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合集下载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南昌大学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论文题目: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学生姓名:余瑞芬学号:406211010013 专业方向: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教师姓名:肖玉梅分数:二〇一一年二月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

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将通才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将是整个高教改革的更高目的。

关键字: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

所谓“人才”我们一般习惯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

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

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通才教育问题,通才与通才教育成为热点。

而相比之下,对专才与专才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认识有待提高与深化。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及认识现状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如《论语·述而》上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士”,而不是工匠。

到了汉朝,汉武帝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下,于公元前124年建立了汉代太学。

倡建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

在教育内容上“以教化为大务”,仍致力于塑造统治人才。

宋朝时开始昌盛的书院,其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知识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内容上,则完全传授儒家的伦理思想,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通才和专才的辩论

通才和专才的辩论

通才与专才的原辩辞正方一辨: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对方辩友讨论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题目。

我方认为: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

所谓专才就是精通某一学科(包括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

他们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备某专业知识特长。

而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领域技能的人。

吃得开:指更需要,行得通。

专才、通才,何者在这个社会上更吃的开,那就要看何者构建了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我们说专才比通才吃的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首先具有某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是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他们体现的是科技的进步、知识技术的专深、社会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需要的要求。

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才,来构建成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他们在社会上自然更吃的开2、专不等于狭隘,专更加不是一蹴而就。

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升华,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拔尖的专才,好比只有在宽广、厚实的地基上,才可能建筑起高楼大厦。

3、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

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家门,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

中层次专业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设计品开发的专门性人才。

低层次专才则是对某一专门性的职业岗位的规范、技术和操作相对精熟的人才。

综上,我们认为专才构成了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在社会上更加吃得开。

同时,我们提请对方辩友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的现实性,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社会就业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少数的天才和全才。

我们希望成为天才,我更愿意用聚焦法则,让我们具有一技之长,来贡献社会的主体力量。

2、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并能应用在所在岗位之中,简单的说,会打篮球的程序员依然是专才。

3、通才不是凭空产成的。

一杯水倒在两个杯子里,就只剩半杯,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在一下的比赛中,说多一种技能又多好,有得必有失啊4、就业上,对于我们刚接触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更加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专才是社会的主体,一味的追求通才,只会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疏才。

试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

试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

试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摘要:在今天,选择通才教育还是选择专才教育被拿出比对并放在对立层面让人做出选择。

其实,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新世纪全面人才发展的两翼,不能完全忽略一方而全力加强另一方。

只有两翼均衡发展且强壮才能让人展翅高飞。

但是在传统固有观念下,这两者被分割且对立来看待,合理看待且融合一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本文为突破这一困境,提出思想上一些建议,为对此问题有困惑的朋友带来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方向选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出茅庐之前身边的朋友都是儒家文士,皆在治书、儒学经典研究方面有探索和研究,而诸葛孔明却微微一笑只“观其大略”并不仔细专研,这个故事可以看做是一个通才观念的典型事例;而近代的陈景润,却是一位生活都不能自理,什么都不会的“傻子”,买菜做饭全然不会,菜市场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于衣服扣子都扣错,一门心思只放在数学专研和验算上,家里堆满了成堆的验算草纸。

但陈景润也成功了,并被大家称赞。

数学家陈景润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专才成功的典范。

那么,现今的青年学生中,究竟是该走通才教育之路还是专才教育之路?还是两条路都可以,大家选自身适合的即可?如果想深入分析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现代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概念入手。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概述在今天我们谈论的两种教育模式,实际概念与传统理解略有不同。

通才教育也被称为通识教育,英文名“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本身内在属性,即教育客体-受教育者自身的提高。

具体包括:思想品德、情操审美、教养修识、人格心理自身完善且健康、对事物的看法、理解、认识角度和深入思考方式,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为国家的社会的发展提供的是综合能力素养都适合的人才。

而与之相对的,专才教育则目标更加贴切实际,专才教育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专一学科、领域上,偏重专门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强化和深入,这样的专才在实际工作后,更擅长特定的、具体的某一岗位。

通才与专才问题的汇总

通才与专才问题的汇总

1、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该句意即手艺人有一技之长,社会存活能力强。

有了多种的手艺,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关于三心二意:真心、耐心、放心,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对服务真心,对做事耐心,让群众放心,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意识.这就是我们企业需要的通才,难道对方辩友有异议吗?2、现代汉语大词典中1148页第20行所说,通才:兼备多种才能,前面发展的人才或在一定领域内有多方面才能的。

试问具有单一技能的专才如何适应企业乃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呢?专才如何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呢?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3、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告显示:中国大陆大学专业从1300多个,变为现在的249个,你说这是一种什么趋势?4、很多用人单位在招纳人才的时候,并不是冲着他或她具有很优秀的哪项技术,首先看的仍是综合素质,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特定需求以及具备特定技术和相关经验的人,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从侧面知道,现代的人才,不仅仅是专的专长,而更是在专的基础之上的通才,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5、中国体操队李宁先生在取得5枚世界鞍马冠军后,现在做李宁集团的总裁,他的生意遍布全球,中国体操队队服都是李宁品牌的。

中国华人大导演张艺谋先生,他做过摄影、做过编辑、做个策划,最后他还不是名扬四海的导演吗?针对这样跨领域的人才,请问对方辩友,难道他们不是通才吗?您能说他们在那个时代是专才,现在是通才了吗?6、近50年来,我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位像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郭沫若那样的大师?百岁鸿儒姚奠中的回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通才教育方面失语偏颇、专业知识的覆盖面太窄.能通方有识,有识方有悟,有悟才有灵气、才有自己的喜爱和选择,从而专拣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

没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就不能够成大器。

”难道不正是能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更需要通才吗?难道说对方的观点只能成为专才专门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足够了吗?您不是这个社会这个企业的一份子吗7、现在的企业也有风险,大家还记得当年的诺基亚吗,最开始的时候诺基亚只做轮胎,后来制造手机,才闻名世界,大家看看现在,说衰落就衰落,如果我们和他一样,只学会了造轮胎和手机,那么企业明天面临的问题可想而知,所以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要能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才是重点,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您仅凭借您的专一技术,如何让企业有更快更好,持续的发展力呢?8、比如咱们公司每年都有很多专项,各种各样的专项,每次审核专项的时候是不是只有一个人在那里讲解?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说法,我们是不是应该带一个办公室的,一个技术科的,一个生产科的,一个经营科的,所有站部里的相关人员全部都要带上,如果这样,估计一个屋子肯定坐不下,我就奇怪了,这怎么就是效率高呢?9、这次辩论赛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要做一个有明显特长的有广阔知识、多项技能的通才,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那么我们办各种比赛,辩论赛等等的多姿多彩的活动、发展各种技能还有什么意义?10、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企业更需要专才,那么咱们企业是不是为了这场辩论赛再招聘一些辩论专业的专才呢?11、公司提倡的“一岗多能,多岗多能。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向word资料6页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向word资料6页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什么,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二者何去何从,又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倍受关注的课题。

一概念的界定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通才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通才教育包含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双重内涵;而狭义的通才教育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保证下,同时加强文理科的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知识面宽的人才,而“专”与“博”都被认为是真才实学。

通才教育主要以美国“通才”教育模式为代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一些学者的论文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凡是有重大成就的学者大多拥有广博的知识,从而倡导实施广博的文理教育。

[1]这种通才教育注重知识的“博”,倾向于培养综合型人才,是国际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

而专才教育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

这种专才教育偏重于实际的应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迎合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专才”教育模式主要以“苏联模式”为代表,[2]在前苏联,对于“通才”教育持批评立场的学者,则强调指出过于注重通才教育,容易失去“专门化的翅膀”,社会实践需要“专才”的服务。

中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此将许多综合大学分解为单科院校,以便培养专门人才。

这种专才教育注重专业应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取向。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对相关的教育范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强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一种对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价值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开展,各学科高度交叉综合,通才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在分析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根底上,对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根底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我国高校现阶段应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充分培养学生专才能力的前提下,竭力挖掘其通才的能力和素质,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交融,有机结合。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也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高级专门人才往往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1 通才与专才一般认为,通才是指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的人才;而专才那么指只在某一确定专业方向上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因此专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应付自如,但其能力和创造力往往受限于本专业。

而通才那么由于其知识技能广博,覆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可以胜任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

事实上,所谓的通才和专才,其涵义是相比拟而言的,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开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开展,在知识倍增,科技开展日新月异的当代,显然无法成就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的“通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一个人很难熟练掌握多个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在现代信息社会也很少有完全只懂某一科知识而对其他科目一无所知的专才。

因此更深入一层看,通才更多地是“通〞概括性较大的根底理论,“通〞普遍性较大的一般能力,“通〞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其在本专业领域能驾轻就熟,像专才一样熟练地工作,而在其他方向上,又可以凭其根底理论、一般能力和方法迅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相应的工作。

高等教育中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高等教育中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类别主要有三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除此之外还有高等继续教育、电大开放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尽快合理明确这几种教育的涵义与办学方式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现实问题。

中等专业教育的存亡问题已议论几年,关键还是如何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思路。

若按旧体制将中专定位于毕业生是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包分配包身份的机制逐渐消解的情况下,可以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但若定位于以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为起点,学习各种可直接应用于社会各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无论毕业生实际从事哪种工作、具有何种身份,则肯定大有发展空间——只要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进入大学。

问题就如此简单。

成人高等教育中尽人皆知的问题是:其生源与普教生源几乎相同,离"成人"的本意相去甚远;雇枪手参加入学考试是公开的秘密;教学过程名不符实,函大不函电大不电夜大不夜;管理状况极差。

既然如此,何必不与普教合并。

本来意义的职业教育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1999年起新增加纳入普教范围的新高等职业教育。

从人才需求来说新高职发展前景好,问题是协调与普教的关系。

由于新高职的学科内涵难以规范,国家在专业管理、学制管理上应更加灵活。

正规的、注册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面临的挑战是,培养的学生能否比社会上临时性的短训班学员更强。

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_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_薛奋勇

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_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_薛奋勇
◆教育Biblioteka 化2011 ・ 06 (中)
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
——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
薛奋勇
摘 要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上的两个不同的思路, 在对两者进行比较和选择之前, 寻找一个切实的
入手点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 结合社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各方面特点、 趋势和现 状, 以及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征, 从实践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方向入手, 各从三个角度对专才教育和通 才教育进行比较, 从而使两者的优劣方面呈现的更加清晰, 以求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 薛奋勇,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高级工程师; 韩帅,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助教。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1)06-246-01 对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进行科研和培养科研人才是高校的 一项基本职能, 也是所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输出方向, 因其与培 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培养方式和环境等特点有着很大的 差异, 所以从另一角度进行讨论。 首先, 从当今各个学科发展规模来看, 每一个具体学科都有 其较为独立的发展脉络和知识体系, 都能够在内部系统形成纵向 的研究路径, 因而目前几个大的学科的之下的甚至是二级学科都 有越来越深入, 体系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每个学科都具有一 定的深度的前提之下, 作为单个的学术研究人员, 其精力和能力 都很难允许其在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建树, 毕竟当今的学科深 度和分工的细致程度都已不是昔日所能比拟, 因而有限的研究经 历应集中于某一领域进行研究, 倘若分散开来, 则必然难以有较 好的收效。 其次, 当今的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成为了科研的新的前沿。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科边缘的研究更需要很多同时类知识 作为基础, 从而将两个或多个研究领域衔接起来, 从这方面来讲, 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基础通识类课程的补充。 因而, 从这一 方面来看,通才教育的理念似乎更合乎的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要 求。 再次, 从我国学术研究的现实出发, 着眼于我国科研的发展 现状来看, 我国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况, 在很多基础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依然没有办法与国际水平比 肩, 因而, 我们在国内的科学研究方面更急切的期待专业人才甚 至是大师的出现, 在老一辈学术大师之后有新一代的学术接班人 能够走上国际学术高端舞台。一直以来我国的诸多通识类课程 成为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得到进一步深造的路上的高门槛, 也许 只有树立了专才教育的培养目标, 才能够在方方面为学术高端人 才的塑造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 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上, 似乎都存在着对通才 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思想的不同影响因素。而通才培养模式则 适应了各社会事业的多元性和可变的要求, 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择 和社会选择的冲突的弥补。因而我们在对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比对和抉择时, 不能完全的依照一方而偏废另一方, 必须相 互兼顾, 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通识 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立足学校自身 的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及时调整教育培养方案, 才能在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摘要: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是否应采用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国际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本文探讨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含义与特点,区分了通才教育与通识教育,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大学应该培养具有知识广度的通才还是具有某一方面深入知识的专才,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永恒话题。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概念界定在《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中这样界定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所谓通才,通常是指学识渊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

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通才是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所谓专才,是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是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日益专深,学科分化高度精密,即使天赋上智,一生也难以穷尽某一专门领域之涯;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又日趋综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变化、职业频繁流动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方面的要求,这也就出现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在矛盾。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不仅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程设置。

并且,前者之间主要是矛盾关系,后者主要是并列关系,及时含有矛盾,也是统一多于对立通才教育可以依托专业教育,专才教育则通常排斥通识教育[1]。

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梁启超就主张通才教育,并且十分重视儿女这方面的教育。

他认为,第一,专才教育使人知识偏狭。

第二,知识偏狭不仅会导致胸襟狭窄,还会使人生活单调。

专才与通才

专才与通才

专才:专才: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且有较高造诣的,有成就的人才。

通才:通才,知识面较广博的人才。

是指在某一个领域内知识面比较广知识体系比较完善,但是没有专才那么精通的人才,区别于专才。

举例:毛泽东,亚里士多德等几个屈指可数的人。

全才:指才能全面发展的人。

旧多指兼备文才武略而言。

指具有各方面的才能。

举例:沈括专才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专业化。

但专才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和特长训练,它主要针对有现实实用意义、普及范围小、技能要求高、实现难度大的特殊技能的培养通才教育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但往往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有其局限性。

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与通识教育对应的是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往往亦指专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通才与专才-辩论(总4页)

通才与专才-辩论(总4页)

通才与专才-辩论(总4页)通才与专才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通才指的是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而专才则是针对某个领域深入研究,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支持通才教育的人认为,通才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发展,使得他们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广泛的知识积累。

通才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之具有更好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同时,通才也有利于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因为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更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然而,反对通才教育的人认为,通才教育往往是一种平庸的教育方式,因为它只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表面知识,而不能达到专业的水平。

通才教育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无法深入研究某个专业领域。

通才教育也可能使得人们过于浅尝辄止,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个领域。

支持专才教育的人认为,专才教育可以让人们在某个领域中深入研究,使得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才教育可以使得人们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可以在某个领域内独领风骚。

同时,专才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取得更好的职业前途和薪水。

然而,反对专才教育的人认为,专才往往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使得人们缺乏宽泛的知识面。

专才教育容易导致人们钻牛角尖,不能在跨领域的艺术、人文、生态等方面发挥作用。

专才教育也不能适应社会变化,因为它过于定向,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通才与专才各有优点和缺点。

通才教育可以使人们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灵活的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而专才教育可以让人们具备专业技能和更好的职业前途。

在实际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既具备宽阔的视野,又能够在某个领域内深入探索。

通才与专才辩论

通才与专才辩论

通才与专才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通才与专才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通才和专才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究竟哪一种更加重要和有价值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通才的优势。

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

他们具有广泛的视野和思维,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对各种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此外,通才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因为他们能够理解不同领域的专家,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事情的发展。

然而,专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知识和技能的人。

他们对自己所学的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卓越的成就。

专才在特定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能够深入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专业领域,推动领域的进步。

在我看来,通才和专才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才能够为社会带来创新和变革,而专才则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取得
重大成就。

两者之间的平衡和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综上所述,通才和专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通才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更多的
专才来深入发展各自的领域。

只有通才与专才相辅相成,才能够更
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

浅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_张亚光

浅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_张亚光

文章编号:1008-9276(2001)04-0316-01浅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张亚光1 唐 琳2(11河南职工医学院 郑州 450003;21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郑州 450052)高等学校是实行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是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回顾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由于人才观、知识观以及教育价值观的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通才教育及专才教育的抉择是不同的,而且对两种教育的目的、对象和内容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教育是为了塑造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理想的人才的活动,不同的时代,对理想人才所实施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

无论是殷商、西周的授/六艺0(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的/子以四教:文、行、思、著0,还是汉朝的/以教化为大务0,都表明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直到近代,西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才演变成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回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可以认为(1)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呈钟摆现象。

当社会出现新的分工,需要专门人才时,钟摆就摆向专才教育;反之,当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时,针摆就摆向通才教育。

(2)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大学初兴之时,推崇通才教育,乃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日新月异,各门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并不断向着专深发展,人才培养也越来越专门化了。

2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通才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也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高级专门人才往往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1通才与专才一般认为,通才是指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的人才;而专才则指只在某一确定专业方向上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因此专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应付自如,但其能力和创造力往往受限于本专业。

而通才则由于其知识技能广博,覆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可以胜任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

事实上,所谓的通才和专才,其涵义是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知识倍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显然无法成就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的“通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一个人很难熟练掌握多个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在现代信息社会也很少有完全只懂某一科知识而对其他科目一无所知的专才。

因此更深入一层看,通才更多地是“通”概括性较大的基础理论,“通”普遍性较大的一般能力,“通”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其在本专业领域能驾轻就熟,像专才一样熟练地工作,而在其他方向上,又可以凭其基础理论、一般能力和方法迅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相应的工作。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才教育包括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前者是非功利性的“做人”之教,后者为功利性的“治事”之教。

而狭义的通才教育则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保证必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教育,扩宽专业面,力求做到博和专相统一,以培养知识面和职业面宽广的专门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摘要] 人才观是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人才观直接决定什么样的教育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孰优孰劣,学者们众说纷纭。

本文认为两者都是必需的,在现今社会中,市场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亟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在高等教育中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同等重要。

[关键词] 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整合视野一、理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旨向(一)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相对传统“专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都是文理兼通的通才,它们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教育。

首先,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与终极目标。

何为全面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得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也可以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解释。

如果不懂全面发展,我们就无法恰如其分的生活、感悟、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其次,全面发展也是大学培养的宗旨。

大学的精神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如果我们仅仅需要专门人才去满足社会分工需要,那么职业培训就够了,何必需要综合性大学呢?若我们不追求全面发展,我们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最后,当代社会整合性越来越高,更需要综合性人才。

生活于这样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相对更加广阔。

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

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个人在这种社会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微弱、局限,个体也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越来越轻视,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此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

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由大类招生想到的 汪筱兰

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由大类招生想到的 汪筱兰

211CHINESE TALENTS 2010.1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美国的绝大多数大学本科招生时不分专业。

学生进校后,低年级期间接受一些“通识教育”,亦称“通才教育”的课程,到了高年级,再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今后的职业目标,选择具体的专业继续学习。

这种不分专业称之为“通才教育”的模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不断改革,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也成为国际优秀大学的通行做法。

“专才教育”为社会发展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沿袭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按照具体专业招生。

学校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订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安排课程设置、编制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培养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行业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针对性应用性强,学生毕业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上手快,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为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按专业招生的弊病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转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知识广博、基础坚实,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日益受到青睐。

延续了五十多年,按专业招生的“专才教育”模式受到了如下质疑:1.志愿填报盲目。

大部分考生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专业的内涵并不了解,有的盲目攀比、有的从众跟风,有的望名生义,有的是跟着感觉走,还有一些只是为了被录取,少有尊重学生本人意愿,重视学生潜能发展的。

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觉所读专业不配“胃口”,结果使得他们对学业的兴趣不浓,甚至产生逆反,导致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成绩下降,进而厌学。

2.专业界限太严格。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辨析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辨析

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
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很多综合性大学都拆分了, 成为了专业性大学. 在1949年底,高等学校即已开始在小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华北大 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1951年4 月,取消交通 大学管理学校,所属系科分别并入交大工学 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财经 学校;复旦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交 通大学纺织系与上海纺织工 学院、上海工专纺织科合并为华纺织工 学,等等。 1952年5 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 其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 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 院。
美国的通才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课程的设计 美国大学的课程基本上分为三类: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专业课程(Major/Minor)和自由选修(Free Elective)。美国大学在最初两年是不分专业的。每个学 生必须在规定的领域选择一定数量的学分,以完成通才教 育。在第三年,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进入专业学习。与 此同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体育、音乐、舞蹈和 戏剧课程中选择一定的学分,称为“自由选修”。
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尽可能 地掌握广博的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打破专业的界线,让文 科生也学些理科方面的知识,理科生也学些文科方面的知 识,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 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教育,严格地按照专业的要求对 学生进行培养, 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 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 才。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辩证思考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辩证思考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辩证思考摘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从实践经验上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来说,社会需要的也不全是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关键词: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辩证人才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

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

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

简单说来,主张培养能才的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主张培养专才的教育就是专才教育,这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

通才与专才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

这个问题理应引我们的重视。

因为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应坚持“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还一直是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的话题,现在举国上下群情激昂地说“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这未必是什么好事;两种教育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本文试就对它们的关系作一些梳理,以求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遁才教育通才教育的思想古来有之,我国商周时期的“六艺”,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通才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起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它们的具体做法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

通才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要求自由、平等个人性解放,十分着重普适化、综合化、基础化、自由化和人文化。

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长期以来,高等体育人才的培养,是采用“专才”教育,还是采用“通才”教育,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以适应2l世纪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社会化、人才个性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等口号。

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模式。

本文着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后,高等体育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人才观进入2l世纪,高等教育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

换言之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

所谓“专才”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和职业性;“通才”则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

传统的人才质量观实际上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知识多与少、深与浅来评价人才质量的优劣、教育质量的高低。

这种人才质量观根深蒂固,认为考试分数高的是人才,上大学的是人才,上大学就是“读书”,书读得越多越深水平也就越高。

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广大家长头脑之中,而且在相当部分的教师心目中也有这种想法。

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培养“深井型”的所谓“专才”。

国外一位学者对今日中国大学生的评价是:ABC很好,熟悉美元、英镑;不懂长城、黄河;不知道文天祥、岳飞;不熟悉《论语》、《孟子》,不了解中国文化。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很多实际上具有职业技术培训的性质,强调“专才”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培养人才,应首先是培养“人”,然后才是培养“才”。

大学的意义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me people think that all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study whatever they like. Others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only be allowed to study subjects that will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such as those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 both these view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how much choice students should have with regard to what they can study at university. While some argue that it would be better for students to be forced into certain key subject areas,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able to study the course of their choice.
首段实在不会写的同学,可以参考下面的句型: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宾语从句how much choice students should have) (高分介词短语with regard to)(宾语从句what they can study at university).
There are various reasons why people believe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only offer subjects that will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They may assert that university courses like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mo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than certain art degrees. From a personal perspectiv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se courses provid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career progression, better salaries, and therefore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or students who take them. On the societal level, by forcing people to choose particular university subjects, governments can ensure that any knowledge and skill gaps in the economy are covered. Finally, a focus 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could lead to new invent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future prosperity.
主体段1:观点句+ 观点解释句+ 论据1 + 论据2 + 论据3 。

结构上这是一个很丰满的论证,一个看似清晰,但是又有点笼统的观点句,搭配上一句观点的解释句,非常好的引入了作者的观点,同时告诉读者,重点在后面。

而在具体论证的时候,从个人角度再到经济角度,再到全社会整个发展的角度,层层推进,显得条理,同时让人信服。

如何用词简单但表意强大在这一段表现无疑,例如provid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career progression, better salaries, and therefore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还有lead to new invent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future prosperity这种局部的词组的排比表达好似一招”长江三叠浪“,看得人高潮迭起!
In spite of these arguments, I believe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free to choose their preferred areas of study. In my opinion, society will benefit more if our students are passionate about what they are learning. Besides, nobody can really predict which areas of knowledge will be most useful to society in the future, and it may be that employers begin to value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above practical or technical skills. If this were the case, perhaps we would need more students of art,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an of science or technology.
主题段2:己方观点句+论据1+论据2。

与上一段相比,似乎本段作者的论证力度减轻了,但是,其实要驳倒一个观点,只需要击其要害即可,作者深谙此道,轻描淡写的2条理由非常有说服力。

1条”学生爱其所学,社会才会收益更多“,另一条”学生学习,其实是为未来所用,但是谁都不能确定未来一定最有用的是什么学科,所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是最合理的“。

所以,如果说主体段1展现的是作者的高超的武功招式,那么这一段展现的就是作者的深厚内功,即deep and round thought/ideas。

其实还是作者所倡导的一种高分作文必备
的”depth“和”content“。

In conclusion, although it might seem sensible for universities to focus only on the most useful subjects, I personally prefer the current system in which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study whatever they like.(297 words, band 9)
结尾段:平静结尾,概述了对方的观点,同时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现有系统的支持。

【全文总结】作者的雅思写作观:
1. 7-分,你只需要通常雅思培训所强调的东西就能达到,如完整的文章结构,表达观点清晰,用词语法无纰漏(不求高级,但求没错)。

2.7+分,除了做到以上所有的,你还需要做的是有料有深度(content and depth)。

也就是说越是到高分,越是内容的较量,语言层面的东西反倒其次(高级词汇语法)。

3.简单易懂永远比高级晦涩重要,无论是低分区还是高分区,都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