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栽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笔记]农药学复习完整

[笔记]农药学复习完整

农药学复习化学防治的缺点:1.产生3R问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抗性、残留、再猖獗2.使用不当,会产生药害(对植物来说)3.农药毒性(对人类来说)农药追求目标: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凡是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病、虫、草、螨及鼠类)调节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生物源物质的抑制剂及其混剂的统称。

农药三要素:有效成分含量、农药原药名称、剂型。

如:40%辛硫磷乳油。

农药按作用方式分类:胃毒剂、触杀剂、熏杀剂、内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毒力:指化学药剂对防治对象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在室内测定(用原药测定)。

毒性:广义地说,化学物质对高等动物及有益生物所表现的毒害作用,狭义地讲,毒性即农药对人畜的毒性。

药效:指药剂在综合条件下,对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浓度(LD50):(专门用于杀虫剂,也用判断药剂毒性)指药剂杀死某种生物种群50%个体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毒力一般用LC50,毒性一般用LD50击倒中时KT50: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相对密闭的环境等),50%的试虫被击倒(仰倒)所需的时间,常常作为蚊香认证的技术要求。

TLM(忍受极限中浓度):在24h、48h、72h杀死50%鱼所需要的浓度,用mg/L表示。

提高农药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1.增加覆盖面积2.提高药剂在受药表面的吸附性3.提高液体药液的悬浮率和乳液的稳定性4.影响药剂颗粒的运动性能5.分散度对药剂表面能的影响是增加表面能(药剂的表面能可随分散度的提高显著提高)6.分散度与植物的耐药力适当控制农药的分散度农药使用的趋势:减少药剂使用次数和用药量,使药剂有效成分缓慢从抑制剂中释放出来,增加农药的目标性,避免漂移,减少污染和残留毒性。

抑制缓释的药剂:微服囊剂、颗粒剂、大粒剂、缓释剂农药辅助剂:与农药混合后能改变药剂的理化性能,提高分散剂,便于使用的一类物质。

可湿性粉剂:原药+载体+湿展剂+分散剂混合,在机械下粉碎至一定的细度。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耕作学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产生、气孔发育等。

2、比叶面积(SLA):比叶面积也称叶面积干重比,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

SLA易受环境和个体发育变化的影响。

3、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4、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5、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6、作物的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天数计。

譬如,稻、麦类作物的分蘖期,指的是分蘖始期起至拔节始期止之间所经历的天数。

8、/种植指数: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作面积的百分比=作物总收获面积/总耕作地面积)9、LAI-D:叶日积,综合反映了叶面积和生长日数两因素。

10、GSUI:GSUI=利用生长季日数/365,生长季日数包括套作共生期及秧苗田期11、茬口: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蹲苗:为使幼苗更好地生长,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施肥和灌水,进行中耕和镇压,使幼苗根部下扎,生长健壮,防止茎叶徒长的技术措施。

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二、选择题1. 在生态适应性相同的作物,虽然有生长在一起的可能性,但是还不一定就适合间混套作。

农作学复习资料

农作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农作学(Principle of farming system )亦称耕作学(Principl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为了土地持续高产高效所采取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地养护制度和农作经营制度等综合农业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农作制度:作物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种植模式\种植体制)\土地养护制度(养地制度(农田培肥\农田灌溉\土壤耕作)\农田防护制度(防水蚀\防风蚀\防草害\防污染))\农作经营制度第二章: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包括光、热、水、气、矿质营养 生态因子:生活因子: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 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2. 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植物生活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若因某一因素的不足,限制植物对其它因素的利用,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则该植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

这就是通常所谓“最低因素法则”。

耐性定律:能使作物正常生长的因素最低和最高限之间称为耐性范围,超出耐性范围之外均使作物生长发育衰退。

限制因素:超出耐性范围限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因子的综合作用:植物的生活要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综合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生产潜力(Crop Potential Productivity )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的层次:逃命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劳力技术资金生产潜力农业生态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基本车间(植物生产)、加工车间(动物饲养)、转化车间(土壤管理)农业资源特征及表现和利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资源的分类: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种植制度:种植体系:作物布局的原则: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作物学概论

作物学概论

《作物学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学:2.中义的农学:3.广义的农学:4.狭义的作物:5.广义的作物:6.作物生育期:7.物候期:8.叶面积指数(LAI)9.S型生长曲线10.经济产量11.经济系数13.复种、间作、连作14.作物育种15.航天育种16.杂交育种17. 良种18.引种19.杂交育种20.最小养分律:21.作物需水量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3.报酬递减律24.作物布局25、营养素26.产能营养素27、生态系统28.光补偿点29. 光饱和点30. 长日照作物31.短日照作物32.喜温作物33.耐寒作物34.温度三基点35.积温36.冷害37.蒸腾系数38. 生长39.发育40. 营养生长41. 生殖生长42.生育时期43. 生育期44.生物产量45.种子46.经济产量47.经济系数48.品质49.商业品质50.品种51、系统育种52、杂交育种53、远缘杂交54、杂种优势55、基本耕作56.作物种植制度57.作物布局58.复种59.单作60. 间作61. 混作62.轮作63、连作二、简答题1.农学的特点2.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3.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4.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5.作物生长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种子休眠的原因7.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8.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9.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1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经11.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12.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意义13.作物布局的原则14.复种的效益原理15.轮作的意义16.连作的危害13.人工种子的主要优点(1)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数量很多的胚状体(1L培养基中可产生10万个胚体),而且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2)可根据不同植物对生长的要求配置不同成分的“种皮”;(3)在大量繁殖苗木和用于人工造林方面,人工种子比采用试管苗的繁殖方法更能降低成本,而且方便机械化播种,可节省劳动力;(4)体细胞胚是由无性繁殖体系产生的,因而可以固定杂种优势;(5)可以在人工种子中加入某些农药、菌肥、有益微生物、激素等;(6)胚状体发育的途径可以作为高等植物基因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桥梁。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2.养地制度3.作物布局4.复种5.复种指数6.轮作7.连作8.套作9.间作 10.茬口特性11.化感作用 12.种养结合 13.土壤耕作 14.农田杂草 15.水蚀16.风蚀 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8.边际效应 19.少耕 20.免耕二、填空题1.农作学研究的对象是。

2.作物布局的类型分为和。

3.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以划分为、、和四级。

4.喜温作物一般又分为如、如和如。

5.依据作物结构及种植熟制将种植模式分为、、和四种类型。

6.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7.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吸收范围大;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表现为;同时,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表现为。

8.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的是间作作物共处期较,套作作物共生期较。

9.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

10.一般而言,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以较为适宜。

11.从作物与土壤养分关系的角度来看,豆科作物属于,禾本科作物属于,棉花、油菜、芝麻、胡麻等属于。

12.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3.农田土壤的剖面一般可分为四层,即、、和心土层。

14.根据土壤翻耕时由于采用不同形状的犁壁,垡片翻转的角度不同,可分为、和三种翻耕方法。

15.在心土层与耕作层的界面上往往还出现一层厚5-10cm不等的,它是在犁耕时犁底与心土层摩擦、压实并淀积粘粒而逐渐形成的。

16.水蚀分为、和三种基本类型。

17.粒径小于1mm的土粒,在大风下容易产生风蚀,属风蚀性颗粒,直径在0.5-1.0mm的为颗粒;直径在0.1-0.5mm为颗粒;直径<0.1mm的为颗粒。

18.农田杂草依形态特征分为、和三类。

19.畜牧业生产中饲料的转化率除了与畜禽种类有关,还与和有关。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是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为自花授粉。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作物):通过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天然异交率:作物不同品种间天然杂交的概率。

自交衰退:异花授粉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

杂种优势:后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等方面增强和产量提高,成为杂种优势。

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全体。

植物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的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类意愿生产某种物质的过程。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有性繁殖:凡是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受精的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作物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里中心。

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远缘杂交: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

作物的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作物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育种目标是动态、相对稳定的。

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和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其他若干个亲本杂交后杂种F1的生产力或某个数量性状指标的大小。

一般配合力:某一纯系品种与若干纯系品种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农业学概述农业学是研究农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个关于农业问题的系统科学。

农业学以农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方法,力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农业学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等学科内容。

在农业学的基础上,农学、作物学、农业生态学等专业逐渐形成。

第二章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关注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等内容。

第三章农作物学农作物学是农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各种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栽培和管理方法。

农作物学既包括单一作物的栽培,也包括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和混作,以及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产量和品质问题。

农作物学还研究作物的遗传育种、种子生产、植物生理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在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农业化学涉及到土壤化学、植物化学和动物化学三大领域。

其中,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的性质、肥力和施肥技术;植物化学主要研究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动物化学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营养成分。

第五章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肥力、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学科。

土壤学涉及到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学。

土壤学的研究对于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改善和保护土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第六章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因素的监测、预测和应用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知识、气象监测技术、灾害预警和气象保障等内容。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支持,减轻灾害损失,实现农业气象资源的合理利用。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1.耕作制度的内容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

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2)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

土地利用率约20%~50%。

我国西北部分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

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

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

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精编版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精编版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闭卷第一章绪论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作物栽培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作物、作物(crop)的概念也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桑、菜、果、药、杂等。

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在1~3o C左右,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 0o C 左右,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填空题: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有: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forage andgreeruaanure crops)按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简答题: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的特点: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作物种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3.作物生产的持续性4.作物系统的复杂综合性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1、作物产量源库理论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水稻名词解释: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分蘖: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农作学:亦称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亦称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

的种植方式。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倒茬周期性:是指一个固定的轮作方式有它的轮作周期。

如豆类→小麦→玉米这个轮作方式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

一个周期完成之后,如无重大调整仍按这个方式进入下一个轮作周期。

顺序性:是指成熟轮作方式,作物的排列顺序是在考虑了前后作物的协调性关系,有利于地力培养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随意改变可能会造成茬口的混乱。

定区式轮作:划分面积大致相等的轮作田区,有严格的轮作周期和作物轮作顺序,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轮换,有明确的轮作周期表换茬式轮作:以某一田块或地段为目标,无严格的作物轮换顺序和轮作周期,只着重考虑前后茬作物病虫害以及茬口衔接关系,实行灵活多样的作物轮换种植。

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重茬:在生产上连作也称为重茬,但重茬更偏重于同一种作物的连年或连季种植。

养地制度:主要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等。

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力:是比土壤肥力更为广泛、更具综合性的概念。

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

耕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度约15~25cm。

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它由各个层次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对调整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辅以表土耕作措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

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耙、耱、镇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法。

在较深的部位(耕深30~45cm)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疏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利于降水入渗和作物根系伸展,增加降水入渗量,利于土壤水分的自然梯度分布,散墒失水少。

加上耕后残茬留在地面上有一定保墒作用,从而使土壤水分状况比翻耕法要好。

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

覆盖耕作法:耕作或播种后,在地面上再覆盖一种人工覆盖物,则会收到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

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

护地制度:是农田防护制度的简称,是指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杂草感染及工业废弃物等有毒物质污染的综合技术体系。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又称光温水生产潜力。

是指特定的气候生产潜力条件下,因土壤所限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

“三大车间”学说:农业生产是由植物生产、动物饲养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彼此密切相关地成为一个生产体系,称之为农业工厂的“三大车间”农业地域资源优势: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组合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每一地区都有独特资源优势与资源劣势,适合于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种植业结构:种植业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养殖业结构:涉及各种畜群的比重与饲料的组成。

区域型布局:围较大、时间较长、具有战略部署作用的地理布局,单位型布局:生产单位部围小、时间短、具有战术灵活性的生产任务安排田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成层现象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作物种类多少及作物品种选择有关;水平结构:作物在田间的横向排列,包括: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自然归还率:作物生产过程中,作物生长形成的有机质通常以根茬、落叶等形式归还给农田,其所占比率称为自然归还率。

植物生活因素的基本学说是什么?简述植物生活因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的关系?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因子的综合作用。

农作制度的发展,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其关键环节在于对植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的增进。

在光热气远未成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土壤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不足,使光热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制约,对此,着力于农田肥力因素的添加和肥力条件的改善,极尽可能地全面满足植物对水肥等生活要素的需要,则成为农作制度不断发的重要基础。

依照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法则,不间断的克服限制因素,全面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热、水、气和矿物质营养的需要,是农业增产的基本技术原则,也是农作制度发展的实质作物布局的作用:体现综合效益的战略方案;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作物布局的原则 1. 满足社会需作物布局的前提 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 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 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作物布局的设计: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2. 查清环境条件3. 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 5. 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 作物组成的确定 7. 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8. 可行性鉴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结构要与资源相适应,不能超越条件与阶段性;结构要与市场需求、生产条件和科技进步相一致,以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业之间及组成成分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使生产要素趋于最优组合。

结构调整的阶段性规律:第一步先调整种植业部结构,在粮食满足后增加收益高的作物比重;第二步是在种植业发展并有了饲料、资金等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畜牧业、水产业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比重;第三步是在资金、劳力、技术准备后,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减少农业产值比重,增加工、商业产值比重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农牧比重以农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

建立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首先,应将饲料生产正式纳入种植制度,确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其次,逐步增加专用与兼用饲料作物种植比例,如苜蓿、玉米、薯类、大麦、油料、大豆,生产优质饲料饲草,再次,要加大高蛋白作物和饲料的比例。

休闲的目的优缺点:主要目的是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蓄积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为后茬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休闲期间,自然生长植物还田还有利于培肥地力。

缺点是休闲期土地闲置,无法将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产品,同时由于地表覆盖度的减小,易加剧水土流失,加快土壤潜在养分的矿化,不利于积累土壤有机质。

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作倒茬,克服连作障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年产量互补、多样化)。

复种效益原理:1. 复种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2. 复种有利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复种与积温的集约利用;复种与生长季节的集约利用;复种对热量资源的节约与超额利用 3. 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 4. 复种对土壤养分的集约利用和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复种增加了养分消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复种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的复种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5. 复种有利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复种的基本条件:1. 热量条件,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2. 水分条件,决定复种的第二大要素,在热量许可条件下,决定复种和复种程度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

3. 地力条件,光热水允许条件下较高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的基础条件4. 劳畜力与机械条件 5. 经济收益,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1. 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1)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增种一季作物(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加熟制(3)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4)生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5)生长季节紧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6)选用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7)发展再生稻2. 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1)育苗移栽技术(2)套作技术(3)早发早收技术:合理运用免耕播种技术,减少农耗期,促进后茬作物及早播种;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早熟;化学催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前作及时收获(4)作物晚播技术间混套作的意义:增产、增效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稳产保收;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培养地力;吸纳剩余劳力间混套作技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生态条件有一定要求,在不适宜区应用,如果缺乏相应辅助设施,可能造成效率低下;增加了农事操作与田间管理的难度,不便实现农业机械化;投入水平相对较高,制约了在经济欠发达区的运用;比较费工,不宜在人多地少,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采用。

间混套作的主要理论依据:1. 生态位理论与间混套作增产的实质 2. 复合群体的光分布与光能利用理论:(1)作物群体光分布的基本规律(2)复合群体的冠层结构与密植效应(3)立体种植产生密植效应的主要原因 3. 作物竞争与互补理论(1)复合群体光资源的竞争与互补(2)复合群体对矿质营养的竞争与互补(3)复合群体对水资源的竞争与互补(4)复合群体作物组分的竞争与互补(5)复合群体时间上的竞争与互补间混套作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调整作物相互关系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