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一、导入(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

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二、新授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展示图片)(2)教师总结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

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

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

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

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

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

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

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

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在抗金时期所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憎恶。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了解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满江红(怒发冲冠)》及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课件岳飞抗金事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3 参考文献相关学术论文、教育专著等。

教学设计力求遵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岳飞抗金的背景音乐和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营造一种浓厚的爱国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6.2 启发式教学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岳飞忠诚于国家、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2.3 诗文表达手法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感受诗人岳飞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满江红(怒发冲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背景、内容、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文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表达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文的阅读与鉴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岳飞事迹短片播放岳飞事迹短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

5.3 相关诗文资料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其他诗文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4 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兴趣。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岳飞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1)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理解诗词中用典、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2、讲解法: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如《精忠报国》,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爱国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词——《满江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岳飞: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的图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却被奸臣陷害。

(2)创作背景:讲述当时南宋面临金兵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岳飞满怀悲愤,写下了这首《满江红》,表达了他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壮志。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词,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全班齐读:全班学生齐读诗词,要求读得整齐、响亮、有感情。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经历。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经历。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信息。

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4.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如比喻、拟人等。

4.4 深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写一首小诗。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欣赏修辞手法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白居易等,进行比较和欣赏。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仰天长啸”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诗人的情感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及其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赏析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文韵律美。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 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容的解读。

2. 诗词的审美鉴赏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运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岳飞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特点。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诗词中的意象。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知识的掌握。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感悟。

2. 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对仗、押韵等韵律特点。

2.3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解答课后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词语含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诗歌要求学生抄写《满江红(怒发冲冠)》,加强记忆。

4.2 作文练习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3 预习下一课预习《七步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诗歌和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历史故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6.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2.1 词语解释“怒发冲冠”、“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等词语的理解。

2.2 词牌特点分析《满江红》词牌的格式、韵律等特点。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介绍岳飞及《满江红》的背景。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词牌特点,划出关键词语。

5.3 课堂讲解讲解关键词语的含义、词牌的特点,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5 欣赏与拓展欣赏其他相同词牌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6.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改进8.1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等,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朗读。

(2)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满江红》的曲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简介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语气。

(2)学生自主解释生僻字词,教师给予指导。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

(2)引导学生向岳飞学习,培养精忠报国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作业设计1. 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写一篇关于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篇1《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二、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三、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五、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六、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七、时间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能够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2 诗词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义和意境。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岳飞的历史背景和《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与历史、社会的关联。

3.2 文本解析:分组讨论,每组负责解析诗词的一部分。

各组汇报解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和分析。

3.3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准备《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文本和作者简介。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5.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图像或视频资料。

提供音频或视频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词创作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满江红(怒发冲冠)》的风格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6.2 文化背景探究:引导学生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岳飞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增强对文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岳飞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时代。

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其修辞手法。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岳飞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3 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其修辞手法。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阅读与讨论:分组让学生阅读诗歌,并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写作与表达:给学生发放写作纸张,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注意他们的表达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情境,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岳飞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的学习。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情境的把握。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的领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准备好相关的讲解材料。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准备好教学用具。

3.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的重点和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岳飞的历史背景和《满江红》的创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引发学生的思考。

4.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传达。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4.3 词语解释与分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2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评估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通过书面测试或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学生能够背诵《满江红》。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满江红》的记忆。

通过欣赏、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背诵《满江红》。

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讲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书法作品。

1. ◦ ◦ ◦2. ◦ ◦ ◦3. ◦ ◦ ◦ 1. ◦ ◦ ◦ 2. ◦ ◦ 1. ◦ ◦ ◦ 2. ◦ ◦ 3. ◦ ◦ ◦4. ◦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岳飞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岳飞是谁吗?你们知道《满江红》是谁写的吗?引出课题《满江红》。

讲授新课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讲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复习学过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苏幕遮》、、李清照的词等,引出《满江红》)二、走进作者1、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

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

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

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朗读-体悟1、教师范读,并解决生字词。

(配乐)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4、通过提问,介绍词的大意,简单分析作品。

问题:①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②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明确:①《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

Within the enterprise, there is only cost.(页眉可删)《满江红》教案《满江红》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2、从历史背景中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课题叫什么?(齐读课题)1、介绍满将红《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

这首词是谁写的呢?2、介绍岳飞PPT展示岳飞图片:岳飞,抗金名将,精忠报国3.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发、冠、车、缺、血、朝、阙(二)再读词作,知人论世,读出节奏1.了解作者PPT展示岳飞: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人。

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

后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

二十岁,首次从军,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

二十四岁,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清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复了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飞,为他建了生祠祭祀。

绍兴三年春,岳家军已达一万八千人。

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授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职。

岳飞在江州写下了振铄千古的《满江红》词。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幺,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家军,扩充了抗金力量。

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教学设计固原市第六中学厉娜弟【教学纵横】《满江红》是中考新增加的一首词,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1、电子白板2、问题解决评价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步骤】一、导入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1、教师范读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作者】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请同学们再读该词,结合背景和下面的注解试着自己理解诗意,然后小组内对学。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词意】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明确主旨】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内容分析】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赏析】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解决学生在独学中难以解决的诗句,完成赏析。

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⑵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三、学生带着秋瑾的参加革命前的苦闷彷徨和凌云志向再来品读这首词。

四、连读三次后,尝试当堂背诵这首词。

五、尝试完成以下练习,各小组各出一人在小组黑板上展示。

1、深入浅出的写出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的诗句是:2、写秋瑾终于摆脱不幸婚姻家庭牢笼的句子是:3、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的句子是:4、秋瑾写中秋秋景的句子是:5、表明秋瑾不屑过贵夫人生活的句子是:六、集体批阅并打分,总结这节课的优胜组(冠军、亚军和季军)作出鼓励。

【板书设计】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解脱后的惬意)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革命前的苦闷)【教学反思】这首词是新增篇目,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东西,如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认为是必须补充的,那正好应了“知人论世读经典”的读书方法。

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极大的帮助。

但对于注解里有的可以不讲,或者在别的诗文里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样可以不讲,这需要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说课稿一、说教材《满江红》是中考新增加的古诗文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三、说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说教法学法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2、学法:“知人论世”五、说学生情况首先学生对于讲解课外诗词感到好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甚理解,但在加入了秋瑾本人的介绍及其家庭社会背景之后,慢慢有了理解,开始理解秋瑾的不幸婚姻,开始理解那个不她在允许新型女性自由呼吸的沉闷的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开始理解秋瑾的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意识,开始理解她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