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的古今名医经典案例

合集下载

【胡希恕:小柴胡汤加石膏退热发烧百试百验方】3

【胡希恕:小柴胡汤加石膏退热发烧百试百验方】3

【胡希恕:小柴胡汤加石膏退热发烧百试百验方】3小柴胡汤加石膏,此方最常用了。

那么这个石膏加多少呢?这石膏一般呀也就是40克到100克,起码要用四十克以上。

石膏这个药要知道,有些人怕它。

它是个石头,质重,而溶解相当的困难。

溶解的成分相当的少,假若你加的分量不够,旁的药起作用了,石膏没起作用。

这个我见到很多了,就是麻杏石甘汤这个药,也配上石膏了,可石膏用的非常的少,麻黄作用发作了。

出大汗,本来麻黄配伍石膏是止汗的。

你们看那个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他用麻杏石甘,汗出呀,他治汗出,你石膏用少了,他非大出汗不可,那倒糟糕了,所以这个石膏你必须分量用对头,它质重,非常沉。

所以用小柴胡加石膏这个石膏量呀,我一般起码用45克,也可以少用,小孩子,也可以少用。

尤其这个小柴胡汤,方才我们讲了,有健胃药,这个石膏害胃呀,可在它有些健胃药在里头呢,它没有什么大问题。

那么这个方子治什么呢?这个临床的这个范围呀,我们先从感冒讲起,感冒呀流感呀,以至于一般的急性传染病,在开始都得的是表证,就是太阳病呀。

可是这个阶段,经过治疗,或者他没治,很快,两三天,不必到四五天,他这表证就没了。

没了这个人所现的就我们方才讲的这个,“脉浮细而嗜卧”,或者是恶心呕吐呀,胸肋满呀,这就是小柴胡汤证。

那么小柴胡汤再进一步,他内热就要有了,就是里热了,口干舌燥,甚至于渴,那么这个时候用小柴胡汤就不行了,得加石膏。

这个病人反应的呀,很多呀,头痛如裂,这在临床上很多了,高烧不退,经过打过针,输过液,也许吃过发汗药,没有表证,但是高烧不退,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柴胡证,确然,另外有石膏证。

石膏证他得有,就是口干,舌燥,薄白苔,白苔发燥,不水滑,这时候你加上石膏没错,他有些特殊的反应,脑袋特别疼,或者是晕。

这个热也能使头痛,也能使的头晕,也有不头痛,不头晕的,他感觉什么呢?口鼻如冒火呀,他自己就说,唉呀,我这很出气呀,热的。

那你小柴胡汤也得加石膏。

小柴胡汤的解热呀,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总而言之,他口舌干燥,起码口舌干燥,他得有柴胡证呀,你光听我讲石膏这不行,他得有柴胡证。

黄煌医案退热经验方

黄煌医案退热经验方

黄煌退热经验方徐某男77岁20111205省中上午体貌特征::体壮。

主诉:汗出三年,加重两月。

病史:患者96年查出高血脂,99年患脑梗,06年查出糖尿病,08年开始汗出至今,屡治不愈。

今年5月自行更换治疗糖尿病药物,血糖大幅波动,最高达21mmol/l,盗汗严重,吃两个月中药不解,现发展为白天晚上均汗出,后脑头皮跳动感,汗出脱衣,脱衣后又冷,又要穿,正值冬季,极其苦恼。

表皮滚烫,声音宏亮,口气喷人,大便正常,饮食一般,不敢多吃,舌黄腻,脉滑。

方剂: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制大黄10g栀子10g 7剂。

20111212省中主诉:药后汗出明显减轻,后脑跳动感仍有少许,三年之病数剂见效,病人自言脱离苦海,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其药苦否,曰药不苦。

嘱原方续进,隔日一剂。

分析:师言其人内火大,并点出“表皮滚烫,声音宏亮,口气喷人”乃实证之重要指征,勿虑其高龄,有是证而用是方,故数剂而效。

察前之中医所开,皆补剂大方,药价高而病未减,病人苦不堪言。

而此寥寥数味,价钱不过30元,其效如此,经方药简效宏,此又一证也。

门诊上看到的“人参体质”2008年5月5日,有一位姓段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学校的门诊部国医堂就诊。

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但看上去大概也就60来岁的样子,虽然面色不红润,但没有贫血貌,皮肤还比较润泽,气色还算可以。

他的思维清晰,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精神状态很好。

他是南京十四所的高级工程师,是研究雷达的,现在作为退休反聘的专家,一直在从事科研工作。

不过,他的体格还是比较瘦的。

腹诊时我们看到了比较明显的“舟状腹”,黄老师腹诊后说,他的腹壁较薄,腹主动脉的搏动轻触即得,很明显。

老人给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的病史。

1980年,他被诊断为贲门癌,并做了胃癌根治术。

手术后还做了化疗,可半月后体重由原先的136斤下降到可怜的80斤。

后来,他看到一则美国的研究报告,据称吉林生晒参具有抗癌作用,服用量为每日25克-30克。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寒解汤治高热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寒解汤治高热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寒解汤治高热寒解汤系民国时期“医界一代伟人”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温病一方,由石膏一两,知母八钱,连翘一钱五分,蝉退去头足一钱五分,四味组成。

“主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微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

”余临床体会,寒解汤不仅可治温病之身热,亦可用于治伤寒表邪流连未尽,而阳明热盛之高热。

如许某,男,39岁,2002年10月15日住当地中心医院来电诊。

患者4天前被雨淋,回家身体略感不适,自服草药治疗,没有在意。

而昨起病情陡变,憎寒壮热,全身肌肉关节酸楚,自觉病势严重而住院。

体温39.8℃,诊断为病毒感染,配以先锋霉素、洁霉素、病毒唑静滴,非但身热不退,反觉恶寒更甚,下肢拘木,行走不灵,手指亦觉麻木,全身莫名其苦,特来电请处一方。

根据病情变化,可推想而知,若为病毒感染则挂针后病情必定会减轻,今反加重,必因伤表之寒湿未解,却用寒性之抗生素、病毒唑以寒治寒,卫阳更受其遏抑而然。

类此情况,临床屡见不鲜。

当拟羌活胜湿汤,先驱其表湿,从汗而解。

处方:羌活6g,独活10g,防风10g,藁本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甘草6g,1剂。

服下头煎全身暖洋洋,颇感舒畅,下肢拘木和手指麻木感消失,但服完二煎,身又高热、烦躁不舒。

此为表邪未尽,阳气抗邪外出,欲汗将汗,而透达力不足,正邪交争使然。

《伤寒论》桂枝汤条下有云:“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力”之经验介绍。

余宗其意而变其法,嘱服扑热息痛1片以助汗出。

服后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7.3℃,周身轻快,病似若失,但到第二天下午又高热寒战,体温上升至40.5℃,且头痛烦躁,口渴无汗,脉洪大,苔白微黄,又来电告急。

此为邪郁多日难以一汗而解,已卫气同病。

其头痛无汗,憎寒壮热为太阳表邪犹流连未尽,口渴、烦躁、脉洪大为阳明气分热盛。

当太阳阳明两解。

方用寒解汤加味:石膏30g,知母10g,连翘5g,蝉退、柴胡、青蒿各10g,甘草6g。

名医张锡纯用生石膏治疗各种高烧的医案

名医张锡纯用生石膏治疗各种高烧的医案

兼 脉虚 者 ( 身体 不佳 )用 人 参 ,
佐 石膏也 必能退 热 。 房里扎 药 细 之石 膏多 系煅者 , 即使 抓药 者方 中明开 的是生 石 膏 , 常 也 用 煅 者 充 之 。故 凡 用 生 石 膏 者 , 买 整块 明亮 者 , 宜 自监 视
扎 细 ( 石质 之 药不扎 细则 煎 凡

名 医张锡 纯用 生石 疗 膏治 各种 高烧 的医案
本刊 资料 库
以 , ( ) 生石 膏治外 感 实 愚 我 用 热 , 症也 必用 至两 许 。若 实 轻 热炽 盛 ,又常 用至 4 5两 , 或 7 8两 , 单 用 , 与 它 药 同 ~ 或 或 用 , 煎 汤 3 4茶 杯 , 4 5 必  ̄ 分 ~ 次徐 徐 温 饮 下 ,退 热不 必 尽
知其 咎在煅 而不在 石 膏 , 过 单 用 生石 膏两 许 ,煎取 清 汤 , 转
来 又说 石 膏性猛 烈 足 以伤人 。 于是一 唱 百 和 , 视用 石 膏 为危 途, 即使 有 放 胆 用 之 者 , 不 亦
过 用 7 8钱而 已。 石膏之 质 ~ 夫 甚 重 ,~ 7 8钱 不 过 一 大 撮 耳 。 燎 原之 热 , 又何 能有 大效 ?是
圈 圃 愚长 潮七 匿 田 子荫
岁时 , 患感 冒风 寒 , 四五 日间 身 大热 , 苔 黄而带 黑 。孺 子 舌
其凝 结不 散 , 用到 一两 就 足 以 伤人 , 是变 金丹 为鸩毒 也 。等 到用煅 石 膏坏 事之 后 , 人们 不
病, 出疹 后 贪 食 鲜 果 , 一 日 前
病 又 见愈 。又 煎生 石 膏 3两 ,
徐 徐 饮下如 前 , 病遂 痊 愈 。夫 七 岁孺 子 , 约一 昼夜 间共 用 生 毫 无寒 中之 弊 , 则石 膏果 大寒

中医医案——暑期发热

中医医案——暑期发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开闭法为主治愈暑病两例病案一:张某,女,34岁。

初诊:1962年8月16日。

主诉、诊查:发热数日,昨起呕吐泄泻,目赤神昏,脉沉细,舌深红。

辨证、治法:此为暑热内闭之证。

治宜清暑开闭。

处方:黄连3g 黄芩6g 竹茹9g 鲜荷叶1角六一散(包)12g 紫雪丹1.5g(灌服) 1剂二诊:药后神志转清,今晨能言,大便溏薄,每日3行,呕吐未作,胃纳呆钝,舌质红润,脉数,面色红活。

拟继清暑湿。

处方:黄芩6g 黄连3g 苦参6g 竹茹9g 炒白芍6g 鲜荷叶1角六一散(包)12g 升麻3g 葛根6g 1剂三诊:热退,泻止,神清。

口渴喜饮,食欲不佳,失眠,脉软,舌淡、苔薄。

治拟调中化湿安神。

处方:陈皮3g 制半夏9g 朱茯神12g 炙甘草3g 枳壳3g 竹茹9g 黄连3g 石菖蒲6g四诊:2剂诸症皆瘥。

拟轻剂调理。

处方:人参叶9g 扁豆花9g 茯神12g 炙甘草3g 木瓜3g 枣仁9g 淮小麦30g 红枣4只按语暑多夹湿,湿遏中州,升降失司,浊气上逆则呕,清气下陷则泄,治宜清暑化湿。

本案初诊仿葛根芩连汤,以荷叶易葛根,清香解暑,升清降浊。

芩连苦寒,清火燥湿。

加六一散清暑利尿,既使热邪从下而出,又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妙。

药后神清,但便溏每日3行,此为清气未升之象,故加升麻葛根汤和中化湿清肠热。

病瘥之后,用清淡之品,补气调中,扶元培本。

处方仿四君子汤之法,以参叶代参,扁豆花代白术,加甘、麦、大枣、木瓜酸甘化阴。

方中人参叶系魏老常用之品,该药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叶,气清香,味苦微甘,有西洋参滋味。

补中带散,具调和肺肝、生津润燥、开郁祛暑、清头目、降虚火、利四肢等作用,适合于病后调理之用。

魏老常用以代西洋参、北沙参、石斛等取效。

病案二:计某,男,49岁。

初诊:1961年7月3日。

诊查:壮热(40.8℃),无汗,面赤气粗,神昏,两手撮空,四肢抽搐,尿赤,便稀,脉伏不起。

李东垣普济消毒饮速愈瘟疫.张锡纯石膏粳米汤立退发烧

李东垣普济消毒饮速愈瘟疫.张锡纯石膏粳米汤立退发烧

李东垣普济消毒饮速愈瘟疫.张锡纯石膏粳米汤立退发烧用了20支进口抗生素没能退烧,垂危之时,用张锡纯一个小方解决了转自行之医话外感系列方——“普济消毒饮”现在我有个感觉,就是外感病越来越厉害了,以前的外感,通常的药方就可以起效,恢复得也快。

但是近几年,好像外邪越来越强大,通常的药方,下去感觉没有力道了。

我猜测,这与大气变化有关。

现在雾霾越来越重,这与古人所讲的“瘴气”类似,但是比“瘴气”要复杂,因为瘴气毕竟出自自然界,而现在的雾霾,很多是工厂排污排出的化工成分的东西,也有烧煤燃烧后的成分,也有汽车尾气,成分极其复杂,这就给病邪以更复杂的生存条件了。

同时,抗生素使用地越来越频繁。

现在我经常听患者自述,这次上呼吸道感染,滴头孢快半个月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觉得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外邪也在进化,能活下来的,都是抗生素没有杀死的,结果它们繁殖开,就是超级细菌了。

这也是一种外邪的变化。

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你看医院里面,尤其是儿科医院,患者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

估计每次外感流行,规模都不小。

外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内感染,现在要引起重视了,我最近遇到几位老人,受此拖累,几乎到危及生命的地步。

怎么办呢?中医里面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用呢?回头看看古代的中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医生,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好的思路,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在金代和元代,中医诞生了四位大师,称为金元四大家,其中有一位叫李东垣。

他的故事,我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看一下视频。

这李东垣家是当年河北的首富,可是母亲生病,百药无效,最后病故,他痛恨自己不懂医学,于是发奋学医,到易水拜师,最终学成,与师傅共创易水学派。

出山第一战,就是战瘟疫。

这次瘟疫,当时叫大头瘟。

那一年气候异常,频发瘟疫,文献记载:“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这个大头天行,就是大头瘟,古代有时管传染性疾病叫“天行”。

清热剂古代中医治疗案例

清热剂古代中医治疗案例

清热剂古代中医治疗案例在古代中医中,清热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剂型,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以下是一个使用清热剂治疗的案例:案例一:白虎汤治疗感冒患者为一位48岁的男性农民,初秋时患外感发烧,体温高达℃,注射退烧剂后短暂下降,但很快又上升。

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这是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的“热厥”之证。

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医生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案例二:犀地桑丹汤治疗温热暑疫温热暑疫,不从外达,势必内陷营血,邪乍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犀地透营汤、犀地桑丹汤两方合宜而用。

犀角地黄汤用于邪入营血、迫血妄行者;温度内陷、心包络闭、神昏谵妄者,须以清宫饮、加味清宫饮、犀地清神汤、神犀透络饮、加减服蛮煎等方,调入安宫牛黄丸、神犀、紫雪、至宝等内丹,亟亟清心开窍为要;若邪陷手足厥阴、痉厥并见,则非犀羚救焚汤、犀羚三汁饮等方,难以救其危厄;若气血两燔、壮热神昏者,须以化斑汤、人参化斑汤等方,气血两清;温热暑湿疫毒,过营入血,则须凉血散血、清热行血、凉血散瘀两方,斟酌而用;若湿热余邪留恋、营阴耗伤者,千金生地黄煎、竹叶地黄汤清彻余邪、养血清营;病后肺胃津伤者,新定五汁饮、生芦根五味饮、顾氏八汁饮等方,甘寒生津,恰是对证;病后气阴耗伤者,参燕麦冬汤、三参冬燕汤。

这些古代清热剂的治疗案例说明了中医在治疗热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的病情各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专业的医疗建议。

如有医疗需求或需要治疗疾病请寻求专业医生的专业诊断和治疗建议。

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组成

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组成

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组成
热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病人的体温升高,伴随着头痛、乏力、咳嗽等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治疗热病,许多医生和药剂师研发了各种退烧药方,其中以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最为出名。

王肃季是明代著名医生,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退烧药方,被后人传颂不衰。

这套药方主要由天花粉、银花、连翘、桑叶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降温散热的作用,对治疗各种热病有很好的效果。

天花粉是这套药方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抗菌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热病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银花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料,它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抗菌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温、散热,缓解热病的症状。

连翘是一种中药材料,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热病引起的头痛、咳嗽等症状。

桑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料,具有清热解毒、散热、利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热病引起的水肿、口渴等症状。

这套药方的组成比较简单,但是每一种中药材料的作用都非常明显,能够相互协作,发挥出最好的疗效。

在使用这套药方时,需要注意服用的剂量和时间,以免出现副作用。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10克左右,每日3次,连续服用3-5天即可见效;儿童服用量应适量减少,具体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来确定。

总之,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是一套非常有效的中药治疗热病的药
方,具有清热解毒、降温散热的作用,能够快速缓解热病引起的各种症状,是不可多得的中药宝藏。

在使用这套药方时,需要注意合理搭配、正确用药,才能发挥出最好的疗效。

中医医案——长期低烧(三)

中医医案——长期低烧(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分型治愈低热症三例病案一:罗某,男,35岁。

(邪踞阴分低热)初诊:1973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3个月前曾发高热,高热退后,2个多月来一直低热,每日午后热度均在37.5~38℃之间,精神易于疲劳,四肢无力,饮食乏味。

诊查:舌质中间光剥,旁有薄白之苔,脉象细数。

辨证:参合脉症,此乃邪踞阴分,故现晡热早凉;而现薄白之苔,则有夹湿之象,湿热羁留。

治法:先予蒿芩清胆汤,以清热除湿为主。

处方:青蒿叶6g 淡竹茹10g 清半夏5g 赤茯苓10g 枯黄芩6g 绿枳壳5g 制陈皮5g 碧玉散10g(包)二诊:上方药服2剂后,薄白之苔已去,继予青蒿鳖甲汤透邪养阴。

处方:青蒿叶6g 生鳖甲18g(先煎)生地黄12g 肥知母6g 粉丹皮6g 干石斛12g 明玉竹10g嗣后均以此方出人,服药20余剂,低热逐渐消失。

按语本证乃邪踞阴分,低热不退,且有薄白之苔,认为湿热羁留之象,故治疗分为两步。

先予蒿芩清胆汤,清热祛湿,待湿祛则热减;继以透邪养阴的青蒿鳖甲汤,使阴复而热除。

立法有不同,用药有先后,均在于审因辨证。

病案二:任某,女,69岁。

(热邪伤阴低热)初诊:1973年10月12日。

主诉及病史:曾患高热,两三个月来一直低热不退,食纳减少,小便短赤。

诊查:舌苔白而带黄,质有裂纹,脉沉细数。

辨证:证系邪伏阴分,夜热早凉。

治法:仿雷氏法,以透邪保津为主。

处方:霍石斛15g 贡麦冬10g 生地黄12g 细木通3g 淡竹叶6g 甘草梢3g 鲜芦根15g 黑元参10g 青蒿叶6g 地骨皮6g 二诊:上方药连服3剂,诸症均有好转。

仍就前方出入。

处方:霍石斛15g 生地黄12g 北沙参12g 鲜芦根15g 明玉竹10g 寸麦冬10g 黑元参10g 青蒿叶10g 地骨皮10g 胡黄连5g 三诊:续服上方药3剂,低热已除,苔白黄亦已减退,舌裂纹转浅,胃口开,小溲增多。

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组成

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组成

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组成热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伴随着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中,热病分为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

外感热病多由风寒、风热、暑湿等邪气侵袭引起,常见症状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内伤热病则多由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为烦渴、口干、便秘、小便短赤等。

治疗热病的药方多以清热解毒为主,其中以王肃季治疗退烧药方最为经典。

王肃季,字崇德,明代医学家,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治疗退烧药方的组成,主要是以清热解毒的中药为主要成分,其中包括银花、连翘、黄芩、栀子、荆芥、薄荷等。

银花,又名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清肺化痰的作用。

银花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细菌、抗病毒、降压、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治疗热病时,银花可用于解表散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

连翘,又名钟花,为忍冬科植物。

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表散热的作用。

连翘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癌、抗炎、降压、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治疗热病时,连翘可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表散热等。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

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作用。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治疗热病时,黄芩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利咽等。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

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水消肿的作用。

栀子中含有多种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治疗热病时,栀子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利水消肿、止痛等。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

性温味辛,有解表散寒、发汗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

荆芥中含有多种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止痛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治疗热病时,荆芥可用于解表散寒、发汗散寒、祛风止痛等。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

性凉味辛,有解表散热、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作用。

【名家医案】名老中医余国俊柴葛解肌汤速愈小儿感冒发热

【名家医案】名老中医余国俊柴葛解肌汤速愈小儿感冒发热

【名家医案】名老中医余国俊柴葛解肌汤速愈小儿感冒发热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五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之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泄之,引领之,直令其无所遁形。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柴葛解肌汤速愈小儿感冒高热俗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笔者治小儿感冒高热,推重柴葛解肌汤,乃因临床所见,符合此汤证者不少,而本方退热相当快捷,且一般不会热退复热,经得起重复验证。

或鄙其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熟视无睹,舍近求远者,去道亦远矣。

方义新释明·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由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桔梗、黄芩、白芍、甘草、生姜、大枣11味药组成(《伤寒六书》),用以代葛根汤,治太阳阳明经病——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胀痛等症。

综览古今医书之诠释本方,约皆注重于单味药之性味功效,而殊少从复方化合作用之角度揆其所以。

拙意本方配伍出类拔萃之处,在于以“药对”形式巧妙地取法或浓缩五个复方,汲其精华而创制新的复方。

奈何陶氏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终未挑明斯意。

今试析如次:羌活—石膏,辛温配辛寒,师大青龙汤法,发越恋表之风寒,清透内蕴之实热。

葛根—白芷,轻清扬散,有升麻葛根汤意,善解阳明肌肉之热。

柴胡—黄芩,寓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引领邪热外出。

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轻清上浮,善除胸膈、咽嗌之浮热。

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和营泄肌腠之郁热。

综合观之,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五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之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泄之,引领之,直令其无所遁形。

诚如是,则陶氏扎根临床,深研病机,重视复方化合、协同作用的苦心孤诣,亦彰明昭著矣。

笔者临证反复体验,深知本方剂量若恰当,服药亦得法,极善退感冒初起之高热,成人小儿皆然,而小儿退热犹速。

治疗方法符合柴葛解肌汤证的小儿感冒高热,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感冒初起,或已迁延数日,微恶寒,无汗(或汗出不透);头额、身躯灼热,手足发凉;困倦欲眠,或烦躁不安;唇红,口干思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数,纹红带紫。

中医医案——高烧抽搐(二)

中医医案——高烧抽搐(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化痰热为主治愈暑温病案:周某,女,3岁。

初诊:1981年7月16日。

主诉(代诉)及病史:患儿发热4日,时有呕吐、抽搐、神志不清。

诊查:高热(肛温40℃)神昏,抽搐频作,喉间痰声漉漉,气息喘促,舌苔垢腻而黄,脉来滑数。

辨证:暑温鸱张,灼液成痰,痰热内盛,鼓动肝风,神明被蒙。

治法:清热化痰,佐以平肝熄风。

处方:生石膏60g(打碎先煎)知母15g 炒山栀10g 川黄连2.4g 黄芩12g 石决明30g(先煎)灵磁石24g(先煎)生牡蛎60g(先煎)双钩15g 生甘草6g 礞石滚痰丸15g(研末入煎)安宫牛黄丸1粒(研化和服) 1剂二诊:药后喉间痰声消失,气息渐平,抽搐亦止,今晨体温37.5℃。

但仍处于嗜睡状态。

盖热痰蕴毒尚留,心窍未朗,故原方减黄芩、牡蛎,加石菖蒲15g、远志15g、牛黄清心丸1粒(研化和服),旨在清心、豁痰、开窍,1剂。

1三诊:迭进清热化痰之品,夜间排黏黑色大便1次,继之病情显著好转,晨起患儿已能啼哭,四肢活动自如。

惟体温波动于37~38℃。

是其邪热未清,原方去礞石滚痰丸,继服药2剂。

四诊:诸症悉减,余热亦清,惟垢苔未净,病去十之八九,而热痰未彻底清化。

拟以轻剂调理,以善其后。

处方:山栀10g 连翘10g 川黄连1.2g 远志10g 贝母10g 甘草3g 鲜荷叶边15g 3剂五诊:药后患儿垢苔退净,神态如常,其病即瘳。

按语患儿起病于炎夏之际,发病急骤,实属暑温热痰并重之险证。

任老遵循“夏暑发自阳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初诊亟投大剂石膏、知母、山栀、芩、连之品,佐以平木息风之剂,杀其势,折其热;并用礞石滚痰丸研末入煎,安宫牛黄丸研化和服,清心豁痰开窍。

从热、痰治疗,果然得心应手,一剂后身热大减,痰声消失,气息平和,抽搐停止。

三诊时排出黏黑色大便,热、痰之邪有路出焉。

暑为阳邪,最易耗阴伤津,或灼液成痰,故后期旋即转用清热化痰养阴之轻剂,调理善后,免除贻患。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经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誉为“方书之袓”。

经方退热疗效神速,古今中外历代名医都有验案为证。

但可惜的是,现在使用中药退热的临床中医越来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发热完全可以吃中药一剂退热。

本文特此摘录古今名医使用经方一剂退热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名家医案:经方一剂退热—1—刘渡舟先生治疗感冒嗜睡医案▲刘渡舟先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为当代伤寒大家,临床善抓主症,善用经方治病。

《伤寒挈要》载: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

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

诊脉时侧头欲睡,脉不浮而反沉。

此少阴之伤寒证。

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

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2—蒲辅周先生治婴儿腺病毒肺炎医案▲蒲辅周先生(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

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

《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载:初某,男,3个月。

1961年2月27日初诊。

主诉: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两次。

1961年2月24日住院。

入院后检查:体温39.4℃,脉搏10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右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罗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

胸部透视:右肺上下野斑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

诊断:腺病毒肺炎。

入院前,用退热消炎止咳中药罔效,入院后,症见高热无汗,烦躁哭闹,惊惕不安。

先用土霉素、红霉素等西药,并投大剂寒凉撤热之麻杏石甘汤,复进银翘散加味,证势依然,停西药邀蒲辅周会诊。

刻诊:体温40℃,无汗咳喘,膈动足凉,胸腹满,面色青黄,口周色青,唇舌质淡,苔灰白,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

麻黄汤退热如神

麻黄汤退热如神

麻黄汤退热如神
这是2013年12月22日的原始病历记录。

一对夫妻因上午在田地干活出汗后,感受风寒,下午夫妻两人先后出现高热症状。

他们随即找到了我就诊。

他们的表现基本相同,都是高热(39.5℃)、恶寒、咳嗽、鼻塞、流涕、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是典型的风寒感冒(太阳伤寒病)。

因女方是过敏性体质,对多种西药均过敏,所以主张用中药治疗。

随拟麻黄汤原方(麻黄10g,桂枝15g,杏仁15g,甘草6g)1剂。

患者将药物煎煮2次后混合分成2份,一人一份。

结果患者第二天前来述说,昨晚服药后,身上少量出汗,发热身痛等症状随失,感冒病证也自此痊愈。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1.五积散治发热案袁某,男,20岁,1983年1月27日入院,住院号109951。

病史摘要:不规则发热一月。

于1982年12月26日为庆祝生日而聚餐后发热,继而腹泻呕吐,治疗5天,呕泻止,转为午后或傍晚发热,特点为午后至傍晚(5~6时)体温升高至39℃~40℃,伴见面红目赤,约持续1小时体温略有下降,至晚约11~12时汗出热退。

在门诊用抗生素、抗病毒、解热、输液等治疗无效。

近一周来全天发热,体温以午后为甚(38℃),伴轻微干咳,门诊以“发热待查”入院。

证见身热畏寒,热时无汗,汗出热退,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尿黄灼热,神疲乏力,咽痒,语音偏浊,干咳少痰,咳引胸痛,舌红,苔薄黄略腻,脉弦数略浮。

体检无异常发现,门诊查白细胞5.2×109/L,伊红细胞计数0,小便常规(-),血培养(-),肥达反应正常。

入院后按寒热郁于少阳,肺气不畅,治以和解少阳为主,兼疏宣肺气,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24g,黄芩15g,法半夏10g,太子参30g,甘草3g,大枣6枚,桔梗8g,杏仁10g,橘络3g。

当日下午体温39.2℃,服药后未出汗,自诉身体烘热,察其面红目赤,身有微汗,至夜晚10时遍体出汗,汗后舒畅,体温37.8℃,继而又高热,且持续在38.8℃~39.6℃之间。

小柴胡汤化裁已服4天,疗效不显。

余查房细察患者病情,发热持续,微有恶寒,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伴口干,干咳无痰,语音较浊,二便尚调,苔白微腻,舌质偏红,脉浮弦紧数,发热时感鼻塞,考虑寒湿之邪郁遏肺卫,试用五积散解表达里。

方用:当归6g,川芎6g,白芍6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枳壳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麻黄6g,白芷10g,干姜8g,桂枝6g,桔梗10g,甘草6g(1月31日服用)。

服药1剂后最高温度38.7℃,有下降趋势,2月2日最高为38.4℃(傍晚),最低为37.4℃(上午)。

【肖相如:小柴胡汤-千古退热第一方】

【肖相如:小柴胡汤-千古退热第一方】

【肖相如:小柴胡汤-千古退热第一方】小柴胡汤应用经验来源/肖相如老师整理/小药童—1—患者高热不退,医院无计可施请中医会诊患者裴某,女,70岁,2003年10月3日会诊。

患者心衰合并肾衰竭,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病科。

经治心衰控制,已透析,但发热半月不愈,用各种抗生素无效,血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合并金葡菌败血症。

药试验对万古霉素敏感,但万古霉素为肾毒性药物,迫于无奈,只得小剂量使用,治疗1周无效。

医院已无计可施,告知家属,可能已经没有办法治疗,或者可请中医试试。

患者家属通过熟人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肖相如老师前去会诊。

—2—患服完三付中药患者体温正常,食欲恢复诊时患者每天发热,下午甚,可达39℃以上,无汗,不恶寒,时咳嗽,喉中有痰声,痰不易咳出,口不渴,大便3天未解,无食欲,小便尚可,舌黯淡、苔白膩稍黄,脉弦细。

证属正虚邪恋,不能祛邪外出。

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方以小柴胡汤为主。

柴胡30g 黄芩30g 白人参10g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4枚炙甘草6g 杏仁10g 全瓜蒌15g生大黄6g(后下)3剂,每天1剂,先用水将药浸泡半小时,用大火煎开,再用小火煎半小时,去滓,将药液浓缩至300mL,分3次服完。

服药1剂后,泻下大便3次,体温降至38℃,发热时间明显缩短,食欲增加。

服完3剂,体温正常,食欲恢复。

—3—《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的原文《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出现在37、96、97、99、100、104、144、148、229、230、231、266、379、394这些条文中。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疗发热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疗发热

『名医名方』张锡纯治疗发热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着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发热发热是由于内生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使调定点上升,而将体温调节到高于正常的相应水平。

并不是所有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例如中暑时体温升高,是被动的不伴有调定点升高的体温升高,称之为过热。

因此,体温升高分为生理性的(如运动时体温升高)和病理性的(发热、过热)。

机体发热,可能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是传染性的;也可能是由异种蛋白、淋巴因子或类固醇造成,这是非传染性的。

发热的机理主要是因为发热激活物进入机体,激活"产致热源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群等),合成内生性致热源,然后从胞浆中分泌出来。

内生性致热源进入血液,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作用于下丘脑视前区,通过中枢性发热介质使调定点上升。

中医认为脾气虚不足以生阴血,故心血亏虚,心血不足则发热,用升陷汤补下陷之脾气,脾气足以生养阴血则热自除。

升陷汤加减:黄苠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6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太子参10克。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当归9克,陈皮12克;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5克。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中国人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人就是一个宇宙,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反映我们整个身体。

耳、手、脚都如此。

中医使用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

所以当我们将手握住之后,大拇指被四个手指包裹,要打开手,首先打开食指,所以食指代表肝,中指对应心,大拇指是脾,无名指是肺,小指是肾。

我们去推食指的掌面,就和肝发生联系;推小指掌面就和肾发生联系。

就是这个体系,让我们得以通过远端微调对脏腑产生刺激作用。

我在育儿课讲儿科推拿时,我都会强调一点:我们在给孩子推拿的时候,你的手法力度是要非常非常轻。

是那种爱抚,只有这个爱抚,放下所有的目的和企图心,才能和我们孩子那个娇嫩的脏腑交流,更加和谐、融洽、温暖地沟通。

腰痛点闲着没事,补补肾位置:在第五掌骨和第四掌骨,手掌背面交汇处。

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去探查一下腰痛点,去点揉。

腰痛点和落枕穴都一样,如果按左手没有感觉就换右手看一看。

用指肚点揉,女孩子如果指甲比较长,就用指间关节点揉或轻轻咯一下,酸爽的感觉立刻出来了。

如果有腰酸或者腰肌劳损,或者急性腰扭伤,点揉腰痛点多数都有反应,针刺也可以,点揉同时增加活动幅度,几分钟之后就会有缓解。

对于日常保健来说,我们可以经常去探查一下,如果疼了就揉一揉,这个对于壮肾气是有很大好处的。

为什么这个点有补肾作用?这个点在儿科推拿中叫「二马」,对小儿来说是大补元气,补肾气的穴位。

所以小儿在发育迟缓的时候,肾气不足的时候,就刺激这个位置来增长他的肾气。

推而广之,补养成人的肾气也是有作用的。

落枕穴颈椎不好就揉它位置:稍微握一下拳,在第二掌骨和第三掌骨,即中指的延长线和食指的延长线交汇那个地方。

你可以用食指在这个地方稍微推按一下,有的人可能就会疼,因为现在颈椎不好的人特别多,在脖子僵硬的时候推按一下有效。

落枕穴对颈部肌肉有刺激作用,如果颈子不舒服,就在这个穴位自己揉一揉,边揉边轻轻扭转脖子,有助慢慢放松下来。

中医退烧记(1)石家庄一位略知中医的父亲,记录的儿子退烧过程

中医退烧记(1)石家庄一位略知中医的父亲,记录的儿子退烧过程

中医退烧记(1)石家庄一位略知中医的父亲,记录的儿子退烧过程2022儿子,18岁,在家上网课。

发病前两天,晚上10点多出去打篮球,两点才回家。

12月6号下午又去打球,晚上回来感觉有点发烧。

大概11点多开始发烧,服葛根麻黄汤,半小时退烧。

后半夜又开始发烧,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盖被子睡了。

12月7号(抗原阳性)♦早晨又开始发烧,没出汗。

又吃了一次葛根麻黄汤发汗,但是烧没退,39.5度,出汗多,被子湿透了,就是退不下来。

(医生朋友建议:发汗以后,不能一再发汗,不要再吃葛根麻黄汤了,吃寒解汤。

)♦10点多,喝完寒解汤,过一会儿看着精神了点,后来吐了,喝水挺多,但只有一次小便,出汗还是多。

♦下午5点,孩子体温38.6度,有一个多小时,又升上去了,嗓子疼,头疼,头晕。

(医生朋友建议:少商穴、商阳穴、大椎穴放血,并注意观察是否忽冷忽热。

)♦下午6点多,已经放血,目前是忽冷忽热状态。

(医生朋友建议:一次3袋小柴胡颗粒,用生姜水送服,生姜用10克左右,大概四五片。

吃完药睡觉,不要溜达。

并提醒:治疗感冒,就要稳准狠,不能拖沓。

)♦晚上喝完药反馈:没力气就睡了,晚上十点多还发烧,又吃了一个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就睡了。

12月8日(抗原阳性)♦上午8点多:孩子烧退了,38度,口干,头晕,忽冷忽热,有点咳嗽,嗓子疼。

(医生朋友建议:生石膏30,牡蛎15,生姜10,煮水,三分之一送服两袋小柴胡颗粒、两袋玄桔颗粒。

3小时以后观察症状,再确定吃什么药。

)♦服药过后,一个多小时,体温降了一点,后来测了一次又38.5度,又吃了一个退烧药睡觉了。

两点多醒了,37度,精神多了。

♦下午4点多,好像又有点烧,没测体温,看他困想睡就让他睡了,5点左右孩子体温正常了,36.7度,有精神了,刻下还有流鼻涕,偶尔咳嗽几下,头晕。

(医生朋友建议:一袋小柴胡颗粒,喝稀粥,绝对不可以大鱼大肉。

)♦晚上7点多,发现孩子身上起了好多湿疹,怀疑是出汗被子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热的古今名医经典案例
*导读:古人治病,常有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覆杯而卧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的记载,难道这些都只是传说?中医是慢郎中?经方一剂能退热?退热仅有发汗一法?本文列举古今中外名医经方验案,向读者揭示经方一剂退热的神奇。

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

《内经》首创了六经分证体系,提出了表里传变、经脉传变和直中脏腑的热病传变理论,以及以针刺为主的汗、泄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热病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尤其在热病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热病理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经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誉为方书之袓。

经方退热疗效神速,古今中外历代名医都有验案为证,但可惜的是,现在使用中药退热的临床中医越来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发热完全可以吃中药一剂退热,其实西医也不了解中医在治疗此病上的特色,而大多数中医也退居慢性病的调理
之中,不敢接诊急危重症。

本文特此摘录古今名医使用经方一剂退热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许叔微医案
身疼痛发热体重
宋代医家许叔微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对后世藏象学说发展也颇有影响。

毗陵一时官得病,身疼痛发热体重,其脉虚弱。

人多作风湿,或作热病,则又疑其脉虚弱,不敢汗也。

已数日矣。

予诊视之曰,中暍证也。

仲景云:太阳中暍者,身热体疼,而脉微弱。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予以瓜蒂散治之,一呷而愈。

(《伤寒九十论》)
万密斋医案
小儿惊风后热不退
万密斋又名万全,明代著名医家,在诊治妇儿科疾病方面享有盛誉。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

余曰:大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

三药寒凉,不可服也。

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幼科发挥》卷二)
范文甫医案
伤寒发热身痛作喘
范文甫为近代浙江名医,在伤寒温病方面皆有很深造诣。

陈师母,发热恶风,身疼腰痛,病从风得。

太阳经为寒邪所伤,则经气流行不畅,故骨节疼痛而脉浮紧。

邪束于表则肤实无汗,内壅于肺则喘大作矣。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服药1剂,汗出热解。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丁甘仁医案
喉痧
丁甘仁为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擅于经方时方并用。

顾左,年三十余岁,在沪南开设水果行。

患喉痧七天,寒热无汗,痧麻布而隐约,咽喉肿痛,牙关拘紧,甚则梦语如谵。

诊其脉郁数不扬,视舌色薄腻而黄。

余曰:此疫邪将欲内陷,失表之症也。

急进麻杏石甘汤,得畅汗,痧麻满布,热解神清,咽喉肿红亦退,数日而安。

(《喉痧症治概要治案十一则》)
蒲辅周医案
婴儿腺病毒肺炎
蒲辅周为现代中医学家,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

初某,男,3个月。

1961年2月27日初诊。

主诉: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两次。

1961年2月24日住院。

入院后检查:体温39.4℃,脉搏10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右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罗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


常规:白细胞总数12.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

胸部透视:右肺上下野斑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

诊断:腺病毒肺炎。

入院前,用退热消炎止咳中药罔效,入院后,症见高热无汗,烦躁哭闹,惊惕不安。

先用土霉素、红霉素等西药,并投大剂寒凉撤热之麻杏石甘汤,复进银翘散加味,证势依然,停西药邀蒲辅周老会诊。

刻诊:体温40℃,无汗咳喘,膈动足凉,胸腹满,面色青黄,口周色青,唇舌质淡,苔灰白,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

蒲辅周老指出:本为感受风寒,始宜辛温疏解,误用辛凉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卫不宣。

治宜调和营卫,透邪出表。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

桂枝1.5克,厚朴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8克,杏仁10粒,僵蚕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微汗出,热渐退,精神佳,膈动、吃奶、口周及指纹青均好转,唯喉间水鸣声,便溏日5次,脉滑不数,舌淡苔秽白。

营卫虽和,肺气仍闭,湿痰阻滞。

法当温宣降逆化痰。

处方:射干麻黄汤。

射干1.5克,麻黄1.5克,紫菀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0.9克,法半夏3克,炒苏子3克,五味子7粒,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体温降至36.4℃,精神好转,身潮润,足欠温,腹满减,二便如前,面青白,右肺水泡音较多,左肺较少,脉沉滑,舌淡苔退。

表邪已解,肺胃未和。

宜调和肺胃,益气化痰。

治仿朴姜夏草人参汤加味。

处方:西洋参1.5克,炙甘草1.5克,橘红1.5克,法半夏3克,川厚朴1.1克,生姜2片。

服2剂,咳减至微,呼吸正常,纳增,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多,两肺呼吸音粗,少量干湿罗音,舌正常无苔,脉沉细滑。

续以二陈汤加白前、苏子、枇杷叶、生姜调肺胃,化痰湿。

服2剂后,乳食调养。

胸透示右肺片状阴影部分吸收,临床痊愈出院。

(《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刘渡舟医案
感冒嗜睡
刘渡舟为当代伤寒大家,临床善抓主症,善用经方治病。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

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

诊脉时侧头欲睡,脉不浮而反沉。

此少阴之伤寒证。

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

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伤寒挈要》)
胡希恕医案
发热头痛便秘
胡希恕为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目前已成经方界的一面旗帜。

刘某,女,27岁,1965年6月4日初诊。

发热头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
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

体温38℃。

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与调胃承气汤。

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经方传真》)
门纯德医案
小儿病毒性肺炎
门纯德为山西著名中医,擅于用阴阳学说来指导临床制方遣药。

王某,女,2岁。

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

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

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

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

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

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处方:麻黄3克,细辛1克,附子3克。

一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

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

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黄芪一剂,病愈出院。

(《名方广用》)
矢数道明医案
大叶性肺炎
矢数道明为日本汉方学家。

49岁妇女,体温高达40℃,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之状。

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咯铁锈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脉沉迟。

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

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

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兼服,未能好转。

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亦不离口,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

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

颜面潮红,无因由而胸烦苦闷。

体温39℃。

因有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急迫之状,根据大塚敬节氏建议,与栀子甘草豉汤。

服后时余,黏痰排出,奇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荒木性次医案
感冒高热无汗烦躁
荒木性次为日本汉方学家。

一妇人因感风寒,发热数日不解,服2~3种西药不效,发热近40℃,头痛如刀割,咽干,欲饮水,苦闷,夜间不寐,时
时恶寒,如欲死状,坐卧不安。

其主症为不汗出而烦躁,故与大青龙汤。

服后大汗出,诸症霍然而愈。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