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全能银行及对我国的启示
行 的融 资范 围从传 统 的 营业 资 金贷 款 到私 人 债券 、国 际债 券 及 业 、各 种 类型 的 公 司 、个人 和 公共 部 门 。无 论全 能 银 行 的组 织
业 务平 台为客 户提供 高效 率 、一站 式 、全面 的金融服 务 。
2 全 能 银 行 的 两 种 形 态 、
近 几 年 来 ,随 着高 科 技产 业 的 迅速 发 展 和经 济 全球 化 的 日 益加 剧 ,给 世 界经 济 和全 球 金 融市 场带 来 了 巨大 变 化 。金 融 日
融眼 务产 品 、业 务和 职 能划 分部 门 ,对 各 部门 进 行 集权 式 管理
的 公 司结 构 。它 以公 司总 部 与各 分 部 门管理 者之 间 的 分权 为特 益全 球 化 、自 由化 、电 子化 、网络 化 ,金融 市场 也 向 着一 体 化 征 ,也可 以 是一 个集 团公 司 。其 最 高领 导 机 构 中有 三 个组 织实 迈进 。为 适应 这 种发 展 和变 化 ,以美 国 为首 的 西方 各 国都 在 以 体 ,即 股 东 大会 、监事 会 和 理事 会 ,每 个 业 务部 门都 设有 自己 不 同的 方 式大 力发 展 各 种形 态 的全 能 银 行 ,以提 高 银 行业 在 国 的 管理 层 ,有几 名 高级 管 理 人 员处 理 日常 事 务 ,还 有 至 少两 个 际 金融 市场 的 竞争 力 。我 国 已经 加 入了WT O,全 能银 行 的全 球 集 团一 级 的 高级 主管 担 任领 导。 如德 国全 能银 行 采 取 的就 是这 化趋 势 会 给逐 步 开放 的 中 国金 融体 系和 金融 市场 带 来 很 大的 冲 种 形 式 。 击 ,中 国 要 开 放 ,惟 一 的 出路 是融 入 全 球 ,以谋 求 更 大 的 发 二 、 全 能 银 行 的 优 势 展 。 当前 .我 国 全 能银 行发 展 与 我们 正在 开 放 的金 融 市场 的要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1864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利,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
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 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
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
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战后被迫实施美国式分业经营制度。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后,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即混业经营制度)。
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程。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
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在法律基础方面。
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
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
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
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能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
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
同时还有特殊只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若干启示
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若干启示“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是银行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新手段,它以现有的银行业务为基础,利用Internet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金融服务。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上银行为作一种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迅速成为国际银行界关注的焦点。
跨国银行纷纷发布上银行发展战略,斥巨资完善上银行系统,视上银行为赚钱的机遇、争取市场份额的手段。
目前,这_潮流已席卷到我国,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也陆续推出上银行服务。
本文拟通过介绍国外上银行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发展上银行作些初步的探讨.一、国外上银行的发展情况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
美国安全第﹁络银行(SFNB)从1996年就开始了上金融服务,美国银行业6%一7%的客户使用上银行系统。
目前,国际上提供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incumbent Bank),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传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点、ATM、POS机、银行、上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倔起的直接银行(Direct Bank),机构少,人员精,采用、Internet 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现举例说明这两种银行的发展情况。
(一)高效、快速发展的直接银行:德国的Entrium Direct 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1990年作为Quelle邮购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国,最初通过线路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开辟上银行系统。
目前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直接银行之一。
截至1999年底,拥有客户77万,其中使用上银行系统的客户达15万;资产总额38.18亿美元;控制德国直接银行界30%的存款和%的消费贷款。
Entrium没有分支机构,员工共计370人,依靠和因特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德国的经验与教训一、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全能银行是“能够从事除发行货币和抵押债券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
换言之,与所谓的分业体制下的专业性银行不同,全能银行的特点不是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业务,例如吸收存款、提供信用贷款或长期融资等,相反,全能银行能够参与所有提供货币和资本的活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发行债券、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从事货币、股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等。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的特点包括: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从事长期的资本融资,并且借此将公司发起、债券发行以及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活动综合为一体。
德国的银行是最先将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与长期的资本性融资结合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
就无担保私人贷款而言,这种异常成功的银行业务,像很多其他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样,起源于苏格兰。
其特点在于两种密切相关的业务:一方面,无担保的私人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借款者必须将其所有的货币交易业务交给提供贷款的银行。
借款者无须抵押即可取得贷款,然而银行能够获得借款者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的全面信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即论述过在他那个时代(1776年前后)苏格兰银行已经发放不要求证券抵押的贷款。
W·桑巴特在论述这种信用制度时写道:“这种制度能够使没有金融资产的人成为企业家,而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能银行的第二个特点是,也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特点,是长期的资本性融资。
银行刚开始这样做时并非有意要长期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暂时性的需要,如在全部股份无法完全募集到位时。
这种综合性的资本性融资起始于比利时,即成立于1822年的比利时股份公司最先从事这类活动,该机构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新型的商业银行。
这家银行从一开始便介入有价证券活动,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来为发放贷款筹措资金,以及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来解决期限变换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问题。
西方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在分析西方金融业3种混业经营模式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必须要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前提,以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银行;混业经营;比较;模式伴随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对全球金融机构全面放开,本土金融机构正在承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境外金融机构以其混业经营的业务发展模式,为客户带来的是不仅止于单一银行业务的全新金融服务体系,这一切都将迫使我国金融业不得不思考中国金融业未来之路到底在哪里,是坚持既有的分业经营模式,还是走上混业经营之路。
分合之间,中国银行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笔者将着眼于对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多种形式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并借以探讨在中国现阶段银行业发展形式中,可能适合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
一、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及其优劣势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主要有3种模式,即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英国的母公司银行模式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1.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
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是以银行对社会大众的全方位服务供给, 又通过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服务加以补充为特点的。
即在全能银行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业务部门全面经营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等业务种类。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一个法人的前提下,同时拥有多张执照,可以经营多种业务。
全能银行型模式是在业务经营方面最具自由性、开放性、兼容性的银行模式,是混业经营3种形态中混业的最彻底的一种模式。
全能银行多元化的业务开展方式可以使银行最大限度的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业务经营协同效应效果显著,能够依托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交叉范围最深入的金融产品组合,并能够充分利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将服务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
其中全能银行又可以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这3大种类银行。
德国银行业的特点
他山之石
从改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来 看,农发行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 客户为中心。切实转变服务理念,由我需 要什么客户向我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服务转 变。二是建立机制。以构建市场营销流程 为主线.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完善市场 调研、营销目的、确立方案、组织实施、 反馈评估等各环节工作.并善于运用广 告、赞助、公关等形式,广泛开展市场推 介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 研发产品。要由向客户推介产品向根据客 户需要研发产品转变.综合考虑资金、人 力等要素成本.提高定价分析能力,不断 推出与客户生产、经营周期相适应,与贸 易结算等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 多样化金融需求。四是调整结构。营销不 仅要考虑客户的贷款收益,更要考虑非信 贷资产收益,最终实现农发行盈利结构的 优化和调整。 (三)树立并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把风险管理要求渗透到经营管理全过程。 银行经营是否安全,关键要看其经营收益 能否覆盖成本和风险。德国银行对资金、 人力、物质等成本要素和风险控制的重视 和精确,特别是在信贷风险防控方面,其 合理的组织分工、严谨的审批流程、风险 与收益挂钩的薪酬体系、精准的风险管理 定量技术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给笔者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德国国民银行,在组 织架构设计上.强化了风险管理力量,把 风险管理职责分解在客户、风险管理、风 险贷款管理、风险控制、内审五个部门, 这些部门均有业务交叉,也有不同侧重 点,从不同层面控制和化解风险;其在贷 款审查方面,实行“四眼原则”,即拟报 批贷款要贷款咨询师和客户经理共同审核 把关.同意后方可上报风险管理部门。在
收益分配上.他们建立了科学的分配体 系。与客户、产品设计、风险部门人员挂 钩.或按客户经理管理客户测算收益。然 后分摊到产品和风险管理部门,或按产品 测算收益.然后分摊到客户和风险管理部 门。同时,职务越高,风险管理责任越 大,与收入的挂钩比例越高。在技术方 面,建立了量化的风险计量模型,能及时 监控、反映和分析风险;其在资本金比例 上,全部落实了巴赛尔协议Ⅱ的资本约束 要求,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 近年来农发行在风险防控方面作了大 量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农 业的弱质性、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 风险防控将是农发行一个长期性的研究课 题。当前,农发行在风险管理特别是贷款 风险管理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 作。一是切实重视并强化风险文化建设。 要采取切实行动,加强风险文化教育,使 广大员工能从事关自己切实利益和农发行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风险管 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把风险防控 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筑牢风险管理的 思想防线。二是加快风险技术开发和应 用。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在研发 风险管理模块时.要重引进更重消化吸 收,不仅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银行的风 险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把握其风险管理 的内涵和实质.探索一条与农业政策性银 行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路径。通过风险模块 的上线运行.切实增强风险监测、预警、 计量和处置能力.促进农发行风险管理水 平的提升。三是探索建立与风险管理情况 挂钩的薪酬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设 计,把信贷管理前后台及相关部门的利益 与风险管理成效捆绑在一起,激发工作合 力,调动每个环节、每位员工的风险管理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011年第5期(总第2349期)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文彬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
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下全能银行的消失、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向全能银行的回归。
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就必须能够办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表外业务、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否则将被吊销营业执照。
德国银行业一直以来,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德国政府没有对银行业的经营设置障碍或经营的限制,而是给予银行经营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德国政府在法律上给予银行业特殊的保护和支持。
特别是在19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非但没有设立反托拉斯法和禁止银行董事兼职的法律规定,反而鼓励和支持银行承担和办理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使银行得以在成立后,就办理全方位金融领域的各项业务。
两部法律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1957年7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了联邦银行法,四年之后又于1961年7月10日,颁布了银行法,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奠定了法律基础。
这两部法律,为银行业广泛参与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及投资于工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法律依据,形成了德国银行资本与工商企业及建筑业等的产权交融、交叉持股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金融体制。
德国的全能银行具有诸多的权力:一是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零售及批发业务的权力和义务;二是持有工商企业股权的权力;三是享有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进行证券投资的独占权力;四是为各行业发放贷款和提供融资活动的权力。
因此是最彻底的、综合化程度最高的全能银行。
最后,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德国的产业、商业对于银行的长期信贷资金需求加大,而德国资本市场却十分不发达。
德国全能银行模式给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的 是 德 国 , 其 一 直 坚 持 金 融 业 的 混 的 金 融 管 理 体 制 下 ,德 国 大 银 行 涉 2 0 0 0年 的 总 量 达 到 7 3 0 0亿 欧 元 ,资 业 经 营 模 式 。 德 国 金 融 集 团 的 母 公 足 投 行 业 务 并 不 存 在 障 碍 ,其 以 投 产 管 理 的 手 续 费 收 入 在 2 0 0 0年 增 加
壮 大 起 来 的 。 该 母 公 司 既 可 以 直 接 行 捆 绑 ,坚 持 全 能 化 的 扩 张 。 德 国 中 获 得 的 手 续 费 收 入 为 1,4 亿 欧 81 从 事 包 括 商 业 银 行 与 投 资 银 行 在 内 的 大 银 行 对 投 资 银 行 业 务 的 重 视 反 映 了 元 , 比 上 年 增 加 一 倍 ,这 项 业 务 还
能银 行 一 ( Uni e s l v r a Ba nk) 展 。 虽 然 零 售 业 务 自身 经 营 成 本 较 5 、 总 收 入 的 4 ; 手 续 费 收 入 主 % % 零 售 业 务 销 售 网 络 。 零 售 业 务 销 资 产 管 理 业 务 。 在 德 国 ,股 民 均 委 是 一 种 银 行 类 型 ,它 代 表 了 大 , 却 拥 有 一 项 价 值 巨 大 的 资 源 一 要 来 源 证 券 承 销 、 证 券 经 纪 业 务 和 .
国 ,零 售 业 务 的 高 成 本 和 低 盈 利 能 业 务 范 围 包 括 证 券 承 销 、 证 券 经 纪 殊 的 产 权 纽 带 关 系 , 因 此 德 国 银 行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启示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德国领先的绿色金融机构之一。
该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丰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下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一、绿色金融的核心是可持续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始终秉持着可持续性的理念。
该银行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注重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确保所有投资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金融创新为绿色金融提供助力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投资和融资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
例如,该银行首创了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债券,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此外,该银行还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政策引导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引导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手段。
德国政府在政策和法规上积极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例如,德国政府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的行动计划,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绿色金融产品。
四、社会责任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始终将社会责任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银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如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鼓励企业实行绿色生产等。
五、风险管理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保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在绿色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该银行在对绿色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和治理因素,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此外,该银行还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工作,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
总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推动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可持续性、金融创新、政策引导、社会责任和风险管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意志银行百年兴衰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JRY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金融与经济2018.08德意志银行百年兴衰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1870年成立的德意志银行本身就是世界银行业发展的缩影,在曲折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早期的德意志银行充分利用企业股份制度和德国对外扩张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级大银行,但两战期间却陷入低迷期。
二战后,1957年合并后的德意志银行致力于恢复国际业务,并通过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逐步蜕变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大型银行。
2008年以来,德意志银行受累于次债危机,又陷于多种丑闻,正艰难度日,但以古鉴今,笔者相信德意志银行会安然度过危机,并获得新的生机。
本文研究发现,德意志银行在战略布局及执行力、多元化经营、科技运用、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等方面均有得意之作,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合规管理之败笔也为国内银行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德意志银行;发展战略;服务创新;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 (2018)08-0068-08DOI :10.19622/36-1005/f.2018.08.011王应贵(1965-),四川江油人,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胡妍斌(1974-),江苏太仓人,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上海200336)■王应贵,胡妍斌J自1870年成立至今,德意志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始终是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德意志银行逐渐跌落神坛,目前正陷入深渊。
早期的德意志银行居经济社会中心,参与了国内外重大经济活动,其主营业务为银行,但经营活动涉及影响国计民生的新兴工业产业,形成了十分密切且颇具德国特色的银企关系。
二战结束后,德意志银行被拆分为十大区域银行,1957年重新合并后的德意志银行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恢复海外市场业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德国商业银行转型策略及对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之启示
摘要 : 随着经济金 融的全球化 以及欧盟经济和货 币的一 体化 , 国银 行 家们 着眼 于未来 , 德 对全 能银行制 度
重 新进 行 了 审视 . 时提 出 了银 行 的战 略 性 转 型 和 管 理 体 制 、 构 体 系 、 务 流 程 等 的 重 塑 和 再 造 。 在 此 过 程 及 机 业 中的一 些 策略 和做 法 , 对我 O / A WT ' r . O后 的金 融 银 行 体 制 改革 不 无 启 示 , f ̄ l 值得 我 们 思 考 和借 鉴 。 关键 词 : 国外 商 业银 行 ; 转型 再 造 ; 示 建 议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5 11 F 3 、6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12 {0 2 0 0 3 0 10 4 8 2 0 )5 0 5 3
改善 客 户 进 ^ 银 行 的 各 种 通 道 ; 是 保 持 在 欧 洲 的分 二 支机 构 的密 度 , 固 银 行 作 为 欧 洲 主要 金 融 集 团 的地 巩 位 ; 是 精 简 其 他 国 外 分 支机 构 的数 量 和 所 持 有 的其 三 他 银 行 的股 份 。
( )调 整 管 理 体 制 和 机 构 体 系 。鉴 于 整 个 德 国 1
理枢纽 , 也是 整 个 银 行 的 控 制 监 督 中 心 , 行 集 中 统 实
收 稿 日期 :0 2 2一l 2 0 —0 8
作者简 介: 国平( 99 )男 . 杨 15 , 现供职 于上侮浦东发展银行 . 高级经济 师, 主要研 究方向为金融与银 行 孙旭平 (9 5 , 15 一) 男 现为 上海 浦 东 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 . 高级经济 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管理
2 .转 型 的 主 要 策 略 与措 施
探讨全能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竟 该选择 单 一 的分 业 经营模 式 。 是全 能 的 综合性 经 营模 式 成 为值得 重 新 全 混
d i 0 9 9 . s. 0 — 5 4 0 01 . 8 o 1 . 6 0i n1 6 8 5 . 1 . 0 : 3 s 0 2 7 1 1 全 能银 行 的经 营模 式
2 我 国银行 全 能化经 营 的 实践
行的中银控股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控股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 司 、 国工商 银 行 的工商 东 亚金 融 控股 公 司等 。三大 国有 银行 通 中 过特批或在海外注册非银 行子公 司, 绕开了《 商业银行法》 禁止 银行投资的限制。第三, 由企业集 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由于 企 业 集 团对 金 融机 构 投资 不 受 限 制 ,这 类 金融 控 股 公 司发 展 较 快 。其 中既包 括 国有 企业 集 团 , 也包 括 民营企 业 集 团 的投资 。
[ 杨金 梅 . 全 能银行 制 的理 论 优 势[. 融科 学 ,0 1 () 3 ] 论 J金 ] 20 ,3 . [ 童 华. 融控 股 公 司在 我 国的 构 建 及其 风 险控 制 [. 海 金 4 】 金 J上 ]
融 ,0 2,7) 20 ( . 作者 简 介 :
郑 浩 (9 5 】男 。 1 8 一 。 汉族 , 山西 临汾 人, 硕士 研 究生 。 四川 大学 经济 学 院 , 融 学专 业 。 金 研究 方 向 : 国际 金 融理 论与 实践 。
( )0 1 月 , 发布《 320 年7 央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暂 , 行规定 明确 , 商业银行在经过 中国人 民银行审查批准后 , 以开 可 办金融衍生业务 、 代理证券业务 以及投资基金托管、 信息咨询 、 财务 顾 问等 投资 银 行业 务 。
后危机时代全能银行模式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等所有领 域的金融市场业务 , 同时还可 以以股份等形式参与 局面 , 这说明了银行业与其他金融机 构的混业经营成为影响未来 集团公司的经纪、经营等银 企合作业务 ; 全能型银行在发展过程 全球 金融格局 的主 流趋 势 , 我国应立足 于经济发展 的需要 , 允 许 中一般会根据 市场需求 的变化 , 及 时调整经营 战略 , 将 未能 占据 现有 的商业银行 由专业化 向全 能化转变 , 鼓励国 内的商 业银 行发 主导地 位的业 务通过 外包 、挂牌 出售等方 式进 行拆分 , 并通过 展投资银行 、债 券、股票 、交 易、券商等多种混业业务 , 提 高银 收购 、兼并其 他金融 机构 不断 的扩大 经营范 围 , 开拓新 的服务 行 自身的产 品创设 能力 , 扩太经营范 围 , 逐 步建立健全 的银 行服 领域 , 以达到多 元化经营 的 目的 , 比如 兴业银行拥有着 证券 、信 务体系 。 托 、基金 、金融租赁 、资产管理等多家控股子公司 , 有利于 发挥
一
全 能银行 的概 念 约客 户的成本 , 优化客户 服务体验 , 从而使银行 与多元化 的客 户 全能银行不只是在市场 占有率存在绝对优势 的银行 , 也不只 群体之 间拥有更多 的合作空 间, 这样无形中也节约银 行的营销成
是在 资产总额 、资本充足率 等指标上 存在 优势的银 行 , 全能银行 本 , 有效 的解 决银行与客 户之间 的信息 不对称 问题 , 使其在 同业 是能够为各类客户群体( 包括零售客 户、对 公客户 、同业客户及 竞争 中处于有利地 位。 同时在 当前 电子 网络信 息技术飞速 发展 非金融机构客户) 提供广泛的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银行 ; 全 的条件 下 , 通 过跨 国规模 经营 , 可以实现银行 系统 内资金 的全 球 能银 行不受金融市场分 类的限制 , 不仅能够经营传统商业银行 的 调拨 、信息资源共享等 ,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德意志银行利用其 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 , 也可 以经营投资银行 、证券公 司、信托 全球 的网络覆盖率优势 , 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股 票承销、资 公司 、保 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全面金融服务业务 , 同时还可 以从 产管理等综合性 的跨 国金融服务。 事非金融属性 的实体经 济、网络经济 等方面 的投 资业 务。从经 ( 4 ) 对冲 风险优势 。市场 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 础作用决 定了全 营策 略上 来看 , 根据客户 的不同需求及市场 的变化 , 全能银行 不 能银行具有 金融稳定的特点 , 从近年 来的金融危机 来看 , 银行失 断的发展创新业务 , 以寻求更大的市场 占有率 。 灵 的情 况都会 发生在 专业银 行 内部 , 次贷危机 暴露 出零售 个贷 银 行领 域的弱点 , 而依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爱尔兰投资机的爆 发变得 不堪一击 ; 鉴于全能银行 的多样化 ( 1 ) 资本优 势 。随着 经济全 球化 的深入 发展 , 世界 经济格局 经营战略 , 在面临 金融危机冲击 时 , 可 以利用 内部补偿机 制转移 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全能银 行在 新兴产业 、高收益产业 方面 经营风 险, 从而实 现银 行稳定利 润收入 , 保 证整个银行 体系的稳 表现 出较高的应变能力 , 在 资金融通 、资本投入方 面具 有明显优 定 。因此 , 多元化 的经营方针是对 风险最好 的保 护 , 对 于抵御外 势; 如果没有足 够雄厚 的资本 为基础 , 很多业务特 别是投资银行 部冲击 , 规避市场风 险具有非同寻 常的意义 。 在 国际市场上经营全球性的收购 、并购融资等业务将难 以开展 , 不能进行足额 的投资 , 就无法为客户提供 更优质的服务 、为客户 三 、全能银 行模式对 中国银行 业发展 的启 示 创造 更高 的收益 , 就会在 金融市场 中失去竞争优势 ; 全 能银 行 以 随着全球金融的扩张 、创新 、信息 技术 的进 步 , 为 了更好 的 商业 银行为依托 , 具有大量 吸收资金 的能力 , 具备较强 的市 场竞 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 我 国银行业需要逐步发展具有 中国特 争力 、雄厚 的资本实力 , 在保持资金的长期流动性、安全性、盈 色的全能银行模式 。 利性 、优化客户 服务 、提高信 息技术 、吸引人才等方面存 在着
德国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变革及其启示
兼 得多样化经济 与专业化经 济 ; 具有 内在稳 定性 , 使银 行和 整 个金 融制度更趋 于稳定 , 多样化 的经 营使银行 内部形成了
别 ,逐渐成 为了一些重要 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变革 的选 择, 如 英 国、 国、 韩 加拿大 、 日本等 , 中德 国实行一体化模 式犹为 其
引人注 目。 在改革前 , 国实行 的是全能银行模式 , 德 而监管上
代, 由于德 国近代 资本 主义发展滞 后 , 自有资本率较低 的工 商企业 在短期资金与 中长期资金上都高度依赖于银行 , 这种
特殊的市场需求与结构 客观上要求银 行必须提供多样化 的 金融服务 ; 同时德 国政府为振兴 德 国产业 , 允许银行 经营包 括证券 在内的各种金融业 务 , 以证券形式对企业进行长期 并 投、 融资 。 这种全能银行体 制 , 为德 国经济 的发展发挥了重要 作用。当大多数国家采用 了业务范 围受 限 的专业银行 制度 时, 德国以其独树一帜 的全能银行体制取得了一席之地。其 主要原 因在 于 。 能银 行体制具有独 特优势 : 全 能为客户提供 全面金融服务 ; 增强 了银行 对金融 市场变化 的适应性 ; 于 利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会 科 学 2 0 0 8年 第 4期
德国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变革及其启示
李长春
( 广东金融学院 ,广州 5 0 2 ) 15 0
摘要 : 近年 , 融监 管一体 化模 式 , 渐成 为 了一 些重要 国 家金 融监 管体制 变革 的选择 , 中包括 曾以全 金 逐 其 能银行模 式与分 业监 管并行 闻名 的德 国。 国一体化监 管模 式变革 , 与 英 国等 国模 式的 共性 , 德 既有 也在 组织架
闻名于世 , 国的金融体 系也成 为与美 国迥异而又运转 良好 德
德国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德国处置法律框架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法律框架由欧盟法律和德国国内法两个部分有机组成。
在欧盟出台统一法律之前,德国处置当局根据《金融市场稳定基金法》《重组基金法》《信贷机构重组法》等国内立法对问题金融机构实施处置。
为应对欧盟银行业务国际化与处置本地化带来的挑战,欧盟于2014年出台《欧盟银行恢复和处置指令》(BRRD)和《单一处置机制条例》(SRM条例),设立单一处置理事会和单一处置基金,建立欧盟层面的统一银行处置机制,明确处置工具和资金来源。
此后,德国据此修订了原有法律,并出台《恢复与处置法案》,完成了欧盟制度的国内立法转换,确保单一处置机制在国内施行。
至此,德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框架,《恢复和处置法》为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综合性法律,在行政法领域,以《金融市场稳定基金法》《重组基金法》为主,规范救助资金来源和使用;在民商法领域,有专门适用于银行机构的《信贷机构重组法》,创设与《破产法》相近的案件审理模式,为问题银行及其股东主动克服危机提供法律工具。
二、德国处置机制(一)处置机构。
根据欧洲央行《受监管实体清单》,单一处置理事会负责处置的125家机构中,有21家总部位于德国,此外德国的1400余家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被列为“重要性较低的机构”,受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原则上由其负责处置,但均应遵守单一处置机制确定的统一处置规则、程序和工具。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作为处置当局,负责审核问题金融机构的“生前遗嘱”,决定启动处置程序、使用处置工具和重组基金等。
金融市场稳定基金则由财政部授权联邦金融市场稳定局管理。
(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2012年出台的《金融稳定监督法》,决定建立由财政部、德意志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代表组成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讨论与金融稳定有关的事项;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加强委员会组成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向特定对象发布关于金融风险的警告和建议等。
德意志银行的“战略调整”及启示
德意志银行的德意志银行的““战略调整战略调整””及启示及启示2015年12月29日近期近期,,欧元区资产最大的全能银行德意志银行宣布第三财季将出现62亿2欧元亏损欧元亏损。
此前,该行已出台未来5年(2020)(2020)战略调整计划战略调整计划战略调整计划。
德银转变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德银转变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主要是迫于监管和业绩这两方面压力于监管和业绩这两方面压力。
德银此类具有西方代表性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调整经营策略、精简实体银行的行为精简实体银行的行为,,应引起我国银行业界关注应引起我国银行业界关注。
10月7日,欧元区资产最大的全能银行德意志银行(后称“德银”)意外宣布该行三季度财报预计报亏62亿欧元,且将考虑减少甚至取消2015财年普通股的分红。
德银大幅减记是亏损的主要原因。
监管对资本的更高要求、处置零售业务分支邮政银行、小幅减记所持华夏银行股权、12亿欧元法律诉讼等因素均促成德银大幅减记。
事实上,德银早已意识到自身不佳状况,今年4月已出台未来五年(2020)战略调整计划(后称“战略调整”),拟通过大规模转型来求得生存。
此计划内容包括剥离旗下邮政银行以缩减零售业务、精简投行业务、调整全球市场布局以及增强交易银行及数字化银行业务等。
该计划虽属较大动作,但较市场此前“全面放弃零售业务、转为批发银行”的预期仍略显保守,再加上此次预期预报巨亏和新行长克莱恩今年7月的上任,预计下一阶段将出台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
根据我们的分析,德银转变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主要是迫于监管和业绩要求这两方面压力。
近年德银等此类具有西方代表性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调整经营策略、精简实体银行的行为,反映了欧美银行业去杠杆化进程仍在深化、夯实资本的需要不断提高,银行业的“冬天”尚未过去。
随着国际间资本流动对我国影响加深,这一形势应引起我银行业界密切关注。
全能型银行的扩张之路全能型银行的扩张之路 德意志银行于1870年在柏林成立,是欧元区及德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启示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是德国政府拥有的国家级开发银行,成立于1948年。
多年来,该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和项目。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总结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该行金额庞大且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投资额度达到80亿欧元,覆盖了能源、交通、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能源领域是重点关注领域,该行通过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动了德国能源转型。
该行还在交通领域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购车补贴政策,从而鼓励公众购买电动汽车。
这些经验表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相关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启示。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至关重要。
德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减税措施、购车补贴等,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
政府还制定了绿色金融政策和规划,为绿色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能源公司和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投资和融资支持,实现了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绿色金融投资面临不确定性。
尽管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绿色金融的措施,但绿色能源的市场竞争仍然很激烈,投资回报率较低。
如何提高绿色金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绿色金融的监管和评估体系还不完善。
绿色金融项目的评估和监管需要一套准确、科学和可行的指标和标准,以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建立健全的监管和评估体系是未来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启示。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强合作以及建立健全的监管和评估体系是成功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2期税务与经济No12M ar115,2007 (总第151期)Taxati o n and E cono m y(SerialN o1151)经济纵横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戴群中(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以及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等特点。
德国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范围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网络优势以及抗风险优势等方面;其潜在风险因素包括道德风险、投机风险以及传导风险。
德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保障。
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德国;全能银行;监管;启示[中图分类号]F8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7)02-0029-05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0。
[1]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
银行业采用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德国银行是混业经营模式最成功的典型例证。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混业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选择。
因此,深入研究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及优势(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1.德国的商业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业务,可以从事/全能0的金融活动,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
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
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
2.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
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较为普遍的是,除了在境内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普遍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
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被认为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3.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全能银行和自身股东相互持股。
(2)全能银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债务类有价证券和股本类有价证券,并作为股东代理机构,参加非银行部门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
4.德国的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不仅提供全套服务,而且是一级市场最大的买主。
此外,全能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从事代理证券买卖和自营业务。
[收稿日期]2006-11-28[作者简介]戴群中(196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读博士生。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优势1.范围经济优势。
在经济范围一定的条件下,如果银行经营N种资产的成本小于N家银行分别经营其中一种资产的总成本,就说明银行达到了范围经济。
全能银行既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又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所以比一般银行更具有范围经济优势。
2.资金优势。
全能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依托,具有聚集大量资金的能力。
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全球性的业务,银行需要动用巨额资金,对于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投资银行,很多重要业务将难以开展。
因此,全能银行在资金融通、资本基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成本优势。
从银行客户的角度来看全能银行,顾客可以从一家全能银行获得其需要的多种金融服务。
一般而言,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提供时,其成本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
全能银行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4.网络优势。
全能银行有利于处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持久、密切的关系。
全能银行可以通过控股组成财团,从而拥有众多客户,而且其商业银行部分已形成全球性销售网络。
如德意志银行公司以全球网络为后盾,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证券承销、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衍生工具、股票包销、资产管理,以及组合投资管理等综合性的跨国金融服务。
5.抗风险优势。
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稳定器0的特征。
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和收入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它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即利用内部机制来稳定利润收入。
这就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使银行经营活动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
[2]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及其监管(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1.全能银行潜在风险大。
全能银行资产规模较大,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会助长全能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稳定。
全能银行一旦倒闭所带来的金融和社会问题会比专业银行倒闭所带来的问题大。
并且由于其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全能银行倒闭,其所带来的负面外部性较大,同时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引发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危机。
2.出于追求流动性的考虑,全能银行可能会在证券市场中频繁进出。
这很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助长证券市场的投机氛围,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全能银行进行证券投资,可能会对经济危机起助长作用。
在证券市场行情火爆时当然是皆大欢喜。
然而一旦经济形势不好,投资银行业务的损失可能会殃及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并有可能产生如下连锁反应:经济形势不佳)投资者失去信心而抛售股票)股市下跌)全能银行损失惨重)银行信用危机)挤兑)全社会信用危机)经济危机。
3.全能银行不论是其中的商业银行部门经营不善还是其中的投资银行部门经营不善,都有可能导致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危机。
这说明全能银行的潜在稳定性较弱。
诚然,业务多样性能分散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全能银行的资产中风险较高的资产比重较大,那么仅仅业务多样化是不够的。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监管的特点德国银行监管系统是一个法律、法规相当完备,自我监管、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相结合,法律裁决作为终审判决的有机整体,5银行法6是进行银行监管的唯一法律依据。
[3]11德国货币政策执行机构与银行监管相分离。
从全球范围看,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机构合二为一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离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银行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干扰。
由于德国重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信誉,所以选择了这种分离的体制。
从长期来看,缘于这种分离制度的更加稳定和更有纪律性的监管政策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行非常有利。
21德国的监管强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德国银行采取的是混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强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银行监管委员会和联邦银行在监管业务中充分合作,相互信息共享,对银行运行方面的意见及时沟通交换,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
联邦银行的各分支行负责日常的监管,负责审查商业银行报表、监督银行运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给银行监管委员会,银行监管委员会据此采取措施。
31德国银行的监管范围覆盖银行的全部业务,监管对象重点突出。
德国境内所有银行都在监管之列,包括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
德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也在监管范围内。
其监管的银行对象分为三类,即德国银行的三大支柱:一是私有制银行,如德累斯顿银行、德意志银行;二是公立银行,如储蓄银行、汇划银行;三是合作银行。
41监管目标明确,手段行之有效。
德国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银行的正常支付能力,维持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防范银行机构债权人可能遭受的损失,减少银行业不良运作对国民经济的危害。
其监管手段有:要求各银行机构及时提供各种信息、报告、材料;对银行进行审计检查;要求银行报送报表;对银行发出月度报告和资产报表;对银行发出监管指令和警告;限制和禁止银行对股东分配利润和继续发放贷款;要求银行撤换经理人员;收回银行经营许可证。
同时,各银行机构还进行自我监管和接受社会监管。
51德国银行监管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德国对外国银行的监管实行国民待遇,分为宽松、较松、严格三类。
对欧盟国家、美、日采取较松的监管原则,对其他国家的银行监管很严格。
61德国银行监管实行谨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联邦银行监管委员会一般不采取关闭金融机构的措施。
对于风险银行一般采取请求其他银行帮助的办法,尽可能予以挽救。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一)全能银行制度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1.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驱动导致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全能银行更具竞争优势。
全能银行的发展首先与利益驱动有直接的关系,金融机构所追求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是利润,全能银行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2.各国政府金融监管目标的转化对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目标都从安全性逐步转移到强调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效率上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普遍开始对金融业放松管制,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也逐步放松,这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外部条件,对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金融创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找到了侵蚀对方业务领域的方法,金融监管对创新业务没有规定,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这些产品上积极参与,渐渐模糊了两者之间界限,从而都向多功能、全能化发展。
(二)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必要性分析1.发展全能银行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扩大业务范围,走全能化发展道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达到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
与德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主要以存贷差为利润来源。
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高。
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扩大的金融服务的需求。
现在外资银行已经享有国民待遇,并将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直接竞争。
按照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根本无力与国外的全能银行竞争,也难以抵御外资银行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应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变化进行调整,把我国商业银行尽快发展成为全能银行。
2.发展全能银行有助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过高,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