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语三上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江苏省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江苏省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诗文: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wēng)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字: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蝈蝈。

说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诗文: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字:坐:因为。

石径斜: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说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二月里鲜艳的花。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诗文:3.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字:泊:停船。

到:传到。

说文: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诗文: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yú)少一人。

解字: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说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课件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课件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石径 ﹒(jìn 苏州 ﹒ (sū
寺庙(sì ﹒
jìng)
shū) shì)
停泊(bó pō) ﹒ 乡愁(cóu chóu) ﹒ 枫林(fēn fēng) ﹒
二、看拼音,写字词。
bó chuán
zhōng shēng
gū sū
泊 船
shuāng yè
钟 声
chóu sī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难点)
走近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
州(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
代表作品:《枫桥夜泊》等。
我会写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白”的横 画分布要均匀。


书写指导
“艹”的点撇向内收。


书写指导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 误的打“×”。 1.“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是“正确”的
意思。( × )
2.“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姑苏”指的是苏州。 ( √ )
课后作业
串珠问题: 1.《山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远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山 行
近景 ——枫林 霜叶
秋景迷人
课文主旨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而且暗示了夜的深沉,衬托出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枫桥夜泊》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二。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

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

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

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百度百科——张继:/view/43371.htm百度百科——寒山寺:/view/21511.htm【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

(教师范读诗句)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想读一读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老师都把它们注上音了,你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枫桥夜泊》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枫桥夜泊》古诗的原文、意思翻译、词语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而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枫桥夜泊的注释译文

枫桥夜泊的注释译文

枫桥夜泊的注释译文1.诗词原文:《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字词注释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鸟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闻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襄山寺对面的山名。

7)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8)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管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9)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不再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3.诗词译文: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鸟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

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备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

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原文:张继〔唐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枫桥夜泊》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

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

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

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解题。

(4)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质疑。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见所闻。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够准确无误地认读8个生字,区分形近字。

2.借助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所看到的画面,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5.欣赏两首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秋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逐渐具有阅读和积累古诗的愿望。

【目标分解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

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品诗意,悟诗韵。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基于教材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途径。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这两首都是以“秋”为主题,将诗、景、画、情巧妙的融为一体的诗歌。

小学语文_《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这些景物怎样进行扩词。感受这些景物给人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学生读完,我让学生想象画面,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五、诵读、品读经典
1、可惜呀,当时的张继只能用这样的景抒发愁苦的情。(配乐)
2、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同学的经典的作品百读不厌.相信你们以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还会去读到这首诗,相信你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六、课后作业
诵读古诗。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胖读扩词
瘦读借景抒情
创读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
学情分析
这篇古诗表达愁思,孩子不容易理解。三年级的孩子处于知识探究的初级阶段,对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虽然孩子现在对于思乡之愁知之甚少,但古诗中充满愁思的语言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学习中要让孩子在学习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会写作手法。
那么这几种景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啊?
同学们,通过扩词和扩句,我们不知不觉的就把这首古诗给读胖了。让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发挥我们的想象,(师伴乐讲解)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二、品诗文,抒情感,解落“愁”。
这个环节,我播放了一段音频音频,让学生闭眼感受。睁开眼,让学生想象张继此时的心情与不回家的理由。在此时出示张继的简介,让学生理解张继此时的处境,深刻体会张继此时的心情。把整首诗读成一个字:愁。了解借景抒情。体会愁思。同时进行读书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一、从韵律中比较诗的情愫。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

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很惊讶,一个学习不踏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脱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兴,《枫桥夜泊》的作者非常难过,不,伤心,不对,忧愁;《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咼兴。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

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 ?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

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明显: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

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的确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区别,但是却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

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拖音仄声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文字中发现情愫的物质载体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

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如果你再按照“看听一—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

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复习知识点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复习知识点 (苏教版)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

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还……”造句。

例:小明不仅学习优秀,还乐于助人,深受大家喜欢。

6、“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变一种说法)答:这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

第三课《古诗两首》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小学语文-小升初古诗鉴赏——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小升初古诗鉴赏——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小升初古诗鉴赏——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

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

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

写诗人的感觉世界。

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

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

是诗的第一个起伏。

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

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

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

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

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

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

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姑苏城为历史名城。

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枫桥夜泊》全诗讲述了⼀位客居他乡的游⼦,在枫桥,⽉落秋霜之夜见到的⼀种凄清、寂寥的景⾊,听见的哀愁的声⾳,进⽽由此产⽣了对⾃⾝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枫桥夜泊》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枫桥夜泊》知识点 原⽂: 枫桥夜泊 张继 ⽉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

唐代诗⼈,他的⽣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

⼤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

他的最的诗是《枫桥夜泊》。

注释: 1、渔⽕:渔船上的灯⽕。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 明⽉西落秋霜满天,⼏声乌啼⼭前, 江上渔⽕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篇⼆】⼩学三年级语⽂《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2、学会本课8个⽣字。

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2、学会本课8个⽣字。

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激发兴趣 1、请学⽣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今天,我们再来学⼀⾸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湖北安阳⼈,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

枫桥夜泊课文

枫桥夜泊课文

枫桥夜泊课文一、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作者简介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三、诗句解析1. “月落乌啼霜满天”-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边的清冷景象。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啼叫,霜气弥漫在夜空中。

“月落”点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即将过去的时候,“乌啼”从听觉上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霜满天”并非真的霜满天空,而是说霜气很重,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

2. “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相对,而诗人怀着忧愁难以入眠。

这里的“对”字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仿佛它们也在陪伴着诗人这个满怀愁绪的人。

诗人愁的原因可能是仕途不顺、羁旅漂泊等。

3. “姑苏城外寒山寺”- “姑苏”是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苏州城外,这一句点明了地点。

寒山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因唐代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在此驻锡而得名。

4.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半夜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诗人所在的客船。

钟声在寂静的夜里响起,更加深了诗人的孤寂和愁绪。

这钟声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描写,也有一种宗教的、空灵的感觉,仿佛能洗涤人的心灵,同时也把诗歌的意境从现实的江边夜景拓展到了一种更深远、更空灵的境界。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诗人羁旅在外,面对秋夜的江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到景色之中。

五、艺术特色1. 借景抒情- 诗中句句写景,如“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又句句含情,这些景色都被诗人的愁绪所笼罩,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深刻地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2. 动静结合-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静景中的动态描写,而“江枫”“渔火”是相对静止的景物,“夜半钟声”又是动态的声响,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一、原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三、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四、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古诗的方法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①知诗人,解诗题。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
人。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就职
于征西府,官至洪州盐铁判官。相当于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分管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渐 乌鸦 寒霜 这里指 江边的 渔船上 伴随 船上的人因愁 渐落下 啼叫 到处 枫树 的灯火 相伴 闷难以入睡。
诗意:月亮渐渐落下,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夜空充满凉意。
江边枫树一片,江上渔火点点,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赏析:“ 月落 ”和“ 乌啼 ”是诗人的所见和所听,点明了题中的 “夜” 。 渔火 ”是对岸和水面的景物,点明了题中的 “ 江枫 ”和“ “泊” 。 诗中 霜天、残月、江枫、渔火 勾画了一幅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传到船上来。
赏析: “ 夜半钟声 ”不但衬托了夜的 静谧 而且暗示了夜的 深沉 。 深夜卧听钟声,充分表达了诗人 孤寂、愁闷 的情怀。
诵读诗文
枫桥夜泊
唐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枫桥夜泊
唐 杜牧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江上渔 火点点,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
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
着淡淡的忧伤。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位满面愁容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名
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 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
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
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 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空怀一颗赤胆忠心无奈报国无门的游子。
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张继走到船头,不由自主地吟出
一首流传千古的 《枫桥夜泊》。
①知诗人,解诗题。
枫桥夜泊
唐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知诗人,解诗题。
枫桥夜泊
唐 杜牧
月落 ∕∕ 霜∕ 满天, ∕ 乌啼
江枫 ∕ 渔火 ∕∕ 对 ∕ 愁眠。
姑苏 ∕ 城外 ∕ ∕ 寒山寺, 夜半 ∕ 钟声 ∕∕ 到 ∕ 客船。
①知诗人,解诗题。
枫桥夜泊
地名 夜晚 停泊、 停船
题意: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走近枫桥
枫桥镇一景
走近枫桥
枫 桥
走近枫桥
枫桥夜泊之客船
走近枫桥
枫桥 张继诗中之“江枫”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
江村桥
其实,枫桥只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大运河在此通过,这里
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
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而 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也因这首诗,游人常来此领略枫桥的诗情画
意。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枫桥夜泊
唐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 石径 (jìn • 姑苏 ( shū • 夜泊 ( bó
jì cóu chóu )


我会读
chù
到处
远处

chǔ
处理 处分 交警正在对随处(chù 款处(chù chǔ)理。

chǔ)停车的车主进行罚

我会做
愁 ( 发愁 )
chóu
仇 ( 仇恨 ) 城 ( 长城 ) chéng 成( 成长 )
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渐渐落下,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 寒霜,夜空充满凉意。
江边枫树一片,江上渔火点点,我与愁 思相伴难以入眠。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充满寒意的深夜里,
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 船上来。
课文回顾
月落 寒霜 江枫 乌啼 所闻 钟声 渔火 秋江夜泊图
走近寒山寺
走近寒山寺
走近寒山寺
走近寒山寺
走近寒山寺
听钟楼
走近寒山寺
走近寒山寺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 别名 枫桥附近的 一座寺院。 深夜 寒山寺 的钟声 送到、 传到
诗意:在这充满寒意的深夜里,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
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我会读
jìng shuānɡ bó chóu

石径
霜 泊 愁
霜叶 停泊 乡愁
我会读
sū chéng
sì zhōng

姑苏
城 寺 钟
城外 寺庙 钟声
选择正确的读音
• 寺 ( sì
• 枫 (fēn fēnɡ ) 林

shì ) 庙
• 霜(shuānɡ √ suānɡ)叶
所见
枫桥夜泊
表达了诗人孤寂、愁闷的情怀。
看画面,说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看画面,说诗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画面,说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
看画面,说诗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赏析
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
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
政。大历末年,张继当“副书记”仅一年多便病逝于任上。死后家里穷 得连丧事都办不了,可见其清廉。如果张继活在今天的话,那一定是与 孔繁森、焦裕禄一样爱民如子、深受广大人民拥戴的清官! 他所写的诗不事雕饰, 富有自然美,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①知诗人,解诗题。
创作背景 1200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
这两行诗表达了诗人 孤寂、愁闷 的情怀。
①知诗人,解诗题。 ②抓字眼,晓诗意。 ③入诗境,悟诗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了解寒山寺
走近寒山寺
寒山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chāng)门外5公里处的枫桥镇,始建 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唐初一个名叫寒山的和尚曾 在地里住过而得名。枫桥有了这所古刹,显得更加丰富,引人遐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