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庄子气君子心——观《大师之梅贻琦》有感

庄子气君子心——观《大师之梅贻琦》有感

庄子气君子心——观《大师之梅贻琦》有感第一篇:庄子气君子心——观《大师之梅贻琦》有感庄子气君子心观《大师之梅贻琦》有感一提到庄子,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闲云野鹤的浪荡君子形象。

不慕虚名,不争权夺势,天上人间坦坦荡荡。

在我眼中,梅贻琦就是一个具有庄生气概的君子。

从1931年起,他担任清华校长后,一生致力于为清华服务,被清华学子亲切地称之为清华终身校长。

他在校任职期间,一直推行通才教育和学术自由主张。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正是教育的精髓。

但是,他的大师说更是为人们所周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正因如此,在他的人格感召下,清华汇聚了众多像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钱钟书、华罗庚、钱三强&&众多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曾记否,清华之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不能忘清华之孺子牛梅贻琦。

古往今来,君子者为世人所敬仰,亦是不倦的个人追求,但何为君子却所见不同。

有人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又有人说:是真名士自风流。

那么,俯首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又是否是最好的呢?我不敢妄加评判孰优孰劣,但在我心中一句我从众就是梅贻琦最好的答案。

这难道不是无为而治的智慧闪光吗?这难道不是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吗?古语云: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看,这就是梅贻琦先生成功的做人做事之道吧!第二篇:大师之廉-梅贻琦(本站推荐)大师之廉——梅贻琦恰逢教师节,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段时间所拜读过的《南渡北归》里的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先生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24年(其中北京清华大学17年,新竹清华大学7年)。

梅贻琦1889年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

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校长张伯苓赏识,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

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生的留美公费生,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机电专业。

梅贻琦的教育改革

梅贻琦的教育改革

梅贻琦的教育改革一、通识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为谋到有前途的职业,获得丰厚的工资待遇,梅贻琦认为教育的人文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其共性在于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教养的新民。

梅贻琦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正如《大学》开篇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简而言之,大学教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最终才能够“顺木之天,以至其性”,达到“君子不器”而“止于至善”的目的。

大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不是教授单一技能的职业训练所,大学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他们不断地追求人生价值,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而通晓生命的意义,这远比教授给他们几门专业课重要得多。

二、大学教育的原则——“通重于专”梅贻琦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因为“通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让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公共生活做准备,而生活又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是人~生要面对的课题;专识则是为了事业,为了工作做准备的,它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替整个生活。

三、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在大学阶段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呢?,他认为,“一个大学生,不仅应有专门的知识,尤须接受普通教育,此普通教育并非专门知识的准备,而应渗在整个大学课程中”,而且“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分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每个学生对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种,都应融会贯通。

可见,通教育应当是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中的经典与精华构成的课程体系。

四、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实施了大一大二只分大类方向,不分专业,大三开始分专业,并且大一大二上基础课,大三分专业以后上专业课。

,实践也证明该项举措带来的成效颇为显著。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学科的划分愈来愈专,分工愈来愈细,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当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似乎不能照此安排,否则学生学习的专业稍微不对口,到实际工作中就难以应对。

梅贻琦-大学一解

梅贻琦-大学一解

大学一解《大学一解》是梅贻琦在主持西南联大常务工作期间,熬了一夜写出要点、由清华教务长潘光旦先生代拟的文稿,于1941年4月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

这篇文章最能集中体现清华教育理念之一——通才教育思想。

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追溯它的源流,其实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

不过大学教育的制度是一回事,大学教育的精神又是另一回事。

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然看不到有类似的组织,但是就大学教育的精神而言,则文明人类的经验大致相同,彼此相通。

文明人类的生活无非两大方面,一个是“己”,一个是“群”,也就是个人与社会。

而教育的最大目的,无非是使社会中的“己”与其他个人所构成的“群”各得其所、和谐发展,进一步就是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所以不分中外古今,教育的精神总是相通的。

西方的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历史,其目的虽然很少有挑明的,但我们一探究,就可以知道它的本源其实就是希腊的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无非就是“认识你自己” (Know thyself)或说得古奥些,“一己之修明”而已。

这和我国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又何尝有什么不同?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满于“今之学者为人”,舍弃自己而听用于别人。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进一步又说“修己以安人”,再进一步说“修己以安百姓”;所谓“君子”无非是学问成熟的人士,培养出这样的人,就是教育的最大收获了。

而所谓“安人”“安百姓”,则又表明必须从修己起步,修己本身并不是目的,修身的最终归宿、其最大的效用是为众人与社会谋福利,这种见解比希腊的人生哲学似乎又更进了一步,不满足于仅仅为个人理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已。

后来孔子的弟子曾子及曾子的门生编了一篇《大学》,学问的最后目的,最大精神,就说得更清楚了。

《大学》一书开章明义几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如果从接下去所分的八个条目来说,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条属于“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条属于“新民”。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梅贻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使清华大学在短短十年内由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通才教育思想;德智体美群劳诸育并进;“大师论”思想以及学术自由的思想。

下面对这些方面一一探究。

1.通才教育思想“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

正是奉行这种思想,清华大学得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众多卓越、一流的人才,创出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抗战时期,梅贻琦在代表作《大学一解》中理论地概括了这一思想。

梅贻琦认为在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梅贻琦《大学一解》)。

梅贻琦再《大学一解》中写道“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

他认为要想实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就必须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充分的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

大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接受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或研究。

否则,“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大学一解》)梅贻琦自己提出了“大学而不重专门,则事业人才将焉出”的问题,他回答说培养专才“固别有机构所在”,例如“大学之研究院”,各类“高级之专门学校”和“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等等。

依照梅贻琦“先通后专”的原则,清华的学生从第二学年起才进入专业领域,而在第一年实行通才教育,即大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学院的学生在一年级都修习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共计36~38学分,占总学分的27.2%~28.3%。

这样学生便能拥有较宽的知识面,为进行专深研究打下广博的基础。

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开始学习本院系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增设素质课程的启示

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增设素质课程的启示

第5期2016年10月No.5 October,2016现代盐化工Modern Salt and Chemical Industry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对学生的远见卓识的引导。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还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精神、情感的全方面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要从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入手,增设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素养。

1 梅贻琦与通识教育思想梅贻琦,字月涵(1889.12.29—1962.5.19),祖籍江苏武进,是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其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后归国。

曾在清华学校担任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并于1931—1948年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其通识教育的思想、严谨的治校方略成功的奠定了清华的风格。

梅贻琦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中外近代教育思想精华后,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

梅贻琦认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是“通才”教育阶段,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养成,使他们具有“知、情、志”3个方面的素养,为完整的人生做准备,而并非是只掌握某一行业专业知识的“劳动者”。

2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存问题2.1 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较复杂。

有中专、中职、技校毕业的3校生,有学校自主招生的高中生和高中毕业因高考失利而来的高中生。

这些学生总的来说,学习能力较差,质量不高。

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学生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这些学生大多基础薄弱,贪玩心重,说话不注意文明用语,人文素质方面表现较差。

有些孩子刚一入学身上就带有不良社会习气。

例如:男生着装不整,女生浓妆艳抹等。

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来源意向也有不同。

例如:有些学生因报考上一级学校失利而来,更有一大部分学生害怕学习苦累只想来高职“混混日子”。

这种迹象都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此外,较大的就业压力环境,也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依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忽视和淡化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与教育。

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

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

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第一篇: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

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14位,涌现出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早年就读于“严氏家塾”和敬业学堂,后以“庚子赔款”优秀留学生的身份赴美国深造,深受美国“教授治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梅贻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风格对清华大学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使清华大学迅速进入了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行列,几乎与北京大学齐名,后来还在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梅贻琦有句名言“为政不在言多,故力行耳”。

他为人谦和,沉默寡言,但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却是众望所归,是清华大学校史上在任历史最长和取得成绩最为卓越的校长之一。

第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第二,教授治校,治学育人。

如果说清华这个领导体制是当时所谓教授治校的典型,则教授治校的作用就是通过评议会职能而表现的。

在校内,它有以民主的名义对抗校长独断专权的一面;在校外,它有以学术自主的名义对抗国民党派系势力对教育学术机构的侵入和控制的一面。

这一体制的确立和巩固,是和梅贻琦掌校时的作风和支持分不开的。

第三,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梅贻琦对“通识”与“专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特别是对于如何培养应用人才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四,我国的“大学之道”与西方的大学理念是相通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如果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授治校,治学育人”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梅贻琦接受美国大学理念在清华大学办学中的实际运用和体现的话,那么,认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大学之道’与西方的大学理念是相通的”则是梅贻琦在清华大学长期办学实践中悟出的一个道理,是对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做出的重要贡献。

梅贻琦教育思想启发

梅贻琦教育思想启发

梅贻琦教育思想启发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数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启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育研究者,在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深受他的家庭和教育背景所影响。

他的父亲梅兆瑞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他对梅贻琦的教育方式是采用自然教育,鼓励他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的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梅贻琦的成长经历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梅贻琦进入学校后,他受到了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的影响,他深刻感受到了通过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在真正的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梅贻琦的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包括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发掘学生个性特点等等。

在素质教育方面,他认为数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

在注重发掘学生个性特点方面,他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是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总的来说,梅贻琦的教育思想启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育研究者,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数学教育方面提出了具有深刻意义的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数学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发掘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周全,更加深入人心。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任职期间,清华教师人数增加,教师结 构呈“倒金字塔”型,教授副教授人数众多,讲师 助教人数较少,教授年龄偏青年化。
7
三、学术自由,教授治学
1、学术自由
“为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推行了蔡元培先生“兼容 并包”的主张。
2、教授治校 ——吾从众
梅贻琦是一位极具民主作风的校长,他总是倾听群众意见, 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教授治校”更是他积极奉行的教育 管理模式。清华大学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实践“教 授治校”民主精神最为彻底的大学。
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2014级
周国年
1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他在长
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知道教 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 使清华在短短十年间由一所颇有名气但 无学术地方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
流的大学。
2
梅贻琦主要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通才”教育思想
二、高等教育中的“大师论”
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3
一、“通才”教育思想
1、通才教育的内涵 通才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通识”,即 “知类通达”的训练,使学生在业务上对自然、社会 和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的知识,而不是“贵 乎专技之长”。 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适应社会需要。 2、具体的措施 (1)德智体美群劳诸育并进,培养“全人格的人”; (2)加大师资投入; (3)改革课程,确立学分制与选修制 。
3、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两者 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术自由是教授治校的前 提;另一方面,只有实行教授治校制度,才能充分保证大学 学术自由的文化性。同时,“教授治校”是学校民主管理的 核心内容。 8

浅析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

浅析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

浅析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作者:张静张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6期摘要: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间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从“大师论”出发,他实施“教授治校”,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则之一。

他的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清华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迅速成为国内一流学府。

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077-02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位是大家熟知的改革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另一位则是迅速使清华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学府的校长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于1931年12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日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校务常委会主席,主持校务,任清华大学校长历17年(1931~1948)之久,成为解放前清华大学任期最长、贡献最大的一位校长,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一、梅贻琦的生平历程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出生在天津鼓楼西板桥胡同。

儿童时期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熟读经书,擅长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1904年梅贻琦开始在南开学堂读书,成为了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品学兼优。

毕业后,梅贻琦被保送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

1909年夏,游美学务处在京招考首批庚款留美学生,梅贻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赴美留学,后来应清华之聘在此任教。

1925年,清华增设大学部,梅贻琦担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

次年春天,由于教务长张彭春辞职,师生为了挽留便发起了一场“校务改进运动”,从此以后校务长不再由校长指认,而是由教授组成的教授会公选。

梅贻琦就是被公选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教务长。

1928年8月17日,南京政府任命罗家伦为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

在此期间,清华发生了一连串的校长风潮,并出现了“三赶校长”的局面。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梅贻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使清华大学在短短十年内由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通才教育思想;德智体美群劳诸育并进;“大师论”思想以及学术自由的思想。

下面对这些方面一一探究。

1.通才教育思想“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

正是奉行这种思想,清华大学得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众多卓越、一流的人才,创出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抗战时期,梅贻琦在代表作《大学一解》中理论地概括了这一思想。

梅贻琦认为在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梅贻琦《大学一解》)。

梅贻琦再《大学一解》中写道“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

他认为要想实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就必须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充分的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

大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接受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或研究。

否则,“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大学一解》)梅贻琦自己提出了“大学而不重专门,则事业人才将焉出”的问题,他回答说培养专才“固别有机构所在”,例如“大学之研究院”,各类“高级之专门学校”和“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等等。

依照梅贻琦“先通后专”的原则,清华的学生从第二学年起才进入专业领域,而在第一年实行通才教育,即大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学院的学生在一年级都修习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共计36~38学分,占总学分的27.2%~28.3%。

这样学生便能拥有较宽的知识面,为进行专深研究打下广博的基础。

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开始学习本院系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梅贻琦的教育名家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名家思想

一个时代的斯文之梅先生【摘要】:提起我国最好的大学,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说清华北大。

大部分的寻常百姓都知道北京大学赫赫有名的“蔡元培”校长,但似乎却没那么多人知道梅先生。

我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梅先生,可当时并不了解他是谁。

后来坚持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文献,他的教育思想,走进了他的世界,发现他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优秀的人。

很庆幸能了解这样一位伟人,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更教会了我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关键词】: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德智体美劳教育1.梅先生简介这位梅先生不是别人,正是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梅贻琦校长。

他没有胡适,鲁迅那样出名,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

这句话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

在清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事迹,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但他为人非常低调,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不在乎名誉,不在乎金钱,一心扑在教育事业。

他在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是他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因而也被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学”......2.梅先生的教育思想梅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四点,接下来我将从“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德智体美劳教育”四方面一一阐述梅先生的教育思想。

2.1 “大师论”他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而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设备,二是教授。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

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 � � � � � � � � � � � � 中 � 图分 类号 文献 标识 码 文 章编 号
� 作 为近 代著 名教 育 家和 教育 实 践家 , 梅贻 琦 及 又 何尝 有异致 "意 即希 腊人 生哲 学和 我国儒 家思 想 其 教 育思 想 一 直 以 来 未得 到 应 有 的 关 注 和重 视 , 这 在 大 学目 的 的 认 识 上, 其 出 发 点 是一 致 的 , 即 为" 一 不 能不 说是 一 种缺 憾� . � 在教 育 改革 尤其 高 校改 革 掀 己 之修 明". 接 着, 他引用 孔子 的话 说 " 古 之学 者为 � � 起 � 又一 轮高 潮 的当 下, 梅贻� 琦 教育 思想 及 其在 实 践 己’ 进而 曰 , 修 己 以 安 人 ’, 又进 而 曰 , 修 己 以 领 域的 成就 和 贡献 ,无 疑为 教 育改 革本 身 提供 了 重 大 启示 , 他 所开 创的 清 华黄 金时 代 , 西南 联 大经 典 办 学模式在当下 语境中必然具有 范式研究的理 论意 安 百姓 ’", 意即 做学 问 的人 先要 "修 己" 才 能" 安人 ", 进 而" 安百 姓" , "安 社会 ". 要做 到 "安人 ", "安 社 会 " 归 根结 底又要 以" 修己 为始 阶". 然 而, "修己 "之 功何
� 义 . 他 所倡 导 的大 学理 念, 工 程技 术教 育 , "通 才 教 来 当 然得 靠大 学之 涵养 . 梅 贻琦 又进 一步 对大学 作 � � � 育 " 等 具有 浓 厚现 代性 色彩� 的 教育 思想 也 更应 该 得 了 论述 " 大学 一 书开 章 明义 之数 语即 曰 , 大学 之 到 研究 和宏 扬 . 本 文试 图通 过 对梅 贻琦 教 育实 践 活 道, 在明 明德 , 在新 民, 在止 于至 善’. 若 论其 目, 则格 总之, 儒家 思 想 之 包 罗 虽 广, 其 动 和教 育思 想 的阐 述� , 说明 传 统教 育思 想 和现 代 教 物, 致 知, 诚意 , 正 心, 修身 , 属 明明 德 而齐 家, 治 国, 育 � � 思想 有机 融 合的 无限 潜能 , 并对 在全 球 化语 境 中 平天下, 属新民 倡 扬 "教 育 与国 际 接 轨 "的 单 一 向 度 提 出 警醒 , 以此 为 当下 高校 教 育改 革提 供具 有 建设 性意 义 的借 鉴 和 参 照. 一 治校 之道 所 以为 大学 , 全 在于 有 没有 好教 授 . 孟 子说 所 谓 故 以 仿 照说 , 所谓 大 学 者 , 非 谓 有 大 楼 之 谓 也, 有大师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聘请教授看才学民主治校吾从众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共识网编者按:54年前的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北,今天我们用这篇文章纪念这位清华“终身校长”。

梅贻琦85年前提出的大学之道,“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今天读来依旧闪烁着智慧之光。

教育理念的传递和教育实践的对比,直观有力地说明这些年教育的进步在哪里,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有人说,梅贻琦之于清华,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

他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经常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表达对清华园的眷恋。

清华人也尊称这位可信、可亲、可敬的校长为“永远的校长”、“终身的校长”。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

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唯才是举”的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聘请名师“不唯资历”梅贻琦聘请名师,不唯学历、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在清华当教授。

他求贤若渴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20岁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关注,梅贻琦与熊庆来两位伯乐欣然不断“破格”:一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培养;二破格从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允许修习大学课程;三破格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四破格28岁未经讲师、副教授台阶直聘为教授。

清华校长梅贻琦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

清华校长梅贻琦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
二 二 ■ l
_ . 1
不 仅 仅 要 能 够 谓是最为艰难 曲折的一个阶段 了: 早期的军 “ 以己之专长 之 阀割据混战导致 民不聊生 ; 中期的 E l 寇全面 特 科 知 识 为 明 侵略面临生死存亡 ; 后期 的国共两党对峙承 晰讲授” , 而且要 受战火纷飞。然而难能可贵的是 , 在如此的
使 教 师安 心 于 教 学 梅贻琦曾写道 : 展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拥有学富五车 、 品德 了免 除 教师 的后顾 之 忧 .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蔡 孑
高瞻远瞩 、 不计私利 的梅贻 琦采取各 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 , 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 优 秀 的 顶 尖 教 授 级 人 物 来 引 领 学 术 发 展 的 工作 。 潮流 , 实现学术研究的突破 。 因此 , 借用孟子 种有效措施大 幅度 提高了清华 大学教 师的 使命。”其他类 似的事例 也有许多 。比如 并制定了相应 的教授休假制度和 1 说 的“ 所谓故国者 ,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 有世 生活待遇 , 9 3 3 年 ,自苏联考察 回来 的冯友兰为清华 至 1 9 3 7 年, 清华大学的教授 师生大讲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的巨大优越性 : 臣之谓也” 的名言警句 , 梅贻琦大胆提 出了 对外访学制度。 “ “ 所谓大学者 ,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 有大师之 人数 占到教师总人数的一半 以上 ,闻一多 、 苏俄实为进步之 国家。 所谓唯物史观 , 吾等 冯友兰 、 陈省 身 、 吴大猷等知识渊博 、 决不应轻视 , 谓也 ” 的睿 智 思想 , 充 分 表 达 了 教授 治 校 , 为 钱穆 、 因有绝对真理存于其中。 ” 在当 人师表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 l t J ” 。梅贻琦认 修养达理 的学者都在清华任教 , 可谓群星璀 时的政治气候下 , 这无异于扔下了一枚深水 人才济济 。 由于采用教授治校 , 为人师表 炸弹, 非心胸宽广之人决不能容忍 。又如对 为, 一所大学 之所 以能够 为大学 , 重要 的是 璨 、

教育宗师梅贻琦的通才教育以及师道教育思想观

教育宗师梅贻琦的通才教育以及师道教育思想观

有 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 在清华大学处于危急境况下, 梅贻琦临 之” , 梅贻琦针对这种认识 , 点 m其所弊病 , “ 通专虽应兼顾 , 而重心
危受命 , 担任校长一职 , 依靠通才教育、 师道思想与实践 , 形成了独树 之所 寄, 应在通而不在专 , 即须一反 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 , 方足以语
摘 我 国近代时期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主要因为 专家经营事业少 , 聘才为工者多则不计数之” 。“ _ [ 程学科与其专精
这个时期是新旧交替时期 。 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 , 传统的封建统治完 无宜于普训” 。梅贻琦认为在这种时局下提出专 而精不如提 出通 全展现出 自身弊端 , 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 传统 的封建思想直接束缚 才 、 师道 , 因为所授 学识 未必保证所学 即所用 , 与其专 不如培养通 着人们的思想 , 阻碍着教育的新发展。 一批有志之士在切身感受到西 才 , 重视各科基础 , “ 贵乎专技之长 , 不如使学子技能皆有之 , 便于 日
琦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上担任校长时间最久的教育家。


梅 贻 琦 的通 才 、 师 道教 育 思想
助。 大学教育从本质来讲 , 不是为 了学习而学习 , 而是应该给予学生
能够与时俱进 , 日日新 、 月月新 , 不断创新前进 , 所 以创新精神也 将爱 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 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每一个 师,
文质彬彬 。 渤海之滨 , 白河之津 , 巍巍我南开精神。 这首歌与校训交互
张伯苓认为教育是每个人都应 当享受 的权利 , 他希望能够给年 辉映 , 正是对张伯苓教育精神的最好阐释与解读 , 鼓舞 了一代又一代
轻人以优质 的教育机会 , 尤其是优秀寒门学子 , 他打造优 质的教 师 南开人 ,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生聊 姗 。南开的校训体现了张伯 他提倡爱国教育 、 实用教育和民族教育 , 希望能够在 队伍 , 聘请 优秀的教育家 , 从各个方 面为学生们创造一个 良好 的学 苓的教育思想 , 习环境 , 他鼓励这些人积极求学 , 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 中国教育中实现这些精神的传承 , 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 在 将其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动力 , 这对于 成独立不屈的人格 , 并且将 自身的能力应用在为 国家发展服务的事 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 , 也是未来发展教育时我们必须遵 业上。 他希望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浓厚的爱 国情操 , 因此 , 重视道德 现实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教育 , 重视科学知识 的引入和施教 , 希望能够全 面提升学子们的品 循和继承 的教育精神。

梅贻琦大学理念之通才教育思想探析

梅贻琦大学理念之通才教育思想探析

梅贻琦大学理念之通才教育思想探析严宁宁(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对清华大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七年间,梅贻琦以通才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清华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大学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清华大学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8)01-0126-04收稿日期:2008-01-09作者简介:严宁宁(1982—),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市人,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家之一,其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对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梅贻琦于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

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1962年出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是清华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校长(在大陆18年、在台湾6年),历经清华学校、清华大学、长沙临大、西南联大、北京清华、新竹清华等六个时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他在30年代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清华大学从一所有名无实的留美预备学校成长为一座国际名校。

老一代清华和西南联大为祖国培养了理、工、文、法多方面的人才,这期间,作为校长的梅贻琦居功至伟。

当时最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都与梅贻琦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曾有学者指出,梅贻琦的大学理念有三个组成部分:通才教育(或曰自由教育)思想、教授治校(或曰民主管理)思想、学术自由(或曰自由探讨的风气)。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会通中西 传承创新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会通中西 传承创新

《 淹
制 设立 各科作 业室 盼方 法 , 设立 了 5个研 究 室 , 五
位 导师各 负责一 室 , 中备 有相 关 的参 考 书籍 ; 室 继 承 采用 旧 日书 院 大 师讲 学 的办 法 , 学 过 程 中重 教 视 师生情谊 、 堂讲授 与 个 别指 导 相结 合 、 课 注重个 人 自修 、 授 专 任 指 导 。规 定 导 师 、 生 都 要 “ 教 学 常 川人 院” 缩短 师 生 距 离 , 之 , 教 授 学员 当 随时 , 总 “
体, 赋予了时代新内涵; 它在对机械化的现代大学
教学 组织 的批 判 以及 对 西方 学术 自由的借 鉴 中继
教育方针为合宜》 担任高等科英文文学辩论会委 ,
员 。1 1 , 9 7年 被选 为教职员 篮球 队 队长 , 担任 社会
承了传统书院师生从游 、 教学相长、 自由讲学 的进 步传统 , 开辟 了通识教育 的新途径。梅贻琦通才 教育思想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契合性。它是其
据 12 清华毕 业 生 赵访 熊 回忆 , 贻 琦 当 92级 梅 时教 《 普通科 学》, 生们上 他 的课 觉得 很 有意 思 , 学

琦 的研 究 。梅 贻琦 通才 教育 思 想是 民族 的又是 现 代 的 , 以儒 家大学 教 育思 想 为本 位 的 中西 融 合 , 是
点 也不 紧张 , 他讲 到爆 竹 怎 么会 响 , 物 理方 面 从
・ 本 文摘 自 浙江师范大学)o4 《 2o 年学位论文 , 原题 :会通 中西 传承创新——三、 《 四十年代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

1 00 ・
l 嘲 ll 嘲 } ll } } l }l } } l l 嘲
想 的形成 , 是一 个全 面 的“ 练” 试 阶段 。 2 初具 雏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终生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

在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以通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对清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通过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梅贻琦;通才教育;高等教育;启示提及“通才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得知在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主张通才教育的大学校长不胜枚举,但像梅贻琦(1889-1962)那样一直践行通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却寥寥无几。

在他近50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以此来指导工作,取得了名震中外的成就。

在梅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通才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实践,使清华由一所初级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至高学府。

今天我们仔细研读梅先生的大学通才教育,他所揭示的高等教育的一些规律,也适用于当今的大学,对于我们今天大学的发展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之溯源梅贻琦自始至终将自己独具特色的“通才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根源。

笔者认为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来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理论基础的角度,一个是历史的角度。

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己”、“群”的关系认识、大学观以及知识观的基础上的[1]。

首先,在对“己”、“群”关系的探讨中,梅贻琦确立了通才教育的目标。

梅贻琦从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古希腊教育哲学思想出发,对“几”、“群”(即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融个人发展于其中的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个人与社会“安所遂生”,个人和社会和谐共处,追求发展进步;其次,大学观的阐发揭示了大学何以能实施通才教育。

梅贻琦的大学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主要包括大学问、大师、大文化。

大学是大学问、大师、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大学何以能实施通才教育;再次,对知识性质、知识价值的理解更多地影响了梅贻琦对通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梅先生认为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在知识体系结构中是相关相连的。

这些观点为其通才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所实施的“通才教育思想”不仅是时代的需求,而且是梅贻琦不断思考,博采众长集之精粹,逐步发展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教育观念。

梅贻琦实施“通才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历史背景:一是师从英美,深受英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众所周知,“通才教育”最早是美国提出的,梅贻琦早年去美国留学,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英美大学本科最初两年不分科,后面两年才分为主副科,“逐渐专精”的教育方法给梅贻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其“通才教育”思想的起源之一。

二是时局动荡,以“通”应万变。

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生产力低下,大学教育所学过专,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时局的需要坚定了梅贻琦实施通才教育的信念,于是,1926年4月,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时就提出,“今日社会上所需要之工程人才,不贵乎有专技之长,而以普通工程训练最为有用。

”[2]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适时地实施了他的“通才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经济要求。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内涵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之上的,并且是博取中外近代各种思想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立性视角的教育思想体系。

笔者觉得他的教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因为它主张高等学府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可行的教育与锻炼,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它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种专有模式,认为大学教育是专、通教育的结合,是隐形和显性课程的结合。

为了能达到知识渊博、人格完美的目的,梅贻琦要求“学子对其三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均有相当准备而已”[3],达到这个标准才可以说是他所认为的“通识者”。

三、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实施途径及成效为了进一步突显通才教育的效果,梅贻琦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和摸索,采用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并卓有成效。

1.课程设置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得学生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梅贻琦认为,近代中国大学的一大通病就是通识教育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进校仅学习期年就分院系,从而进入了“专门之学”,并且学生在选修课、教师授课均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

因此,在得到了多数同事的大力支持后,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课程内容能达到基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而让学生具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同时,他又借鉴西方大学通才教育的方法:一是延迟分院系的年限,第一学年增加通才教育的课程[4]。

于是从1933年起,根据“通才教育”的原则,实行了大一不分系的方法,并规定了“大一共同必修课。

”这样下来能使学生在人文、社会、自然各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第二年的选系做好准备。

二是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

从1927年起,清华大学规定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36学分,考试合格,才能准许毕业。

学生选课可以选择本院系或者其他院系的课程,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一些能提升自己的课程,不要求参加考试,这样的选修课方式显得更加轻松和灵活,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5]。

2.注重名师在促进大学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可见,梅贻琦十分注重大师名师在大学中培养学生所发挥的作用。

梅贻琦担任17年的清华校长期间,其师资队伍,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来看,在当时大学中都是遥遥领先的。

如文科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朱自清等,理工科有周培源、熊庆来、杨武之、华罗庚等。

这些大师的存在,不仅为通才教育的贯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而且使得清华在文、理及自然科学界的力量蜚声国内外。

“名师出高徒”,30年代的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批蜚声国内外的杰出人才,这些成功人士不但满腹经纶,还有一颗报国之心,学成归来竭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

3.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大力帮助各种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课程。

他多次强调校风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他甚至提到:“如同宿舍的安静,食堂的整洁,以及图书馆的秩序,虽都是课外的问题,亦与大家的精神上很有关系。

”除此以外,他还经常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

1934年后,全校58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大多安置最优良的仪器设备[6]。

梅贻琦如此充实教研设备,与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接受通才教育和能力锻炼是息息相关的。

四、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启示我国在引入西方大学制度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荆棘与曲折。

直至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记得钱学森先生在与温总理的谈话时说过“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何民国时期能培养出那么卓越出色的大师,如今我们大学生问题却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很成功。

但也有很多人都坚持实施专才教育,因为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它根本没法给予你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只需专研一门专业,大学教育应当适应这种需要[7]。

然而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专才教育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过于细化。

长时间以来,我国大学的一个大通病就是通识教育不足,把专业划分得过于细化,文理科区分得过清,现在存在于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文科生不了解理工科的知识,科学素养低;理科生不清楚文科知识,人文素养差”。

二是课程设置不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生的选修课依然没有什么地位,而专业课程过多,选修课严重缺乏。

三是学生片面追求热门专业。

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许多高校拼命增设热门专业,造成专业发展不平衡,哪怕是热门专业的学生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可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全球化,若想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中处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有利于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改革提供一些重要的建议和启示。

1.注重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短短四年的大学学习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段小小的历程,在这个提倡“终生学习”的社会,当我们进入社会时还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要想在以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就,我们必须得先把“地基”打牢,而这个地基就是我们大学。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最实用的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即使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新的东西也会得心应手。

所以,我们的高校应该借鉴梅先生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融合的成功经验,来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做到文理渗透,切实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拓宽选修课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高校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确定好专业,许多学生在对专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学习该专业,学习过后才发现自己所有的专业根本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虽然在我国高校意识到这一情况,也试图去开设一些选修课,投学生所好,象征性地开设少许课程,但是却没有系统地开设,学生并不能真正学到自己喜爱的专业。

因此,高校应该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兴趣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系统地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去听自己喜好的课程,其热情大增,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掌握了不同于自己专业的知识,这也是通才教育实施的途径之一。

3.严格执行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定期考核梅贻琦先生担任清华校长期间,曾盛传梅贻琦时的清华有三难: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

任何一门学科,59.99分的成绩也要重读,没有补考,然而绝对公正[8]。

梅贻琦先生这种严格的教学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现今高等教育借鉴思考的。

我们在校大学生都知道考试的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且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考前给学生划范围、定重点,导致出现“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看完全忘记”的现象,除此以外,即便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学校也会有补考、重修、清考的程序,直到学生成绩过关顺利拿到学分,试问这样的学习态度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吗?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学分制度,不应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