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

合集下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学与农作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土壤学与农作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土壤学与农作学这门课程与生态学知识无关。

A:错B:对答案:A2.对土壤的认识与利用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对B:错答案:A3.以下哪些问题能造成环境污染A:工业生产排污B:过度采伐C:草场过度放牧D:大量使用化肥答案:ABCD4.近年来,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持续扩大。

A:对B:错答案:A5.只有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才能使土壤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A:错B:对答案:B6.本课程将学习的内容有A:盐碱地的改良B:土壤耕作与管理C:农作物的灌溉制度D:微生物的分类答案:ABC7.土壤学与农作学只研究植物与土壤。

A:对B:错答案:B8.下列选项不属于对土壤合理利用的是A:因地制宜B:加强管理C:多施肥料D:合理规划答案:C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相同。

A:对B:错答案:B2.以下不属于植物体内大量元素的是A:氮B:氧C:铁D:氢答案:C3.下列属于易被土壤吸附的离子是A:碳酸根离子B:氯离子C:硅酸根离子D:硫酸根离子答案:C4.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A:对B:错答案:A5.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宜,植物残体容易进行矿质化。

A:对B:错答案:A6.我国土壤类型在地理上有明显的地带分布性。

A:错B:对答案:B7.土壤质地在同一土壤剖面间也会有很大差异。

A:错B:对答案:B8.农作制是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养地制度与护地制度于一体。

A:错B:对答案:B1.土壤热学性质的热特征指标主要有A:土壤导温性B:土壤导热性C:土壤散热性D:土壤吸热性答案:ABCD2.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有A:土壤特性B:地面状况C:天文及气象D:自然地理位置答案:ABCD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有A:植物根系代谢作用B:土壤通气性C:易分解有机质含量D:微生物活动答案:ABCD4.根据当量孔径的大小及其作用,可以将空隙分为A:无效孔隙B:毛管孔隙C:重力孔隙D:通气孔隙答案:ABD5.国际上目前无统一的土壤结构分类标准。

土壤土壤学

土壤土壤学

土壤土壤学
土壤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土壤学涵盖了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

土壤学不仅研究土壤本身的性质和变化,还关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历史上,土壤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16世纪以来,人们对土壤的认识逐渐从直观的经验出发,发展到更科学、更系统的研究。

土壤学在农业、水利、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农业上,土壤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水利上,土壤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水渗透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总的来说,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期末复习思路武汉高校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考试复习思路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5.土壤学:就是讨论土壤得形成,演化,组成性质……第一章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整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

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分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光、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

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质与有机质。

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

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

所以沙性土常展现有气、缺水、营养不足、土温不稳得冲突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

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情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相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抱负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量题第五题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具体瞧一瞧)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分?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量题第八题。

学科领域分类 农学

学科领域分类 农学

学科领域分类农学农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农学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农学的分类。

一、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农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农作物学: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农作物,包括种植技术、育种方法、病虫害防治等。

2.林学:研究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涉及到树木的生长、繁殖、林业经济学等。

3.园艺学:研究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种植、管理和利用。

4.畜牧学:研究家畜和家禽的饲养、繁殖、营养等问题,包括畜牧经济学、畜产品加工等。

5.渔业学:研究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的利用,包括鱼类、甲壳动物、贝类等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农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对气候的适应性,包括农业气象预测、气象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等。

2.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和肥力,包括土壤肥料的施用、土壤改良等。

3.农田水利学:研究农田水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

4.农业机械学:研究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包括农机作业管理、机械化生产等。

5.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的规律和问题,包括农业市场、农业政策、农业发展战略等。

三、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方式,农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有机农业学:研究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技术,包括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认证等。

2.精细农业学: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方法,包括遥感技术、智能农业等。

3.生态农业学: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的设计和管理。

4.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研究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

五、总结农学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通过对农学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农业生产的内涵和特点,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土壤学专业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土壤学专业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土壤学专业与农业资源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而土壤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学作为一门专业,研究的就是土壤的形成、发展和利用,对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土壤的质量、肥力、保护和改良四个方面来探讨土壤学专业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土壤的质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土壤学专业通过研究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通气性等特性,可以评估土壤的质量,并提供相应的改良方法。

良好的土壤质量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土壤的肥力与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密切相关。

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有的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的养分的丰富程度。

土壤学专业通过研究土壤的养分含量、养分循环和养分供应等方面,可以提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议。

合理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土壤的保护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扩大,土壤的退化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学专业通过研究土壤的侵蚀、盐碱化、污染等问题,可以提供土壤保护的技术和方法。

合理的土壤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流失和退化,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保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学专业还可以通过改良土壤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土壤改良是指通过添加有机质、改变土壤结构、调整土壤pH值等方法,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土壤学专业通过研究土壤改良的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合理的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增加土壤的蓄水和保肥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土壤学专业与农业资源的关系密不可分。

土壤学专业通过研究土壤的质量、肥力、保护和改良等方面,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营养成分和水分的能力。

2.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为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土壤有机质腐殖化作用:复制只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同时腐殖质色暗,有利于土壤吸热保温,减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

5.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6.浅性酸:土壤浅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7.土壤Eh: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通常用氧化还原电位(Eh)表示,其单位是毫伏(mV)。

一般是用电极法直接测定。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9.当量孔径:由于土壤中既有大孔隙,也有小孔隙,所以空隙直径大小难以计算,通常引入当量孔径的概念,来衡量一般孔隙的作用。

10.土壤导热率:土壤具有对所及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11.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2.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3.吸湿系数: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又称致死水量。

14.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经验公式凋萎系数=吸湿系数X(1.34-1.5)。

15.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

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此时水分类型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悬着水。

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产生、发展、性质、利用和保护的科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以下是土壤学对我们生活的几个重要意义。

1. 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质量。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养分含量和pH值等,从而合理施用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同时,土壤学还研究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排水性能,为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环境保护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了解土壤的吸附和解吸作用,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环境的净化起到重要作用,土壤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为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3. 自然灾害防治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了解土壤的保水和保持力,对防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土壤的保水能力可以缓冲降雨引起的洪水,减少洪灾的发生;土壤的保持力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壤保护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类型、质量和适宜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种植条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壤学还可以研究土壤的排水性能和承载力,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土地沉降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土壤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第一章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农作物的种植是农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农学领域中常用的农作物种植技巧,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和种植农作物。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成功种植农作物的基础。

农民朋友们应该注重土壤的质量和肥力,采取措施来改善和维护土壤的适宜性。

1. 肥料施用:选择合适的有机或无机肥料,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适量施用。

定期进行土壤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补充营养素。

2. 土壤保水:采取措施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覆盖物、灌溉技术等。

保持土壤湿润度合适,不要过度浇水或过度干燥。

3. 土壤通风:掌握适当的耕作深度,促进土壤通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农作物选择与种子处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以及高质量的种子是种植成功的先决条件。

1. 根据气候条件选择农作物:了解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耐受当地气候的农作物。

避免在气候不宜的条件下种植易受灾的作物。

2. 选购高质量种子:购买正规渠道销售的高质量种子,注意种子的储存条件和保质期。

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浸种、热处理等,以增加发芽率和健康苗的出土率。

三、适宜的播种期与密度控制正确的播种期和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1. 播种期选择: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避免过早或过迟的播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2. 控制种植密度:了解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并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作物品种进行调整。

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农作物的通风和光照,太小则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四、合理的灌溉与施肥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因此合理的灌溉和施肥非常重要。

1. 灌溉技术选择: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

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滴灌、喷灌、渗灌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

2. 施肥方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施肥。

土壤农作物学-1

土壤农作物学-1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钾长岩、斜长岩; ✓ 影响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红色风化壳
和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质地粘重,花岗岩 和砂页岩发育的质地居中,砂岩、片岩 的质地最轻; ✓ 影响矿物组成、土壤发育层次等;
(二)气候
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
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 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 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 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 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二、土壤肥力
1.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 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 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肥力的种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 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 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 的自然体。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具有 肥力(性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功能)的疏松 表层(形态)。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粒
土 壤 水
土壤空气

(完整)《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试卷

(完整)《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试卷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2.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3.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性: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4.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在不受地下水影响时,土壤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5.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对水分胁迫特别敏感的生长发育阶段。

6.溶质势溶质势: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土-水系统移到没有溶质的、其他状态都与其相同的同一个系统时所能做的功。

7.蒸腾效率蒸腾效率:植物消耗1kg水所能积累的干物质克数.8.土壤呼吸土壤呼吸:土壤中的植物根系、食碎屑动物、真菌和细菌等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D)。

(A)气侯(B)地形 (C)母质 (D)生物2.下列土壤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是(B)。

(A)正长石(B)高岭石(C)白云母 (D)角闪石3.当土壤水吸力为20hPa时,此时的土壤水分是保持在当量孔径(B)的土壤孔隙中。

(A) <0。

3mm (B) <0.15mm (C) >0。

3mm (D) >0。

15mm4.一般来说,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势最高的是(A)。

(A)土壤 (B)植物根系(C)植物叶片 (D)大气5.土壤胶体的主要类型是(C)。

(A)无机胶体(B) 有机胶体 (C)无机-有机复合胶体(D) 粘土矿物胶体6. 在相同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是。

(A)砂土(B) 壤土(C) 粘土(D)不一定7.根据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山东省的地带性土壤为(A).(A) 棕壤(B)暗棕壤 (C)黄棕壤 (D) 黄壤8.用过量的中性盐将土壤胶体上的H+和Al3+交换到土壤溶液中而表现出来的酸度称为(C)。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学与农作学概念..

土壤学与农作学概念..

土壤商情:农业中通常把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商情分类: 汪水、黑水、黄水、潮干土、干土。

1 汪水:土壤呈现过湿状态,表面有积水。

2 黑熵:含水量丰富的土壤,约为田间持水量的75%3 黄墒: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75%4 潮干土: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下。

5 干土:土壤含水量很低。

土壤墒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剖面层次性差异,把一米深度内的墒情分成三个层析:表墒:0-20cm、底墒:20-50cm、深墒:50-100cm田间验墒一般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 干土层的厚度和整地质量2 表墒、底墒、深墒的含水量及其补给作用3 作物生长情况4 近期天气变化情况。

墒情监测的意义1为农业结构调整和重要农事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和直接的服务;2为验证国家项目建设投资和农技服务成效提供评价依据;3为农业节水技术和抗旱减灾增效技术的研究与集成提供参考依据。

墒情监测点的建立,遵循的几个原则:1按照农业区划、降雨量分布、地形地貌、土壤特性、种植制度、农业生产水平;2旱地农业项目核心示范区;3必须保持能3-5年或更长时间的稳定;4以省为单位进行网络化布点,以县委单位具体实施。

土壤耕作: 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

土壤耕作与管理的实质: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业创造良好耕层结构和适当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矛盾,建立保持水土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形成高产土壤,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

土壤耕作与管理的意义:1 调节耕层三相比,创造适宜的耕层构造;2、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深厚的耕层,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进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而增产;土壤养分供应充足,增大根冠比。

)3、翻埋残茬、肥料、杂草;4、保持水土、培肥地力。

土壤耕作的基本方法:1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耕作措施,如翻耕、深松耕、旋耕。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目的: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学和从事农业水利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有关的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土壤学﹑农作学与农业水利的关系;掌握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与肥力;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与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反应;理解土壤的空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掌握土壤的热状况与土壤养分状况。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四章土壤水分 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能态。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五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盐碱土、渍害水稻土、红壤土的形态和性质。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六章作物与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作物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土壤水分常数。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七章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用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基本生长过程、特性,需水特点;几种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措施。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农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
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土壤的形成、组成、性质、分类以及土壤的管理和保
护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了解到土壤是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
气和生物等复杂组成而成的,土壤质地、结构、肥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让我对土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土壤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也与资源保护、环境改善
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密不可分。

同时,我也意识到,土壤的质量和健康与我们人类
的健康和福祉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和管理好我们的土壤资源,既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自身健康和幸福的需要。

最后,我认为本课程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有机的农业”和“绿色发展”的概念。

在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农民往往过于追求效益而忽略了对土壤的保护,造成很多的
负面效应。

而有机农业和绿色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施肥、轮作休耕、耕作封禁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土壤,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的双赢。

综上所述,本课程让我增长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
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会继续注重对土壤的科学研究和管理,为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及农作物
第一章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
(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
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
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主要原因:(1)土壤胶体上存在着许多盐基离子(2)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村子啊(3)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存在
4、土壤胶体: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5、土壤胶粒分为胶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
6、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可逆反应,具有等量交换的原则,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在中性条件下,单位土壤中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总量。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9、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
10、土壤孔隙分级:非活性孔隙、毛孔孔隙、通气孔隙
11、生产上土壤结构的管理主要有以下措施:a、增施有机肥b、实行合理轮作c、合理的耕作和水分管理d、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f、盐碱土电流改良
12、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良好的结构体:空气方面:不同大小的孔隙共存且搭配得当,使水汽协调养分方面:是很好的养分保存和供应场所,并且能较好的协调快速而持久的供应
水分方面:既能较好地接受降水。

蓄积水分,减少土壤冲刷,又能使土壤水分蒸发减慢,从而使水分得到充分利用。

热量方面:水汽协调的土壤温度也比较稳定13、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较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影响土壤通气性的因素:土壤与大气间温度和大气压的差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土壤中空气孔隙的数量。

大小及联通情况,土壤与大气或相邻土层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差。

第三章
1、土壤水分是指土壤在105℃烘箱中烘至稳定重量时所能移去的水分
2、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
助毛管水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当这类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9.这一部分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土壤全部空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全持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10.土壤中的主要水分类型:物理形态可氛围固态、气态和液态三种。

第四章
1.基质势是犹豫土—水系统中土壤固体特性所以你的一种势值。

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增到最大值,同参比标准相等,即等于0.
2.压力势是指在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静水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在非饱和土壤中,土壤孔隙与大气相通,土壤水的压力势一般与参比标准自由水面相同,即等于0.
3.总土水势:总水势代表土壤水分总的能量水平。

4.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曲线。

注意,同一土样,在从干到湿的吸水过程中得到的吸水曲线与从湿到干的脱水过程得到的脱水曲线,并非是同一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即两者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

①首先,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水分特征曲线各不相同,差别很明显。

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还受到土壤结构的影响,在地吸力范围内尤为明显。

7.随着土壤含水量又高到低,土面蒸发一般要经历的三阶段:稳定蒸发阶段;蒸发率降低阶段;扩散控制阶段。

8.土壤水分平衡的数学表达式:△W=P+I+U-E-T-R-In-D
第五章
1.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土壤耕性的好坏,应根据以下三种方面加以评价: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

3.土壤水分平衡是指某一时期一定土壤体积内所得到的水分和被作物用去的、流失的水分之间的平衡关系。

4.根据干燥度及降水量将我国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

第六章
1,中低产田是指那些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致使产量不高或较低的农田。

第七章
1.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吸胀吸水、渗透性吸水、代谢性吸水
2.水分从水势高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叫做渗透作用。

3.当外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渗入细胞,这种现象叫内渗。

反之,液泡中的水分会渗到外液中,这种现象叫外渗。

4.蒸腾作用的度量:常用的衡量蒸腾作用的定量指标有以下几种:蒸腾速率、蒸腾效率、蒸腾系数。

5.干旱和水分过多对作物的危害:①破坏原生质的技能。

②改变各种生理过程。

③引起体内水分重新分配。

④使细胞遭受机械损伤。

水分过多时:①根系吸水吸肥受阻。

②有毒物质的危害。

③根系进行无氧呼吸。

④导致作物倒伏。

6.农田水分的消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作物根系吸收水,这部分水主要用于植株蒸腾只有很少一部分称为作物组织的组成部分;二是作物植株间土壤或田间的水分蒸发,又称棵间蒸发;三是土壤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7.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作物对水分亏缺最敏感,需水最迫切以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关键需水期或需水临界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