类方法。
2.1 定义详细描述颅底凹陷症是什么,并对其特征进行阐述。
2.2 分类分类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颅底凹陷症,包括分类标准和具体的临床表现。
3.颅底凹陷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颅底凹陷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结构异常等。
4.临床表现详细描述颅底凹陷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影像学诊断介绍影像学在颅底凹陷症诊断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解不同影像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5.1 X射线描述X射线在颅底凹陷症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常用的摄影姿势和影像学表现。
5.2 cT扫描介绍cT扫描的原理和在颅底凹陷症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常见的cT表现和解读要点。
5.3 MRi详细阐述MRi在颅底凹陷症诊断中的优势和应用,包括不同MRi序列和脉冲参数的选择。
6.影像学特征具体描述不同影像学技术的颅底凹陷症表现,包括X射线、cT和MRi。
6.1 X射线表现细致解读颅底凹陷症在X射线上的特征,包括骨骼结构和密度的异常。
6.2 cT扫描表现详细分析颅底凹陷症在cT扫描上的特征,包括颅底骨质的异常和颅底器官的位置改变。
6.3 MRi表现详述颅底凹陷症在MRi上的特征,包括信号强度和结构异常。
7.鉴别诊断详细解释颅底凹陷症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包括常见的混淆诊断和区别特征。
8.治疗方法介绍颅底凹陷症的治疗方法和策略,包括手术和保守治疗的选择。
9.结论总结颅底凹陷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特征,强调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问题。
诊断颅底凹陷症测量方法

诊断颅底凹陷症测量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诊断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常见的颅骨形态异常,通常由于颅底骨折或其他头部创伤所致。
颅底凹陷症严重时会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甚至脑脊液流通受阻,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及早发现和诊断颅底凹陷症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诊断颅底凹陷症,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临床检查和测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颅底凹陷症的测量方法,并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相关测量。
一、颅底凹陷症的定义颅底凹陷症是指颅底区域发生的骨性凹陷畸形,通常表现为颅底骨骨质陷入颅腔内,导致颅顶高度减小、颅底曲率变异等现象。
颅底凹陷症病因多样,包括头部外伤、遗传因素、颅骨发育畸形等。
临床上,颅底凹陷症的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甚至生命危险。
1. CT和MRI检查:颅底凹陷症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头部CT和MRI检查。
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颅底骨骨质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凹陷畸形;而MRI检查可以更全面地显示颅底软组织结构,有助于评估凹陷的程度和影响。
2. X线检查:X线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直观显示颅底骨骨质情况,通过不同角度的X线片,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颅底凹陷的严重程度。
3. 颅底高度测量:颅底凹陷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颅底高度减小。
医生可以通过测量颅底高度来评估凹陷的情况,一般来说,颅底高度小于正常范围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4. 颅底曲率测量:除了颅底高度,颅底凹陷症还可能导致颅底曲率的异常变异。
医生可以通过测量颅底曲率来评估凹陷的程度和位置,对于手术干预的选择和操作有重要意义。
5. 三维重建技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底凹陷症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颅底的结构和变异,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总结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常见的颅骨形态异常,及早发现和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测量方法(最牛的汇总)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测量方法(最牛的汇总)1、Chamberlain’s line:亦称腭枕线。
头颅侧位片上由硬腭后缘向枕大孔后上缘作一连线。
正常人齿状突在此线的3mm以下,若超过此线,即为颅底凹陷。
(图1)图12、McGregor’s line:也称基底线。
由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后缘最低点连线。
正常齿状突不应高出此线6mm,若超过即为颅底凹陷。
(图2)图23、McCrae’s line:又叫枕骨大孔线,为连接枕骨大孔前下缘与后上缘的连线。
正常情况下,齿状突顶端不超过此线;如超过此线6.6mm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
(图3)图34、Redlund-Johnell法(R-J距离):为枢椎体下缘中点到McGregor线的垂线。
正常值男性大于34mm,女性大于29mm。
小于此值即为异常,提示寰枢椎间关节破坏。
(图4)图45、Wackenheim line:为颅底斜坡的延长线。
正常时,该线与齿突尖部相切。
若齿突尖超过此线,提示颅底凹陷。
(图5)图56、Height index of Klaus(克劳斯高度指数):指齿状突顶点到鞍结节与枕内隆突连线的垂直距离。
正常为44-45mm,30-40mm为颅底扁平,若小于30mm为颅底陷入。
(图6)图67、外耳孔高度指数:头颅侧位片,外耳孔中心点或两侧外耳孔连线中点至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即外耳孔高度指数。
正常为13-25mm,平均17.64mm,小于13mm即为颅底凹陷。
(图7)图78、Boogaard角:指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与蝶骨斜坡所形成的角度。
该角度正常为119.5°-136°,若大于148°,可诊断为扁平颅底。
(图8)图89、Bull角:是硬腭水平线与寰椎平面的夹角,正常时该角度小于13°,若大于13°,可诊断为扁平颅底。
(图9)图910、Martin角(基底角或颅底角):侧位像,鼻根、蝶鞍中心和枕骨大孔前缘三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医学)扁平颅底与颅底凹陷影像诊断详解(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McGrego线:枕骨大孔 后缘的最低点至硬腭
后端的连线。正常时
齿状突尖位于此之上, 但小于4.5mm。大于 6mm可确诊。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Chamberlain线和McGrego线:
枕骨大孔后缘至硬腭后端的上缘边线 枕骨大孔后缘的最低点至硬腭后端连线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扁平颅底的诊断主要依据颅底角的大小。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颅底角定义:
从蝶鞍中心点向鼻根 部(鼻额缝)和枕骨 大孔前缘各做一连线, 两线的夹角为颅底角。
正常值:135±10°, 如大于145 °则提示 扁平颅底,而小于正 常值时一般无临床意 义。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在矢状位MRI上测 量颅底角时,有时 很难判定鼻额缝, 可以采用额骨与颅 前窝底交界培训课件)
正常人与患者比较:
颅底角124°
颅底角147°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二、颅底凹陷
是指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方凹陷进 颅腔,并使之下方的寰、枢椎,特别是齿 状突升高甚至进入颅底。
轻度的颅底凹陷患者可无临床表现,重者 可继发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脊髓 空洞等。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颅底凹陷的影像诊断方法:
颅底凹陷的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耸。 测量齿状突高耸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参考
线有: Chamberlain线和McGrego线。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Chamberlain线和McGrego线定义:
Chamberlain线: 由枕 骨大孔后缘至硬腭后 端上缘的连线。齿状 突尖位此之上超过 3mm为异常。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颅底凹陷症影像表现PPT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 颅底凹陷症。
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 系列症状。
可分为先天型、继发型。继发性常见于 成骨不全、佝偻病、甲旁亢等。近年来有人 发现本病有遗传倾向。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畸形中较为常 见的一类,也是引发脊髓空洞的常见原因之 一,发现后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正常测量线展示: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 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 凹陷征。
5mm(儿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正常
异常
异常
齿状突脱位患者常合并枢椎关节面倾斜,会进一步加重齿状突脱位。
正常
异常
异常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扁
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
正常
异常
异常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正常齿状突与此线的距离为41±4mm。
病例一:女,44岁。左头部及颈后部阵发性胀痛,双手小指末端麻木、左鼻 前庭间歇性异痒感2月。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骨发育异常的疾病,其特征是颅底骨缺损或凹陷,常伴随颅底神经的受压或损伤。
影像学诊断是颅底凹陷症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影像学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颅骨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准确的颅骨结构和颅底凹陷症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颅骨X线摄影颅骨X线摄影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观察颅骨结构的异常情况。
对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颅骨X线摄影可以显示颅底骨缺损或凹陷的情况,但不能提供更多的详细信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是一种通过连续切片的方式获取图像的方法。
对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底骨缺损或凹陷的形态和位置,并可以观察凹陷区域的软组织情况。
CT扫描还可以评估颅底神经的受压或损伤情况,有助于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影像的方法。
对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颅底骨缺损或凹陷的形态和位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并且可以观察到凹陷区域的软组织结构如脑组织、动脉和静脉。
MRI还可以评估凹陷区域的血液供应情况以及颅底神经的受压或损伤情况。
影像学诊断要点在进行颅底凹陷症的影像学诊断时,以下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1. 观察颅底骨缺损或凹陷的形态和位置。
通过颅骨X线摄影、CT扫描或MRI可以进行准确的判断。
2. 观察凹陷区域的软组织情况,如脑组织、动脉和静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CT扫描或MRI得到。
3. 评估颅底神经的受压或损伤情况。
通过CT扫描或MRI可以观察到颅底神经的解剖变化以及受压或损伤的表现。
,影像学诊断是颅底凹陷症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颅骨X线摄影、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在诊断中各有其优势,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
颅底凹陷症诊断标准

颅底凹陷症诊断标准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底解剖结构异常的疾病,临床上常见于颅底骨折、颅底肿瘤和颅内压增高等疾病。
对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底凹陷症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1.头痛,颅底凹陷症患者常常出现头痛症状,特别是在头部受到外伤后。
2.视觉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视觉障碍症状。
3.神经系统损伤,颅底凹陷症可导致颅神经损伤,表现为面部麻木、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颅底CT,颅底CT检查是诊断颅底凹陷症的重要手段,可显示颅底骨折、颅底骨折愈合不良等情况。
2.颅底MRI,颅底MRI检查有助于观察颅底软组织结构的情况,对于颅底肿瘤和颅底骨折后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结果。
1.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增高等炎症指标,对于判断颅底凹陷症合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生化指标,检查血清中的生化指标,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有助于判断颅底凹陷症的炎症反应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以下诊断标准进行判断:1.符合颅底凹陷症的典型临床表现;2.颅底CT或MRI检查显示颅底骨折、颅底软组织损伤等特征;3.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炎症反应明显。
五、诊断注意事项。
1.临床医生在诊断颅底凹陷症时,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对于疑似颅底凹陷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结语。
颅底凹陷症的诊断需要全面、综合地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颅底凹陷症时,应该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判断,避免漏诊和误诊,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40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增强见团状明显强化
(血管母细胞瘤,伴脊髓空洞)
医疗课件
32
2、颈椎病:颅底凹陷症常被误诊为颈椎病,临床症状相似。但颈椎病空
洞小而局限,且颅底结构多正常。
(颈椎病伴脊髓空洞)
医疗课件
33
治疗:
对于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而无进行性神经损害 的颅底凹陷患者不需治疗,定期随访 。有学者主 张早期治疗,以免脊髓空洞加重。有神经压迫症 状患者则需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解除延髓压迫 和重建颈部稳定性。主要手术方式有:
正常
医疗课件
异常
异常
25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央管集聚,空洞形成。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医疗课件
T2压脂信号无降低 T1增强无强化
26
环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畸形:环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
齿状突上移。颈椎融合,造成病人短颈外貌。
正常
医疗课件
异常
27
齿状突脱位,环枕融合畸形,环枢关节面倾斜
齿状突向后上移位进行性加重
医疗课件
30
鉴别诊断:
1、颈髓肿瘤。 2、颈椎病。
医疗课件
31
1、颈髓肿瘤:囊实性肿瘤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与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
洞相似,可用MRI增强鉴别。肿瘤病人缺乏头颈特征外貌及颅底结构异常的 影像表现。
T1 低信号
T2高、等信号
正常齿状突与此线的距离为41±4mm。
医疗课件
15
病例一:女,44岁。左头部及颈后部阵发性胀痛,双手小指末端麻木、左鼻 前庭间歇性异痒感2月。
齿状突均高于钱氏线以上3mm,约5.6mm左右。
医疗课件
16
病例一
齿状突均相交于斜坡延长线
医疗课件
17
病例一
克劳指数小于3cm,为2.4cm。二腹肌线及双乳突连线异常。波氏角大于13°,为18.6°
临床上根据是否合并环枕或环枢关节 失稳将颅底凹陷症可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 型。
稳定型--齿状突在位,环枢关节面无 倾斜,大多伴扁平颅底,也叫斜坡型。
不稳定型--齿状突脱位、上移,环枢 关节面倾斜,大多伴环枕融合,也称齿状 突型。
医疗课件
28
稳定性
扁平颅底、齿状突在位、环枢关节面水平
医疗课件
29
不稳定型
医疗课件
3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及 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外貌体征: 头颈部偏斜、颈短、颈部活动受限、后发际低
·延颈髓交界区受压、颈胸脊髓空洞表现: 肢体瘫痪(不全性单瘫、不全双上肢或下肢瘫、
四肢瘫)。肢体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 神经刺激征、椎体束征肌肉萎缩、疼痛、吞咽困难, 声音沙哑,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医疗课件
22
环枢关节脱位: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距离大于3mm(成人),5mm(儿
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医疗课件
23
齿状突脱位患者常合并枢椎关节面倾斜,会进一步加重齿状突脱位。
正常
医疗课件
异常
异常
24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扁
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骨牵引+经口咽入路环枢椎关节松 解复位+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正常波氏角小于13°
医疗课件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医疗课件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医疗课件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医疗课件
18
病例二:女,43岁。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四肢、头部阵发性胀痛,进而出现对侧肢体麻木、乏 力,行走不能。
齿状突高于钱氏线9.6mm。 齿 状突高于斜坡延长线 克劳指数约2.6cm
医疗课件
19
病例三:男,67岁。患者因颈部外伤2天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未诉明显不适。 CT三维提示颈椎骨折、颅底凹陷症。
齿状突高于钱氏线8mm。 波氏角增大约25.6° 双二腹肌线及双乳突连线异 常
医疗课件
20
注意:颅底凹陷症,如不合并环枕、环枢关节脱位,则斜坡延长 线为阴性。所以
斜坡延长线只能作为颅底凹陷症辅助诊断。
医疗课件
21
并发症:
颅底凹陷症常合并有其它颅底骨、神经结 构发育畸形。
1、环枕融合。 2、颈椎分节不全。 3、环枢椎脱位。 4、扁平颅底。 5、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6、脊髓空洞。
医疗课件
1
定义:
颅底骨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向颅腔内陷入, 致环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内。
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 列症状。
医疗课件
2
可分为先天型、继发型。继发性常见于 成骨不全、佝偻病、甲旁亢等。近年来有人 发现本病有遗传倾向。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畸形中较为常 见的一类,也是引发脊髓空洞的常见原因之 一,发现后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平片测量精度不够,CT及MRI能精确 测量颅底径线,MRI也能观察神经结构病 变。
医疗课件
6
二、参照Chamberlain标准: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齿状突若超 过钱氏线以上3mm,即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 超过0-3mm为疑似诊断。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 耸,陷入枕骨大孔。
医疗课件
7
三、其它辅助测量线---麦氏线、斜坡延 长线、二腹肌线、双乳突连线、BULL角(波 氏角)、克劳指数等6条,可用于进一步证实 颅底凹陷症诊断。
医疗课件
8
正常测量线展示:
医疗课件
9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医疗课件
10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医疗课件
11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凹陷征。
医疗课件
4
·小脑受压症状: 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闭目难力,指
鼻试验不准、眼震、构音不清等。 ·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呼吸停止等 ·椎动脉受压表现:
发作性眩晕、恶心、视力障碍等。
医疗课件
5
诊断标准:
一、检查方法 1、颈椎DR平片。
2、颈部CT三维平扫。
3、颈部MRI多平面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