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性别心理学的理论

合集下载

性别理论-心理学理论

性别理论-心理学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

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

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

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认知发展理论集中于儿童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没有很好关注儿童如何获得性别概念以及性别知识如何转化成性别行为的机制。

虽然该理论把性别恒常性作为控制性别发展的因素,视其为儿童进行仿效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但缺乏充分的实验支持。

因为在获得性别概念以及理解偏好与性别联系之前,儿童就表现出了偏好。

显然,性别恒常性不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存在其他动机和调节机制调控着性别行为。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

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

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

第三章 性别心理学的理论

第三章 性别心理学的理论

2.人格结构
①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 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 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 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 盲目地追求满足。 ②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 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 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 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 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 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潜伏期 生殖期
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
女性是个迷 女性的“超我”远不如男性(性器期的阉割焦 虑使得男孩建立一个严格的“超我”) 女性缺乏公正感(阴茎嫉妒,公正感排斥嫉妒 心,嫉妒心转移到身体美的慰藉→自恋) 女性有“受虐”倾向(生理方面,精子主动积 极,卵子被动等待。性交繁殖方面雄性主动) 女性的“男子汉” (通过向男性认同获得内心 弥补,情结的最高峰→同性恋)
对于乔德罗理论的评价
赋予女性以优势体现她的理论进步 局限在她的理论的机械性,她认为男/女性角色 是由母亲心中的男女角色“复制下来”的。虽 主张将人看作一个能动的个体,但在整个发展 过程中来看,性别的建立完全由母亲所想要塑 造的形象而建立起来,尤其是男性角色的建立 。
第三节 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
②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 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 意识之间, 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 严把关口, 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 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 被压抑的本能或 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迁回地渗入入意识。 ③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 是随时可以 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意识的各 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 欲望。

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

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

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性别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学科,它探索了人们对自己性别的认知、认同和表达方式。

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特征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性别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理解。

一、生理角度生理角度是性别心理学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重要视角之一。

从生理上看,男性和女性存在着显著的生理差异,如染色体、性别激素、生殖器官等。

这些生理差异将导致男性和女性在身体发育、生理周期以及患疾病的机率上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携带Y染色体,而女性携带两个X染色体,这导致了性激素的不同分泌和影响。

雄激素如睾酮会促进男性的身体发育,使得男性具备更多的肌肉量和骨骼密度,而雌激素则会影响女性的性成熟和生育能力。

由于生理差异的存在,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和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定位、逻辑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能力,而女性在语言表达、情绪识别等方面更擅长。

这些差异也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基础之一。

二、社会角度社会角度是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认同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社会角度强调了社会文化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社会文化将男性和女性赋予不同的角色和期望,从而塑造了性别认同的形成。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男性被期望具备力量、决策和竞争能力,而女性则被期望具备温柔、关爱和家庭责任。

这种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

一部分个体为了符合社会期望,会主动接纳并内化这些性别规范,从而形成与自己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认同。

然而,社会文化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对于那些认同与自己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个体造成困扰。

例如,对于认同为跨性别者的个体来说,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压力和歧视。

三、心理角度心理角度强调了个体在性别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

心理角度关注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份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认知。

性别认同是一个个体自我意识的心理构建,它涉及到认同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的意识和情感。

性别心理学:揭示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

性别心理学:揭示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

性别心理学:揭示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性别心理学是研究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的学科,它揭示了两性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我们了解性别差异以及建立性别平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性别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步骤,以及其中一些重要的心理差异点。

1. 内容概述:- 性别心理学:定义、背景和研究目标;- 性别差异的起因: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因素;- 认知差异:思维、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异同;- 感情差异:情绪表达和情感回应的差异;- 行为差异:兴趣、职业选择和社交行为的不同。

2. 研究步骤:- 设计实验: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设计实验方法;- 选取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和女性样本,确保样本的多样性;- 数据收集:使用各种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识别差异;- 结果解读:根据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得出结论。

3. 重要心理差异点:- 认知差异:- 空间能力:男性在空间认知和导航方面表现更好;- 语言能力:女性在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方面更优;- 记忆能力:女性在记忆细节和语义记忆方面更出色;- 数学能力:男性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 感情差异:- 情绪表达:女性更擅长表达情感,男性更容易隐藏情感;- 情感回应:女性更容易对他人情感有共鸣,男性更倾向于解决问题;- 社交关系:女性更注重亲密关系,男性更关注自我价值和竞争。

- 行为差异:- 兴趣选择: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人文和艺术类职业,男性更喜欢科学和工程类职业;- 领导风格:女性更倾向于咨询和合作式领导,男性更倾向于指令和事务性领导;- 社交行为:女性更注重互动和合作,男性更偏好竞争和独立。

性别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男性或女性在某方面更优越,而是指出两性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有生物学的基础,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因此,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就在于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促进男女在社会、职场和家庭中的平等发展。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性别差异心理学导论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内容性(sex)——男性与女性的生物特征(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性别(gender)——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第三性征)↓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规律、各方面差异、原因)2、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半期英(高尔顿)→德(Stern)《差异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立分支→20世纪70年代长足发展→1974美(麦考比、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消除偏见,因性施教)第二章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男女心理差异形成的基本动力生物发生论:大脑结构不同、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感觉器官机能类型不同社会发生论:外界条件(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社会学习、成人榜样心理发生论:把男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作为性别心理发展的实质综合发生论:生物因素是基础,社会因素是外因,通过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产生作用二、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因素: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内部结构、分泌物、两半球专门化)、性腺激素环境因素:社会分工、家庭环境、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教师态度、教学方式、教师比例、教材中男女形象,等第三章认知过程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视觉——差别不大;触觉——女性更敏感;听觉——女性感受性高,乐感强;嗅觉——女性更敏感;味觉——女性优于男性。

原因复杂,很可能与男性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相对较差有关。

2、错觉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错觉(女性更易受到周围背景的影响)3、空间知觉男性更容易辨认方向,更容易在复杂的方位关系中寻找目标(方位知觉),原因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都有关。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简报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简报

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研究支持原有的对女性的印象: 更少攻击性、更多关心他人、更敏感。 ——使许多人评价两性时,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受 欢迎
性别角色发展中使用的有关术语
二,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生物;社会环境;教育】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影响 基因,第23对染色体 性激素 尤其青春期,男性持续分泌,女性周期性分泌 大脑 丘脑 大脑两半球

2,社会环境因素
(1)文化影响。 存在两种普遍性情况: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有差异(图); 通常男性受到更高评价(社会的刻板印象图) (2)家庭影响 取名字,选服装,挑玩具,教育方法(父母的不同期望) (3)大众传媒影响 文艺作品中的男性、女性;商业活动中性别偏见(广告 中女、男裸露4:1) ■
2,社会学习理论
基于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上
父母对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强化
学校教教育教学活动、同伴社会互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

3,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形成性别认知结构,才会表现出性别化行为; “性别恒常性”是性别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2-3岁同一性,认知自己性别,与他人异同 3-7岁稳定性,性别不随时间变化 6、7岁后一致性,性别不随外表、服饰、活动而变化 与社会学习理论的比较(示意图)
研究发现: 父母对子、女态度无显著差异 双性化教养未明显减少男女性别行为 当只观察一个人时,男女姓别行为差异很小
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同伴群体、而不是家庭 儿童很小1-2岁,就具有偏爱“像我”者的倾向 童年中期后,有“自我分类”倾向 进而,形成同性别同伴文化 ■
四,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理论-心理学理论

性别理论-心理学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

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

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

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认知发展理论集中于儿童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没有很好关注儿童如何获得性别概念以及性别知识如何转化成性别行为的机制。

虽然该理论把性别恒常性作为控制性别发展的因素,视其为儿童进行仿效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但缺乏充分的实验支持。

因为在获得性别概念以及理解偏好与性别联系之前,儿童就表现出了偏好。

显然,性别恒常性不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存在其他动机和调节机制调控着性别行为。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

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

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 PPT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 PPT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二、角色分类
1、按角色存在的形态不同分为:
①理想角色: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 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的和公认的模式。
②领悟角色:个体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 模式的理解。
③实践角色:个体根据他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 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2、根据扮演者获得角色方式可分为:
1、角色是怎样定义的它可以分为哪几种? 2、角色有哪些功能? 3、什么是性别角色它有哪些特点? 4、试述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及其获得的因素
Bye Bye
定义: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 社会地位,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角色包含五个要素:
1、角色扮演者 2、社会关系体系 3、社会地位 4、社会期望 5、行为模式
注:
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 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 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周晓虹)
角色冲突:产生于角色从中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 的成分。具体来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角 色从,而角色从中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 都有着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 盾或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就必然 会造成同一角色从中的不同角色间发生冲突。
1、文化 2、家 庭
3、学校 4、大众媒介
三、性别角色获得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 论
第四节 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
一、 能力方面的差异 二、人格方面的差异 三、社会行为方面的差异 四、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化的差异
女性在语言能力上占优势 男性在空间视觉能力、数学能力上占优势 女性听觉擅长,男性更为视觉擅长 男性更具攻击性 男性在认知上更为分析性 女孩子更多受遗传影响,男孩子更多受环境影响 女孩子成就取向相对弱

性别心理学中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性别心理学中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性别心理学中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性别心理学是研究性别与心理过程、行为以及社会角色之间关系的学科。

其中,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是性别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主观意识和认同感。

性别认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生理性别认同和社会性别认同。

生理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认知和接受,即作为男性或女性的认同感。

而社会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角色、责任和期望的认知和接受。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物学、社会文化等。

遗传因素通过决定个体的生理性别,间接地影响了性别认同的形成。

生物学因素则主要涉及荷尔蒙对个体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性别认同的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则通过社会角色的规定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性别认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当个体的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致时,可能会导致性别焦虑、性别困惑和性别不安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尊重和支持个体性别认同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也很重要。

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期望和规定的行为、表达方式和特性的认同和接受。

性别角色一般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从而塑造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方式。

性别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性别角色的形成同样受到遗传、生物学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在认知、情绪和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文化因素则通过传统的性别期望、角色刻板印象和社会化过程塑造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的强调和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男性被期望具备坚强、独立和支配的特质,而女性则被期望具备温柔、善良和依赖的特质。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也对社会中的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产生了影响。

性别心理学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性别心理学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性别心理学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性别心理学是研究性别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

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是性别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人们的性别身份、行为和心理状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性别角色的概念和影响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赋予个体的性别特定行为和角色预期。

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角色。

传统上,男性被期望具备勇敢、强壮和理性的特质,而女性被期望具备柔顺、关心他人和情感表达的特质。

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教育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男孩被教导要具备勇敢和强壮的特质,所以他们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弱点和情感。

而女孩被教导要关心他人和体贴他人,所以她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表达情感和关心他人。

其次,性别角色也对个体的性别行为产生影响。

个体往往会按照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专业领域,男性常常选择与技术和工程有关的工作,而女性则更多选择与护理和教育相关的职业。

这种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可能导致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2. 性别认同的定义和发展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我属于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的认知和认同感。

性别认同的发展由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生物学因素对性别认同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男性和女性在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他们对于自身性别认同的感受。

大部分人在出生时就展现出与自身生理性别相符的性别认同,被称为“性别一致”。

社会环境也对性别认同的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时期,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和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认知。

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化机构的性别角色期望和行为模式会塑造个体的性别认同。

然而,人们对于性别认同的感受也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个体可能在不同时期对自身性别认同有不同的体验。

个人经历对性别认同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上海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三章 性心理学

上海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三章 性心理学

第三章性心理学一、人类性行为的历史演变二、性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三、性生理发育四、人类性反应五、儿童期性社会化六、青春期的性成长七、成年期性心理八、老年人与性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性别角色、性欲望、性行为和性障碍等性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性科学的交叉学科。

一、人类性行为的历史演变(一)群婚杂交与古代的性享乐、性崇拜在长达200多万年的童年期,人类一直处于一种群婚杂交的性存在状态,男女的性行为没有限制,甚至亲子辈之间、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发生性交关系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性看成一种十分快乐的行为,并极力地追求它.。

古希腊人提倡性开放,但同时控制自己的性欲;古罗马人也提倡性开放,但却被性欲所控制。

(二)中世纪禁欲主义风行宗教的禁欲主义在初始阶段还是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的,它是对纵欲的否定。

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圣保罗提出“性就是罪”。

基督教神学之父奥古斯丁则把性和“原罪”联系在一起,完成了基督教性禁欲主义的理论体系。

夫妻性交无论如何还被生育后代这一“正当的”目的掩盖着,而那些与生育脱离的性活动,如同性恋,则受到十分残酷的惩罚,甚至被施以火刑。

(三)文艺复兴运动中性的回归在公元14、15、16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大发展的一个时期。

他们认为应该以十分坦诚的态度对待性,在文学艺术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要回避它,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充满性的激情和欢乐。

许多有关性的作品应运而生,打响第一炮的是薄迦丘的《十日谈》。

在社会风气方面,人们开始以十分坦诚的态度来对待性,认为“上帝不羞于创造的,我们也就不羞于讲述”。

1519年,以德国神父马丁·路德为代表的一批神职人员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他认为,性和婚姻都是上帝创造的,是自然而美好的事情。

”“任何有结婚欲望而又没有结婚的人,必然会误入歧途……禁欲只会使人的品行恶化。

”(四)性禁欲主义的卷土重来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性禁锢1653年,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清教徒在英国,以政权的力量严厉地、残酷无情地推行禁欲主义。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性别心理学是研究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它深入探讨了性别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索了这些差异的成因以及对个体发展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教育、职场和家庭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生物学因素:性别心理学认为,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男性和女性在染色体、性激素、大脑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性格、行为和认知上的差异。

2. 社会化因素:社会化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小孩时期开始,社会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渠道向个体灌输与性别相关的规范和期望,塑造了不同性别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3.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有不同的定义和期望。

性别心理学关注文化对性别差异的塑造作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性别心理的表现和发展。

二、性别心理学的应用1. 教育领域:性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通过了解男女学生在认知、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教育者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

2. 职场领域:性别心理学对职场性别平等的研究有一定启示意义。

了解性别差异对个体在工作场所的表现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组织和领导者制定更公正的招聘和晋升策略,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减少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

3. 家庭领域: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个体和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家庭中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期望,并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了解家庭中不同性别角色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

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社会和性别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性别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育、职场和家庭等领域,我们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性别差异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性别差异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性别差异性别心理学是研究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性别是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个性、行为和思维的。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性别差异,并分步骤列出相关内容。

一、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社会角色和性别期望造成的。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观念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习得的。

例如,人们普遍期望男性在职场上具有竞争力和领导能力,而期望女性在家庭和关系中承担更多照顾和支持的角色。

2. 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有基因和生理因素的基础。

生物学理论关注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如荷尔蒙水平、性别染色体和大脑结构等。

例如,雄激素在男性身体和性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雌激素则在女性身体和性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心理社会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社会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并强调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性别身份的建立。

例如,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期望的影响。

二、性别差异的具体内容:1. 个性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性格特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男性往往更具有竞争和冒险的性格特点,而女性往往更注重合作和维护关系。

2. 认知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方式上有所不同。

例如,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较为强劲,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情感理解方面较为突出。

3. 情感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表达情感和应对压力方面有所差异。

男性倾向于通过行动来应对压力,女性倾向于通过交流和寻求支持来缓解压力。

4. 社会行为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男性更倾向于参与竞争和追求权力,而女性更倾向于分享和照顾他人。

三、探索性别差异的步骤:1. 收集文献资料:了解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

2. 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绪论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性别观念的传统源流母系社会:生活资料由女性保证并且稳定;生育知识缺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社会: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主要者由女性转为男性;生育问题的规律知晓,男性生产后代地位上升;同时此时创造了宗教、道德、艺术,此时相继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私有制”。

男女平等社会(2)性别的相似与差异:存在两种取向。

①β偏差:男女两性在智利和社会行为方面基本相似,故称相似取向。

女权主义者非常支持男女两性无差异,即便有差异也是及其小的。

②α偏差:差异取向又称本质主义,认为男女两性在本质上有差异,差异原因是男女个体内部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认为男女两性差异是超越民族、地域、阶级的。

(杰克琳——社会影响放大或扩大了已有的生理差异,而不是社会影响创造了这些性别心理差异。

)(3)性别心理差异的产生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①婴儿年龄阶段(0~18个月)男女婴儿在生理上有细微差异。

行为方面基本相似、差异细微,女性显得比男性胆小,受惊吓更会哭,气质安静,情绪平静;男性活跃、兴奋程度高,爱生气、胡闹的频率比女性高。

1岁时男性与女性在选择玩具时即有倾向性:男性多为机器人、汽车;女性多为洋娃娃等。

②学前阶段幼儿园、托儿所阶段,男性与女性差异开始变得明显。

在玩的内容、方式和空间范围上出现明显差异:男性喜欢玩飞机、卡车、汽车、积木、水、沙子;女性喜欢玩娃娃、小珠子、炊具、化妆品、画画、跳舞。

玩的方式上:男性喜欢玩结构松散、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探索性、无专门规则和不规定角色的游戏。

女性喜欢参加有结构、有规定的角色行为,喜欢遵循故事情节、顺序来进行有故事线索的游戏。

男性更喜欢摸、爬、滚、打,户外活动多,体力充沛。

人际关系上:女性较有礼貌、乐于助人;男性攻击型强,过于自信与独断。

女性喜欢集体游戏,男性喜欢独立游戏。

研究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

研究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

研究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导言:性别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研究性别在个体心理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性别差异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以期为读者提供对性别心理学的全面了解。

一、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通过社会角色的不同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

社会角色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体性别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接受的积极参与。

2. 生物性别理论生物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基于生物学因素产生的。

该理论强调了性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如基因、性激素和大脑结构对性别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性别是通过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获得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行为的塑造作用。

二、性别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性别认同与性别差异性别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性别心理学研究了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性别群体在认同上的差异。

此外,性别心理学还研究了在不同生活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2. 性别角色与社会化性别角色是根据社会期望和规范对男性和女性性别特征和行为的定义。

性别心理学研究了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形成过程,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差异。

3. 性别心理健康与性别心理障碍性别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性别心理健康和性别心理障碍,如性别焦虑、性别不一致等。

该领域的研究旨在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别,以及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4. 性别与人际关系性别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心理学研究了性别对于恋爱、婚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性别沟通和性别差异对于人际互动的影响。

5. 性别与职业选择性别在职业选择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性别心理学研究了性别在就业和职业选择上的差异,以及性别对于职场机会、职位晋升等方面的影响。

一、性别心理学简介

一、性别心理学简介

性别心理学简介引言概述:性别心理学是研究性别的心理特征、差异及其对个体行为、认知和社会互动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探讨性别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性别差异、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心理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性别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区别2.性别与性取向的关系3.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4.性别与性别角色的重要性5.性别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二、性别差异1.生理性别对心理特征的影响a.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差异b.激素对性别特征的塑造作用c.生理性别与认知能力之间的联系2.社会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a.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塑造b.家庭和教育的影响c.媒体对性别认知的影响d.职业与性别差异三、性别认同1.性别认同的定义与形成2.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关系3.性别认同与社会互动的影响4.性别认同的变化和多样性5.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定义与起源2.性别角色的传统与变革3.性别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4.性别角色的社会压力和限制5.性别角色的重要性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五、性别刻板印象1.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2.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与群体的影响3.性别刻板印象的消除与抵抗4.性别刻板印象对职业选择和领导能力的影响5.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总结:性别心理学旨在研究性别与心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探索性别差异、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影响。

它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也对社会的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需要加强对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性别平等与包容,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心理学研究性别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性别的心理学分支。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究性别的形成、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行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一、性别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性别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性别认知、性别差异、性别角色以及性别认同等心理学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和认同、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性别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

1.1 个体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个体性别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和了解。

在儿童发展中,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并对此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性别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通过研究个体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可以揭示性别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待和规范。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被赋予了与自身性别相关的行为、兴趣和角色。

通过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了解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塑造自己性别角色中的主动性。

1.3 性别差异的性质和原因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性别差异的研究涉及到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认知能力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性别差异的性质和原因,可以揭示性别在个体心理差异中的作用,并探讨生物、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二、性别心理学对性别认同的影响性别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个体对自身性别的主观感受和接纳程度。

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对性别认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对性别的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形成。

2.1 社会化对性别认同的影响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习得和模仿来形成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媒体等多方面的性别角色期待和规范。

这些期待和规范影响着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2.2 亲密关系对性别认同的影响亲密关系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建立的紧密关系,如父母、伴侣和朋友等。

性别心理学研究:探讨性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性别心理学研究:探讨性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性别心理学研究:探讨性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引言:- 性别是人们在出生时通过生理特征所分配的男性或女性标识。

- 性别心理学研究探讨了性别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本文将详细探讨性别在心理发展中的几个方面。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1.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内在知觉和体验。

2.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认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模仿和角色塑造形成的。

3.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性别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塑造:1.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期望的集合。

2. 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3. 儿童从小就受到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逐渐学会社会认同自己所属的性别角色。

三、性别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和情感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2. 女性的语言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相对较强,而男性在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较强。

3. 这些差异可能部分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社会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四、性别在社会互动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中的作用:1. 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的性别在交流和互动方式上表现出差异。

2. 对男性和女性存在着许多刻板印象,如男性应该强壮、自信,女性应该温柔、体贴。

3. 这些刻板印象对个体的行为和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五、性别和心理健康:1. 性别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 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问题,而男性更容易表现出外显行为问题。

3. 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别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方面的差异有关。

结论:- 性别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促进个体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积极塑造。

- 进一步深入研究性别心理学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性别差异的认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与性别心理

心理学与性别心理

心理学与性别心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而性别心理则关注性别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性别心理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性别心理在个体发展、社会互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一、性别心理的核心概念性别心理是指与性别相关的个体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

它是在社会文化和个体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塑造。

二、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可和接受程度,通常与出生时分配的生理性别一致。

而性别角色则是社会对性别所赋予的期望和要求,包括行为、表情、态度和责任等方面。

在心理学中,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建立和稳定性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性别差异的心理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些心理过程和行为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数学能力方面较为突出,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中更加敏感。

这些差异既可能是生理基础导致的,也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四、性别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性别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和稳定的过程。

在儿童时期,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建立主要通过模仿和社会学习来实现。

而在青少年期,个体对性别自我认同的探索和接受程度变得更加明显,个性差异也开始显现。

五、性别心理与社会互动性别心理不仅影响个体内心的认知和情感过程,还关系到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和行为。

社会交往、性别角色的塑造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等都会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状况上产生重要影响。

六、性别心理与心理健康性别心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性别认同困惑的个体,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包括焦虑、抑郁和身份认同问题等。

因此,性别心理的研究和干预也对于保障个体心理健康十分关键。

结语性别心理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呼声的推动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深入了解性别心理对于促进个体发展、提高心理健康以及推动性别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 岁
生殖器 期
12 岁 以 后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及每个阶段中性别相关差异
阶段 口欲期 肛欲期 生殖器期 性别相关差异 无 无 男孩发展他们有阴茎女孩没有;女孩发现男孩有阴茎她们没有。 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经受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强烈精神创伤, 经历强烈的与父亲认同的过程,发展出强烈的道德感;女孩经受 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较轻微的精神创伤,经历了比较微弱的与 母亲认同的过程,发展出不那么强烈的道德感。 无 女性必须把它们的性快感从阴核转向阴道,这使其很难产生成熟 的性行为。男性的阴茎仍然是他们性行为的中心,这使得他们产 生成熟的性行为很容易。
②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 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 意识之间, 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 严把关口, 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 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 被压抑的本能或 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迁回地渗入入意识。 ③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 是随时可以 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意识的各 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 欲望。
关于同卵双胞胎的趣事
女子与同卵双胞胎发生关系 DNA也难定"孩 子爸"
美国大学在1930年代做的大规模心理学试验。 美国大学和福利机构进行了合作,故意把 同卵双胞胎送给差别很大的家庭收养。比如国 家、语言、宗教、养父母性格、教育程度、财 富数量、职业等等差别。目的是看同卵双胞胎 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过程中和成人后性 格是否仍然相同。从而弄清楚决定人性格的是 后天环境还是先天基因。试验结果证明,同卵 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仍然有很相似的环 境和经历。证明决定人性格的50%的因素是先 天遗传基因。
南希· 乔德罗的理论概述
人际关系的核心作用,婴儿时期,无“我”和“他 ”概念,认识的世界只有自己,自我为中心。到几 个月大,认识到自己和母亲的存在。母亲是照顾自 己的人,形成母子关系。与母亲的互动被内化成关 系结构,随时间变成存在的感觉。内化过程连同它 聚焦的投射和认同构成最终被体验为客体的事物的 基本成分。 强调性的重要性,认为小孩早年婴儿时期经验到的 社会关系决定了日后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 男孩建立认同要比女孩艰巨的多 女孩阴茎嫉妒的原因是发现具有阴茎的父亲可以获 得母亲的爱
对霍尼的理论的评价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开创者(儿童性别 形成不仅重视潜意识的影响,还加入了社会 文化的成分) 内部一致性在明显不足(文化导致性别角色 形成,但是文化作用人的具体机制是什么? 南希· 乔德罗认为霍尼的分析中只重视文化的 作用,认为人不再是一个能动的个体)
三、Kaschak的安提歌尼阶段理论 Antigone 希腊人物 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两难境地的代表;男性 这个时期过度不顺利→自我为中心、破坏性 如家庭暴力、乱伦及强奸 安提歌尼命运是女孩不可避免的父权制家庭 的代表;女性这个时期过度不顺利→乐意成 为他人附属品,不再努力争取独立性
荷尔蒙
内分泌系统制造出的全身循环的化学物质 男女都有两种荷尔蒙(男性/女性),男性荷尔蒙 表现男性气质,反之亦然。 荷尔蒙影响人的性别:雄鼠实验雄性荷尔蒙减少→ 求偶行为减少。 荷尔蒙影响认知能力:男性荷尔蒙和空间技巧有关, 女性荷尔蒙和口头言语有关。 荷尔蒙影响性别角色行为产生:出生前的男/女性 含量会影响儿童性别倾向。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辩证看待 开创了无意识研究新纪元(揭露了深埋人内 心深处的、受意识压抑的无意识海洋内幕, 揭露了人的内在动机和深藏的欲望) 潜意识的基础无法实证检验 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重,将性别歧视合理化 。(最大的缺陷)
二、霍尼的性别发展理论 认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起点也是潜意 识。 弗洛伊德对性别差异解释为生理结构的不同 ,霍尼确归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异。
观点 阴茎嫉妒
弗洛伊德的解释 贬低自己、觉得低人一等
霍尼的解释 实质上是羡慕男权社会给予有阴茎男 人以权力和地位。
“子宫嫉妒”:男性卖力争权、地位 的原因在于没有生殖能力的补偿
男性之找卵子,男性积极 主动;女性被动
扩张与性欲发泄途径阻塞 孩子数目限制 女性估价低 女性对男性和家庭的依赖 达结婚年龄妇女的过剩
③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 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 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 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 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 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 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 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 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 动。
又称“异性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开 始对异性感兴趣。关注自身形象,注重外貌、服饰、表现等。青少 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青少年通常 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并试图把性的问题转移到高度抽象的 智力活动上,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的目的。
潜伏期
在弗洛伊德看来, 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 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 表方面; 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 整的, 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 在, 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无意识领域里,充满了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 欲望,包括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解释个人发展的基 本能量,是引起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Kaschak认为人格发展的可能结果
未解决 男性 父权制 把女性视为自己的附属品 有权利让女性为其服务 性行为自我中心 女性 接受从属地位 接受男人规定的性行为 否定自己的需要,包括基本物质需要 不能与其他女性形成友谊 安提歌尼期 消极而依赖的 性行为上不自私 拒绝从属地位 自信而独立的 自己定义性行为 接受与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其他女性产生友情 俄狄浦斯期 把获得权力作为主要目标 已解决 不存在父权制 获得权力不是主要问题 把女性视为独立的个体
2.人格结构
①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 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 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 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 盲目地追求满足。 ②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 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 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 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 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 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潜伏期 生殖期
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
女性是个迷 女性的“超我”远不如男性(性器期的阉割焦 虑使得男孩建立一个严格的“超我”) 女性缺乏公正感(阴茎嫉妒,公正感排斥嫉妒 心,嫉妒心转移到身体美的慰藉→自恋) 女性有“受虐”倾向(生理方面,精子主动积 极,卵子被动等待。性交繁殖方面雄性主动) 女性的“男子汉” (通过向男性认同获得内心 弥补,情结的最高峰→同性恋)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别发展理论 1.精神层次:
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所构成。 ① 潜意识即无意识,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 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 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 教法律, 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 但它们并没有 被消灭, 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 追求满足。潜意识 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 的全部有愈识的生活, 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认为影响行为的产 生或者消退的原理是强化或者惩罚 小白鼠实验 类推到人类:婴儿牙牙学语“妈妈”,妈妈会表现 积极的态度。如果做出违背社会对男/女性期待的事 情时,周围的人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并加以斥责。 评价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建立在他的性心理 学发展基础上,因此称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从出生到成年划分成五个阶 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特别的“性感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的各种经 历决定了他(她)们成年的人格特征。
3.弗洛伊德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性器期:3~5岁。这个阶段是儿童性别角色 的发展阶段。
男孩女孩 恋母 女孩恋父
性器期
这个阶段的性别分化
男孩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阉割焦虑 女孩 伊拉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阴茎嫉妒
心理性 欲阶段 口唇期
年 龄 出 生1岁 1-3 岁
描述 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 物和快感。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 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 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功能分区:男性在认知方面脑分区占优势,女性在 语言能力上占优势,男性在数学能力上要比女性强。 女性大脑两半球连接要比男性紧密,女性更喜欢整 体性使用大脑,左右脑联系更密切。 左半球更认知化、右半球更情绪化,女性更多使用 右半球
性别的生物学解释评价
为性别差异提供生理上的理论根据,从生理本 质上解释了性别差异的产生。 批评方面:从动物身上获得的经验,推测运用 到人的身上。牵强。而且生理控制/决定论的观 点认为性别差异不可能改变。不利于性别平等 建立,降低人们追求性别平等积极性。
四、南希· 乔德罗的性别发展理论 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 与佛洛伊德的不同之处:
聚焦“前俄狄浦斯期”(5~6月)是塑造人的时 间,这段时间婴儿获得关于“客体”的各种信 息,并与客体产生各种联系。 与弗洛伊德重视“性”相比,乔德罗重视的是 “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父亲在孩子成长中起主要作用,客 体关系理论→将关注点拉回到母亲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