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发展

合集下载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日本中国学作为世界汉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学术风格。

其中,京都学派作为日本中国学的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对日本中国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中国学的发展历程、京都学派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成果,以及其对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启示和贡献。

日本中国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当时出现了一些研究中国经典和历史的学者。

到了明治时期,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和对外扩张的需要,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研究。

20世纪初,一些日本学者开始在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化等,奠定了日本中国学的基础。

二战后,日本中国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世界汉学的重要分支。

京都学派是日本中国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始于20世纪初。

该学派以京都大学的中国学家们为代表,他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京都学派的学术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京都学派注重文献学的研究。

他们认为,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必须从研究古典文献入手。

因此,他们对于《易经》、《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京都学派注重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

他们认为,历史人物是理解一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对于诸如孔子、墨子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

京都学派还注重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宋明理学和禅宗思想。

在京都学派的影响下,日本中国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京都学派对于文献学的重视,推动了日本中国学家们对于古典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解读。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日本中国学的学术资源,也为中国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京都学派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使得日本中国学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这对于深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京都学派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具有独特的贡献。

他们对于宋明理学和禅宗思想的研究,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也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日本汉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日本汉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日本汉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何华珍林香娥我国正史如《三国志》等,不乏对日语词汇的零星记载。

及至明代中叶,倭寇扰边,收录日语单词短语并以汉字模拟音读者,更为层出不穷。

甲午之后,游历日本,几成高潮,其东游日记或日语教科书所涉日语词汇者,亦不在少数,且有详释。

然而,从字形方面进行中日汉字比较进而揭示字源者,则凤毛麟角。

概而观之,傅云龙(1800—1855)《游历日本图经》所附“日本异字”,用读若法模拟日本读音,释义准确,间有字源字形分析,或与中国汉字比照[①]。

这对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辞书,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中华大字典》,收录日本汉字及其用法130多处,其中亦有与“日本异字”同者。

例如:辻日本字。

读若此歧。

十字路也。

(p.2270)込日本字。

读若可米。

如股东以股本缴人公司曰拂込。

又甲乙立约,甲以其意示乙曰申込,犹言申述其意也。

(p.2270)鲶日本字。

读若奈马兹。

云似鲇而有别,头稍扁平,口大眼小无鳞,上下鄂各生触须一对,上者长而下者短,能舞动以诱致小鱼食之,常住于湖沼河川中,昼潜伏,肉供食用,属于喉鳔类。

(p.2856)鯱日本字。

读若亥欺。

水栖兽之一种。

性强暴,虽鲸鲛莫能当之。

(p.2856)娩日本衡名。

读若芒米,一百六十分斤之一,当我库平一钱零零五毫。

(p.147)掟日本义。

规定法律之意。

(p.649)其实,傅云龙列举的41个“日本异字”,并非都是日人创制的“国字”。

其中或为“国训”,缘固有汉字作不同的语义引申而已。

如“忰”见于《字汇》,“掟”见于《玉篇》,“抔”、“拵”见于《广韵》,“挊”见于《龙龛》,“嘸”见于《汉书》,“宍”见于《干禄字书》,“梶”见于《集韵》,“誂”见于《战国策》,“閂”见于《字汇补》,等等[②]。

而《中华大字典》在收释“掟”字时,大概就注意到这一点。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汉语学界对日本汉字的字形研究,似乎没有大的进展[③]。

特别是从近代汉字角度对日本国字、简体字、俗字进行专题专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日本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却一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古代文化的传承日本最早的文化起源于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狩猎和渔业为主,以祭祀活动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古代时期,此时的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中华文明特征。

在日本古代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歌、茶道、武士道和木工艺术。

其中和歌是一种用五、七、五和七、七的句式表达的诗歌形式,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茶道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融汇了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审美理念,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武士道则是日本独特的武术传统,它强调的是个人对于道德和时代精神的责任。

日本古代木工艺术则是其中一大特色,其传统风格和技艺独具匠心,一直流传至今。

二、现代文化的印记进入现代化的日本,文化面貌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此时的日本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如动画、音乐、电影、游戏等,让日本文化渐渐地被全世界所认同和关注。

动画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其中小丑鱼动画、鬼灭之刃动画等更是深受全球观众喜爱。

除此之外,日本的流行音乐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由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歌手所唱的日文-流行歌曲在公共场合经常被播放,相当普及。

日本的电影发展经历了由实验性电影到大众电影的演变,如今日本的电影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全球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电影的僵尸类、动画类和科幻类等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全球业界爱好者奉为经典。

三、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依然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茶道、武士道、剑道、華道等传统艺术和饮食文化等等都未失传。

同时,日本文学、舞踊、音乐等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汉字源自中国,因其美观而被广泛传开。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汉字在日本的引入汉字是在公元3世纪时从中国引入日本的。

当时,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或书写体系。

传统的说法是,汉字是由古代日本的贵族阶层所学,逐渐传统至一般的日本人。

汉字由于数目庞大,使用上比较困难。

但是汉字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和历史,因此在日本得到了快速的普及。

在平安时代,汉字已成为政治、文化、经济和宗教等各方面的主要工具。

汉字的演变在日本,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方式和读音。

由于汉字的原本含义和偏旁各不相同,因此日本人经常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谐音。

例如,汉字“伯”在日本被读作“はく”(haku),而原意是“长辈”或“主人”。

另一个例子是“本”,在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读作“ほん”(hon),而原意是“根源”或“植物地”。

这些变化使得日本汉字在书写和阅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独特的风格。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扮演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影响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政治从公元8世纪至1867年,日本一共有两个大政权:朝廷和幕府。

它们使用的文件和文件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这些文件包括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和法律条文。

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汉字被广泛使用的领域包括茶道、武术、绘画、诗歌和音乐等。

在武术中,如柔道和空手道,汉字被用来表示技能和动作。

在茶道中,汉字被用来表示各种茶具和仪式。

在绘画和诗歌中,汉字被用来表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教育在日本,汉字也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

日本儿童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汉字就被作为学科之一。

儿童学习汉字的过程非常艰辛,需要记忆大量的汉字形状和使用方法。

但是,在学习的同时,儿童也能了解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精髓。

经济汉字在日本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汉字的普及和使用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日本日语发展历程

日本日语发展历程

日本日语发展历程日本日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晚期,当时日本的文字还没有发展出来。

在此之前,日本人主要借鉴了中国的文字,以汉字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然而,由于汉字并不能完全表达日本人的语音,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名为“万叶仮名”的平假名系统,用于注释汉字的发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逐渐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文字系统。

9至10世纪,平假名和片假名逐渐形成,并开始用于正式的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

到了11世纪,日本人创造了一种叫做“平安时代假名文法”的新写作规范,奠定了日本本土化的基础。

然而,尽管日语文字系统逐渐完善,但是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日本的书写系统仍然主要以汉字为主。

直到17世纪,日本的语言学家本能寺春雄提出了“国语本草”,主张汉字应当写日语的读音,而不是汉字原有的意义。

这种观念逐渐流行,使得汉字在日本国内的使用逐渐减少。

进入19世纪,随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日语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制定了“言文一致”政策,旨在统一日语的书写和发音,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这次改革中,日本两位著名的言语学家和教育家——新渡名方正和辻一郎,推动了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普及,通过教育将其纳入到正式的教育体系中。

此后,日本的语言学教育进一步加强,日语的书写规范不断更新和调整。

20世纪初,由于欧美文化的影响,许多外来词汇被日语吸纳。

此时,日语开始探索外来词的音写对应关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外来词汇拼写系统。

至今,日本日语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近年来,日语在科技、流行文化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日语的书写系统和词汇衍生出许多新的变体。

无论是传统的汉字或假名系统,还是现代的片假名或外来词汇拼写,日本日语都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成为日本国民沟通和表达的重要工具。

时代精神与汉学血脉——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中的坐标

时代精神与汉学血脉——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中的坐标

时代精神与汉学血脉———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中的坐标◎孙若圣内容提要 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史中具有重大影响力,他一方面继承了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统,一方面通过“观念性的社会派”文学创作在20世纪60年代收获了大批青年读者。

这批读者中有许多人因喜爱高桥而选择入读日本各大学的中国学相关专业,他们日后成了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60年代中期,高桥遵从业师吉川幸次郎的邀请回到母校京都大学,旋即陷入了大学体制和青年学生的倾轧之中。

高桥文本观照现实的创作态度和少年诗人的孤独气质成了一种时代精神,1971年高桥病逝,他的死成为日本左翼思潮褪去的隐喻。

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人因高桥所具有的品行、学养和时代精神而怀念高桥,这代表了他们对日本战后历史进程的反思,也构成了我们了解日本战后文化思想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 高桥和巳 中国文学 日本战后思想〔中图分类号〕H36;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4)04-0066-09 高桥和巳(1931—1971),本科至博士(未取得学位)均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语中国文学科(下文简称“京大中文系”),师从汉学泰斗吉川幸次郎,主攻六朝文学及文论,先后任教于立命馆大学、明治大学及京都大学。

除学者本职工作外,高桥还发表小说《悲之器》《堕落》等,并撰写了大量散文及日本文坛时评,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和文坛的地位。

1971年高桥因癌症去世,享年39岁。

作为参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2023年以88岁高龄故去,大江只比高桥小4岁,但2023年距高桥过世已52年,两相比较令人不禁有隔世之感。

在日本左翼思潮和市民运动波澜壮阔的20世纪60年代,高桥和巳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具有重大影响力,他的主要读者是生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两代日本知识分子,前者关注他在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汉学史上的地位,后者重视他努力将观念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人生观。

日本汉学发展

日本汉学发展

• 荻生徂徕:组成古代日本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第一 个学术团体“译社”。 • “汉文直读法”-古文辞学派。完全按照中国人的读音 来阅读汉籍。 • “汉籍和训”,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上日本假 名。读者只会根据和训者的意译去理解原著意思,常常 不是原著本意。
3、阴阳学派
• 中滕江树:试图把王阳明的心本论和日本的神道教结合 起来。 • 吉田松阴:接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具有实践主义特 点 • 与朱子学派抗衡。下层庶民中流行。
第二节 日本传统儒学的衰微与复苏
• 一、维新派学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 1.西周(1829-1897) 日本近代哲学开创者之一,他的《百 一新论》、《致知启蒙》是日本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从功利 主义价值观出发,提出著名的“人生三宝” 的理论:人世三 件宝,第一曰健康,第二曰知识, 第三曰富有也(《人世三 宝》)。西周认为“人生三宝”不仅是个人“道德之大本”, 而且还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他明显要以这种功利主义的伦 理观来取代儒学的道德至上伦理观。 第一个将“philosophy” 译为“哲学”。 • 2.津田真道(1829-1903)《论促进开化之方法》一文,认 为传统儒学是高谈空洞理论的“虚学”,而根据实像, 专论 实理,如近代西洋之物理、化学、医学、 经济、哲学等才是 “实学”。
• 日本封建社会末期 •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因当当时首都在江户(东京)故 称江户时代。又因是德川幕府统治时代,又称德川时代。 • 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
江户时代(1603-1867)
1、儒学(朱子学)-日本官学 宋学是日本汉学的主要内容。 创始人:藤原惺窝 林罗山:代表人物-推崇朱子,批判老庄、佛教、 基督教。把日本固有的神道教和中国儒学结合 起来。 • “忠孝观”以“忠”为本,忠为孝先,成了日 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 • 战场上以阵勇为主人而死,则大忠也大孝;怕 死偷生,则忠孝俱无。影响极大。 • • • •

日语发展历程

日语发展历程

日语发展历程日语是一种起源于日本的语言,是日本国内最主要的官方语言之一。

事实上,在日本以外的地区也有很多地方会使用日语,例如在夏威夷、美国东北部和巴西等地都有日本人聚居的地区。

日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并且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最早的日本语是一种叫做“大和言辞”的语言,它是从大陆传入的中国语言翻译而来的。

直到公元4世纪,日本开始与中国接触,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大量从中文中引入了许多词汇,这使得日本语言逐渐形成了现在熟悉的假名和汉字的结合方式。

到了奈良时代(710年 - 794年),日本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体制,并开始与其他东亚国家交流。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和朝鲜的影响,汉字也进一步茁壮成长,成为日本的官方语言之一。

此时的日语主要用于文学、官方文件和面向社会精英的书面交流。

但是,到了平安时代(794年 - 1185年),日本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

宫廷和贵族的权力减弱,武士阶级开始崛起。

这导致了语言使用的变革,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口语化的日语。

这个时期的写作和阅读技能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口头交流和口头传统。

这段时期的日语被称为“古日语”,它的语法和发音都与现代日语有很大的不同。

进入了江户时代(1603年 - 1868年),日本由于长期的封锁政策鲜有与外界接触。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国内的各地方言开始形成。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名著,例如《源氏物语》和《好色一代男》。

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后来的日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明治维新(1868年- 1912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日本国内经历了剧变。

政府开始努力推行现代化改革,其中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知识和技术帮助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日语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代日语的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都是从英语、法语和德语等西方语言中引入的。

进入了20世纪,日本的经济开始迅速崛起。

作为一个经济强国,日本的文化和语言也开始深入全球。

现代日本的文化产业,如音乐、动漫和电视剧,都对现代日语的流行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域外汉学

域外汉学

日本汉学的确立与发展外语系 1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班郑亚茹学号201040328219 日本汉学研究是世界汉学研究的重要一支,从其发展来看,可最为粗略地划分为两部分,即明治时代以前的传统汉学研究和明治时代以来的近现代汉学研究。

就日本学者的公众意识来划分汉学研究学者来看,他们可划分为三族:“学问中国”或称“观念中国”即求知族;“文艺中国”或称“乐趣中国”即消遣族;“即时中国”或称“可感中国”即信息族。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收容可分为三个时代:(一)飞鸟、奈良时代飞鸟时代(593-710)奈良时代(710-794)飞鸟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交流发展时期,其起点为古坟时代的末期,在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影响下有长足的发展。

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会结构改变的重要标志。

日本国的称呼从倭变为了日本。

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卷中“应神天皇”条记载:“天皇命令百济国说‘如有贤人,则贡上。

’按照命令贡上来的人名叫和弥吉师,随同这个人一起贡上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卷。

”这是中国文献典籍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按照这一条记载,中国文献典籍在公元3世纪时已经传入日本列岛了。

《日本书纪》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儒学东传的痕迹。

仁德天皇宣扬“君民贫富观”,以及为此实行的罢免三年课税的政策,无疑是受到《论语》启发。

公元7世纪初,中国的典籍在日本东传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

这在推古朝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十七条宪法》规定新社会秩序下的“君、臣、民”关系准则,反映了中国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影响。

其中“王土王民”思想后来日渐扩大影响,成为日本皇室与氏姓贵族斗争的理论依据,最终在“大化改新”中变为现实。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最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制社会。

其主要推动者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都深受中国封建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大化改新领导集团根据中国儒学的政治理念和唐帝国的范例实行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改革措施是将皇室和贵族所有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天皇所有,成为“公地公民”,然后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王土王民”的儒学思想即是支撑这些制度的理论支柱。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摘要】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古以来就深受重视。

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日本,随后在日本文化中发展和演变。

汉字的影响和传承在日本文化中广泛存在,体现在日本社会、艺术和文学中。

汉字在日本现代社会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日本人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对日本人的影响深远。

汉字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议题,不断演变着。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并持续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与演变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了解日本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汉字、日本文化、发展、演变、重要性、传承、影响、地位、现代社会、艺术、文学、教育、思维方式、不可替代性、持续发展、深远影响。

1. 引言1.1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汉字作为日本的一种书写系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引入使得日本人能够与中国以及其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学习,拓展了文化视野和传播范围。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通过汉字,日本人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汉字的存在让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了密切联系,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共同体验。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连接日本与中国、东亚各国文化的纽带,也是日本文化独特性的体现之一。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标识牌、商铺招牌,还是在书籍、报纸、广告等各类文字资料中,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汉字,日本人不仅可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还能感受到古代智慧和文化的魅力。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日本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历史上汉字在日本的传入汉字作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本历史上,汉字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汉字是从中国通过韩国传入日本的。

日语发展历程

日语发展历程

日语发展历程日语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3世纪左右的古代日本。

在早期,日本人采用了汉字,并从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文化和知识。

然而,在古代日本的时期,汉字的使用主要是用于书写和记录,而口语交流仍然以古代雅贵部(阿斯日文)为主。

公元6世纪末,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人开始将汉字用于咒语和宗教文化。

这段时期被称为“倭讳”(大和日文),它是以倭(和)作为日本的描述符号。

这种日语的口语形式不断进化,并与原本的古代雅贵部形成了混合语言,这种语言称为“和文讳”。

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和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期间,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汉字成为了日本的教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工具。

从这个时期开始,汉字逐渐被用来表达日本人的思想、文学和历史。

然而,由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交际需求,日语逐渐从汉字表述的书面语形式发展为包含假名的实际口语形式。

公元9世纪至12世纪期间,类似于今天的假名系统逐渐形成,并用于写作。

在平安时代晚期,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改革,假名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日语的基础。

与此同时,一些专用术语和外来词汇也逐渐被接纳和融入日语中。

由于日本与西方的接触增加,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明治时期,外来词汇的数量大大增加。

许多英文单词和一些其他欧洲语言的单词被引入日语,并以假名形式写入。

这些外来词汇在日语中的使用和发展一直持续至今。

在现代日本,日语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庞大的学习者群体。

尽管如今日语主要以假名和汉字作为书写系统,但其口语形式仍然具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变体。

西学东渐下的日本汉学

西学东渐下的日本汉学

西学东渐下的日本汉学
本文通过对海保渔村、竹添光鸿、井上哲次郎的个案研究,叙述西学东渐下日本汉学的推进、变迁以及西方文化的接收方式。

第二、三章以海保渔村(1798-1866)为例,叙述宽政年间到江户幕末、明治维新前日本汉学的推进。

海保渔村师从大田锦城(1765-1825),大致相当于中国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日本大量引进与考据学相关的书籍,但基本上以否定的眼光看待夷狄清人的学术。

究其原因在于明清两朝交替导致道统的断落。

因此,海保用考据的方法否定清人著作,并探索唐以前的古义。

第四、五章以竹添光鸿(1842-1917)为例,讲述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经学的历史变迁。

竹添光鸿非常重视清人的著作,原因在于他曾亲赴清朝做过学术交流。

明治维新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日本的主流思想变为西方思想。

竹添在西方思想成为主流的日本学界里,以东方学术来对抗西学。

第六、七章以井上哲次郎(1856-1944)为例,叙述西方文化冲击下日本经学的变迁
以及状态。

井上和竹添一样,在西学不断蔓延的日本感受到道德丧失的危机。

但井上与前两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所接受的是新的教学制度,他是日本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日本第一位哲学教授。

其学术兼顾东西方哲学,也就是说,井上并没有对抗西学,反而根据西学解读汉学,并且在汉学研究上做出巨大贡献,即在江户儒家上总结出至今无
人反驳的学派观念。

上面三位学者都有和明治维新后领先日本学界的东京大学学书群体有关,本论文拟通过对以上江户末期到明治后不同时期所活跃的三位学者的学术活动以及著作来详细揭示日本人接收
西学的方式。

明治日本的汉学论与近代“中国文学”学科之发端

明治日本的汉学论与近代“中国文学”学科之发端
眚房 ,9 3年 , 1 2 17 页 9。
明治 E本 的漠肇谕舆近代“中国文学” l 学科之凳 端 - 1・ 9
挥、 解、 偷换 。作属“ 被改造者 ” 也磕可 以有 能勤性 , , 管建在新 壤境 中的生存方式 。本 文网注 明治睛代舆 舆孥凰 、 政治畴局舆
孥衍 傅统 的互 勤 , 在照 亮擘 科 骚端部 分背 景 的 同畴 , 更注 重 鼗掘 明 治漠 孥 中经世 一 派的胍 络 , 以弑 探 近 代束 亚 雁 史 展 阴遇 程 中 , 文 “ 明/ 文孥 ” 作届 一佃 尚未 界定 的 题域 所包 含 的行勤 力 。
士而馑通英文 , 圆文茫 然 , 於 馘不可收文遁之精英” ② ; 同睛 , 也焉
勤 的 延伸 , 到起 源 於 民 同 舆 榆 的漠 单 经 世 榆 的 影 警 。 甲 午 戥 受 孚爆 密後 , 日本 漠 孥 再 度 遭 到 衙 擎 , 院 派 主 张 孥 衍 舆 政 治 分 孥
蘼, 在野政榆 家则强胡研 究中圜现 状。19 8 0年 帝 圆大 孥漠 孥科
鞠始 招 生 , 渭现 了一 批 既 具 侑 西 孥 素 饕 , 饱 含 政 治 嗣 慑 , 事 又 徙
— —
《 孥 的名 稀舆 文科 大学 的漠 单科》 19 ) 漠 (87 ④
日 国大 单止 文 、 、 、 本 法 罾 格致 、 、 六 阴, …又 文科 大 晨 工 …
孥 内有漠 单科 , 缓 孥导修 、 孥尊修 、 孥尊修 三颊 。 分 史 文
— —
《 奏定大孥堂章程》 10 ) (94 ②
於文明批评 的少 壮漠 早者 。他 们在 吸收 欧洲束 方孥, 丽拓研 究
新 领 域 的 同 畸 , 强调 “ 洋 单凰 ” 预 现 寅 的 精 神 , 更 柬 干 内化 了“ 文 明榆 ” 的觏 黠 , 而 髅 明出 一径 傅授 或建 棒 “中圆文 孥 ” 徒 的有 效 模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2000字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2000字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2000字汉字,也被称为汉语拼音,是一种人类表达意义和情感的文字。

它来源于中国,在历史上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其中包括日本。

自8世纪以来,日本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

汉字的传入日本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日本传统文化最初遵循“古文”,其大量使用汉字,但是根据《古事记》编年史,最早的汉字出现在日本是在6世纪。

在日本,汉字发展迅速,被称为“和漢混合体”。

随着日本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汉字成为日语的主要成分。

7世纪,随着天皇制度的建立,日本汉字的官方用法得到普及。

510年,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抄袭字典》问世,从而形成今日的日本汉字体系。

随着日本文化的发展,汉字变得越来越重要。

11世纪,出现了记录日本历史的“宪典诗文”,汉字作为日本的宗教、政治、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汉字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

1617年,由于政府鼓励文化交流,更多中国文化被引入日本,使日本汉字受到更深刻的影响。

此后,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重要文献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日本汉字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化,现在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1868年,政府宣布日语成为官方文字,从而使汉字更加重要。

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日语教育,使日本汉字得到进一步发展。

1946年,日本汉字字典《大辞泉》问世,让日本汉字进入了现代时代。

总之,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汉字是日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出现,以及其发展和演变,为日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更是让日本文化更具传承性和持久性的保证。

汉籍文献在日本的流传简述

汉籍文献在日本的流传简述

汉籍文献在日本的流传简述作者:我爱国学文章来源:北大歷史係点击数:83 更新时间:2006-1-8[ 作者:佚名来源:转贴点击数:47 更新时间:2005-10-31 文章录入:hejin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关系史上,日本绝对是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这分两个方面,一是汉文献向日本流传,其历史悠远,文献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二是日本对汉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成绩卓然,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学者的研究。

这种文化对流,大约从南北朝以前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清代晚期,杨守敬曾到日本访求汉籍古文献,著有《日本访书志》,杨氏在该书的序言里说,不到一年就访求到三万多卷,其中有大量唐代写本和日本古抄本。

他还说,由于日本地理条件适合保存古书,没有中国江南地区的虫蛀、霉烂之患,而且日本茧纸坚韧,历千年都不会枯黄发脆,所以日本保存的许多汉籍,中国却早已失传了。

杨氏就把这些中国失传的汉籍搜集、汇编,加以刻印,居然编成一整套丛书,这就是后来中国学界极为重视的《古佚丛书》。

其实杨氏当时所见远不是全部,还有更多的中国失传的古籍没被发现。

中国古典文献什么时候开始流到日本,中日学者都没有肯定的答复。

不过据日本古文献《古事纪》,应神仙天皇时期(约相当于中国晋代),日本就从朝鲜(当时叫百济)传入中国古籍。

到隋唐时期,中日交往密切,日本十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僧人等来中国。

当时度海交通工具就是木船,风险很大,死了不少人。

但日本坚持不懈,每次都派数百人来中国学习,求书。

他们或者访求,或者由中国朝廷赐予,带回去的不仅有汉籍文史经典,还有佛经、各种九流杂书、石刻拓本等等。

这对日本,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文化都有很大影响。

到宋代,中国有了雕版印刷术,宋板书大为流行。

当时虽然已没有“遣唐使”,但民间贸易不断,宋板书随之流入日本,中国印刷术也传到日本,由此日本自己也刻印汉籍。

明代以后,汉籍流传仍然不断,日本刻的汉籍也越来越多。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接受西方文化,转而向西方学习,大力抓教育,国力日强,而中国却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文字是怎么演变的

日本文字是怎么演变的

20XX年日本文字是怎么演变的日本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

相传是由中国秦代时期的徐福带入日本,后来在当地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字。

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日本文字是怎么演变的?日本文字的演变: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本无文字,此一观点早为公元九世纪时的一部份日本学者所主张。

虽然也有人主张“固有文字存在说”——即所谓“神代文字说”,如德川时代后期的国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从国粹主义立场出发,著有《神字日文传》一书,力陈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

但事实上这是流传于对马国的阿比留家族(阿比留氏在古代长期是对马的实际控制者),是朝鲜文字改动之后形成的,因此所谓“固有文字说”不足凭信。

不仅如此,多数日本学者咸主张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汉人渡日之后。

从公元前后开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文明,以强大的辐射力量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

据中国史志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现,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

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传入日本,这些文字符号和铜镜上的其他图案一样,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

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

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代蛇纽印章,上有隶书“汉委奴国王”字样,当为汉光武帝所赐印章。

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

尤其是在公元世纪,有大批懂汉文的朝鲜人渡海到达日本,大大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保存的一些金石文献,如公元世纪中期的纪伊隅田八蟠神社铜镜铭文、船山古坟大刀铭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坟铁剑铭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汉文的早期材料。

汉字的输人和传播,是日本化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日本文字的演变:传入汉字传入日本,当在正史记载汉字之传入日本之前。

近代日本的中国语教育

近代日本的中国语教育

近代日本的中国语教育
近代日本普及中国语教育,是日本民族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台湾、朝鲜、南洋附近的地区,在近代发生了深远的改变。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在传播中国语教育方面,也是世界层面的异象。

不仅在外国学校和私立学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受到了大力宣传。

在台湾、朝鲜、南洋,以及日本本土,各级教育制度都采用了必修的中文课程,从小学、中学到高等院校,都以中国语的学习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日本高等教育在中国语教育列入必修之后,有三个特点:首先,日本大学不仅传播繁体字,而且采用汉字文字的本土化的音译法,以适应2011年大陆汉字通用的发音;其次,多数学科中文学习被融入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多学科的综合文字学习;最后,在日本高等教育中,重视中国语言文化在日本社会中的发展历程,更多地传播文字文化学习。

此外,日本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中国书法画画、中国盆景、中国古诗词等活动,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国内大学中文系还推出了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等专业学习,并且在每年秋季招收本科和研究生,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总而言之,日本近代在中文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普及了繁体中文教育,而且在推进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等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

日本汉学史综述

日本汉学史综述

日本汉学史综述关键词: 汉学(sinology) 日本汉学史绳文时代古坟时代江户时代镰仓时代明治时代昭和时代摘要: “汉学”(sinology)指的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严格地说,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中国”一切研究成果。

一般认为是指对中国古代语言、思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就有很多的交往。

日本文化以其岛国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广泛吸收中国文化,并力图通过变异、改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种认识、接受、变形、受容的动态进程。

Sinology" (sinology) refers to the foreign scholars on China's "spiritual and material knowledge of a" general ", strictly speaking, it includes the broadest sense" Chinese "all research result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refer to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thought, history and culture studies.Seven Japan-China and Japan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there are a lot of contacts. Japanese culture with its island geography and human conditions, form the basis of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while absorbing a wide ran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eek through mutation, transformation, forming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Japan's attitude toward Chinese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deformation, by the capacity of the dynamic processes近几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汉语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其实,早在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国家进行汉语研究。

汉字传到日本后的发展历程

汉字传到日本后的发展历程

汉字传到日本后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汉字很早就传到了日本,据《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六年条记载,百济的王仁初到日本时,带去了《论语》、《千字文》。

从奈良的平城京、藤原京遗址实际出土的写有《千字文》语句的木简看,日本很早就使用《千字文》学习汉字了。

在日本庆云四年(武则天去世的第二年)抄写的唐代诗人王勃的诗文集里,我们也可看到相当于“天”、“月”的则天新字。

由此可知,汉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之深,只是后来,日本把部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进而又利用汉字字形的一部分创造了假名。

虽然现在日本仍然在使用汉字,但是,战后不久,日本国语审议会就制定了《当用汉字表》,在撰写公文、学校教育等场合,对使用汉字做出了一定限制。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阿哲次说:“40年前读小学,老师说:‘你们现在好好学汉字;等你们儿子、孙子辈,就不用学了。

’结果呢,目前日本的外语学院中,选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占1/3,超过德文、法文。

”现在人们学汉字除了实际应用的需求,还是一种流行。

如今日本政府每年举办的汉字检定考试,参加的受测人数已超过200万。

阿哲次说,日本有8000万部手机,其中2/3可传输汉字短信,“现在年轻人,为了写短信拼命学汉字。

”因而,他认为,汉字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文字学和史学研究方面,由于甲骨文字的发现并传入日本, 日本学界开了对甲骨文字的学科研究。
第二节 日本传统儒学的衰微与复苏
• 一、维新派学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 1.西周(1829-1897) 日本近代哲学开创者之一,他的《百 一新论》、《致知启蒙》是日本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从功利 主义价值观出发,提出著名的“人生三宝” 的理论:人世三 件宝,第一曰健康,第二曰知识, 第三曰富有也(《人世三 宝》)。西周认为“人生三宝”不仅是个人“道德之大本”, 而且还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他明显要以这种功利主义的伦 理观来取代儒学的道德至上伦理观。 第一个将“philosophy” 译为“哲学”。
日本 汉学发展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日本
• 古代日本 •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
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 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通古斯语族人、古代中原人、 少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 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
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之 处
• 再次,朝日两国的文字皆源自汉字 。
• 7世纪,儒学家薛聪创制吏读法 • 8世纪,吉备真备 片假名 空海 平假名
• 最后,朝日两国的文学皆受到了汉文学的影响。
• 从上古到近世,朝鲜历代文学都深深打上了汉文学的烙印。 • 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 “四大诗人”声名尤为显赫: • 新罗的崔致远被誉为“东方文学之祖”, • 高丽的李奎报被誉为“朝鲜李太白, • 高丽的李齐贤被誉为朝鲜的“汉诗宗”, • 朝鲜的申纬被尊为朝鲜的“诗佛”,相当于中国的王维。
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
僧侣阶级主宰文化。 日本禅宗开山祖师明庵荣西把茶种及喝茶之风引入日本。 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道学为主的新儒学(宋学)。 “汉籍和训”是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按照训诂意
义标注日本假名,对汉文典籍的推广和普及有极大的推动作 用。
四、江户时代(1603-1867)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对朝鲜和日本 的影响不同之处
朝鲜全面地接受了儒学的宇宙观,儒学宇宙观的核心天 命观与朝鲜固有的信天思想结合而成为朝鲜的正统观念, “敬天命”、“畏天命”是当时朝鲜人的基本信条。
日本则只接受儒学宇宙观中的“天人感应”说,因为这 和日本固有的创世神话有契合之处,因此日本对汉代的 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说很是信服,非常相信天象能预兆 吉凶祸福。
第一章 日本汉学
• 日本列岛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 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
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记载,中
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
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
阳视为该国的图腾。
第二章 明治大正时代的日本汉学
• 第一节 概述 • 1854年,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打开门户,江户幕府相继与美、
英、荷、俄、法等过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引发农民暴动和市 民起义。 • 德川幕府被迫把政权交给明治天皇。天皇政府进行了一系列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了。 明治维新过 程中,在维新派人士的鼓动下,向欧美学习到了如痴如醉的 地步,几乎一切主张维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批判的矛头 对准了本国的儒学。虽然在维新运动之初和深入之时, 出于 巩固皇权的目的,儒学还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总的来说, 传统汉学势力在日本日趋衰落。
一、飞鸟、奈良时代 飞鸟时代(593-710年)日本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 确定的时代,也是日本社会变化相当剧烈的时期。 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
• 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中有关于中国文献典籍 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在公元3世纪已经传入了日本列岛。
• 日本封建社会末期 •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因当当时首都在江户(东京)故
称江户时代。又因是德川幕府统治时代,又称德川时代。 • 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
江户时代(1603-1867)
• 1、儒学(朱子学)-日本官学 • 宋学是日本汉学的主要内容。 • 创始人:藤原惺窝 • 林罗山:代表人物-推崇朱子,批判老庄、佛教、
基督教。把日本固有的神道教和中国儒学结合 起来。 • “忠孝观”以“忠”为本,忠为孝先,成了日 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 • 战场上以阵勇为主人而死,则大忠也大孝;怕 死偷生,则忠孝俱无。影响极大。
2、古学派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 先生。)
• 朱子学派的最大对手。民间势力。 • 山鹿素行:否定朱子,反对宋学。推崇孔子,回归古典
• 人种的交流来实现中国文化典籍的东传,中国大陆向日本移 民。
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
• 日本第一本书面文学集《怀风藻》,也是日本最早的汉诗集。反映了中 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平安时代(794-1184年) 日本封建社会纵深发展的阶段,相当于中国的中晚唐至南宋。 贵族知识分子在中日双方的文化传播和受容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汉籍东传的主要形式是日本贵族知识分子在中国寻访书籍,然后运回日本 本土。以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为代表。 日本高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方法的著作,成为当时日本 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大型汉籍类书《秘府略》
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之

• 朝日两国的文学皆受到了汉文学的影响。
• 日本至奈良时代,贵族知识分子将唐代文学大量引 进日本,日本的散文和韵文都受到了汉文学的影响。 散文如《日本书纪》模仿荀悦的《汉纪》;韵文 《怀风藻》受六朝到唐初的骈俪文影响很深;诗歌 集《万叶集》依照中国五言诗七言诗的样式写作而 成;僧侣空海《文镜秘府论》成为当时日本人学习 汉诗的津梁。
儒学。 • 伊滕仁斋:推崇《论语》《孟子》,贬低朱子学派推崇
的《大学》《中庸》;否定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说 教;倡仁义王道。与江户时代神道主义、皇权主义直接 对立 。
• 荻生徂徕:组成古代日本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第一 个学术团体“译社”。
• “汉文直读法”-古文辞学派。完全按照中国人的读音 来阅读汉籍。
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
• 僧侣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传播佛教典籍。 鉴真及其弟子思托。
• 三、五山时代13世纪—16世纪 前两个时代以王朝都城所在地命名,五山时代是个 文化史概念。
五山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基地,南宋时江南禅宗定 临安径山万寿寺、北山灵隐寺、南山净慈寺、明州 阿育王山广利寺和太白山景德寺为“五山”,日本 依仿“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 东福寺、万寿寺为“五山”。
第一节 概述
• 日本人只是从学术上研究中国文化,而不再把研究对象作为 自我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 不再以中国儒学的观念、价 值取向、道德标准作为修身、齐家、 治国的主要标准了。
• 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的著名学者有西周、津田真道、 中江 兆民、福泽谕吉等。 明治维新后,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是 却出现了汉诗文的兴盛。 在中国戏曲小说研究方面,开始以 是否描写世间真情实态为作品评论标准,实现了对中国古代 文学从仰慕、模拟到参照研究乃至批评的转变。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日本
• 儒学传人日本最初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而是通过朝鲜传入 的。
• 日本直接从中国传入儒学是于6世纪后半期的推古天皇时期 (562—628年)。
• 日本派出了多批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大批汉籍于是进 入日本,儒学对日本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汉学研究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
•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种认识、接受、 变形、受容的动态进程。中国古代文化以文献典籍 作为载体,以人员交往作为桥梁东传。
• 都贺庭钟:将中国小说改写成发生在日本的故事(翻 案)。是读本(介绍中国白话小说时编绘成图文并茂的 画本)的始作俑者。“古今三谈”仿“三言”。
•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鬼魂故事。 • 曲亭马琴:明清小说评论,喜爱《三国》《水浒》《西
游》。对李渔、金圣叹、毛宗岗关于戏曲小说作法的理 论作了认真研究。
• 2.津田真道(1829-1903)《论促进开化之方法》一文,认 为传统儒学是高谈空洞理论的“虚学”,而根据实像, 专论 实理,如近代西洋之物理、化学、医学、 经济、哲学等才是 “实学”。
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之

• 首先,儒学都先后成为两国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朝鲜三国都以德治和仁政为治国方针; • 日本的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兼取中国法,儒家思想,
贯穿儒家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宪法条文中的用语直接 来自中国文化典籍。 • 其次,教育方面的共同点更为明显。 • 朝鲜设“太学”,建“五经博士”制度 ; • 日本的教育制度也是按照儒学教育思想建立的。在首都 建立大学,专门招收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在地方设立国 学。 皆以儒学经典为必修课。教材为《诗》、《书》、 《礼》《易》、《春秋》、《文选》、《尔雅》、《公 羊传》、《榖梁传》等。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对朝鲜和日本
的影响不同之处
朝鲜完整地接受了儒学的伦理思想,模仿“三纲五常” 论提出了“三纲五伦”论,——人民的道德规范,将孝 道提到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绝 对准则。
日本对儒学的伦理思想只是部分吸收,也多加变异,日 本将儒学的伦理观与武士道相结合,变异成“忠为孝 本”、“忍为孝先”,以能否以“阵勇”为主人在战场 上拼命为大忠大孝的最高标准。
• 用汉字写成的史书《日本书记》也可看到中国儒学典籍东传 的痕迹。
• 在此两个时代之前,汉籍东传日本的范围相对狭小,有《论 语》、《千字文》等,到了7世纪初,范围就扩大了。在推 古朝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得到有力的证明。
• 本世纪以来在奈良地区开掘出来的木简残片也是有力证明中 国典籍在日本传播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