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识地震与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规划交通线路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演变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创设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课时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课时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应用
教后反思:
教学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教法学法及教具:阅读法读图分析法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生长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索新知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应用
(1)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

2.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陆地、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等。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讲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分析长江流域的河流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4.小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实践活动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地球表面形态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绘制家乡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特征。

6.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形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展示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特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吗?”“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大的山脉。

”“很好,那这种地壳运动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的呢?”“地壳运动的力量会使得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同时也会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第一章:地表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3. 地表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作用等。

4. 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发展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断裂、褶皱、火山等。

3. 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壳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第三章: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气候作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侵蚀、沉积等。

3. 气候作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气候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气候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

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导:很久很久以关,地表海洋占绝对优势,陆地很少,而现在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既有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又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些高原山脉如何形成的?很多地质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沿着他们的足迹探讨这些宏观地貌的形成机理。

目前较盛行的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常说是:一板块构造学说活动: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思考:1、地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类哪几大板块?2、这些板块可分为大陆和大洋板块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3、板块的厚度与地壳的百度哪个大?4、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向?板块边界分为哪二种?5、板块的范围一般都由海和陆二部分组成,只有太平洋板块基本只有海洋部分。

6、请说出印度洋板块的大陆部分的主要组成。

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这就是板块构造说的第一个论点,(一)地球的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再思考:1.六大板块的位置是固定的吗?2.岩石圈的以下存在一层岩浆的发源地叫什么。

(二)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观察思考:1.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的运动方向?2.这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3.上述运动使地形姓了什么变化?4.能否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三)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碰撞形成了地球的宏观地貌。

过渡:火山、地震、地势是地内物质能量运动发展的结果,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一均匀的——地球上两大地震带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它们是板块的内部还是边界带?这说明:(四)板块边缘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小结:四点,图。

请预测:1、美洲和亚洲距离的发展趋势?预测依据?2、地中海和红海面积是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2学情分析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而几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3重点难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全市获奖

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全市获奖

《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力作用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2.通过演示实验,理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一般过程。

3.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风力和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能够描述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

4.通过合作讨论,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理解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理解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自然景观图,体验自然之美。

2.通过探究实验,模拟自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过程,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归纳不同区域主要地貌,增强区域认知。

4.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2.典型风力、流水地貌的成因教学难点:典型风力、流水地貌的成因【教学过程】师:刚才的短片《岩石圈的故事》带领大家直观感知了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13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游历泰山,发出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感慨,杜甫以为大自然将所有的神奇秀美集中到了五岳之尊,他没能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感受更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比杜甫幸运,我们不仅能够感受美,更能够通过学习一起来探索自然之美的塑造过程,去见证创造美的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研究完内力作用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外力作用。

的兴趣。

课前案反馈师:我们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它的表现形式有五种分别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外力的种类也有五种分别是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生物。

在这些名词中,大家最容易混淆的是这三个名词:风化、侵蚀和风力。

通过一段微视频区分这几个概念。

微视频:风化、侵蚀和风力的辨析。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1000字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它包括了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岛屿等,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地球表面形态需要与地球科学知识、自然地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元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和规律的基本概念;2. 理解地球上的地貌特征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并促进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过程的概述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分类和形成原因,并概述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主要过程和规律,如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从而引出各种地貌形态,比如山脉、盆地、高原等。

2. 山脉、丘陵和平原介绍山脉、丘陵和平原的形成及主要特征,比如山脉通常由许多山峰、山谷、岩峰和岗地组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脉也可能随着地形的变化发生变化,丘陵通常是山脉上的小山峰,它们的高度比平原要高,但比起山脉来说要低,平原一般都是较为平坦的地形,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侵蚀和侵蚀,形成了包括河流、湖泊、遗迹等在内的各种特殊地理地貌。

3. 河流与湖泊介绍河流的形成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周围的土地和地质风貌的影响,同时还有与河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洪水、沉积、冲刷等。

除此之外,还要介绍湖泊的形成和特征,包括各种湖泊类型和它们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人类的影响。

4. 海洋和岛屿介绍海洋和岛屿的形成和特征,海洋和岛屿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形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相互交织着,构成了地球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学习海洋时,可以介绍各种海洋生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洋水资源的利用,而在介绍岛屿时,可以将岛屿作为学科中的案例进行讨论,了解毛里塔尼亚沙漠岛是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5. 综合案例分析以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为例,综合运用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科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探究如何有效减轻灾害的损失。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了解构造地貌。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

2. 通过对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地表形态的成因3.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表形态有哪些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及其特点。

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等)。

4.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华北平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的成因及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每组选一个地表形态实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6.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与地表形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泥石流、滑坡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寻找地表形态变化的相关实例,如城市扩张、海岸线变化等。

2. 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原因,探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当地的丘陵、山地、平原等地表形态。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特点,尝试分析其成因。

八、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地表形态分类、特点及成因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动手——设疑——探究——建立思维模型——探究等方式,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地貌形成原因形象化和具体化,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

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

2、根据平时对学生了解,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并且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状的变化的缘故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状。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地表形状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状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状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状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状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明白得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宏观地势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状。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状”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势形成的阻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差不多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状和地貌特点。

关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定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看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现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阻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期差不多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把握。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学习,学生普遍对地形、地貌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图片、实例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2.提问:“大家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形态?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地形模型,亲身体验地形地貌的变化。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地形形成的原因。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全面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适用年级:高一使用教材:(必修)地理I(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二节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一节讲述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延续和展开,又是以后学习地质灾害的基础。

结合实例,通过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来学习地貌千姿百态的原因。

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着重体现学生的学,以及如何进行探究分析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学法指导上。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是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来了解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第二是通过对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来学习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第三是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来学习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在三部分的学习中,主要体现的是地表形态“因”与“果”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以着重体现出“在探究中学习”这一特点来开展。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本人在新课标的教学精神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的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节书的2课时教学重新设计及安排,使其能更贯彻体现新教改的特色,同时也能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的教学效果。

本人设计第一课时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以“体验式”教学为辅。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例讨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片比较、问题探究等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并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原理及不同的内、外力因素有可能导致哪些种类的地表形态出现。

第二课时则主要以“体验式”教学及开展小组竞赛、反思教学等形式来进行。

主要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能自主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同的地表形态的不同形成原因,并通过展示解说自制模型来巩固回应上一节课的学习。

2、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更多的阅历、更强的动手能力及对事物的分析整合能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假期的旅游、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都对不同的地表形态有所认识,因而对于联系实际探究不同的地表形态的成因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二、章节内容:1.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第二章:山地地形山地地形的特征山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第三章:平原地形平原地形的特征平原地形的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第四章:丘陵地形丘陵地形的特征丘陵地形的形成原因丘陵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第五章:盆地地形盆地地形的特征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三维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堂讲解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七、章节内容:6. 第六章:高原地形高原地形的特征高原地形的形成原因高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丘陵与山地的区别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差异丘陵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8. 第八章: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差异平原与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9. 第九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 第十章: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八、教学目标:1. 理解高原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区分丘陵与山地、平原与盆地的地形差异及其影响。

3. 掌握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形态
三维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师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

师 同学们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师 对。

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